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公司庆祝成立10周年

中期公司庆祝成立10周年

一、中期公司喜迎10岁生日(论文文献综述)

康雨佳[1](2021)在《互动仪式链下的微博明星粉丝社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博凭自身优势逐渐取代百度贴吧、腾讯兴趣部落,成为近些年来最大的线上追星媒介。明星粉丝聚集于此,通过群体互动仪式,建立集体意识,产生情感连结,明星粉丝逐渐将所在虚拟社群看作具有归属感的家园,也不断实现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和强化。论文以微博中的明星粉丝社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互动仪式链理论以及中国粉丝文化发展进行了梳理。其次,从权力仪式、权力等级建构两方面剖析微博明星粉丝社群的仪式分层现象。再次,从要素、情境、结果入手,研究了明星微博中粉丝进行互动仪式的机制,并从特定行为入手分析其仪式化的一面。最后,基于微博明星粉丝社群在互动仪式过程中现存问题的思考,为粉丝营销提出可行性建议。

张雷[2](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杨国辉[3](2019)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古村落公共空间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古村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产业转型,各地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村落旅游的开发在带动一方经济增长、保护民族传统、促进当地文化振兴的同时也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对古村落进行开发的时候如何做到留住“乡愁”成为了旅游开发的关键。古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村落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一方民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真实反映,而且它还具有民族凝聚、文化整合、道德约束、行为规范的潜在影响。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地处临汾市乡宁县南部石山森林区,该区域具备了村落形成所必要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土壤等客观条件。其中,塔尔坡村、康家坪村、鼎石村、前庄村、后庄村、下川村、上川村、鹿凹峪村、安汾村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并且先后入选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的入选,不仅体现出该区域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环境景观,而且还说明该区域村落保护的急切性。特别是目前云丘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使得该地区古村落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挑战。村落是以地缘、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大量自发建造农村住宅组成的聚落集合。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人居聚落的结构性要素,是自建农宅聚集与演化的基石,也是乡村公共活动、地方认同的物质载体。本研究从民俗学视角入手,以集体记忆为出发点,借鉴社会学领域公共性理论研究成果,应用现代公共空间研究的方法,研究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演化过程,分析村落公共空间体系与村落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以及村落公共空间同旅游开发之间的利益冲突。本论文将古村落公共空间置于旅游开发这一大背景下,首先阐释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村落公共空间的既有研究脉络,并对相关概念、研究内容、研究范围予以界定。接着主要从村落的区位特征、格局、功能等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并从物质形态角度将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划分为点、线、面三大类,在这三大类中又依据其各自的功能将其细分为七小类。除此之外,还就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与村落二者之间的关系、关王庙乡各社会阶层对村落公共空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说明。其次,主要探讨的是旅游开发背景下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云丘山旅游景区开发情况的分析,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古村落大致呈现出三种状态,即村落文化空间已经成功开发,村落文化空间正在开发,村落文化空间未能成功开发。在深入分析各个古村落开发情况的基础上,从而归纳总结出旅游开发背景下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所出现的问题及其旅游开发背景下影响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变迁的因素。再次,主要选取关王庙乡古村落中一些典型的公共空间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出旅游开发背景下村落原有公共空间的功能有的遗失、有的改变、有的被重新建构。与此同时,本章还就村落民众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异地而居之后如何处理新旧公共空间的关系予以说明。最后主要是总结本篇论文的调查研究结论,与此同时并提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本研究主要以留住“乡愁”为基调,不但拓展了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范畴,而且还为古村落的良性运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除此之外,本文将古村落公共空间置于旅游开发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的集体记忆、文化传承、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也为今后古村落发展如何保护开发、如何进行加工改造、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复兴、如何处理新旧公共空间的关系等提供了个案参考。与此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平衡古村落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国古村落公共空间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

刘丽梅,付冉冉[4](2018)在《美丽南农 幸福味道》文中研究表明时下,正值金秋,来一次郊区游,感受丰收的喜悦,带回最新鲜的时令瓜果,成为都市人周末休闲的上佳之选。你可知道,北京市的第一个大果园,已经整整60岁了。据《北京市种植业志》记载,"195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机关干部2000多人,到南口河滩地进行开发治理,挖坑取石填土,先后垦殖沙荒地近万亩,栽上果树,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大果园"。这个大果园就是首农食品集团旗下的南口农场。今年,农场迎来了她60岁生日。

