三价镧系元素在配位化学中的特性

三价镧系元素在配位化学中的特性

一、Characteristics of Trivalent Lanthanides in Coordination Chemistry(论文文献综述)

孙田成[1](2021)在《氮杂环羧酸稀土配位聚合物的构筑与发光检测性能》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类典型的发光材料,稀土配位聚合物以其窄带发光、长发光寿命、高量子产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照明材料和发光检测等多个领域。近期,人们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愈发重视,因此对多种有毒污染物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亟待实现。为满足不同物质检测的需求,本论文以功能为导向,使用五种氮杂环芳香羧酸有机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19例具有不同官能团、不同维数以及不同带电性质的稀土配位聚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多种表征技术分析了稀土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天线效应”过程;使用发射光谱测试探索了多种检测策略下稀土配位聚合物在检测领域的应用价值。针对金属离子缺少电子的性质,采用含有多个N,O原子与羧基的2,5-双(3,5-二羧基苯基)-1,3,4-恶二唑(H4bdo)配体合成了1例羧基官能化配位聚合物{[Eu(Hbdo)(CH3OH)(H2O)2]·(H2O)0.5}n(1)。H4bdo配体中三个羧基参与配位,而另一个羧基得以保留,存留于孔道中。配体在构筑三维结构的同时也可以敏化Eu3+离子的发光。配体中恶二唑环富含O,N原子,其与未配位羧基共同充当了金属离子检测位点。通过配体上预留位点与Fe3+,Sn4+离子的相互作用以及Fe3+对激发光的吸收作用,配位聚合物1实现了对水中Sn4+和Fe3+的定量检测,检出限分别达到291 n M和254 n M。在采用5-(3,4-二羧基苯氧基)吡啶甲酸(H3dpon)配体与稀土离子(Ln=Nd,Sm,Eu,Gd,Tb,Dy)合成了6例二维配位聚合物{[Ln(dpon)(H2O)2]·H2O}n(2~7)的基础上,针对有毒物质甲醛分子与VO43-离子的特异性检测需求,利用镧系收缩效应,将具有不同发光特性的Eu3+、Tb3+、Gd3+掺杂到以上体系中进一步合成具有三发光中心特性的配位聚合物。通过改变稀土离子的比例以及激发光波长平衡了三个发光中心的强度,实现了白光发射。Eu0.059Tb0.051Gd0.89-dpon白光材料的CIE色度坐标为(0.33,0.33)。基于材料结构中开放金属位点和三发光中心,Eu0.059Tb0.051Gd0.89-dpon可对甲醛分子和VO43-离子产生特异性发光响应并实现定量检测,检出限分别达到0.0193 vol%和420 n M。针对抗生素分子检测需求,采用5-(2,4-二羧基苯基)吡啶甲酸(H3dpn)与稀土离子(Ln=Nd,Sm,Eu,Gd,Tb,Dy)合成了6例三维配位聚合物{[Ln(dpn)(DMF)2]·DMF·H2O}n(8~13)。其中配位聚合物12可通过与氯霉素和四环素分子之间的光致电子转移、F(?)rster共振能量转移与竞争吸收激发光过程对二者进行发光检测。为解决抗生素分子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通过异质外延策略在12表面均匀生长了ZIF-8多孔框架。受益于外层ZIF-8框架对抗生素分子预浓缩作用,合成的ZIF-8-on-12异质结构实现了对四环素与氯霉素的高灵敏检测,检出限分别达到5.6 n M和37.6 n M。针对发光精确调节以及L-半胱氨酸检测对材料结构的需求,采用2,2’-联吡啶-6,6’-二甲酸(H2bpda)配体与稀土离子(Ln=Eu,Tb)配位形成阴离子型次级结构单元[Ln(bpda)2]-,并发现桥连K+可以增长稀土离子间距。合成的2例三维阴离子型异金属配位聚合物{[Ln2K(bpda)4(C2H5OH)]·H3O·x H2O}n(14,15)中,长稀土离子间距(0.815~1.324 nm)可起到限制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的作用,使材料的发光颜色更加精确可控。另外,根据L-半胱氨酸与金属离子的强亲和力,设计了间接检测策略。使用阴离子框架14分别负载淬灭金属离子Fe3+与Cu2+,得到了用于间接检测L-半胱氨酸的探针Fe3+@14与Cu2+@14。通过构建发光“开启-关闭-开启”模式,实现了对L-半胱氨酸的间接发光增强检测,两种探针的检出限分别达到149 n M与301 n M。针对L-抗坏血酸间接检测需求,进一步减少了配体的配位点数目,采用2-(吡啶基)-1H-苯并咪唑-5-羧酸(Hpbmc)配体与稀土离子(Ln=Eu,Gd,Tb,Dy)合成了4例三维阳离子型配位聚合物{[Ln0.5(pbmc)]·(solv)x}n(16~19)。为提升晶体材料实用性,还通过原位自组装策略制备了聚丙烯腈-16复合膜材料PEM。制备的PEM膜材料在保证了配位聚合物16分布均匀性的同时,还解决了晶体材料难以从溶液中回收的问题,使检测操作更加简便。利用阳离子型框架负载淬灭阴离子MnO4-建立了稀土配位聚合物与L-抗坏血酸的间接相互作用,并通过PEM膜材料发光的恢复,实现了L-抗坏血酸的间接发光检测,检出限达到48 n M。

朱水东[2](2021)在《镧系及过渡-镧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镧系元素因其独特的4f电子结构,使其在构筑多功能材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合适配体构建4f、d-4f异金属多功能配合物,因其在发光、高密度储存、自旋电子器件、燃料电池、荧光传感等方面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引起化学家和材料化学家们强烈的兴趣并使之成为当前功能配位化合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晶体工程学方法,选用手性胺酚配体、2,2-双咪唑配体与稀土金属离子和过渡金属(Cu2+、Cd2+)离子反应组装得到结构新颖的4f和3d-4f、4d-4f异金属多功能配合物。并对这些配合物的磁性、荧光、非线性光学、质子导电等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手性胺酚配体(L)的4d-4f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能研究。通过常温溶剂挥发法,利用手性胺酚配体合成了5对手性异构的Cd-Ln的异金属手性配合物:[Ln Cd2(R,R/S,S-L)2(H2O)6](Cl O4)32H2O[Ln:Sm(1/2)、Eu(3/4)、Tb(5/6)、Dy(7/8)、Er(9/10)]。晶体结构测试表明这些配合物均为Cd2Ln三核结构配合物,均结晶在C2221手性空间群。研究表明它们都具有手性光学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配合物5和7呈现出稀土离子的特征荧光,这两个配合物均具有场诱导的单分子磁体行为。配合物7还表现出较高的质子导电率。配合物7是Cd II-Ln Ⅲ体系首个同时具有二阶非线性、荧光、圆偏振荧光、质子导电和单分子磁体的多功能化合物。CdII-LnⅢ体系的单分子磁体或质子导电体目前鲜有报道,因此,它为合成同时具有光学、磁性、电学多功能的Cd II-Ln Ⅲ异核金属配合物提供了新思路。2.基于手性胺酚配体(L)的3d-4f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能研究。通过常温溶剂挥发法,利用手性胺酚配体获得了四个系列共10对手性异构的Cu-Ln异金属手性配合物:系列一为[LnCu2(R,R/S,S-L)2(NO3)2](NO3)H2O[Ln:Tb(11/12)、Dy(13/14)];系列二为[LnCu2(R,R/S,S-L)2(NO3)(H2O)2](NO3)2[Ln:Ho(15/16),Er(17/18),Yb(19/20)];系列三为LnCu(R,R/S,S-L)(NO3)3(CH3OH)2[Ln:Tb(21/22)、Dy(23/24)];系列四为[Ln2Cu4(R,R/S,S-L)4(Cl O4)3(CH3OH)2](Cl O4)32H2O[Ln:Tb(25/26)、Dy(27/28)、Ho(29/30)]。结构测试表明这些配合物为三核、六核、一维链状等结构特征,分别结晶在P212121,P21212,P21,P21212空间群。研究表明四个系列的Cu II-Ln Ⅲ配合物均具手性光学特点。配合物15、25、27是单分子磁体,配合物11、13、21、23具有慢磁弛豫行为。配合物13、15、25同时还具有质子导电。配合物27的能垒达到55.1 K,是目前Cu II-Ln Ⅲ体系中能垒最大的单分子磁体;配合物15是首例Ho Ⅲ基质子导电单分子磁体。通过局域密度近似(LDA)+现场斥力(U)的自旋极化DFT计算,发现化合物23在低温时具有净磁矩,这与化合物23的变温磁化率实验数据显示分子存在铁磁性的结果一致。应用CuII与手性胺酚配体相结合和镧系离子反应合成异金属手性配合物,为设计合成结构新颖、多样化新型的光电磁多功能配合物提供了新途径。3.基于2,2-双咪唑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能研究。在溶剂热条件下,采用2,2-双咪唑(H2bim)与DyⅢ盐反应获得了1个单核结构的DyⅢ配合物,[Dy(H2bim)2(H2O)2(NO3)2](NO3)(31,H2bim:2,2’-双咪唑)。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具有场诱导的单离子磁体行为,而且具有很高的质子导电率(35 oC和100(4)RH可达10–3S·cm–1)。化合物31是首例单核结构的质子传导单分子磁体。

孔祥鹤[3](2021)在《锕系萃取剂及其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物是重要的能源物质,随着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核能作为新一代高效清洁的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组成中的重要部分。核能的发展离不开铀矿的开采和利用。而钍基熔盐堆(TMSR)作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中的代表,非常适合我国钍资源丰富的国情,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证。然而在铀、钍矿的开采利用、尾矿的处理以及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会涉及到铀、钍与多种无机或有机含氧配体的化学作用,包括水解、配位与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吸附与离子交换等化学物理行为。环境中的无机酸根及土壤有机质的羧酸根也可与铀、钍形成配位聚合物,从而可能影响其迁移和吸附行为。研究铀/钍-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可以为铀、钍元素的萃取、分离、吸附或迁移提供基础的结构参数,为铀、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持和大量的数据模型。对于铀、钍元素的化学研究贯穿整个熔盐反应堆及乏燃料后处理整个核工业体系。