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云南林业科技总目录

2001年云南林业科技总目录

一、云南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丁佳颖[1](2020)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计量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城市野生动物是指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野生动物,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包括了城市野生动物进行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环境资源,被誉为城市的“免疫系统”。而城市化的进程造成城市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破环和丧失。本研究以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为切入点,旨在将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类型划分,详细研究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价值计量方法和计算指标,而且选择两类典型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应用研究,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适用性。本研究综合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动物科学、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学、生态学等理论和方法,选取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依据理论研究和数据调查的进行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进展:(1)划分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类型。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将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分类为:城市森林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城市防护绿化带、综合公园(包括社区公园、历史名园、植物园、花园)、城市动物园、城市居民区、城市水域。(2)构建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体系。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结合北京市实际,本研究得出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包括栖息要素价值、栖息地内珍稀物种保育价值、栖息地的形象价值、栖息地就业机会价值、栖息地游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和意愿支付价值等8类,其中栖息要素价值又分为食源价值、水资源价值和隐蔽场所价值。(3)设计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计量方法和指标。根据市场价值法、成本法、替代花费法、旅行费用法、费用支出法和意愿调查法等,设计出计量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0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4)选择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开展典型案例应用研究。计量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价值为110868.70万元,单位面积年综合价值为391.209万元,所有价值分类都计算出详细结果;2019年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价值为257660万元,单位面积年综合价值为378.912万元,除了科普教育价值缺乏数据,其它都算出结果。两个典型案例的计算中包括了森林、灌木林、水域、湿地等生态系统,既有针对性,又验证了计量方法的普遍适用性与合理性。

安芮[2](2017)在《水道、集镇与民族社会 ——以湘黔潕水流域桐油贸易为中心》文中提出近年来,以地理通道中某一物资流动作为出发点来切入西南区域社会,已成为这一地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在西南独特的自然环境背景下,物资作为维系当地社会经济运转的基石,既是地域经济形态的反映,也对当地的空间格局和民族社会等方面有诸多深入浅出的影响。本文以潕水流域(以主干?阳河为主)中的桐油贸易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以“桐油”为衔接要素,以潕水流域上三个表征——水道、集镇和民族社会——为论述对象,试图揭示桐油贸易中所反映的潕水流域的地域特征。本文具体围绕四个关键内容展开:首先,从自然环境及地理条件的角度出发,阐述潕水流域地区“两山夹一水”的地理区位,凸显潕水水道作为湘黔东西向水路通道,与湖广沅州一带“犬牙交错”的行政关联性。由此推及潕水流域在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上与湖南怀化地区的线性关联;其次,从桐油贸易市场圈的角度,对潕水流域上游镇远、岑巩、玉屏等油桐原料产地进行分析,阐述桐油贸易之所以在这一地区盛行的先天优势和分布特征,揭示以镇远东部,岑巩南部和玉屏西部,也就是?阳河与支流龙江河交界地带的“流域型”桐油原料产地分布特点;第三,以湖南洪江古商城为例,阐述潕水流域集镇兴起的区位因素和商贸因素,探讨传统集镇的商贸功能和商帮团体对于桐油贸易的助推作用,同时也初步反映桐油贸易对于“洪江商帮”的凝聚作用,最终形成了以洪江洪油业为砥柱的潕水流域下游地区精加工市场和转销市场;第四,以桐油贸易中所涉及的贸易环节和参与群体为对象,勾勒出前期桐油贸易模式中从上游原料生产者“就地居民”到下游精品生产者“江西帮”的过渡性改变,体现潕水流域桐油贸易从上游到下游层层精进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在桐油贸易后期下游深加工地向上游原料产地延伸的趋势。另一方面,因时代背景的不同,传统桐油贸易中的贸易环节和职业群体如“桐农”、“榨坊”、“油号”等,会跨越传统的角色界限而有新的界定。从传统桐油业到民国“统购统销”时期,由于国家垄断资金的介入,潕水流域的桐油生产、运输、加工环节从个体散帮逐步向组织性团体转变,销售载体逐步由地方商帮团体向代理性商业公司转向。而到了新中国时期,桐油贸易集中体现为人民公社、生产队式运营。最后,依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试图将“一体性”和“过渡性”的线性思维代入这一流域型区域,就潕水流域的地域性特点进行尝试性总结,以期达到对潕水流域一线的整体性思考。同时也思考潕水流域现今依然作为西南物资运输工程通道,在国家安全战略和政策上面的重要性。

高健[3](2014)在《新疆方志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志即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持续千年不间断编纂的历史文献。新疆(西域)地处祖国西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自汉代中央政府统一西域以来,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日益紧密,而方志的编纂正是这种紧密联系的文化纽带。西域的古方志兴起于汉代张骞、班勇等人所纂的西域地记或风土记,这类带有考察性质的文献也正是中国传统方志的源头之一——两汉地记、风土记。新疆方志的兴起与祖国内地方志的兴起是同步的。也正是依靠采择这些早期西域方志材料,《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籍中的“西域传”才有了丰富而生动的记述,才最终确立了我国正史史籍中“西域传”的应有地位。因此,新疆方志从一开始就具有备了实地考察和关系国家利益的独特特征。隋唐时期是新疆方志编纂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这些新疆方志虽然大多亡佚,但从仅存的敦煌图经残卷来看,其种类多而体例严谨,记述内容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改变了两汉西域地记中志怪传闻较多的局面。宋代及元、明是中国方志的定型和繁盛时期,但与之相反,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西域孤悬塞外,新疆的方志编纂进入了长期的低潮期,宋、元两朝基本没有,明代仅有几种根据出使或行记改编的准方志。归根结底,新疆方志的盛衰与中央王朝国力的盛衰一脉相承。尽管如此,在屈指可数的这几部准方志中,中原对西域的交流和影响随处可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方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传播功能。