韩凌燕[5](2017)在《焦虑的心象风景-《蜻蛉日记》研究》文中指出《蜻蛉日记》是日本日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平安女性日记文学的嚆矢。在文学体裁中,日记文学虽属正统文学样式,但相对处于边缘位置。《蜻蛉日记》的诞生,对女性日记创作来说具有开创性意义,对日记体文学作品来说也意义重大。日记文学的真实性和个人化特点,符合《蜻蜓日记》作者的创作需要。日记中,作者对自我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对自我情感的披露、对自我内心的观照等,对后世的日记文学、自照文学、私小说等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从作者序文中记述的虚无和无所依靠的自我感受展开,采用了文本细读、心理分析、文学批评等方法,结合记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存在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日记内容、作者的经历和心理变化等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从而挖掘出作者心理上的“焦虑”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焦虑与虚无的关联,探讨了作者对焦虑的自我超脱,以及在实现自我存在价值上的努力。本论文首先梳理了“日记”到《蜻蛉日记》的发展脉络,并对《蜻蛉日记》的作品名作了考察和分析,明确了“かげろふ”的意义指向和中文翻译。论文探讨了作者作为文学创作者的成长背景,旨在揭示其文学素养为日记创作提供的可能性。作者藤原道纲母,出身于中下层贵族地方官家庭,父亲官位不高,但颇具管理能力和文学素养,为其成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家庭文化氛围。作者生活范围相对狭小,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大都与身边家人有关。论文简要梳理了作者的周边人物关系,明确了丈夫在其相关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探讨了作者对父亲、丈夫与儿子的生活依赖和情感期待。本论文对日记记事和相关心理表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厘清作者的心路历程。婚后生活中,丈夫的情感背弃和逐渐疏远、与家人之间的生离死别等,使作者遭受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和精神压力。现实迫使作者在经历中挣扎着完成了从女儿到人妻再到人母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堆积了大量的消极情绪,心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本论文在作者具体心理表现的基础上,整理了日记中的情绪词。日记中的诸多不良情绪表现,在心理学上一般归结为“焦虑”。作者的虚无感和焦虑情绪的堆积存在着密切联系。焦虑情绪记忆是作者创作日记时的牵引线。通过对焦虑情绪的梳理可以发现,作者的焦虑经历了潜伏、爆发和回落的发展过程。在焦虑中寻求解脱,体现了作者在心理上的自我成长。自然、宗教活动和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平复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使其心灵和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净化。《蜻蛉日记》虽以作者与丈夫兼家之间的夫妻关系为主线,但也暗含了作者在存在焦虑中对自我价值的探求。论文探讨了作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观照和反省、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分析了作者自我意识的局限性,以及作者对他者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依托和期待。作者生活在日本社会从母系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期,经济来源相对匮乏,加上社会身份和权力的缺失,使其不得不在生活上依靠身边的男性。但作者却能在相对缺乏独立的生活中,依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积极地辅助丈夫和儿子的文艺活动,并通过日记这种不同于当时虚假物语的创作形式,实现记录自身真实经历的初衷。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通过日记获得了对自我存在的确认,并通过日记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证明并实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周翔[6](2017)在《龙榆生诗词创作研究》文中提出龙榆生作为近现代着名诗词家、学者,不仅治学精勤、论着丰富,同时还是诗词创作和诗词学理论并重的一代宗师。然一直以来,研究者对龙氏诗词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基于此,本论文在略论龙榆生生平及着述之外,着力考论龙氏诗词集、诗词活动、诗词内容及艺术和诗词学观,并最终对其诗词创作进行评价且厘清龙氏诗词在民国诗词史、近现代诗词史上的地位。论文分为以下七章:第一章,龙榆生家世、生平及论着考。一方面,依其家学和经历,将龙氏生平分为四个时期,并探讨其学术渊源;另一方面对其现存着述予以简单考述。第二章,龙榆生诗词集考论。本章旨在考述龙氏现存诗词集,以窥其诗词保存现状,并对其诗词集中异文现象加以考述。第三章,龙榆生诗词活动考。本章分诗词唱和考、诗词结社考和诗词创刊考三部分,旨在通过龙氏诗词活动来考论龙榆生交游情况以及龙氏为近现代诗词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四、五章分别为龙榆生诗、词创作的文本研究,通过分析龙氏诗词创作的内容和题材进而考察龙榆生诗词艺术风貌。第六章,龙榆生诗词学观。本章内容是对龙榆生的诗学观念和词学观念加以系统梳理,通过其诗词文体观、诗词创作观等来考察龙氏诗词学思想。第七章,龙榆生诗词评价。通过对龙氏诗词创作和诗词学观的考察,对龙氏诗词作出客观评价。同时结合前人之言来探究龙氏诗词在民国诗词史、近现代诗词史上的地位。

