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的“迪(Tokura)儿子”

关东的“迪(Tokura)儿子”

一、关东的“地(土仓)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君[1](2020)在《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以岫岩县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世居东北地区“白山黑水”的满族,自古就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掌握中原政权的少数民族。清朝入主中原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全新动力,皇权的加强使得文化发展更快,其更多的表现集中在建筑领域。满族传统民居作为满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为我们研究满族文化及人文风俗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大量辽南地区满族村落中传统民居因缺乏保护而遭到破坏,因此对满族村落中的民居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意义、对象,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重点论述了国内外关于满族传统民居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满族历史源流及民居历史嬗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满族历史及满族民居建筑形式的发展与形成进行了概述与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对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村落及民居空间形态阐述,充分论述了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的独特之处。第四部分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在现代环境中的继承与发展,在面对目前无论是满族传统民居加倍减少的窘迫,还是满族传统文化严重缺失的现状,满族传统民居的继承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五部分系满族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满族村落中的表达与运用,以此作为满族文化融入现代满族村落规划改造中的尝试。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便是将满族传统文化元素提取重构,应用到现代满族村落中,使满族传统村落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希望可以为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方案。该部分内容已形成论文在核心期刊《工业建筑》中发表,还在研究过程中参与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相关研究课题。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加以分析萃取,并把这些满族传统文化理念应用到现代满族村落中,为当代新农村建设和建造民族特色的适宜的民居环境提供借鉴。

孙钰,孙静[2](2020)在《东北抗日联军密营文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分布于深山密林中的密营,作为特殊的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东北抗战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东北抗日联军独有的文化特色,更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东北抗日联军保存实力强有力的办法,对研究东北地区抗战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周青民[3](2018)在《论东北抗联文化的保护、书写与传播》文中提出东北抗联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有值得发掘的当代内涵,更是东北历史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挖掘与传承东北抗联文化应该做到如下几点:多方面收集东北抗联资料、多角度书写东北抗联故事、多渠道传播东北抗联精神。在保护、书写和传播东北抗联文化的过程中,让传承变得更加理性,让历史面目变得更加清晰,让文化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并在改革发展时期生成深刻的时代价值。

李红娟[4](2018)在《东北抗联文化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30年代初,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把东北3000万同胞推向战争的苦难深渊。在中华民族面临严峻危机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民众行动起来,建立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东北各族人民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也是中国抗战历史上唯一一支进行十四年战斗的队伍。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一条重要函件,“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将‘八年抗战’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战’。”“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东北抗联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关注热点进入到人们研究的视野中,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东北抗联所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别于中国其他抗日战场斗争:长期持久、艰苦卓绝、孤悬敌后、曲折复杂。东北抗联将士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而且在文化上也进行着英勇的反抗,东北抗联文化就是文化抗战的产物和标志。东北抗联文化是以抗联为主体,在中国东北产生的以抗战救国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东北广大革命志士在白山黑水间继承和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十九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文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为指导,以现代文化学理论为突破,与东北抗联的基本史实相结合,微观和宏观相对应,争取立体展现东北抗联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待分析其特征,确定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东北抗联文化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分类、相关史料进行综述以后,拟采取系统研究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东北抗联文化进行研究,同时指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绪论为本论文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东北抗联文化产生的背景。东北抗联文化产生和发展具有深邃的理论基础以及重要的现实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针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构成内容、文化的产生发展等问题作了论述。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符合中国革命实践的文化。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抗争是抗联文化植根的历史背景,东北地域文化中浓重的乡土气息是抗联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二者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东北抗联文化。这部分为第三章到第五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东北抗联文化的主要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广义的文化概念角度出发,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为维持自身生存,坚持斗争所进行的饮食、被装生产、“密营”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工作、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建设等;精神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有抗联文学、抗联歌曲和抗联报刊等。物质文化是前提和基础,精神文化是动力和保障,制度文化是中介和手段,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第四章东北抗联文化的基本特征。这部分是本文的难点。东北抗联文化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端于东北抗日战争年代,伴随东北抗联的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除了兼具文化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革命性、地域性、群众性和国际性。第五章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来源于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强大,而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强大,归根到底来源于文化的强盛。今天总结和提炼东北抗联文化是因为它是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地域下产生发展的文化,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东北抗联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和平年代,东北抗联文化更多的是以其蕴含的丰富的治国、治党和治军的经验,为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民族复兴的进程里,必须把文化之根留住!