自清代乾隆朝重新统一西域后,新疆方志的编纂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峰阶段。这个大的高峰阶段不是瞬间的,而是由持续脉冲式的几个高峰所组成。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质量高、数量多、种类繁、规模大、体例新等诸多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与西北史地学的完美结合,赋予了方志新内容、新思想,提高了方志的学术地位。这种成就和地位是民国时期乃至今天的新疆方志编纂所难以企及的。本文论题《新疆方志文献研究》将上述自汉代至民国间新疆的方志编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汉、唐、明时期西域古方志文献概况;梳理分析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概况;总结了民国时期新疆新方志的特点。其中重点是围绕方志文献来研究,对清代各个细分阶段的代表方志进行了详细探讨,总结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的编纂体例、类型、特征,并对新疆方志文献中的舆图予以了特别分析。最后对全部新疆方志作了提要解题。本文首次对新疆方志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在分析和论述中,笔者发现并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运用辑佚、考据等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两汉时期部分西域古方志进行了文献考证,提出了新观点;首次将新疆方志与史学、西北史地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方志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首次系统论述了清代新疆方志的编纂特点;提出了清代新疆方志的分期问题;首次对清代新疆方志舆图进行了总结分析:首次对民国新疆方志作了全面总结,并发现了一批新的民国方志文献。此外对日本所编新疆方志也首次予以了总结分析。新疆方志历史久远,内容独特,编纂和流传特别复杂,还有许多空白需要研究填补。笔者所论所述也难以全面,还很不完善,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李霄宇[4](2011)在《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主体,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由大规模的抢救性建设阶段进入到科学集约型建设阶段,生产和管理部门碰到了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已建立的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还存在保护空缺?如何定量评价保护价值,科学晋级?已建设的大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哪些需要重点投资、优先建设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空缺分析评价的研究,旨在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科学晋级、优先建设、空缺分析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方法上的探讨与分析:为生产、管理部门今后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开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层次分析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由4个层次29个指标所组成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和各指标综合权重。(2)选取公认度较高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作为本底资料,充分考虑我国地貌、地面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相对完整性特征及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特点,同时参考其他各类专项区划方案,借助GIS技术,运用图像迭代法进行了我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将我国共划分为3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7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33个自然保护地理区,311个自然保护地理单元。(3)利用“快速聚类”和“黄金分割选优”理论与方法,以自然保护地理区为分区评价单位,制定了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的档位区间和赋分标准,定量评价了各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得到了2个自然地理地区和15个自然保护地理区的评价指档位区间和赋分区间,得到了374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指数序列,并计算确定了各自然地理地区、自然保护地理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国家级标准指数。(4)通过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群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空缺和在自然地理分布上的保护空缺分析发现:有185个自然保护区地理单元内无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存在保护保护空缺,其中146个处于森林主要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没有建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急需建设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有橿子栎林,细叶青冈、大穗鹅耳枥林,青冈、铜钱树林等37种森林植被群系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二回原始观音座莲、贡山三尖杉、巨柏、元宝山冷杉、萼翅藤、报春苣苔、油楠、长喙厚朴、宝华玉兰、小钩叶藤、海南梧桐、海南椴等5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白头叶猴、岩雷鸟、白喉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等1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森林动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5)针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结合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指数评价结果,建议对107处省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合并升级、扩建升级的调整,建议新建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以达到构建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更为合理布局的目标。(6)结合自然保护小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念首次提出确定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的概念,并对其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7)根据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优先重点建设选择原则,结合保护价值评价和空缺分析结果,建议目前阶段对166处森林类型保护区进行优先重点建设。

