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与生死抉择

社会发展与生死抉择

一、社会发展与生死抉择(论文文献综述)

周承英[1](2020)在《从《生死抉择》到《生死守护》:人民作家张平的人民情怀》文中提出不得不说,张平先生构建的故事越来越好看了。《生死守护》开篇即抓人眼球:修建龙飞大道的不二人选辛一飞临危受命被破格提拔为市委常委,却在临时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上落选副市长职务,成为"意外"的政治事件;修路的辛一飞还没有"上路",但沿线的民营企业家、布阵多年的文物大盗、棚户区的贫困矿工、各种层级的领导干部却已明里暗里纷纷上路,严阵以待。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泾渭分明的利益诉求,却硬是一起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笔尖牢牢揿在反对票上,

刘倩[2](2020)在《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层字词句和文章大意的理解,与真实生活情境脱离,零散问题和封闭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浅层化”问题,为语文教师提供实施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有利于重构语文的学科价值。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问题。因而,文言文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本研究的目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是通过整合促进高中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文言作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高投入、高认知和高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使高中生传承民族文化并培育民族精神,带动语言、审美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探究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涉及到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是怎样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本研究围绕这三个问题,将从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筛选出的文言文关键能力作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手段,分析一般学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选取“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班按照“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对照班按照人教版教材进行传统教学,搜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分数和访谈资料等,采用准实验研究论证其效果。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分别指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的设计过程展示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即“内容进阶-目标聚焦-情境运用-反馈建构”,“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收到良好效果,呈现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即“深度阅读-阶梯目标-认知冲突-输出检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理念体现语文课堂变革的本质,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加强教研组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廖静雯[3](2020)在《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5年《苍天在上》播出后,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入观众的视线当中,开启了为期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反映现实情况、服务政治需求、传达人文理念的主旋律现实题材电视剧,反腐剧的兴衰进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社会的环境变化以及思想更替,这既是反腐剧所依靠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局限所在,而如何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兼顾与统一,则是反腐剧能否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2017年播出的人气与质量兼备的反腐巨作《人民的名义》为反腐剧在新时期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春天”,也为后续反腐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反思和借鉴的最新范本。本论文尝试对反腐剧进行横纵相结合的整体性分析和思考,便能有助于全面了解反腐剧发展的路径和特征,以总结提炼的方式实现艺术价值的理论性转化,并最终致力于回馈到实践创作中去。本文借助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进行系统的观照,横向分拟为热播现象、文本特点、问题及建议、个案分析四章,结合反腐剧的纵向发展时间线进行多角度的详细研究。本文第一章主要先从反腐剧的热播现象出发,通过对反腐剧发展的三次热播情况的回溯,分析其热播现象背后的主要现实因素;随后的第二章则顺势由外及内对反腐剧进行文本特点的归纳分析,从题材、叙事及影像三个角度出发,提炼出绝大多数反腐剧文本在创作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并给予针对性的优劣分析;本文第三章则立足于此基础之上,发现并整理反腐剧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结合当下时代环境背景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最后,为了增加论证的饱满度,第四章选取了最新反腐热剧《人民的名义》作为个案研究的范例,从叙事、题材、人物、传播四个方面对其中的创新和突破之处进行挖掘和呈现。通过对四个章节的划分与联系,旨在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地对反腐剧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特征与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探索反腐剧创作的新模式,以期为反腐剧在新时期下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李环环[4](2020)在《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视觉奇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的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视觉审美的单调和低票房困境,这几部电影在文化内涵和视觉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尤其是主旋律电影视觉形式的奇观化明显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对比《战狼2》《红海行动》和《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主旋律影片取得的不俗成绩,我们不难发现,《战狼2》《红海行动》注重多种类型元素的奇观呈现,《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在挖掘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基础上,致力于奇观化影像形式的展现,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这些影片创造了主旋律电影票房和口碑的新记录。主旋律电影中叙事和奇观相辅相成的新面貌,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主旋律电影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体现,也是主旋律电影适应时代和市场变化,积极主动探索全新电影奇观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结果。主旋律电影作为一个特殊的中国电影类型,已然在视觉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主旋律电影影像本身的视觉价值逐渐被电影创作者所重视,同时,人们在主旋律电影中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审美感受,主旋律电影通过视觉奇观化的影像系统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艺术表达。本文从美学、接受、意识形态三个维度展开研究,首先,主旋律电影从美学角度给受众呈现了新奇的视觉审美,创造出具有观赏性和思想性的电影效果,由此吸引了巨量受众;其次,我国主旋律电影的视觉奇观影像中融合了中国优秀的文化内涵、艺术内涵、人性表达,使主旋律电影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震撼的视觉形式,满足了受众的精神需求;最后,通过具有视觉魅力的奇观影像系统,吸引更多的受众去观看主旋律电影,从而完成主流意识形态隐性表达。

