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B淀粉实验室制备及提取率

小麦B淀粉实验室制备及提取率

一、实验室小麦B淀粉的制备及提取率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妙玲[1](2021)在《离心场中燕麦浆液组分分布及燕麦蛋白水媒法提取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燕麦作为一种绿色健康且营养价值较高的谷物,越来越被现代人推崇。随着燕麦深加工的不断推进,燕麦蛋白作为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加工产品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与其他谷物相比,燕麦中脂质含量较高,一般采用溶剂浸出法进行脱脂,然后才能制备出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燕麦蛋白产品。水媒法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是一种符合绿色加工标准的植物蛋白提取方法。本课题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在考察了燕麦原料前处理方式以及燕麦浆液中蛋白质、脂质分布规律的条件下,确定了一条不引入有机溶剂和酶制剂、符合绿色产品标准且蛋白质含量大于90%的燕麦蛋白制备工艺路线。本研究将为燕麦深加工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考察了燕麦原料前处理方式对燕麦浆液中蛋白质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法粉碎后提取时,燕麦颗粒的水分含量对蛋白质与脂质的分离具有影响;且等电点沉淀后所得燕麦蛋白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仅为55.16%,提取率为75.56%。采用湿法磨浆及等电点沉淀法所获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可达到61.38%,提取率达82.56%。由此确定采用湿法磨浆的方式制备燕麦浆液。随后考察了料水比、pH、温度等条件对燕麦浆液中蛋白质提取的影响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料水比1:12、提取pH 8.50、温度25℃的条件下,燕麦浆液中蛋白质的提取率最高为89.52%,等电点沉淀后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为69.15%。接着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燕麦浆液中蛋白质和脂质分布的影响,并采用蔗糖密度离心法探索燕麦浆液中蛋白质-脂质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燕麦浆液中盐离子浓度越高,越易形成不溶性的蛋白质-脂质复合物;经冷冻-解冻处理的燕麦浆液所得不溶相中,蛋白质/脂质含量之比为22.97,远高于燕麦浆液经70℃加热处理的比值(7.01)。蔗糖密度离心后可将燕麦浆液分成油相、低密度可溶相、高密度可溶相及不溶相四部分。燕麦浆液冷冻-解冻处理会使脂质从高密度可溶相和不溶相转移至低密度可溶相和油相,油相中的脂质占比由68.12%提高至75.41%;蛋白质则向相反方向转移,不溶相中蛋白质含量由47.83%升高至63.84%,结果表明冷冻-解冻处理降低蛋白质、脂质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分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燕麦浆液分级沉淀制备燕麦蛋白的方法。结果表明,燕麦浆液经冷冻-解冻处理后,在温度50℃时,调节浆液pH 7.20,离心得到沉淀和上清液,沉淀中蛋白质含量为92.46%,提取率为42.46%,沉淀干燥即为燕麦分离蛋白(OPI)。上清液调节pH至5.20后,离心所得沉淀的蛋白质含量为65.14%,提取率为44.75%,沉淀稀释、中和、干燥后即为燕麦浓缩蛋白(OPC)。最后,对OPI与OPC的蛋白质组成、功能性质以及风味特性进行了表征,并对燕麦蛋白提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PI主要由球蛋白组成,包括12S、7S和3S组分;其中12S A肽链和B肽链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2000~37000和19000~25000。OPC除球蛋白之外,其他蛋白质的种类更丰富。OPI与OPC中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3.40%、34.42%,与动物蛋白的平均值相当,满足WHO/FAO的推荐要求。OPI在pH 7.00条件下的乳化活性较好,达到33.56 m2/g,高于OPC。OPI与OPC的整体风味较温和,呈现微弱的干草味和坚果味,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和醇类。从燕麦蛋白提取副产物中可以得到燕麦淀粉和β-葡聚糖。其中燕麦淀粉的提取率可达90.72%,淀粉含量为95.75%,具有较好的功能性质;燕麦β-葡聚糖的提取率为88.21%,β-葡聚糖粗品纯度为68.72%。

李诚[2](2021)在《麦麸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的亚临界水制备及其氧化凝胶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拉伯木聚糖(AX)是谷物中含量最为丰富的非淀粉多糖,阿魏酰基是AX重要的功能基团,与其氧化凝胶性能密切相关。然而,常规提取方法(水提法、碱提法)限制了阿魏酰AX的制备和性能。近期研究表明,亚临界水在阿魏酰AX提取上具有较大的潜力,但其对阿魏酰AX的氧化凝胶性能的作用尚不明确,这限制了阿魏酰AX的制备及其凝胶性能的发挥。因此,明确亚临界水提取阿魏酰AX的机理,阐明亚临界水条件、AX结构和氧化交联性能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麦麸阿魏酰AX提取为例,明确了AX在亚临界水中的迁移和结构转变规律,系统解析了亚临界水对AX结构和氧化交联行为的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阿魏酰AX水凝胶的不同制备策略及性能。阿魏酰AX亚临界水提法的建立及麦麸物质迁移规律。考察了亚临界水温度(120~180℃)、pH(4~10)、提取时间(10~180 min)、循环次数(1~3次)对提取的影响,并与水提法、碱提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水对麦麸不同组分选择性顺序为蛋白、AX、纤维素和木质素。在较高提取温度(180℃)、酸性条件(pH 4)或长时间提取(120min)时,AX的含量较高(50%~60%)。亚临界水提取AX的A/X值(0.5~0.6)介于水提AX(WEAX)(0.4)和碱提AX(0.7)之间。与碱提法相比,亚临界水提法能有效保留AX的阿魏酰基(13~15 mg/g AX)。与WEAX相比,亚临界水提取AX含有更高的阿魏酸二聚体(DFA),这表明它来自细胞壁交联组分。对亚临界水提法残渣的结构表征分析发现,长时间的亚临界水处理(>120 min)使残渣微观结构发生明显破坏,大量半纤维素的脱除(68%)促进其被纤维素酶水解,水解率达到90%。不同条件亚临界水对AX的提取率范围为1%~35%,而WEAX提取率为9%。对提取过程的质量衡算表明,亚临界水提法会导致一定量的木糖(<20%)、阿拉伯糖(<55%)和酚酸(30%~40%)的水解损失。综合来看,亚临界水作用机制涉及到侧链α-糖苷键和主链β-糖苷键的水解、8-5-DFA的清除、氢键的断裂多靶点共同作用,从而将细胞壁交联AX释放出来。亚临界水提取AX的结构特征与氧化交联行为分析。亚临界水可造成AX不同程度的解聚,可制备出不同分子量的AX(2~60×104 g/mol)。其中,温和的中性或弱碱性亚临界水条件(160℃,10 min,pH 7~10)得到的AX分子量(4~5×105 g/mol)超过了WEAX分子量(2×105 g/mol),仅略低于碱提AX分子量(>7.0×105 g/mol)。亚临界水提取AX的糖苷键连接模式与WEAX相似,主链以O-3和O-2,3取代为主,且O-2,3取代基对亚临界水解作用更敏感。利用漆酶/O2诱导AX氧化交联,动态流变分析显示不同亚临界水条件所得AX的氧化凝胶性能差异显着。温和条件(120~160℃,10min,pH 7~10)所得AX凝胶性能最强,其2%凝胶强度ΔG’(80~180 Pa)远大于WEAX(8 Pa)。而剧烈条件(160℃~180℃,10~120 min,pH 4~7)所得AX凝胶性能较差(2%凝胶ΔG’为0.5~7 Pa)。此外,碱提AX无法氧化交联。AX经氧化交联后,阿魏酸减少了50%~80%,并伴随着大量8-5-DFA的生成。AX氧化交联的两个必要条件是阿魏酸含量和分子量,AX氧化交联性能与其阿魏酰基含量、分子量均呈极强的正相关性(r>0.8)。当AX的阿魏酰基达到8 mg/g AX,重均分子量超过105 g/mol时可获得理想的凝胶性能(2%凝胶ΔG’>10 Pa)。亚临界水提法可制备出满足上述条件的AX,具备优异的凝胶性能。此外,亚临界水对AX分子量的可控性好,可作为凝胶结构的调控手段。不同分子量AX共混对氧化交联的影响。以160℃,10 min,pH 7和4依次从麦麸提取高分子量的HAX和低分子量的LAX,提取率分别为7.65%和16.22%,总提取率达到24%。HAX和LAX的分子量分别为2.5×105和6.2×104 g/mol。在溶液中两者均为线团球形构象,但HAX线团更松散,在无离子影响时更加伸展。对溶液流变分析显示,HAX和LAX的临界交叠浓度范围分别为1%~2%和4%~6%,两者均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经过氧化交联分析可知,HAX和LAX的最低凝胶浓度分别为0.5%和4%,HAX的凝胶性能远强于LAX,但是高浓度LAX凝胶拥有更好的热稳定性(<75℃)。将两者进行共混凝胶发现,低浓度的HAX(0.5%~1%)与较高浓度的LAX(4%~8%)组合表现出协同作用,增强了凝胶强度。HAX、LAX及其混合溶液经氧化交联均形成了分子量相似的交联体(106~108 g/mol)。增大凝胶浓度和强度更容易抑制HAX的交联,表现为DFA含量降低。在交联过程中,AX线团先迅速聚集形成可溶性交联体,随着体系黏度升高,交联体之间进一步形成凝胶网络。在共混凝胶中,HAX通过增强共混交联体强度,表现出与LAX的协同作用。采用四种方法分析了HAX、LAX及其凝胶的抗氧化性能,结果显示,HAX和LAX的抗氧化性(ORAC值45和60μM TE)优于WEAX和碱提取AX(ORAC值约27μM TE)。但是氧化交联后抗氧化性下降。HAX-LAX共混凝胶的抗氧化性(23~47μM TE)比单一的HAX凝胶更好(8~15μM TE)。AX-溶菌酶共混凝胶的制备和性能表征。在pH 5.5(氧化交联pH)溶液中,HAX带负电荷(-10.35 m V),溶菌酶带正电(4.29 m V),两者之间可通过静电吸引作用结合起来。将两者共混氧化交联发现,高浓度(3%~4%)HAX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溶菌酶(0.1%~1%)显着提高了共混凝胶的强度(<65%)。两者共混交联体的分子量(107 g/mol)比HAX交联体(5×106 g/mol)略大,构象更加松散。具有显着增强效应的共混凝胶中的8-5-DFA含量比同浓度的HAX单一凝胶更高,说明溶菌酶促进了HAX的交联。由此推测,溶菌酶吸附在HAX线团中,屏蔽了局部电荷并通过静电作用拉近了相邻链段的距离,从而促进了交联。溶菌酶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值46μM TE)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螯合率98%)较强,与HAX结合后部分抗氧化基团被掩蔽,导致共混凝胶的ORAC值(13~20μM TE)和亚铁离子螯合率(40%~50%)比HAX单一凝胶略低。而溶菌酶在共混凝胶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活力。