成丽[5](2010)在《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宋《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自九十年前,即1919年初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并付印后,数代学者持续不辍地开展有关《营造法式》的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文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已有研究和成果,全面考察相关研究主体、学术流派,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研究几个层面,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学术发展理路尝试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尽可能在总结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审视因果,探寻得失,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的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以促进《营造法式》研究的继续深入以至新的突破,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乃至重振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潘光友,许易琦,屈燕[6](2007)在《《林业调查规划》高速发展剖析及未来策略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林业调查规划》自2001公开发行以来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分析认为,其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适时抓住了林业类期刊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以往办内刊奠定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优势,编辑人员素质较高、富有事业心、工作热情高涨,采取了一系列精当的办刊策略,使期刊获得了高速发展.建议该刊下一步应稳住发展规模,重点放在创品牌、创特色、提高编辑队伍整体素质和完善期刊质量上来.

赖家业[7](2006)在《珍稀植物蒜头果保护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 Chun et S.K Lee)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隶属铁青树科(Olacaceae)蒜头果属(Malania),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蒜头果仅自然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的狭窄区域。蒜头果种子富含油脂,是合成麝香酮(muscone)的理想原料,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蒜头果的现存资源量稀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本文通过对蒜头果地理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立地条件、形态与解剖特征、群落与种群的特征、居群遗传多样性、种群的传粉机制、组织培养、天然更新、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特征、种仁油和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为对蒜头果的濒危机理研究、引种驯化及人工造林积累必要的基础生物学知识。对蒜头果地理分布影响的几项水热指标作用的相对次序是:热量因子、年均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其中极端最高温,7月均温、年均温、≥10℃年积温和年均降水量是蒜头果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由半峰宽(PWH)计算法确定蒜头果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0~22.0℃,年降水量范围为1106.5~1585.1mm。砂粒含量比大,通透性良好的土壤适宜蒜头果的生长;六个不同分布区土壤的有机质和全N含量极为丰富,速效K的含量水平中等,而土壤速效P的含量富贫差异较大;分布区土壤部分缺Cu,严重缺Zn、Fe;蒜头果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与立地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龙虎山样地立地条件比其他样地更适合蒜头果生长;不同立地上生长的蒜头果叶片中同一矿质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着;土壤元素对蒜头果生长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N、Fe、Mn、Zn、K、Cu,其中四个是微量元素,而分布区土壤缺乏Cu,严重缺Zn、Fe而影响了蒜头果的生长发育。蒜头果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和解剖上既具有原始的性状,又具有进化的特征,对铁青树科分类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蒜头果部分形态和解剖构造特征表现出它对旱生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对群落学特征及种群特征研究表明蒜头果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并不丰富,以双子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居多,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较少,其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小型叶和中型叶、单叶、革质和纸质的高位芽植物是蒜头果群落的主要成员,决定着群落的外貌特征。蒜头果在群落中处于优势种或次优势种地位,其种群的年龄结构总体上呈倒金字塔型,属于衰退型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蒜头果的花序为聚伞形花序,有小花8~10朵,小花较小;按花粉大小等级划分,蒜头果的花粉粒属于小的范围;花粉粒呈近四面体,极面为近三角形:每粒花药所含的花粉粒在2600~3600粒之间,花粉量较大,有利于花粉的传播和授粉;胚珠比(P/O)值为8088,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类型;花粉生活力一般在50%以上;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测得蒜头果花粉的生活力在高温低湿(38℃,40%)的条件下最高,在低温低湿(16℃,40%)的条件下最低;杂交指数(OCI)值为4,繁育系统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记录到的访花昆虫有40余种,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及高峰时间不同,不同种类的昆虫的访花行为也是各有所异;从观察的结果看,蒜头果的种实的形成大多数依赖于传粉昆虫的活动,其中主要是蜂类。以广西和云南的9个居群共45个蒜头果样株为材料,研究了聚合酶、模版浓度、退火温度、引物用量对RAPD反应的影响,建立了一套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该体系反应体积为25μl,模板1μl,10×buffer2.5μl,2.5mMdNTP1.5μl,10pm/μl引物2μl,E×Taq酶0.15μl,ddH2O17.85μl。最佳反应程序为95℃/7′→95℃/30″→36℃/30″→72℃/2′70″(扩增30循环)→72℃/7′。在这个反应体系下,对蒜头果进行了RAPD遗传多样性研究,其结果为:6条引物共检测到61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21个,占34.4%,遗传多样性较低,这可能是蒜头果濒危的内在机制。应用RAPD Distance Programs(Version1.04)软件对蒜头果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得出遗传树状图,其结果表明蒜头果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与生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地理位置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对蒜头果进行的组织培养与细胞悬浮培养研究结果表明:MS+6-BA1.5mg/L+NAA0.1mg/L+蔗糖3%激素组合能够较好地诱导芽的初始分化和增殖,适宜的芽苗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0.2mg/L+蔗糖3%;采用1/2MS+IBA0.5mg/L+蔗糖3%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为45.0%;移栽到河沙的生根苗成活率为52.5%;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6.7%~86.6%,其中以MS+6-BA0.5mg/L+2,4-D2.0mg/L+蔗糖3%的培养基最佳,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和较好的脆散结构,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6-BA0.2mg/L+2,4-D2.0mg/L+蔗糖3%,且培养基中的6-BA与2,4-D浓度的比值越小,愈伤组织生长越快,结构越脆散,增殖率越高;将继代后的愈伤组织转入6种含不同激素浓度组合的MS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在综合分析各培养基的单细胞密度,细胞团块密度,细胞生物量增长率等指标后,初步筛选出MS+6-BA0.2mg/L+2,4-D2.0mg/L培养基为较好的液体培养基。