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证”项目培养万人种育人才

“绿证”项目培养万人种育人才

一、"绿色证书"工程培养万名种养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彭超[1](2021)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效果与完善思路》文中研究说明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经历了农民培训、以科技培训为重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四个阶段的演变,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扶持、职业技能鉴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保障、扶贫培训等方面。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助力下,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务农收入提升、结构优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的重要力量,为解决"谁来种地""谁来兴村"提供了新的有生力量。但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体系中存在重培训、轻培育,重技术、轻经营,培训多头供给,高素质农民返乡下乡有社保方面的压力,面临行政和商业上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未来的政策改革方向是,以培训效果为导向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补贴方式,兼顾技能训练和经营指导提升培育政策内容,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方向优化整合培训体系,对接高素质农民的新需求开展创业创新培育和扶持,把高素质农民塑造为市场主体和社会责任主体。

张珍[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战略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如以农促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这些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政策依据,还为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机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服务于乡村发展的特色教育类型,有责任和义务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从而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该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内外部规律与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依据时间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与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开阳县和睢宁县为个案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发现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之限与内部之困,外部之限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不足、多头管理的纷争与师资力量薄弱;内部之困主要包括:教育形态的模式单一、涉农专业的“缺位”与培训方式的单一。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农村职业教育思维理念的滞后、办学主体的单一化与法律供给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改革,以期探索出一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首先,要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培训方式。

郭文慧[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全国农民的幸福,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乡村要实现振兴,就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作支撑,农村实用人才是我国农业人才力量的中流砥柱。近年来,吉林省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在农村人才发展环境、培育力度、引进举措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涌现。但是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人才综合素质水平偏低、队伍老龄化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人才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培训机制不健全、政策机制不完善、人才成长发展载体较少、投入和宣传力度不足等。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和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针对当下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制约人才发展的因素,借鉴发达省份的先进经验和模式,突破固有模式,抓住关键问题,聚焦主要矛盾,深入分析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式和建设模式,得出吉林省适用的对策和措施。本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明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要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并理清拟解决的难点、重点问题,以及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解析农村实用人才的概念和分类,论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内容,阐释政府与市场在人力资本配置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各自发挥的作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归纳人力资本理论;第三部分,通过数据对比和资料分析,总结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的现实状况,并介绍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具体举措;第四部分,研究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成因,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奠定基础;第五部分,剖析国内发达省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得出相关启示;第六部分,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工作的总体方向、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分类推进、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及建议。

曹楠楠[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陈诚[5](2020)在《乡村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以扬州市邗江区为例》文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产业振兴是涉及产业结构、人才培育、投入机制、政策保障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的一般性分析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归纳总结、调查研究等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等手段,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详细解读的基础上,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以进一步丰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体系,进一步拓宽“三农”问题解决思路,进一步提升区域农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做法,通过实证分析,对扬州市邗江区农村产业振兴现状和举措进行调查,以详实的数据对比,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和关键举措,探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举措,旨在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探索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邗江区位于江苏省中部、扬州市区西部,是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主城区之一,南临长江,北濒邵伯湖,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辖区既有低山丘陵、沿湖地貌,又有长江漫滩冲积平原地貌,是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苏南向相对落后的苏北的过渡地区。区域内农业资源相对丰富,既是扬州城区的菜篮子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水产品主产区,邗江区的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江苏省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因此,选择邗江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重点探讨目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同时立足于区域实际,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该区典型的发展方式,探讨新形势下农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为苏中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很好的代表价值和理论、现实意义。