许可[5](2019)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关乎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与之相应,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内蕴的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就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最新成果,党和人民宝贵的集体智慧结晶。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既是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也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补充与完善,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能力与实践应变能力。深入学习和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认识,引领改革的纵深推进意义重大。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文献法、分析归纳法、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挖掘和研究相关文本资料,按照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理路展开研究。同时,本文没有单纯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理论内容的考察上,而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扩展研究视野,向前追溯了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向后则对其进行总体评价与价值定位。基于此,在研究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时代背景、主要内容、鲜明特征、重要价值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力求展现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整体面貌,把握其精神实质。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的不断演进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东升西降”的力量对比极大的改变了国际格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凸显。“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的长期存在使得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国改革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风险不断加剧,而这也标志着改革已经步入了攻坚期与“深水区”。正是在世情发生新变化、国情处于新方位、党情出现新特点、改革步入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改革理论。归纳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目的论、必然论、系统论、合力论、方法论等五个部分。其中,目的论通过对全面深化改革内涵、方向、目标的剖析与阐释,回答了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必然论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当代中国改革的特殊境遇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说明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系统论主要阐释各领域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改革链条,解决了全面深化改革究竟要改什么的问题。合力论通过对改革动力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原则,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解答了谁来领导改革、依靠谁来改革的问题。方法论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学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与理论升华的基础上,从认识改革、指导改革、推进改革、评价改革四个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回应了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通过对主要内容的梳理与总结,从中提炼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即: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问题导向、严密的逻辑结构、长远的战略眼光、攻坚克难的胆略、强烈的责任担当、务实的理论作风、高超的政治智慧等。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最新成果,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理论价值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不仅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境界;就实践意义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不仅指引了改革的纵深推进,而且也促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面向未来,实践探索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面深化改革仍在路上,而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研究还有待于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创新之处:一是通过对改革内涵的界定以及相关词语的辨析,在详细梳理全面深化改革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进行了概括。二是在系统分析和整理相关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力求展现其更为完整、精炼的整体形态。三是立足宏观的理论视野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探究,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补充了新内容。

侯光辉[6](2019)在《邻避-地方性危机 ——视角、机理与治理》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能源利用转型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公民社会的逐渐崛起,“邻避”运动日益成为一种威胁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国性“危机,给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国家治理带来了深刻的挑战。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一些重化工、资源依赖型城市进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打破,“社区-产业-生态环境”的关系也不断重塑。环保抗议、利益冲突与地方发展困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地方性危机”。本文针对这一新变化和新问题,提出“邻避-地方性危机”的概念,以研究邻避危机如何演化,及其“嵌入”地方性危机的过程和机制问题。本文从社会心理学、风险社会学和文化地理学等跨学科视角出发,通过建立一个整体分析框架,阐释了”邻避-地方性危机”这一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演化过程与机理,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政策启示。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邻避危机演进机理研究。首先,建立“结构-情境-行动”框架,基于“阿苏卫垃圾焚烧项目抗议事件”案例和扎根理论方法,考察邻避运动的演化过程,及其中丰富的政民行动逻辑和策略,为邻避运动的演化提供一个总体分析;其次,从整体转向局部,聚焦于抗议者“行动”,从社会心理层面定量检验(行动者的)风险感知、信任、公平感知与反焚倾向之间的因果机制;最后,建构了邻避“风险链”理论,提出邻避危机总是存在着一种“实在风险-感知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公共危机”的演化轨迹。(2)“邻避运动”嵌入“地方性危机”的过程机制研究。选择“渤天化工住区抗议和地方转型”案例,首先,定量考察一种“风险容忍”现象(社区为何与风险设施“和平相处”)。研究发现,人们对居住地的情感联系(地方依恋)与功能依赖(如雇佣关系)能够显着地缓解风险感知和抗议意愿,增进邻避设施的社会接受性;其次,本文在外部突发事故的结构性张力下,考察风险性质与规模“变异”的全过程(社区为何从容忍到抗争,最终形成长期的“涟漪效应”),进而分析地方性危机的形成逻辑。研究发现,虽然地方依恋能够“缩减”社会稳定风险,但突发事故却以强大的外部推力迅速激化了风险感知,并消解地方依恋的作用,造成局部社会风险的剧烈放大,在政策变更和社会层面产生持久的“涟漪效应”。由此,原有的生态环境恶化,邻避型产业的无序“退出”,新产业接续和经济结构升级乏力等问题,裹挟着民生和其他社会难题,造成地方转型受阻,形成新的“地方性危机”。(3)”邻避-地方性危机”的整体治理研究。本文提出治理深层体制性因素,履行有效的风险沟通和公众参与机制,协调运用治理工具等治理策略,借此营建积极的制度性信任,缓解利益公众的风险感知,消解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另一方面,面对各具特点的“地方性危机”,通过将安全风险纳入长效管控机制、依靠产业升级驱动,培育积极稳固的地方性,形成和谐有序的“产-城-人”关系,从而推动地方跨越发展陷阱。

