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缺陷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缺陷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缺陷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1](2021)在《散打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教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天聪[2](2021)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文中认为

胡振飞[3](2021)在《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对患有脾胃病的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寻求一条预防和辅助治疗大学生脾胃系统疾病的非医疗健康干预方案。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九套健身气功功法可调理人体脾胃脏腑的动作进行提炼、筛选、重组,制定出一套以健身气功为运动形式的运动干预方案。运用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曲阜师范大学招募并筛选出42名患有脾胃病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根据症状得分随机分成人数相等且症状无显着性差异的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将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引入到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大学生脾胃病的治疗中,并持续十二周的功法干预。其中,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每周的锻炼频率分别为3次与5次;对照组不接受功法干预,维持正常的课程学习与生活。在实验前、第四周、第八周及第十二周后,采用中医脾胃病症状量化标准量表进行4次测量,对实验一组、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脾胃病胃系症状、肠系症状以及全身症状的数目和症状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脾胃病症状程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胃系症状、肠系症状、全身症状以及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均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胃系症状、全身症状和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肠系症状得分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结果与实验一组相同,均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同样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胃系症状、全身症状和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产生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肠系症状得分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2、脾胃病症状数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胃系症状、肠系症状、全身症状以及脾胃病总体症状数目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两组症状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之间仅有胃系症状数目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症状数目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第4、8周末测量的结果与实验一组无异,均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全身症状数目和脾胃病总体症状数目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胃系症状数目产生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肠系症状数目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3、脾胃病证候疗效的评价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脾胃病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92.9%和14.3%,实验一组、二组与对照组的证候疗效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实验制定的健身气功干预方案不仅可有效缓解大学生脾胃病胃系、肠系和全身的症状程度,还可有效减少大学生脾胃病胃系和全身的症状,可作为大学生预防和治疗脾胃病的一种新手段。

卢姚[4](2021)在《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境状态是个体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社会的重视,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高中生的心境状态,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青岛市某高级中学二年级的60名高中生(男生、女生各30人)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简式心境量表(POMS)测量其心境状态。根据TMD总分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人(男生、女生各15人),实验组高中生实施为期12周的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干预,对照组高中生则按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仅进行常规的体育教学,不额外施加任何运动干预。在实验开始前、实验6周后和实验12周后对两组高中生的心境状态进行测量,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境状态的变化,探究太极(八法五步)对高中生心境状态的影响,为改善高中生心境状态以及太极(八法五步)在高级中学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实验结果:(1)实验6周后实验组高中生与对照组高中生的心境状态仍没有显着性差异,各情绪维度也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12周后实验组高中生与对照组高中生的心境状态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在“紧张”“疲劳”“抑郁”“慌乱”情绪维度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愤怒”情绪维度方面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在“精力”“与自我有关的情绪”维度方面有差距,但是并没有显着性差异。(2)实验组高中生实验6周后的心境状态与实验开始前的心境状态具有显着性差异,在“紧张”“愤怒”“精力”“与自我有关的情绪”情绪维度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在“疲劳”“抑郁”“慌乱”情绪维度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高中生实验12周后的心境状态与实验开始前的心境状态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在“紧张”“愤怒”“抑郁”“精力”“与自我有关的情绪”情绪维度方面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在“疲劳”“慌乱”情绪维度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开始前,实验组高中生男生与女生心境状态没有显着性差异,各情绪维度也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6周后,实验组高中生男生与女生心境状态也没有显着性差异,各情绪维度也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12周后,实验组高中生男生与女生心境状态仍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在“紧张”情绪方面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其余各情绪维度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通过12个周的实验干预,可知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可以非常显着地改善高中生心境状态。(2)实验组高中生心境状态的改善幅度与太极(八法五步)干预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3)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的改善效果与性别没有关联。

