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意义及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意义及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在高等数学课中的意义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娜[1](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数列单元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各个学科之间协同发展、同向同行。中等职业教育担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课程思政与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势在必行。采用文献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五育并举”和“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为理论依据;结合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思政数学学科切入点划分为“辩证唯物观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个人良好品质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五个维度,调查研究了解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提炼职业数学学科践行课程思政的原则和方法。研究表明数学课堂融入“课程思政”对学生成绩不形成显着性差异;教师与学生对此态度积极,但在课堂实践层面存在较大差异,效果有待提高。在职业学校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得出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适用性原则,思政元素的选取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2)积极实践原则,思政元素要与学科内容、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3)具体化原则,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选取具体化的策略。中职数学教学可以通过选择知识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辅助、过程性评价等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将课程思政与职业教育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学生的思想,根据职业特色渗透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

石迎春[2](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提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万敏[3](2020)在《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文中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自古以来对中国教育事业影响颇深。继承与发展启发式教学,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推进启发式教学理论系统化、深根实践是作为数学教师的责任。本文在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归纳分析,和量化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启发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属于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以服务于一线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应用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的“六何”方法论,探究和构建小学数学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涵义、模式。“六何三启”模式从宏观上探讨了”教学模式框架,利用“六何三启”系统的内部精细化考察特性,从微观上精细化研究每一何原理以支撑模式。从微观上构建的“六何三启”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分别是“本原”原理、“运用研究问题一般方法”原理、“问题结构化”原理、“启发性提示语”原理、“高观点”原理和“数学交流”原理。在深度探究构建“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一线教师实践需求,规范出模式的具体教学框架、反思、说课模板,提出启发式教学策略及具体对应的启发式教学案例。首先,本文采取行动研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理论深根于实践,实践反思深化理论模型。在教师行动研究过程中应用“主客位”研究法,力求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各种方法多地收集资料,反思、总结归纳整体性的探究问题,例如:行动研究过程与学校日常教研有机融合,将研究融入到日常校级公开课、说课、评课、教研活动、半结构哈访谈中。这样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意义构建和分析情境脉络,探究本身价值。然后在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应用量化分析和质性化分析微格研究行动研究程性资料,通过对量化数据、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与反思“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性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的程度、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程度,确定本研究的实践价值。最后对“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研究在元认知及系统性理论方面,启发式教学学生思维水平影响效果测量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刘永艳[4](2019)在《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课堂中采用“独白式”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教师单方面讲解、灌输,对学生缺少沟通和交流,学生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的一种状态,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提高。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对话教学是随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提倡民主、平等、互动以及自由,是一种师生双方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和共同学习,从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互动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把对话教学运用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从改变数学课的教学方式开始,改变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活跃和充满激情的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还是很流行。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到,目前关于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研究现状。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理论支撑,而“主体间性”理论为数学对话教学提供了根本条件,解放教育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又为数学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指导。然后根据对话教学的三个环节,即课前对话、课中对话和课后对话;五个课堂对话形式,即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教师、学生自我对话。结合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特点和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提出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设计应遵循民主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再按照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师生对话策略(分为倾听型对话、问答型对话、话题型对话)、生生对话策略(分为讨论型对话、辩论型对话、说错型对话)、师本对话策略(准备型对话、过程型对话、总结型对话)、生本对话策略、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对话策略,结合三个具体案例说明策略的使用。经过一个学期(4个月)的时间的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实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话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都有明显改善。通过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实践得出,对话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加教师的素养。

