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和撤退案件的预防措施

抢劫和撤退案件的预防措施

一、抢劫取款人案件的防范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马腾飞[1](2020)在《网络诈骗的司法认定》文中提出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网络给大家带来各种生活便利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针对网络的种种特点做起了非法的勾当,有不少不法之徒利用网络的便利对一些辨识能力较差,或者对网络安全了解较少的人实施网络诈骗,这种情况的出现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我国政府及公检法机关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及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侦查及审判。网络在我国迅猛开展的同时,也为司法机关对相关犯罪行为的定性以及侦查和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本文就网络犯罪中的一项最常见的行为——网络诈骗展开分析,就网络诈骗的司法认定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目前在我国,网络诈骗尚未成为一个法律概念,这也就给我国日常关于网络诈骗相关案件的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首先就几个经典的网络诈骗案件入手,引出本文要分析论证的几个主要争议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笔者对网络诈骗的司法认定的一系列分析意见。在经典案例之后,文章对网络诈骗进行了总体概述,分别从网络诈骗的涵义及特征入手,对网络诈骗进行了描述和总结,然后就网络诈骗的分类及类型化意义展开了论述。结合大量案例的审判过程及结果,从几个方面——网络诈骗相关法律规定及认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展开分析,分析目前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当前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困难问题成因主要包括,现行立法和司法认定规定分散,法院审理对法益识别标准不同,法官存在认知和专业知识盲区,诈骗犯罪未遂形态问题的区分和处罚不明确,电子取证及政府与社会法律义务的缺失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根据这些原因,对今后网络诈骗在司法上的认定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要不断规范诈骗数额的司法认定规则,依据案件事实明确主从犯认定的规则,关联犯罪行为认定的法律适用,严格既未遂情节在司法中的适用标准以及明确冒充他人信息行为的认定规则及适用法律。以期为我国的网络诈骗犯罪司法认定的尽早明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刘楚瑜[2](2019)在《Z市2015-2018年城区未成年人犯罪实证调研报告》文中提出通过对Z市城区2015年-2018年未成年人犯罪样本的分析,提炼出以下观点或建议:在犯罪主体方面,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人员年龄趋小化、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突出、未成年人低学历者较多等特点;在犯罪手段方式方面,呈现作案手段暴力化、共同犯罪现象突出、作案方式智能化等特点;在犯罪地域方面,呈现校园周边犯罪现象频发、娱乐性场所犯罪突出、城乡结合部犯罪不断增多等特点;在罪名方面,呈现以侵财类犯罪为主、扰乱社会秩序类犯罪数量居高不下、毒品犯罪频发等特点。究其成因,在未成年人心理方面,未成年人情绪调节能力弱、可塑性强但辨识力弱、逆反心理严重、性发育逐渐成熟;在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氛围不佳、家庭结构不全、教育方式不当等对未成年人走向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学校方面,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学内容不全面、教育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等影响了育人效果;在法律层面,对涉罪未成年人惩处和震慑力度不够、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比较混乱、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了犯罪防治效果。社会因素方面,不良价值观念错误引导、文化市场监管不力、有关部门怠于履职等导致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不佳。根据该市城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建议强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不断优化家庭环境、不断改进学校教育、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努力构建社会化防控体系。

陶文婧[3](2019)在《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杀人案件是社会危害性最大、主观恶性最高的刑事案件。在当前侦查实践中,侵财类杀人案件又是杀人案件中侦破难度较大的一类刑事案件,而且容易形成积案或发展成为系列案件,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是命案侦查的难点。侵财类杀人案件由于案件发现较难、缺乏明显的因果关系、侵害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侦破难度普遍较大。恶性侵财类杀人案件的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侦查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把命案必破作为促稳定、保民安的底线和侦查工作的最高追求。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对国内外关于杀人案件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介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概述部分,主要对杀人案件和侵财类杀人案件的概念、行为认定和法律认定进行阐述。第三部分结合近十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侵财类杀人案件实例,从整体层面分析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并以山东省某市的此类案件为例,点面结合,深入研究并总结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特点。第四部分是侦查难点部分,结合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特点以及相关实例总结出了侵财类杀人案件发现难、性质认定难、犯罪嫌疑人锁定难、累案积案较多四个方面的侦查难点。第五部分是侦查对策部分,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和创新点。该部分在前文对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特点及侦查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实习期间参与过的相关案件,提出立线经营思路,并通过多维视角下的案情分析和轨迹侦查分析侦查空间,将犯罪现场勘查等传统侦查措施与大数据背景下的Y-STR技术、心理画像技术、视频侦查技术、冠字码控赃技术等侦查技术紧密结合,以期为公安机关侦破此类案件提供一份行之有效的对策。

陈键娇[4](2019)在《BCC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操作风险多发生于业务操作流程中,主要由内部业务人员的行为导致。操作风险无处不在却又不可避免。因此识别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进行估计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操作风险的应对策略,有助于提升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对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以BCC银行为研究对象,广泛阅读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文献,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介绍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而对操作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该研究从BCC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流程、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派驻业务经理制度、集中授权制度和后督制度)这三个方面阐述了BCC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根据内外部检查反馈的问题识别操作风险,结合案例分析法得出BCC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主要包括流程层面(流程设计缺陷、流程执行不规范)、人员层面(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欺诈、客户投诉和人员不足或培训不足等)、系统层面(点钞机、鉴别仪等设备失灵、网银短信系统故障)、外部事件层面(客观因素造成的营业中止、电信诈骗等)。该研究通过风险检查法、专家评估法识别估计各类操作风险,明确BCC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类型和影响程度,据此提出BCC银行操作风险应对策略。在风险控制方面,第一是营造健康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将培育合规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视为一项战略性工作。全员构建学习型组织,将合规操作纳入日常行为规范。对于风险事件早发现、早处置,并且上下级及时沟通以提升BCC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先进性和有效性;第二是制定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制度,防止实务中业务经办授权一手清的现象,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自查自纠的效率,形成对BCC银行操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管理模式;第三是健全内部管理职能部门组织架构,完善独立于董事会的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以提高BCC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职的独立性;第四是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评价,加大执行力度,通过薪酬绩效差异引起员工重视操作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在风险缓释方面,第一是业务流程优化,以弥补流程设计缺陷引发的操作风险并减少流程执行不规范的现象,从业务操作规范上阻止操作风险的发生。第二是提供技术支持,对系统批次不断维护升级,出现故障及时抢修恢复服务,对新兴业务如智能柜台需与时俱进根据需求不断探索,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技术保障服务。最后是制定操作风险的应急预案,在中断事件发生后有据可依,及时报告、分析、决策、处理并恢复正常对外营业,加强业务连续性,把中断事件引发的操作风险影响降到最低。

