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19980810”暴雨洪涝灾害分析

锦州“19980810”暴雨洪涝灾害分析

一、锦州“19980810”暴雨洪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坤[1](2021)在《耦合天气系统的英那河水库防洪调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库调度在防洪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化防洪体系的建立,常规水库调度方式已很难满足水库调度的需求。针对中小流域以面临时刻的水雨情制定的预报调度方式,存在着预见期较短,预报准确率较低等问题,近些年来数值预报开始逐渐应用于水库调度中。虽然数值预报精度得到提高,但单独依据降雨预报信息的可靠性仍较低,故应结合降雨的天气系统进行相应分析。本文以英那河水库为工程背景,分析降雨预报信息的可利用性,归纳总结流域天气系统及相应暴雨特征,最后以天气系统为主,结合降雨预报信息制定水库的预泄调度策略。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降雨预报信息的利用可有效延长洪水的预见期,但其误差容易给水库防洪调度带来一定的风险,本文重点研究TIGGE降雨集合预报信息应用于水库防洪调度的可行性。选取NCEP和ECMWF两个的预报中心发布的数据,利用TS评分和Bias评分等方法,分析预报中心的预报技巧和精度。以预报技巧和精度更高的ECMWF预报中心的预报信息为研究对象,从误差特征、实际降雨概率分析、天气能量释放规律多个方面分析不同降雨阶段不同时间尺度降雨预报信息的可利用性。结果表明,短期预报降雨中24h预报降雨可用于指导水库决策,但可利用性一般,需进一步考虑结合天气系统。(2)由于仅考虑降雨预报信息并不满足中小流域水库防洪调度的要求,本文重点分析影响英那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及暴雨特性,研究暴雨特性与天气系统之间关系。归纳整理了影响英那河流域降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并利用相似性方法确定当多个天气系统复合作用时,起主要影响的天气系统。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天气系统的暴雨特征,并结合实例分析了降雨时的高空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结果表明,气象条件与降雨关系密切,分析降雨时需考虑此因素。(3)为进一步提升水库的防洪能力,在利用降雨预报信息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耦合影响暴雨的天气系统,以指导水库决策。分析不同天气系统下,预报降雨与实测降雨之间的误差,结果显示预报降雨均偏大。结合气象要素确定气象因子,分析是否利雨,以气象因子、天气系统、预报降雨确定四个不同的预泄雨量。基于分析结果制定考虑天气系统、气象条件、累积降雨量、预泄水量、24h预报雨量、4d预报雨量的决策树,预泄五种不同雨量的调度方式。结果表明,将新的调度方式用于指导水库调度,与常规调度相比,很好地起到了延长预见期,降低最高库水位,减小防洪压力的目的,耦合天气系统指导水库决策效果较为显着。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且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金永亮[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水利事业不仅关乎农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对农业的灌溉、旱涝灾害的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用水安全、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生态环境等也与水利息息相关。在水利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生了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变迁是非常有益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在锦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方面、人居方面和生态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以水利事业发展为视角,考察研究锦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情况,并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启示,以期对锦州和相似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经济方面主要对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进行论述。干旱是制约锦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人居方面主要对用水安全、防洪能力和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提高供水能力、治理水污染、防氟改水等方法保障了城乡用水安全。受处于河流下游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灾害成为锦州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各种社会原因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锦州的防洪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得到了保障。锦州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引发了社会发展观念和人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方面选取对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大凌河、小凌河及附近的环境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锦州多次对这两条河进行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提升了人们生活幸福感。

金永亮[3](2021)在《锦州洪涝灾害的社会成因及防洪减灾的效果分析》文中认为受地理位置影响,洪涝灾害是锦州发展所面临的威胁。锦州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锦州政府和人民为防洪减灾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文章根据查找当地报刊资料,主要研究了锦州地区洪涝灾害形成的社会原因,梳理了防洪减灾工作取得的进步。