现阶段对于钍、铀元素及其裂变产物在各个过程中的存在形式、配合物的分子结构、配位环境等都尚不完全明确,铀、钍元素及其裂变产物的配位化学研究对于核工业及矿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工作从配体的设计出发,基于矿物分离的含氮羧酸配体,构筑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铀/钍-配位聚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其精确结构,通过荧光、紫外、红外、等手段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质;通过质谱结合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配体与铀酰离子在溶液中的配位化学行为,以及通过理论计算研究超铀元素(镅)的萃取分离行为。此外,进一步探究了铀/钍-配位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锕系材料在染料吸附,碘分子去除,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等方面的应用。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配体的设计入手,其中配体的原位合成(ISLS)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减少反应进程,也可以合成一些常规方法不能直接合成的产物,实现配合物结构的多样性。我们采用带有亚氨基反应活性位点的半刚性二元羧酸配体H2bc Hba,通过p H和辅助配体调控,发现随着p H的降低,配体逐渐开始发生原位亚硝基化。成功构筑了四例由于配体亚硝基化反应程度不同形成的铀酰配位聚合物,并结合理论计算研究了亚硝基对铀酰配位聚合物构型的影响。随后通过基于三嗪环的三元羧酸配体H3TBPCA与铀酰离子的自组装,成功构筑了一例富氮二维阴离子铀酰有机框架。半刚性三齿配体与铀酰离子呈现多种配位模式,不再形成类石墨烯蜂窝网状平面,而是具有一定厚度的二维层状网络。阴离子骨架可以选择性吸附带正电荷的染料分子,而骨架中具有高密度的Lewis酸性金属中心和碱性的-NH-基团,也可用于有效地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2)基于软硬酸碱理论,我们利用含氮,氧原子的混合配体-三联吡啶羧酸(Hcptpy),构筑两类杂化过渡-铀酰金属有机框架。其中Hcptpy与过渡金属离子预组装后会形成一个金属化的线性二齿羧酸配体。金属化配体再以铀酰离子为节点,形成无限延伸的一维铀酰链。而链与链之间的空隙中填充了大量的溶剂分子,可以与中性客体分子I2进行交换,对碘具有不错的吸附能力。而当铀酰赤道面上的甲酸根被联苯二羧酸取代后,实现了一维(1D)链向2D+2D→3D的多连锁有机框架结构的转变。此外,这种杂化铀酰金属有机框架可用于催化CO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3)通过水解缩合预组装形成Th6金属化团簇,再与吡唑甲酸、吡啶甲酸配体进行再组装,探索钍团簇的溶液化学行为,合成了基于吡唑、吡啶甲酸的六核钍簇。再通过引入过渡金属与配体的氮端配位,构筑了基于钍簇-异金属的金属有机框架,并进一步探索它们对Re O4-的吸附行为。(4)为了揭示U(Ⅵ)离子与三种不同烷基链PDAM配体在溶液中的配位化学行为,结合电喷雾质谱(ESI-MS)与密度泛函理论(DFT)进行了研究。质谱实验表明[UO2L(NO3)]+是形成的优势配合物。理论计算也证实[UO2L(NO3)]+比[UO2L(OH)·H2O]+更稳定。而配体烷基链的长度对铀酰配合物的配位结构影响不大,但链长的空间位阻效应会影响配位过程中的热力学行为。(5)超铀元素(Am)是乏燃料中的高放废物,研究表明含氮的吡啶吡唑类配体对其具有优异的选择性萃取能力,但是萃取机理尚不明确。通过理论计算从分子层面上去探索萃取剂及其形成配合物的电子结构,研究配体链长及预组织结构对其萃取能力的影响,包括萃取过程中的热力学行为等,为实验上萃取剂的设计和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刘阳[4](2021)在《含氮杂环配体分离超钚锕系元素及三价镧锕离子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核电产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高放射性的乏燃料,必须妥善处理。从乏燃料中提取放射性的锕系元素能够有效降低乏燃料的危害。目前从乏燃料中回收铀和钚元素的分离方法已较为完善。由于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将乏燃料中的次锕系元素从镧系等裂变产物中分离出来十分困难,而从相邻的锕系元素中分离超钚元素(组内分离)更为复杂与困难。因此研究超钚元素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对于设计超钚锕系元素组内分离的配体至关重要。由于锕系元素的高放射性造成的高实验成本,采用计算化学方法来研究镧锕分离和超钚锕系元素组内分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含氮杂环配体及其衍生物对镧锕分离和超钚锕系元素组内分离能力进行理论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PBE/6-31G(d,p)/RECP理论水平下,分析了邻菲罗啉酰胺类配体Et-Tol-DAPhen(N2,N9-二乙基-N2,N9-二对甲苯基-1,10-菲罗啉-2,9-二甲酰胺,La)及其衍生物(5-溴-(N2,N9-二乙基-N2,N9-二对甲苯基-1,10-菲罗啉-2,9-二甲酰胺,Lb)和(5-(4-(λ1-羟基)苯基)-(N2,N9-二乙基-N2,N9-二-对甲苯基-1,10-菲罗啉-2,9-二甲酰胺,Lc)的对超钚元素锕系元素的萃取分离行为。配体的静电势和分子轨道分析均表明,给电子基团苯酚取代的配体Lc相对于La和Lb是锕系元素更好的电子供体。萃取产物An L(NO3)3和[An L2(NO3)]2+(L=La,Lb,Lc;An=Am,Cm,Bk,Cf)具有相似的结构。成键性质分析表明,金属-配体成键中的共价相互作用从Am到Cf逐渐增强。而超钚锕系元素5f轨道能级逐渐降低且与配体配位原子的2p轨道能级逐渐接近,从而产生由能级简并驱动的共价相互作用。与其它两个配体相比,Lc配体显示出稍强的共价相互作用。同时,热力学分析证实了Cf3+配合物具有更强的金属-配体键,即Lc的萃取产物稳定性更高。因此,DAPhen衍生物与超钚锕系元素之间的共价相互作用与配体的萃取能力呈正相关。由于配体对不同锕系离子的萃取能力都有提高,致使其萃取能力的差异有所增加或减小,因此共价作用的提高并不一定导致分离能力提高。在PBE/6-31G(d,p)/RECP理论水平下,研究邻菲罗啉氮杂环类配体包括CyMe4-BTPhen(L1),5-Br-CyMe4-BTPhen(L2),5-phenol-CyMe4-BTPhen(L3),4-Br-CyMe4-BTPhen(L4)和4-phenol-CyMe4-BTPhen(L5)配体的对超钚元素锕系元素的萃取分离行为。给电子基团苯酚取代基的L3和L5配体比L1,L2和L4配体具有更强的配位能力。成键分析表明,An3+配合物的共价相互作用从Am到Cf逐渐增强,这是由于5f轨道的能级逐渐降低并与配体的2p轨道发生能级简并引起的。分子中的原子量子理论(QTAIM)分析表明这些锕系元素配合物中的An-L键主要是离子键,但存在一定的共价相互作用。Cf3+配合物的结合能和萃取反应能分析表明Cf-L键的相互作用强于其他元素,且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最强。此外,BTPhen衍生物与超钚锕系元素之间的共价相互作用与这些配体的萃取能力也呈正相关。但是同样,共价性的提高并没有导致配体分离能力的提高。在B3LYP/6-31G(d,p)/RECP理论水平下,研究了氮杂环水溶性配体Pytri-Diol与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络合行为及镧锕分离能力。该配体在水溶液中形成了1:1,1:2和1:3(金属:配体)镧系与锕系配合物。成键性质分析表明配体中的三唑氮原子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强于吡啶氮原子。热力学分析表明该配体形成三种配合物的萃取反应都能自发进行,且具有一定的镧锕分离能力。

苏平如[5](2020)在《基于配位作用的荧光传感器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生物成像是一种能在分子水平对生物组织形态、生物过程进行监测、可视化检测生物分子以及表征生命活动等的重要技术。近些年,科学家已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成像方式以及设计合成新型分子传感器方面。在诸多生物成像技术中,荧光传感法因具有响应速度快、组织损伤小、灵敏度高等优点、且适用于高通量筛选应用,并可以提供有关定位和定量的准确信息等,已成为研究生物系统最先进的手段之一。因此,依据功能要求,进行具有不同化学组成和材料及结构荧光传感器,对精确研究生化和生物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复杂生物体系成像及检测对荧光传感器灵敏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的要求,本论文依据配位组装及配位识别机理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多肽或稀土配合物的荧光传感器,用于金属离子、生物硫醇、温度、次氯酸、病毒标志物·等的检测与生物靶向成像。研究内容为配位化学在构筑荧光传感器及生物成像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全文主要分为八部分:第一章:简要论述了荧光传感器的基本分类、设计原理及研究进展;简述了配位作用及发光配合物在荧光传感器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配位作用的多肽荧光传感器和稀土配合物自组装体系构筑荧光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二章:本部分工作中,我们利用Ag+与多肽的配位作用,巧妙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生物分子肽的新型荧光传感器DP(Dansyl-Leu-Leu-Cys-Acp-Asp-OH),用于细胞内和环境中Ag+和H2S的特异性检测。DP在生物学相关范围内表现出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出色的细胞渗透性、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水溶性和p H敏感性,对Ag+和H2S的检出限分别为61.7 n M和74.0 n M。第三章:受上一章工作中多肽分子的启发,这部分工作利用天然化学连接(NCL)反应机理设计合成基于能量共振转移(FRET)策略经细胞穿膜肽TAT修饰的比率型双光子生物硫醇荧光传感器(TAT-探针)。TAT-探针不仅可以在TAT肽的辅助下迅速进入线粒体,还可以在不同激发波长下同时检测生物硫醇并区分GSH。加入生物硫醇后,TAT-探针被404/820 nm波长的光激发,荧光发生比率变化(包括淬灭的红色荧光(λem=585 nm)和增强的绿色荧光信号(λem=520 nm))。用545nm激发光激发时,TAT-探针在GSH存在时显示红色荧光(λem=585 nm),在Hcy或Cys存在时,则显示淬灭的信号。这种特异性的荧光反应表明TAT-探针可以有效地检测线粒体中的生物硫醇并将GSH与Cys/Hcy区分开。这项工作开创了一种基于肽和NCL反应机理设计和合成生物硫醇荧光传感器的新方法。