祁仲阳[7](2017)在《正能量新闻研究》文中提出“正能量”一词自2012年风靡网络,其概念便逐渐向各领域渗透,新闻领域便是其一。随之,新闻行业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新闻形式,例如凤凰网的“暖新闻”、“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等,这些新闻形式专门进行有温度的正能量报道。由此可见,新闻行业已经为正能量新闻的发展作出了努力。尽管如此,学界对正能量新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甚至对正能量新闻的称谓与界定亦无从可查。鉴于此,有必要对正能量新闻进行研究,以丰富正能量新闻相关理论,并为实践提供参考。第一部分叙述了正能量新闻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围绕正能量新闻界定、特征对正能量新闻进行了概述,其中提出正能量新闻的特征包括传播主体的多样性、来源的广泛性、内容的积极性、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受众的主动化。第三部分结合凤凰网“暖新闻”与《成都商报》“一位成都女医生的生死抉择”报道进行了个案研究。对于凤凰网“暖新闻”,介绍了“暖新闻”的内容,提出“暖新闻”具有内容积极、人物平民化、传播主体广泛以及更新频率快的特点,接着从社会、政府、行业内部与受众四个角度分析了“暖新闻”风靡的原因。对于《成都商报》“一位成都女医生的生死抉择”报道,首先作了事件概述,提出该报道具有语言朴实真诚、坚持专人专访、媒体间良性互动的特点,接着语言编辑上分析,认为其充分发挥头版作用、标题特色鲜明、图片真实感人。第四部分研究了网络环境下正能量新闻采写问题,认为正能量新闻采写存在内容失真化、信息同质化、效果负能量化的问题,接着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新闻媒体自身隐患、经济利益驱使、泛消费、娱乐化腐蚀以及从业人员素养较低等,最后从增强从业者职业素养与责任感、优化、丰富正能量新闻内容两个层面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正能量新闻采写问题的解决对策。第五部分探究了新媒体下正能量新闻的社会效应及其保障路径,对于社会效应,提出正能量新闻使公众自身认知教育得以增强、正确舆论导向逐渐形成、社会活动得到有效调节;对于新媒体下正能量新闻的保障路径,从政府加大监督引导力度、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六部分则对正能量新闻进行了总结。

舒婷[8](2016)在《反腐剧受众接受心理研究》文中指出反腐题材电视剧作为主旋律电视剧的一种,在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本文以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的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托,采取问卷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反腐剧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研究。本文的第一章,着重介绍国反腐剧研究的概况。第二章,以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情况为背景,梳理了反腐剧从1996年到2004年十年间从出现到沉寂的历程。在第三章中,论述了反腐剧生存的当代文化语境,即反腐剧是由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诉求与受众集体心理的接受需求共同催生的产物。从第四章开始,借助问卷法,在调查了反腐剧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从观看初衷、喜爱程度、喜爱原因等方面对反腐剧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了挖掘。并以问卷为基础,在第五章描述了反腐剧受众的接受心理过程。在文章的第六章中对于反腐剧受众的接受心理共性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如何提升反腐题材电视剧传播效果有所裨益。

