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与 802.11b 非合作共存技术 AFH

蓝牙与 802.11b 非合作共存技术 AFH

一、蓝牙与802.11b的非协作共存技术AFH(论文文献综述)

梁振[1](2019)在《低功耗、小面积BLE射频芯片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IoT)需求的日益增长,低功耗蓝牙(BLE)技术已成为无线设备的一种短距离通信的流行解决方案,尤其是BLE通信传输距离延伸后对自动化、工业控制、智慧家庭等应用变得更加实用,因此BLE不仅具有科学研究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延长电池的寿命,通常BLE设备需要长期稳定的工作,低功耗设计是BLE技术最重要的要求。BLE射频芯片是BLE设备中的关键芯片,同时也是功耗占比最大的芯片,如何在满足BLE射频指标要求的同时,实现低功耗和低成本的射频芯片设计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BLE射频芯片低功耗和小面积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着重对BLE射频芯片的接收链路和发射链路的核心模块进行研究和设计。所设计的BLE射频芯片通过0.11μm RFCMOS工艺进行流片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共享电感的接收前端射频方案。该方案由天线开关、匹配电路、Inductor-Less低噪声放大器(LNA)、有源混频器组成。其中Inductor-Less LNA采用电流再生技术和有源电感技术相结合的两级放大级联结构,第一级的放大利用电流再生技术在低功耗下可以获得较大的跨导,高效率利用跨导放大有用信号。第二级利用有源电感技术,通过源极跟随器中MOS管的栅极和源极形成的电容Cgs实现有源电感。混频器利用电荷注入型有源混频器技术,缓解了线性度、开关噪声和混频器增益之间的矛盾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蓝牙工作频段2.402 GHz2.483.5GHz,接收机的最大反射系数S11为-14.5 d B,发射机的最大反射系数S11为-17.5 d B,噪声系数为3.7 d B,IIP3为-15.8 d Bm,IIP2为10 d Bm,接收机射频前端功耗为1.5m W。(2)设计了一种增益可调、带宽自动校准的有源RC复数滤波器电路。增益可调范围0 d B20 d B。通过带宽自动校准电路,降低带宽对CMOS工艺偏差的敏感度。校准范围±30%,校准精度2%。校准电路工作于芯片上电期间,校准时间小于4μs,完成校准后校准电路自动断电,有效降低了芯片功耗。(3)提出了一种降低频移键控误差(FSK error)的方案,该方案通过对两点调制锁相环中环路增益自动校准,有效降低两条环路增益对生产工艺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敏感度。通过压控振荡器(VCO)中的负反馈网络使偏置电流保持恒定,降低VCO低频相位噪声。通过VCO的可变电容减敏电路和交叉偏置可变电容电路,降低FSKerror对可变电容工艺偏差的敏感度,有效改善发射质量。仿真结果表明,压控振荡器在偏离振荡频率100 KHz、1 MHz、3 MHz的开环相位噪声分别为-95.1 d Bc/Hz、-115.4 d Bc/Hz、-124.9 d Bc/Hz,锁相环功耗为2.2 m W。(4)实现了一种加快锁相环锁定时间的粗调算法。芯片上电时通过此算法对电容阵列进行粗调,完成粗调后将电容阵列控制字与对应的BLE频点计算出来,每次切换信道自动调用。仿真结果表明,锁相环锁定时间小于30μs,加快了锁相环锁定时间,降低了锁相环锁定过程中的无用功耗。所研发的BLE射频芯片测试结果表明,在蓝牙工作频段2.402 GHz2.483.5 GHz,发射机的最大反射系数S11为-10.6 d B,接收机的最大反射系数S11为-11.1 d B。接收机噪声系数为7 d B,IIP3为-17.1 d Bm,IIP2为9.8 d Bm。锁相环锁定时间小于32μs,VCO震荡在4.8 GHz,偏离4.8GHz 10KHz、1MHz和3MHz的相位噪声的测量值依次为-83d Bc/Hz、-108 d Bc/Hz和-114 d Bc/Hz。射频芯片接收机的灵敏度测量值为-93 d Bm,功耗9.7 m W,发射机在0 d Bm输出功率下功耗为9.4 m W,时频移键控误差(FSK error)测量值为2.97%。射频前端面积仅为0.24 mm2,整个芯片面积为3.6 mm2(包括数字调制和解调)。射频芯片性能完全满足BLE规范要求。本论文的成果不仅可以应用于BLE射频电路,还可对其它通信方式的射频电路有一定的参考。

魏松鹤[2](2014)在《Wi-Fi和Bluetooth在手机上和谐共存方案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手机由于其携带方便性,已经成为人们通信必不可少的工具。蓝牙和Wi-Fi都是中高端手机中的标准配备功能,蓝牙可提供headset、PC以及printer等外围短距离之间的连接,Wi-Fi可以实现用户接入因特网,拨打VoIP电话。两者都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但是随着两种技术标准的不断扩展与完善,BT和Wi-Fi其中一方淘汰另外一方,是不可能的,两者的共存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但是在非常小的移动终端甚至SOC内,Wi-Fi和BT共存时干扰就变得非常严重。如果同时使用并且不加任何减轻与除去干扰的措施就会导致声音质量的恶化失真,数据吞吐量下降,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数据链路断开而不能正常的使用,导致用户体验低劣。经过研究表明:当Blutooth音频传输或WLAN上的VoIP,只要有超过5%的数据包差错率,就会造成难以忍受的音频时延甚至打电话中断,因此有必要研究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两者共存问题。由于Wi-Fi和蓝牙都工作在ISM2.4GHz频段,前者使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后者采用跳频扩频(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FHSS),它们采用不同的扩频技术使Wi-Fi和Bluetooth的干扰不可避免。目前IEEE802.15.2已经形成了8种机制,分为协同作业和非协同作业。每种机制都有各自的实现条件和对技术的要求难度,其抗干扰性能也不一样,能真正适合面积非常小的手机芯片的很少。8种解决方案尤其是AFH和PTA得到了很好的广泛运用。但都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设计与实现方面,本文主要是基于SPREADTRUM平台,对手机芯片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设计出蓝牙与Wi-Fi共存的方案。共存方案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仲裁器的硬件的设计,时序图的设计,寄存器的配置,软件的设计,调度算法的设计等。其中硬件的设计是通过Verilog HDL来设计的,主要是RF的选择的设计和仲裁器机制的设计;软件的设计实质上是一个时分复用的调度算法,集成在蓝牙和Wi-Fi的固件里。最后通过实验数据证明此设计的有效性。