杨惠,车广伟,冯玉娟,陈洪鑫[5](2020)在《体育舞蹈锻炼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体育舞蹈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途径和心理机制。方法:选取体育舞蹈锻炼组和久坐少动组大学生432人,使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3》《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量,使用协方差分析检验组间差异,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及sobel检验分析中介效应。结果:(1)体育舞蹈组和久坐少动组在问题取向、情绪取向、回避取向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育舞蹈组和久坐少动组在心理亚健康情绪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对方式的问题取向维度在"是否参与体育舞蹈锻炼"和心理亚健康情绪问题维度之间充当了中介变量,且是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参与体育舞蹈锻炼,能够使大学生具有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更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系统性的体育舞蹈训练,能够使大学生采取积极的问题应对方式,进而促使大学生产生更积极的情绪体验。

韩雪敏[6](2020)在《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下肢肌力是人们顺利完成走、跑、跳等动作的重要保障,是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基本要素。我国有关青少年体质报告指出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堪忧,其中女生的身体素质下降更加明显,比男生更易发生运动损伤。有研究表明,正确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增加关节的稳定性,提高人体在运动中的跑跳能力,为人体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提供保障。大众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徒手操化练习,以增进健康,塑造形体,陶冶美的情操。有氧踏板操是在徒手健美操的基础上,利用踏板器械做踏上、踏下的练习来增加运动强度,通过克服自身重力,达到增强腿部力量,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及心肺功能。基于此,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苏州大学非体育专业57名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和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练习为运动干预手段,对比分析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效果,为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多种选择,为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课堂内容,推动有氧踏板操在高校的普及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1)大众健美操组大众健美操组实验后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无显着差异,屈肌总功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屈肌耐力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无显着性差异,屈肌最大峰力矩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屈肌耐力比、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和1min深蹲与实验前比较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有氧踏板操组有氧踏板操组实验后膝关节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无显着差异,屈肌总功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膝关节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屈肌耐力比、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肌总功、屈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伸肌耐力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和1min深蹲较实验前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实验后膝关节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膝关节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屈肌耐力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无显着差异,伸肌总功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屈肌耐力比、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和1min深蹲较实验前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长期进行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和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练习均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的下肢肌肉力量,而不同的练习形式对下肢膝、踝关节的屈肌、伸肌刺激效果不同,对下肢力量素质的影响也不同。(2)大众健美操练习更有利于增强女大学生踝关节的屈肌力量,对提高踝关节跖屈背屈的协调性及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3)有氧踏板操练习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膝关节的屈伸肌力量和踝关节的伸肌力量,且对伸肌的刺激效果优于屈肌,另对提高女大学生的1min深蹲成绩,发展下肢力量耐力素质具有积极作用。(4)大众健美操结合踏板操练习更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对增强下肢爆发力有积极影响。

陶丹[7](2020)在《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衡能力是维持或变换身体姿势的前提,是人体的一项基本能力。目前国内平衡能力研究倾向于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改善与预防跌倒,忽视了对青年女性的平衡能力训练研究,事实上中青年时期较好的平衡能力是今后保持平衡与减少跌倒的基础与保证。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预防和改善人体平衡能力。大众健美操动作简单,步法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好的健身功效,且其中的立踝、转体动作能够较好的发展踝关节力量、改善视觉器官与前庭器官的机能,进而改善或巩固平衡能力。有氧踏板操是在上下踏板过程中完成的,是一种身体姿态到另一种身体姿态的变换,能够通过不断的打破人体平衡再重新建立平衡,进而促进神经中枢对人体姿势控制起到良性刺激与锻炼。基于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57位苏州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进行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运动干预,探讨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三种教学方式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效果,旨在丰富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理论知识,拓宽其健身价值,为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运动项目在高校开展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均对女大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不同练习项目对动、静态平衡能力的刺激效果不同。大众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较好,有氧踏板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较好,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对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较好。(2)有氧踏板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左脚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要优于大众健美操。(3)大众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双足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要优于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组。