毕渔民[5](2016)在《数学五环活动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修养,已经写进了我国初中、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践研究表明:数学考试成绩高,并不代表数学素养高,而且仅靠教师讲授教学不能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但是,数学素养高,一定会使数学考试成绩高成为大概率事件。近十年以来,国内外有关数学素养的研究文献,一般集中在数学素养内涵框架研究上。学生数学素养是如何提高的?应该以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应该采取何种课堂教学策略来实施?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文献中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有效的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论证法等研究方法,经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通过对初中、高中学生的实地调查进行观察研究,运用问卷法及访谈法获得观察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开展情况及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情况的基本估计为:数学活动开展得不平衡,“数学阅读、自学”、“述说数学”表现不足,需要可操作的数学活动教学方法应该进一步加强。(2)利用教育统计中的随机变量的概念,定义“随机游走”,以其为工具,对含有探究活动的有限离散时段教学过程,建立了随机数学模型,经过论证得到结论:学生“完全自主数学探究活动”对发展“数学素养”是不可取代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对培养“数学素养”是不可少的因素;利用概率论中“布朗运动”为工具,对含有探究活动的连续时间段的教学过程,建立了学生“探究活动”和教师“数学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的随机数学模型,推理出结论:通过运用“数学讲授”与“数学活动”结合的教学模式,可达到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功能。(3)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认知结构理论为指导,应用“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可以将“数学讲授”相结合的数学活动具体化,构建了由“读数学”、“说数学”、“讲数学”、“练数学”、“问数学”五种数学活动组成的“五环综合数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在第3章、第6章中阐明和论述了这种综合教学模式的分项数学活动的内涵、整体综合数学活动的逻辑结构、运行方式、运行策略。构建的综合教学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自学基础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数学基础课,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体实施策略不同。(4)依据数学素养内涵三维框架结构,运用“关键因素—路径分析”法,通过“文献分析”及“文献分析—统计推断”进行类比,对于实施“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对于数学素养促进作用进行研究,得到结论:通过此“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将教师的“数学讲授”和学生的“数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保证“数学成绩”提高,且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目标。(5)选定系统学的上位学科辩证哲学中“对立统一”原理为“公理”,运用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方法,推得:“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读数学、说数学、讲数学、练数学、问数学”五项数学活动构成的子系统的相互促进、相互限制关系图,恰好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生克”关系图的结构相同。这样一来,本教学模式可以使相互“促进”作用与相互“限制”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形成动态和谐的教师“数学讲授”与学生“数学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过程。(6)通过最近四年中,由资深教师使用“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进行反复实践反复思考,总结出该教学模式可供参考的具体“教学策略”。对于在初中、高中、大学生的基础数学教学中应用“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分别构建了教学设计案例,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用该教学模式时的参考。实施数学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并无固定教学方法,也无固定教学模式,正所谓“法无定法”。教师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凡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都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应该是其中一种。

赖展翅[6](2014)在《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种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语言,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通用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等特点,高职院校的理工科、管理类专业一般都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如何为专业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存在的学生、教师、教材、课程定位、评价制度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数学教学与学生专业存在脱节。为此,要深入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深化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以“必需、够用”为度,树立“高等数学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理念,积极推进高等数学课程建设,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文研究将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阐述了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与思路。特别是通过基于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应用举例,分析指出了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并将其纳入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是深化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论文最后从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教材的改革、教学体系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的重建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诸多方面,研究提出了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为专业服务研究提供了借鉴。论文研究的创新点是: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活动,将数学建模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之中,同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积极实施案例式教学,是强化高等数学为专业服务的重要举措。