徐飞[3](2013)在《蓝牙数据传输增强技术研究及其基带芯片设计实现》文中指出蓝牙作为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用于实现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间的无线数据连接,具有低功耗、低成本、组网简单和适于语音通信等诸多优点,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本文以蓝牙技术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无线数据传输、组网性能、基带SoC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蓝牙的数据传输增强型方案;分析了蓝牙微微网数据传输性能并提出了改善措施;研究了蓝牙与其他无线设备共存时的数据传输性能;提出了改善蓝牙微微网调度性能的创新算法;最后进行了蓝牙基带芯片的设计。通过对蓝牙无线通信技术从底层芯片级IC设计到上层标准协议实现,以及应用层软件的开发与实现,对全面掌握以蓝牙为代表的无线通信技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了提高蓝牙的数据传输性能,在研究现有数据传输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增强型的改进措施。提出了在蓝牙2.0+EDR规范中加入DM数据分组形式,以提高蓝牙数据传输抗干扰能力并增强其数据传输速率;推导出了新增的DM数据分组的分组特性;进而推导出了蓝牙2.0+EDR规范原有的2-DH、3-DH数据分组形式以及新增的2-DM和3-DM数据分组形式在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数据传输速率。另外,提出了在蓝牙2.0+EDR新规范中加入采用BCH编码的数据分组,以有效地提高蓝牙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抗干扰能力;根据蓝牙标准协议对数据包的定义方式推导出了新增的数据分组特性;分析了在AWGN信道下原有的DH分组和新采用BCH编码数据分组的数据重传概率与平均接收信噪比之间的关系,并且计算出了各个数据分组在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数据传输吞吐量。通过仿真结果发现,在蓝牙2.0+EDR新规范中采用BCH编码方式,明显地改善了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蓝牙在噪声信道下的数据传输吞吐量。为了更全面地研究蓝牙的数据传输性能,以瑞利(Rayleigh)准静态衰落信道为信道模型,对蓝牙2.0+EDR规范规定的12种ACL数据分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在瑞利准静态衰落信道下数据分组重传概率与位错误率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蓝牙2.0+EDR规范用到的GFSK、π/4-DQPSK、8DPSK三种调制方式的位错误率(BER)与不同信噪比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了蓝牙2.0+EDR规范12种ACL数据分组形式在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数据传输速率,最后给出了仿真计算结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蓝牙的数据广播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了提高蓝牙在噪声环境下的广播性能,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数据分组选择策略,通过在不同的信噪比下选择相应的数据分组类型进行广播从而获得最大的广播传输吞吐量,同时给出了不同分组类型切换的信噪比门限值。另外,提出了对蓝牙广播数据分组采用BCH码进行纠错编码的方法。根据蓝牙广播数据分组重传概率与平均接收信噪比的关系,分别推导出了采用BCH纠错编码的广播数据分组和蓝牙原有的广播数据分组在噪声信道下的自适应分组选择策略,即通过在不同的信噪比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数据分组类型进行传输以得到最少的广播重传次数和最大的传输吞吐量。通过比较结果表明采用BCH纠错编码方法的广播性能要明显优于蓝牙原有数据分组的广播性能。在实际的数据传输应用中,经常会有几个蓝牙微微网共存的情况,论文研究了分组长度对蓝牙微微网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从仿真结果可以发现,并非载荷越长就能实现越高的传输吞吐量,因为在一定的信噪比条件下,数据分组载荷越长,重传就越容易发生,从而降低系统传输吞吐量。只有针对不同的信噪比,选择合适长度的数据载荷,才能达到最高的系统传输吞吐量。工作在ISM频段,蓝牙设备经常受到其他工作在相同频段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干扰,特别是与Wi-Fi设备的共存已经成为常态。本文建立了IEEE802.11b(Wi-Fi)对蓝牙数据传输干扰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蓝牙与Wi-Fi设备在时间和频率上的冲突,计算了Wi-Fi直接序列扩频对蓝牙跳频系统的干扰概率。在分析蓝牙数据分组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Wi-Fi干扰情况下蓝牙数据分组重传概率的数学模型,推导出蓝牙与Wi-Fi共存时的数据传输性能,包括数据传输吞吐量和延时等。蓝牙微微网调度采用纯循环轮询的方案,但是这种方案只保证了公平,却忽视了效率。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的动态轮询方案调度算法,与纯循环轮询方案(PRR)、限制循环轮询方案(LRR)和限制加权循环轮询方案(LWRR)在系统传输吞吐量和平均延时性能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方案在提高系统吞吐量的同时,降低了延时;提高了调度效率,同时兼顾了公平性,明显优于其它调度方案。最后,在分析蓝牙基带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了蓝牙基带芯片的IP设计,并在综合了课题组其他成员基带IP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蓝牙基带SoC系统的设计和集成;通过软硬件联合仿真平台,验证了蓝牙SoC系统的设备查询、ACL和SCO链路建立等业务功能;搭建了蓝牙SoC系统验证平台,对标准蓝牙基带设计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蓝牙基带SoC系统正确实现了标准蓝牙数据通信功能。