第四章:在本部分工作中,我们使用聚丙烯酸(PAA)作为表面桥连配体,利用配位作用将上转换纳米颗粒Na YF4,Yb/Er@Na YF4(UCNPs)和Mn Fe2O4(MF)纳米颗粒组装成多功能纳米杂化体。之后,将光敏剂分子玫瑰红(RB)和PEG-COOH共价接枝到纳米杂化体上。在980 nm激光的激发下,UCNPs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有效地激发RB,将O2转化为1O2。同时,MF NPs作为Fenton催化剂,通过在肿瘤微环境中分解过表达的H2O2来连续产生O2。因此,成功构建了一种综合的治疗系统,可以在980 nm激光激发下有效地进行荧光成像指导的乏氧肿瘤光动力治疗(PDT)。这项工作探索了一种新的组装方法,利用纳米材料之间的桥连配体配位作用使异质纳米材料组装成为纳米杂化体,并为乏氧肿瘤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PDT治疗体系。第五章:得益于稀土发光配合物的刚性分子结构以及特殊的天线敏化发光效应,本章工作以Eu3+配合物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组装策略,无需封装或杂交即可获得具有自组装诱导发光(SAIL)特征的尺寸可控的Eu3+配合物自组装纳米颗粒(Eu-NPs)。通过对不同溶液中荧光寿命及量子产率的系统研究,我们发现水溶液中发光强度和寿命增加的SAIL现象是由于自组装限制配体分子振动引起的非辐射跃迁及屏蔽水分子淬灭的协同作用所致。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利用荧光强度及寿命信息将该自组装体系应用于温度和HCl O传感的生物成像。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稀土配合物结构和组装方式的设计,成功开发了具有组装增强荧光发射的自组装纳米体系,并将该组装体系成功应用于生物传感及成像,这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调制稀土发光,并且丰富了稀土配合物在生物成像和治疗中的应用。第六章:在上一章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利用超分子主客体识别作用及配位作用,设计并合成了具有优异的水分散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发光特性的新型双稀土Eu3+/Tb3+超分子组装纳米颗粒(Eu/Tb-SAH)。作为炭疽芽孢生物标志物,2,6-吡啶二甲酸(DPA)与同Tb3+配位的水分子竞争配位,并敏化Tb3+,引起Eu3+/Tb3+荧光强度和寿命成比率地变化,在水介质中实现快速、灵敏地检测DPA。以Eu/Tb-SAH为纳米传感器,通过稳态荧光强度比率和瞬态时间分辨技术,实现了对DPA的准确灵敏检测,其检测限分别为27.3 n M和1.06 n M。这项工作为RE发光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为合理设计寿命成像传感器提供了新思路。第七章:本部分工作中,我们首次设计并合成了基于AIE发光剂(AIEgens)的Tb3+配合物(TPE-Tb),并使之自组装形成新型纳米颗粒(TPE-Tb NPs),用作比率荧光传感器,实现灵敏快速检测水溶液中或实际孢子中的炭疽病毒生物标志物。实验结果表明,该比率型荧光传感器在水溶液或实际孢子样品中的检出限(LOD)分别低至0.187 n M和1.64×104孢子/m L。这项工作探索了一种通过配位方式将基于AIEgens的材料与RE配合物结合的新方法,并为病毒标志物检测提供了一种纳米荧光传感器的设计思路。第八章:对本论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及展望。

王怡,黄闻亮[6](2020)在《稀土金属的非传统氧化态化学》文中提出按照传统观点,除了二价铕、镱、钐与四价铈之外,稀土金属(钪、钇和镧系元素)在化合物中主要呈正三价,这限制了稀土金属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可能.因此,拓展稀土金属的氧化态、合成非传统氧化态的稀土金属配合物既是合成化学家一直以来追寻的目标,也是发展稀土金属介导的氧化还原化学的基础.近年来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进展,除了放射性的钷,所有稀土金属的二价分子配合物都被成功制备,而铽和镨的四价分子配合物也首次被合成.合理的配体设计对于稳定稀土金属的非传统氧化态至关重要,而且对其电子结构与成键性质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配体场对于稀土金属的电子构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本综述中,我们首先对稀土金属的电子构型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稀土金属的非传统氧化态化学的主要进展.综述涵盖了气相、固相、溶液相与分子配合物等体系,侧重于非传统氧化态的稀土分子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我们阐述了这一领域的进展对于稀土基础理论与应用的重大意义,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张瑜港[7](2020)在《镧系锕系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和光学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锕系元素(5f元素)是原子序数为89-103号元素的统称,位于元素周期表第ⅢB族。其具有极其复杂的电子结构,且化学价态众多、物理化学性质丰富。例如,锕系元素中92号铀是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也是重要的核燃料,并具有特殊的荧光性质,早期曾被用作制作玻璃工艺品。然而,由于锕系元素普遍具有高放射性,相比于过渡金属元素、主族元素以及镧系元素而言,人们对其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镧系元素俗称(4f元素)是原子序数57-71号元素的统称,位于元素周期表第ⅢB族。镧系元素在紫外区至近红外区都有着独特的光学性质,因此镧系元素化合物在发光材料领域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大力发展。同时,镧系元素通常以+3价阳离子形式存在,其离子半径与低价锕系元素(Am3+,Cm3+等)相似,并且镧系元素与锕系元素位于同一主族,根据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原理,镧系元素是一种适用于模拟低价锕系元素物理化学性质的替代物元素。基于铀酰和镧系的独特荧光性质,开展铀酰与镧系双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化学物理性质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它们化学性质了解,发展新型含铀功能材料,也可为发展乏燃料后处理循环流程的共萃取技术和寻找合适的高放废物污染物共固化地质处置方案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信息。本研究利用4f金属离子(Eu3+)和5f金属离子(UO22+)作为金属结点,分别以膦酰基乙酸和均苯四酸作为有机配体在温和的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两例新型双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对这两例材料,首先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这些晶态材料的化学结构,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测试以确保这类材料满足实际应用的基本要求;随后利用固态光谱仪对这些晶态材料的光学性质和发光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别探索了这两种材料对于水溶液里重水含量检测以及对于高能X射线检测方面的应用潜力;最后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办法系统地阐述了这些晶态材料的检测机理与应用前景。具体实验结果概述如下:在第二章中,在温和的水热条件下选取膦酰基乙酸这类具有双官能团的有机配体,利用不同官能团对于不同金属离子鳌合能力的差异以及铀酰离子与铕离子不同的配位构型成功构筑了一例新型的铀酰/镧系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SCU-UEu-1。结构分析表明SCU-UEu-1中有部分铀酰离子与铕离子通过氧桥连接,因此铀酰离子对于铕离子的荧光有敏化作用。发射光谱分析表明SCU-UEu-1同时具有铀酰离子与铕离子的特征发射峰,这也是首次在MOFs材料中发现这种现象。为进一步探索SCU-UEu-1的荧光性质,将SCU-UEu-1分别浸泡在不同的溶剂中,发现重水能明显改变SCU-UEu-1的铕离子特征发射峰的强度,而铀酰离子发射峰的强度却几乎不变。基于这个特性细致地探索了 SCU-UEu-1在不同溶度重水下的特征发射峰强度的变化。数据拟合结果表明铕离子与铀酰离子特征发射峰的强度比与重水浓度成指数关系,因而能够便捷的通过数学公式转换成线性关系。这一结果表明SCU-UEu-1能够利用铀酰离子与铕离子的荧光强度比作为标准,通过自校准方法在全波段范围内精确地检测水溶液里面的重水含量。固体核磁氘谱分析证实SCU-UEu-1结构中金属离子中心的配位水与重水发生交换,这也是重水能够显着影响SCU-UEu-1荧光强度的原因。本研究充分利用铀酰离子与铕离子的荧光特性实现了简单快速的全范围(0~100%)重水检测的效果。在第三章中,利用铀酰离子与铕离子作为金属中心在温和的水热条件下与均苯四羧酸配体这类多齿配体成功构筑出一例新型的三维铀酰/镧系双金属MOFs材料—SCU-UEu-2。单晶结构分析表明SCU-UEu-2中铀酰离子与均苯四羧酸形成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均苯四羧酸上未配位的羧酸官能团上的氧原子与铕离子相互鳌合从而形成三维多孔结构,孔道中存在着邻菲罗啉阳离子作为平衡离子。SCU-UEu-2的发射光谱中只存在着铕离子的独特发射峰却未观察到铀酰离子的特征发射峰,是由于铀酰离子与铕离子通过氧桥连接,从而存在铀酰离子到铕离子的能量传递所导致。基于铀酰与铕离子之间存在着能量传递,使得SCU-UEu-2在365 nm的紫外光激发下其量子产率高达92.96%,并且在高能X射线下(例如,在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测定材料的相纯度及稳定性的时候)产生明显的荧光现象,即闪烁体现象。基于SCU-UEu-2在高能射线照射下发光的现象,系统地表征了其闪烁体的基本性质。与商用的闪烁体CsI:Tl相比,SCU-UEu-2在苛刻的条件下仍然对于X射线有着很灵敏的响应效果,表明该材料有较好的实用前景。本工作利用铀酰离子吸收X射线后通过能量传递的方式传递给铕离子从而发出极强的闪烁体荧光的性质,为后续设计高效稳定的闪烁体提供了思路。