吕路军[5](2017)在《东北抗联精神研究》文中认为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军民奋勇御敌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中国抗战精神的光辉写照,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具体形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世界反法西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核心,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了论述,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特征进行了阐述,对东北抗联精神的集中体现进行了研究,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中的机遇与挑战、弘扬的原则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一,本文首先对东北抗联精神选题背景进行了阐述,对东北抗联精神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进行叙述,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地分析,在对现有文献了进行分类、相关史料进行综述之后,拟采取辩证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多学科交叉等方法对东北抗联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第二,对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主要从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了论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全国抗日浪潮的不断掀起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其历史背景,其中作为东北抗联精神体现者的东北抗日联军是论述的重点。在社会背景中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进行了阐述。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传播,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东北人民抗日的中流砥柱,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论述,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担当,看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看到东北人民抵御异族侵略的英勇斗争。第三,阐述了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具体特征。作为十四年抗战产物的东北抗联精神拥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本文在综合已有的抗联精神的内涵提法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抗战精神的阐述,提出了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战斗精神、不畏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东北抗联精神,并具体分析了每一种精神的具体内涵。从东北抗联精神与同一时期产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横向对比中,分析出东北抗联精神独有的强烈的爱国性、抗战的持久性、极端的艰苦性、广泛的群众性、顽强的拼搏性、突出的国际性等品质特征。通过对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与特征的提炼,凸显了东北抗联精神独有的自身价值,突出了东北抗联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史中的重要地位。第四,用具体的史实来印证东北抗联精神。通过对当年党的文献、党报党刊、抗联报刊、抗联诗词、抗联歌曲、抗联戏剧中蕴含的东北抗联精神进行分析,来体现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抗战岁月中不仅受到以毛泽东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关注,还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年代久远的抗联史实呈现的不仅仅是东北抗联历史本身,更是东北抗联精神集中体现。第五,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进行的梳理。伟大的时代必有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精神必将成为激励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抗战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跟其他的抗战部队相比,只有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十四年抗战的完整历程,因此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四年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必然是凝聚着多个形态精神的集合体。它所承载的时代价值是一种治国、治军、治党的精神源泉。第六,探讨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认真分析了弘扬和培育东北抗联精神存在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从东北抗联精神的文化产业发展、抗联纪念设施完善、抗联精神研究中心的设立阐述了弘扬和培育东北抗联精神存在的机遇,从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信仰的危机和网络带来的挑战分析了弘扬和培育东北抗联精神面对的困难。本文提出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原则、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等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原则,探索通过深化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宣传、建立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各种载体的作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及融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等路径来弘扬和培育东北抗联精神。最后,结语部分主要是在本文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取得的已有成果,并从加强国外东北抗联史料的研究、增强东北抗联精神横向比较研究、丰富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手段、拓宽东北抗联人物的精神研究及深化东北抗联精神中的国际主义精神研究等方面对东北抗联精神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加深入地研究东北抗联精神。

张磊[6](2017)在《黑龙江革命老区抗联密营研究现状评析》文中提出在中国版图的最东北土地上,"抗战第一枪"打响在江桥镇,"二战最后之战"结束于虎头镇,而将黑龙江这两个地理名词连接起来的历史时空背后,是难以承受的民族之殇。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的抗战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密营作为东北抗联生存的特殊"基地"既是"林海地道",又是"抗日游击根据地",它棋罗星布于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之中,并在东北抗战中起到了重要军事保障作用。通过对黑龙江革命老区抗联密营的基本概况介绍,并对近年来抗联密营的发掘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总结了学界开展抗联密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抗联密营研究的可行性建议,以供抗联研究学者参考。

侯震[7](2016)在《东北抗联“密营”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密营在东北抗日联军抗战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特殊形式。学术界对东北抗联密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对密营遗址的考察更是成绩斐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东北抗联密营奠定了坚实地基础。文章针对学界关于抗联密营的研究成就与不足进行述评。

王航[8](2014)在《东北抗日联军军旅文化管窥》文中认为东北抗联作为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创造出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军旅文化。这种文化形态的突出特征和表现形式,具有区别于其他抗日武装的鲜明特性,即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抗联的军旅文化应该是东北抗联将士独创的文化类型,作为东北抗日斗争留存的珍贵文化遗产,应得到充分的认识、研究和传承。

王航[9](2014)在《东北抗日联军军旅文化管窥》文中研究指明东北抗联作为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创造出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军旅文化。这种文化形态的突出特征和表现形式,具有区别于其他抗日武装的鲜明特性,即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抗联的军旅文化应该是东北抗联将士独创的文化类型,作为东北抗日斗争留存的珍贵文化遗产,应得到充分的认识、研究和传承。