王宣宣[4](2013)在《IEEE802.11bWi-Fi与无线个域网蓝牙之间的共存分析》文中提出IEEE802.11bWi-Fi和蓝牙都属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低功耗、高速率、低成本、短距离、便携式链接等特点。为了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地应用,IEEE802.11bWi-Fi和蓝牙都使用了免授权的ISM2.4GHz频段。而由于2.4GHz频段的免授权性和开放性,目前工作在该频段无线系统量多而密集,主要有Bluetooth、Wi-Fi、无线USB、 ZigBee以及无绳电话和微波炉等。无线系统在ISM频段内的自由接入必定会加重系统之间的干扰程度,典型的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Wi-Fi和蓝牙。蓝牙技术比Wi-Fi技术发展的早,而IEEE802.11b标准规定的Wi-Fi工作频段与蓝牙的工作频段相同,所以蓝牙系统势必会受到同频带内Wi-Fi系统的干扰,因此在Wi-Fi的干扰环境下,对蓝牙系统的性能研究就显得很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IEEE802.11bWi-Fi物理层的两种扩频技术,即直序列扩频和跳频扩频,对他们的技术原理、调制方式、数据传输速率进行了介绍。同时对MAC层的媒质访问方式分布式协调功能(DCF)和点协调功能(PCF)进行了比较,并概述了CSMA/CA和RTS/CTS协议。其次介绍了以蓝牙协议栈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协议栈最底层的射频协议以及高层的链路管理协议LMP、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协议(L2CAP)、控制器接口(Host Controller Interference, HCI)等协议。最后先概要介绍了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干扰类型和无线信道的特性以及改善技术,接着从实验理论出发,介绍了实验配置环境和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出蓝牙载干比C/I、误码率BER、碰撞率、吞吐量与干扰距离d和IEEE802.11bWi-Fi载荷数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在保证蓝牙和Wi-Fi的碰撞概率最小,同时蓝牙所得吞吐量最大时IEEE802.11bWi-Fi建议的数据载荷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目前常用的避免蓝牙和Wi-Fi干扰的两种共存机制。

师雄伟[5](2012)在《移动宽带终端平板电脑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蓝牙和WiFi是移动宽带终端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论文研究平板电脑的蓝牙和WiFi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平板电脑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和互联网访问功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平板电脑的蓝牙和WiFi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平板电脑的蓝牙通信功能和WiFi互联网访问功能。论文首先介绍平板电脑的发展以及蓝牙和WiFi技术的应用现状,深入研究蓝牙和WiFi无线通信协议,提出基于博通公司蓝牙、WiFi和FM三合一芯片BCM4330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方案。然后介绍BCM4330的内部框架结构,围绕芯片进行射频电路及相应硬件电路的设计,完成PCB板布局布线设计,并对软件移植和编程流程进行介绍,最后进行蓝牙和WiFi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论文研究实现的平板电脑的蓝牙和WiFi无线通信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工作稳定可靠。

刘正朋[6](2011)在《基于蓝牙与802.11n的实验室仪器无线局域网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室仪器的管理与运行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实验室仪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学生以及实验室管理者的科研和管理效率;引入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仪器管理的灵活性、高效性、实时性、易扩展性。根据实验室环境的特点,本文组建了蓝牙仪器个域网与802.11仪器无线局域网,实现了实验室仪器的数据传输的个域无线性、数据共享性,以及仪器监控的实时性、用户扩展的方便性、仪器组合使用的可行性、实验数据处理的多样性;首先,介绍了环境分析实验室的分析流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以及仪器的电气环境,然后分析了蓝牙通信协议与通用规范、串口规范;其次,介绍了RS-232、RS-422、RS-485三种常用的串行通信标准,并且指出串行通信网络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传输匹配、接地问题、瞬态保护、网络失效保护、保护电路)以及解决方法;再次,分析了蓝牙虚拟串口应用的理论基础:RFCOMM服务、TS07.10子集;最后,使用蓝牙适配器实现了仪器与工作站之间数据传输模式的多样化,编写了蓝牙虚拟串口数据传输流程的C++代码,以及组建并优化了实验室仪器无线局域网:(1)分析WLAN的信道干扰因素:蓝牙微微网的干扰,802.11与蓝牙之间的干扰,微波炉对WLAN传输速率的影响,802.11的信道叠加;规避WLAN之间干扰的方式:降低AP发射功率,智能天线技术。(2)提出WLAN的环境勘测与技术指标、拓扑结构、IP地址规划、核心组网设备设置。(3)测试并优化WLAN在实验室多径效应、反射效应环境下的上/下载速率、数据吞吐量、信号强度、场强、信噪比、丢包率等网络性能。