郭阳[8](2020)在《基于N-杂环多羧酸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荧光性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配位聚合物是由无机金属与有机配体结合而形成的晶体材料,由于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可设计性,使得它们在发光,化学传感,非均相催化,气体的储存分离,药物输送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成为化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本论文选用两种N-杂多羧酸有机配体,通过溶剂热合成的方法合成了10个具有新颖的结构的化合物,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表征以及荧光性质研究。通过文献报道的方法合成了1,3-双(羧甲基)苯并咪唑鎓盐(HL1),并将其作为配体,分别与镧系金属硝酸盐合成了5个化合物{[Ln(L1)(NO3)2H2O]n,Ln=Sm(1);Eu(2);Gd(3);Tb(4);Dy(5)}。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5是晶体学同构的,均为二维网状结构。对化合物1-5分别进行了粉末X射线衍射(PXRD)、红外(IR)、热重(TGA)和荧光等结构与性质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5具有很好的纯度以及较高的热稳定性。化合物1、2、4和5分别表现出镧系元素离子的相应发光特征,还测试了化合物2的荧光寿命和化合物3在77 k时的的磷光光谱。将1,3,5-三吡唑基苯基-4,4’,4’’-三苯甲酸(H3L2)作为配体与过渡金属硝酸盐合成了5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Zn2(HL2)2(H2O)4·2DMF]n(6),[Ba(HL2)(H2O)2(D MF)]n(7),[Ni3(L2)2(H2O)4(μ2-O)2]n(8),[Mn3(L2)2(H2O)4(μ2-O)2]n(9),[Co3(L2)2(H2O)4(μ2-O)2]n(10)。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6具有三维结构;化合物7具有二维网状结构;化合物8-10是晶体学同构的,具有二维网状结构。对化合物6-10分别进行了PXRD、IR、TGA等结构表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6-10具有良好的纯度以及热稳定性。对化合物6进行了荧光性质的研究,化合物6在407 nm处呈现发射峰,并发出蓝光。

马铭科[9](2020)在《聚离子复合胶束稳定性提升和功能化》文中研究指明聚离子复合胶束(Polyion Complex Micelles,PIC胶束)是由带相反电荷的聚离子静电组装形成的一种软物质结构。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生物相容环境,聚离子复合胶束在药物传输、生物成像和催化等不同领域应用广泛。近年来,围绕聚离子复合胶束的可控制备、功能化和拓展应用,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然而由于其电荷组装特性,聚离子复合胶束耐盐稳定性通常较差,即提高盐浓度能够屏蔽聚离子间的电荷作用,导致胶束分解。多数聚离子胶束在与生理环境相当的盐浓度下即可分解,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本文研究了一种构筑分子交联提升聚离子复合胶束耐盐稳定性的新方法。合成了以吡啶二羧基(DPA)为配位基团的双向和三向配体,通过调控不同的金属和配体组合,制备了交联度可控的阴离子配位聚合物。利用其与聚阳离子-中性嵌段聚合物电荷组装制备了稳定且功能化的PIC胶束。研究发现,聚离子复合胶束的耐盐稳定性随配位聚离子交联度的提高而线性增加。同时,功能性配位结构赋予了聚离子复合胶束不同的荧光和核磁弛豫性质,且调控配位结构可以相应地控制胶束荧光和核磁功能。因此,构筑分子交联可同时调控胶束稳定性和功能。该策略适用于不同的金属和配体组合,可作为一种通用的方法制备稳定且功能化的聚离子复合胶束,为此类软纳米载体的拓展应用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二价过渡金属和三价镧系金属的组合,构建核心不同交联度的稳定PIC胶束。过渡金属拥有6个配位点,可与双向配体L2配位形成线性的配位聚合物,镧系金属拥有9个配位点,可以和L2配体形成交联的配位聚合物。本研究通过控制两种金属的掺杂比例从而控制配位聚离子的交联度,并研究了不同交联度PIC胶束的结构、形貌、稳定性和功能。(2)使用双向配体L2和三向配体L3的组合,构建不同交联度的稳定PIC胶束。三向配体L3的引入使得胶束核心可以形成交联的配位聚离子。本研究通过多向配体L2和L3的掺杂比例,得到不同交联度的PIC胶束。利用光散射和透射电镜等表征手段对多向配位体组合形成的PIC胶束的结构和稳定性等性质进行研究。(3)使用荧光探针法对以上两种胶束核心内部疏水性进行研究,确定可以提高胶束盐稳定性的根本原因。同时对胶束的功能性例如荧光性质和核磁性质进行检测。

李庆润[10](2020)在《基于稀土配合物和离子液体的新型发光聚集体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性金属,稀土元素由于其部分填充的4f电子层结构而具有优异的光物理特性,如色纯度高、Stokes位移大、激发态寿命长和电子能级丰富等,基本涵盖了固体发光的整个范畴,已应用于荧光探针、医学放射和化学传感器等领域。然而,稀土离子中的f-f电子跃迁属于禁阻跃迁,导致单一稀土离子的发光不理想;并且,对水环境和浓度等因素的高敏感性,导致其在可见和紫外光区吸收弱、自身发光效率差、易发生猝灭效应等缺陷。通常,用来改进这些缺陷的稀土配合物也往往存在性能不稳定和延展性差的问题,而有序分子聚集体由于内部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用来有效改善稀土发光性能和稳定性。与此同时,离子液体参与有序分子聚集体的构筑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离子液体中构建的有序分子聚集体,不仅具有优于水或有机溶剂体系的热稳定性,而且基于离子液体灵活多变的分子结构,更利于聚集结构的可逆调控和新型聚集相态的构建。此外,离子液体也是稀土发光基元的理想分散溶剂,具有弱配位性及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域无干扰等优点。因此,设计和构建基于离子液体的稀土发光有序分子聚集体,将有望克服传统稀土发光材料的缺陷,构筑兼具优异发光性能和可调控性的稀土发光软材料,并进一步拓展稀土发光材料的功能化应用,对推动超分子化学、稀土光物理化学、材料化学及物理、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自组装策略,以具有不同配体的稀土铕配合物为研究主体,在离子液体中成功构建了多种稀土发光有序分子聚集体。系统比较了同一体系中不同聚集体结构对稀土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单一稀土配合物实现了紫外光刺激下稀土溶致液晶的多色发光可控调节;探讨了不借助两亲分子基质的条件下,用新型两亲稀土配合物直接在离子液体中自组装形成聚集体的机理及对能量传递的影响。通过系统研究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结构对稀土发光性能的影响,探索了有效增强其光物理性质的方法,构筑了一系列具有优良性能和丰富相态的新型功能性稀土软材料。论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从稀土元素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其结构特点、发光机理及研究意义进行了概括,并对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就行了总结。对离子液体的概念、特点及性能也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两亲分子自组装形成的有序分子聚集体,包括聚集体形成理论及本文涉及的几种重要聚集体,其中着重介绍了离子液体中有序分子聚集体的构筑。总结了稀土发光有序分子聚集体研究现状,对包括常规溶剂及离子液体中的主要稀土发光聚集体进行了逐一介绍。对离子液体参与的稀土发光材料的构筑及性能进行了总结。最后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二章,合成了以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离子为反离子的稀土 β-二酮配合物,然后在质子性离子液体-硝酸乙基铵(EAN)中与两亲分子[C12mim]Br共组装构建稀土发光囊泡和溶致液晶。研究表明,配合物与两亲分子选择同样的咪唑离子[C12mim]+作为阳离子,不仅可以使稀土配合物与两亲分子在溶剂中共组装,从而增加其溶解度和有序排列,而且囊泡和溶致液晶的有序结构为配合物在聚集体中的束缚提供了有利环境,使得配合物在聚集体中表现出增强的发光性能和稳定性。同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与囊泡结构相比,由于六角相溶致液晶中更紧密的堆积和更强的氢键相互作用,从而对配合物产生更有效地束缚和稳定,溶致液晶中显示最佳的发光和稳定性能。该体系对分析稀土配合物在不同聚集形态中的发光机理和能量传递机制提供了理论价值参考。第三章,以[C12mim]Br与质子性离子液体EAN构建的溶致液晶为基质,将二苯甲酰甲烷(DBM)和2,2’-联喹啉(BQ)为配体的稀土配合物掺杂到液晶基质中。与配合物在EAN溶液中相比,所获得的溶致液晶具有增强的荧光强度和寿命。同时构建了对紫外光下具有响应性的多色荧光软材料。研究发现,随着在紫外光中暴露时间延长,尽管DBM配体仍表现出典型的光降解作用,但BQ的发光强度却因顺反异构化而明显增加。因此,溶致液晶的颜色从最初红光发射逐渐变为绿色。该工作为建立紫外光诱导变色机理和便捷制备多色荧光软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第四章,设计合成了以亲水性乙氧链修饰的三联吡啶为配体的两亲性稀土铕配合物,研究了其在不同溶剂中自组装构建的聚集体中的荧光性能。在乙醇/水混合溶剂或EAN中分别观察到多层囊泡或球形胶束,并且实现了由单一两亲性稀土配合物直接在咪唑类离子液体[Bmim]PF6中自组装囊泡的制备。由于有效屏蔽了溶剂和配合物浓度引起的猝灭效应,与其他溶剂中形成的聚集体相比,在[Bmim]PF6中获得的囊泡显示出最佳的荧光性能,并且展现出对水分子进行荧光检测的潜力。本工作中直接由两亲性配合物在离子液体中制备荧光聚集体,拓展了制备稀土发光聚集体的有效途径。

二、Characteristics of Trivalent Lanthanides in Coordination Chemist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racteristics of Trivalent Lanthanides in Coordination Chemistry(论文提纲范文)

(1)氮杂环羧酸稀土配位聚合物的构筑与发光检测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合成的配位聚合物的简称分子式及CCDC号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研究进展
    1.3 稀土配位聚合物发光特性
    1.4 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发光应用
        1.4.1 发光可调谐材料应用
        1.4.2 薄膜发光材料应用
    1.5 稀土配位聚合物发光探针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2.2.2 配位聚合物1的合成