蒜头果种皮坚硬使得种子叶出土较为困难;幼苗移栽试验中发现幼苗根腐病严重,这与土壤水分和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蒜头果不宜直接以种子播种造林;而应以植苗形式造林。人工抚育跟不上是造成造林保存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蒜头果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在13:00达到峰值5.32umol/m2,没有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也为单峰型,在14:00与15:00之间达到峰值0.84 mmol/m2s。对产自广西巴马县25个植株的蒜头果种子进行破碎、提油及皂化,用硫酸一甲醇法酯化,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首次对蒜头果叶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并分别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种仁油和叶挥发油中化合物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株蒜头果油的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区别,而油酸、二十二碳烯酸和二十四碳烯酸的相对含量变化不大,变动系数仅分别为7.32%、7.44%和8.30%;超临界CO2萃取法为更有效的蒜头果鲜叶挥发油提取方法,主要成分为扁桃腈,占挥发油总含量的64.98%。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主要成分为苯甲醛,占挥发油总含量的61.88%。

高嵬[8](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提出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罗天祥[9](1996)在《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在自己多年从事森林生物生产力研究中积累的大量研究数据和有计划补充布点调查测定的基础上,全面搜集和整理了我国近二十年来的森林生物生产力测定数据共668块标准地以及98个树种/林分类型的1285条乔木不同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经验方程、林业部门森林资源连清调查固定样地4507块、在全国各地开展的森林经理调查以及各种林学和生态学研究中长期积累的树干解析木共180个树种的1616株;同时,根据我国主要地貌特征和季风气候特点,以全国近1000个气象观测站/观测点累年平均的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别全国八大地区建立了温度和降水的地理空间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1.建立了我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水热优化模型系列。我国不同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深受水热气候条件的影响。由于不同森林类型存在明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差异,导致其生物产量随水热环境变化的格局模式复杂多样,即不同森林类型在其分布区内对水热条件的敏感性程度各异。寒温性云冷杉林的生物生产力与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关系是一种复合曲面函数,总的趋势是随水热条件的改善林分生产力提高,其递增速率在不同的水热组合环境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寒温带和温带的落叶松林,其生物生产力随温暖指数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呈双曲面的函数递增。温性油松林生物生产力随降水量增加而递增,随着各种热量指标(年均气温、温暖指数和潜在蒸散量)的增加而递减,在水热分布空间上呈现一种独特的复合曲面。华山松、黄山松和高山松等温性山地松林,其生物生产力在水热分布空间上呈现一种双曲面的递增函数,其函数式与落叶松林相类似。亚热带的杉木人工林,其生物生产力在水热分布空间

杨辉[10](2021)在《陈渠珍与湘西地区农业发展研究(1920-1935)》文中指出

二、云南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计量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野生动物的内涵
        2.1.2 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内涵
        2.1.3 价值计量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2.1 价值分类研究
        2.2.2 价值计量方法研究
        2.2.3 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研究
        2.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小结
3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类研究
    3.1 北京市自然条件现状
    3.2 北京市分布的野生动物
    3.3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类基础
        3.3.1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类原则
        3.3.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类依据和具体划分
4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
    4.1 北京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理论基础
        4.1.1 北京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的原则
        4.1.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构建的标准
    4.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构成分类的构建与价值内涵
        4.2.1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分类框架
        4.2.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分类内涵说明
5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价值计量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5.1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价值计量方法的选择原则
    5.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的具体计量方法和说明
        5.2.1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栖息要素价值的计量方法
        5.2.2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珍稀物种保育价值的计量方法
        5.2.3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形象价值的计量方法
        5.2.4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就业机会价值的计量方法
        5.2.5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游憩价值的计量方法
        5.2.6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科学研究价值的计量方法
        5.2.7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科普教育价值的计量方法
        5.2.8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意愿支付价值的计量方法