许华,张徐[10](2013)在《吉林方言的形成途径探析》文中指出吉林方言是我国众多地域方言中比较成熟发达而又特色鲜明的一种,系北方方言次方言东北方言的重要分支。吉林方言在词汇构成和语言表现方面有着极为鲜明突出的特色,其形成的方式和途径异常丰富而复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说来,吉林方言的形成途径大致可以概括为源自于受到历史语言、地域习俗风物语言、行业语言以及宗教迷信行为语言的影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外来语的影响和历史上关内人口迁徙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二、关东的“地(土仓)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东的“地(土仓)子”(论文提纲范文)

(1)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以岫岩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框架
    1.6 本文创新之处
2.满族历史源流及民居历史嬗变
    2.1 满族历史源流及民居发展概述
        2.1.1 满族历史源流及满族分布现状
        2.1.2 满族传统民居发展史
    2.2 辽宁满族传统民居历史遗存及保护现状
    2.3 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环境成因
        2.3.1 自然环境对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的影响
        2.3.2 人文环境对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的影响
3.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村落及民居空间形态分析
    3.1 满族传统村落形态特征分析
        3.1.1 满族传统村落选址特点
        3.1.2 满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
    3.2 满族传统民居室内外布局分析
        3.2.1 民居院落布局分析
        3.2.2 民居内部空间划分
    3.3 满族传统民居景观节点分析
        3.3.1 风水民俗——影壁、门窗、呼兰式烟囱、炮楼
        3.3.2 天圆地方——屋顶、墙体
        3.3.3 宗教信仰——索罗杆、祖宗板
    3.4 满族传统民居装饰特点
        3.4.1 砖雕
        3.4.2 木雕
        3.4.3 石雕
4.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在现代环境中的继承与发展
    4.1 国内传统民居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4.2 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与现代环境的相处之道
        4.2.1 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4.2.2 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保护价值
        4.2.3 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保护原则与可行性方法
    4.3 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传承与发展
        4.3.1 满族传统文化的创新
        4.3.2 满族民居文化的继承
5.满族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满族村落中的表达与运用
    5.1 丁字峪满族村现状分析
        5.1.1 村庄概况分析
        5.1.2 村庄景观及建筑分析
        5.1.3 村庄人口结构分析
        5.1.4 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5.2 丁字峪满族村规划设计
        5.2.1 设计理念分析
        5.2.2 村落整体规划设计
        5.2.3 村落景观规划设计
        5.2.4 满族民居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东北抗日联军密营文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北抗联密营的产生
2 东北抗联密营的建筑类型
3 东北抗联密营的研究意义
    (1)通过对东北地区抗联密营的调查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东北抗联史提供实证材料。
    (2)通过对东北地区抗联密营的调查研究,真实再现了日军侵华的暴行,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
    (3)通过对东北地区抗联密营的调查研究,可以丰富完善牡丹江地区的红色资源,很好的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

(3)论东北抗联文化的保护、书写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方面收集东北抗联文化资料
二、多角度书写东北抗联故事
三、多渠道传播东北抗联精神