张晶[3](2021)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抑制淀粉老化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燕麦淀粉与β-葡聚糖的相互作用在燕麦面团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淀粉存在易老化、抗剪切能力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超高压处理通过作用于非共价键,从而破坏高分子物质的结构,引起大分子物质改性。为了探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其抑制淀粉老化的机制。本研究以燕麦中提取淀粉为原料,通过添加β-葡聚糖形成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流变仪、差示量热扫描仪等研究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结构及特性的影响,建立超高压改变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模型,探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老化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1)燕麦淀粉提取的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10(g/ml),pH 10,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35℃,在此条件下,燕麦淀粉的提取率为72.37%;燕麦淀粉颗粒较小,形状不规则,为A-型淀粉;燕麦淀粉热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较强,糊化温度较高,更容易发生重结晶;透光率较低,凝沉性较高,在反复冻融过程中,析水率较高,不适合应用于冷冻食品中。(2)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改变经历结晶完善、结晶破坏和结晶解体糊化三个阶段。超高压处理压力较小(100~300 MPa处理15 min)时,燕麦淀粉颗粒表面变化不明显,粒径减小,晶体结构为A-型,相对结晶度升高,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增多,无定形区占比变化不明显,为结晶完善阶段;当超高压处理压力适中(400 MPa处理15 min)、处理时间较短(500 MPa处理5 min)时,颗粒吸水膨胀,表面发生黏结,粒径变大,晶体结构仍为A-型,但相对结晶度降低,无定型区域增大,为结晶破坏阶段;随着压力的升高(500~600 MPa处理15 min)、处理时间的延长(500 MPa处理15~30 min),燕麦淀粉颗粒吸水膨胀,表面坍塌,黏结形成胶状连接区,颗粒粒径显着增大,晶体结构变为V-型,淀粉糊化,相对结晶度显着降低,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减少,无定形区占比增大,为结晶解体糊化阶段。(3)超高压处理后燕麦淀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为:超高压处理压力较小时,由于压缩韧化作用,燕麦淀粉分子链间相互作用增强,晶体结构被完善,从而引起燕麦淀粉糊化温度、糊化焓、相变温度、G’、G’、剪切应力、SDS、RS含量升高,抗剪切能力增强;凝沉性、析水率、崩解值、水解率降低,稳定性提高。随着压力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淀粉分子间的缔合状态遭到严重破坏,淀粉透光率、糊化温度、粘度、糊化焓、相变温度、G’、G’、黏弹性、剪切应力显着降低,稳定性减弱;凝沉性、析水率、崩解值、水解率、RDS含量升高。(4)燕麦淀粉中添加β-葡聚糖后,β-葡聚糖通过氢键与燕麦淀粉相互连接,形成均匀、致密、交联的网络结构,并对淀粉结晶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β-葡聚糖添加后,复配体系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表现出弱凝胶动态流变学特性;β-葡聚糖添加量为5%~10%的复配体系粘弹性较强,稠度系数较大,剪切变稀现象更明显。(5)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结构的影响经历结晶完善和结晶解体的过程。复配体系经300~400 MPa处理后,颗粒表面变化不明显,粒径减少,相对结晶度升高,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增多,无定型区占比减小,为结晶完善阶段;进而导致相变温度、糊化焓、成糊温度升高,粘度、崩解值降低,稳定性提高。500~600 MPa处理后,大多数颗粒出现膨胀和变形,颗粒表面变得粗糙、黏结,粒径显着增加,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减少,相对结晶度降低,无定型区占比增大,为结晶解体阶段;进而导致相变温度、糊化焓、成糊温度降低,粘度、崩解值升高,稳定性降低。(6)超高压处理能够抑制燕麦淀粉与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老化。与燕麦淀粉相比,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添加后,老化期间,凝胶体系硬度降低,短程有序结构、双螺旋结构减少,相对结晶度降低,老化延缓。老化动力学模型表明,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添加后,凝胶体系n值升高,成核方式由瞬间成核趋近于自发成核,重结晶速率减小,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晶核的过程延缓。水分子迁移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添加后,凝胶体系T2值减少,体系中结合水含量升高,自由水含量降低,水分子流动性减弱。(7)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的添加通过延缓老化初期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晶核的过程并降低体系老化过程中水分子的流动性和重结晶速率从而抑制燕麦淀粉的老化。抑制老化的机制为:超高压处理增强了燕麦淀粉颗粒内部直链淀粉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了糊化过程中直链淀粉的溶出,β-葡聚糖添加后通过氢键与直链淀粉相互作用,抑制了老化初期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晶核的过程,从而使支链淀粉以该晶核为中心形成晶体结构的过程延缓;此外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的添加增强了淀粉凝胶体系对水分的束缚作用,导致体系中水分子流动性减弱,减缓了淀粉分子的迁移重结晶速率,从而抑制淀粉的老化。

汪云吉[4](2021)在《花芸豆α-淀粉酶抑制剂提取物的制备及提取残渣的利用》文中提出我国具有丰富的芸豆资源,芸豆中存在α-淀粉酶抑制剂(α-amylase inhibitor,α-AI),可以抑制哺乳动物和昆虫体内α-淀粉酶的活性,阻碍淀粉水解与消化,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天然物质。芸豆α-AI纯品提取过程复杂、周期长、成本高,其粗提物提取简单,对α-淀粉酶也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但其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植物凝集素(Phytohaemagglutinins,PHA),无法直接应用于食品工业。以往的方法在去除PHA活力的同时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α-AI活力的损失,甚至是失活。本课题研究了在保留芸豆粗提物中α-AI活力的同时去除PHA活力的方法,并优化工艺,探究得到的芸豆α-AI提取物性质,同时为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提取后的残渣应用于米粉中,得到一款营养强化米粉。首先,比较了产自内蒙古的五种芸豆(黑芸豆、白芸豆、奶花芸豆、红芸豆和花芸豆)粗提物中α-AI和PHA的活力,同时研究了去皮加工工艺对其α-AI和PHA活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花芸豆全籽粒粗提物对α-淀粉酶抑制率较高,总酚含量为1.00 mg GAE/g,总黄酮含量为0.86 mg CE/g,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综合考虑,选择花芸豆作为α-AI粗提物制备的最佳原料。随后,以粗提物中α-AI与PHA活力为指标,优化得到花芸豆粗提物提取最佳条件为豆粉目数60目;料液比1:5;提取p H 6.4;提取时间120 min;提取温度室温。同时比较了不同蛋白酶对粗提物中α-AI和PHA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蛋白酶去除PHA活力效果较好,经处理后,粗提物α-AI活力保留率为85.89%,凝集活力降低至6.97%。单因素联合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酸性蛋白酶处理最佳条件为:p H 2.5、温度70℃、处理时间90 min、加酶量1000 U/g,此时相对抑制率为75.38%,凝集活力完全去除。接着,研究了得到的无凝集活力花芸豆α-AI提取物的性质。结果表明,无凝集活力花芸豆α-AI提取物在p H 210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温度低于60℃时对提取物抑制率无显着影响(p>0.05),当温度升高至80℃,抑制率保留率为74.85%,当温度升高至90℃时,提取物失去抑制活力。抑制率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10 min时抑制率达到最高。提取物对不同类型和浓度淀粉的消化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无凝集活力花芸豆α-AI提取物经体外胃环境模拟和体外肠环境模拟后,其α-淀粉酶抑制率保留87.37%,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FRAP值则分别从10.18μmol TE/g、28.36μmol TE/g、72.22μmol Fe(II)/g降低至6.51μmol TE/g、23.06μmol TE/g和63.10μmol Fe(II)/g。将提取物以3%的添加量添加至主食中,面包、米饭、白馒头与玉米馒头中淀粉的水解度分别从77.79%、84.58%、84.91%和77.90%降低至30.48%、40.98%、19.08%和15.12%,估计血糖生成指数(Estimated glycemic index,e GI)分别从65.00、71.65、68.17和63.41降低至30.69、39.51、22.30和19.69。最后,将残渣添加至米粉中,并探讨了不同残渣添加量对米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残渣添加量的增加(0%20%),米粉的营养特性及抗氧化能力增加,但品质特性有所下降。感官评价表明5%与10%残渣添加的米粉与纯米粉无显着差异(p>0.05)综合考虑,选择10%的残渣添加量制备米粉,得到的米粉蛋白含量提高1.18倍,总酚含量提高2.71倍,并显着提高了其体外抗氧化能力(p<0.05)。同时,品质下降不明显,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唐子箫[5](2021)在《藜麦多肽和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车间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藜麦富含淀粉、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还含有丰富的微量营养元素,如多酚、皂苷、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价值非常高。其中,藜麦蛋白含量高达14%~17%,高于大米、大麦和玉米。藜麦蛋白的营养价值较高,包含了人体所需全部必需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均衡。但目前有关藜麦蛋白工业化提取方法的研究较少,传统的碱提酸沉法蛋白得率偏低,且损失了其他水溶性营养成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操作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酸碱,造成环境污染。此外,藜麦蛋白的溶解性较差,也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因此,本课题采用碱提结合膜分离技术,以期提高藜麦蛋白的得率,同时可以保留非淀粉多糖和其他水溶性营养价值成分,并将这些副产物开发成饮料,从而提高藜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采用酶解技术制备藜麦多肽,改善藜麦蛋白的溶解性,使得产品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最后完成藜麦生产车间的设计,验证该工艺工业化的可行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脱皮藜麦为原料,采用碱提结合膜分离技术提取藜麦蛋白,研究结果表明,碱提工艺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5°C,时间3 h,Na OH浓度1 g/L,料液比1:10。进一步考察PES50和PES5超滤膜对于蛋白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ES50超滤膜的效果更好,膜通量更高,蛋白质的截留率达95.58%,多糖的截留率为13.2%,藜麦蛋白最终得率可达到81.24%。采用最佳工艺提取藜麦蛋白后,考察酶解工艺对藜麦多肽得率、抗氧化活性、氨基酸组成、营养价值及消化特性的影响。以抗氧化活力和氮回收率(NRR)为指标,确定酶解最佳条件为:酶种类复合蛋白酶,底物浓度6%,酶添加量1800 U/g,反应时间4h,在此条件下藜麦多肽得率达76.51%,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在中性条件下,藜麦蛋白的溶解性从66.16%提高至90.71%。体外模拟消化结果表明,藜麦多肽可以在肠胃中保持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藜麦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及多肽分子量分布分析表明,藜麦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均衡,且组成以低聚肽(<2 k Da)为主,占比为74.00%。以藜麦蛋白超滤分离的副产物为原料生产藜麦饮料,澄清度达96.9%。