    5.3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计量应用
    6.1 案例选取依据和数据的获得
    6.2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案例研究
        6.2.1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6.2.2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栖息要素价值
        6.2.3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珍稀物种保育价值
        6.2.4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栖息地形象价值分析
        6.2.5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就业机会价值
        6.2.6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游憩价值
        6.2.7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科学研究价值
        6.2.8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科普教育价值
        6.2.9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意愿支付价值
        6.2.10 北京市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栖息地综合价值
    6.3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案例研究
        6.3.1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概况
        6.3.2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栖息要素价值
        6.3.3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珍稀物种保育价值
        6.3.4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栖息地形象价值
        6.3.5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就业机会价值
        6.3.6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游憩机会价值
        6.3.7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科学研究价值
        6.3.8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科普教育价值
        6.3.9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意愿支付价值
        6.3.10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栖息地综合价值
    6.4 案例的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特色点
    7.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Ⅰ
    调查问卷Ⅱ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水道、集镇与民族社会 ——以湘黔潕水流域桐油贸易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观
        (二)区域社会史
        (三)民族地理学
    四、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基本概念
        1.集镇
        2.桐油贸易研究的时间段
        (二)田野点选择
        1.沅水水系及潕水简况
        2.主要田野点
第一章 “黔楚锁喉”下的潕水流域
    一、潕水流域的地理环境背景
        (一)山形水态
        (二)气候特点
        (三)自然资源
    二、潕水航道的区域历史背景
        (一)黔楚门户
        1.东西入湘水道
        (二)湘黔交界
        1.湘黔“犬牙交错”
    小结
第二章 湘黔潕水上游的桐油生产及集散
    一、油桐的种植及应用
        (一)油桐种类
        (二)主要用途
        (三)产地分布
    二、贵州境内的原料生产与集散
        (一)镇远、青溪
        1.镇远县“府卫分界”集镇格局的形成
        2.镇远地区桐油商贸的兴起
        3.卫所型集镇——青溪地区桐油生产的鼎盛
        (二)岑巩、玉屏
        1.潕水支流地区岑巩县
        2.潕水南岸玉屏县的桐油贸易情况
    小结
第三章 潕水下游传统集镇中的桐油贸易——以洪江古商城为例
    一、“因木而起,因油而兴”的洪江集镇
        (一)洪江集镇形成的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
        2.商品性物资的发展
        (二)洪江的集镇形态及职能
        1.空间格局
        2.职能结构特征
    二、洪江洪油业及经营模式
        (一)洪江桐油业的“扛鼎之作”——洪油
        1.洪油制造配方
        2.洪油的功效及销售
        (二)“点睛之笔”——洪江油商及油号
        1.以江西帮为主的洪江油商及油号
        2.以“八大油号”为主导的传统洪油业经营模式
        3.国民政府桐油“统购统销”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之后
    小结
第四章 潕水流域桐油贸易中各人群的“角色扮演”
    一、桐农/桐籽贩——油桐原料输出者
    二、榨坊——桐油生产者
    三、挑贩及走船人——桐油运输者
    四、油号、油厂——桐油、洪油经销者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3)新疆方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背景概况
    第一节 新疆自然与历史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节 新疆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一、汉唐至元明新疆行政体制
        二、清代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三、民国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 新疆方志概况
        一、新疆方志数量
        二、新疆方志类型
        三、新疆方志名称
        四、新疆方志体例
第二章 西域古方志
    第一节 汉晋西域佚志
        一、《出关志》
        二、班勇《西域风土记》
        三、道安《西域志》
    第二节 隋唐西域图经与地志
        一、隋唐西域佚志
        二、敦煌文献中的西域图经和地志
        三、隋唐西域方志的编纂体例
        四、隋唐西域方志的价值
    第三节 宋元明西域方志
        一、宋元西域方志
        二、明代西域方志
    小结
第三章 清代新疆方志的编撰与发展
    第一节 开端与创新:乾隆年间西域方志编纂的繁荣
        一、《西域图志》的编纂
        二、南疆区域志的编纂
        三、事宜类方志的繁荣
    第二节 发展与融合:方志与西北史地学的交融
        一、和宁及其所编方志
        二、徐松及其所编方志
        三、《大清一统志》与“新疆统部”的编纂
        四、清代新疆方志与西北史地学之关系
    第三节 普及与完善:清末乡土志与《新疆图志》
        一、建省后的首部通志《新疆四道志》
        二、新疆乡土志的编纂与流传
        三、《新疆图志》及其各分志的编纂
        四、新疆乡土志与《新疆图志》文献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特点
    第一节 清代新疆方志纂修者之特点
        一、满族人士的广泛参与
        二、遣员和流寓文人的参与
        三、纂修者身份分析
    第二节 清代新疆方志编纂特点
        一、体例严谨,体裁多样
        二、事宜类方志独具风采
        三、区域性方志多而州县志少
        四、官修少而私纂多
    第三节 清代新疆方志内容特点
        一、多收御制诗文
        二、门类独特
        三、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并重