潘雅静[8](2019)在《散打训练对普通大学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大学教育重点、社会关注焦点,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心境作为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充分表明,运动干预作为疏导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大学生心境状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散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可能是改善大学生心境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其效果仍有待于通过研究进一步论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2018级40名学科生(男、女生各20人)为实验对象,通过简式POMS心境量表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20人,男、女生各10人,分别进行为期12周,每周2次,每次90分钟的散打训练、常规体育教学,通过对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心境状态的测量与比较,了解散打训练对普通大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为大学生心境状态的改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通过习练散打帮助大学生释放和缓解学业压力、精神压力,增进心理健康。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实验前两组大学生的心境状态处于同一水平,实验中两组大学生的心境状态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学生消极心境下降更大,积极心境提升更显着,心境状态的改善幅度更大;2、实验组大学生心境状态的改善程度与运动干预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其中短期(6周)的散打训练对于大学生心境状态的改善效果不显着,长期(12周)的散打训练对善大学生心境状态改善效果显着;3、从实验组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不同实验阶段心境状态的测量与比较结果看,男、女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境状态得分虽有差异,但不显着,说明散打训练对大学生心境状态的改善作用与学生性别无关。4、散打训练注重“内外兼修”,对抗性强,训练手段多样化,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消极心境,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心境的提升,从而改善大学生的整体心境状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是有效干预手段。

林桂春[9](2019)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问卷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人际关系的现状进行考察,以了解福建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和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四个维度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除了能够加深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并且积极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而且能为大学生寻求处理人际关系最为有效的体育锻炼模式,并给予大学生促进心理健康的科学依据。本文应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等相关的研究方法,以福建师范大学的65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44人,女生410人,大一244人,大二167人,大三182人,大四61人。研究他们的体育锻炼和人际关系的现状、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对于人际关系的测量应用郑日昌教授等专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于体育锻炼的测量应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教授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本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研究发现:(1)在体育锻炼方面,福建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从轻微强度到极大强度的参与人数呈逐级递减趋势,参与轻微强度的学生最多,极大强度参与的学生最少,大学生参与锻炼的持续时间基本维持在20min及以上,锻炼频率集中在每周1到2次。整体上看,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程度低,男生参与程度比女生高,不同年级大学生除锻炼持续的时间外,在强度、频率及运动量上都具有显着性差异。(2)在人际关系上,福建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困扰从强到弱分别是交际、交谈、与异性朋友相处及待人接物。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交谈(P=0.028)、交际(P=0.044)及与异性朋友相处(P=0.044)困扰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在待人接物困扰上不具有显着性的差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交谈(P=0.000)、交际(P=0.002)、待人接物(P=0.003)及与异性朋友相处(P=0.000)这四个维度上的困扰都具有显着性差异。(3)在体育锻炼对福建师范大学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上,不同强度、时间、频率和运动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各维度的促进效果各不相同。从体育锻炼强度上看,中等的锻炼强度对改善大学生的交际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具有显着性作用,但对大学生的交谈、与异性朋友相处困扰的作用不具显着性。从体育锻炼时间来看,持续锻炼的时间比10min少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交际困扰,11-20min的锻炼时间可以显着使大学生的待人接物、与异性朋友相处这两个维度的困扰日臻完善,但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对改善大学生的交际困扰不具显着性作用。从体育锻炼频率上看,最能有效改善大学生交谈困扰的频率为每月1次以下,体育锻炼频率保持在每周1-2次对改善大学生待人接物困扰的效果最好,但锻炼频率的差别对改善交际困扰、与异性朋友相处困扰的效果不具显着性。从体育锻炼运动量上看,小体育锻炼运动量能显着改善大学生交际困扰,大体育锻炼运动量对改善大学生交际困扰有显着性作用。结论:大学生总体体育锻炼参与程度不高;男生体育锻炼参与度比女生高;大四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程度最高;大学生有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男生在交谈、与异性朋友相处方面的困扰较大,女生在交际方面的困扰较多;大一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最严重;参与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

郭郁[10](2019)在《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缓解抑郁状态的生理及基因表达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阈下抑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验证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缓解抑郁状态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揭示“调心”效应的生理和基因表达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调心”效应研究将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干预组接受14周三圆式站桩功训练(2周集中培训+12周辅导训练),对照组不参与训练,仅平行参与研究测评过程。研究周期共20周,其中基线期2周,训练周期14周,随访期4周,整个研究过程执行严格质量控制。“调心”效应的评估指标为抑郁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从基线期到随访期结束共完成4次评估,即入组0周(基线期)、入组8周(辅导训练6周后)、入组14周(辅导训练12周后)、入组18周(随访期),观察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对抑郁状态的改善作用,定位“调心”效应的靶点精神症状。2.“调心”效应生理机制研究在入组0周、入组8周、入组14周检测分析两组“自然睁眼站立态”下的足底压力情况、干预组“站桩态”和对照组“模拟站桩态”下的脑电生理情况。通过检测双足与地面接触面最大压强、双足平均压强、双足接触面积、双足负荷和前足与后足接触面积、前足与后足负荷的足底压力指标的差值绝对值,分析“形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通过检测脑电生理α频带总体平均功率、α频带左右半球功率差值绝对值、α频带额区-枕区平均功率差值,分析“脑功能平衡”的大脑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α频带导联(脑区)平均功率、α频带导联(脑区)脑电地形图,定位“调心”效应的具体作用功能脑区,揭示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生理机制。