闵永军[7](2016)在《明初文化与文学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建立汉民族政权大明王朝。太祖、成祖在政治、文化、思想领域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生态,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明朝立国到成化初年,受这一时期文化生态的影响,文学作家作品成就有限。在传统文学史的概括中,往往把明初洪武至成化初期文学作为明代文学的沉寂时期;此时期有成就的传统文学创作,除了由元入明的宋濂、刘基、高启外,其余丰富的作家作品都大致忽略;对于盛行文坛半个世纪之久的台阁体诗文,并没有过多的介绍。作为一百来年的文学发展历史来说,这是一种忽视。无论怎样,明初这一时期的文学都为成化、弘治以后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准备。论文以“明初文化与文学演进研究”为题目,以明初洪武至成化初年一百年左右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明代前期看似沉寂的文学,恰为后期文学的突变研究提供了参照,同样是文学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论文重在探讨明初文化相关要素,对于文学何以如此生成、如此演进的作用与影响,以明初文学的个案研究,丰富了文学发生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文学规律研究的探讨。论文把明初文学划分为洪武时期文学、永乐至正统七年(1442)文学、正统八年(1443)至成化初文学三个阶段。明初文化是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范畴,在研究每一阶段文学演进的时候,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与文学演进相结合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为全文的总论。确定了研究对象和范围;介绍了论文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上编,洪武征辟制度与文学演进研究。从征辟制度对文学演进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洪武时期文学的发展演进轨迹。第一章,征辟制度的源流与明初的实施。征辟制度确立于汉代,在汉初较为盛行。唐宋建国初期都短暂实行过征辟制度,明清时期亦如此。然而明初洪武时期是一个特例。本章重点对洪武时期征辟制度的实施及复古文化背景进行了考论,发现洪武征辟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察举、荐举,具有自上而下、体现朝廷和皇帝意志的强大的征召特征。本时期,征辟人数之多、征辟对象之广泛,征辟方式之灵活都是空前绝后的。究其原因,明太祖恢复儒家政道传统、复古汉唐制度、强调民族大义的政治文化复古背景,是其实施征辟制度的背景。第二章,朝廷征辟与文学导向。明太祖基于迫切用人的新朝形势,力行征辟以适应经世致用的形势需要。在推行征辟制度的过程中,规定和引导着文学朝着歌颂太平盛世、着意讽谏、简直平实、豪壮博大的文风方向发展,但严酷的文化专制、越发严酷的征辟,使得文人失去出处自由与开放博大的心态,使得文学并没有朝着太祖规定的方向发展。第三章,洪武前期征辟与文学归汇于台阁。洪武前期,在征辟制度施行的背景下,大批文人进入朝廷台阁。文学理论方面出现了关于山林文学与台阁文学的讨论,出现了“鸣国家之盛”的文学观和声宏气壮的台阁文学。刘仔肩的《雅颂正音》文学总集的编撰也是洪武初文学鸣盛主流的反映。第四章,征辟与洪武后期文学衰落。在征辟制度与文人命运的探讨上,重新梳理了征辟制度下高启在洪武初的命运轨迹,重新审视高启被杀的深刻原因。通过考察征辟与高启及同时期文人遭遇、征辟与戴良命运、征辟与洪武末年王宾等吴中三高士的关系三个案例发现,明初洪武时期文人与政权的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的迎合、融洽,到强迫敦促,到血腥杀戮、不惜自毁以竭力逃避的历史演变过程。洪武后期文学的衰落,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的急剧减少。征辟对文人命运带来的是毁灭性打击,文人零落,文坛凋零。另一方面,洪武时期科举的罢黜,使得适应新朝主流文学的新的作家队伍难以形成。洪武后期方孝孺等人功利化文学观,不利于纯文学创作环境的形成。中编,皇权专制与台阁体研究。把台阁体放在整个文学进程中来看,客观地对台阁体进行定性。从台阁文学与山林文学之辩的论题来看,大多文人一入台阁,创作自然要向台阁文学转变,这是身处台阁的文人,在创作上对自我身份的自觉体认,因此台阁文学创作代不乏人,但历代台阁文学在整个文学环境中只占了较小的比例。永宣时期特殊的台阁文学“台阁体”,以压倒性优势掩盖盖了山林文学,可以说是台阁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较为极端的现象。第一章,皇权专制与台阁体文学选择的关系。皇权专制政策进一步推行,使得文人自觉遵循了颂圣鸣盛的创作道路。从文学的内部发展规律来看,江右文人的清和婉约的创作风格,以及洪武首科状元江西文人吴伯宗的台阁文风,成为杨士奇等人自觉的文学选择。第二章,永宣君臣相得与台阁体研究。论文着重研究了宣宗皇帝的台阁体创作。不同于传统文人抒怀志情的文学传统,作为帝王的明宣宗,其赋诗作文,具有面向天下国家的宏大的开放背景,创作场景属于公共空间,而非私人空间。他的诗作时时流露雍容气象,无丝毫愁苦寒酸薄祚之态。赋记等文亦显露盛大气象,具有同时期台阁体平易舂容、典雅正大的典型特征。第三章,永乐二年(1404)进士群体与台阁体研究。永乐二年(1404)科举在明代科举史上具有科举史的典范意义。庶吉士培养制度规定了恢弘治道,黼黻太平的颂盛文学方向。他们参与应制赋颂、诗酒雅集,是台阁体创作的参与者与推动者。第四章,从台阁走向山林的李昌祺研究。在李昌祺的研究上,较为细致地研究了李昌祺的家世、生平,《运甓漫稿》的山林化与台阁风的创作。以《剪灯余话》之《何思明游酆都录》探讨了李昌祺的创作思想。下编,台阁政治的变异与台阁体衰落研究。从正统后期至成化初年,太监王振专权与随之而来的土木堡之变、英宗夺门事件等一系列的政治变动,使得处于政治中心的文人更迭频繁,造成社会文化价值混乱与世风、士风的扰乱,台阁体文学创作的环境背景失去,台阁体随之衰落。第一章,政治变动与台阁中心文学影响的削弱。政治的变动使得台阁体赖以存在的台阁政治背景缺失,台阁中心文学影响力缺失,台阁体颂圣鸣盛的时代氛围已不存在。文人文学创作走向多元化。郭登、于谦、王越等人的创作独具特色。第二章,“景泰十才子”研究。从宣德时期开始,到正统、景泰、成化年间,“景泰十才子”的成员均有结社。景泰十才子大多以晚唐李商隐、宋初西昆体为诗风宗尚,有相近的文学趣味。“景泰十才子”文学创作,在明初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在于,他们的创作出于台阁,而脱离了台阁体的范畴,求得了台阁体外山林文学的独立发展地位。一些成员如刘溥、汤胤绩等人身历土木堡之变,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歌唱。