其最佳配方为:柠檬酸的添加量为0.15%,以木糖醇作为甜味剂,添加量为5%。藜麦饮料的储藏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藜麦饮料保存在阴凉避光处,可长期维持其澄清度和色素的稳定性。在以上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年处理1000 t藜麦的生产车间设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较高,每年可生产藜麦多肽99.45 t,藜麦饮料6900 t,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张彩猛[6](2021)在《豌豆源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与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豌豆蛋白作为一种新兴植物蛋白资源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相比于大豆蛋白,具有非转基因、低致敏性和高营养价值标签的豌豆蛋白更受投资者青睐,其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但是,豌豆蛋白替代传统动物蛋白以及大豆蛋白应用于食品开发,特别是应用于植物蛋白饮料和植物乳时,其风味是最大的限制因素。本论文对豌豆分离蛋白(PPI)中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成分及其相应的异味贡献比例进行了系统表征;考察了豌豆源异味成分前体物质及脂肪氧合酶(LOX)途径相关内源酶,揭示了关键挥发性异味化合物的生成机理;阐释了加工因素对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生成的影响;明确了豌豆浆中各组分与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间的吸附机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低异味PPI生产工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系统表征了PPI中的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成分及其相应的异味贡献比例,并揭示了关键挥发性异味化合物的生成机理。PPI的异味可归为非豆腥味类和豆腥味类,其中非豆腥味类化合物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和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的异味贡献比例分别达到约46.77%和30.70%;豆腥味类异味的代表性化合物为(E,E)-2,4-癸二烯醛(7.19%)、(E,E)-2,4-壬二烯醛(7.01%)、己醛(4.34%)、2-戊基呋喃(1.34%)和1-辛烯-3-醇(1.57%)。其它气味活性成分的异味贡献率均小于1%。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PPI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是非LOX和LOX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和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通过非LOX途径生成,前者来源于豌豆的成熟过程,而后者则以游离氨基酸为合成前体,经加热和甲氧基化作用生成。豌豆中LOX-2、乙醇脱氢酶(ADH)的含量和活性较高,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的含量和活性较低。内源性风味前体物质含量和LOX途径酶活性的差异是决定关键异味化合物含量的主导因素,脂类含量的差异是次要因素。考察了加工因素和膜分离处理对PPI中关键挥发性异味含量的影响,明确了豌豆浆中各组分与异味成分间的吸附机制。当豌豆在LOX活性被抑制的碱性条件下磨浆时,豌豆浆中与LOX途径相关的异味成分含量可减少58%-73%。热处理可破坏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与豌豆浆中组分的结合,加热后,约25%的吡嗪被分离到乳清中。通过在不同体系中异味成分膜分离行为的研究,发现除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外,其余关键异味成分与豌豆浆各组分间的吸附强度与其log P值呈正相关;甲氧基吡嗪易被紧密吸附在蛋白质与脂质界面上,导致其在常温豌豆浆中的释放量极低,加热可破坏这种吸附。与常规工艺相比,经膜分离和酸沉处理,约70%的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86%的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以及大部分的豆腥味化合物被去除。以每批投料20 kg豌豆进行了三轮实验室规模中试试验。PPI、淀粉和纤维的得率分别为19.10%±0.85%、44.30%±1.35%和16.90%±0.80%。实验室中试PPI样品的风味和溶解性全面优于商业化产品S85F,验证了工艺放大的可行性。根据物料衡算结果,设计了一条每批处理200 kg豌豆的低异味PPI中试生产线,并进行了主要生产设备的选型。

王忱[7](2021)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β-葡聚糖的影响及抑制老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燕麦具有降血糖、血脂的功效,其主要功能成分为β-葡聚糖,但燕麦米饭易老化使其营养价值降低。超高压技术(UHP)是能够较好保留食品的营养,并延长食品的贮藏期的一种非热加工技术。因此本文采用超高压处理燕麦,通过进行不同处理,以燕麦籽粒微观结构和主要成分变化为指标进一步筛选出实验条件。研究超高压对燕麦β-葡聚糖含量和结构的影响以及与抑制燕麦米饭老化期间复水率、质构特性、热特性、结晶性等特性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超高压处理后的燕麦籽粒横截面,发现经过超高压处理后燕麦籽粒内部的糊粉层和胚乳细胞发生分离,糊粉层细胞明显破裂,细胞内部物质大量流出,果皮变薄呈现片层状结构。2、超高压下不同料水比处理当料水比达到1:2.5时,β-葡聚糖含量最高为5.78%,淀粉含量最小,为60.11%;时间为15 min时,β-葡聚糖含量最高为5.89%,脂肪含量最低为6.87%;压力达到500 MPa时,β-葡聚糖含量达到最高4.49%。3、采用正交法获得β-葡聚糖最优提取工艺条件是:温度65℃,时间3.2 h,料液比为1:23,提取2次;采用最佳优化工艺提纯的物质纯度在96%以上;多分散系数Mw/Mn为1.505;HPLC和红外光谱分析均证明提纯物为β-葡聚糖。4、不同压力以及不同处理时间均有效提高了β-葡聚糖含量,其含量最高是在压力达到500 MPa或处理时间在10 min时,达5.89%;不同处理时间以及不同压力处理不改变β-葡聚糖之间官能团的结构。5、超高压处理后,燕麦米饭贮藏期间的水分活度变化不显着;复水率在10min/500 MPa处理下在贮藏第5 d最高;直链淀粉溶出量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燕麦的糊化曲线和数据显示,相比于空白对照组(CK),超高压处理组的回生值(SB)下降;燕麦米饭质构特性均优于CK;贮藏期间比较米饭的热焓值(△H)和回生度,超高压处理组明显降低且低于CK,在500 MPa或10 min时趋于平缓;老化动力学模型得出CK的老化速率常数K是600 MPa的1.5倍;燕麦米饭在贮藏期(14 d)的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淀粉晶型由A型转化为B+V型结构,结晶峰在500 MPa下结晶强度最低。6、超高压处理的时间与硬度、粘聚性、咀嚼度、△H、回生度、最高温度(TP)、最终温度(TC)、FV、SB、直链淀粉含量均呈负相关;压力与硬度、粘聚性、回生度、起始糊化温度(TO)、TP、TC、FV呈极显着负相关;β-葡聚糖含量与硬度、咀嚼度、TC与呈显着负相关,与FV、SB、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

张影全[8](2021)在《挂面干燥过程蛋白质结构变化与产品质量的构效关系》文中认为挂面是我国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面制品之一,年产量已达800万吨以上,消费小麦粉总量的15%,对消费者主食有效供给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挂面干燥工序是挂面生产的关键工序之一,其工艺设计、参数控制与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以及能源消耗等密切相关。温度和相对湿度是挂面干燥工艺的主要可控因素,也是影响挂面干燥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蛋白质,尤其是面筋蛋白的分子结构,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面条干燥过程中面筋蛋白会发生解聚、聚合等一系列的变化,影响挂面产品质量性状。然而,关于干燥条件,特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与温度交互作用对挂面产品质量、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影响程度,干燥过程蛋白质分子结构变化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等问题,尚不明确或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实验室仿工业小试规模制作挂面,借助“食品水分分析技术平台”对干燥过程的可控性和精确性,研究了挂面干燥条件和干燥过程产品质量和烹饪特性的变化;以蛋白质分子结构变化为重点,采用SDS-PAGE、SE-HPLC、TGA、FTIR、SEM、ATR-FTIR-M等分析技术或手段,从分子水平、介观或微观水平分析了干燥条件对挂面蛋白亚基组成、分子量大小和分布、聚集状态、热力学特性、二级结构、蛋白网络结构等的影响程度,研究了干燥过程挂面蛋白质分子组成、面筋蛋白网络结构等变化;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确定了影响挂面产品质量的关键蛋白质和作用大小,探讨了蛋白质结构及理化特性对产品质量性状的影响过程或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燥温度、相对湿度及交互作用对挂面产品质量和烹饪质量特性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影响,其中温度对挂面水分含量、烹饪质量特性影响最大;相对湿度对挂面色泽、密度和抗弯曲特性影响较大。不同温湿度条件组合下,挂面产品质量之间具有显着差异。(2)60℃/75%干燥组合条件下,挂面色泽、抗弯曲特性较好,最佳煮制时间、烹调损失率均最小;煮熟挂面硬度、弹性、黏聚性、回复性等处于中等水平,与当前多数工艺条件(40℃/75%)相比,产品质量和烹饪特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升。(3)干燥条件对挂面中蛋白质含量、亚基组成及相对含量没有显着影响。温度、相对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分子量蛋白组分、二级结构、热力学特性等均有显着或者极显着影响,其中,温度对蛋白质分子组成、GMP含量、游离巯基含量等的影响最大;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交互作用对二级结构、热转变温度的影响最大。不同温湿度组合条件下,挂面中蛋白质分子组成、聚集状态、网络结构等具有显着差异。(4)干燥过程蛋白质发生一定的聚集变性,LPP、LMP提取率下降,蛋白聚集度、GMP含量增加。蛋白质的聚集速度与聚集程度受温度、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060 min阶段挂面蛋白聚集速度最快,60300 min变化速度较慢。干燥过程挂面中不同二级结构发生相互转化,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变化不一致。面筋网络结构随着干燥进程变得紧凑、致密,逐渐形成具有片层结构的网络,将A、B淀粉颗粒紧紧黏附或者包裹其中;干燥过程A、B淀粉粒尺寸未见明显变化。(5)挂面中GMP含量、LPP/LMP比例能够综合反映干燥后蛋白质的交联程度,是影响挂面产品质量的关键蛋白质理化指标。(6)干燥后挂面蛋白质分子聚集程度、蛋白质空间构象结构变化,是导致产品质量差异的内在原因。聚集程度越大,空间有序性越低,挂面产品色泽越暗,烹调损失越大,煮后挂面越硬。通过控制干燥条件和过程,进而影响蛋白聚集程度以及聚集体空间构象,可以达到调控产品质量的目的。