李永芳[7](2014)在《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工科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学习各专业学科知识的工具,同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们的重视。这项研究以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理论探讨法、案例研究法为主,在对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查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再以现代科学教育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等为指导,构建了四条教学改革措施:转变观念,找准课程定位、构建内容知识体系,编写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采取上述教学策略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改善、学习的成绩提高明显;其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对《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有较为明显的迁移作用。研究也表明,应用教育理论指导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再通过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修正,将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专业数学教学理论体系,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提升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高雪芬[8](2013)在《一元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学时的能力普遍降低,学生层次越来越不均衡,这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中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对大学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化教育以及高中课改的背景使得大学微积分教学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大学生会进行求导、积分运算,但是对概念中蕴含的思想并不理解,对概念间的关系认识模糊。所以,发现学生在微积分概念上的认知困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是微积分教学改革的关键。本论文以一元微积分作为载体,选取极限、导数、微分、中值定理、定积分等内容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研究了2个问题:(1)大学生对微积分中的基本概念具有什么样的概念意象,存在哪些概念误解?(2)如何设计微积分的概念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其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本研究构建了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并对一所理工院校大一上学期三个教学班的微积分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验,主要采用了设计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准实验对照等研究方法,有3位教师以及255位学生参加了概念教学班的教学实践。研究包括3个阶段:(1)准备和设计:根据现有文献及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所遇到的常见错误与问题以及每个案例教学设计的要点(设计原型),设计出概念的前/后测试卷,对测试时间、教学时间作出安排。(2)教学实践:针对前测中发现的问题,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设计原型)进行修正,并实施概念教学。(3)回顾分析:任课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并对概念教学设计原则进行修正;依据修正后的原则,开始下一轮的教学设计。在研究的最后,我们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效果检验,主要通过三条路径:(1)以具体案例的前后测对比,进行教学班纵向的比较;(2)以学校统一安排的期中期末考试进行横向的比较;(3)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概念教学的认可情况。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其一,大学生对微积分基本概念的概念意向是片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1)在学习极限的定义前,大学生不会用严格的语言来界定极限,有一些同学用静态的观点来看待极限,认为极限就是“n趋于无穷大(x趋于x0)时,数列(函数)等于a”。(2)大多数学生在看到导数时首先想到的是函数曲线在某点切线的斜率;学生主要从斜率的角度来理解导数,而非从变化率的角度来理解。(3)学生对通过导数来求微分这种“操作性的知识”认识深刻,但是对微分的几何意义和线性近似的思想认识存在混乱。(4)部分学生知道定积分是面积,但是不清楚究竟是哪个区域的面积;知道定积分概念中的分割与近似代替的过程,但是部分学生不清楚对哪个量进行分割:一些学生单纯地认为dx是积分号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其“微分”的实际意义。其二,我们构建了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验。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如下:(1)通过本原性(历史上的,本质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借助历史发展阐述数学概念;(2)借助几何直观或生活中的直观例子帮助同学理解概念;(3)注重概念间关系的阐述。针对前测中的问题,每个案例的设计重点如下:极限的教学设计重在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同学熟悉、理解并会运用形式化的语言;导数的教学设计重在阐明概念所蕴含的“变化率”思想;微分的设计重点在于突出概念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图;中值定理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历史上的定理形式来让学生体会到概念的严格化过程:定积分是过程性概念的典型代表,其设计要点在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将定积分的概念解压缩,从而将定积分概念迁移到未知情境中。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国内首先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学生对一元微积分基本概念的理解,并剖析了学生的概念意象;针对这些概念意象与学生的概念误解进行了教学设计与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呈现了微积分概念教学的原始设计、对学生概念意象及概念误解的调查、教学设计的修正、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效果反馈的全过程,其理论意义在于为微积分教学研究提供实证性的依据,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实践价值在于可帮助大学教师了解学生的概念理解情况,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参考,也可为大学的教材编写者提供素材。

陈磊[9](2012)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中高等数学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的衔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总结与辅导等环节,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

单立斌[10](2011)在《启发式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中的意义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启发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注重的是对于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到学习中。主要对高等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意义进行阐释,并对这种应用进行相应的分析。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等数学课中的意义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启发式教学在高等数学课中的意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数列单元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研究、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研究