调查分析表明:近年来邗江区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龙头工程,围绕“田园邗江都市农业”发展定位,结合邗江半城半乡和位于扬州主城区的区情实际,走规模、高效、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以特色带动发展、以发展壮大产业,着力形成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畜禽养殖、生态果蔬等基础产业为主导,以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为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农业规模化和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全面提升了区域内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得益于健全完善组织领导,组织体系、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有序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优先配置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用地,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但还存在规模化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缺乏、要素保障不足、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链条短及融合低等问题和不足。本文在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立足扬州市邗江区实际,对其农村产业振兴发展提出总体思路、目标框架及策略建议,提出加快邗江区农业产业振兴,应以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省乡村振兴战略十大工程为指导,坚持产业融合、协调推进、绿色发展、规划引领,高点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邗江实践,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平台、项目支撑体系,推进农村产业绿色+、标准+、智能+、互联网+进程,同步提升区域内农村产业效益、品牌、规模、规划,实现基础、结构、动力、效益、优势“五个增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高标准粮田,提升规模种植效益,延长粮食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水产和畜禽养殖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建设;科学规划乡村休闲资源,加大订单农业生产服务,组建产业联合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乡村产业高效优质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和综合效益不断增强。落实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产品流通等涉农领域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实现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渠道拓宽、政策支持保障到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不断取得实效。

梁浩[6](2020)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我国农村“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农业科技水平转化的重要举措。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随后连续8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2012年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主要任务是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制定认定办法和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农业部在开展试点工作基础上,2014年正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骨干农民为重点对象,构建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编制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能力建设规划(2014-2020年)》,通过近几年的探索研究,涌现了四川崇县、北京农广校、江苏太仓、陕西晨阳等典型示范地,但是距离我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素有“北方粮仓”之称,植被丰富,集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两大天然地貌优势,是全国粮、菜、肉、蛋、果主产区之一,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农户调查,主要是培训方式、培训意愿的调查,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为河北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思路。1.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文献,利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石家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我国四川崇州、北京农广校、江苏太仓、陕西安阳等典型示范地和国外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典型农民职业教育案例,结合石家庄农民培训现状以及农户对培训的调查分析,为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建议和对策。2.通过对石家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进行石家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研究。第一,从石家庄地理条件、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生活消费支出等因素分析石家庄农村发展水平。第二,通过对农户文化水平、家庭劳动力人数、收入水平、家庭收入构成的调查,分析石家庄农户文化素质水平和家庭劳动力构成,石家庄主要以四口、五口之家为主,劳动力在2、3人为主;通过对农户培训过程中生产指导、信息、技术来源的数据整理,分析石家庄农民培训中培训主体构成;通过对农民能够接受的培训时间、培训需求、培训地点、培训费用等因素研究,从农户视角分析符合农户意愿的培训方式,多数农户愿意在生产过程中,在生产场地接受培训;通过调查农户在培训中遇到的限制因素,总结农民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调查中发现,只有30%农户认为培训效果显着,培训效果不明显、网络利用率不高、培训方式不理想、培训目标不精准成为限制因素;通过对参培目的、培训效果、政府功能等因素分析,得出农户培训效果。第三,通过对农户的基础条件与培训意愿(年龄与培训时间、受教育年限与培训费用、年收入和培训次数)的回归分析,发现农户的收入、年龄、受教育年限影响农户的培训意愿,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对象的选择上,重点考虑农户的基础条件,提高培训质量。3.本研究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和以巴西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等四个典型国家国情、职业农民教育发展过程、颁布国策、实施法律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四国之间的共同点,最后提出通过法制化、科学化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从宏观提供经费保障,提高信贷支持等政府扶持力度方面提出对我国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4.通过对石家庄351份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典型实践案例探讨,总结经验,提出精选培训对象,明确培训对象职能,制定既符合农户需求又符合农户发展规律的培训内容,优化宏观环境,建立农民保障体系。本研究旨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避免“一刀切”式的“大水漫灌”,应当遴选有需求、有能力的农户进行培训。通过优化培训环境,从政策、法律法规方面制定适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生长的环境,有效利用政府职能、学校资源、社会力量等功能,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高效、有序进行。

李珍珍[7](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服务“三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如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关怀、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但不可否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均衡、学历教育目标定位异化、非学历培训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职教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体制机制运行不畅通等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致力于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首先,阐释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第三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从政策层面、教育机构网络、项目工程、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三是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四是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五是资源配置不到位;六是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七是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八是评价机制欠完善。第五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策略。