王丹[8](2016)在《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空间演变研究(1904-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经历了从商代重要的都城,到汉代的县城,到隋唐宋元时期的州城,再到明清时期的县城。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京汉、陇海铁路的修建、通车与交汇,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正是这一发展脉络与轨迹的见证者。在近代郑州城市发展建设的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一区域一直是郑州重要的纪念场所、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尤其是与共和国工人运动有关的二七塔,和象征着近代工业运输革命的铁路一起,承载着这座城市完整的近代记忆。新中国建国以后,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一直是郑州东、西城区联系的核心区域,毗邻火车站、德化街,是郑州市具有纪念意义、商业价值、交通职能、综合功能的场所。本文以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的空间演变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二七塔的建造形式、周边建筑功能、周边区域的空间形态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在郑州城市发展历史背景下,研究二七塔与其周边区域在空间演变过程中,几个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冲突与调适,从中总结出不同影响因素在确立场所意义和空间建构时所起的作用。对城市空间的演变研究需要在国家、历史、社会、文化共同构成的场域中进行分析。一方面二七塔的形成与确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另一方面以二七塔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其功能与形态也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本文立足于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空间演变过程的研究,通过对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历史资料和建设现状的研究分析,利用历史文献、访问访谈和场地调研相互结合的方法,总结出一百多年来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的空间演变特征,归纳其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规律,希望能够为该区域的发展建设和空间建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全文五万余字,由七个章节构成,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部分,主要分析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对象、讨论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研究框架。通过综合研究分析国内外对空间理论研究的方法,梳理国内对“二七”纪念性建筑的研究现状以及对郑州建设历史的相关研究,为本论文选题和展开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六章,该部分以时间为顺序,以重大事件为节点,重点研究、分析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在场域形成之前、场域的初步形成、场域的价值实现、场域的价值转变以及场域的价值回归五个时期,不同影响因素在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城市空间塑造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梳理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在上述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五个不同时期空间发展演变的过程。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归纳、总结了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空间演变的特征及规律。