周岩[9](2013)在《现代转型中的城市想象 ——以新时期中国城市题材电影为分析对象》文中认为本文以现代性体验为基本理论视角,通过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现实题材城市电影的细读来分析当代中国电影的城市想象,探讨这些城市想象图景的建构特点与流变规律。综观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城市电影,主要呈现出以下想象图景:通过响应改革的城市主流人群建构的“美好憧憬中的光明之城”,通过社会转型中城市普通人群呈现的“五味杂陈的市井之城”,通过城市边缘人群展现的“无望漂泊的异化之城”,通过城市多元人群表达的“多彩多味的情感之城”。从憧憬到彷徨与反思、再到以情感重建现代城市,成为城市电影对现代转型体验的流变主线。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第二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探讨了:以第四代为主体的电影人基于现代化憧憬来展现城市改革的影片;以第五代为主体的电影人基于震惊体验和道德反思来呈现城市变迁的影片;早期新生代电影人基于底层体验来表现城市边缘的影片;新生代中更年轻的电影人与第五代、早期新生代电影人共同基于情感体验来反映多彩城市的影片。第六章作为结语对主体部分论述进行总结,并根据影片中的人群呈现、空间呈现和时代语境三个层面进行概述性梳理。30余年来的城市影像基于艺术真实,从整体上反映和记录了中国城市的现代转型和变迁历程,展现出当代国人的生命体验,具有影像历史的记录意义。

郑秀芬[10](2012)在《社会价值视角下由中国近现代文学改编的影视赏析》文中指出在中国主流的影视作品中来自文学作品改编的相对比较多,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中也比比皆是。影视和文学的联姻极大地推动了文学作品社会价值的体现,本文对其中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进行了赏析。

二、社会发展与生死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发展与生死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从《生死抉择》到《生死守护》:人民作家张平的人民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从“三讲”“三个代表”到以人民为中心
从国企改革到城市建设
呼唤廉洁自律与普遍正义