主要从八个方面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二是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三是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四是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五是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六是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七是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八是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吉则尔夫[8](2020)在《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脱贫攻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蓄势待发。当然,在改革发展中,还发现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依然凸显,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自2012年引入“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我国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措施,指导其培育项目在各地有效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培育过程中也暴露出农民培训意愿不强、培训供需脱节、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作深入研究。从目前看,学者们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概念与特征、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对象、模式与路径等方面,而对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同时,绵阳市属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示范市之一,以此选为研究地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供求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主要以实证分析方法,对绵阳市及辖区内部分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和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访谈,并对其培训班学员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达95.20%。基于访谈资料和调研数据,首先,分析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存在不足。其次,主要运用交叉分析法,从14个变量中筛选出7个与因变量“培训意愿”关联性强的因素作进一步回归分析其影响程度和方向。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个体情况对培训意愿影响: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去过省市外务工经历等因素对培训意愿有显着影响,其显着性值分别为0.042、0.013、0.011。换言之,当农民的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有去过省市外务工经历时,参与培训意愿越强,否则反之。第二,家庭情况对培训意愿影响: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和所属农业经营主体对培训意愿有极显着影响,其显着性值分别为0.001、0.000。也就是说,当农民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大、家庭属于大规模的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时,参与培训意愿越强,否则反之。第三,培训认识及经验对培训意愿影响: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相关政策的程度以及关注与农业有关的新闻、政策和知识等行为习惯对培训意愿分别呈显着和极显着影响,显着性值分别为0.043、0.009。即当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及其政策等知晓度越高、经常关注涉农相关新闻(政策、知识)等行为时,参与培训意愿越强,否则反之。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精准遴选培训对象、加强培训宣传政策力度、提供基础教育机会、畅通培训信息获取渠道、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等对策建议。

樊英[9](2014)在《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家一户均包土地的家庭经营显示出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土地生产经营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先进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此外,由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农业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比较效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种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局面,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农者老龄化、农民兼业化、要素非农化、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不仅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严重阻碍“四化同步”的推进。因此,大力培育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职业农民,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职业农民是什么的问题”,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第二章界定了职业农民的概念、特征及类型,分析了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系与区别,系统总结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劳动分工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规模经济、规模效益与适度经营规模理论、产业链理论等,确定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为什么要培育职业农民的问题”,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对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及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功能。并从当前务农者出发,以粮食主产区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及其种粮意愿为例,分析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必要性,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务农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农村劳动力务农意愿影响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四章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将人力资本因素引入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然后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村减贫和农村生育的相关性,得出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生育率呈负向相关关系的结论。最后分析了“如何培育职业农民的问题”,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首先以湖南省为例,运用直观评价法和C-D生产函数对职业农民家庭适度经营规模进行了测算。接着从农户素质、教育体系、环境体系三个层面对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条件、已经开展的工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借鉴东亚国家中的日本,北美国家中的美国,西欧国家中的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设计思路,包括培育体系的分析框架、重点培育对象的特征及培育动机、培育所需的教育体系及政策体系,并从增强培育对象自身实力、提高农业类院校培育质量、优化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环境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台州市人民政府[10](2012)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政发[2011]5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和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十二五"期末前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二、"绿色证书"工程培养万名种养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证书"工程培养万名种养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效果与完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
    (一)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二)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具体内容
        1. 教育培训。
        2. 就业创业扶持。
        3. 职业技能鉴定。
        4.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5. 社会保障。
        6. 扶贫培训。
三、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效果
    (一)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二)高素质农民已经达到了一定比例
    (三)高素质农民让农业农村经营“后继有人”
    (四)高素质农民务农收入较高
    (五)高素质农民带动能力较强
    (六)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形成
四、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重培”“轻育”
    (二)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育内容“重技”“轻经”