        2.2.3 配位聚合物2~7的合成
        2.2.4 配位聚合物8~13的合成
        2.2.5 配位聚合物14,15的合成
        2.2.6 配位聚合物16~19的合成
        2.2.7 异质结构ZIF-8-on-12的制备
        2.2.8 聚丙烯腈-16复合膜材料PEM的制备
    2.3 测试表征方法
第3章 羧基官能化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金属离子检测
    3.1 引言
    3.2 配位聚合物1的结构与稳定性
        3.2.1 配位聚合物1的单晶结构分析
        3.2.2 配位聚合物1的PXRD分析
        3.2.3 配位聚合物1的红外光谱分析
        3.2.4 配位聚合物1的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
    3.3 配位聚合物1的发光性能
    3.4 配位聚合物1对金属离子的检测性能研究
        3.4.1 1对铁离子与锡离子的检测性能
        3.4.2 1对铁离子与锡离子的检测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光发射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甲醛和钒酸根检测
    4.1 引言
    4.2 配位聚合物2~7的结构与稳定性
        4.2.1 配位聚合物2~7的单晶结构分析
        4.2.2 配位聚合物2~7的PXRD分析
        4.2.3 配位聚合物2~7的红外光谱分析
        4.2.4 配位聚合物2~7的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
    4.3 配位聚合物2~7的发光性能及发光颜色调节
    4.4 白光材料Eu_(0.059)Tb_(0.051)Gd_(0.89)-dpon对甲醛与钒酸根的检测性能研究
        4.4.1 Eu_(0.059)Tb_(0.051)Gd_(0.89)-dpon对甲醛的检测性能
        4.4.2 Eu_(0.059)Tb_(0.051)Gd_(0.89)-dpon对钒酸根的检测性能
        4.4.3 Eu_(0.059)Tb_(0.051)Gd_(0.89)-dpon对甲醛与钒酸根的检测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稀土配位聚合物及其异质结构的合成与抗生素检测
    5.1 引言
    5.2 配位聚合物8~13的结构与稳定性
        5.2.1 配位聚合物8~13的单晶结构分析
        5.2.2 配位聚合物8~13的PXRD分析
        5.2.3 配位聚合物8~13的红外光谱分析
        5.2.4 配位聚合物8~13的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
    5.3 配位聚合物8~13的发光性能及发光颜色调节
    5.4 异质结构ZIF-8-on-12的结构与发光性能
        5.4.1 ZIF-8-on-12材料的结构
        5.4.2 ZIF-8-on-12材料的发光性能
    5.5 异质结构ZIF-8-on-12对抗生素的检测性能研究
        5.5.1 ZIF-8-on-12对抗生素的检测性能
        5.5.2 ZIF-8-on-12对抗生素的检测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阴离子型异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金属离子和L-半胱氨酸检测
    6.1 引言
    6.2 配位聚合物14,15的结构与稳定性
        6.2.1 配位聚合物14,15的单晶结构分析
        6.2.2 配位聚合物14,15的PXRD分析
        6.2.3 配位聚合物14,15的红外光谱分析
        6.2.4 配位聚合物14,15的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
    6.3 配位聚合物14,15的发光性能及发光颜色调节
    6.4 14对铁离子与铜离子的检测性能研究
        6.4.1 14对铁离子与铜离子的检测性能
        6.4.2 14对铁离子与铜离子的检测机理
    6.5 M~(n+)@14探针对L-半胱氨酸的检测性能研究
        6.5.1 M~(n+)@14探针的制备
        6.5.2 M~(n+)@14对L-半胱氨酸的检测性能
        6.5.3 M~(n+)@14对L-半胱氨酸的检测机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阳离子型稀土配位聚合物膜的制备与高锰酸根和L-抗坏血酸检测
    7.1 引言
    7.2 配位聚合物16~19的结构与稳定性
        7.2.1 配位聚合物16~19的单晶结构分析
        7.2.2 配位聚合物16~19的PXRD分析
        7.2.3 配位聚合物16~19的红外光谱分析
        7.2.4 配位聚合物16~19的热重分析
    7.3 聚丙烯腈-16复合膜材料PEM的结构与发光性能
        7.3.1 PEM膜材料的结构
        7.3.2 PEM膜材料的发光性能
    7.4 PEM对高锰酸根离子的检测性能研究
        7.4.1 PEM对高锰酸根离子的检测性能
        7.4.2 PEM对高锰酸根离子的检测机理
    7.5 MnO_4~-@PEM膜探针对L-抗坏血酸的检测性能研究
        7.5.1 MnO_4~-@PEM膜探针的制备
        7.5.2 MnO_4~-@PEM对L-抗坏血酸的检测性能
        7.5.3 MnO_4~-@PEM对L-抗坏血酸的检测机理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镧系及过渡-镧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镧系配位化学
        1.1.2 镧系功能配合物
        1.1.3 镧系单分子磁体的研究
        1.1.4 镧系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
        1.1.5 镧系质子导电配合物的研究
        1.1.6 镧系多功能配合物的研究
        1.1.7 镧系手性功能配合物的研究
    1.2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手性胺酚配体的4d-4f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手性胺酚配体H_2L的合成及表征
        2.2.1 手性胺酚配体H_2L的合成
        2.2.2 手性胺酚配体H_2L的红外表征
        2.2.3 手性胺酚配体H_2L的晶体结构测定
    2.3 Ln-Cd配合物1-10的合成
    2.4 配合物1-10的晶体结构与分析
        2.4.1 配合物1-10的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2.4.2 配合物1-10的结构分析
    2.5 配合物1-10的物理表征
        2.5.1 配合物1-10的红外分析
        2.5.2 配合物1、3、5、7、9的PXRD与热重分析
        2.5.3 配合物1-10的圆二色谱(CD)分析
    2.6 配合物1-10的性质研究
        2.6.1 配合物5、7的磁性
        2.6.2 配合物5、7的荧光
        2.6.3 配合物5、6的圆偏振荧光(CPL)
        2.6.4 配合物1、3、5、7、9的二阶非线性光学
        2.6.5 配合物7的质子导电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手性胺酚配体的3d-4f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配合物11-14的合成
    3.3 配合物11-14的晶体结构与分析
        3.3.1 配合物11-14的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
        3.3.2 配合物11-14的晶体结构分析
    3.4 配合物11-14的物理表征
        3.4.1 配合物11-14的红外
        3.4.2 配合物11、13的PXRD与热重分析
        3.4.3 配合物11-14的圆二色谱
    3.5 配合物11-14性质研究
        3.5.1 配合物11、13的磁性
        3.5.2 配合物13的质子导电
    3.6 配合物15-20的合成
    3.7 配合物15-20的晶体结构
        3.7.1 配合物15-20的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
        3.7.2 配合物15-20的结构分析
    3.8 配合物的物理表征
        3.8.1 配合物15-20的红外
        3.8.2 配合物15、17、19的热重分析
        3.8.3 配合物15-20的圆二色谱
    3.9 配合物15-20的性质研究
        3.9.1 配合物15、19的磁性
        3.9.2 配合物15的质子导电
    3.10 配合物21-24的合成
    3.11 配合物21-24的晶体结构与分析
        3.11.1 配合物21-24的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
        3.11.2 配合物21-24的晶体结构分析
    3.12 配合物21-24的物理表征
        3.12.1 配合物21-24的红外
        3.12.2 配合物21、23的PXRD与热重分析
        3.12.3 配合物21-24的圆二色谱
    3.13 配合物21-24的性质研究
        3.13.1 配合物21、23的磁性
        3.13.2 配合物23的自旋哈密顿量化计算
    3.14 配合物(25-30)的合成
    3.15 配合物25-30的晶体结构
        3.15.1 配合物25-30的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
        3.15.2 配合物25-30的晶体结构分析
    3.16 配合物25-30的物理表征
        3.16.1 配合物25-30的红外
        3.16.2 配合物25、27、29的PXRD与热重分析
        3.16.3 配合物25-30的圆二色谱
    3.17 配合物25-30的性质研究
        3.17.1 配合物25、27、29的磁性
        3.17.2 配合物27的质子导电
    3.1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2,2'-双咪唑的Dy~(Ⅲ)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配合物31的合成
    4.3 配合物31的晶体结构与分析