刘恩奇[9](2016)在《太阳岛旅游景区介绍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以太阳岛旅游景区介绍作为文本材料,对旅游文本中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对旅游相关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准备工作、翻译理论学习、翻译疑难问题做出分析。太阳岛旅游景区材料具有资料繁多、专业性强等特点,翻译过程中作者采用了莱斯的文本类型功能翻译观点、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指导依据,制定了前期准备、中期翻译、后期审查的翻译流程,实现太阳岛旅游文本的准确翻译。该翻译实践报告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介绍,包括委托单位介绍、委托任务介绍和委托方要求等;第二部分为翻译准备、人员安排及翻译流程和应急预案和译后事项研究,通过对文本特征分析、平行文本研究、翻译要求解读方式从而全面了解翻译的文本信息,实现快速、高效、高质量的翻译。第三部分是实践报告的重点部分,为太阳岛旅游景区介绍翻译案例分析,主要分析了专业词汇翻译、普通词汇翻译等问题和相应的解决策略,实现了复合句翻译、被动句和定语从句的快速翻译。将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寻找翻译问题的解决策略。第四部分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在该翻译报告中,结合翻译实践经验,采用多种翻译策略进行太阳岛旅游景区文本翻译工作。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明确了旅游方面文本的特点,旅游词汇、句子的翻译方法。该实践报告是笔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宝贵经历,为笔者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了经验。同时希望这份实践报告可以为此类话题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兰玉[10](2015)在《关于《激情时代》的朝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项目选自“中国朝鲜族文学之父”金学铁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激情时代》(<(?)>)。该作品是金学铁的代表作,是“第一部朝鲜族抗战文学作品”,因其思想性、艺术性和历史价值,成为朝鲜族文学史珍贵的精神遗产。该作品的翻译出版,将会填补朝鲜族抗日文学题材在中国抗日文学史上的历史空白,对中国文坛真正认识金学铁先生的文学世界,对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全书分上、下两册,共88万字。本项目选取该作品的44至53节作为毕业作品的翻译任务,原文字数为12万字,译文为8.2万字。本报告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陈述了作品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以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阐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地位和影响,总结了作品既是一部成功的自传性“革命成长小说”,又是一部朝鲜民族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的特征。第三章报告了译前准备工作,主要探讨了为更好地传递作品史学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质,建立资料信息库(历史事件、人物谱系、人名、地名、政治术语、军阶术语、器物名、诗歌、民谣、风俗)、建立语料库(朝汉称谓词、成语、俗语、歇后语、典故对比语料)的方法和策略。第四章为案例分析,就作品翻译难点——语篇翻译的处理问题,从语篇的衔接、语篇的连贯、语篇的结构和语篇的语境等四个角度,讨论了语篇翻译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最后是结语,总结报告的结论及翻译实践的不足。

二、中期公司喜迎10岁生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期公司喜迎10岁生日(论文提纲范文)