初亚奇[4](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张志茹[5](2020)在《不同重现期下环渤海地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文中指出灾害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预防自然灾害、降低灾害风险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气候变暖,近年来全球和局部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增多。暴雨作为一种极端降水事件,具有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一旦发生,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因此,分析不同重现期下暴雨灾害发生可能性,识别暴雨灾害风险区,评估暴雨灾害风险,可以为暴雨灾害预警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更有利的决策依据。本文基于环渤海地区60个气象站点1967-2016年逐日降水数据,利用Copula联合函数计算5年、10年、20年、50年一遇重现期下暴雨发生概率,分析暴雨灾害危险性;选取人口密度表征暴露度,分析环渤海地区暴露度空间分布特征;选取地均GDP衡量脆弱性,分析暴雨灾害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提出的灾害风险评估范式,分析不同重现期下环渤海地区暴雨灾害风险,结论如下:(1)湿润和半湿润区八个代表站点中,多数站点暴雨单要素符合三种及以上边缘分布函数,根据P值大小,选择最优边缘分布函数拟合暴雨要素。在暴雨单要素边缘分布的基础上进行暴雨多要素的三维联合,抚顺、海阳、青龙最优联合函数为Clayton Copula,鞍山、大连、黑山、莒县和泰山的最优Copula函数为Frank Copula。(2)环渤海地区暴雨灾害危险性等级整体由渤海及黄海沿岸向西北内陆地区逐渐降低。随着重现期增大,低和较低等级区范围逐渐向西北方向缩小,直至重现期50年一遇时,环渤海地区没有危险性低和较低等级区;暴雨灾害危险性中等级、较高等级和高等级区逐渐向西北方向推进,中等级、较高等级区域范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高等级范围逐渐扩大。(3)人口暴露度低等级区分布在环渤海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集中在河北省西北部、北京西部和东北部、辽宁省东部和西部、山东省中部和地级城市以外的地区;较高等级和高等级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大多数区域集中在大城市市区和周围县城中心,如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等;其余环渤海大部分区域为人口暴露度较低和中等级区。(4)环渤海地区暴雨灾害脆弱性较高和高等级区集中在东部和南部一些大城市,如沈阳、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等地;脆弱性中和较低等级地区散落分布在东南部,集中于辽宁省中部和东南部、河北省东部和南部、山东省西部、北部和沿海地区;西北部即河北省西北部地区、辽宁省西部和北部部分区域为暴雨灾害脆弱性低等级区。(5)环渤海地区不同重现期下暴雨灾害风险低等级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包括辽宁省朝阳市西北部、河北省西北部、北京西北部;较低和中等级区分布在东南部地区,集中分布在辽宁省大部、河北省东部和南部、天津、北京东南部、山东省;较高和高等级散落分布在东南部的大城市中心及外围地区和县城中心。暴雨灾害风险等级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呈逐渐降低趋势,随着重现期增大,低等级范围向西北缩小46%,较低等级范围向西北扩大46%,中和较高等级范围向西北方向缩小了0.14%,高等级范围向西北扩大0.51%。

阎诗佳[6](2020)在《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分析及运行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库大坝作为水资源时空分配调控的重要工程措施,在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看到水库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重要隐患,水库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导致人员伤亡甚至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水库安全度汛是重中之重,小型水库安全则是其关键要害。约占水库总数95.2%的小型水库,数量众多、分布极广、设施设备老化严重、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是重大的度汛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大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能力分析,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最大程度地保障水库安全度汛,让人们能够在享受小型水库带来极大效益的同时,减少其运行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风险。本文从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出发,结合辽宁省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构建了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对其进行应用,并在充分调研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安全运行分析,提出了辽宁省小型水库安全运行保障机制,为辽宁省小型水库安全运行提供了决策依据。成果如下。(1)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理论方法。从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以小型水库分区、降雨径流关系、水库现时库容下所能承受的径流深为依据的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理论方法。结合辽宁省流域特点,将小型水库按照辽宁省水文分区进行分区分类。按照各分区的流域特点,确定小型水库各自分区降雨径流关系的计算方法。再按照流域径流深折算方法,计算出小型水库现时库容下的总径流深。通过各分区小型水库总径流深和降雨径流关系确定其暴雨承载能力,并根据暴雨承载能力和降雨气象预报之间的关系进行水库防汛预警。(2)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构建及应用。基于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理论方法,选用典型强降雨过程的小型水库为样本,收集省级防汛平台的降雨、库容、土壤含水率等数据,进行模型计算,通过模型模拟、优化调参确定模型计算各参数取值,完成模型构建,并对模型精度进行校验。对模型进行应用,预报强降雨过程下小型水库的暴雨承载能力,并发布预警。(3)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保障机制构建。在全面调查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水库工程、水库管理等安全运行情况入手,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建立健全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分析预警系统,构建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保障机制,以提高小型水库安全运行能力。