(2)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困境:高中语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
        (二)学科诉求:语文学科价值的重构
        (三)理论启示: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
    二、研究问题
        (一)问题选择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问题的阐述
    三、研究的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
        (二)教学策略
        (三)文言文教学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语文学科本质及语文教育的演进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
        (二)语文教育的演进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困境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及理论基础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三)教学策略转变的理论基础
    四、深度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二)深度学习的本质及特征
        (三)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四)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五、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一)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三)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四)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六、研究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的阐述
        (二)论文框架
    二、质化为主的研究取向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课堂观察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准实验研究法
    四、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结果分析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结果分析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结果分析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二、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分析
        (二)学生学习课堂观察分析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浅层分数目标,忽视语文素养的深层目标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范畴,缺乏文言关键能力的总体设计
        (三)教学活动固化于串讲和分析,难以形成文言整体语感
        (四)教学评价囿于知识评判,缺乏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的指导
第五章 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提炼
    一、尝试和探索:“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一轮设计
        (一)第一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一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二、调整和改进:“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二轮设计
        (一)第二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二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三、提升和应用:“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三轮设计
        (一)第三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三轮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策略的提炼
        (一)内容设置层级点
        (二)目标挖掘能力点
        (三)情境统摄探究点
        (四)评价贯穿表现点
第六章 “择生与择死”单元教学效果分析及实施策略提炼
    一、“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效果调查
        (一)访谈结果分析
        (二)学生习作改进过程分析
    二、A班与B班教学效果的对比情况调查
        (一)测试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情境性测试结果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探究文本价值,实现文言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迁移能力,逐步实现文言文关键能力目标
        (三)学生在积极言语活动中学习兴趣增加,明确文言文古为今用的价值
        (四)学生总结创设整体语境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实施策略提炼
        (一)阅读探寻着力点
        (二)目标针对阶段点
        (三)对质激发兴趣点
        (四)输出注重思维点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
        (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归纳
        (三)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提炼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进建议
        (一)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
        (二)加强教研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三)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影视反腐题材的兴起
    第一节 “反腐三部曲”的分阶段推动
        一、《苍天在上》:首开反腐剧之先
        二、《生死抉择》:欣欣向荣之势
        三、《人民的名义》:卷土重来之作
    第二节 现实因素的直接助力
        一、时代政策的适时呼吁
        二、市场环境的当下需要
        三、着名编剧的品牌效应
第二章 现实题材影视的突出代表
    第一节 三方现实题材的协商共谋
        一、刑侦悬疑奠定反腐要素