3.“调心”效应分子机制研究选取干预组练功反应良好的10例受试者,依据基本资料匹配选择空白对照组10例受试者,共20例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采集训练周期前后受试者的空腹静脉血,提取白细胞总核糖核酸,采用TruSeq SBS Kit v4-HS测序仪筛选训练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物功能GO分析和分子通路KEGG分析,挑选出与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密切相关的生物功能和分子通路。在此基础上,筛选“调心”效应的关键作用基因,揭示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基因表达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调心”效应研究结果(1)主要效应指标-抑郁自评量表得分评价:两组人口学资料和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基线期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整个研究周期内,对照组各个时点与基线期比较,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随访期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皆显着低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次要效应指标-症状自评量表及因子得分评价:两组症状自评量表总症状指数及因子得分基线期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整个研究周期内,对照组各个时点与基线期比较,症状自评量表总症状指数及因子得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随访期的症状自评量表总症状指数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得分皆显着低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调心”效应生理机制研究结果(1)三圆式站桩功“形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结果:两组足底压力相关指标基线期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对照组各个时点与基线期比较,足底压力的相关指标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的足底压力相关指标的差值绝对值皆显着低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三圆式站桩功“脑功能平衡”的大脑生理机制研究结果:两组脑电生理α频带总体平均功率、α频带左右半球功率差值绝对值、α频带额区-枕区平均功率差值基线期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对照组各个时点与基线期比较,α频带总体平均功率、α频带左右半球功率差值绝对值、α频带额区-枕区平均功率差值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的α频带总体平均功率、α频带额区-枕区平均功率差值皆显着高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的α频带左右半球功率差值绝对值皆显着低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具体作用功能脑区研究结果:两组脑电生理α频带各导联(脑区)平均功率基线期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对照组各个时点与基线期比较,α频带各导联(脑区)平均功率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的FP1/FP2(前额区)、F3/FZ/F4(后额区)、FC3/FCZ/FC4(额中央交界区)、C3/CZ/C4(中央区)、CP3/CPZ/CP4(中央顶交界区)、P3/PZ/P4(顶区)、OZ(枕中线)、F7/F8(前颞区)、FT7/FT8(额颞交界区)、TP7/TP8(颞顶交界区)的α频带平均功率皆显着高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脑电地形图也观察到干预组随着训练周期的推进,呈现α频带平均功率由枕区向额区逐渐有序化增高的特征和以大脑中线向左右半球逐渐升高的同步化反应,以顶区、中央区、前额区、前颞区增高尤为明显。3.“调心”效应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差异表达基因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结果:三圆式站桩功训练周期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过程层面中生物功能调控、代谢过程、应激过程可能与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分子生物机制有关。(2)差异表达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三圆式站桩功训练周期后,与对照组受试者比较,经过训练的干预组受试者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通路共26条,其中的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等代谢通路可能与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分子通路机制相关。(3)“调心”效应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比对分析结果:将三圆式站桩功训练周期前后干预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训练周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对,筛选出与三圆式站桩功训练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共同基因共13条,上下调的方向皆一致,通过检索NCBI数据库及查阅文献,推测基因ST6GALNAC2、LRRC32、SLC7A6、GGA1、GLS可能参与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基因表达机制。其中基因ST6GALNAC2、LRRC32、GGA1、GLS经qRT-PCR验证后结果一致。研究结论(1)三圆式站桩功能够发挥“调心”效应,缓解“阈下抑郁”大学生的抑郁状态,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六大因子的典型不良精神症状可能是三圆式站桩功缓解抑郁状态的靶点精神症状。(2)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缓解抑郁状态的核心机制可能为:三圆式站桩功在发挥“调身”作用,促进重心趋于中线水平、平衡形体与地面的支撑面受力情况、加强形体稳定性,改善“形体平衡”的基础上,整体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放松程度和加强左右半球放松状态的协同性、平衡性和同步化反应,并且提升脑区间有序性,促使“身心(脑)协同”,进而通过顶区、中央区、前额区和前颞区的脑区功能,在分子层面启动或沉默相关的基因表达,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改善T淋巴细胞水平,或调节NF-κB信号通路,改善体内炎性微环境;调节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代谢和阻止谷氨酸的过度堆积,提高星形胶质细胞和5-羟色胺含量同时阻止神经元的坏死和凋亡;特异性的调控溶酶体通路介导自噬水平,促进和改善神经元存活,从而达到缓解抑郁状态,改善不良精神症状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缺陷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缺陷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3)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
        1.4.1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研究
        1.4.1.1 脾胃病的病因
        1.4.1.2 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1.4.1.3 治疗脾胃病的方法
        1.4.1.4 脾胃病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方法
        1.4.2 大学生脾胃病的研究
        1.4.2.1 大学生脾胃病的调查现状
        1.4.2.2 大学生脾胃病的致病因素
        1.4.3 健身气功在脾胃病领域中的研究
        1.4.3.1 健身气功在脾胃病治疗中的研究
        1.4.3.2 健身气功对人体脾胃脏腑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制定
        3.1.1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制定的原则
        3.1.2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动作的筛选
        3.1.3 动作编排顺序、音乐选择和数量设置的理论依据
        3.1.4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运动频率、强度、时间与内容
    3.2 实验结果
        3.2.1 脾胃病症状得分结果的比较
        3.2.2 脾胃病症状测试数目的比较
        3.2.3 实验组和对照组脾胃病证候疗效评价的比较
        3.2.4 实验组不同性别大学生脾胃病症状干预效果的比较