王刚[5](2019)在《视频侦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刑事犯罪高发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型犯罪的出现给侦查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犯罪态势,公安机关必须在侦查观念、制度以及方法上进行全面优化,大力提升犯罪打防控的作战能力。在此背景下,视频侦查孕育而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视频侦查焕发出强大实战能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侦查体系和犯罪防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视频侦查被誉为侦查破案的四大支撑手段之一。刑事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首先会考虑运用视频侦查。视频侦查不仅仅成为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合成作战体系落地实施,形成打击力量的前置手段。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视频侦查与公安信息化、大数据侦查一起,推动我国侦查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并走向世界侦查工作的前列。视频侦查的繁兴,既是“控发案、压增速”基本目标下公安机关侦查工作体系自主创新的结果,同时也是应对犯罪形势发展变化的必要手段。近些年来,中国刑事案件发案总体比较稳定,严重暴力案件立案数量连年降低,社会安全指数名列世界前列,这都说明中国现代侦查工作理念、制度、方法技术上的先进性,其中中国特色的视频侦查功不可没。视频侦查是现代侦查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侦查与现代侦查方法的融合创新,使新时代侦查工作不断开拓前进。在总结现代侦查战法规律的基础上,公安机关侦查部门逐步探索形成了从视频轨迹到人的侦查途径,成为当前打击刑事犯罪的基本路径和范式。在不断深化的刑事司法工作改革的背景下,视频侦查规范化既是侦查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系列创新的有力回应。当然,视频侦查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视频侦查打击效能的进一步发挥。本文由导论和五章内容构成,按照视频侦查的理论引入——机理研究——运用现状——问题分析——优化与构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在犯罪日益网络化、技术化、职业化,犯罪行为更加隐蔽复杂的今天,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和证实犯罪的难度大,凸显公安机关应对犯罪的诸多被动与压力。视频侦查是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创新和应对犯罪新情势的有效手段。视频侦查理论研究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信息论角度,分析视频侦查是信息在侦查工作领域展现所出来效用,即情报导侦;二是从系统论上看,视频侦查利用视频影像、犯罪嫌疑人特殊行为和活动、视频轨迹等系统要素来发挥侦查破案的作用,即视频侦查机理研究。三是在视频侦查的证据链构建上,提出以视频影像为中心来搭建“两关系三要素”视频侦查证据链模型。在视频侦查的现实问题上,通过调查研究展现视频侦查工作的实际状况,分析视频侦查的现实不足,最后提出优化视频侦查的对策方案。第一章阐述视频侦查的基本理论。视频侦查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的界定,视频侦查的原理和视频侦查的意义三个方面。本文认为,视频侦查的准确定义,是指侦查人员借助于视频技术,在侦查活动中利用视频影像和轨迹,通过轨迹追踪,来获取侦查线索与犯罪证据的一种专门方法。视频侦查具有直观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三大特点,发挥着发现犯罪、收集线索、证实犯罪三大功能。本章的第二部分,通过对视频侦查的原理:信息转移、情报导侦、同一认定研究,展现视频侦查在实践层面的基本理论依据。视频侦查的普及是有效应对刑事犯罪新趋势的需要,回应了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的新要求。第二章解读视频侦查机理,即视频侦查在实践中是如何发挥出侦查破案效果的。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视频侦查发挥作用是依靠犯罪嫌疑人的视频影像、特殊行为和活动、视频轨迹三个要素,视频影像是基础,视频轨迹最重要和普遍,涵盖视频影像的基本信息。在实践中,侦查人员围绕以上三要素来形成有效的破案线索并来构建视频侦查证据链。视频侦查机理的实现,要求视频侦查人员通过轨迹追踪来获取,然后在此基础上,视频侦查人员对视频轨迹进行有效分析,直到获取有效的破案线索和案件证据。第三章是视频侦查的现实考量。从社会公众、视频侦查主体的认知考察、实务效能调查、实际使用情况以及视频侦查的证据应用状况四个维度,对实践层面的视频侦查进行了全面考察。本章以走访调查和数据统计方式,对视频侦查的实践运用状况进行分析。一是调查了社会公众、公安民警、侦查人员以及检察官、法官对视频侦查的认知情况,重点对视频侦查打击和证实犯罪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深入地调查。二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本文对视频侦查工作的实施过程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本章第三节检视刑事诉讼各阶段视频侦查证据的运用情况。第四章分析实践中视频侦查存在的问题。一是视频侦查的认识和主体观念落后。社会公众对视频侦查认知比较浅显,视频侦查观念比较落后。二是视频侦查制度不健全,影响了视频侦查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视频侦查机构建设上比较混乱,有关人员组成复杂等诸多问题。三是实践运用层面,视频侦查面临方法落后、视频侦查与合成作战机制对接不力、反视频侦查行为的难题。四是受犯罪类别化治理的局限、视频侦查碎片化、视频侦查取证工作薄弱和证明体系缺失的影响,视频侦查整体性防控机能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第五章针对实践中视频侦查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视频侦查优化路径和对策。首先是视频侦查理念形成:视频侦查法治观、视频侦查先行观、视频侦查证据观;其次完善视频侦查制度体系;三是运用视频侦查全轨迹追踪方法,深化视频侦查启发法,推动视频轨迹引导侦查和有效应对反视频侦查行为;四是积极拓展视频侦查平台,引入视频侦查第三方警务,建设社会广泛参与的视频侦查力量。逐步推进视频侦查取证工作,打造以视频侦查为中心的取证和以视频影像为中心的证据证明体系。本章的重点提出视频侦查证据链的建构模型及其关键技术方法。视频侦查证据链的深化运用,需要司法机关协调合作,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运用。视频侦查是也存在完善的空间。从方法上看,视频侦查还有与现代侦查技术深度融合和运用的潜力。视频侦查的证据链建设,视频轨迹和视频影像的证据化运用,有待理论创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也存在着上述问题的困扰,需要进一步研究。