    第四节 清代新疆方志版本流传特点
        一、多以稿抄本传世
        二、总志与分志、单行本并行
        三、版本系统复杂
        四、同书异名混乱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新疆方志
    第一节 民国新疆方志的变革
        一、传统方志的艰难维系
        二、新方志的兴起
        三、民国新疆兵要地志
    第二节 民国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一、设局修志未成
        二、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第三节 民国时期日本所编新疆方志
        一、日本对新疆方志的收集
        二、日本所编新疆方志概述
        三、日本所编新疆方志特点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方志舆图
    第一节 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一、中国古代方志舆图概况
        二、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三、主要方志舆图介绍
    第二节 新疆方志舆图的内容和类型、特点
        一、新疆方志舆图内容、类型
        二、编纂体例特点
    第三节 新疆方志舆图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方志学价值
    小结
结语
附录新疆方志提要
    一、西域古方志
    二、清代方志
    三、新疆乡土志
    四、民国方志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功能及特点
    1.2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进程
    1.3 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1.4 自然保护区分类、分级
        1.4.1 自然保护区分级
        1.4.2 自然保护区分类
    1.5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
        1.5.1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内涵
        1.5.2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方法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及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6.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
        1.6.2 本论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7 技术路线
2 中国森林与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中国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分布
        2.1.4 气候特征
        2.1.5 水文水系
        2.1.6 生物资源
    2.2 中国森林概况
    2.3 中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概况
        2.3.1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概念
        2.3.2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建设
3 研究方法
    3.1 总体思路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处理
        3.2.3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4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4.1 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和内容
    4.2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综述
        4.2.1 《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方案
        4.2.2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方案
        4.2.3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方案
        4.2.4 《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方案
        4.2.5 高等师范院校方案
        4.2.6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方案
        4.2.7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方案
    4.3 本研究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4.4 自然保护地理区基本信息综述
        4.4.1 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Ⅰ(Ⅰ)
        4.4.2 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Ⅰ(Ⅱ)
        4.4.3 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Ⅰ(Ⅲ)
        4.4.4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Ⅰ(Ⅳ)
        4.4.5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Ⅱ(Ⅴ)
        4.4.6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Ⅱ(Ⅵ)
        4.4.7 青藏高原地区Ⅲ(Ⅶ)
5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5.1 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赋值区间的确定
    5.2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地理地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序列
    5.3 小结
6.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保护空缺分析
    6.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分析
        6.1.1 各省级行政区分布
        6.1.2 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分布
        6.1.3 各优先保护地区分布
    6.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分析
        6.2.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在自然地理单元分布上的空缺分析
        6.2.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森林植被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2.3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植物物种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2.4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动物物种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3 小结
7.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研究
    7.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原则
    7.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7.2.1 升级
        7.2.2 合并升级
        7.2.3 扩建升级
    7.3 优先重点建设的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建设