    3.3 讨论
        3.3.1 实验结果分析
        3.3.1.1 大学生脾胃病症状数目改变的分析
        3.3.1.2 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程度改变的分析
        3.3.2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分析
        3.3.2.1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各式动作对脾胃脏腑影响的分析
        3.3.2.2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整体作用
        3.3.2.3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可用作大学生防治脾胃病的干预手段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国家、社会的重视
        1.1.2 心境状态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1.1.3 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可能是改善高中生心境状态的有效运动干预手段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太极(八法五步)
        2.1.2 心境状态
    2.2 心境状态的影响因素
        2.2.1 内部因素
        2.2.2 外部因素
        2.2.3 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2.3 运动干预对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4 太极拳对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
    2.5 相关量表的研究
        2.5.1 简式心境量表(POMS)
        2.5.2 SF-36 量表
    2.6 文献述评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间对比分析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间对比分析
        4.1.2 实验6 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间对比分析
        4.1.3 实验12 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间对比分析
    4.2 实验前、6 周后、12 周后实验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内对比分析
        4.2.1 实验组实验开始前与实验6 周后的心境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4.2.2 实验组实验开始前与实验12 周后的心境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4.3 实验组男、女高中生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4.3.1 实验组男、女高中生实验前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4.3.2 实验组男、女高中生实验6 周后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4.3.3 实验组男、女高中生实验12 周后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4.4 结果讨论
        4.4.1 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的影响
        4.4.2 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男女差异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5)体育舞蹈锻炼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2组在应对方式和心理亚健康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2.2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3 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6)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下肢肌力是人体实现身体活动的重要根基
        1.1.2 大学生身体素质备受关注,女生体质下降显着
        1.1.3 健美操运动在高校广泛开展,深受女大学生喜爱
        1.1.4 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练习形式存在差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大众健美操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有氧踏板操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下肢肌力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文献综述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各实验组基本情况、下肢肌力的比较
        3.1.1 实验前各实验组基本情况的比较
        3.1.2 实验前各实验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3.1.3 实验前各实验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3.2 大众健美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
        3.2.1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3.2.2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3.3 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
        3.3.1 实验前后有氧踏板操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3.3.2 实验前后有氧踏板操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3.4 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
        3.4.1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3.4.2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3.5 实验后各实验组基本情况、下肢肌力的比较
        3.5.1 实验后各实验组基本情况的比较
        3.5.2 实验后各实验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3.5.3 实验后各实验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4 讨论与分析
    4.1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膝、踝关节肌力影响的分析
        4.1.1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膝关节肌力影响的分析
        4.1.2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踝关节肌力影响的分析
    4.2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下肢力量素质影响的分析
        4.2.1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影响的分析
        4.2.2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1min深蹲成绩影响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 致谢

(7)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平衡能力是完成各种身体动作的重要前提
        1.1.2 随着年龄的增长,平衡能力会呈下降趋势
        1.1.3 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可以降低人体发生跌倒的风险
        1.1.4 丰富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揭示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1.2.2 比较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改善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效果
        1.2.3 丰富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理论知识,拓宽其健身价值
    1.3 特色与创新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有关大众健美操的理论与研究
        1.4.2 国内外有关有氧踏板操的理论与研究
        1.4.3 国内外有关平衡能力的理论与研究