马连隆[7](2020)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洪涝灾害情景下企业业务中断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洪涝灾害日益频发,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直接经济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还经常导致企业业务中断继而造成了更大的间接经济损失,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研究洪涝灾害对企业生产活动的扰动,科学合理地衡量出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准确识别出企业业务中断关键因素,完善企业洪涝灾害应对策略,已成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媒体新闻报道、企业内部公告及政府部门相关公告等信息源搜集了2003-2019年共217家企业因洪涝灾害而停产减产的案例,建立了洪涝灾害受灾企业案例库。其次通过对受灾企业业务受损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企业因洪涝灾害而业务受损事件在时间、空间、行业三个方面的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接着利用扎根理论对案例库新闻文本进行了深度分析,通过开放式编码产生的29个概念、主轴式编码产生的5个主范畴、选择式编码产生的1个核心范畴,建立了洪涝灾害下企业业务中断理论框架模型以及由29种中断风险因素构成的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全因素库。然后着眼于受灾企业案例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案例,从发生频率及损失程度两方面对中断风险全因素库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出设备毁损、厂房毁损、原材料毁损、产成品毁损、供电中断、道路毁损这6种显着性中断风险因素,对初始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后,构建了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故障树模型;利用故障树模型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对应关系,构建了洪涝灾害下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贝叶斯网络模型,并结合模糊集理论对参数处理进行优化;运用贝叶斯网络正向推理、反向推理及灵敏度分析,对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及关键中断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误差分析及山东昊华轮胎有限公司受灾案例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洪涝灾害情景下,国内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风险为45.6%,供电中断及设备毁损两个因素是洪涝灾害情景下导致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最关键的风险因素,道路毁损是最容易受到变化的风险因素。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企业与政府两个角度,综合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对洪涝灾害下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本文待改进之处。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可为洪涝灾害企业业务中断风险管理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也可为应急管理部、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管理者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韩春浓[8](2020)在《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水灾害是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山区小流域地区,其蓄水能力较弱,且山洪的突发性也较强,因此对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及山洪预报预警研究是水文水资源领域的重点问题。然而,对于山洪预警决策问题,涉及到降雨信息、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等不确定因素以及多种预警模式并存的问题,预警过程中常有多种不确定信息互为掣肘,导致难以进行山洪预警决策工作。为了解决山洪预警不确定性,本文结合小流域山洪预警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问题和成果如下:(1)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究。结合实际山洪预警工作中常用的多种山洪预警模式,对不同的山洪预警方法、预警时间尺度、预警级别等进行分析对比,选取流域信息、植被覆盖、地形指数、人类活动等指标,建立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模型。以辽宁省桓仁县的五个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问题进行实例研究;根据模型比选结果,对五个小流域进行山洪预警模式优选,并计算各模式方案下的雨量预警指标及流量预警指标。(2)降雨不确定性的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研究。小流域的洪峰预报是山洪灾害防御的重要手段,但其洪峰流量不易预报准。为了更好地预报小流域地区的洪峰流量,结合降雨量级、时程分配和空间分布等不确定信息,参考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中的推理公式法和经验公式方法,考虑造峰雨量、雨型、前期影响雨量等因素,提出一种可应用于小流域地区的峰值预报模型;并以辽宁省四道河子流域为例,进行洪峰预报模型的应用研究。(3)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研究。流域的涉水工程、下垫面变化对山洪灾害预警的效果有较大影响,为了探究这些变化的影响程度,对不同设计工况下的洪水演进过程和淹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辽宁省桓仁县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数据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选择地质灾害、暴雨、涉水工程、植被覆盖等风险源指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评价体系,为综合不确定信息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4)综合不确定信息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综合降雨不确定信息、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结合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究成果,通过预警指标模式选择、降雨不确定性及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分析,以四道河子流域为例,进行山洪预警的研究。通过多种不确定信息组合下的山洪预警效果对比,可知考虑综合不确定信息时,可以提高洪峰预报精度,保证山洪预警的准确性。最后,总结全文内容并展望未来山洪灾害预警相关领域需要解决和完善的工作。