杨歆萌[9](2021)在《高品质核桃蛋白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香核桃是我国主要的核桃品种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然而市场上的清香核桃除直接食用外,多被用于提取核桃油,剩余的核桃饼粕含有大量蛋白,未被充分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核桃蛋白的提取率低,得到的蛋白品质不稳定,是影响核桃蛋白开发及利用的关键问题。明确核桃蛋白的结构和组成,优化核桃蛋白的制备工艺,改善核桃蛋白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才能充分利用核桃蛋白资源,提高其经济价值。因此,本文以核桃蛋白的开发及利用为目的,制备低变性、高得率、高纯度的核桃蛋白为目标,以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研究对比其功能性质,为生产优质核桃蛋白提供理论指导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利用多因素双指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低变性核桃蛋白粉的制备工艺,分别以核桃饼和核桃仁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超声脱脂工艺的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提取次数等指标,以含油率和蛋白质分散指数为检测目标,得出制备核桃蛋白粉的最佳原料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低变性核桃蛋白粉制备原料是清香核桃仁,低变性核桃蛋白粉采用超声脱脂工艺的最佳制备条件:超声功率为400.0 W,料液比为1:25,超声时间为150.0 min,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得到的低变性核桃蛋白粉品质最好,其含油率为0.62%,蛋白质分散指数为14.88%。其次,采用酶水解结合碱溶酸沉法制备核桃蛋白,以低变性核桃蛋白粉为原料,优化碱溶工艺的pH;通过优选碱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根据酶解时间、酶解pH、加酶量、酶解温度等指标,以蛋白提取率为目标,结合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同时通过超滤工艺对酸沉废液进行核桃蛋白回收,采用单因素试验比较分析不同膜中原液浓度和原液温度对截留率的影响,提高核桃蛋白回收率。结果表明,碱提酸沉法中碱提工艺的最适pH为10.0;纤维素酶是最适的水解酶;核桃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90.0 min,酶解pH3.6,加酶量0.20%,酶解温度37.0℃,在最优核桃蛋白的工艺条件下,核桃蛋白的提取率可达84.11%。醋酸纤维素膜为最佳膜材料,其在0.363 mg/m L、30.0℃条件下,平均截留率最高,达到80.01%。最后,采用糖化酶纯化核桃蛋白,得到品质最佳的核桃分离蛋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比较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糖化酶用量、料液比等指标的差异,以核桃蛋白纯度为目标,优化核桃蛋白纯化工艺,并比较核桃分离蛋白产品与低变性核桃蛋白粉在不同条件下的持水性、吸油性和乳化性等功能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核桃蛋白提纯工艺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55.0℃,酶解pH 5.0,酶解时间40.0 min,糖化酶用量80.0 U/g,料液比1:8,最终得到酶纯化后的核桃蛋白纯度为94.37%。制备的核桃分离蛋白产品持水性(3.72 g/g)、吸油性(1.57 g/g)和乳化性(57.6%)优于低变性核桃蛋白粉,证明制备的核桃分离蛋白产品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综上,本文对核桃蛋白提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低变性核桃蛋白粉提取工艺的优化、核桃蛋白得率和纯度的优化,得到了变性低、得率高和纯度高的优质核桃分离蛋白,为以开发核桃蛋白为主的核桃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李运通[10](2021)在《基于亚临界流体的燕麦油脂可控脱除与淀粉冷水溶胀性改良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燕麦是全球公认的健康食品原料,在中华面制主食加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改进燕麦粉“高脂无筋”的不足,使其适于中华传统主食面条工业化加工是杂粮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本论文围绕“燕麦结构脂的脱除与淀粉冷水溶胀性的改善”两个关键技术瓶颈展开研究,在建立燕麦中油脂和水分的快速分析方法基础上,利用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对燕麦油脂可控脱除,进一步采用亚临界乙醇‐水对燕麦淀粉进行改性,并探讨其脱脂及冷水溶胀性能改善机制,评估脱脂/改性燕麦全粉加工面条的适应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建立了低场核磁共振分析技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对燕麦中油脂和水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燕麦的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中T21和T22两种质子类型,分别代表水分和油脂。利用外标3%Mn Cl2·4H2O溶液所建立的水分测试方法,其测试结果明显高于实际值,准确度较差;而采用内标法建立的水分测试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其中T21峰面积与水分质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23.141x,R2=0.9893,线性范围4.0 mg‐140 mg,检测限1.57 mg。采用外标法得到T22峰面积与油脂质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5.115x,R2=0.9955,线性范围0 mg‐185.8 mg,检测限为2.40 mg。在实际样品检测中,LF-NMR法与常规的水分和油脂测试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LF-NMR法还可适用于燕麦籽粒、燕麦片和燕麦粉等多种形式燕麦产品的水分和油脂含量同时检测。综上,基于LF-NMR利用内标法和外标法分别建立燕麦中水分和油脂的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应用于不同形式燕麦产品的水分和油脂同时、快速和无损检测。(2)采用丙烷、二甲醚等亚临界溶媒对燕麦中油脂及磷脂进行脱除,并进行浸出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通过观察燕麦籽粒微观结构和油脂分布,从微观角度理解油脂溶出规律。结果表明,燕麦油脂及磷脂在亚临界丙烷、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二甲醚中溶出时,洗涤阶段的传质系数变化范围为0.26 min-1-0.53min-1,显着高于扩散阶段。随着溶媒极性增加,燕麦中油脂和磷脂的平衡提取率均增加;随着萃取温度的增加,燕麦中油脂的平衡提取率先增加后减少,但磷脂的平衡提取率和传质系数一直增加。燕麦中磷脂的萃取活化能、焓变和熵变分别为13.33 k J/(mol·K),31.6 k J/mol和104.66 J/(mol·K),均高于油脂;萃取温度从30°C增加到60°C时,磷脂的吉布斯自由能增加明显,浸出变得更加容易。微观上,燕麦的胚乳结构松散,籽粒外层油脂含量高于内部,外层油脂的洗涤过程和内部油脂的扩散过程同时发生。综上,通过选择不同极性的亚临界状态下溶媒与调节温度,可实现燕麦中油脂的可控萃取;采用亚临界二甲醚、提高萃取温度有利于燕麦中磷脂的高效脱除。(3)研究了脱脂程度对燕麦全粉与淀粉糊化特性、动态流变和凝胶强度等流变学性质;糊化焓、回生焓和淀粉‐脂质复合物解离焓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燕麦中的油脂含量从7%降低至1%,燕麦粉的峰值粘度从2323 cp增加至2873 cp;燕麦全粉凝胶的储能模量(G’)与油脂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凝胶强度则由62.30 g增加至108.96 g。当燕麦淀粉体系的油脂含量从5%降低至0%,峰值粘度从3986 cp增加至4317 cp;,燕麦淀粉凝胶的储能模量(G’)与油脂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凝胶强度增加。热力学特性表明,燕麦油脂(非淀粉脂质)含量的降低对全粉中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未产生显着影响;然而,淀粉体系中油脂含量降低时,其回生焓显着增加。综上,随着燕麦粉脱脂程度的提高,其淀粉的峰值粘度、凝胶强度和回生焓增加,淀粉更易于回生。(4)采用亚临界乙醇-水改性燕麦淀粉,研究改性淀粉的冷水溶胀性、溶解性、颗粒完整性、糊化性质和凝胶状态等性质变化规律,及微观结构、晶体结构、V-单螺旋结构、短程有序结构和分子量分布等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48%、改性温度为95°C时,燕麦淀粉的冷水溶胀性和冷水溶解性综合最优,分别为24.09 g/g和19.28%。经改性,颗粒状冷水溶胀(Granule Cold Water Swelling,GCWS)燕麦淀粉颗粒尺寸变大,形态仍保持完整,遇水后迅速溶胀,糊化焓值为0 J/g,在冷水中可形成均匀的凝胶。改性燕麦淀粉的颗粒表面呈蜂窝多孔状,结晶由A-型转变为V‐型,固体核磁结果表明V‐型单螺旋结构含量由2.76%增加到7.08%,傅里叶红外光谱中1047 cm-1/1022 cm-1比值减小,淀粉分子量呈降低趋势。综上,燕麦冷水溶胀淀粉制备的优化参数为:乙醇浓度48%,改性温度95°C;得到团粒保持完整、遇冷水可溶胀、常温下能形成凝胶的改性燕麦淀粉,其主要结构特点是表面呈蜂窝多孔状、结晶结构由A‐型转变成V‐型。(5)采用亚临界乙醇-水改性燕麦全粉,分析其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制作高含量燕麦粉挂面,研究添加不同比例改性燕麦粉对燕麦挂面加工和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乙醇-水改性燕麦全粉,其中淀粉颗粒形态完整、糊化焓值和淀粉-脂质复合物解离焓值均消失、室温粘度增加、峰值粘度从1293 cp降低到403 cp。添加5%改性燕麦粉时,面带最适加水量由40%增加到41%,抗拉伸力由345.57 g显着增加到365.93 g。在添加改性燕麦粉后,面带中深层结合水的比例A21由12.07%显着增加到16.31%,弱结合水的比例A22由86.20%显着减少到82.18%。添加5%改性燕麦粉,燕麦挂面的蒸煮品质无显着影响,煮后挂面硬度变小,爽滑性无显着变化。综上,亚临界乙醇-水可以一步得到脱脂和改性的燕麦全粉;添加5%改性燕麦粉即可显着提升50%燕麦含量面带的加工品质。综上所述,亚临界二甲醚能可控地脱除燕麦中的油脂及磷脂,得到稳定化燕麦粉原料;采用亚临界乙醇‐水改性燕麦淀粉和全粉,淀粉的结晶由A‐型转变成V‐型,使其表现出优异的冷水溶胀性能,在燕麦面条等杂粮加工中具有研究前景和应用潜力。

二、实验室小麦B淀粉的制备及提取率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室小麦B淀粉的制备及提取率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离心场中燕麦浆液组分分布及燕麦蛋白水媒法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燕麦概述
        1.1.1 燕麦资源
        1.1.2 燕麦的主要成分
        1.1.3 燕麦的开发与利用
    1.2 燕麦蛋白的研究现状
        1.2.1 燕麦蛋白的组成与特点
        1.2.2 燕麦蛋白的加工特性和营养价值
        1.2.3 燕麦蛋白产品现状与市场前景
    1.3 燕麦蛋白的制备方法
        1.3.1 碱溶酸沉法
        1.3.2 添加酶辅助法
        1.3.3 干法加工富集
    1.4 植物蛋白浆液组分分布研究现状
        1.4.1 燕麦的脂质组成
        1.4.2 燕麦中蛋白质和脂质的分布
        1.4.3 蛋白质-脂质相互作用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基本成分测定方法
        2.3.2 Tricine-SDS-PAGE和SDS-PAGE凝胶电泳
        2.3.3 粒径分析测定
        2.3.4 激光共聚焦微观结构测定
        2.3.5 氨基酸组成测定
        2.3.6 挥发性风味成分测定
    2.4 实验方法
        2.4.1 裸燕麦粉碎及燕麦蛋白提取方法
        2.4.2 裸燕麦浸泡磨浆及燕麦蛋白提取方法
        2.4.3 燕麦蛋白分级沉淀方法
        2.4.4 燕麦淀粉提取方法
        2.4.5 燕麦β-葡聚糖提取方法
        2.4.6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
        2.4.7 蛋白质加工特性的测定方法
        2.4.8 淀粉性质的测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燕麦原料前处理方式对燕麦蛋白制备的影响
        3.1.1 燕麦原料的成分组成
        3.1.2 燕麦原料干法粉碎处理的影响
        3.1.3 燕麦原料不同前处理方式的影响
    3.2 燕麦浆液提取条件对燕麦蛋白制备的影响
        3.2.1 料水比对燕麦蛋白提取的影响