(4)东北抗联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抗联文化产生的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
        2.1.2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
        2.1.3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
    2.2 实践条件
        2.2.1 东北抗日联军概况
        2.2.2 东北地域文化
第3章 东北抗联文化的主要内容
    3.1 物质文化
        3.1.1 饮食
        3.1.2 被服生产
        3.1.3 “密营”建设
        3.1.4 地下交通
        3.1.5 医疗卫生
    3.2 制度文化
        3.2.1 政治思想工作
        3.2.2 政治制度建设
        3.2.3 军事制度工作
        3.2.4 政治军事学校与干部培训
    3.3 精神文化
        3.3.1 抗日文学
        3.3.2 革命歌曲
        3.3.3 进步报刊
第4章 东北抗联文化的基本特征
    4.1 革命性
        4.1.1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1.2 服务于战争的时代精神
    4.2 地域性
        4.2.1 鲜明的自然地理特色
        4.2.2 兼容并包的民族融合性
    4.3 群众性
        4.3.1 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4.3.2 “军爱民、民拥军”的情怀
    4.4 国际性
        4.4.1 中朝两国文化的交融
        4.4.2 中苏之间的文化交流
第5章 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5.1 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作用
        5.1.1 团结和争取了抗日同盟者
        5.1.2 激励和鼓舞了前方抗日将士
        5.1.3 揭露和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5.2 东北抗联文化的时代价值
        5.2.1 丰富了全国抗战文化的内容
        5.2.2 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
        5.2.3 为深化军队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5.2.4 引领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5.2.5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精神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东北抗联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其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1 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2.1.1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
        2.1.2 全国抗日浪潮的掀起
        2.1.3 东北抗日联军的形成发展
        2.1.4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贡献
    2.2 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
        2.2.1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
        2.2.2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第3章 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与特征
    3.1 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
        3.1.1 忠贞报国、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3.1.2 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
        3.1.3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不畏牺牲精神
        3.1.4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3.1.5 真诚合作、共同侮御的国际主义精神
    3.2 东北抗联精神的特征
        3.2.1 强烈的爱国性
        3.2.2 抗战的持久性
        3.2.3 极端的艰苦性
        3.2.4 广泛的群众性
        3.2.5 顽强的拼搏性
        3.2.6 突出的国际性
第4章 东北抗联精神的集中体现
    4.1 东北抗联文化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客观反映
        4.1.1 东北抗联报刊对东北抗联精神宣传报道
        4.1.2 东北抗联歌曲是东北抗联精神真实再现
        4.1.3 其他形式的抗联文化展现东北抗联精神
    4.2 党的报刊对东北抗联事迹及其精神的集中宣传
        4.2.1 《救国时报》对东北抗联事迹及精神的宣传
        4.2.2 《解放日报》对东北抗联事迹及精神的宣传
    4.3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抗联事迹及精神的肯定
        4.3.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评价东北抗联整体
        4.3.2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评价东北抗联将领
第5章 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
    5.1 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
        5.1.2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特殊形态
        5.1.3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示
        5.1.4 东北抗联精神是反法西斯精神的重要内容
    5.2 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筑牢共产党人精神家园重要基石
        5.2.3 引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
        5.2.4 提升我国军队战斗力的精神武器
        5.2.5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动力支撑
第6章 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6.1 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1.1 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面临的机遇
        6.1.2 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面临的挑战
    6.2 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基本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6.2.2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原则
        6.2.3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6.3 东北抗联精神弘扬与培育的基本途径
        6.3.1 深化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和宣传
        6.3.2 建立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运作机制
        6.3.3 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及载体的作用
        6.3.4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全过程中去
        6.3.5 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黑龙江革命老区抗联密营研究现状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革命老区抗联密营基本概况
二、黑龙江革命老区抗联密营发掘及研究现状
三、抗联密营研究意义及研究可行性建议

(7)东北抗联“密营”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的考察
    (一)辽宁省的抗日密营。
    (二)吉林省的抗联密营。
    (三)黑龙江省的抗联密营,以通河县密营遗址考察最多。
二、东北抗联根据地(游击区)中的“密营”
三、东北抗联“密营”文化的研究
四、结语

(8)东北抗日联军军旅文化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抗联军旅文化的历史性生成
二、东北抗联军旅文化的战时特征
    (一) 东北抗联军旅文化的历史性
    (二) 东北抗联军旅文化的民族性
    (三) 东北抗联军旅文化的地域性
三、东北抗联军旅文化的多元形态
    (一) 抗日报刊
    (二) 抗日歌谣
    (三) 抗日文艺 (包括社团、话剧、戏剧)
四、结语

(10)吉林方言的形成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源自于历史语言、地域习俗风物语言、行业语言及其宗教迷信行为语言的吉林方言词语
    1. 受汉语言中历史语言影响形成的词语
    2. 受东北地域习俗风物语言影响形成的词语
    3. 受行业语言影响形成的词语
    4. 受宗教迷信行为语言影响形成的词语
二、源自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吉林方言词语
    1. 受满语影响形成的词语
    2. 受蒙语影响形成的词语
    3. 受朝鲜族语影响形成的词语
    4、受其他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形成的词语
三、源自于外来语的吉林方言词语
    1. 源自于俄语的词语
    2. 源自于日语的词语
四、受历史上关内人口迁徙影响形成的吉林方言词语

四、关东的“地(土仓)子”(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以岫岩县为例[D]. 刘玉君.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2]东北抗日联军密营文化探讨[J]. 孙钰,孙静. 现代商贸工业, 2020(11)
  • [3]论东北抗联文化的保护、书写与传播[J]. 周青民.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2018(01)
  • [4]东北抗联文化研究[D]. 李红娟. 吉林大学, 2018(12)
  • [5]东北抗联精神研究[D]. 吕路军. 吉林大学, 2017(09)
  • [6]黑龙江革命老区抗联密营研究现状评析[J]. 张磊. 黑龙江史志, 2017(03)
  • [7]东北抗联“密营”研究综述[J]. 侯震. 绥化学院学报, 2016(05)
  • [8]东北抗日联军军旅文化管窥[J]. 王航. 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4(02)
  • [9]东北抗日联军军旅文化管窥[A]. 王航. 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4 第2辑, 2014
  • [10]吉林方言的形成途径探析[J]. 许华,张徐. 才智, 2013(33)

标签:;  ;  ;  ;  ;  

关东的“迪(Tokura)儿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