    1.5 文献综述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比较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1.1 实验前各组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1.2 实验前各组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2 实验后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2.1 实验后各组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2.2 实验后各组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3 实验前后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3.1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3.2 实验前后有氧踏板操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3.3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4 讨论与分析
    4.1 大众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4.2 有氧踏板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4.3 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附录一: 教案范例
    附录二: 30周教学计划
    附录三: 受试者名单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着作与发表的论文
9 致谢

(8)散打训练对普通大学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心境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
        2.1.1 生物学因素对心境状态的影响
        2.1.2 心理学因素对心境状态的影响
        2.1.3 社会学因素对心境状态的影响
    2.2 关于运动干预对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
        2.2.1 运动干预对心境状态影响的主要假说
        2.2.2 运动干预对心境状态干预效果的研究
    2.3 关于心境状态测量工具的研究
        2.3.1 POMS心境量表
        2.3.2 BFS心境量表
    2.4 现有研究的局限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过程中两组大学生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间比较
        4.1.1 实验前期实验组、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
        4.1.2 实验中期实验组、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
        4.1.3 实验后期实验组、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
    4.2 实验过程中两组大学生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内比较
        4.2.1 实验组、对照组心境状态各指标主体间比较分析
    4.3 实验组不同性别大学生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
        4.3.1 实验组不同性别大学生实验前期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比较
        4.3.2 实验组不同性别大学生实验中期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比较
        4.3.3 实验组不同性别大学生实验后期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比较
    4.4 散打训练对普通大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分析
        4.4.1 散打训练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境状态的改善
        4.4.2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机制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简式POMS心境状态量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1.1.1 体育锻炼
        1.1.2 人际关系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体育锻炼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1.2.2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2.2.2.2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
        3.1.1 大学生总体体育锻炼现状统计与分析
        3.1.1.1 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
        3.1.1.2 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3.1.1.3 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
        3.1.1.4 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
        3.1.2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统计分析
        3.1.2.1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
        3.1.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3.1.2.3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
        3.1.2.4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
        3.1.3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
        3.1.3.1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差异
        3.1.3.2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差异
        3.1.3.3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的差异
        3.1.3.4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的差异
    3.2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与分析
        3.2.1 大学生总体人际关系现状
        3.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3.2.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交谈困扰差异
        3.2.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交际困扰差异
        3.2.2.3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待人接物困扰差异
        3.2.2.4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与异性朋友相处困扰差异
        3.2.2.5 同性别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总体差异
        3.2.3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3.2.3.1 不同年级大学生交谈困扰的差异
        3.2.3.2 不同年级大学生交际困扰的差异
        3.2.3.3 不同年级大学生待人接物困扰的差异
        3.2.3.4 不同年级大学生与异性朋友相处困扰的差异
        3.2.3.5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总体差异
    3.3 大学生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3.1 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强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3.2 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时间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3.3 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频率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3.4 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运动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4 结论
5 建议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缓解抑郁状态的生理及基因表达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心”之重要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心”在健康的核心地位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二.气功“协同心身”的独特优势与“调心”的核心地位