徐超[9](2020)在《晚清山东灾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的最后72年,自然灾害频发,本文在第一章中分别对旱灾、水灾、黄运洪灾、风灾、雹灾、地震、瘟疫、潮灾等几种常见灾害进行简要分析。几种灾害中以水、旱、洪三种灾害的破坏力最为强劲,旱灾的发生概率更是高达97%,平均每年成灾17县次,堪称晚清山东第一大灾,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1876-1878年的三年内成灾234州县,人口损失将近200万,水灾、洪灾也是破坏力极强的灾害,尤其以1855年黄河改道,四省水患基本集于山东一省,当年成灾六分以上者超过7000个,灾民超过700万。结合几种常见灾害的发生规律可以看出晚清山东灾害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各种灾害频发、破坏力极大。第二,灾害群发,各种灾害常常同时并发。第三,各种灾害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特性。第四,有着明显的平静期和淡定期。第五,“天灾论”与“人祸论”并存。几种灾害之中又分为三类,第一类,地震、潮灾、风灾、雹灾。由“天灾”造成,且频率不断加快。第二类,水灾、旱灾。这两类灾害的发生都是降水量直接造成,也属“天灾”,但发生频率与前期相比较为稳定,未呈现明显的加快趋势。整个清代旱灾平均1.2年一遇,水灾平均1.1年一遇,而在晚清72年间旱灾发生70年次,平均1.0年一遇,水灾发生68年次,平均1.1年一遇。第三类,黄运洪灾。“人祸”影响尤其严重,这也是晚清灾害相较于前期最为不同的一点。晚清时期洪灾本就频发,河官偷工减料,中饱私囊使得贪腐严重,河工逐渐崩坏,河工决口更加频繁,整个清代山东黄运洪灾平均2.3年一遇,晚清则是1.8年一遇,频率明显加快。为更好的理解晚清河工败坏的内在原因,本文着眼于贯穿清朝前后的两次河务分治,从雍正年间,河务一分为三到晚清黄河改道,山东巡抚被迫兼理河官,围绕着山东河务开始了两条主线,一条便是中央的新道故道之争,另一条便是山东灾情的不断扩大,前后持续数十年,直到光绪年间,最终以新道派压倒故道派,山东河务治理走向地方化而结束。山东河工陷入了不断完善但又频繁决口的死循环,黄河改道后,山东河务基本被弃置,实质上反映了河务系统的混乱、地方权力的膨胀和苏鲁两省地位的差别,尤其苏鲁两省在地位上的变换更是交错着漕运难兴、国运危机、大兴洋务的时代背景,无论哪件大事,不幸的是山东河务始终不是被重视的那个,也就注定了晚清山东河务的悲剧。或许从晚清河务分设之时就注定了山东河务的崩溃命运吧。最后介绍的是灾害对于当时社会的几个重要影响,首先是直接影响,一方面,灾害频发使得局部人口锐减,人口增长率降低,晚清山东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较高的地区,往往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另一方面,山东“地少人稠”,灾害频发难以生存,“流民”只得进行人口迁徙,从迁徙方向来看,远距离的是“闯关东”、“走关中”,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也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促进了山东与迁入地的精神文化交流,短距离的则是为躲避洪灾或者出于赈济、三角洲等原因的吸引。“流民”规模不断扩大,清政府无力赈灾但却禁止灾民流动,强迫灾民返回原籍,忍受饥饿,坐以待毙,从而激化了社会固有矛盾,使原本稳定的社会关系失调,若再有人加以组织和利用,濒临绝境的农民就会奋起反击,社会骚乱和暴动频繁发生,捻军、土匪、抗捐抗税、义和团等斗争纷起。

伍仁杰[10](2020)在《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洪灾是在一定孕灾环境下,通过自然界致灾因子(洪水、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于承灾体(公路、社会经济等)并受到防洪减灾能力(灾害防治、人力物力资金投入等)影响其灾害作用的产物。针对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水灾害风险性,通过分析其内涵、构成体系、影响因子和评价模型,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考察的研究下,本研究对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进行了深入研究。(1)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初步选取了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级别优先关系法选取年均24小时最大降雨量、洪水重现期、洪水淹没面积、洪水淹没天数及公路沿线人口密度等5个致灾因子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致灾因子危险性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低度危险区和微度危险区等五个危险性区域。运用Arc GIS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基于熵权法与复相关系数法建立了权重合成法模型对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进行权重的求取,结合TOPSIS方法,建立了权重合成-TOPSIS危险性评价模型,从而计算得到各危险性区域的阈值。按照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方法,利用Arc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和计算能力,得到了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情况。(2)以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选取了地形地势、地表坡度、地貌类型、河网密度、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和植被覆盖等6个指标建立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Arc GIS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建立了AHP-专家耦合模型对各脆弱性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继而在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脆弱性指标评价模型,根据计算获取的阈值对孕灾环境脆弱性各指标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利用Arc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和计算能力,将各指标等级进行区域划分,从而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分区情况。