        3.2.2 pH对燕麦蛋白提取的影响
        3.2.3 温度对燕麦蛋白提取的影响
        3.2.4 离心力对燕麦蛋白提取的影响
        3.2.5 四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3.3 不同因素对燕麦浆液中组分分布的影响
        3.3.1 燕麦浆液直接超速离心分级
        3.3.2 盐离子浓度对燕麦浆液中组分分布的影响
        3.3.3 燕麦浆浓度对燕麦浆液中组分分布的影响
        3.3.4 温度对燕麦浆液中组分分布的影响
        3.3.5 燕麦浆液的蔗糖密度离心分级
    3.4 燕麦蛋白的分级沉淀富集
        3.4.1 分级沉淀pH对蛋白质富集的影响
        3.4.2 燕麦浆液冷冻处理对蛋白质富集的影响
        3.4.3 盐离子种类及浓度对蛋白质富集的影响
        3.4.4 温度对蛋白质富集的影响
        3.4.5 离心力对蛋白质富集的影响
    3.5 燕麦蛋白的性质表征
        3.5.1 燕麦蛋白产品的蛋白质组成
        3.5.2 燕麦蛋白产品的氨基酸组成
        3.5.3 燕麦蛋白产品的加工特性
        3.5.4 燕麦蛋白产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3.6 燕麦蛋白提取副产物的利用
        3.6.1 燕麦淀粉的制备工艺
        3.6.2 燕麦淀粉的功能性质
        3.6.3 燕麦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麦麸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的亚临界水制备及其氧化凝胶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麸皮的构成及加工利用现状
    1.2 阿拉伯木聚糖(AX)研究进展
        1.2.1 AX的结构特点
        1.2.2 AX的理化功能性质
        1.2.3 AX的氧化交联
    1.3 植物多糖提取研究进展
        1.3.1 植物细胞壁结构
        1.3.2 多糖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3.3 亚临界水提取法研究现状
    1.4 多糖基水凝胶研究进展
        1.4.1 水凝胶的分类
        1.4.2 水凝胶的性质及分析手段
        1.4.3 水凝胶的应用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的亚临界水提取法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麦麸皮的粉碎
        2.3.2 小麦麸皮脱淀粉及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WEAX)的回收
        2.3.3 碱提取阿拉伯木聚糖的制备
        2.3.4 亚临界水提取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
        2.3.5 亚氯酸盐漂白样品的制备
        2.3.6 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
        2.3.7 酚酸及其二聚体组成分析
        2.3.8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9 粒径分析
        2.3.10 红外光谱分析
        2.3.11 热重分析
        2.3.12 纤维素酶解率测定
        2.3.13 质量衡算计算方法
        2.3.1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AX提取物和提取残渣的主要组成
        2.4.2 AX提取物和提取残渣的酚酸及二聚体组成
        2.4.3 亚临界水提取对提取残渣的影响
        2.4.4 提取过程的质量衡算及物质迁移规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结构与氧化交联行为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AX的纯化
        3.3.2 分子量分析
        3.3.3 甲基化分析
        3.3.4 漆酶活力的测定
        3.3.5 AX的氧化交联
        3.3.6 动态流变学测试
        3.3.7 酚酸及其二聚体组成分析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AX的分子量分析
        3.4.2 不同AX的糖苷键连接模式分析
        3.4.3 不同AX的凝胶性对比
        3.4.4 氧化交联对AX结构的影响
        3.4.5 AX结构特性对其氧化交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分子量阿拉伯木聚糖共混对氧化交联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HAX和 LAX的制备
        4.3.2 HAX和 LAX的组分分析
        4.3.3 HAX和 LAX的高分子性质分析
        4.3.4 HAX和 LAX的氧化交联
        4.3.5 动态流变分析
        4.3.6 凝胶溶胀率
        4.3.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4.3.8 扫描电子显微镜
        4.3.9 原子力显微镜
        4.3.10 抗氧化能力评价
        4.3.11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HAX和 LAX的得率及组成
        4.4.2 HAX和 LAX的高分子性质分析
        4.4.3 HAX和 LAX的溶液流变性能分析
        4.4.4 HAX、LAX及其共混凝胶性能分析
        4.4.5 HAX-LAX共混凝胶结构表征
        4.4.6 HAX-LAX共混凝胶抗氧化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拉伯木聚糖-溶菌酶共混凝胶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AX-溶菌酶相互作用表征
        5.3.2 复配凝胶的制备
        5.3.3 酚酸组成分析
        5.3.4 动态流变分析
        5.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5.3.6 凝胶溶胀性
        5.3.7 扫描电子显微镜
        5.3.8 抗氧化能力评价
        5.3.9 溶菌酶活力测定
        5.3.10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AX-溶菌酶相互作用表征
        5.4.2 AX-溶菌酶复配凝胶的性能分析
        5.4.3 AX-溶菌酶混合凝胶的结构表征
        5.4.4 AX-溶菌酶混合凝胶的功能性评价
        5.4.5 溶菌酶活力测定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抑制淀粉老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淀粉概述
        1.1.1 淀粉的结构及组成
        1.1.2 淀粉的相关特性
        1.1.3 淀粉的老化及控制
        1.1.4 淀粉的提取纯化
        1.1.5 淀粉的改性
    1.2 超高压技术及其应用
        1.2.1 超高压技术概述
        1.2.2 超高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超高压技术在谷物淀粉改性方面的研究
        1.3.1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颗粒特性的影响
        1.3.2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
        1.3.3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化学成分的影响
        1.3.4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1.3.5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透光率、凝沉性、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1.3.6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糊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1.3.7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1.3.8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1.3.9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1.3.10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老化的影响
        1.3.11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1.4 燕麦淀粉研究现状
        1.4.1 燕麦概述
        1.4.2 燕麦淀粉研究现状
        1.4.3 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对淀粉影响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燕麦淀粉的提取纯化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燕麦淀粉提取工艺流程
        2.3.2 淀粉提取单因素和正交试验
        2.3.3 燕麦淀粉的纯化
        2.3.4 燕麦淀粉提取物成分的测定
        2.3.5 燕麦淀粉颗粒形貌的观察
        2.3.6 燕麦淀粉红外光谱扫描
        2.3.7 燕麦淀粉结晶结构的测定
        2.3.8 燕麦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2.3.9 燕麦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2.3.10 燕麦淀粉透光率的测定
        2.3.11 燕麦淀粉凝沉性的测定
        2.3.12 燕麦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2.3.13 燕麦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4.2 燕麦淀粉提取正交试验结果
        2.4.3 燕麦淀粉化学组成
        2.4.4 燕麦淀粉颗粒形貌
        2.4.5 燕麦淀粉短程有序结构
        2.4.6 燕麦淀粉结晶结构
        2.4.7 燕麦淀粉的相关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燕麦淀粉的超高压处理
        3.3.2 颗粒形貌的观察
        3.3.3 粒度分布的测定
        3.3.4 结晶结构的测定
        3.3.5 红外光谱的测定
        3.3.6 固态核磁的测定
        3.3.7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超高压处理压力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4.2 不同时间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4.3 水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影响
    3.5 超高压改变燕麦淀粉微观结构模型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4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性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燕麦淀粉的超高压处理
        4.3.2 化学组成的测定
        4.3.3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4.3.4 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4.3.5 透光率的测定
        4.3.6 凝沉性的测定
        4.3.7 冻融稳定性
        4.3.8 燕麦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测定
        4.3.9 糊化特性的测定