阳永超[7](2011)在《基于有蓝牙共存情况下的Wi-Fi射频模块设计》文中认为移动通信网络由于带宽和技术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不断高涨的无线上网需求。Wi-Fi作为无线接入技术WLAN的主流标准日益成熟,它能够随时随地高速连接到Internet,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对无线上网需求,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而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都集成了Wi-Fi功能,Wi-Fi和蓝牙一样成为移动终端的标配。随之而来的是Wi-Fi和蓝牙都工作在2.4GHz ISM频段而引发的互相干扰问题,导致数据吞吐量下降,语音质量恶化失真,极端状况下甚至导致链路断开而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寻求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现两种技术在近距离的和谐共存,这已成为非常迫切的技术需要,也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近距离Wi-Fi和蓝牙互相干扰的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非常多的有效解决机制,包括基于Wi-Fi的PTA (Packet Traffic Arbitration)、AWMA (Alternating Wireless Medium Access)和DSE (Deterministic Spectral Excision)。其中PTA和AWMA机制在Wi-Fi侧MAC层实现,通过协调Wi-Fi和蓝牙的帧发射时间来避免相互干扰;而DSE是在Wi-Fi侧物理层PHY实现,通过一个可编程带阻滤波器(Notch Filter)来阻止来自蓝牙的窄带干扰。还有基于蓝牙侧的AFH(Adaptive Frequency Hopping),它通过跳频,自动避开被干扰的频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蓝牙传输性能。上述解决方案特别是PTA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都没有涉及到Wi-Fi工作时的功耗问题。本文在PTA的基础上,从减少功耗的角度提出了自适应发射功率控制APC(Adptive Power Control)和PTA联合算法,在不影响数据吞吐量的前提下,当Wi-Fi工作站检测到接收信号电平非常强的时候,就降低其发射功率;而当信号电平变弱的时候,自适应的增加发射功率。为了实现和验证这一算法,首先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较详细阐述,并且对Wi-Fi功率等级和对应功率进行了定义和划分。然后设计了有蓝牙共存的Wi-Fi射频模块,包括系统功能框图和方案的评估,围绕基于Marvell 88W8787芯片平台进行的Wi-Fi外围器件选型、原理图、PCB版图设计等。同时设计了射频校准程序对射频指标特别是各功率等级所对应功率进行了校准,并且对射频指标进行了测试和优化。最后搭建实际的Wi-Fi和蓝牙测试平台,进行了数据传输指标的测量和电流耗电的对比测试。验证了在有蓝牙共存情况下,采用APC和PTA的联合算法后,能够改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有效减少功耗:如果采用最小功率等级(PCL5 ,0dBm)的功率工作,相对于原来一直采用最大发射功率(20dBm)工作,其发射工作电流最高有近40%的下降,而且平均工作电流有近10~20%的下降,从而增加了移动终端的电池续航能力。

孟良,刘林霞,郑风[8](2008)在《蓝牙与802.11b干扰问题的非协作共存技术解决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非协作共存技术,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包选择延迟发送方法,依据蓝牙单元信道质量的不同,选择不同长度的分组和发送时间,以躲避冲突,避免同频干扰。从而降低了丢包率提高了数据包的网络通过率,解决蓝牙与802.11b的干扰问题。

袁珺[9](2008)在《工业无线传感网络分布式协同频率管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无线技术是满足工业应用高可靠、低能耗、硬实时等特殊需求的一类特殊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的趋势无可置疑,而如何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稳定可靠的应用在工业控制领域中,是目前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主要针对工业现场复杂的射频环境对无线通信造成的干扰,与现有主流短程无线协议不同,给出了一种综合直接序列扩频、跳频扩频优势的混合扩频技术,并基于该技术构成分布式协同动态频率管理技术,以提高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及与其它无线网络共存时的抗干扰性,保证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可靠性。首先,总结了现有工业应用中的短程无线网络技术中频率管理方法的工作原理、采用的关键技术和网络结构,给出一种分布式工业无线传感网络结构。一种有效的工业无线传感网络框架结构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对网络的频率资源进行统一的分配、调度和管理。其次,详细分析了在工业现场使用无线通信来实现高可靠传输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工厂设备对无线传输路径的影响以及来自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两个方面。并针对上述工业无线传感网络中存在的噪声和干扰,指出针对分布式工业无线传感网络相关的物理层实现技术,通过扩展频谱方法来提高通信可靠性。简要阐述了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给出了直接序列扩频/跳频扩频混合扩频通信系统的模型,研究了直接序列扩频和慢速跳频等关键技术,探讨了表征上述两种关键技术抗干扰能力的重要参数,并基于该混合扩频通信系统构成了分布式协同动态频率管理系统。确定了有关性能参数,分析了该分布式协同动态频率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的通信可靠性,设计了仿真系统的结构。最终基于不同的信道和噪声模型证实了分布式协同频率管理通信系统具有优于单独基于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IEEE 802.15.4系统的通信可靠性。最后,针对分布式工业无线传感网络的频率管理框架,在直接序列扩频/跳频扩频混合扩频通信系统上引入自适应跳频算法,克服常规跳频系统的“盲跳频”弱点,该分布式协同自适应频率管理算法能在通信过程中自动避开被干扰的跳频频率点,从而在无干扰的信道上长时间保持优质的通信,最终实现了对传感器节点频率的最佳分配。并对自适应跳频技术的抗干扰性能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周轶[10](2008)在《基于蓝牙的复合通道控制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蓝牙、Wi-Fi(802.11x)、UWB、ZigBee、WiMax、CDMA、GPRS等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加上以太等固线通信技术,使设备间的通信手段变得丰富并多样化。然而,由于这些通信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能特点、协议标准和应用方式,使得设备上装载的不同种类通信通道之间不能相互协作通信,限制了设备间的通信效率,造成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并且在某些通信通道出现故障时,不能自动地切换到其它通信通道继续完成传输任务。针对该问题,论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蓝牙的复合通道控制协议MCCP,该协议可以作用在同时拥有蓝牙和其它通信方式的设备上,并以蓝牙为基础通信通道和桥梁,根据通信任务的需求,有选择地将其它通信通道作为辅助信道完成设备间的通信。相比传统的单通信通道传输方式,该协议能够将设备上原本孤立的各种通信资源通过蓝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协同完成通信作业。其优点是一方面使得多通道联合通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设备间的通信效率,并同时提高了完成通信任务的通信通道容错能力。