(3)针对公路洪灾承灾体,运用多属性决策方法选取公路等级、路网密度、公路路产和人均GDP等4个承灾因子构建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采用局部指标权重法确定各易损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运用灰色聚类综合分析法建立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在Arc GIS地理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下,将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等级进行区域划分。从而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区域分布情况。(4)从公路洪灾的特性出发,利用因子分析法遴选出区域面积内水文、雨量观测站点密度、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公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劳动力人口比重等4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指标,继而建立防洪减灾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采用均值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AHP-专家耦合模型对各防洪减灾有效性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继而构建了有效性综合评价模型。利用Arg GI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等级分布情况。(5)结合已有成果,把公路洪灾风险评价内容进一步细化为四个方面: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和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运用AHP-德尔菲法确定各风险内容权重,根据多因素综合指数法原则构建了公路洪灾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其风险性阈值及五个评价等级分区值。以中国内陆地区2856个区、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1km×1km网格单元构建各评价指标数据库,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各区、县行政区公路洪灾风险性等级分布情况及其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二、锦州“19980810”暴雨洪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锦州“19980810”暴雨洪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耦合天气系统的英那河水库防洪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库防洪调度研究进展
        1.2.2 耦合集合降雨预报的水库防洪调度研究进展
        1.2.3 耦合暴雨天气系统的水库防洪调度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TIGGE降雨集合预报信息的精度检验及可利用性分析
    2.1 引言
    2.2 研究区域概况及TIGGE资料介绍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TIGGE资料介绍
    2.3 降雨资料前期处理
        2.3.1 流域面雨量计算
        2.3.2 英那河流域降雨分级标准
    2.4 降雨集合预报信息精度检验分析
        2.4.1 TS评分和偏差Bias
        2.4.2 Brier评分和CRPS评分
        2.4.3 Talagrand分布检验
        2.4.4 精度检验结果综合分析
    2.5 降雨集合预报信息可利用性分析
        2.5.1 可利用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2.5.2 可利用性分析方法
        2.5.3 降雨开始前降雨预报信息的可利用性分析
        2.5.4 降雨结束后降雨预报信息的可利用性分析
    2.6 小结
3 英那河流域天气系统及暴雨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英那河流域的降雨天气系统类型及特点
        3.2.1 台风型暴雨
        3.2.2 冷涡型暴雨
        3.2.3 副热带高压型暴雨
        3.2.4 气旋型暴雨
    3.3 致洪暴雨分类及相似性分析
        3.3.1 暴雨相似性分析指标
        3.3.2 相似性分析方法
        3.3.3 暴雨相似性分析
    3.4 英那河流域致洪暴雨分析
        3.4.1 致洪暴雨特征分析
        3.4.2 高空形势分析
        3.4.3 水汽输送分析
        3.4.4 动力条件分析
    3.5 小结
4 耦合天气系统的英那河水库调度方案研究
    4.1 引言
    4.2 水库常规调度方式
        4.2.1 英那河水库调度原则
        4.2.2 英那河水库常规调度规则
        4.2.3 调度实例
    4.3 耦合天气系统与降雨预报信息的可行性分析
        4.3.1 不同天气系统下的实际降雨与集合降雨预报信息对比分析
        4.3.2 天气系统与降雨预报信息的耦合利用方式
    4.4 耦合天气系统的水库调度方式
        4.4.1 水库调度方式
        4.4.2 调度实例
    4.5 调度结果对比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耦合天气系统的预泄决策表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一)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条件
    (二)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情况
        1.起步阶段(1978 年至1984 年)
        2.发展阶段(1985 年至2000 年)
        3.成熟阶段(2001 年至2011 年)
        4.完善阶段(2012 年至今)
    (三)锦州地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地位
        1.水利建设的成就
        2.水利建设的地位
二、经济方面的变迁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农田水利管理的完善
    (三)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人居方面的变迁
    (一)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二)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
四、生态方面的变迁
    (一)对小凌河的治理
    (二)对大凌河的治理