秦琦[6](2017)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虽然科技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基石,始终有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基础业务,随着产品种类的扩大,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也逐渐显现,银行对其监管力度在国际国内都逐步达成共识。虽然,中国银监会也逐渐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操作风险类文件,但是,与现行的个人金融风险现状相比,我国的风险防控工作还不成熟,尚未形成操作风险管理的系统管控,操作风险案件频繁发生。本文从系统、流程、人员、外部等因素阐述了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形成机理;分析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的防控现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人为因素、业务条线分立风险控制力弱、系统基础设施不完善、外部环境危害、操作风险分析欠缺、资本配置不足等:阐述了汇丰银行、美国商业银行等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经验及启示;结论是通过尝试性地探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方法,设计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监测指标;建立健全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系统、完善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的制度及流程、强化员工的培训与考核等方面,降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率。

陈妍茹[7](2017)在《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研究 ——以定罪量刑中的交错适用为视角》文中指出刑法与刑事诉讼法虽然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法,非经刑事诉讼程序,刑法不能从文本走向现实,因此,实现国家刑罚权成为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目的,两法之间也由此产生了相互影响、彼此作用以及交错适用的复杂关系。为深入研究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又避免因面面俱到而欠缺深度,本文以刑事审判中的定罪与量刑为研究视角,考察在定罪与量刑中,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因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而交错适用的具体情况。论文分为三个层次共八章展开论述,遵循从原理性分析到具体性分析、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分析的逻辑结构。第一个层次包括绪论、第一章及第二章。这部分是对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及交错适用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全文的论述确立理论基调和基本框架。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有关该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采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内涵及其关系,并指出我国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现存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第二章探讨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相互作用与交错适用。在探讨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相互作用的原因与方式后,着重分析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在定罪量刑中交错适用的功能、意义和结果。指出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作为定罪量刑法律依据的渊源,在刑事审判中具有行为规范、审判规范和生成具体法的功能,两者的交错适用推动定罪与量刑逐步走向终端,为定罪与量刑公正的实现提供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双重保障,具有推动国家刑事政策实现的重要意义,其交错适用的结果体现为生成具体的刑事判决。第二个层次包括第三、四、五章。这部分论述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在定罪中的交错适用。论文依照从事实到法律的逻辑顺序,论述了定罪事实的认定及其证明、定罪的法律依据与法律控制。然后,遵循从法理到实践、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通过对100例刑事判决书文本的分析,展现定罪结论产生过程中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交错适用。第三个层次包括第六、七、八章。这部分论述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在量刑中的交错适用。论文依照从事实到法律的逻辑顺序,论述量刑事实的认定及其证明、量刑的法律依据与法律控制。然后,遵循从法理到实践、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通过对100例刑事判决书文本的分析,展现量刑结论产生过程中刑法(刑事实体法)与刑事诉讼法(刑事程序法)的交错适用。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在定罪与量刑中的交错适用关系表现为:刑事裁判是定罪结论与量刑结论的综合体,是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相互交融的产物。定罪事实与量刑事实是刑事裁判的事实依据;刑法(刑事实体法)与刑事诉讼法(刑事程序法)是刑事裁判的法律依据。认定(定罪与量刑的)事实是适用刑事法律的前提;适用刑事法律是认定(定罪与量刑的)事实的归宿。

周军荣[8](2016)在《浅谈自助银行案件防范和安保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商业银行自助设备的普及和推广,自助银行作为营业网点的延伸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向客户提供自动化程度高,方便安全,全天候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对于银行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作者在银行安保工作的具体实践,通过研究自助银行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影响自助银行安全的风险因素,最后提出自助银行安全防范的相关安保策略。

刘猛[9](2015)在《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按照一般社会公众的观念,中小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且有人监管的环境,应当成为未成年人最为安全的生活场所。然而,近些年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频频发生,涉及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危害影响也愈发严重。与之相对应,中小学校园也未能成为犯罪侵害的“化外之地”,不断曝光的各类校园犯罪使得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本文以中小学校作为关注场域,对发生在中小学校园、侵害在校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校园犯罪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防控对策。准确界定什么是“中小学校园犯罪”,是研究防控对策的前提基础和具体指向。论文第一章从已有研究对“校园犯罪”概念不同定义入手,分析了“校园犯罪”概念构成中的空间、主体、被害和行为特征,进而将“中小学校园犯罪”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延伸区域,学生、教职员工或校外人员故意侵害在校未成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论文通过将“校园犯罪”与校园安全事故、校园危机、青少年犯罪等概念进行辨析,明确了“校园犯罪”人为故意侵害的特性,以期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校对“校园犯罪”这一特殊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视。第二章中,论文总结介绍了世界几大地区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特点。在分析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现象特点时,以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校园安全事件”统计数据为主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校园犯罪情况行了概括。由于我国内地缺乏官方犯罪被害调查数据,教育系统也未进行统一的校园安全事件统计。鉴于此,论文收集了司法机关统计数据和高校、公益组织等机构的调查研究资料,将中小学生犯罪被害、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等方面数据进行统合,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我国内地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媒体报道的高危校园犯罪典型案件为样本,对近些年公众普遍关注的校园性侵犯罪和校园暴力犯罪以不同犯罪主体为区分进行了特点分析。中小学校园犯罪是特定场域内的犯罪。对于中小学校来讲,虽然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完全阻断或消除校园犯罪的诸多社会促发因素,但通过采取切实措施尽可能地防止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在校园发生,却属于学校安全管理的职责范围。论文第三章引入情境犯罪预防理论,分析了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运行机理及其在校园犯罪事前防控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从增加犯罪阻力、加大犯罪风险、降低犯罪收益、减少犯罪刺激和移除犯罪借口等五方面提出了中小学校开展情境犯罪预防一般策略。同时,又针对不同类型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和机会因素,提出了三类重点人员的防范措施。风险社会总是存在各类人为风险,社会各种矛盾的存在决定着犯罪的必然性。中小学校作为社会构成的有机单元,校园内发生侵害未成年学生的犯罪虽非人愿,有时也却难以避免。中小学校园具有相对封闭性,犯罪被害人又是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因此在发生犯罪时学校的应急处置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论文第四章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校园犯罪形成危机的特点提出了校园犯罪事中防控的目标和原则,认为中小学校园犯罪事中防控的运行体制应当由纵向指挥体系和横向协作体系构成,运行机制则应当包括识别预警、信息报告、紧急处置和媒体沟通等四个主要环节。同时,对于高危多发类型的校园犯罪,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了中小学校应急处置的要点。犯罪的发生,都会给被害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有别于一般社会中的犯罪,中小学校园犯罪的发生不仅给直接受害的未成年人造成生理、心理和物质方面的损害,往往还会对中小学的校园安全生态形成冲击。鉴于校园犯罪这一特殊危害,论文第五章将校园犯罪被害人划分为显性被害人(未成年学生)和隐性被害人(校园安全生态),并在分析两类被害人被害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事后的恢复对策。其中,针对未成年人被害人的恢复,应在保护其免受二次被害的同时,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重点为其提供身心治疗、经济偿补和维护权利等方面的综合救助。而对于校园安全生态的恢复,则可以从完善校园安防设施、平复人员心理危机、修复失调人际关系、提升校内维安能效、重整校外支持资源等五个方面进行统筹。