(1)互动仪式链下的微博明星粉丝社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互动仪式链与粉丝社群基本概述
    第一节 互动仪式链的理论概况
        一、互动仪式链的理论渊源
        二、互动仪式链的理论内容
    第二节 中国粉丝及粉丝社群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原子式的粉丝受众
        二、互联网时代兴趣部落中的粉丝们
        三、社交媒体上高效互动的粉丝社群
    第三节 微博平台明星粉丝社群表征
        一、微博的传播属性与发展历程
        二、微博明星粉丝社群定义及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博明星粉丝社群中的仪式权力分层
    第一节 微博明星粉丝社群中的权力仪式
        一、超话等级发帖下的仪式表达权限
        二、粉丝“大咖”标签中仪式成员的权力认证
    第二节 微博明星粉丝社群中权力等级的建构
        一、“官方”赋能的明星粉丝后援会
        二、资本与能力加持的核心粉丝
        三、习惯性参与讨论的普通粉丝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博明星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机制
    第一节 互动仪式要素
        一、虚拟的在场
        二、圈层的界限
        三、共同的关注
        四、共享的情感
    第二节 互动仪式情境
        一、日常情境促进信息交流
        二、特定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三、狂欢情境推动集体欢腾
    第三节 互动仪式形成的结果
        一、获得长期的情感能量
        二、创造共享的符号“神圣物”
        三、产生自我与群体的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博明星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行为
    第一节 作为互动仪式的粉丝消费行为
        一、粉丝消费仪式行为分析
        二、粉丝消费的心理分析
    第二节 作为互动仪式的粉丝生产行为
        一、新媒介与参与式文化
        二、粉丝的文本生产与传播
    第三节 作为互动仪式的粉丝应援行为
        一、线上线下联动的应援仪式
        二、粉丝应援仪式的节奏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博明星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审视
    第一节 基于明星粉丝社群互动仪式的营销思考
        一、洞察粉丝心理实现精准触达
        二、切准粉丝痛点共创营销爆款
        三、利用仪式高潮降低运营成本
        四、借助情感能量刺激粉丝消费
    第二节 基于明星粉丝社群不良行为的反思
        一、加强青少年粉丝媒介素养教育
        二、营造粉丝理智追星的良好氛围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参考文献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古村落公共空间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古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相关概念
        1.3.1 村落
        1.3.2 公共空间
        1.3.3 村落公共空间
        1.3.4 文化空间
        1.3.5 集体记忆
    1.4 研究内容和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2 关王庙乡古村落概况及其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2.1 关王庙乡古村落的基本情况
        2.1.1 区域特征
        2.1.2 村落格局
        2.1.3 村落功能
    2.2 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类型
        2.2.1 点状空间
        2.2.2 线状空间
        2.2.3 面状空间
    2.3 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特征
        2.3.1 地域特征
        2.3.2 文化特征
        2.3.3 复合特征
        2.3.4 自发特征
    2.4 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与村落的关系
        2.4.1 村落时空发展演变的脉络
        2.4.2 村落各项功能完善的过程
        2.4.3 村落民众休闲活动的场所
        2.4.4 村落文化保护传承的载体
    2.5 关王庙乡古村落各社会阶层对村落公共空间的影响
        2.5.1 精英者在村落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2.5.2 学者在村落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2.5.3 村民在村落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3 旅游开发背景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1 旅游开发背景下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
        3.1.1 村落文化空间已经成功开发——塔尔坡村个案研究
        3.1.2 村落文化空间正在开发——康家坪村个案研究
        3.1.3 村落文化空间未能成功开发——鼎石村、后庄村、安汾村、鹿凹峪村、上川村、下川村、前庄村个案研究
    3.2 旅游开发背景下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问题
        3.2.1 公共空间肌理的破坏和功能的改变
        3.2.2 “伪民俗”的出现
        3.2.3 公共空间活力的衰退
        3.2.4 公共空间被赋予商业化特性
    3.3 旅游开发背景下影响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变迁的因素
        3.3.1 社会人文因素的变动
        3.3.2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3.3.3 政治经济因素的驱动
4 旅游开发对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影响
    4.1 公共空间变迁与集体记忆——关王庙乡古村落原有公共空间的改造
        4.1.1 功能遗失——盐商古道:马壁峪
        4.1.2 功能萎缩——祭祖圣地:王家祠堂
        4.1.3 功能未变——祭神祈丰:求雨仪式
        4.1.4 功能建构——云丘福地:中和节
    4.2 公共空间变迁与文化认同——关王庙乡古村落新生的公共空间
        4.2.1 旅游开发主导下的景区新生公共空间
        4.2.2 村企联合党总支创设的新生公共空间
    4.3 关王庙乡古村落新旧公共空间的互动——康家坪打花鼓
        4.3.1 云丘花鼓
        4.3.2 坂儿上花鼓
        4.3.3 康家坪打花鼓
    4.4 旅游开发对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有利影响
        4.4.1 保护和发展了原有公共空间
        4.4.2 重构和延伸出了一些新的公共空间
        4.4.3 通过对传统空间的改造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内涵
    4.5 旅游开发对关王庙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不利影响
        4.5.1 改变了原有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
        4.5.2 原有公共空间中村落民众的缺失
        4.5.3 有选择性的对村落公共空间进行保护
        4.5.4 现有村落公共空间活力的衰弱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美丽南农 幸福味道(论文提纲范文)