    2.2 概念界定
    2.3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过程
    3.5 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调查实施过程分析
    4.1 调查目的与对象
    4.2 调查实施过程
    4.3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数列单元的教学设计
    5.1 构建课程思政视域下数列教学设计
    5.2 中职教育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5.3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章 教学实践环节
    6.1 备课环节
    6.2 上课环节
    6.3 反思环节
第七章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7.1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7.2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四、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三)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的学校
        (二)研究的学科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分析
        (二)视频图像分析
        (三)课堂观察
        (四)访谈
        (五)作品分析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归纳式教学
        (二)过程性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
        (二)过程性
        (三)建构性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五、小结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结构
        (三)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现条件
    四、小结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结论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意义与问题的确定
    (一)启发式教学的深化与发展
    (二)数学研课活动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五)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1.数学启发式教学基本内涵
        2.数学启发式教学基本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3.数学启发式教的实践及实验研究
    (二)国外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三)“六何”方法论研究现状综述
四、小学数学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研究基础
    (一)六何三启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元认知理论
        2.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3.系统性思维理论
    (二)“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
        1.数学教师对数学启发式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
        2.启发式教学认识问卷开放题分析
五、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理论研究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1.启发涵义
        2.启发式教学涵义
    (二)小学数学“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六何三启的基本内涵
        2.六何三启教学的模式结构
        3.“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框架
    (三)“六何三启”启发式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理策略
        1.从何启发?教“本原”原理
        2.“六何三启”是何?“运用研究问题一般方法”的原理
        3.如何启发?“六何”之“问题结构化”原理
        4.如何精细化问题串?“启发性提示语”的原理
        5.变何?立足“高观点”拓展问题串
        6.有何?教“数学交流”原理
    (四)模式应用课例
        1.“六何三启”教学设计
        2.“六何”启发式教学设计反思
        3.启发式教学效果
六、“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行动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界定问题
    (二)制定研究计划
        1.预设达到目标
        2.试图改变的因素
        3.行动实施计划—行动的步骤和时间安排图
    (三)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
    (四)行动研究过程
七、行动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量化数据的分析与结果
    (二)质性数据的分析
        1.课堂实录、评课记录、说课、反思结果分析
        2.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分析
八、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价值
        1.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程度。
        2.“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性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的程度
    (二)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不足
        2.研究的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基于课程标准的需要
        1.1.3 基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1.2 农村初中实行对话教学的必要性
        1.2.1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分析
        1.2.2 农村初中学校的学情分析
        1.2.3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
    2.1 文献的收集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评述
    2.4 研究的理论依据
        2.4.1 对话教学的哲学基础
        2.4.2 对话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2.4.3 对话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2.5 概念界定
        2.5.1 数学对话教学
        2.5.2 对话教学的特征
        2.5.3 对话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和问答教学的比较
        2.5.4 课堂对话形式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验研究法
    3.3 研究的工具
        3.3.1 对话教学在农村初中数学中的现状调查问卷
        3.3.2 教师访谈提纲
        3.3.3 数学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3.3.4 数学学习态度与方式调查问卷
    3.4 研究伦理
    3.5 小结
第4章 对话教学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调查研究
    4.1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对话教学现状调查
        4.1.1 调查的目的
        4.1.2 调查的内容
        4.1.3 调查对象
    4.2 学生问卷调查
        4.2.1 调查过程
        4.2.2 问卷整理与分析
    4.3 教师访谈
        4.3.1 访谈过程
        4.3.2 访谈记录
        4.3.3 访谈结果分析
    4.4 调查结果总结
第5章 对话教学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对策