叶圣彬(YIP SINGBUN)[10](2015)在《量刑观研究 ——基于个案公正的立场》文中研究说明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1的司法目标,既需要法官在司法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也需要人民群众善于感知公平正义。就刑事案件而言,实现公平正义需要法官做到个案量刑适当,。感知公平正义则需要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呈现;不论是公平正义的“实现”还是“感受”,量刑观都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量刑观是理论与现实、规范与案件、法官与民众之间的连结所在。量刑观是对犯罪行为人应当科处何种刑罚的观点和看法。如果把量刑观的主体扩大到全社会范围,这是对量刑观广义的理解。本文以刑事法官的量刑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量刑观的狭义概念。作为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关于刑罚裁量的看法和观点,量刑观体现着法官在量刑过程中的价值追求、基本立场和刑罚向度,决定着刑种的选择、刑度的裁量。可从五个方面的特征对量刑观这一概念作进一步理解。量刑观的主体是法官,这决定了量刑观以公正为价值取向;刑罚科处的对象是被告人,处罚不得跨越人格尊严的底线;对刑罚的裁量具体表现为是否科处刑罚、科处何种刑罚以及刑罚的执行方式;刑罚的剥夺属性决定了量刑观的惩戒性;量刑观是量刑观念的系统化理论化并指导量刑全过程。量刑观的渊源包括刑事立法、刑事政策、刑法理论以及刑事裁量权。量刑观属于意识范畴,具有人身依附性、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的属性。量刑观作为量刑思维的集合,呈现出法律思维、良心思维和线性思维的特点。在量刑过程中,量刑观的主要方法包括哲学的思辨、逻辑的推演以及经验的运用。量刑观的理论价值在于回应量刑规范化操作层面对理论构架层面的呼唤、提高量刑理论研究层次与实践指导。司法实践中,法官通过量刑观的具体指导下运用各类量刑规则进行司法量刑实践、实现个案公正。社会价值在于作为表达法官量刑裁判过程的媒介,与民众对司法公正期盼展开良性互动,引导社会培塑理性公正观念、树立司法公信、维护司法权威。(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量刑观以实现量刑适当为目标导向,量刑适当具有相对性。量刑观以量刑适当为目标导向,具体而言可分为量刑的规则导向、量刑的向度导向、刑种的选择导向三个层面。在量刑规则层面,坚持罪刑法定,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量刑:坚持发动刑罚处罚的必要性,不到不得已时,不得科处刑罚,不得科处不必要的刑罚;强调刑罚的及时性,刑罚的及时到来有利于民众规范意识的养成,迟到的刑罚是严苛的刑罚;体现刑罚的公开性,通过司法公开树立司法权威。在量刑向度层面,度之适当以人文精神的彰显体现刑罚的适度,做到量刑适当;度之谦抑以刑罚的谦抑性实现刑罚的轻缓化。在刑种选择层面,刑罚体系的人道化趋势彰显量刑观的轻缓导向,刑罚对象的个体化趋势彰显量刑应当遵循罪责自负的原则,刑罚方式的社会化趋势要求量刑过程中对被告人预防、教育的重视,和对罪犯再社会化的作用。 (第一章第四节)报应和预防是量刑观的两个视角。量刑观的报应视角和预防视角分别以刑罚的报应论和预防论为理论基础。从报应论经历了神意报应、道德报应和法律报应的三种主要学说的变迁。从报应渊源看量刑,复仇为刑之因果、神意为刑之权威、道德为刑之善恶、法律为刑之规范。当下的报应论采取法律报应的基本立场。报应是刑罚的本质。基于报应的量刑观,着眼已然之罪,采取回顾性视角,以犯罪之时为考察时段,综合考量罪行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反映的主观恶性,刑罚的严厉程度应当与其相适应。预防论经历了消极的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积极的一般预防主要学说。从预防论的渊源看量刑,隔离矫正为个别预防的治标方式,改善教育为个别预防的治本理想,重刑威吓为一般预防的初体验,规范认同为一般预防的再定位。预防是刑罚的目。当下的预防论采取双面预防的基本立场。基于预防的量刑观,着眼未然之罪,采取前瞻性视角,特殊预防重在考察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一般预防下重在考察民众形成规范意识的实现要求。(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以报应视角或以预防视角考量科处刑罚,应有先后之分。报应是行为人被科处刑罚的原因,即因为什么被科处刑罚。报应视角所确定的为刑罚的正当限度。预防是行为人被处罚的目的,即为了什么被科处刑罚。预防视角所确定的为刑罚的必要程度。对“人是手段,不是目的”的正确解读,应当是在报应的正当限度之内,考量预防的必要程度。在刑事司法审判过程中,以量刑观的报应视角和预防视角,分别实现量刑基准的确定与其修正。具体而言,量刑基准通过报应视角予以确定,超过报应必要的刑罚是不正当的。量刑基准通过预防视角予以修正,超越预防的刑罚因已实现了刑罚的目的而不必要。在以预防对量刑基准修正过程中,以特殊预防的修正为原则,以一般预防的修正为例外——即当一般预防的必要小于特殊预防的时候,采取一般预防的修正之例外。预防对量刑基准的修正,不得超出报应的正当限度,一般情况下不得突破法定刑的上限。(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量刑观的落地,在于诸刑罚种类的适用。死刑是最具历史的刑种,却也是正当性最饱受质疑的刑种。然而,死刑但在当下中国社会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对于死刑的适用必须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的严格限制首要的还是观念上的转变。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把握是关键,包括触犯了极其严重的罪名和以危害性极其大的行为方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后果。相应而言,主观上的动机、罪过以及人身危险性方面,都应当符合相应的“极其严重”之标准,才能被科处死刑。特别不得以预防之必要成为科处死刑的主要理由。在行刑的方式上,通过扩大死缓的前置适用的范围限制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无期徒刑和长期有期徒刑也是较为严苛的处罚方式,将来应当成为限制死刑的替代方式,通过重视无期徒刑的适用,是更为彻底的废除死刑的道路选择。短期自由刑存在交叉感染,及容易造成罪犯滑向更为罪恶的深渊。应当尽量限制短期自由刑的适用。财产刑具有开放式的特点,有利于罪犯的再社会化,在适用过程中,主要避免裁量混乱、无法执行的问题。资格刑是剥夺行为人再犯能力的有效方式,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第三章)量刑观的立场决定了量刑观的取向。公正是刑事司法的价值追求,个案公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量刑观是法官刑事司法审判过程中指导量刑的观点和看法,应当选择个案公正的立场。以个案公正的立场重新审视当下的量刑观,实现对量刑观取向的当下抉择。在法官刑事审判裁量过程中,平衡量刑难以实现、重刑量刑不需迷信、均衡量刑无法强求。在个案公正的立场下,轻缓、个别、平等应当成为当下量刑观应有的取向。(第四章)实践中,法官的刑罚裁量会受到多方面的干涉。依法独立行使司法裁量权,是人民法官应有的法律品格。法官量刑观之坚守,关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坚守量刑观之独立,果敢排除行政权的越位干预。坚守量刑观之权威,摆脱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绑架。社会舆论所表达的往往是情感的宣泄、立场的表达。所谓合理的民意,不过是基于事实片段的道德观察,应当已经包含在法官量刑的考量之中。用法官量刑观引领社会的公正观,树立司法权威、强化司法正能量。坚守量刑观之为公,割舍人情牵绊。坚守量刑观之理性,克制法官个人情感的过度表达,量刑时也应注意法、理、情的运用,刑罚裁量过程中将情感消融在法理之中(刑法有爱)。 (第五章)