        4.3.1 配合物31的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4.3.2 配合物31的结构分析
    4.4 配合物31的物理表征
        4.4.1 配合物31的红外分析
        4.4.2 配合物31的粉末衍射与热重分析
    4.5 配合物31的性质研究
        4.5.1 配合物31的磁学性能研究
        4.5.2 配合物31的质子导电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来源
附录B:配合物主要键长键角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锕系萃取剂及其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矿物与晶体
        1.1.1 矿物的简介
        1.1.2 矿物晶体学
    1.2 铀(钍)矿与配位化学
        1.2.1 铀(钍)矿资源概述
        1.2.2 铀矿物的晶体化学
    1.3 铀/钍-有机配位聚合物
        1.3.1 配位聚合物
        1.3.2 铀酰-有机配位聚合物
        1.3.3 钍-有机配位聚合物
        1.3.4 铀/钍配合物在核能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思路
        1.4.1 铀/钍-有机配位聚合物研究中的不足
        1.4.2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1.4.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2章 基于半刚性含氮羧酸配体构筑的铀酰配位聚合物及其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配合物晶体的合成
        2.2.3 单晶结构测试与解析
    2.3 亚氨基二元羧酸原位硝基化诱导铀酰配位聚合物结构的多样性
        2.3.1 晶体结构描述
        2.3.2 晶体结构讨论和DFT计算分析
        2.3.3 配合物和配体构象变化分析
        2.3.4 PXRD、FTIR、TGA和 FL光谱
        2.3.5 本节小结
    2.4 基于三元羧酸构筑阴离子铀酰-有机框架结构及其应用探索
        2.4.1 晶体结构描述
        2.4.2 阳离子有机染料污染物的选择性吸附
        2.4.3 配合物催化CO_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
        2.4.4 结构分析和DFT计算分析
        2.4.5 PXRD、FTIR、TGA、UV-vis和 FL光谱
        2.4.6 本节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三联吡啶羧酸-金属化配体策略构筑杂化铀酰配位聚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2 配合物晶体的合成
        3.2.3 单晶结构测试与解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结构描述
        3.3.2 结构讨论和计算分析
        3.3.3 配合物用于碘的捕获和释放
        3.3.4 配合物催化CO_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
        3.3.5 PXRD、TGA、FTIR和 UV-vis光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吡啶吡唑羧酸配体构筑的金属化钍簇及钍基异金属有机框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配合物晶体的合成
        4.2.3 单晶结构测试与解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
        4.3.2 钍基MOF对 ReO_4~-的吸附去除
        4.3.3 ReO_4~-的吸附机理分析
        4.3.4 PXRD、TGA和 FTIR光谱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铀酰与邻菲罗啉二酰胺配体衍生物在溶液中的配位行为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方法及计算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U(Ⅵ)配合物的ESI-MS研究
        5.3.2 U(Ⅵ)配合物的MS-MS研究
        5.3.3 U(Ⅵ)配合物的DFT计算
        5.3.4 U(Ⅵ)配合物的TD-DFT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吡啶吡唑配体对Am(Ⅲ)/Eu(Ⅲ)分离的理论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3 吡啶吡唑配体PypzH对 Am(Ⅲ)/Eu(Ⅲ)萃取机理研究
        6.3.1 吡啶吡唑配体PypzH
        6.3.2 1:1 型萃取配位聚合物
        6.3.3 1:2 型萃取配位聚合物
        6.3.4 本节小结
    6.4 吡啶吡唑基配体的预组织结构对Am(Ⅲ)/Eu(Ⅲ)分离影响的分析
        6.4.1 吡啶吡唑基配体(BPP-BPPhen)的预组织结构
        6.4.2 [ML(NO_3)_3]型配位聚合物
        6.4.3 本节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配位聚合物相关表征与结构描述
附录二 配位聚合物的晶体学及计算数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含氮杂环配体分离超钚锕系元素及三价镧锕离子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核能发展现状
    1.2 核燃料循环与乏燃料后处理
    1.3 分离和嬗变
    1.4 分离锕系元素的不同方法
    1.5 三价镧锕元素湿法分离概述
        1.5.1 三价镧锕元素分离的理论基础
        1.5.2 三价镧锕元素分离的配体选择
        1.5.3 三价镧锕元素分离的含氮配体分类
    1.6 重锕系元素Am、Cm、Bk、Cf性质与用途
    1.7 重锕系元素的成键规律
    1.8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1 密度泛函方法理论基础
        2.1.1 薛定谔方程
        2.1.2 Born-Oppenheimer近似和Hatree-Fock近似
        2.1.3 Hohenberg-Kohn定理
        2.1.4 Kohn-Sham方程
    2.2 基组
    2.3 溶剂化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邻菲罗啉DAPhen萃取剂对超钚元素组内分离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体的几何和电子结构
        3.3.2 [AnL(NO_3)_3]和[AnL_2(NO_3)]~(2+)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3.3.3 自然电荷分析
        3.3.4 分子轨道分析
        3.3.5 分波态密度分析
        3.3.6 能量分解分析
        3.3.7 热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邻菲罗啉BTPhen萃取剂对超钚元素组内分离的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体的几何与电子结构
        4.3.2 [AnL(NO_3)_3]和[AnL_2(NO_3)]~(2+)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4.3.3 自然电荷分析
        4.3.4 QTAIM分析
        4.3.5 分子轨道分析
        4.3.6 能量分解分析
        4.3.7 热力学分析
    4.4 DAPhen 配体与BTPhen 配体之间性质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溶性配体Pytri-Diol用于镧锕分离的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合物结构分析
        5.3.2 自然电荷分析
        5.3.3 键级分析
        5.3.4 热力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配位作用的荧光传感器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荧光传感器
        1.2.1 荧光产生的机理
        1.2.2 荧光光谱仪
        1.2.3 荧光的重要参数
        1.2.4 荧光传感器的概念
        1.2.5 荧光传感器的组成
        1.2.6 荧光传感器的类型
        1.2.6.1 从荧光激发波长及输出信号分类
        1.2.6.2 从设计机理分类
    1.3 基于配位作用荧光传感器及生物成像
        1.3.1 配位化学
        1.3.2 发光配合物
        1.3.3 发光过渡金属配合物荧光传感器
        1.3.4 锌(II)、铜(II)和镉(II)配合物荧光传感器
        1.3.5 基于AIE活性的发光金属配合物
        1.3.6 基于多肽配位识别荧光传感器
        1.3.6.1 多肽概述
        1.3.6.2 多肽化学合成简介
        1.3.6.3 多肽的应用
        1.3.6.4 多肽配位识别阳离子荧光传感器
        1.3.6.5 多肽基生物小分子荧光传感器
        1.3.6.6 多肽靶向荧光传感器
        1.3.7 稀土配合物荧光传感器
        1.3.7.1 稀土元素
        1.3.7.2 稀土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及其在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1.3.7.3 稀土配合物自组装在构筑荧光传感器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种基于多肽分子配位作用的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水溶液或活细胞中的Ag~+和H_2S
    2.1 引言
    2.2 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步骤
    2.5 实验方法
        2.5.1 样品的制备
        2.5.2 常规UV/Vis和荧光测量
        2.5.3 荧光传感器DP与Ag~+的结合常数