    5.1 对话教学的环节
        5.1.1 课前对话
        5.1.2 课中对话
        5.1.3 课后对话
    5.2 对话教学的设计原则
        5.2.1 民主的师生关系
        5.2.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2.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3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5.3.1 师生对话策略
        5.3.2 生生对话策略
        5.3.3 师本对话策略
        5.3.4 生本对话策略
        5.3.5 教师、学生的自我对话策略
第6章 对话教学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
    6.1 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实践情况
        6.1.1 教学内容
        6.1.2 教学要求
        6.1.3 教学过程
        6.1.4 实验设计
        6.1.5 案例的选择
    6.2 案例一——用字母表示数
    6.3 案例二——整式的加减复习课
    6.4 案例三——同底数幂的乘法
    6.5 教学效果分析
        6.5.1 数学成绩的比较分析
        6.5.2 数学兴趣的比较分析
        6.5.3 数学学习态度与方式比较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与建议
        7.1.1 研究结论
        7.1.2 对话教学的建议
    7.2 反思与展望
        7.2.1 研究反思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数学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D 数学学习态度与方式问卷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数学五环活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提出的缘由
        1.1.1 来自“钱学森之问”与“华人学习者悖论”的启示
        1.1.2 从“数学双基”变为“数学四基”所想到
        1.1.3 几种常见数学活动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提示
        1.1.4 确保“数学考试成绩”与“数学素养提高”的综合考虑
    1.2 研究的具体问题
        1.2.1 目前“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具体现状的调查研究
        1.2.2“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命题的数学模型论证
        1.2.3 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推断其对于数学素养促进的作用的教育功能
        1.2.4 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中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案例
    1.3 研究的学术价值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实地调查法
        1.4.5 案例分析法
        1.4.6 演绎推理法
        1.4.7 统计推断法
        1.4.8 数学模型法
    1.5 论文的逻辑结构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
    2.1 “活动教学”研究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献综述
        2.1.1 早期“活动教学”思想的萌芽
        2.1.2 现代、当代“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历史及文献综述
    2.2 现代、当代“数学活动教学”的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综述
        2.2.1 数学教学认识论对数学教学特征的认识
        2.2.2 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数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2.2.3 波利亚的数学“问题解决”活动教学模式
        2.2.4 关于学生“数学活动”概念的研究文献综述
    2.3 近年有关的几种具体“数学活动”教学研究文献的分类评述
        2.3.1 关于“阅读自学”数学活动的研究和实践
        2.3.2 关于“述说评价”数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2.3.3 关于数学“启发讲授”引导探究活动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2.3.4 关于数学“变式练习”活动的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2.3.5 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4 近三十年,国内、外关于数学素养内涵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概念简介
    3.1 活动教学
    3.2 数学活动教学
    3.3 数学素养内涵框架
    3.4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
    3.5 教学模式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学开展数学活动教学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研究背景
    4.2 调查研究I:中学学生和教师进行数学活动的“问卷调查”
        4.2.1 调查研究的含义
        4.2.2 调查内容
        4.2.3 调查研究目标
        4.2.4 调查样本的选取
        4.2.5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4.2.6 调查问卷开展时间
        4.2.7 调查问卷的整理
        4.2.8 调查研究I的结论
    4.3 调查研究II——课堂教学现场中数学活动的“实地调查”
        4.3.1 实地调查设计
        4.3.2 调查数据的收集
        4.3.3 教学过程评价
        4.3.4 调查研究II的整理与案例分析——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来源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学论中“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论断的数学模型法论证
    5.1 主要研究问题和基本概念简介
        5.1.1 主要研究问题
        5.1.2 基本数学概念简介
    5.2 “含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的随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5.2.1 含“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的离散时间随机数学模型
        5.2.2 含“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的连续时间随机数学建模
    5.3 教学论中“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论断的数学模型法论证
    本章小结
第6章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分项数学活动的均衡分析
    6.1 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依据
        6.1.1 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6.1.2 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依据
        6.1.3 构建“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依据
    6.2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6.2.1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关系结构
        6.2.2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运行方法
    6.3 “综合数学活动”中子活动相互作用关系的“均衡”分析
        6.3.1 “综合数学活动”中五项数学活动相互作用的系统图
        6.3.2 “综合数学活动”中五项数学活动相互作用的系统图的推导
    本章小结
第7章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对数学素养促进作用分析
    7.1 关于数学素养内涵框架及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7.1.1 数学素养内涵框架构想