二、抢劫取款人案件的防范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抢劫取款人案件的防范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诈骗的司法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网络诈骗认定司法实践现状—以100个案例为样本
    (一)网络诈骗总体概述
    (二)网络诈骗认定的司法现状
二、网络诈骗定性问题争议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诈骗司法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困难问题成因分析
三、网络诈骗认定优化对策及建议
    (一)规范诈骗数额的司法认定规则
    (二)依据案件事实明确主从犯认定的规则
    (三)关联犯罪行为认定的法律适用
    (四)严格既未遂情节在司法中的适用标准
    (五)明确冒充他人信息行为的认定规则及适用法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Z市2015-2018年城区未成年人犯罪实证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调查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调查研究意义和思路
        1.2.1 理论与实践意义
        1.2.2 调查研究思路
第2章 Z市城区未成年人犯罪调查过程及数据统计
    2.1 调查过程
        2.1.1 调查研究内容
        2.1.2 调查研究对象
        2.1.3 调查研究方法
        2.1.4 调查报告中数据和案例来源
    2.2 Z市城区未成年人犯罪数据统计及特点
        2.2.1 Z市城区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情况
        2.2.2 犯罪主体特点
        2.2.3 犯罪手段、方式特点
        2.2.4 未成年人犯罪地域特点
        2.2.5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类型特点
    2.3 Z市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工作的创新与不足
        2.3.1 创新办案模式
        2.3.2 创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教育载体
        2.3.3 Z市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主要不足
第3章 Z市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成因分析
    3.1 未成年人心理不够成熟
        3.1.1 情绪调节能力弱
        3.1.2 可塑性强但辨识力弱
        3.1.3 逆反心理严重
        3.1.4 性发育逐渐成熟
    3.2 家庭环境不够和谐
        3.2.1 家庭氛围不佳
        3.2.2 家庭结构不全
    3.3 学校因素
        3.3.1 学校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学内容不全面
        3.3.2 教育结构不合理
        3.3.3 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影响教育效果
    3.4 法律因素
        3.4.1 对涉罪未成年人惩处和震慑力度不够
        3.4.2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比较混乱
        3.4.3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不够完善
    3.5 社会因素
        3.5.1 不良价值观念错误引导
        3.5.2 文化市场监管不力
        3.5.3 有关单位怠于履职
第4章 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工作对策
    4.1 强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
        4.1.1 加强未成年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4.1.2 加强涉罪未成年人心理干预
    4.2 不断优化家庭环境
    4.3 不断改进学校教育
    4.4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4.4.1 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4.4.2 扩大已满14 周岁不满16 周岁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类型
        4.4.3 完善校园欺凌惩处机制
        4.4.4 健全未成年人收容教养制度
        4.4.5 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
        4.4.6 完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
        4.4.7 完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4.5 努力构建社会化防控体系
        4.5.1 加强重点区域社会环境整治
        4.5.2 不断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4.5.3 加大外来未成年人保护权益力度
        4.5.4 建立社会化帮教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调查访问法
2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概述
    2.1 杀人案件的概念
    2.2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概念
    2.3 侵财类杀人犯罪的行为界定
    2.4 我国关于侵财类杀人犯罪的法律认定
        2.4.1 抢劫杀人的法律认定
        2.4.2 转化型抢劫杀人的法律认定
        2.4.3 绑架杀人的法律认定
3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及特点
    3.1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
    3.2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特点
        3.2.1 犯罪主体特征
        3.2.2 犯罪时空特征
        3.2.3 侵害对象特征
        3.2.4 犯罪现场特征
        3.2.5 案件的系列性特征
        3.2.6 案件的预谋性特征
4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困境
    4.1 案件发现难
        4.1.1 隐案表象具有迷惑性
        4.1.2 被害人因素干扰
    4.2 案件定性难
        4.2.1 作案人与被害人因果关系弱
        4.2.2 与仇杀、情杀案件具有混淆性
    4.3 作案人锁定难
        4.3.1 作案人反侦查意识强
        4.3.2 流窜作案,抓捕控赃难
        4.3.3 定罪证据缺乏,审讯深挖工作难
    4.4 累案积案较多,侦查工作压力大
5 侵财类杀人案件侦查对策研究
    5.1 强化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经营
        5.1.1 开展立线侦查及时发现隐案
        5.1.2 采取串“小案”以破“大案”
        5.1.3 重视情报分析研判,加强敏感人群管理
    5.2 多维度视角下的案情分析
        5.2.1 特定行为分析法
        5.2.2 被害人分析法
        5.2.3 情景分析法
        5.2.4 淡化动机分析法
    5.3 以大数据背景下的侦查技术与传统侦查措施结合为突破口
        5.3.1 开展现场勘查,保全证据材料
        5.3.2 运用Y-STR技术,突破积案困境
        5.3.3 运用冠字码技术,解决控赃难题
        5.3.4 运用视频侦查技术,完善情报线索
        5.3.5 运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刻画犯罪嫌疑人
    5.4 基于轨迹分析的侦查拓展
        5.4.1 以人找人,侦控重要关系人
        5.4.2 以物找人,依托财物信息开展追踪
    5.5 依托命案必破机制,强化侵财类案件侦查
        5.5.1 完善队伍建设机制
        5.5.2 完善串并案机制
        5.5.3 完善合成作战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BCC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分类
        2.1.1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
        2.1.2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涵与分类
        2.2.1 操作风险的内涵
        2.2.2 操作风险的分类
    2.3 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理论阐述
        2.3.1 内部控制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3.4 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第3章 BCC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
    3.1 BCC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概况
        3.1.1 BCC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3.1.2 BCC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3.2 BCC银行操作风险的检查
        3.2.1 BCC银行操作风险的内控检查
        3.2.2 BCC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检查
    3.3 BCC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分析
        3.3.1 流程层面因素
        3.3.2 人员层面因素
        3.3.3 系统层面因素
        3.3.4 外部事件层面因素
    3.4 BCC银行操作风险清单
第4章 BCC银行操作风险的评估
    4.1 BCC银行业务操作风险发生频率估计
    4.2 BCC银行业务操作风险影响强度估计
    4.3 BCC银行业务操作风险评价
第5章 BCC银行操作风险的应对