五、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下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启示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
    (二)综合协调是发展方向
    (三)绿色发展是重要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锦州洪涝灾害的社会成因及防洪减灾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锦州洪涝灾害形成的社会原因
    2.1 人们对防汛、防洪不重视
    2.2 防洪设施老化、防汛工程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2.3 防洪工程达标率低、防洪能力差
    2.4 城市发展规划和防洪规划之间存在矛盾
    2.5 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3 防洪减灾工作取得的进步
    3.1 修建防洪工程
    3.2 提高城市防洪标准
    3.3 升级防汛救灾设备
    3.4 完善河道管理组织
    3.5 提高抗灾组织能力
4 结语

(4)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4 研究评述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3.3.1 理论基础
        3.3.2 理论框架
        3.3.3 技术路线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5.1.1 自然条件现状
        5.1.2 水土资源分析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不同重现期下环渤海地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暴雨阈值研究
        1.3.2 暴雨灾害危险性研究
        1.3.3 暴露度研究
        1.3.4 脆弱性研究
        1.3.5 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
    2.3 Copula联合函数
        2.3.1 构建边缘分布函数
        2.3.2 暴雨多要素三维联合
    2.4 不同重现期暴雨危险性计算
    2.5 承灾体暴露度的计算
    2.6 承灾体脆弱性的计算
    2.7 暴雨灾害风险的计算
    2.8 克里金插值法
3 环渤海地区暴雨多要素联合概率
    3.1 代表性站点的选择
    3.2 代表站点Copula联合函数
        3.2.1 边缘分布函数的拟合
        3.2.2 Copula联合函数
    3.3 暴雨要素三维联合概率分析
        3.3.1 湿润区暴雨要素三维联合概率分析
        3.3.2 半湿润区暴雨要素三维联合概率分析
4 环渤海地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4.1 暴雨灾害危险性分析
    4.2 承灾体暴露度分析
    4.3 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4.4 暴雨灾害风险分析
    4.5 不同等级城市暴雨灾害风险对比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分析及运行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洪水预报研究现状
        1.2.2 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1.2.3 小型水库运行保障机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河流水系
    2.2 工程建设
        2.2.1 水文站网建设
        2.2.2 水库工程建设
    2.3 近年防汛形势
第三章 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理论方法
    3.1 概念及模型思路
    3.2 模型计算分区
    3.3 模型计算方法
        3.3.1 降雨径流计算
        3.3.2 水库径流深计算
        3.3.3 暴雨承载能力计算
    3.4 模型精度检验
        3.4.1 按分区验证模型精度
        3.4.2 按降雨级别验证模型精度
    3.5 模型预警
第四章 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构建及应用
    4.1 样本及数据选择
        4.1.1 场次降雨选择
        4.1.2 样本水库选择
        4.1.3 数据选择
    4.2 模型参数确定
    4.3 模型模拟
        4.3.1 模型计算
        4.3.2 参数优化
    4.4 模型校验
    4.5 模型应用
第五章 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保障机制
    5.1 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现状
    5.2 辽宁省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分析
        5.2.1 暴雨承载能力安全运行分析
        5.2.2 工程安全运行分析
        5.2.3 管理安全运行分析
        5.2.4 分析结论
    5.3 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保障机制构建
        5.3.1 以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分析为基础的防汛调度保障机制
        5.3.2 以小型水库工程维护为核心的工程保障机制
        5.3.3 以小型水库管理体制为重点的组织保障机制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洪涝灾害情景下企业业务中断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1.2.2 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1.2.3 企业业务中断研究
        1.2.4 贝叶斯网络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与概念
    2.1 贝叶斯网络
    2.2 模糊集理论
    2.3 扎根理论
    2.4 故障树理论
第三章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中断特征与风险因素分析
    3.1 受灾企业案例库的构建
    3.2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受损特征分析
        3.2.1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受损时间特征分析
        3.2.2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受损空间特征分析
        3.2.3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受损行业特征分析