        4.3.10 热特性的测定
        4.3.11 流变学测定
        4.3.12 体外消化性
        4.3.1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化学组成的影响
        4.4.2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4.4.3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透光率的影响
        4.4.4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凝沉性的影响
        4.4.5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4.4.6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质构特性的影响
        4.4.7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4.8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4.4.9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10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静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11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4.5 相关性分析
    4.6 超高压处理燕麦淀粉结构与特性之间的关系
    4.7 本章小结
5 β-葡聚糖的添加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配制
        5.3.2 微观结构的测定
        5.3.3 相关性质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β-葡聚糖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5.4.2 β-葡聚糖添加对燕麦淀粉性质的影响
        5.4.3 β-葡聚糖与燕麦淀粉的相互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微观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3.1 超高压处理
        6.3.2 微观结构的测定
        6.3.3 性质的测定
        6.3.4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微观结构的影响
        6.4.2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性质的影响
        6.4.3 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6.5 压力对复配体系结构与特性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的添加对燕麦淀粉老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3 实验方法
        7.3.1 老化处理
        7.3.2 颗粒形貌的观察
        7.3.3 质构的测定
        7.3.4 短程有序结构的测定
        7.3.5 结晶结构的测定
        7.3.6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7.3.7 水分子迁移的测定
        7.3.8 老化焓的测定
        7.3.9 老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7.4 结果与分析
        7.4.1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颗粒形貌的变化
        7.4.2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凝胶质构的变化
        7.4.3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近程分子的变化
        7.4.4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结晶结构的变化
        7.4.5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固态核磁的变化
        7.4.6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迁移
        7.4.7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7.5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的添加对燕麦淀粉老化抑制机制
    7.6 本章小结
8 全文结论
    8.1 实验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花芸豆α-淀粉酶抑制剂提取物的制备及提取残渣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芸豆概述
        1.1.1 芸豆种植情况
        1.1.2 芸豆营养价值
        1.1.3 芸豆加工利用现状
    1.2 芸豆α-AI概述
        1.2.1 芸豆α-AI的种类
        1.2.2 芸豆α-AI的健康作用及其机理
        1.2.3 芸豆α-AI的提取方法
        1.2.4 芸豆α-AI活力测定方法
        1.2.5 芸豆α-AI应用过程中的有害物质——PHA
    1.3 杂豆添加米粉概述
    1.4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及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芸豆粗提物的制备
        2.3.2 芸豆理化指标测定
        2.3.3 总酚含量测定
        2.3.4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5 游离酚含量的测定
        2.3.6 单宁含量的测定
        2.3.7 芸豆α-AI活力的测定
        2.3.8 芸豆凝集活力的测定
        2.3.9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3.10 花芸豆粗提物制备工艺优化
        2.3.11 无凝集活力花芸豆提取物加工工艺优化
        2.3.12 无凝集活力花芸豆提取物性质研究
        2.3.13 估计血糖生成指数的测定
        2.3.14 添加花芸豆提取残渣米粉的制备
        2.3.15 米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2.3.16 米粉质构特性的测定
        2.3.17 米粉蒸煮特性的测定
        2.3.18 米粉的感官评价
        2.3.19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去皮加工对芸豆α-AI与 PHA活力的影响
        3.1.1 不同品种芸豆营养成分比较
        3.1.2 去皮对芸豆总酚、总黄酮和游离酚酸含量的影响
        3.1.3 去皮对芸豆单宁含量的影响
        3.1.4 去皮对芸豆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1.5 去皮对芸豆α-AI和 PHA活力的影响
        3.1.6 相关性分析
    3.2 无凝集素活力花芸豆α-AI提取物制备工艺优化
        3.2.1 花芸豆粗提物提取条件对α-AI与凝集活力的影响
        3.2.2 蛋白酶对花芸豆粗提物α-AI与 PHA活力的影响
        3.2.3 花芸豆粗提物去凝集活力条件优化
    3.3 花芸豆提取物性质研究
        3.3.1 温度对无凝集活力花芸豆α-AI提取物抑制率的影响
        3.3.2 p H对无凝集活力花芸豆α-AI提取物抑制率的影响
        3.3.3 孵育时间对无凝集活力花芸豆α-AI提取物抑制率的影响
        3.3.4 淀粉浓度对抑制效果的影响
        3.3.5 淀粉类型对抑制效果的影响
        3.3.6 模拟胃肠道处理的影响
        3.3.7 花芸豆提取物对日常主食e GI的影响
    3.4 添加花芸豆提取残渣米粉的性质研究
        3.4.1 残渣添加米粉的基本营养成分
        3.4.2 残渣添加米粉的抗氧化能力
        3.4.3 残渣添加米粉的蒸煮特性
        3.4.4 残渣添加米粉的糊化特性
        3.4.5 残渣添加米粉的质构特性
        3.4.6 残渣添加米粉的感官评价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藜麦多肽和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车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藜麦概述
    1.2 藜麦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藜麦蛋白的概述
        1.2.2 藜麦蛋白的功能特性
        1.2.3 藜麦蛋白的提取方法
        1.2.4 藜麦多肽的研究进展
    1.3 藜麦多糖的研究进展
        1.3.1 藜麦多糖的概述
        1.3.2 藜麦多糖的提取方法
    1.4 藜麦饮料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藜麦多肽制备工艺
        2.2.2 藜麦基本组成分析
        2.2.3 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2.2.4 多糖提取率的测定
        2.2.5 藜麦蛋白碱提工艺的优化
        2.2.6 藜麦蛋白的分离工艺优化
        2.2.7 藜麦蛋白的结构表征
        2.2.8 藜麦多肽的酶解工艺优化
        2.2.9 水解度(DH)
        2.2.10 氮回收率(NRR)
        2.2.11 藜麦多肽的性质分析
        2.2.12 藜麦软饮料配方的优化
        2.2.13 藜麦软饮料储存实验
        2.2.14 藜麦软饮料质量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藜麦的基本组成成分
    3.2 藜麦蛋白碱提工艺的优化
        3.2.1 料液比的确定
        3.2.2 NaOH浓度的确定
        3.2.3 提取时间的确定
        3.2.4 提取温度的确定
    3.3 藜麦蛋白分离工艺的优化
        3.3.1 超滤膜组件的选择
        3.3.2 超滤方式的选择
    3.4 藜麦蛋白的结构表征
        3.4.1 SDS-PAGE电泳分析
        3.4.2 荧光光谱分析
        3.4.3 FTIR红外光谱分析
    3.5 藜麦蛋白酶解条件优化
        3.5.1 酶种类的确定
        3.5.2 蛋白浓度的确定
        3.5.3 酶添加量的确定
        3.5.4 酶解时间的确定
    3.6 藜麦多肽的性质分析
        3.6.1 藜麦多肽的氨基酸组成
        3.6.2 藜麦多肽的营养评价
        3.6.3 藜麦多肽的溶解性
        3.6.4 藜麦多肽的消化特性
    3.7 藜麦软饮料的研制与性质分析
        3.7.1 藜麦饮料配方的优化
        3.7.2 藜麦软饮料的稳定性
        3.7.3 藜麦软饮料的质量指标
4 年处理1000吨藜麦车间设计
    4.1 产品市场分析
    4.2 工艺流程的设计与说明
        4.2.1 工艺流程
        4.2.2 工艺流程说明
    4.3 物料衡算
        4.3.1 主产品产量的计算
        4.3.2 主要原辅料和包材的计算
    4.4 设备选型
        4.4.1 设备选型原则
        4.4.2 设备选型表
    4.5 水、电、气核算
        4.5.1 生产用水核算
        4.5.2 生产用电核算
        4.5.3 生产用气核算
    4.6 经济效益分析
        4.6.1 成本估算
        4.6.2 营业收入及税金
        4.6.3 主要财务评价指标
    4.7 环境保护及消防卫生
        4.7.1 废水处理
        4.7.2 废气处理
        4.7.3 噪声处理
        4.7.4 车间卫生
        4.7.5 安全生产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附表
附录C:附图

(6)豌豆源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与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豌豆与豌豆蛋白质