    5.1 BCC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
        5.1.1 营造健康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5.1.2 制定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制度
        5.1.3 完善操作风险管理考核与监督评价
    5.2 BCC银行操作风险的缓释
        5.2.1 优化业务流程
        5.2.2 提供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支持
    5.3 BCC银行操作风险的应急预案
        5.3.1 制定业务中断应急处置流程
        5.3.2 制定各类常见应急预案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视频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视频侦查概述
    第一节 视频侦查的内涵
        一、视频侦查的定义
        二、视频侦查的特点
        三、视频侦查的功能
    第二节 视频侦查的原理
        一、信息转移
        二、情报导侦
        三、同一认定
    第三节 视频侦查的意义
        一、应对刑事犯罪的新情况
        二、侦查模式转型的新需要
        三、刑事司法改革的新要求
第二章 视频侦查机理
    第一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概念及要素
        一、视频侦查机理的概念
        二、视频影像要素
        三、特殊行为和活动要素
        四、视频轨迹要素
    第二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核心——视频轨迹
        一、视频轨迹的形成
        二、视频轨迹的结构
        三、视频轨迹的特性
    第三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实现
        一、视频轨迹追踪
        二、视频轨迹分析
        三、视频轨迹的线索形成
        四、视频轨迹的证据转化
第三章 视频侦查的现实考量
    第一节 视频侦查的实务调查
        一、社会公众的认知情况
        二、视频侦查的主体考察
        三、视频侦查的使用状况
    第二节 视频侦查的运行
        一、视频影像搜集
        二、视频侦查线索落地
        三、视频侦查取证
    第三节 视频侦查的证据应用检视
        一、侦查阶段视频侦查证据的运用
        二、逮捕和审查起诉阶段视频影像证据的运用
        三、审判阶段视频影像证据的运用
第四章 视频侦查的现存问题
    第一节 视频侦查人员的问题
        一、视频侦查观念落后
        二、人员构成复杂效率低
        三、视频侦查行为不规范
    第二节 视频侦查制度不健全
        一、视频侦查机构不规范
        二、视频侦查法制不齐备
        三、视频侦查机制不通畅
    第三节 视频侦查应用的掣肘
        一、视频侦查方法应用落后
        二、视频侦查与合成作战对接不力
        三、反视频侦查行为频发
    第四节 视频侦查整体性防控机能的不足
        一、视频侦查碎片化的制约
        二、犯罪类别化治理的局限
        三、视频侦查取证薄弱和视频影像证据证明体系的缺失
第五章 视频侦查的优化
    第一节 视频侦查理念导引
        一、视频侦查法治观
        二、视频侦查先行观
        三、视频侦查证据观
    第二节 视频侦查制度跟进
        一、视频侦查管理制度
        二、视频侦查运行制度
        三、视频影像证据应用规范体系
    第三节 视频侦查方法改善
        一、视频侦查全轨迹追踪方法
        二、视频侦查启发法
        三、视频轨迹引导侦查
        四、识别反视频侦查行为
    第四节 视频侦查平台拓展
        一、视频侦查第三方警务
        二、以视频侦查为中心的取证体系
        三、以视频影像为中心的证明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线路图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个人金融业务定义
        2.1.2 风险的界定和分类
        2.1.3 风险形成机理的研究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主要特点、防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主要特点
        3.1.1 邮储银行简介及个人金融业务的特点
        3.1.2 操作风险的主要特点
    3.2 防控现状
    3.3 主要问题
        3.3.1 在制度、系统、人员等方面的问题
        3.3.2 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3.4 案例
        3.4.1 人情代替制度,柜员违规保管客户资金
        3.4.2 集资诈骗,危害无穷
        3.4.3 信用卡违规办理,造成银行损失
第四章 国外商业银行经验借鉴
    4.1 汇丰银行
    4.2 美国商业银行
    4.3 启示
第五章 风险评估与监测
    5.1 风险识别
        5.1.1 关键风险指标定义
        5.1.2 关键风险指标体系
    5.2 风险评估与监测
        5.2.1 风险评估
        5.2.2 风险监测
    5.3 分析及报告
        5.3.1 报告流程
        5.3.2 报告内容
第六章 风险防控对策
    6.1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系统
    6.2 完善风险信息披露制度
    6.3 完善风险防控的制度及流程
        6.3.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避事前风险
        6.3.2 完善风险防控流程,规避事中风险
        6.3.3 完善应急处理措施,做好事后防控
    6.4 强化员工的培训与考核
        6.4.1 加强员工学习和培训力度
        6.4.2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6.4.3 鼓励员工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研究 ——以定罪量刑中的交错适用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穿梭于文本与现实之间——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研究的新思路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思路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涵义及其关系
    第一节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涵义及其异同
        一、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涵义
        二、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异同
        三、刑事诉讼法对刑法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我国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存在问题
        二、解决思路
第二章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相互作用及其交错适用
    第一节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相互作用
        一、相互作用的原因
        二、相互作用的方式
    第二节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在定罪量刑中的交错适用
        一、交错适用的功能
        二、交错适用的意义
        三、交错适用的结果:刑事裁判
第三章 定罪事实的认定及其证明
    第一节 定罪事实及其认定
        一、定罪事实及其分类
        二、定罪事实的认定
    第二节 定罪证明
        一、定罪的证明对象及证明方法
        二、定罪的证明标准及证明责任
第四章 定罪的法律依据与法律控制
    第一节 定罪的法律依据
        一、定罪法律依据的渊源及内容
        二、定罪标准
    第二节 定罪的法律控制
        一、定罪的实体法控制
        二、定罪的程序法控制
第五章 司法定罪的实然展开
    第一节 定罪结论
        一、入罪
        二、出罪
    第二节 基于100例刑事判决书文本的定罪分析
        一、定罪事实认定的判决书文本分析
        二、定罪法律适用的判决书文本分析
第六章 量刑事实的认定及其证明
    第一节 量刑事实及其认定
        一、量刑事实及其分类
        二、量刑事实的认定
    第二节 量刑证明
        一、量刑的证明对象及证明方法
        二、量刑的证明标准及证明责任
第七章 量刑的法律依据与法律控制
    第一节 量刑的法律依据
        一、量刑法律依据的渊源及内容
        二、量刑标准
    第二节 量刑的法律控制
        一、量刑的实体法控制
        二、量刑的程序法控制
第八章 刑罚裁量的实然展开
    第一节 量刑结论
        一、量刑结论的公正与均衡
        二、量刑结论的合法与合理
    第二节 基于100例刑事判决书文本的量刑分析
        一、量刑事实认定的判决书文本分析
        二、量刑法律适用的判决书文本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8)浅谈自助银行案件防范和安保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助银行常见的作案手段分析
    手段一:非法窃取银行卡信息、密码
    手段二:以暴力手段胁迫目标人
    手段三:以暴力手段破坏ATM
    手段四:信息诈骗等新型方式
二、影响自助银行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自助银行内部安全管理
        1. 自助设备存在安全漏洞,软件系统更新不及时
        2. 银行卡技术更新滞后
        3. 银行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经验不足
    (二)银行外部环境的影响
        1. 自助银行布放位置和开放时间的影响。
        2. 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层出不穷,自助银行的安全防范挑战严峻。
三、强化自助银行安保策略建议
    (一)安全保发展警钟长鸣。
    (二)提高建设自助银行的标准。
    (三)严格管理、合规操作。
    (四)尝试建立巡查联防机制。
    (五)落实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宣传的义务。