    (三)高素质农民培训有多头供给的情况
    (四)高素质农民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有“后顾之忧”
    (五)高素质农民发展面临行政和商业上的不确定性
    (六)高素质农民现代公民意识仍需强化
五、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完善思路
    (一)以培训效果为导向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补贴方式
    (二)兼顾技能训练和经营指导提升培育政策内容
    (三)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方向优化整合培训体系
    (四)对接高素质农民的新需求开展创业创新培育和扶持
    (五)把高素质农民塑造为现代市场主体和社会责任主体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立足农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皈依
    1.2 研究综述
        1.2.1 对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制度分析法
        1.4.2 技术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职业教育
        2.1.3 农村职业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2.2.3 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中国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3.1 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村职业育(1949—1956年)
        3.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57—1965年)
        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66—1977年)
    3.2 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
        3.2.1 “拨乱反正”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1984年)
        3.2.2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85-1992年)
        3.2.3 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93—2002年)
    3.3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
        3.3.1 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
        3.3.2 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内部改革
    3.4 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以睢宁县、开阳县为个案
    4.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不足
        4.1.1 乡村振兴的目标
        4.1.2 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
        4.1.3 农村职业教育的不足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反思
        4.2.1 价值取向之困:思维理念的滞后
        4.2.2 办学机制之困:办学主体的单一化
        4.2.3 政策环境之困:法律供给不足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5.1 宏观行动: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5.1.1 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5.1.2 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5.1.3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
    5.2 中观行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5.2.1 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
        5.2.2 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
        5.2.3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3 微观行动: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
第六章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农村实用人才概述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内容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
    (五)人力资本理论
二、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吉林省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概况
    (二)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的现实状况
    (三)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典型案例
三、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典型经验与启示
    (一)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先进做法
    (二)广东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典型模式
    (三)四川省激励农村实用人才的主要方式
    (四)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措施
    (五)相关启示
五、加强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方向
    (二)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三)统筹推进各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乡村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以扬州市邗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乡村振兴战略
        1.2.2 产业振兴概述
    1.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2 研究地区的选择
        1.3.3 研究方法
        1.3.3.1 文献分析法
        1.3.3.2 归纳总结法
        1.3.3.3 调查研究法
第2章 国内外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2.1 农村产业发展理论进展
        2.1.1 产业集群理论
        2.1.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1.3 产业融合理论
    2.2 农村产业振兴相关研究回顾
    2.3 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相关研究
        2.3.1 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2.3.1.2 人才与科技支撑不足
        2.3.1.3 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畅
        2.3.1.4 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2.3.2 农村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经验模式
        2.3.2.1 发达国家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2.3.2.2 国内农村产业发展的地方经验模式
        2.3.3 农村产业发展的一般策略
        2.3.3.1 打造农业产业化
        2.3.3.2 构筑农民组织化
        2.3.3.3 推动农业品牌化
        2.3.3.4 加快农业信息化
        2.3.3.5 提升农民职业化
第3章 邗江区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3.1 邗江区乡村产业发展概况
    3.2 农业主导产业及产品结构
        3.2.1 优质粮油产业
        3.2.2 农业主产品结构
    3.3 绿色蔬菜产业及经营方式
        3.3.1 绿色蔬菜产业
        3.3.2 种植管理方式
    3.4 畜牧业养殖及产业布局
        3.4.1 区域布局
        3.4.2 规模养殖
    3.5 水产养殖及园区发展
        3.5.1 水产特色品牌
        3.5.2 示范园区
    3.6 休闲农业发展及带动面
        3.6.1 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层次
        3.6.2 休闲农业吸引力
    3.7 三次产业融合及产业集聚状况
        3.7.1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3.7.2 新型产业联合体
        3.7.3 三次产业全产业链现状
第4章 邗江区乡村产业发展主要举措
    4.1 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
        4.1.1 落实乡村振兴决策部署
        4.1.2 组织推进乡村振兴
        4.1.3 健全党委农村工作机制
    4.2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培育
        4.2.1 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合理
        4.2.2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
        4.2.3 农业科技示范户作用明显
        4.2.4 农业乡土人才示范效应显着
    4.3 落实三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4.3.1 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4.3.2 有序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4.3.3 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增长机制