        二、人情伦理丰盈政治基调
        三、民主法制强调终极意义
    第二节 现实基础之上的叙事模式
        一、多重主题意义的逐级深入
        二、固定模板下的人物设置
        三、从日常与情感出发体现价值认同
    第三节 正邪分明的影像表达策略
        一、多极化场景空间设置
        二、多重意象糅合价值意义
        三、放大式视觉表现手法
第三章 现实羁绊下的步履维艰
    第一节 艺术与现实的徘徊
        一、叙事艺术的失重表达
        二、主题内涵的表述困境
    第二节 根据时代变更的创作手法
        一、参照最新时代政策,立足法制道德准则创作
        二、积极寻求类型融合,以小见大挖掘民生热点
        三、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注重现实政治内涵表达
第四章 经典个案分析:《人民的名义》
    第一节 多线叙事呈现时代众像
        一、焕然一新的检察群体
        二、世故老练的政治官场
        三、立体真实的社会民生
    第二节 多面展示拓宽题材视角
        一、政治现况的全景展示
        二、民生问题的直观呈现
    第三节 官场群像塑造丰满鲜明
        一、贪腐人员的多面缩影
        二、贪腐之外的从政官员
    第四节 宣传创新提升传播热度
        一、多渠道融合传播拓展收视群体
        二、二次元视觉文本消解刻板印象
        三、关注点发酵转换延长话题热度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反腐剧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视觉奇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主旋律电影与视觉奇观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主旋律电影的概念界定
        一、主旋律电影的内涵
        二、主旋律电影的演变
    第二节 电影的视觉奇观界定
        一、视觉奇观
        二、主旋律电影的视觉奇观
        三、视觉奇观的倾向性
第二章 主旋律电影视觉奇观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审美方式的转变
        一、视觉文化的消费影响
        二、影片“逼真性”表达
        三、“消遣式”审美
    第二节 传统叙事到奇观叙事的偏向
        一、叙事模式的变迁
        二、叙事结构的偏向
        三、镜头语言的重新建构
    第三节 视觉奇观与文化内涵的兼容
        一、奇观影像与叙事话语共融
        二、奇观技术与人性表达并举
        三、文化内涵与资源创新弥合
第三章 主旋律电影视觉奇观的接受场域
    第一节 视觉消费下崛起的电影受众
        一、受众的审美期待
        二、受众的接受和认同
        三、受众影响研究
    第二节 媒介技术支撑下的创作理念
        一、媒介技术与形式的提升
        二、“高概念”化模式的呈现
    第三节 思想文化视野的开拓
        一、植根传统、扎根现实,讲好中国故事
        二、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和精神
第四章 奇观影像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功能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的隐性表达
        一、与商业元素糅合
        二、与时代同步伐
    第二节 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诉求
        一、政治思想情感的激发
        二、国家形象的建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参考主旋律电影片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世情新变化——人类社会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二)世界多极化不断演进
        (三)我国周边环境稳中有变
    二、国情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凸显
    三、党情新特点——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政治建设
        (一)“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复杂、尖锐
        (二)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政治建设更加突出
    四、改革新阶段——改革步入攻坚期与“深水区”
        (一)改革所面临的压力增大
        (二)改革所面临的风险加剧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目标与方向
        (一)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内涵
        (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必然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改革的常态化
        (二)当代中国改革的特殊境遇决定了改革攻坚期的到来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倒逼改革的全面深化
    三、系统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与协同推进
        (一)围绕各领域的具体改革目标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
        (二)抓住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纵深推进
    四、合力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整合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改革的主体动力
        (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改革的整体合力
    五、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改革认识方法
        (二)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改革指导方法
        (三)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改革推进方法
        (四)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改革评价方法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坚定的人民立场
    二、鲜明的问题导向
    三、严密的逻辑结构
    四、长远的战略眼光
    五、攻坚克难的胆略
    六、强烈的责任担当
    七、务实的理论作风
    八、高超的政治智慧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境界
    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指引改革的纵深推进