        2.5.4 Ag~+和H_2S的检出限
        2.5.5 细胞成像实验
        2.5.6 细胞毒性实验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1 荧光传感器DP检测Ag~+
        2.6.2 荧光传感器DP检测Ag~+的配位机理
        2.6.3 2DP-Ag~+与H_2S的荧光响应
        2.6.4 荧光寿命和量子产率(Ф_F)
        2.6.5 细胞毒性及荧光成像
    2.7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TAT肽的比率型双光子荧光传感器用于在线粒体中检测生物硫醇并区分谷胱甘肽
    3.1 引言
    3.2 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步骤
        3.4.1 实验中涉及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3.5 实验方法
        3.5.1 光谱测量及样品制备
        3.5.2 细胞毒性实验
        3.5.3 细胞成像实验
    3.6 结果与讨论
        3.6.1 TAT传感器的荧光量子产率(Φ_(PL))和双光子作用截面(Φ_σ)的测量
        3.6.2 TAT传感器在404nm激发下的传感特性
        3.6.3 TAT传感器在545nm激发下的传感特性
        3.6.4 TAT传感器对GSH和 Hcy/Cys的紫外可见吸收响应
        3.6.5 检测机理研究
        3.6.6 在活细胞中进行生物成像
    3.7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表面配体配位诱导的纳米杂化自组装体的高效光动力治疗和成像
    4.1 引言
    4.2 试剂
    4.3 实验仪器
    4.4 实验步骤
        4.4.1 复合纳米粒子UCNPs@MF-RB/PEG的合成
    4.5 实验方法
        4.5.1 细胞外催化H_2O_2释放O_2
        4.5.2 测量对H_2O_2的细胞外ROS生成
        4.5.3 UCNPs@MF-RB/PEG催化的Fenton反应
        4.5.4 研究UCNPs@MF-RB/PEG的细胞内在化
        4.5.5 测量细胞内ROS的产生
        4.5.6 体外光动力疗法效果的评估
        4.5.7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的表征
    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1 UCNPs@MF-RB/PEG纳米杂化体的合成与表征
        4.6.2 材料表征
        4.6.3 荧光光谱和UV-vis光谱
        4.6.4 UCNPs@MF-RB/PEG的催化效果
        4.6.5 细胞内荧光显微成像
        4.6.6 ~1O_2的产生
        4.6.7 评估PDT效率和细胞毒性
    4.7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自组装诱导稀土Eu~(3+)配合物的发光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试剂
    5.3 实验仪器
    5.4 实验步骤
        5.4.1 双光子敏化双亲稀土Eu配合物的合成
        5.4.2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5.5 实验方法
        5.5.1 Eu~(3+)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组装
        5.5.2 HClO传感器(NIR-NPs)的制备
        5.5.3 温度测定
        5.5.4 在水溶液中检测HClO
        5.5.5 细胞成像实验
    5.6 实验结果与讨论
        5.6.1 Eu~(3+)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组装的形貌和性质
        5.6.2 有机和水的二元溶剂中Eu~(3+)配合物的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
        5.6.3 Eu-NPs的温度传感性能
        5.6.4 次氯酸检测应用
        5.6.5 细胞毒性及共聚焦成像实验
        5.6.6 使用双光子激发在细胞内检测次氯酸
    5.7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六章 Eu~(3+)/Tb~(3+)超分子自组装的构筑及利用时间分辨技术检测炭疽病毒标志物
    6.1 引言
    6.2 试剂
    6.3 实验仪器
    6.4 实验步骤
        6.4.1 Eu~(3+)配合物的合成
        6.4.2 磺化杯[4]芳烃的合成
        6.4.3 DPA的检测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6.5.1 纳米杂化体Eu/Tb-SAH的合成与表征
        6.5.2 Eu/Tb-SAH作为纳米传感器使用荧光强度进行DPA的检测
        6.5.3 Eu/Tb-SAH作为纳米传感器使用荧光寿命进行DPA的检测
        6.5.4 Eu/Tb-SAH的应用
        6.5.5 检测实际孢子样品中的DPA
    6.6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一种基于AIE发光体的Tb~(3+)配合物的自组装体用于炭疽生物标记物检测
    7.1 引言
    7.2 试剂
    7.3 实验仪器
    7.4 实验步骤
        7.4.1 配体TPE分子的合成
        7.4.2 配体TPE-Tb分子的合成
        7.4.3 TPE-Tb NPs的制备
    7.5 实验方法
        7.5.1 DPA的检测步骤
        7.5.2 细胞培养
        7.5.3 细胞毒性测试
        7.5.4 实际孢子的检测步骤
    7.6 实验结果与讨论
        7.6.1 混合溶液中的光谱变化
        7.6.2 TPE-Tb的组装性质
        7.6.3 细胞成像实验
        7.6.4 TPE-Tb NPs检测DPA的性质
    7.7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稀土金属的非传统氧化态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稀土金属的电子构型与氧化态
3 高价稀土金属(除铈以外)化学
    3.1 气相
    3.2 固相
    3.3 溶液相
    3.4 分子配合物
4 低价稀土金属化学
    4.1 气相
    4.2 固相
    4.3 溶液相
    4.4 分子配合物
        4.4.1 经典二价稀土金属(铕、镱、钐)
        4.4.2 非经典二价稀土金属(铥、镝、钕)
        4.4.3 三明治型零价稀土金属芳烃配合物
        4.4.4 稀土金属氮气还原化学
        4.4.5 非传统二价稀土金属
5 总结与展望

(7)镧系锕系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和光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铀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1.2.1 铀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2.2 铀酰的发光特点及应用
    1.3 镧系离子发光材料
        1.3.1 镧系离子的发光特点
        1.3.2 镧系离子的发光材料合成及其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铀酰/镧系双金属化合物用于重水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材料合成
        2.2.3 材料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分析
        2.3.2 热稳定性测试
        2.3.3 水稳定性与辐照稳定性表征
        2.3.4 光致荧光性能测试
        2.3.5 重水检测性能测试
        2.3.6 重水检测机理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铀酰/镧系双金属化合物用于X射线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材料合成
        3.2.3 材料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分析
        3.3.2 热稳定性测试
        3.3.3 水稳定性与辎照稳定性表征
        3.3.4 光致焚光性能测试
        3.3.5 X射线灵敏度测试
        3.3.6 辐照剂量对于X射线焚光强度的影响
        3.3.7 湿度对于X射线荧光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基于N-杂环多羧酸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荧光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
        1.2.1 水热或溶剂热合成法
        1.2.2 微波辅助合成法
        1.2.3 电化学合成法
        1.2.4 机械化学合成法
    1.3 发光配位聚合物材料
        1.3.1 基于有机配体的发光
        1.3.2 镧系元素的发光
        1.3.3 电荷转移发光
    1.4 配位聚合物材料的应用
        1.4.1 配位聚合物材料在发光领域的应用
        1.4.2 配位聚合物材料在气体吸附和分离领域的应用
        1.4.3 配位聚合物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4.4 配位聚合物材料在磁性领域的应用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于1,3-双(羧甲基)苯并咪唑鎓盐的镧系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1,3-双(羧甲基)苯并咪唑鎓盐的合成
    2.3 化合物1-5的合成
    2.4 化合物1-5晶体结构的测定
    2.5 化合物1-5的晶体结构
    2.6 化合物1-5的红外分析
    2.7 化合物1-5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2.8 化合物1-5的热重分析
    2.9 化合物1、2、4、5的荧光性质
    2.10 化合物2的荧光寿命
    2.11 化合物3的磷光分析