二、蓝牙与802.11b的非协作共存技术AFH(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牙与802.11b的非协作共存技术AFH(论文提纲范文)

(1)低功耗、小面积BLE射频芯片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BLE射频芯片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LE射频芯片系统研究与设计
    2.1 BLE技术概述
    2.2 BLE射频芯片关键指标分析
        2.2.1 接收机
        2.2.1.1 灵敏度
        2.2.1.2 带内干扰
        2.2.1.3 带外干扰
        2.2.1.4 互调干扰
        2.2.2 BLE发射机关键指标分析
        2.2.2.1 发射功率
        2.2.2.2 杂散辐射
        2.2.2.3 频差容限(Frequency tolerance)
    2.3 接收机架构分析
        2.3.1 超外差接收机
        2.3.2 零中频接收机
        2.3.2.1 I/Q不匹配
        2.3.2.2 直流偏移
        2.3.2.3 闪烁噪声
        2.3.2.4 偶次谐波失真
        2.3.3 低中频接收机
        2.3.4 滑动中频接收机(Sliding-IF receiver)
        2.3.5 接收机架构比较
    2.4 发射机架构分析
        2.4.1 直接上变频发射机
        2.4.1.1 本振牵引
        2.4.1.2 本振泄漏
        2.4.1.3 边带干扰
        2.4.2 极性调制发射机
        2.4.2.1 混频器合成极性调制发射机
        2.4.2.2 PA合成极化调制发射机
        2.4.3 基于锁相环的两点调制发射机
        2.4.4 发射机架构比较
    2.5 BLE射频芯片架构分析与设计
        2.5.1 各子模块指标分配
        2.5.2 系统模型仿真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BLE接收机的研究与设计
    3.1 低噪声放大器和天线开关设计
        3.1.1 Inductor-Less LNA结构
        3.1.2 LNA、天线开关的电路设计
        3.1.2.1 天线开关设计电路设计
        3.1.2.2 LNA电路设计
        3.1.3 LNA匹配电路设计
        3.1.4 噪声分析
        3.1.5 线性分析
    3.2 混频器设计
        3.2.1 混频器结构
        3.2.1.1 无源混频器
        3.2.1.2 有源混频器
        3.2.2 Gilbert有源混频器设计
        3.2.2.1 有源混频器噪声分析
        3.2.2.2 有源混频器线性分析
        3.2.2.3 电荷注入型混频器设计
    3.3 复数滤波器设计
        3.3.1 复数滤波器原理
        3.3.2 可变增益复数滤波器设计
        3.3.3 滤波器带宽校准
    3.4 接收机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锁相环的两点调制发射机的研究与设计
    4.1 锁相环工作原理
        4.1.1 鉴频鉴相器
        4.1.2 电荷泵
        4.1.3 环路滤波器
        4.1.4 分频器
        4.1.5 压控振荡器
    4.2 基于锁相环的两点调制发射机设计
        4.2.1 两点调制发射机理论
        4.2.2 增益失配校正
        4.2.3 基于锁相环的两点调制发射机电路设计
        4.2.3.1 压控振荡器电路设计
        4.2.3.2 变容二极管设计
        4.2.3.3 锁相环粗调电容阵列
        4.2.3.4 环路增益校准电路
    4.3 BLE功率放大器设计
    4.4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BLE射频芯片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测试平台
    5.2 BLE接收机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BLE发射机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节
总结和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Wi-Fi和Bluetooth在手机上和谐共存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共存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2.1 BLUETOOTH技术
        2.1.1 蓝牙技术简介与特性
        2.1.2 蓝牙的版本系列
        2.1.3 蓝牙协议分析
        2.1.4 蓝牙的调制技术
    2.2 WI-FI技术
        2.2.1 Wi-Fi技术简介与特性
        2.2.2 Wi-Fi的系列标准
        2.2.3 Wi Fi网络的介绍
        2.2.4 Wi-Fi的调制技术
    2.3 无线干扰特性和共存可行性研究
        2.3.1 Bluetooth与Wi-Fi的扩频技术
        2.3.2 Bluetooth与Wi-Fi的共存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蓝牙和WI-FI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TROUT的系统框图
    3.2 WI-FI子系统的设计
        3.2.1 Wi-Fi功能描述
        3.2.2 Wi-Fi Firmware软件的设计
        3.2.3 Wi-Fi系统软件的设计
    3.3 蓝牙子系统的设计
        3.3.1 蓝牙子系统的架构图设计
        3.3.2 蓝牙的状态分析
        3.3.3 蓝牙子系统分析
第4章 蓝牙与WI-FI共存的设计
    4.1 硬件的设计
        4.1.1 缩略词
        4.1.2 仲裁器的设计与实现
        4.1.3 仲裁器的配置与计算
        4.1.4 共存机制怎样获得HW(RF)的使用权
    4.2 FSM的设计
    4.3 蓝牙和WI-FI优先级情况的分析
        4.3.1 BT高优先级使能
        4.3.2 BT低优先级使能
        4.3.3 Wi-Fi高优先级使能
        4.3.4 Wi-Fi低优先级使能
    4.4 蓝牙和WI-FI共存时时序的设计
    4.5 寄存器的介绍与配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蓝牙和WI_FI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WI-FI性能指标的测试
    5.2 蓝牙子系统的测试
        5.2.1 蓝牙测试的模式
        5.2.2 蓝牙测试条件
        5.2.3 蓝牙测试结果
    5.3 蓝牙和WI-FI共存时的波形分析
        5.3.1 B_P vs. W_P
        5.3.2 B_A vs. W_A
        5.3.3 B_A vs. W_P
        5.3.4 B_P vs. W_A
    5.4 蓝牙和WI-FI共存时的数据吞吐率的测试结果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1:FSM重要的函数原型及TDM调度算法
参考文献
致谢