        (二)助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邻避-地方性危机 ——视角、机理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
        1.1.1 全球能源转型的社会阻碍
        1.1.2 中国环境运动下公民社会的初建
        1.1.3 新常态下地方性发展危机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路线与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能源转型与“邻避”问题
    2.2 风险社会与社会风险
        2.2.1 风险定义和社会风险研究的转向
        2.2.2 风险感知与风险文化
        2.2.3 社会稳定风险的演化
    2.3 环境维权运动
    2.4 地方理论与社区参与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3.1 “心理-行动”视角
        3.1.1 抗议者的“心理-行动”机制
        3.1.2 政府行为及与抗议者的社会互动
    3.2 风险视角
    3.3 地方性视角
    3.4 整体分析框架
        3.4.1 情境
        3.4.2 结构与行动
        3.4.3 “结构-情境-行动”分析
第4章 邻避危机的“结构-情境-行动”考察
    4.1 案例事件的选择与研究设计
    4.2 “阿苏卫垃圾焚烧项目抗议”案例分析
        4.2.1 危机潜伏:四村村民的抗议
        4.2.2 危机爆发:别墅区业主的风险感知与官民对抗
        4.2.3 危机发展:抗议者的逆袭与政府的转变
        4.2.4 危机消弭:抑或新一轮危机的开始
    4.3 资料搜集与分析
        4.3.1 质性资料的搜集
        4.3.2 质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4.4 案例讨论与理论建构
        4.4.1 危机演化的结构
        4.4.2 危机演化的情境
        4.4.3 抗议者行动机制
        4.4.4 地方政府的行动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险感知、信任、公平感知与反焚抗议
    5.1 问题的再思考
    5.2 信任、公平理论与概念模型
    5.3 数据来源与方法
        5.3.1 垃圾焚烧项目和当地背景
        5.3.2 过程和受访者
        5.3.3 变量测量
        5.3.4 数据分析
    5.4 主要发现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分析
        5.4.3 回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险链与邻避危机的演化
    6.1 风险链的基本理论
        6.1.1 实在风险:生产与分配
        6.1.2 感知风险:塑造与建构
        6.1.3 邻避性风险链:概念与特征
    6.2 邻避风险链的影响因素
        6.2.1 主体因素
        6.2.2 客体因素
        6.2.3 情境因素
    6.3 邻避风险链的生成模型及演化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嵌入“地方性”的邻避危机
    7.1 问题聚焦
    7.2 文献简要回顾与研究假设
        7.2.1 保护性行为反应
        7.2.2 地方依恋、风险感知和行为反应
        7.2.3 假设与模型
    7.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3.1 研究区域背景
        7.3.2 研究设计
        7.3.3 样本和数据收集
        7.3.4 变量和测量
    7.4 主要发现
        7.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7.4.2 多元分层回归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突发事故与“地方性”危机
    8.1 案例背景和基本问题
    8.2 文献简要回顾
        8.2.1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
        8.2.2 风险与地方理论
    8.3 研究策略与数据来源
        8.3.1 混合方法研究策略
        8.3.2 资料来源
    8.4 地方依恋、风险感知与风险态度
        8.4.1 主要范畴的扎根发现
        8.4.2 地方依恋的结构与发展
    8.5 地方依恋、突发事件影响风险态度的机制
    8.6 “涟漪效应”:政策纠错与社区衰落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邻避-地方性危机的治理
    9.1 “结构-情境-行动”视角下的治理启示
    9.2 风险视角下的治理启示
    9.3 公众信任与公众参与
    9.4 地方性治理
第10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阿苏卫周边社区和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 B:阿苏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公众风险感知与态度问卷
    附录 C:BCC化工住区“地方性”访谈提纲
    附录 D:BCC化工住区公众地方依恋、风险感知与态度问卷
后记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正能量新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二、正能量新闻概述
    (一)正能量新闻界定
        1.正能量
        2.新闻
        3.正能量新闻
    (二)正能量新闻的特征
        1.传播媒体的多样性
        2.来源的广泛性
        4.内容的积极性
        5.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6.受众的主动化
三、两个正能量新闻个案研究
    (一)凤凰网“暖新闻”探究
        1.“暖新闻”的内容
        2.“暖新闻”的特点
        3.“暖新闻”风靡原因分析
    (二)《成都商报》“一位成都女医生的生死抉择”报道分析
        1.事件概述
        2.报道的采写特点
        3.专业的新闻编辑
四、正能量新闻传播的经验与不足
    (一)两个个案的启示
    (二)正能量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
        1.内容失真化
        2.信息同质化
        3.效果负能量化
    (三)正能量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1.新闻媒体自身隐患
        2.经济利益驱使
        3.泛消费、娱乐化腐蚀
        4.从业人员素养较低
五、保障正能量新闻传播的社会效应
    (一)新媒体下正能量新闻的社会效应
        1.公众自身认知教育得以增强
        2.正确舆论导向逐渐形成
        3.社会活动得到有效调节
    (二)正能量新闻传播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增强从业者职业素养与责任感
        2.优化、丰富正能量新闻内容
    (三)加强正能量新闻社会效应的保障路径
        1.政府加大监督引导力度
        2.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六、结论
参考文献