    2.1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1,3,5-三吡唑基苯基-4,4',4''-三苯甲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化合物6-10的合成
    3.3 化合物6-10的晶体结构的测定
    3.4 化合物6-10的晶体描述
        3.4.1 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
        3.4.2 化合物7的晶体结构
        3.4.3 化合物6-10的晶体结构
    3.5 化合物6-10的红外分析
    3.6 化合物6-10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7 化合物6-10的热重分析
    3.8 化合物 6 的荧光性质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9)聚离子复合胶束稳定性提升和功能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离子材料
        1.1.1 聚离子材料简介
        1.1.2 聚离子的类别
        1.1.3 聚离子的研究进展
    1.2 聚离子组装
        1.2.1 聚离子组装-复合凝聚
        1.2.2 聚离子复合胶束
        1.2.3 聚离子复合胶束的应用
        1.2.4 聚离子复合胶束的稳定性
    1.3 配位聚离子组装
        1.3.1 超分子聚合物
        1.3.2 超分子配位聚合物
        1.3.3 配位聚离子复合胶束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金属组合交联制备稳定的聚离子复合胶束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配体L_2[1,11-双(2,6-吡啶二甲酸钾-4-氧基)-3,6,9-三氧杂十一烷]的合成
        2.2.3 二嵌段聚合物[P2MVP_(128)-b-PEO_(477)]的季氨化
        2.2.4 Zn-Eu-L_2胶束的制备
        2.2.5 分析及检测方法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体组合交联制备稳定的聚离子复合胶束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配体L_3[1,3,5-三(2,6-吡啶二甲酸钾-4-甲氧基)苯]的合成
        3.2.3 二嵌段聚合物[P2MVP_(128)-b-PEO_(477)]的季氨化
        3.2.4 Zn-L_2-L_3胶束的制备
        3.2.5 分析及检测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位聚离子复合胶束内核疏水性和功能调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与检测方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主要成果总结
    5.2 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基于稀土配合物和离子液体的新型发光聚集体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1.1 稀土元素概述
        1.1.2 稀土离子的发光原理
        1.1.3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研究
    1.2 离子液体中构筑的有序分子聚集体
        1.2.1 离子液体概述
        1.2.2 有序分子聚集体概述
        1.2.3 离子液体中常见的有序分子聚集体
    1.3 稀土发光有序分子聚集体
        1.3.1 常规溶剂中的稀土发光有序分子聚集体
        1.3.1.1 稀土发光胶束
        1.3.1.2 稀土发光囊泡
        1.3.1.3 稀土发光凝胶
        1.3.1.4 稀土发光溶致液晶
        1.3.2 离子液体中的稀土分散体系
        1.3.3 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稀土发光材料
    1.4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稀土发光囊泡和溶致液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硝酸乙基铵的合成与表征
        2.2.4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2.5 稀土发光聚集体样品的配制
        2.2.6 稀土发光聚集体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2.2.6.1 双折射性观察
        2.2.6.2 偏光显微镜测量
        2.2.6.3 小角X射线散射测量
        2.2.6.4 荧光光谱测量
        2.2.6.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量
        2.2.6.6 冷冻刻蚀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含Eu配合物聚集体的相结构
        2.3.2 稀土有序聚集体的发光性能
        2.3.3 稀土配合物与聚集体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2.3.4 稀土发光聚集体的稳定性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紫外光诱导的多色荧光溶致液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2.3.1 稀土配合物Eu(DBM)_3BQ合成与表征
        3.2.3.2 稀土配合物Eu(DBM)_3·2H_2O合成与表征
        3.2.4 稀土发光溶致液晶的配制
        3.2.5 稀土发光聚集体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3.2.5.1 小角X射线散射测量
        3.2.5.2 荧光光谱测量
        3.2.5.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量
        3.2.5.4 理论化学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掺杂Eu(DBM)_3BQ配合物溶致液晶的相结构
        3.3.2 溶致液晶的荧光性能
        3.3.3 紫外光诱导的多色荧光溶致液晶
        3.3.4 紫外光诱导的溶致液晶变色机理
        3.3.5 紫外光诱导的发光增强溶致液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两亲性稀土配合物自组装发光囊泡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稀土配合物Tery-MEE@Eu的合成与表征
        4.2.4 稀土发光聚集体的配制
        4.2.5 稀土发光聚集体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4.2.5.1 荧光光谱测量
        4.2.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量
        4.2.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量
        4.2.5.4 冷冻刻蚀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4.2.5.5 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4.2.5.6 动态光散射观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ery-MEE@Eu的配位结构和荧光性质
        4.3.2 Tery-MEE@Eu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聚集行为
        4.3.3 Tery-MEE@Eu在离子液体中的聚集行为
        4.3.4 Tery-MEE@Eu在离子液体中的聚集机理
        4.3.5 Tery-MEE@Eu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性能
        4.3.6 发光囊泡作为荧光探针检测水分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Characteristics of Trivalent Lanthanides in Coordination Chemistry(论文参考文献)

  • [1]氮杂环羧酸稀土配位聚合物的构筑与发光检测性能[D]. 孙田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镧系及过渡-镧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 朱水东.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锕系萃取剂及其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D]. 孔祥鹤. 南华大学, 2021(02)
  • [4]含氮杂环配体分离超钚锕系元素及三价镧锕离子的理论研究[D]. 刘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5]基于配位作用的荧光传感器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 苏平如. 兰州大学, 2020(04)
  • [6]稀土金属的非传统氧化态化学[J]. 王怡,黄闻亮. 中国科学:化学, 2020(11)
  • [7]镧系锕系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和光学应用[D]. 张瑜港. 苏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N-杂环多羧酸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荧光性质的研究[D]. 郭阳.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9]聚离子复合胶束稳定性提升和功能化[D]. 马铭科.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10]基于稀土配合物和离子液体的新型发光聚集体构建及性能研究[D]. 李庆润.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三价镧系元素在配位化学中的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