(3)蓝牙数据传输增强技术研究及其基带芯片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蓝牙技术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蓝牙技术协议的演进与发展
    2.1 蓝牙技术概述
    2.2 蓝牙协议演进
    2.3 蓝牙 RF 技术
    2.4 蓝牙 Baseband 技术
    2.5 蓝牙协议栈架构
    2.6 蓝牙抗干扰技术
    2.7 蓝牙组网技术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蓝牙数据传输性能分析与改进研究
    3.1 AWGN 信道环境下蓝牙数据传输性能的分析与改进
    3.2 瑞利信道下蓝牙数据传输性能分析与改进
    3.3 蓝牙广播性能的分析与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牙微微网共存技术研究
    4.1 蓝牙微微网的组成
    4.2 蓝牙微微网共存性研究与数据传输性能分析
    4.3 通过分组长度自适应调整增强蓝牙微微网数据传输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蓝牙与其他无线设备共存性研究
    5.1 蓝牙与无线局域网(WLAN)共存性问题的提出
    5.2 IEEE 802.11 协议特性
    5.3 WLAN 对蓝牙数据传输干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蓝牙微微网调度效率增强性研究
    6.1 蓝牙微微网调度问题的提出
    6.2 相关轮询方案研究
    6.3 基于记忆的动态轮询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蓝牙基带 IP 及 SOC 芯片开发
    7.1 基于 IP 的蓝牙 SOC 系统设计
    7.2 基于 IP 的蓝牙 SOC 系统验证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本论文的创新与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IEEE802.11bWi-Fi与无线个域网蓝牙之间的共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1.2.1 蓝牙技术
        1.2.2 Wi-Fi技术
        1.2.3 UWB技术
        1.2.4 ZigBee技术
    1.3 免许可证的频谱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结构
第二章 WI-FI技术综述
    2.1 IEEE 802.11无线网络标准简述
    2.2 WI-FI的物理层技术原理与协议
    2.3 扩频通信技术
        2.3.1 直接序列扩频(DSSS)技术
        2.3.2 跳频扩频(FHSS)技术
    2.4 WI-FI的MAC层接入协议
        2.4.1 分布式协调功能(DCF)
        2.4.2 点协调功能(PCF)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蓝牙技术综述
    3.1 蓝牙技术介绍
        3.1.1 蓝牙的由来
        3.1.2 蓝牙技术的特点
    3.2 蓝牙射频协议
        3.2.1 物理信道和时隙
        3.2.2 蓝牙发射器和接收器性能
    3.3 蓝牙基带规范
        3.3.1 物理链路
        3.3.2 逻辑信道
        3.3.3 蓝牙信道控制与网络控制
        3.3.4 蓝牙单元地址
        3.3.5 蓝牙跳频选择
    3.4 蓝牙高层协议的功能与特点
        3.4.1 蓝牙链路管理器协议(LMP)
        3.4.2 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协议(L2CAP)
    3.5 蓝牙主机控制器接口(HCI)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I-FI与蓝牙系统间的干扰研究
    4.1 短距离无线通信干扰类型
    4.2 无线信道及其特性
        4.2.1 无线信道衰落特性
        4.2.2 无线信道特性与性能改善的技术
    4.3 IEEE 802.11BWI-FI对蓝牙的干扰
        4.3.1 背景
        4.3.2 Wi-Fi对蓝牙的干扰实验及分析
    4.4 克服蓝牙与WI-FI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案
        4.4.1 协作方式
        4.4.2 非协作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移动宽带终端平板电脑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平板电脑的发展
        1.1.2 无线局域网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平板电脑无线通信技术基础
    2.1 蓝牙技术基础
        2.1.1 蓝牙协议体系结构
        2.1.2 蓝牙应用规范
        2.1.3 蓝牙网络结构
    2.2 WiFi 技术基础
        2.2.1 IEEE802.11 逻辑结构
        2.2.2 IEEE802.11 标准的技术分析
        2.2.3 WiFi 网络结构
    2.3 蓝牙和 WiFi 的共存性
        2.3.1 蓝牙和 WiFi 相互干扰问题
        2.3.2 蓝牙和 WiFi 共存方案
第三章 无线通信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无线通信系统硬件总体框架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2.1 无线通信专用芯片 BCM4330
        3.2.2 电源模块设计
        3.2.3 时钟电路设计
        3.2.4 接口设计
        3.2.5 射频部分电路设计
    3.3 电路 PCB 布线设计
第四章 软件应用及测试
    4.1 蓝牙应用软件框图
    4.2 WiFi 应用软件框图
    4.3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4.3.1 蓝牙测试原理
        4.3.2 蓝牙测试分析
        4.3.3 WiFi 测试原理
        4.3.4 WiFi 测试分析
第五章 总结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研究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基于蓝牙与802.11n的实验室仪器无线局域网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分析实验室的业务特点
    1.2 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1.3 环境分析技术与仪器
    1.4 环境实验室电气环境
    1.5 实验室有线局域网与无线局域网
    1.6 蓝牙与802.11n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蓝牙协议栈与规范
    2.1 蓝牙核心协议