(8)反腐剧受众接受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反腐败斗争现实下的反腐剧发展综述
    2.1 反腐剧的出现(1996年-2000年)
    2.2 反腐剧的繁荣发展(2000年-2004年)
    2.3 反腐剧的沉寂与复苏(2004年以后)
第三章 反腐剧生存的文化语境:官方与民间的合作与共谋
    3.1 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诉求
    3.2 受众集体心理的接受需求
第四章 反腐剧受众的调查与研究
    4.1 反腐剧受众的构成
        4.1.1 性别
        4.1.2 年龄
        4.1.3 受教育程度
        4.1.4 职业
        4.1.5 政治面貌
    4.2 反腐剧受众的观看初衷与喜爱程度
        4.2.1 反腐剧受众的观看初衷
        4.2.2 受众对于反腐剧的喜爱程度
        4.2.3 对于新的反腐剧的期待程度
    4.3 受众喜爱反腐剧的原因
    4.4 反腐剧受众特征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反腐剧受众的心理接受过程及分析
    5.1 反腐剧受众的心理接受过程
    5.2 对于反腐剧受众心理接受过程的分析
        5.2.1 唤起受众的注意
        5.2.2 卷入受众的情感
        5.2.3 激发受众的理解和想象
第六章 反腐剧受众的接受心理共性
    6.1 满足受众“清官意识”——对正面人物的“审美”
    6.2 疏泄与消遣——对反面人物的“审丑”
    6.3 补偿心理——对现实环境的不满
    6.4 “圆满”——对于大团圆结局的向往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现代转型中的城市想象 ——以新时期中国城市题材电影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城市想象与媒介呈现
    二、电影中的城市想象
    三、现代转型与中国电影的城市想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好憧憬中的光明之城——响应改革的城市主流人群书写
第一节 现代化憧憬中的光明之城——城市主导改革者的影像书写
    一、天堂与地狱——早期电影中的经典城市想象
    二、新时期初的现代化憧憬与对正面城市想象的强调
    三、改革题材电影中的“憧憬型”美好城市建构
    四、上世纪90年代改革题材影片的转向与反腐题材影片的兴起
    五、反腐题材影片与城市“现代化预设”正面图景的建构
    六、总结
第二节 美好憧憬中的创业之城——城市改革模范的影像呈现
    一、以工厂为中心的“体制内”模范书写
    二、“个体户”的奋斗与身份重塑
    三、“现代化城市”与“都市里的村庄”的双重城市想象 第三章 五味杂陈的市井之城——城市普通人群的变迁感受呈现
第一节 现代转型与第五代导演的城市体验
    一、“城市改革”书写与“城市变迁”书写的比较
    二、城市化与真切城市体验的开始
    三、第五代导演与城市题材影片创作
第二节 张泽鸣、孙周的城市心灵诉说
    一、张泽鸣影片的城市个体感受与文化体验
    二、从惊诧到淡然:孙周城市电影中的自问自答
第三节 黄建新电影:道德批判中的城市体验
    一、《黑炮事件》,《错位》,《轮回》:尴尬与荒诞的转型城市
    二、“城市三部曲”与《埋伏》、《睡不着》:精神困境中的百态城市
    三、“心理三部曲”:当代城市的信任危机
第四节 夏刚电影:可沟通的温情城市
    一、《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创作初探时的“迷惘”城市
    二、《遭遇激情》、《大撒把》和《无人喝彩》:富于人情的可沟通城市
    三、《与往事干杯》、《伴你到黎明》:温情城市中的“游戏”续写
    四、《谁来倾听》:对话主题的再次突显
第五节 其他第五代导演的城市呈现
    一、电影产业化与其他第五代导演的主要城市想象
    二、王朔小说改编电影与冯小刚电影:商业语境中的多彩城市
第六节 第五代导演影片中的城市想象流变
    一、现代体验之初的游离城市
    二、徘徊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两分城市”
    三、现实态度中的情感城市 第四章 无望漂泊的异化之城——城市边缘人群的体验展现
第一节 呈现边缘——早期新生代导演的城市撷取
第二节 体制外导演影片创作中的异化城市
    一、张元早期影片:茫然失落的异化城市
    二、王小帅早期影片:流浪于城市边缘
    三、贾樟柯早期影片:没落的边缘城市
    四、体制外创作者的城市想象勾勒
第三节 体制内导演影片创作中的边缘城市
    一、《头发乱了》:基于自我身份的迷惘城市
    二、《留守女士》与《湮没的青春》:灵与欲的焦灼城市
    三、《危情少女》、《周末情人》:忧郁的躁动城市
    四、《苏州河》:阴郁游离的虚构城市
    五、《长大成人》:透过迷茫城市的希望之光
    六、早期新生代导演“长大成人”后的城市想象勾勒
第四节 早期新生代导演的城市想象与体验流变
    一、边缘城市想象中的现代性体验与意义
    二、情感城市:早期新生代导演的创作转型 第五章 多彩多味的情感之城——城市多元人群的多重复现
第一节 年轻一批新生代导演的多彩城市想象
    一、张杨电影中的多味城市
    二、张一白电影:以情感想象城市
    三、其他导演的城市呈现
    四、年轻一批新生代导演的城市想象与体验
第二节 近年来新导演影片中的城市呈现
    一、“疯狂城市”的续写
    二、新城市爱情题材电影:多元语境中的情感城市
第三节 情感城市想象与当下城市的体验建构 第六章 多维想象——转型中国城市图景的流变
第一节 城市题材影片中的人群呈现与流变
    一、影片中人群社会身份的整体特征流变
    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人群的历时性梳理
第二节 城市题材影片中的空间呈现与流变
    一、改革题材影片:“都市里的村庄”与工厂的共现
    二、第五代导演的现代城市展现
    三、新生代导演早期作品中的边缘城市空间
    四、90年代末以来的多彩城市空间展现
第三节 时代语境与影片主创者的城市想象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工作和研究成果

(10)社会价值视角下由中国近现代文学改编的影视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作品的历史社会价值
二、部分文学改编后的电影赏析
    1. 电视剧《情爱画廊》赏析
    2. 电影《生死抉择》赏析
    3.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
    4.《米》电影分析

四、社会发展与生死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生死抉择》到《生死守护》:人民作家张平的人民情怀[J]. 周承英. 群言, 2020(12)
  • [2]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研究[D]. 廖静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视觉奇观研究[D]. 李环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D]. 许可. 河南大学, 2019(05)
  • [6]邻避-地方性危机 ——视角、机理与治理[D]. 侯光辉. 天津大学, 2019(06)
  • [7]正能量新闻研究[D]. 祁仲阳. 苏州大学, 2017(04)
  • [8]反腐剧受众接受心理研究[D]. 舒婷. 暨南大学, 2016(02)
  • [9]现代转型中的城市想象 ——以新时期中国城市题材电影为分析对象[D]. 周岩. 浙江大学, 2013(08)
  • [10]社会价值视角下由中国近现代文学改编的影视赏析[J]. 郑秀芬. 大舞台, 2012(06)

标签:;  ;  ;  ;  ;  

社会发展与生死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