        1.1.1 豌豆资源及其可持续性
        1.1.2 豌豆的成分
        1.1.3 豌豆的营养及应用
    1.2 豌豆蛋白产品及生产工艺
        1.2.1 豌豆蛋白产品
        1.2.2 豌豆蛋白生产工艺
    1.3 豌豆蛋白的性质与应用现状
        1.3.1 加工特性及其应用
        1.3.2 营养特性及其应用
        1.3.3 在新兴植物基产品中的应用
    1.4 豌豆源异味成分及产生机理研究现状
        1.4.1 豌豆源异味成分
        1.4.2 豌豆源异味成分产生机理
    1.5 豌豆蛋白产品风味改善研究进展
        1.5.1 豌豆原料对风味的影响
        1.5.2 豌豆预处理对风味的影响
        1.5.3 加工工艺对风味的影响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组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2.3.2 无气味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2.3.3 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4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2.3.5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2.3.6 标准曲线的建立
        2.3.7 气味活性值的测定
        2.3.8 感官评价
        2.3.9 气味重组实验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豌豆分离蛋白的成分分析
        2.4.2 豌豆分离蛋白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鉴定
        2.4.3 豌豆分离蛋白的感官特性及其气味活性成分的鉴定
        2.4.4 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及其异味贡献率的分析
        2.4.5 豌豆分离蛋白的气味重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豌豆浆和大豆浆的制备
        3.3.2 豌豆和大豆粗油体的制备
        3.3.3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3.3.4 感官评价
        3.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3.6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3.7 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3.3.8 挥发性成分相关内源酶的鉴定
        3.3.9 挥发性成分相关内源酶活性的测定
        3.3.10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豌豆浆与大豆浆中挥发性异味成分的表征
        3.4.2 LOX途径相关酶的组成分析
        3.4.3 多不饱和FFA含量与LOX途径挥发物生成量的关系
        3.4.4 LOX途径相关酶活性与挥发物生成量的关系
        3.4.5 甲氧基吡嗪的生成途径分析
        3.4.6 1-辛烯-3-醇的生成途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工因素对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湿法豌豆浆的制备
        4.3.2 半干法豌豆浆的制备
        4.3.3 不同pH豌豆浆的制备
        4.3.4 无氧豌豆浆的制备
        4.3.5 碱性磨浆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4.3.6 不同加热条件下,LOX活性的测定
        4.3.7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4.3.8 感官评价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湿法和半干法工艺对豌豆浆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含量的影响
        4.4.2 LOX活性抑制对豌豆浆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含量的影响
        4.4.3 无氧磨浆对豌豆浆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含量的影响
        4.4.4 豌豆浆热处理对酸沉去除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影响
        4.4.5 甲氧基吡嗪与豌豆浆组分的相互作用
        4.4.6 工艺改进对豌豆分离蛋白异味成分和感官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膜分离去除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豌豆浆的制备
        5.3.2 无气味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5.3.3 挥发性异味模拟体系的制备
        5.3.4 膜分离流程
        5.3.5 膜通量的计算
        5.3.6 挥发性化合物理论透过量的计算
        5.3.7 结合常数的测定
        5.3.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5.3.9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5.3.10 感官评价
        5.3.11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理化性质
        5.4.2 异味成分在不同体系中的膜分离行为
        5.4.3 异味成分在加热豌豆浆中的膜分离行为
        5.4.4 膜分离去除甲氧基吡嗪合成前体
        5.4.5 豌豆浆膜分离过程中膜通量的变化
        5.4.6 膜分离处理PPI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与感官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工艺设计及中试验证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生产工艺路线设计
        6.3.2 设备选型
        6.3.3 物料衡算
        6.3.4 挥发性成分的鉴定和感官评价
        6.3.5 PPI产品质量分析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PPI中试加工过程的物料衡算
        6.4.2 实验室规模中试流程及相关指标分析
        6.4.3 实验室规模中试PPI产品质量分析
        6.4.4 低异味PPI中试线工艺流程设计
        6.4.5 设备的选型与操作流程
        6.4.6 技术转化情况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清单
附录 Ⅱ:部分样品的GC-MS谱图

(7)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β-葡聚糖的影响及抑制老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燕麦的成分及研究现状
        1.1.1 燕麦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1.1.2 燕麦产品的研究现状
    1.2 β-葡聚糖及其特性
        1.2.1 β-葡聚糖测定方法
        1.2.2 β-葡聚糖结构
        1.2.3 β-葡聚糖功能特性及应用
    1.3 超高压技术
        1.3.1 超高压技术概述
        1.3.2 超高压对食品成分及质构特性的影响
        1.3.3 超高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食品老化的研究现状
        1.4.1 老化机制
        1.4.2 淀粉老化机理研究方法
        1.4.3 国内外抑制老化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超高压处理条件下样品制备
        2.2.2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2.2.3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主要成分的影响
        2.2.4 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及结构鉴定试验
        2.2.5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β-葡聚糖的影响
        2.2.6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老化的影响
        2.2.7 老化期间各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影响
        3.1.1 超高压下不同料水比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3.1.2 不同超高压处理时间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3.1.3 不同压力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3.2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主要成分的影响
        3.2.1 超高压下不同料水比对燕麦营养物质及β-葡聚糖的影响
        3.2.2 不同超高压时间处理对燕麦营养物质及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压力对燕麦营养物质及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3.3 β-葡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及结构鉴定
        3.3.1 料水比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2 提取温度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3 提取时间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4 提取次数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5 提取β-葡聚糖正交优化试验
        3.3.6 验证试验
        3.3.7 燕麦提取纯化物质(OGP)的分子量鉴定
        3.3.8 OGP单糖组成分析
        3.3.9 OGP的红外光谱分析
    3.4 超高压处理对β-葡聚糖影响
        3.4.1 超高压处理对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3.4.2 超高压处理对β-葡聚糖结构的影响
    3.5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老化特性的影响
        3.5.1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水分活度的影响
        3.5.2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复水率的影响
        3.5.3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3.5.4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糊化特性的影响
        3.5.5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质构特性的影响
        3.5.6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热特性的影响
        3.5.7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结晶性影响的分析
        3.5.8 超高压处理燕麦米饭贮藏期老化动力学模型建立
    3.6 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挂面干燥过程蛋白质结构变化与产品质量的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挂面产业发展概述