        7.1.2 学生数学素养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
    7.2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对数学素养促进作用分析
        7.2.1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对数学素养促进“基础影响因素”分析
        7.2.2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师教育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7.3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的效果分析
        7.3.1 教学实验的定义、程序和评价方法简介
        7.3.2“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在培养准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实验的效果
第8章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的“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案例”
    8.1 运用“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8.2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案例
        8.2.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案例
        8.2.2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案例
    8.3 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案例(纲要)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依据
        1.3.1 理论依据
        1.3.2 现实依据
        1.3.2.1 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1.3.2.2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3.2.3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思路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高职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的现状分析
        2.1.1 调查对象、方法与内容
        2.1.2 调查结果
        2.1.3 调查结论
    2.2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2.1 课程价值定位不准,认识存在偏差
        2.2.2 教材内容体系陈旧,脱离学生实际
        2.2.3 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
        2.2.4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强
        2.2.5 课程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第三章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3.1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3.1.1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3.1.2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3.1.3 彰显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特色
    3.2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3.2.1 明晰高等数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3.2.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结构
        3.2.3 突出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3.2.4 优化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第四章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在高职各专业的应用举例
    4.1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在财经类专业的应用
        4.1.1 银行借贷问题
        4.1.2 保险收益问题
    4.2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在农林类专业的应用
        4.2.1 饲料配比问题
        4.2.2 技术方案综合评价问题
    4.3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在其它专业的应用
        4.3.1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4.3.2 容器中盐水的含盐量问题
第五章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5.1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
    5.2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材的改革
    5.3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
        5.3.1 明确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5.3.2 从学生专业成长角度出发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5.3.3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5.4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5.4.1 因材施教,构建多层次多模块教学模式
        5.4.2 理实一体,融数学建模活动于数学教学之中
    5.5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的重建
    5.6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5.6.1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6.2 改革与高职教育教学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5.6.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名词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国外高职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高职课程研究的现状
        2.3.1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2.3.2 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研究
        2.3.3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3.4 围绕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计划
    3.3 研究的预设
    3.4 研究的方法
    3.5 研究的伦理
    3.6 小结
第4章 高职建筑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现状调查设计
        4.1.2 高等数学教师访谈设计
        4.1.3 建筑专业教师访谈设计
        4.1.4 学生座谈设计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2 访谈结果分析
        4.2.3 学生座谈结果分析
    4.3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4.3.1 认识上存在误区
        4.3.2 学生学习状况
        4.3.3 教师教学问题
        4.3.4 教材不具针对性
    4.4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5.1 教学改革相关理论
        5.1.1 现代科学教育理论
        5.1.2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5.1.3 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5.1.4 建构主义学习论
        5.1.5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
    5.2 构建教学策略
        5.2.1 转变观念,找准课程定位