    3.3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因素识别分析
        3.3.1 开放式编码
        3.3.2 主轴式编码
        3.3.3 选择式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四章 洪涝灾害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风险评估模型
    4.1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4.1.1 确定网络节点变量
        4.1.2 确定网络拓扑结构
        4.1.3 确定节点变量的参数
    4.2 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风险概率推理
        4.2.1 因果(正向)推理
        4.2.2 诊断(反向)推理
    4.3 模型敏感度分析
    4.4 误差分析
    4.5 案例实证分析
        4.5.1 企业实际案例描述
        4.5.2 风险评估模型应用
第五章 洪涝灾害下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应对策略
    5.1 工程性措施
        5.1.1 企业工程性措施
        5.1.2 政府工程性措施
    5.2 非工程性措施
        5.2.1 企业非工程性措施
        5.2.2 政府非工程性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A 表A1 洪涝灾害受灾企业案例库
附录B 表B1标签
附录C 表C1专家问卷调查表

(8)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山洪预警方法研究进展
        1.2.2 山洪预警不确定性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究
    2.1 引言
    2.2 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分析
        2.2.1 不同山洪灾害预警方法分析
        2.2.2 不同时间尺度的山洪灾害预警方式分析
        2.2.3 不同山洪灾害预警级别分析
    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尺度多方法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研究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指标选取与决策模型建立
    2.4 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应用研究
        2.4.1 研究区域
        2.4.2 流域选择与流域指标
        2.4.3 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
        2.4.4 结果对比分析
    2.5 小结
3 考虑降雨不确定性的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研究
    3.1 引言
    3.2 小流域降雨不确定性分析
        3.2.1 小流域降雨量级不确定性
        3.2.2 小流域降雨时程分配不确定性
        3.2.3 小流域降雨空间分布不确定性
        3.2.4 耦合预报降雨及天气系统分析
    3.3 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模型研究
        3.3.1 推理公式法及经验公式方法
        3.3.2 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3.4 实例应用
        3.4.1 应用流域
        3.4.2 不考虑前期影响雨量和降雨时空分布的洪峰模拟结果
        3.4.3 仅考虑前期影响雨量的洪峰模拟结果
        3.4.4 同考虑前期影响雨量及降雨时空分布的洪峰模拟结果
        3.4.5 结果对比分析
    3.5 小结
4 考虑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研究
    4.1 引言
    4.2 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分析
        4.2.1 山洪灾害引发的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分析
        4.2.2 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条件下的洪水演进分析
        4.2.3 不同工况下的洪水演进结果对比分析
    4.3 考虑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
        4.3.1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4.3.2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源指标的选取
        4.3.3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
    4.4 实例应用
        4.4.1 评价指标值的选取
        4.4.2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
    4.5 小结
5 考虑综合不确定信息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与应用
    5.1 引言
    5.2 影响山洪预警的不确定信息分析
        5.2.1 洪水预警模式的选择
        5.2.2 降雨不确定性分析
        5.2.3 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分析
    5.3 多种不确定信息组合下的山洪预警研究
        5.3.1 预警指标的确定
        5.3.2 未考虑不确定信息的山洪预警
        5.3.3 仅考虑降雨不确定性的山洪预警
        5.3.4 考虑降雨不确定性及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的山洪预警
        5.3.5 结果对比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晚清山东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具体界定
    (二)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四)、研究思路、创新点和难点
一、晚清山东灾害概况及其内部区域特征
    (一)山东概况
        1、行政概况
        2、地理气候概况
    (二)水旱灾情
        1、旱灾
        2、水灾
        3、黄运洪灾
        4、其他灾害
        5、小结
二、河务与洪灾
    (一)河务两次分设
        1、雍正河务首分
        2、晚清河务再分
    (二)中央与地方的脱轨
        1、两派之争与山东河务
        2、争锋终结与周馥治鲁
    (三)河务探析
        1、专职兼职的变更