        2.1.1 蓝牙射频
        2.1.2 基带协议
        2.1.3 链路管理协议
        2.1.4 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
        2.1.5 服务发现协议SDP
    2.2 蓝牙高层协议与应用模型
        2.2.1 替代电缆协议
        2.2.2 蓝牙选用协议
        2.2.3 蓝牙应用模型
    2.3 蓝牙的安全性
    2.4 通用访问规范
        2.4.1 通用参数与模式
        2.4.2 安全特性
        2.4.3 空闲模式程序
        2.4.4 建立过程
    2.5 服务发现应用规范
        2.5.1 规范堆栈
        2.5.2 应用层
        2.5.3 L2CAP
        2.5.4 链路管理与控制
第三章 802.11 标准概述
    3.1 802.11 提供的服务
    3.2 802.11 的拓扑结构与逻辑结构
    3.3 802.11 介质访问控制层
        3.3.1 MAC 层的功能
        3.3.2 MAC 帧结构与控制字段
        3.3.3 MAC 帧类型
    3.4 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
        3.4.1 802.11 标准的传输机制
        3.4.2 无线局域网技术 MIMO-OFDM
    3.5 802.11 标准的安全机制
        3.5.1 信息过滤
        3.5.2 访问认证机制
        3.5.3 数据加密机制
    3.6 802.11n 关键技术
        3.6.1 MIMO 技术
        3.6.2 短保护间隔Short GI
        3.6.3 802.11n MAC 层的帧汇聚技术
        3.6.4 块回应BLOCK ACK 与减少帧间隔RIFS
第四章 串行通信标准
    4.1 RS-232 与RS-422 和RS-485 的比较
    4.2 RS-422 与RS-485 网络安装
第五章 蓝牙 RFCOMM 规范与协议
    5.1 串口规范
        5.1.1 RFCOMM 规范综述
        5.1.2 应用层
        5.1.3 RFCOMM 互通性要求
        5.1.4 L2CAP 互通性要求
        5.1.5 链路管理和控制互通性要求
    5.2 基于 TSO7.10 的 RFCOMM 协议
        5.2.1 RFCOMM 服务概述
        5.2.2 多路串口仿真
        5.2.3 服务接口描述
        5.2.4 RFCOMM支持的TS07.10子集
第六章 蓝牙RFCOMM 实现与802.11n 无线局域网
    6.1 蓝牙虚拟串口在仪器数据传输中的实现
    6.2 蓝牙抗干扰实验综述
        6.2.1 蓝牙微微网干扰
        6.2.2 蓝牙与802.11 无线局域网的干扰
    6.3 蓝牙虚拟串口代码实现
    6.4 基于802.11n 的实验室仪器局域网
        6.4.1 组建无线局域网的背景与原则
        6.4.2 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指标
        6.4.3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6.4.4 无线局域网的IP 地址规划与设备设置
        6.4.5 无线局域网信道干扰分析
        6.4.6 无线局域网的测试与优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有蓝牙共存情况下的Wi-Fi射频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意义和现状
    1.2 论文主要创新点和工作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WI-FI与蓝牙系统
    2.1 WI-FI系统
        2.1.1 Wi-Fi简介和特性
        2.1.2 Wi-Fi网络组成和分类
        2.1.3 Wi-Fi标准系列
        2.1.4 Wi-Fi关键技术
    2.2 蓝牙系统
        2.2.1 蓝牙简介和特性
        2.2.2 蓝牙版本系列
        2.2.3 蓝牙调制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有蓝牙干扰的WI-FI共存设计
    3.1 WI-FI和蓝牙之间的相互干扰
        3.1.1 硬件电路不可避免的干扰
        3.1.2 频段占用不可避免的冲突
        3.1.3 相互干扰实测对比
    3.2 共存解决方案综述
        3.2.1 Wi-Fi侧共存机制
        3.2.2 蓝牙侧 AFH
    3.3 基于PTA 的APC联合算法
        3.3.1 开环自适应发射功率控制
        3.3.2 闭环自适应发射功率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I-FI射频模块设计
    4.1 射频及射频电路
        4.1.1 射频概念与用途
        4.1.2 射频电路特点
    4.2 射频系统分析
        4.2.1 发射电路设计方案
        4.2.2 接收电路设计方案
        4.2.3 频率合成器设计方案
    4.3 WI-FI射频模块系统框架设计
    4.4 WI-FI射频模块主芯片和外围器件分析
        4.4.1 88W8787 芯片分析
        4.4.2 外围器件性能分析
    4.5 WI-FI射频模块原理图设计
        4.5.1 总体电路框图设计
        4.5.2 关键电路设计
    4.6 WI-FI射频模块PCB设计
        4.6.1 PCB设计流程
        4.6.2 阻抗线的仿真与设计
        4.6.3 PCB板制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I-FI射频模块优化和典型指标测试
    5.1 WI-FI射频指标
        5.1.1 Wi-Fi发射指标
        5.1.2 Wi-Fi接收指标
    5.2 WI-FI射频模块指标优化
        5.2.1 射频校准
        5.2.2 阻抗匹配
    5.3 WI-FI射频模块射频指标测试
        5.3.1 802.11b 射频指标
        5.3.2 802.11g 射频指标
        5.3.3 802.11n 射频指标
    5.4 WI-FI射频模块APC和PTA 联合算法验证
        5.4.1 PTA 机制下数据传输性能测试
        5.4.2采用APC算法耗电测试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蓝牙与802.11b干扰问题的非协作共存技术解决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信道干扰研究及解决方案
    2.1 信道干扰
    2.2 AFH系统原理
3 自适应包选择延迟发送方法的提出
    3.1 信道评估
    3.2 自适应包选择延迟发送机制
        (1) 单时隙包处理机制
        (2) 三时隙数据包处理机制
        (3) 五时隙数据包处理机制
4 仿真分析
    4.1 仿真参数设定
    4.2 结果与分析
    4.3 方法比较
5 结语