    1.2 小麦蛋白质组成及分类
        1.2.1 清蛋白和球蛋白
        1.2.2 醇溶蛋白
        1.2.3 麦谷蛋白
        1.2.4 面筋网络结构
    1.3 面筋蛋白在加工过程中变化
        1.3.1 加工过程的物理变化
        1.3.2 加工过程的化学变化
    1.4 干燥条件对挂面蛋白结构及产品质量的影响
        1.4.1 温度对挂面中蛋白结构及产品质量的影响
        1.4.2 相对湿度对挂面中蛋白结构及产品质量的影响
    1.5 蛋白质结构与产品质量的构效关系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干燥条件对挂面产品质量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影响挂面产品质量特性的干燥工艺因素
        2.3.2 干燥条件对挂面水分含量的影响
        2.3.3 干燥条件对挂面色泽的影响
        2.3.4 干燥条件对挂面密度和干燥收缩率的影响
        2.3.5 干燥条件对挂面产品抗弯曲特性的影响
        2.3.6 挂面产品质量特性性状间的相关性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干燥条件对挂面烹饪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影响挂面烹饪特性的干燥工艺因素
        3.3.2 干燥条件对挂面煮制特性的影响
        3.3.3 干燥条件对煮熟挂面TPA质构特性的影响
        3.3.4 挂面产品烹饪特性间相关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干燥条件对挂面蛋白质亚基组成及分子量分布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影响挂面蛋白组分含量及分布的干燥工艺因素
        4.3.2 干燥条件对挂面蛋白质含量及亚基组成的影响
        4.3.3 干燥条件对挂面不同分子量蛋白组分的影响
        4.3.4 干燥条件对挂面谷蛋白大聚体含量的影响
        4.3.5 干燥条件对挂面游离巯基含量的影响
        4.3.6 不同蛋白质组分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干燥条件对面筋网络结构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干燥条件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5.3.2 干燥条件对蛋白质TGA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5.3.3 干燥条件对挂面微观结构(SEM)影响
        5.3.4 干燥条件对挂面蛋白质分布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挂面干燥过程蛋白质组成及结构的变化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干燥过程蛋白质亚基组成变化
        6.3.2 干燥过程不同分子量蛋白组分变化
        6.3.3 干燥过程谷蛋白大聚体含量变化
        6.3.4 干燥过程二级结构变化
        6.3.5 干燥过程面筋网络结构变化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挂面产品质量与蛋白质理化特性的构效关系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挂面产品质量与蛋白质理化特性的关系
        7.3.2 挂面烹饪特性与蛋白质理化特性的关系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干燥条件对挂面产品质量的影响
        8.1.2 干燥条件对挂面中蛋白质理化特性的影响
        8.1.3 干燥过程蛋白质理化特性变化
        8.1.4 蛋白质组成、结构与产品质量的构效关系
    8.2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8.3 创新点与展望
        8.3.1 创新点
        8.3.2 展望
    8.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高品质核桃蛋白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核桃的概述
    1.2 核桃蛋白的概述
        1.2.1 核桃蛋白的分类
        1.2.2 核桃蛋白的利用
    1.3 核桃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1.3.1 主要提取工艺
        1.3.2 辅助提取工艺
        1.3.3 膜分离技术
    1.4 核桃蛋白纯化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低变性核桃蛋白粉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清香核桃原料基本组成成分
        2.2.2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及响应值
        2.2.3 中心组合实验结果分析
        2.2.4 不同原料提取的核桃蛋白粉正交实验结果
        2.2.5 核桃蛋白粉的氨基酸组成测定与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核桃蛋白的制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碱溶核桃蛋白得率的研究
        3.2.2 酶法改进提高核桃蛋白得率的研究
        3.2.3 膜法处理利用碱溶酸沉的废液回收提高蛋白得率
4 高品质核桃蛋白纯度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因素实验
        4.2.2 核桃蛋白纯化的正交试验
        4.2.3 核桃分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测定与比较
        4.2.4 低变性核桃蛋白粉与核桃蛋白功能特性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亚临界流体的燕麦油脂可控脱除与淀粉冷水溶胀性改良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燕麦加工进展概况
    1.2 燕麦中油脂的脱除
        1.2.1 燕麦油脂的含量、分布和组成
        1.2.2 燕麦中油脂含量的分析技术
        1.2.3 燕麦油脂的脱除技术
    1.3 燕麦淀粉的性质及改性
        1.3.1 燕麦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1.3.2 燕麦淀粉与油脂的相互作用
        1.3.3 燕麦淀粉的冷水溶胀性改性
    1.4 改性燕麦粉加工品质的评价
        1.4.1 燕麦粉的特性评价
        1.4.2 燕麦面带/面条的品质评价
    1.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LF-NMR燕麦油脂和水分含量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的制备
        2.3.2 燕麦油脂和水分含量的常规分析方法
        2.3.3 燕麦油脂和水分含量的LF-NMR分析方法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燕麦中油脂和水分的T_2特征峰
        2.4.2 利用LF-NMR建立燕麦中总油脂的测试方法
        2.4.3 利用LF-NMR建立燕麦中水分的测试方法
        2.4.4 LF-NMR方法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燕麦中油脂及磷脂在亚临界流体中的溶出规律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样品的制备
        3.3.2 燕麦油脂提取率测试
        3.3.3 燕麦磷脂提取率测试
        3.3.4 萃取动力学分析
        3.3.5 萃取热力学分析
        3.3.6 燕麦籽粒的微观结构观察
        3.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媒极性对燕麦油脂及磷脂平衡提取率的影响
        3.4.2 燕麦中油脂及磷脂的浸出动力学
        3.4.3 燕麦中油脂及磷脂的浸出热力学
        3.4.4 燕麦籽粒的微观结构和油脂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脂脱除对燕麦全粉和淀粉流变学与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的制备
        4.3.2 燕麦全粉的理化特性
        4.3.3 燕麦全粉和淀粉的流变学特性
        4.3.4 燕麦全粉和淀粉的热力学特性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脱脂程度对燕麦全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4.4.2 不同油脂含量对燕麦全粉和淀粉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3 不同油脂含量对燕麦全粉和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燕麦淀粉的亚临界乙醇-水改性及其机制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样品的制备
        5.3.2 燕麦淀粉的性质变化
        5.3.3 燕麦淀粉的结构变化
        5.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燕麦淀粉在改性过程中的性质变化
        5.4.2 燕麦淀粉在改性过程中的结构转变
        5.4.3 燕麦淀粉冷水溶胀性改善的潜在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冷水溶胀燕麦全粉制备及在燕麦面条加工中的应用
    6.1 前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样品的制备
        6.3.2 燕麦粉改性前后的性质变化分析
        6.3.3 高添加燕麦面加工和食用品质分析
        6.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燕麦全粉改性前后的性质变化
        6.4.2 改性燕麦粉对50%燕麦面加工和食用品质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四、实验室小麦B淀粉的制备及提取率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心场中燕麦浆液组分分布及燕麦蛋白水媒法提取工艺的研究[D]. 王妙玲. 江南大学, 2021(01)
  • [2]麦麸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的亚临界水制备及其氧化凝胶化性能的研究[D]. 李诚. 江南大学, 2021(01)
  • [3]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抑制淀粉老化机制的研究[D]. 张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花芸豆α-淀粉酶抑制剂提取物的制备及提取残渣的利用[D]. 汪云吉. 江南大学, 2021(01)
  • [5]藜麦多肽和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车间设计[D]. 唐子箫. 江南大学, 2021(01)
  • [6]豌豆源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与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加工工艺研究[D]. 张彩猛. 江南大学, 2021(01)
  • [7]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β-葡聚糖的影响及抑制老化的研究[D]. 王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8]挂面干燥过程蛋白质结构变化与产品质量的构效关系[D]. 张影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高品质核桃蛋白的制备研究[D]. 杨歆萌.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10]基于亚临界流体的燕麦油脂可控脱除与淀粉冷水溶胀性改良及机制[D]. 李运通. 江苏大学, 2021

标签:;  ;  ;  ;  ;  

小麦B淀粉实验室制备及提取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