    7.5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效果评价
        7.5.1 数量和面积
        7.5.2 生物多样性保护
        7.5.3 保护区域建设
    7.6 小结
8.结论、创新及应用
    8.1 结论
    8.2 创新
    8.3 应用
参考文献
保护价值评价指标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食肉兽类动物名录
附录2 濒危森林植物物种名录
附录3 特有森林植物名录
附录4 关键森林植物名录
附录5 濒危森林动物物种名录
附录6 特有森林动物名录
附录7 旗舰森林动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
        一、梁思成
        二、刘敦桢
        三、陈明达
        四、陈仲篪
        五、傅熹年
        六、其他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
        三、展望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
        一、纂辑营造词汇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
        三、《〈营造法式〉新释》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三、其他相关研究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
        二、尺度规律研究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第二节 专项研究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
        二、《法式》卷数考辨
        三、《法式》篇数考辨
        四、《法式》条数考辨
        五、结语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
        三、结语
    第四节 附识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
        二、《法式》作者之名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着目录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珍稀植物蒜头果保护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蒜头果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一章 蒜头果地理分布学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气象资料
        2.2 植物分布资料
        2.3 水热指标的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理分布
        3.2 蒜头果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分布区蒜头果立地条件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采样地及材料采集
        2.2 材料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物理性质
        3.2 不同立地条件的土壤化学性状
        3.3 不同立地条件下蒜头果叶片叶绿素含量
        3.4 不同立地条件下蒜头果叶片矿质元素含量
        3.5 土壤pH值对蒜头果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蒜头果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第三章 蒜头果的形态与解剖特征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的形态特征
        3.2 根瘤状物形态特征
        3.3 茎的形态特征
        3.4 叶的形态特征
        3.5 花的形态特征
        3.6 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蒜头果传粉生物学的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外花期观察
        3.2 花部形态特征
        3.3 花粉的形态特征
        3.4 花粉量及花粉─胚珠比
        3.5 生活力测定结果
        3.6 杂交指数
        3.7 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和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的观察情况
        3.8 访花昆虫的观察与鉴定测量结果
        3.9 传粉效果的检测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蒜头果的群落学特征及种群特征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区自然概况
        2.2 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蒜头果的群落学特征
        3.2 蒜头果种群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蒜头果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六章 蒜头果种群RAPD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
        1 引言
        1.1 RAPD技术简介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及其生境
        2.2 DNA的提取与纯化
        2.3 DNA的检测
        2.4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2.5 引物筛选
        2.6 多态性检测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DNA的提取
        3.2 PCR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3.3 随机引物的筛选
        3.4 多态性检测
        3.5 RAPD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3.6 聚类分析
        3.7 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分析
        3.8 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蒜头果的繁殖技术
    第七章 蒜头果组织培养与细胞悬浮培养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消毒方法
        3.2 无菌苗培养
        3.3 芽的诱导
        3.4 增殖培养
        3.5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增殖培养
        3.6 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3.7 生根培养
        3.8 生根培养苗移栽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蒜头果育苗与营林试验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播种育苗、移栽及生理测定
        2.2 试验林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出土观察
        3.2 发芽试验
        3.3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日变化进程
        3.4 蒜头果根腐病的症状及分析
        3.5 遮荫苗床与露天苗床的苗高生长比较
        3.6 蒜头果试验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调查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蒜头果的有效利用
    第九章 蒜头果种仁和叶的化学成分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株蒜头果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3.2 蒜头果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及其成分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文献综述