        1.气功“协同心身”的独特优势
        2.气功“调心”的核心地位
        3.气功“调心”的基本目的
    三.站桩功的渊源与相关研究
        1.站桩功的历史渊源
        2.站桩功“由形及意”到“形意协同”训练阶段特点
        3.站桩功的医疗价值—生理健康
        4.站桩功的医疗价值—心理健康
        5.站桩功的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四.研究所用技术与气功相关研究
        1.“脑功能平衡”的生理机制研究
        2.“形体平衡”的生理机制研究
        3.“调心”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三圆式站桩功的“调心”效应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对象来源
        2.2 选择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样本量
        3.3 随机分组及方法
        3.4 盲法设计与实施
        3.5 对照组设计
        3.6 随访期设计
        3.7 训练与干预
        3.8 研究观察指标
        3.9 研究指标评价
        3.10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方案
        3.11 质量控制
        3.12 医学伦理学及临床注册
        3.13 受试者知情同意
    4.技术路线
    5.研究结果
        5.1 研究完成情况
        5.2 人口学资料分析
        5.3 研究指标分析
第三部分 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生理机制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分析对象
        2.2 选择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随机分组及方法
        3.3 盲法设计与实施
        3.4 对照组设计
        3.5 训练与干预
    4.生理仪器及配套设备
    5.生理机制检测实验室环境
    6.生理机制检测方法
        6.1 生理机制检测时点
        6.2 生理机制检测过程
        6.3 数据采集与提取方法
        6.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7.研究结果
        7.1 “形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足底压力分析
        7.2 “脑功能平衡”的大脑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脑电生理分析
第四部分 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基因表达机制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对象来源
        2.2 选择标准
    3.研究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器材
    4.研究方法
        4.1 样本采集与保存
        4.2 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
        4.3 生物信息分析
    5.研究结果
        5.1 受试者静脉全血Total RNA质检结果
        5.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5.3 测序数据过滤结果
        5.4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5.5 转录本组装分析结果
        5.6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结果
        5.7 mRNA基因表达分析结果
        5.8 mRNA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5.9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5.10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5.11 “调心”效应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比对分析
第五部分 “调心”效应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Real-time PCR验证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对象来源
        2.2 选择标准
    3.研究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器材
    4.研究方法
        4.1 样本采集与保存
        4.2 关键差异基因Real-time PCR实验流程
    5.研究结果
        5.1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血液ST6GALNAC2 mRNA表达情况
        5.2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血液LRRC32 mRNA表达情况
        5.3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血液GGA1 mRNA表达情况
        5.4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血液GLS mRNA表达情况
第六部分 讨论
    1.研究依据
        1.1 气功“调心”研究的背景意义
        1.2 气功“调心”研究的功法选取
        1.3 气功“调心”研究的对象载体
        1.4 气功“调心”研究的试验设计
        1.5 气功“调心”研究的指标制定
    2.三圆式站桩功的“调心”效应结果分析
        2.1 三圆式站桩功的“调心”效应对抑郁状态作用结果分析
        2.2 三圆式站桩功的“调心”效应对精神症状作用结果分析
        2.3 总结
    3.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生理机制结果分析
        3.1 “形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结果分析
        3.2 “脑功能平衡”的大脑生理机制结果分析
        3.3 总结
    4.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基因表达分子机制结果分析
        4.1 “调心”效应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和Pathway富集结果分析
        4.2 “调心”效应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 总结
第七部分 结语
    1.结论
    2.特色与创新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附录3:医学伦理审核表
    附录4:随机分组结果
    附录5:足底压力测量系统与脑电生理检测仪器
    附录6:研究检测过程
    附录7:三圆式站桩功训练过程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缺陷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散打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教学实验研究[D]. 张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2]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D]. 刘天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D]. 胡振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D]. 卢姚.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体育舞蹈锻炼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 杨惠,车广伟,冯玉娟,陈洪鑫.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05)
  • [6]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韩雪敏. 苏州大学, 2020(03)
  • [7]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陶丹. 苏州大学, 2020(03)
  • [8]散打训练对普通大学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D]. 潘雅静.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9]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D]. 林桂春.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缓解抑郁状态的生理及基因表达机制研究[D]. 郭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缺陷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