(9)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 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念
1.1 不同校园犯罪概念的梳理与评析
1.2 校园犯罪的构成特征及概念界定
    1.2.1 校园犯罪的空间特征
    1.2.2 校园犯罪的主体特征
    1.2.3 校园犯罪的被害特征
    1.2.4 校园犯罪的行为特征
    1.2.5 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念的界定
1.3 校园犯罪与其他相关概念之辨析
    1.3.1 校园犯罪与学校人员违法犯罪
    1.3.2 校园犯罪与青少年犯罪
    1.3.3 校园犯罪与校园暴力
    1.3.4 校园犯罪与校园危机
    1.3.5 校园犯罪与校园安全事故 2 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与特点 2
2.1 国外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1 非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2 亚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3 欧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4 美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 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1 台湾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2 大陆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2.1 中小学生犯罪被害概况与特点
    
2.2.2.2 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概况与特点
2.3 高危类中小学校园犯罪特点分析
    2.3.1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特点分析
    
2.3.1.1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比例数量特点
    
2.3.1.2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的现象特点
    2.3.2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特点分析
    
2.3.2.1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比例数量特点
    
2.3.2.2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现象特点 3 事前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情境预防
3.1 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基础
    3.1.1 日常活动理论
    3.1.2 环境犯罪理论
    3.1.3 理性选择理论
3.2 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适用性
    3.2.1 情境犯罪预防顺应现代犯罪预防的趋势
    3.2.2 情境犯罪预防适应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要求
    3.2.3 情境犯罪预防贴合创建平安校园的理念
    3.2.4 情境犯罪预防符合校园犯罪的特点
3.3 中小学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运用
    3.3.1 情境犯罪预防的运用原理
    
3.3.1.1 情境犯罪预防的技术策略
    
3.3.1.2 情境犯罪预防的运用方法
    3.3.2 中小学校开展情境犯罪预防的措施
    
3.3.2.1 增加校园犯罪阻力的措施
    
3.3.2.2 加大校园犯罪风险的措施
    
3.3.2.3 降低校园犯罪收益的措施
    
3.3.2.4 减少校园犯罪刺激的措施
    
3.3.2.5 移除校园犯罪借口的措施
    3.3.3 潜在校园犯罪人类别化重点防范
    
3.3.3.1 师长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3.3.3.2 同学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3.3.3.3 外侵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4 事中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的应急处置
4.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理论前提
    4.1.1 风险社会下的校园犯罪必然性
    
4.1.1.1 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与启示
    
4.1.1.2 社会犯罪风险源与校园犯罪
    4.1.2 校园犯罪风险下的校园安全
    
4.1.2.1 校园犯罪风险的特点
    
4.1.2.2 校园安全的动态平衡
4.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目标与原则
    4.2.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目标
    
4.2.1.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处工作的挑战
    
4.2.1.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处目标的确立
    4.2.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原则
    
4.2.2.1 未雨绸缪原则
    
4.2.2.2 以人为本原则
    
4.2.2.3 统一指挥原则
    
4.2.2.4 快速反应原则
    
4.2.2.5 协同整合原则
    
4.2.2.6 依法处置原则
4.3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实施
    4.3.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组织体制
    
4.3.1.1 纵向指挥体制与职责
    
4.3.1.2 内部协作体制与职责
    4.3.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运行机制
    
4.3.2.1 识别预警机制
    
4.3.2.2 信息报告机制
    
4.3.2.3 紧急处置机制
    
4.3.2.4 媒体沟通机制
    4.3.3 高危多发型校园犯罪的应急处置要点
    
4.3.3.1 外侵恐怖犯罪应处要点
    
4.3.3.2 校内暴力犯罪应处要点
    
4.3.3.3 校园性侵犯罪应处要点
    
4.3.3.4 校园盗窃犯罪应处要点 5 事后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被害人的恢复
5.1 校园犯罪被害人恢复的理论概述
    5.1.1 犯罪被害人的定义
    5.1.2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影响
    5.1.3 犯罪被害人的恢复
5.2 校园犯罪被害人及其被害影响
    5.2.1 校园犯罪被害人的确定
    5.2.2 校园犯罪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危害
    