    1 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概况
    2 广西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8)《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① 课题背景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1.2.1 打分入围法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1.3 主要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2.1.1 建筑设计类
        (01) 《安徽建筑》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06) 《福建建筑》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09) 《高等建筑教育》
        (10) 《广东建筑装饰》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12) 《广西土木建筑》
        (13) 《广州建筑》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8) 《华中建筑》
        (19) 《建材.建筑.装修》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1) 《江苏建筑》
        (22) 《建筑》
        (23) 《建筑创作》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25) 《建筑科学》
        (26) 《建筑师》
        (27) 《建筑学报》
        (28) 《建筑知识》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30) 《南方建筑》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3) 《清华大学学报》
        (34) 《四川建筑》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36) 《时代建筑》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8) 《上海建设科技》
        (39) 《世界建筑》
        (40) 《世界建筑导报》
        (41) 《设计新潮/建筑》
        (42) 《山西建筑》
        (43) 《天津大学学报》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46) 《新建筑》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8) 《云南建筑》
        (49) 《中国建设信息》
        (50) 《浙江建筑》
        (51) 《中外建筑》
        (52) 《住宅科技》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02) 《古建园林技术》
        (03) 《广东园林》
        (04) 《蓝天园林》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6) 《园林》
        (07) 《园艺学报》
        (08) 《中国园林》
        2.1.3 规划设计类
        (01) 《北京规划建设》
        (02) 《城市》
        (03) 《城市开发》
        (04) 《城市发展研究》
        (05) 《城市规划》
        (06) 《城市规划汇刊》
        (07) 《城市问题》
        (08) 《规划师》
        (09) 《国外城市规划》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3) 《现代城市研究》
        (14) 《小城镇建设》
        2.1.4 室内设计类
        (01) 《缤纷》
        (02) 《城市住宅》
        (03) 《国际家居》
        (04) 《家具》
        (05) 《家具与环境》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07) 《家居主张》
        (08) 《家饰》
        (09) 《美家》
        (10) 《瑞丽-家居》
        (11) 《现代装饰》
        (12) 《上海家居》
        (13) 《世界家苑》
        (14) 《室内设计》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16) 《时尚家居》
        (17) 《新材料.新装饰》
        (18) 《新居室》
        (19) 《中国厨卫》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1) 《装饰》
        (22) 《装饰装修天地》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3.1 入围期刊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4 研究结论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5 参考文献
6 后记
7 附录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9)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生物生产力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生物生产力研究概述
    第二节 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测算方法
    第四节 生物生产力区域尺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节 具体方法介绍
第三章 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各论
    第一节 寒温性针叶林
    第二节 温性针叶林
    第三节 温带针阔混交林
    第四节 暖性针叶林
    第五节 落叶阔叶林
    第六节 亚热带三种主要阔叶林
    第七节 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第四章 中国森林生物生产力格局各论
    第一节 我国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比较
    第二节 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空间格局
    第三节 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水热分布格局
    第四节 国内外主要气候生产力模型的验证和比较
    第五节 中国森林总生物产量及其地理分布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Ⅰ

四、云南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综合价值计量与应用研究[D]. 丁佳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水道、集镇与民族社会 ——以湘黔潕水流域桐油贸易为中心[D]. 安芮. 贵州大学, 2017(04)
  • [3]新疆方志文献研究[D]. 高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4]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D]. 李霄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5]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 成丽. 天津大学, 2010(11)
  • [6]《林业调查规划》高速发展剖析及未来策略建议[J]. 潘光友,许易琦,屈燕.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7(S1)
  • [7]珍稀植物蒜头果保护生物学研究[D]. 赖家业. 四川大学, 2006(05)
  • [8]《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 [9]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 罗天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1996(11)
  • [10]陈渠珍与湘西地区农业发展研究(1920-1935)[D]. 杨辉. 吉首大学, 2021

标签:;  ;  ;  ;  ;  

2001年云南林业科技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