(9)工业无线传感网络分布式协同频率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短程无线通信的工业应用现状
    1.3 频率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频率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2 工业无线传感网络频率管理技术原理
    2.1 工业无线传感网络通信可靠性研究
        2.1.1 工业无线信号传播效应
        2.1.2 工业无线通信中的信道噪声
        2.1.3 工业无线网络共存性
        2.1.4 总结
    2.2 频率管理技术
        2.2.1 频率管理技术分类
        2.2.2 工业无线传感网络结构
    2.3 工业无线传感网络物理层关键技术
        2.3.1 概述
        2.3.2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2.3.3 扩频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3.4 直接序列/跳频混合扩频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工业无线传感网络分布式协同频率管理技术
    3.1 分布式协同动态频率管理
        3.1.1 分布式工业无线传感网络结构
        3.1.2 物理层关键技术实现
        3.1.3 总结
    3.2 分布式协同动态频率管理性能
        3.2.1 AWGN 信道下动态频率管理系统性能
        3.2.2 工业衰落信道下动态频率管理系统的性能
        3.2.3 工业部分带宽干扰下动态频率管理系统性能
    3.3 分布式协同自适应频率管理技术
        3.3.1 自适应跳频技术的基本原理
        3.3.2 自适应跳频数学模型
        3.3.3 自适应跳频通信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分布式协同频率管理技术仿真与性能分析
    4.1 系统及信道模型
    4.2 分布式协同动态频率管理系统建模
        4.2.1 技术指标分析
        4.2.2 直接序列扩频模块
        4.2.3 慢速跳频模块
    4.3 分布式协同动态频率管理性能仿真
        4.3.1 加性高斯白噪声下系统性能分析
        4.3.2 工业信道下系统性能仿真
        4.3.3 远近效应下系统性能仿真
        4.3.4 无线网络共存性能
    4.4 分布式协同动态频率管理系统性能研究
    4.5 分布式协同自适应频率管理性能研究
        4.5.1 仿真参数
        4.5.2 数值仿真
        4.5.3 仿真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蓝牙的复合通道控制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蓝牙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无线局域网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与分析
    2.1 蓝牙技术
        2.1.1 蓝牙主要技术指标和系统参数
        2.1.2 蓝牙网络拓扑结构
        2.1.3 蓝牙协议分析
    2.2 Wi-Fi 技术
    2.3 干扰特性和共存可行性研究
        2.3.1 蓝牙与802.11b 扩频技术
        2.3.2 蓝牙与802.11b 共存问题
        2.3.3 结论及解决方案
    2.4 操作系统的选择
        2.4.1 选用Linux 操作系统的原因
        2.4.2 Linux 系统中的网络体系结构介绍
第三章 复合通道控制协议MCCP 的设计
    3.1 MCCP 的定义与功能
    3.2 MCCP 与蓝牙协议栈
    3.3 MCCP 协议设计
        3.3.1 MCCP 协议的设计原则
        3.3.2 MCCP 数据包格式设计
        3.3.3 MCCP 协议的数据结构
        3.3.4 MCCP 协议功能号详细设计
    3.4 MCCP 的通信过程设计
        3.4.1 MCM 设备启动与主控进程
        3.4.2 MCCP 协议通信过程
第四章 MCCP 协议的实现
    4.1 MCCP 协议实现中各模块的实现
        4.1.1 蓝牙模块的实现
        4.1.2 无线模块与环境信息提取模块的实现
    4.2 宿主机的开发环境
    4.3 开发板的运行环境
        4.3.1 Bootloader 的移植与配置
        4.3.2 Linux 内核的配置与移植
        4.3.3 文件系统镜像的制作与移植
        4.3.4 USB 无线适配器驱动的移植
    4.4 MCCP 程序的移植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
    5.1 环境信息提取模块
    5.2 蓝牙模块
    5.3 无线模块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蓝牙与802.11b的非协作共存技术AFH(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功耗、小面积BLE射频芯片研究与设计[D]. 梁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2]Wi-Fi和Bluetooth在手机上和谐共存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 魏松鹤.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3]蓝牙数据传输增强技术研究及其基带芯片设计实现[D]. 徐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10)
  • [4]IEEE802.11bWi-Fi与无线个域网蓝牙之间的共存分析[D]. 王宣宣.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5]移动宽带终端平板电脑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D]. 师雄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6]基于蓝牙与802.11n的实验室仪器无线局域网的研究与实现[D]. 刘正朋. 青岛科技大学, 2011(07)
  • [7]基于有蓝牙共存情况下的Wi-Fi射频模块设计[D]. 阳永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8]蓝牙与802.11b干扰问题的非协作共存技术解决方法研究[J]. 孟良,刘林霞,郑风.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8(S2)
  • [9]工业无线传感网络分布式协同频率管理技术[D]. 袁珺.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10]基于蓝牙的复合通道控制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 周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蓝牙与 802.11b 非合作共存技术 AFH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