    4.4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4.4.1 健全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
        4.4.2 有序发放涉农贷款
        4.4.3 畅通农村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
    4.5 优先配置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用地
        4.5.1 合理安排土地指标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5.2 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4.5.3 应保尽保生猪养殖用地
        4.5.4 合理规划设施农用地安排
        4.5.5 因地制宜配套用地指标
第5章 邗江区乡村产业振兴面临困难与不足
    5.1 粮食生产产业效益低、风险大
        5.1.1 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落后
        5.1.2 生产科技水平仍不高
        5.1.3 产业发展实力显不足
        5.1.4 农民种粮效益难提高
        5.1.5 市场体系有序不够
    5.2 水产养殖产业标准化低、规模化小
        5.2.1 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限制
        5.2.2 规模化程度不够
        5.2.3 池塘生态化改造率不高
    5.3 畜禽养殖产业风险大、疫病防控难
        5.3.1 疫病防控难度较大
        5.3.2 基础产能后劲不足
        5.3.3 养殖成本不断上升
    5.4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量小、分布散
        5.4.1 规划不够科学,层次普遍不高
        5.4.2 管理落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5.4.3 土地指标少,配套设施难以完善
    5.5 产业融合发展链条短、融合低
        5.5.1 农业规模生产经营水平不高
        5.5.2 农业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缺乏
        5.5.3 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5.6 农村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充分
        5.6.1 资金投入不足
        5.6.2 土地流转规模不大
        5.6.3 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
第6章 邗江区农村产业振兴的目标、思路和对策建议
    6.1 邗江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6.2 邗江区农村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6.3 邗江区农村产业振兴目标框架的构建建议
        6.3.1 推进“一个统筹”
        6.3.2 构建“三大体系”
        6.3.3 做好“四篇文章”
        6.3.4 实现“五个增强”
    6.4 邗江区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6.4.1 提升规模种植效益
        6.4.1.1 建设高标准良田
        6.4.1.2 实现粮食优质优价
        6.4.1.3 配套绿色高效模式
        6.4.1.4 延长粮食生产链
        6.4.2 水产养殖特色品牌化
        6.4.2.1 培育新型主体
        6.4.2.2 突出区域特色
        6.4.2.3 做强加工流通
        6.4.3 畜禽养殖集聚规模化
        6.4.3.1 构建疫病防疫体系
        6.4.3.2 实行标准化规模养殖
        6.4.4 科学规划乡村休闲资源
        6.4.4.1 结合区域特色合理规划
        6.4.4.2 建设特色休闲观光区
        6.4.4.3 打造丘陵林木生态休闲观光带
        6.4.5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4.5.1 加大订单农业生产服务
        6.4.5.2 组建产业联合体
        6.4.5.3 加大政策支持保障
第7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型职业农民
        (二)职业农民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1.教育培训
        2.认证管理
        3.政策扶持
        (四)农业职业教育
    四、理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终身教育理论
        (四)培训理论
        1.培训需求分析理论
        2.培训评估理论
        (五)成人学习理论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农业职业教育研究
        2.关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
        3.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综合素质的研究
        4.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阻碍因素
        5.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途径
        6.国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典模式实践探索
        (二)国外研究综述
        1.国外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
        2.对国外实践探索
    六、研究内容及与研究视角、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思路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统计分析法
        (四)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样本选取及描述分析
    一、石家庄基本概况
        (一)行政概况
        (二)人力资源分布
        (三)教育水平
        (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生活消费支出
    二、石家庄市培训农户调查基本情况
    三、石家庄农户培训基本情况
    四、石家庄农户培训数据模型
        (一)经济学理论模型
        (二)年龄与培训时间相关性分析
        (三)受教育年限与培训费用相关性分析
        (四)年收入与培训次数相关性分析
    五、小结
第二章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分析与启示
    一、美国职业农民培育
        (一)美国教育培训体系
        (二)美国培训形式
        (三)美国政策扶持
    二、德国职业农民培育
        (一)德国培训体系
        (二)德国农业政策扶持
    三、日本职业农民培育
        (一)日本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二)日本农业政策扶持
    四、巴西职业农民培育
        (一)巴西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二)巴西农业政策支持
    五、对我国的借鉴与实践意义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使职业农民培育法制化
        (二)建立科学化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三)明确职业农民培育经费来源,保障经费充足
        (四)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谁”,精准选择培育对象,定向培训典型
    二、“谁培训”,划分主体,统筹合作,合力共赢
    三、“如何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合理制定培训内容
    四、“培训环境”,出台政策扶持,建立农民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基础
    2.2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
        2.2.1 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产业振兴
        2.2.2 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2.2.3 对接精准扶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2.2.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
    3.1 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3.1.1 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扶持
        3.1.2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
        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3.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3.1.5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3.2 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
        3.2.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3.2.2 县级职教中心
        3.2.3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2.4 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 涉农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
        3.2.6 农业技术推广站
        3.2.7 农民专业合作社
    3.3 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
        3.3.1 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
        3.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3.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3.4 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