农场打造升级版小国光
农场水果培育“味道密码”
美丽南农, 幸福味道

(5)焦虑的心象风景-《蜻蛉日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意义
    2. 先行研究综述
        2.1 日本的先行研究
        2.2 中国的先行研究
    3. 研究内容、角度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角度
        3.2 研究方法
    4. 关于本论文的说明
        4.1“女流”文学和女性文学
        4.2 女流日记和“女房日记”
        4.3 日记文学与心理学
第1章 《蜻蛉日记》
    1.1《蜻蛉日记》与日记
    1.2《蜻蛉日记》与平安女性日记文学
    1.3“蜻蛉日记”作品名考析
第2章 《蜻蛉日记》的作者
    2.1 藤原道纲母
        2.1.1 家境身世
        2.1.2 周边文化环境
        2.1.3 文学创作能力
    2.2 与周边人物的关系
        2.2.1 人物关系概观
        2.2.2 对父亲的双面记忆
        2.2.3 对丈夫的爱恨交织
        2.2.4 对儿子的爱与期待
第3章 日记记事与作者的心象风景
    3.1《蜻蛉日记》的创作动因与主题
    3.2 上卷:记事与心理表现
        3.2.1 婚姻初期的期待与不安
        3.2.2 婚后生活的幸福与不幸
    3.3 中卷:婚姻生活中的失落与绝望
        3.3.1 夫妻关系疏远的悲苦
        3.3.2 对夫妻关系的绝望与茫然
    3.4 下卷:中晚年独居生活的孤独与悲哀
第4章 情绪记忆与焦虑的重复
    4.1 情绪记忆与日记创作
    4.2 焦虑的重复记述
        4.2.1 潜伏期的记述
        4.2.2 爆发期的记述
        4.2.3 回落期的记述
    4.3 基本焦虑和自我超脱
第5章 焦虑的缓释与净化
    5.1 自然对焦虑情绪的缓解
    5.2 佛教对焦虑内心的安抚
    5.3 文学与情感表达的需要
第6章 日记创作与作者的自我确认
    6.1 自我认知
    6.2 自我观照与反省
    6.3 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
    6.4 自我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龙榆生诗词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龙榆生生平及论着考
    第一节 龙榆生生平考
    第二节 龙榆生论着考
第二章 龙榆生诗词集考
    第一节 龙榆生诗词集之搜辑与概述
    第二节 《词学季刊》中龙榆生词异文考
第三章 龙榆生诗词活动考
    第一节 龙榆生诗词唱和考
    第二节 龙榆生诗词结社考
    第三节 龙榆生诗词创刊考
第四章 龙榆生诗研究
    第一节 龙榆生诗的题材和内容
    第二节 龙榆生诗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 龙榆生词研究
    第一节 龙榆生词的题材和内容
    第二节 龙榆生词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龙榆生诗词学观
    第一节 龙榆生的诗学观
    第二节 龙榆生的词学观
第七章 龙榆生诗词评价
    第一节 龙榆生诗评价
    第二节 龙榆生词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明初文化与文学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目标
    三、研究意义
    四、本论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上编 洪武征辟制度与文学演进研究
    第一章 征辟制度的源流与明初的实施
        第一节 明初征辟制度考论
        第二节 洪武征辟制度的政治、文化复古背景论
    第二章 朝廷征辟与文学导向
        第一节 行征辟以适应形势需要
        第二节 重德轻文的文学指向
        第三节 理想的文风与严酷文化专制
    第三章 洪武前期征辟与文学归汇于台阁
        第一节 洪武前期台阁文学与山林文学之论
        第二节 “鸣国家之盛”文学观的萌芽
        第三节 声宏气壮的台阁文学一度兴起
        第四节 《雅颂正音》与颂世文风
    第四章 征辟与洪武后期文学衰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征辟与洪武文人命运关系探讨
        第三节 洪武后期文学衰落原因探微
中编 皇权专制与台阁体研究
    第一章 皇权专制与台阁体文学选择的关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台阁体的思想文化专制背景论
        第三节 台阁体形成的文学基础
    第二章 永宣君臣相得与台阁体研究
        第一节 君臣相得与台阁风气的形成
        第二节 内阁辅臣之间相与之情与创作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 永乐二年(1404)进士群体与台阁体研究
        第一节 永乐二年(1404)进士群体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永乐二年(1404)进士群体对台阁文风的推动
    第四章 从台阁走向山林——李昌祺研究
        第一节 家世生平研究
        第二节 诗词集《运甓漫稿》研究
        第三节 《剪灯余话》研究
下编 台阁政治的变异与台阁体衰落研究
    第一章 政治变动与台阁中心文学影响的削弱
        第一节 政治变动与台阁体颂盛政治背景的缺失
        第二节 台阁文学的衰落
    第二章 “景泰十才子”研究
        第一节 “景泰十才子”结社的过程、基础
        第二节 “景泰十才子”结社的文学史意义——台阁渐弱,山林彰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空间演变研究(19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二七塔
        1.2.2 二七纪念塔
        1.2.3 二七广场
        1.2.4 二七纪念塔周边区域
        1.2.5 五个时间阶段
    1.3 研究现状
        1.3.1 从场所到场域
        1.3.2 国内“二七”纪念性建筑
        1.3.3 国内对二七纪念塔的研究现状
        1.3.4 郑州建设历史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与框架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框架
2 事件与场所(1904—1954)
    2.1 郑县老城西关及长春桥:场所意义赋予之前(1904—1923)
        2.1.1 铁路与郑县老城
        2.1.2 新城的崛起与老城的衰落
        2.1.3 “长春桥”的建设活动
    2.2 二七事件:场所意义赋予过程(1923 年—1954 年)
        2.2.1 二七事件
        2.2.2 解放路的修建与“二七广场”的浮现
        2.2.3 二七木塔的兴建
    2.3 本章小结
3 二七塔:场域的初步确立(1954—1971)
    3.1 郑州城市快速发展阶段(1954—1960)
        3.1.1 省会迁郑影响下的城市建设
        3.1.2 以二七塔为核心的郑州城市公共交通
    3.2 郑州城市缓慢发展阶段(1961—1971)
        3.2.1 二七纪念塔改造方案
        3.2.2 郑州二七纪念塔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4 二七纪念塔与二七广场:场域的价值实现(1971—1986)
    4.1 郑州城市停滞发展阶段(1971—1978)
        4.1.1 二七纪念塔建成之初
        4.1.2 城市肖像
        4.1.3 礼仪场所和精神领地
        4.1.4 中原路打通(1976)
    4.2 郑州城市恢复发展阶段(1979—1986)
        4.2.1 以二七广场为中心的道路格局
        4.2.2 人民路打通(1986)
    4.3 本章小结
5 二七商圈:场域的价值转变(1986—2009)
    5.1 二七商圈的形成(1986—1990)
    5.2 郑州二七广场周边区域的商战(1990—2009)
        5.2.1 第一轮商战:以二七广场为中心(1990—1995)
        5.2.2 第二轮商战:商业中心向北偏移(1995—2003)
        5.2.3 第三轮商战:商业中心进一步向北偏移(2003—2009)
    5.3 交通和环境压力下的城市商业中心偏移
        5.3.1 二七广场交通秩序改造方案
        5.3.2 紫荆山商圈的兴起
        5.3.3 花园路商圈
        5.3.4 郑东新区CBD商圈的崛起
    5.4 本章小结
6 “泛二七”空间:场域的价值回归(2009-2014)
    6.1 城市对外交通的疏解
        6.1.1 长途汽车站外迁
        6.1.2 高铁站的修建
    6.2 城市内部交通的梳理
        6.2.1 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的修建
        6.2.2 地铁的修建
    6.3 二七片区商业职能的更新
        6.3.1 商业批发功能外迁
        6.3.2 德化街的升级改造
    6.4 二七商圈升级改造
        6.4.1 二七宾馆的拆除
        6.4.2 二七商圈新业态
    6.5 本章小结
7 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空间演变特征及规律总结
    7.1 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空间演变特征
        7.1.1 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7.1.2 空间演变的特征总结
    7.2 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空间演变规律
    7.3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访谈大纲
    2、主要访谈内容
    3、问卷调查表
    4、问卷调查统计
    5、郑州二七纪念塔大事记(1904-2014)
    6、个人简历