        5.2.2 构建内容知识体系,编写校本教材
        5.2.3 改进教学方法
        5.2.4 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
    5.3 小结
第6章 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6.1 建筑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6.1.1 教学实践的时间
        6.1.2 教学实践的对象
        6.1.3 教学实践的内容
        6.1.4 教学实践的实施
    6.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6.3 教学改革的思考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反思
    7.3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职建筑专业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表
附录 B 建筑专业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 C 高等数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一元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1.1.2 课程改革背景的诉求
        1.1.3 对微积分教学现状的反思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概览
        2.1.1 上世纪80年代关于高等数学的研究
        2.1.2 《高等数学思维》
        2.1.3 《大学数学教育研究》
        2.1.4 《大学数学的教与学》
        2.1.5 美国的微积分课程改革运动
        2.1.6 中国的工科数学改革
    2.2 大学与高中的衔接
        2.2.1 大学与高中的衔接的困难及其表现
        2.2.2 导致大学与高中衔接困难的因素
        2.2.3 大学与高中衔接的解决策略
        2.2.4 大学与高中衔接的理论模型
    2.3 高等数学思维相关理论综述
        2.3.1 概念意象与概念定义
        2.3.2 过程性概念
        2.3.3 数学的三个世界
        2.3.4 APOS理论
        2.3.5 再谈“压缩”
    2.4 微积分概念教学
        2.4.1 直观的方法
        2.4.2 历史发生的方法
        2.4.3 “基于概念”的学习环境
第3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教育设计研究法
        3.1.2 为什么要用教育设计研究法
    3.2 研究对象及研究参与者
        3.2.1 学校
        3.2.2 教师
        3.2.3 学生
        3.2.4 课程与教材
        3.2.5 研究人员
    3.3 研究思路与流程
        3.3.1 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
        3.3.2 案例选取
        3.3.3 研究流程
    3.4 研究工具
        3.4.1 调查问卷与测试
        3.4.2 访谈
        3.4.3 课堂观察与视频分析
        3.4.4 准实验研究
    3.5 数据收集与处理
        3.5.1 数据收集日程
        3.5.2 数据收集工具
        3.5.3 数据处理分析
    3.6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3.6.1 信度与效度
        3.6.2 伦理
第4章 研究结果总述
    4.1 预研究
        4.1.1 2010年1月对大一学生的调查
        4.1.2 2010年5月对大一学生的访谈——关于微分概念误解
        4.1.3 2010年9月对大一新生的测试
        4.1.4 预研究小结
    4.2 概念教学设计原则的提出与发展
        4.2.1 “基于概念”的教学环境
        4.2.2 概念教学原则的提出与第一次修正
        4.2.3 概念教学原则的第二次修正
    4.3 概念教学设计原型
    4.4 学期初前测
    4.5 概念教学的总体效果
        4.5.1 从常规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来看
        4.5.2 从期末的调查来看
        4.5.3 教学效果小结
第5章 设计研究案例
    5.1 极限的教学设计
        5.1.1 关于极限的研究综述
        5.1.2 大学生对极限的概念意象
        5.1.3 对极限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5.1.4 极限小结
    5.2 导数的教学设计
        5.2.1 关于导数的研究综述
        5.2.2 导数前测
        5.2.3 导数的教学设计
        5.2.4 反馈
        5.2.5 导数小结
    5.3 微分的教学设计
        5.3.1 关于微分概念的研究综述
        5.3.2 大学生对微分概念的理解
        5.3.3 微分的教学设计
        5.3.4 课堂反思
        5.3.5 微分小结
    5.4 中值定理的设计研究
        5.4.1 关于中值定理的研究综述
        5.4.2 中值定理的教学设计
        5.4.3 课堂效果分析
        5.4.4 第二轮教学实践
        5.4.5 中值定理小结
    5.5 定积分的教学设计
        5.5.1 关于定积分的研究综述
        5.5.2 定积分前测与教学设计要点
        5.5.3 定积分概念的设计
        5.5.4 定积分后测
        5.5.5 定积分后测与前测的对比
        5.5.6 从任课教师教学反思看课堂实施情况
        5.5.7 定积分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学生对微积分基本概念的概念意象
        6.1.2 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的构建
        6.1.3 微积分基本概念以及中值定理的教学设计
        6.1.4 概念教学的总体效果
    6.2 研究建议
    6.3 反思与展望
        6.3.1 本研究的创新性
        6.3.2 本研究的不足
        6.3.3 后续研究展望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一 学期初前测
附录二 导数前测
附录三 导数后测定积分前测
附录四 定积分后测
附录五 学期末调查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持的相关科研项目
致谢

(9)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调查问卷设计
    2.2 调查过程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改进措施
    3.1 主动加强课程衔接,开展分层教学
    3.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3.3 强化培养数学思想方法
    3.4 总结教学得失,强化辅导环节
4 结语

四、启发式教学在高等数学课中的意义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数列单元教学为例[D]. 李艳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D]. 万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4]农村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D]. 刘永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数学五环活动教学模式研究[D]. 毕渔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6]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D]. 赖展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7]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李永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8]一元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D]. 高雪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9]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 陈磊.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2(11)
  • [10]启发式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中的意义和应用[J]. 单立斌. 中国校外教育, 2011(18)

标签:;  ;  ;  ;  ;  

启发式教学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意义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