        3.4.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3.4.2 集团化办学模式
        3.4.3 城乡联合办学模式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健全
        4.1.1 农村职教法律供给不足
        4.1.2 农村职教政策体系不完善
    4.2 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4.2.1 东西部基础设施配备不均衡
        4.2.2 东西部师资水平不均衡
        4.2.3 东西部经费投入不均衡
    4.3 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
        4.3.1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科学
        4.3.2 职业学校呈现“普教化”倾向
    4.4 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
        4.4.1 培训内容不完善
        4.4.2 培训方式单一化
    4.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到位
        4.5.1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4.5.2 经费投入不足
        4.5.3 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4.6 农村职业教育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
    4.7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4.8 农村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
        4.8.1 评价标准尚未建立
        4.8.2 评价方法不科学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策略
    5.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
        5.1.1 加强立法建设,推进法治化运行
        5.1.2 服务乡村振兴,完善政策体系支撑
    5.2 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
        5.2.1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2.2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村精英人才
        5.2.3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5.2.4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5.3 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
        5.3.1 加强涉农专业集群建设
        5.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5.4 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
        5.4.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进行多向度培训
        5.4.2 基于市场细分进行分类培训
        5.4.3 拓展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5.4.4 创新农民职业化培育制度机制
    5.5 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5.5.1 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5.2 加大经费投入
        5.5.3 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
    5.6 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
    5.7 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
    5.8 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5.8.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5.8.2 健全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定义
        2.1.1 新型职业农民
        2.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育供求理论
        2.2.3 理性选择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础条件
        3.1.1 绵阳市经济发展概况
        3.1.2 绵阳市农业发展概况
        3.1.3 绵阳市农村人口基本情况
    3.2 分析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3.2.1 培训目标与任务
        3.2.2 培训政策与措施
        3.2.3 培训机制与体系
        3.2.4 培训对象与内容
        3.2.5 培训成效与模式
    3.3 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3.3.1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参与培训意愿较弱
        3.3.2 培训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知晓程度较低
        3.3.3 培训时间与地点安排不合理,农民参与意愿降低
        3.3.4 培训供需脱节与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农民需求
        3.3.5 培训资金与师资力量困乏,难以有序开展培训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统计分析
        4.1.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1.2 培训需求统计分析
    4.2 研究假设
        4.2.1 变量设定
        4.2.2 变量解释及其影响方向的预测
    4.3 交叉分析及结论
        4.3.1 培训意愿交叉分析
        4.3.2 交叉分析结论
    4.4 Logistic回归分析
        4.4.1 Logistic模型设定
        4.4.2 Logistic模型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4.5 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4.5.1 个体情况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4.5.2 家庭情况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4.5.3 培训认识及经验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多元化
        5.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多元化
    5.2 对策建议
        5.2.1 精准遴选培训对象,提高培训效果
        5.2.2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引导正向认知
        5.2.3 普及农民基础教育,提升文化素养
        5.2.4 畅通培训信息渠道,鼓励参与培训
        5.2.5 融合农民与市场需求,优化培训内容
        5.2.6 结合理论与实践原则,创新培训模式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B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后备人才严重缺乏
        1.1.2 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创新与变革
        1.1.3 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已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职业农民的概念及培育的理论依据
    2.1 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2.1.1 生活在农村的专业化农民
        2.1.2 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取高收入
        2.1.3 具有高素质
        2.1.4 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2.2 职业农民的主要类型
        2.2.1 潜在职业农民
        2.2.2 现有职业农民
    2.3 职业农民与农民职业化的联系与区别
    2.4 职业农民与其它农民类型的联系与区别
        2.4.1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
        2.4.2 职业农民与兼业农民
        2.4.3 职业农民与新型农民
    2.5 职业农民产生与培育的相关理论
        2.5.1 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2.5.2 劳动分工与协作理论
        2.5.3 人力资本理论
        2.5.4 规模经济、规模效益与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2.5.5 产业链理论
第三章 职业农民培育对“三农”发展的重要意义及现实必要性分析
    3.1 职业农民培育是发达国家保障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共同举措
    3.2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三农”发展的理论分析
        3.2.1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机理
        3.2.2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
        3.2.3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
    3.3 职业农民培育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3.3.1 职业农民培育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3.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功能
    3.4 基于粮食主产区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及其种粮意愿的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必要性的实证分析