5.2.2.1 未成年被害人的直接伤害
    
5.2.2.2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被害
    5.2.3 校园犯罪对校园安全生态的破坏
    
5.2.3.1 校园安全物理生态受损
    
5.2.3.2 校园安全人文生态失衡
    
5.2.3.3 校园安全外部生态恶化
5.3 未成年被害人生活的恢复
    5.3.1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原则和方法
    
5.3.1.1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原则
    
5.3.1.2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方法
    5.3.2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被害保护
    
5.3.2.1 司法程序中的二次被害保护
    
5.3.2.2 社会生活中的二次被害保护
    5.3.3 未成年被害人的综合救助
    
5.3.3.1 未成年被害人救助的制约因素
    
5.3.3.2 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治疗
    
5.3.3.3 未成年被害人的经济偿补
    
5.3.3.4 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5.4 校园安全生态平衡的重建
    5.4.1 完善校园安防设置
    5.4.2 平复师生心理危机
    5.4.3 修复失调人际关系
    5.4.4 提升校内维安能效
    5.4.5 重整校外支持资源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附录 致谢

(10)量刑观研究 ——基于个案公正的立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源起及选题意义
        0.1.1 研究源起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及文献梳理
        0.2.1 研究现状
        0.2.2 文献梳理
    0.3 研究思路及主要方法
        0.3.1 基本思路
        0.3.2 主要方法
    0.4 文章结构及创新点
        0.4.1 文章结构
        0.4.2 创新点
1 量刑观概述
    1.1 量刑观界说
        1.1.1 量刑观的概念
        1.1.2 量刑观的特征
        1.1.3 量刑观的渊源
    1.2 量刑观的范畴
        1.2.1 量刑观的属性
        1.2.2 量刑观的思维
        1.2.3 量刑观的方法
    1.3 量刑观的价值
        1.3.1 量刑观的理论价值
        1.3.2 量刑观的司法价值
        1.3.3 量刑观的社会价值
    1.4 量刑观的目标导向
        1.4.1 以实现量刑适当为目标导向
        1.4.2 目标导向之量刑规则
        1.4.3 目标导向之量刑向度
        1.4.4 目标导向之刑种选择
    1.5 本章结论
2 量刑观的视角:报应与预防
    2.1 量刑观的报应视角
        2.1.1 报应渊源
        2.1.2 报应评析
        2.1.3 报应量刑观
    2.2 量刑观的预防视角
        2.2.1 预防渊源
        2.2.2 预防评析
        2.2.3 双面预防量刑观
    2.3 量刑基准的确定
        2.3.1 量刑基准概说
        2.3.2 量刑基准的视角选择
        2.3.3 报应视角确定量刑基准
    2.4 量刑基准的修正
        2.4.1 量刑基准修正的必要与可能
        2.4.2 特殊预防对量刑基准的修正
        2.4.3 一般预防对量刑基准的修正
        2.4.4 原则与例外
    2.5 本章结论
3 量刑观的落地:刑种的裁量
    3.1 生命刑的量刑观
        3.1.1 生命刑的非议
        3.1.2 生命刑的存在理由
        3.1.3 严格限制生命刑
    3.2 自由刑的量刑观
        3.2.1 自由刑的非议
        3.2.2 自由刑的优势
        3.2.3 自由刑的适用
    3.3 财产刑的量刑观
        3.3.1 财产刑的非议
        3.3.2 财产刑的优势
        3.3.3 财产刑的适用
    3.4 资格刑的量刑观
        3.4.1 资格刑的优势
        3.4.2 剥夺资格避免再犯可能
        3.4.3 剥夺军衔的“量刑观”
    3.5 本章结论
4 量刑观的取向:基于立场的商榷与抉择
    4.1 量刑观的立场
        4.1.1 立场决定取向
        4.1.2 公正的价值追求
        4.1.3 个案公正的立场
    4.2 轻缓的量刑观
        4.2.1 重刑主义的检讨
        4.2.2 “轻缓”取向的抉择
        4.2.3 轻缓量刑观的体现
    4.3 个别的量刑观
        4.3.1 量刑均衡的商榷
        4.3.2 “个别”取向的抉择
        4.3.3 个别量刑观的体现
    4.4 平等的量刑观
        4.4.1 量刑平衡的提出
        4.4.2 量刑平衡的商榷
        4.4.3 “平等”取向的抉择
    4.5 本章小结
5 量刑观的坚守:实现司法独立
    5.1 独立之坚守:阻断权力越位干预
        5.1.1 权力越位干预的现象
        5.1.2 权力掣肘司法的原因
        5.1.3 阻断权力越位干预的途径
    5.2 权威之坚守:排除社会舆论干扰
        5.2.1 社会舆论的影响
        5.2.2 社会舆论的不确定性
        5.2.3 权威之坚守的必要
        5.2.4 对社会舆论的回应
    5.3 为公之坚守:割舍人情牵绊
        5.3.1 人情牵绊无处不在
        5.3.2 人情牵绊的影响
        5.3.3 人情牵绊的割舍
    5.4 理性之坚守:化解个案情感
        5.4.1 个案情感的类别
        5.4.2 个案情感的无法避免
        5.4.3 个案情感的抑制与消融
    5.5 本章小结
6 余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四、抢劫取款人案件的防范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诈骗的司法认定[D]. 马腾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2]Z市2015-2018年城区未成年人犯罪实证调研报告[D]. 刘楚瑜. 湖南大学, 2019(01)
  • [3]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对策研究[D]. 陶文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4]BCC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陈键娇. 华侨大学, 2019(01)
  • [5]视频侦查研究[D]. 王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研究[D]. 秦琦. 山东大学, 2017(09)
  • [7]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研究 ——以定罪量刑中的交错适用为视角[D]. 陈妍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8]浅谈自助银行案件防范和安保对策[J]. 周军荣. 金融经济, 2016(12)
  • [9]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D]. 刘猛. 武汉大学, 2015(07)
  • [10]量刑观研究 ——基于个案公正的立场[D]. 叶圣彬(YIP SINGBUN). 武汉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抢劫和撤退案件的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