        2、权力制衡的博弈
        3、苏鲁固定的地位
    (四)小结
三、灾害与社会
    (一)人口锐减
    (二)流民的迁移
        1、“闯关东”
        2、走关中
        3、短距离迁移
    (三)灾民骚乱和暴动
        1、捻军
        2、抗粮抗捐抗税斗争
        3、土匪群起
        4、义和团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晚清山东黄河决溢一览表
附录二 晚清历任东河总督一览表
附录三 晚清山东灾害一览表
致谢

(10)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
        1.2.2 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
        1.2.3 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
        1.2.4 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
        1.2.5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
        1.2.6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预期目标
第二章 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2.1 致灾因子指标体系
        2.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1.2 级别优先关系法遴选指标因子
        2.1.3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
    2.2 基于权重合成-TOPSIS危险性评价模型
        2.2.1 评价指标归一化
        2.2.2 熵权-复相关系数合成法确定指标权重
        2.2.3 危险性评价模型
    2.3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分析
    3.1 孕灾环境指标分析
        3.1.1 地形地势(b_1)
        3.1.2 地表坡度(b_2)
        3.1.3 地貌类型(b_3)
        3.1.4 河网密度(b_4)
        3.1.5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b_5)
        3.1.6 植被覆盖(b_6)
    3.2 构建孕灾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评价指标量化赋值与标准化处理
        3.2.3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3.2.4 基于Arc GIS的孕灾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3.3 孕灾环境脆弱性分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4.1 承灾体易损性指标分析
        4.1.1 公路等级(c_1)
        4.1.2 路网密度(c_2)
        4.1.3 公路路产(c_3)
        4.1.4 人均GDP(c_4)
    4.2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模型
        4.2.1 评价指标体系
        4.2.2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4.2.3 指标权重计算
        4.2.4 基于局部指标权重加权的灰色聚类耦合评价模型
    4.3 承灾体易损性分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分析
    5.1 防洪减灾有效性指标分析
        5.1.1 区域面积内水文、雨量观测站点密度(d_1)
        5.1.2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投入(d_2)
        5.1.3 公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d_3)
        5.1.4 劳动力人口比重(d_4)
    5.2 防洪减灾有效性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
        5.2.2 指标数据归一化处理
        5.2.3 有效性指标权重计算
        5.2.4 有效性评价模型
    5.3 防洪减灾有效性区划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6.1 公路洪灾风险理论
        6.1.1 公路洪灾理论
        6.1.2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内涵
        6.1.3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方法
    6.2 公路洪灾风险性评价模型
        6.2.1 风险性评价目标
        6.2.2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6.3 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6.3.1 公路洪灾风险分区
        6.3.2 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锦州“19980810”暴雨洪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耦合天气系统的英那河水库防洪调度研究[D]. 武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 金永亮. 渤海大学, 2021(02)
  • [3]锦州洪涝灾害的社会成因及防洪减灾的效果分析[J]. 金永亮. 大众标准化, 2021(05)
  • [4]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5]不同重现期下环渤海地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D]. 张志茹.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分析及运行保障机制研究[D]. 阎诗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洪涝灾害情景下企业业务中断风险研究[D]. 马连隆.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8]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D]. 韩春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晚清山东灾害研究[D]. 徐超.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D]. 伍仁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锦州“19980810”暴雨洪涝灾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