        3.4.1 数据来源
        3.4.2 样本描述性分析
        3.4.3 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结果
        3.4.4 简要结论
第四章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三农”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4.1.1 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和人力资本状况
        4.1.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1.3 数据检验
        4.1.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2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4.2.1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状况
        4.2.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3 数据检验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
        4.3.1 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减贫的相关性分析
        4.3.2 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村生育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职业农民家庭适度经营规模的测算——以湖南省种粮农户为例
    5.1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概念
    5.2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标准
        5.2.1 经济效益目标
        5.2.2 社会效益目标
        5.2.3 生态效益目标
    5.3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计算方法的选择
        5.3.1 生产函数法
        5.3.2 综合评价法和分组评价法
        5.3.3 直观评价法
    5.4 职业农民家庭适度经营规模的测算
        5.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情况
        5.4.2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算思路
    5.5 简要结论
第六章 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条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6.1 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条件
        6.1.1 职业农民培育的个体素质条件
        6.1.2 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体系条件
        6.1.3 职业农民培育的环境体系条件
    6.2 职业农民培育状况及已开展的工作
        6.2.1 农户素质的变化
        6.2.2 教育体系的创新
        6.2.3 培育环境的变迁
    6.3 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6.3.1 培育对象问题
        6.3.2 教育体系问题
        6.3.3 培育环境问题
第七章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7.1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
        7.1.1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7.1.2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采取的措施
        7.1.3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产生的效果
        7.1.4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7.2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
        7.2.1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7.2.2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采取的措施
        7.2.3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产生的效果
        7.2.4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7.3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
        7.3.1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7.3.2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采取的措施
        7.3.3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产生的效果
        7.3.4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7.4 三个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7.4.1 三个发达国家农业教育方面的启示
        7.4.2 三个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其他政策启示
第八章 我国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设计
    8.1 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分析框架
    8.2 培育客体: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特征及培育动机
        8.2.1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基本特征
        8.2.2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来源
        8.2.3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培育动机
        8.2.4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培育方式选择
    8.3 培育主体: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教育体系设计
        8.3.1 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
        8.3.2 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的主要类型
        8.3.3 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体系
        8.3.4 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体系
    8.4 环境条件: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政策体系设计
        8.4.1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户籍制度和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
        8.4.2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
        8.4.3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财政金融体系
        8.4.4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土地流转制度
        8.4.5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农技推广体系
第九章 职业农民培育的环境条件创设及对策探讨
    9.1 增强培育对象自身实力
        9.1.1 转变农民自身观念
        9.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突出自身优势,加强彼此间的分工协作
    9.2 提高农业类院校培育质量
        9.2.1 保证教学队伍素质
        9.2.2 改良农村教育基础设施
        9.2.3 加强培育监督考核
    9.3 优化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环境
        9.3.1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发挥需要的环境
        9.3.2 优化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绿色证书"工程培养万名种养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效果与完善思路[J]. 彭超. 理论探索, 2021(01)
  •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 张珍.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郭文慧. 吉林大学, 2020(04)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5]乡村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以扬州市邗江区为例[D]. 陈诚. 扬州大学, 2020(04)
  • [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D]. 梁浩.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D]. 李珍珍. 山西大学, 2020(01)
  • [8]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吉则尔夫.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9]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 樊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10]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2(03)

标签:;  ;  ;  ;  ;  

“绿证”项目培养万人种育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