(9)太阳岛旅游景区介绍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简介
    1.1 委托单位简介
    1.2 委托任务介绍
    1.3 委托方要求
第2章 翻译任务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背景知识调查
        2.1.2 文本特征分析
        2.1.3 平行文本阅读
        2.1.4 翻译理论研究
    2.2 人员安排及翻译流程
        2.2.1 人员安排
        2.2.2 流程描述
    2.3 应急预案和译后事项
        2.3.1 应急预案
        2.3.2 译后审校
        2.3.3 委托单位反馈
第3章 太阳岛旅游景区介绍翻译案例分析
    3.1 文本中词汇翻译案例分析
        3.1.1 专业词汇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2 普通词汇翻译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2 文本中句子翻译案例分析
        3.2.1 复合句翻译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2.2 被动句翻译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2.3 定语从句翻译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译后反思
    4.2 对今后学习工作的启迪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关于《激情时代》的朝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2.3 原着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 译前准备
    3.1 建立信息库
    3.2 搜集文献资料
    3.3 确立译语风格
    3.4 确立翻译策略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语篇的衔接
    4.2 语篇的连贯
    4.3 语篇的语境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译文
附录C 原文

四、中期公司喜迎10岁生日(论文参考文献)

  • [1]互动仪式链下的微博明星粉丝社群研究[D]. 康雨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3]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古村落公共空间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古村落为例[D]. 杨国辉.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美丽南农 幸福味道[J]. 刘丽梅,付冉冉. 中国农垦, 2018(11)
  • [5]焦虑的心象风景-《蜻蛉日记》研究[D]. 韩凌燕. 吉林大学, 2017(03)
  • [6]龙榆生诗词创作研究[D]. 周翔.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7]明初文化与文学演进研究[D]. 闵永军. 扬州大学, 2016(12)
  • [8]郑州二七纪念塔及其周边区域空间演变研究(1904-2014)[D]. 王丹. 郑州大学, 2016(04)
  • [9]太阳岛旅游景区介绍翻译实践报告[D]. 刘恩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10]关于《激情时代》的朝汉翻译实践报告[D]. 陈兰玉. 延边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中期公司庆祝成立10周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