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胡曼丽

“中国妈妈”胡曼丽

一、“中国母亲”胡曼莉(论文文献综述)

韩艺,高天,张瑞[1](2021)在《NGO贪腐何以发生?——基于十二个典型案例的比较验证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NGO贪腐丑闻屡见报端,关于贪腐的发生虽有多种解释但缺少实证检验和整合性的解释框架。为此,对现有研究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提炼出"外部防控-内部廉能-制度规束"3层涉及政府监管、第三方评估、媒体披露、公众参与、企业监督、廉洁自律建设、公益能力建设、制度健全度、制度执行力等9大致腐因子。基于所选取的12个NGO贪腐典型案例,辅之以媒体关于NGO贪腐的报道、调研访谈,对9大因子进行验证,均被证实的同时,还发现"上级NGO监管不力"和"慈善认知偏差"两个新的但仍可归属为9大因子类别的因子表现。在此基础上,构建起"NGO贪腐肇因解释框架"并形塑NGO贪腐防控治理机制:从长远看需要针对9大致腐因子多管齐下,构建起有效的防控治理机制。但鉴于因子类型的"固化性"不同,应采取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治理策略。

金家厚[2](2015)在《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毋庸置疑,现代化己成为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时代使命和实践诉求,而现代性则是主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总体性逻辑。然而,究竟何谓现代性,学界见仁见智。本文认为,鉴于人类文明演进及其特征的变迁,可从整体上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现代的文明结构。这种文明结构,是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经由实践的系统性建构而逐渐形成的;对于社会体而言,这种文明结构意味着形成了一种规范的社会秩序体系,尤其是形成了规范的社会秩序化机制;这种秩序化机制,一般是通过形塑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以体制化的组织模式和制度构造来强化而实现的。现代性作为现代的文明结构表明,传统的社会秩序已解体,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必然成为替代性选择。那么,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社会中正在崛起的一种结构性要素,势必参与现代文明社会秩序的建构。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与建构中,社会组织的社会秩序建构角色将更加彰显。由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秩序化机制的一种载体,在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建构中将发挥着独特的角色作用。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亟待对此缘由作系统的理论分析。因此,本文将社会组织发展这一论题置于现代性的意义上阐释,既旨在廓清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与建构中的角色定位、功能范畴和行动特点,更着力于揭示中国语境下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以增强社会组织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从角色定位来看,社会组织在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上是现代性的建构者。目前中国正处在以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建构为轴心的转型之中,那么,社会组织以其独特的社会秩序建构角色深嵌其中;从功能范畴来看,对社会组织这种角色的认同是其角色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而以公共精神为文化底蕴的公共性和公共生活使其角色功能的发挥最终成为可能,这也决定了社会组织的角色功能将是多维的,包括在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秩序功能;从行动特点来看,社会组织遵循集体行动的一般方式和逻辑,其行动过程大致由诉求—表达—协商—契约—遵守—评价等环节构成。如此,“角色”、“认同”和“行动”及其结构关系构成了现代性下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框架。其中,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建构是社会组织发展在现代性价值上的角色定位;公共性是社会组织发展的这种角色定位获得认同的根本原因;以集体行动的方式参与公共生活是社会组织发展的这种角色定位得以实现的现实途径。概而言之,现代性视阈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既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制度、文化乃至社会的“生活实践”建构过程。

白筱[3](2015)在《凌锋:只因多看了你一眼》文中研究指明她是享誉中国的脑神经外科医生,因为诊治病人而接手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儿学校,因为诊治病人而募集到源源不断的善款"这下可完了,眼瞅着过年,你猜我想起了谁?"凌锋回忆2008年年初陷入困境的自己。2007年,是凌锋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第六个年头。因2002年让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起死回生",她一直被公众称为"神

张碧雪[4](2015)在《网站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研究 ——以人民网和新浪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我国慈善业集中爆发了一系列负面事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一时间媒体对这些负面事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慈善业成为众矢之的,这对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有调查显示,红十字会“万元餐”事件、郭美美事件等曝光之后,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跌至谷底,捐款数额大为下降。同时,随着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媒介环境的改善,负面题材报道不再像以往那样受到严格的限制,伴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以及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严重裹挟,负面题材报道的波及面越来越广,影响逐渐增强。本文以人民网和新浪网为例,以两网站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为对象,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和互动性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的现状与特点,提出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地改进措施。研究发现,网站在报道慈善业负面事件时新闻的反应速度较快,基本能够做到实时报道,报道形式多样化,与受众的互动性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存在着下列问题:新闻资源的整合性与利用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呈现每个负面事件的全貌与多方观点;把关能力不足,新闻舆论监督呈现狂欢化;信息来源单一,互动性开发不足,不能很好地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反映网络舆情,并据此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根据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充分利用网站优势,有效整合新闻资源;强化“把关人”意识,规范舆论引导与监督;声音多源,双向交流,加强互动。

贺菲[5](2014)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与监管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非政府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民主政治的构建及公民社会的形成意义重大,如何落实非政府组织的公共责任与监管制度,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内在约束与外在控制,直接关系到其自身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受历史文化及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与国外所倡导的严格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存在差异,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它在制度扶持及资金填补方面对政府有着或多或少的依赖,体现出些许官方色彩。同时,值得肯定的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资源调配与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于政府及市场的重要作用。这种具备“中国特色”的非政府组织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概况入手,探究了它以政府为依托,所处制度环境特殊;以专业化为走向,各地发展不均衡;以非营利为宗旨,重塑组织公信力的“中国特色”。通过公共责任和监管制度两个维度,对慈善机构进行个案剖析,揭示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弱化和监管制度不到位的现状,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公共责任的实现路径和监管制度的优化措施。本文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希望能够从非政府组织的公共责任、监管制度两方面入手,实现内因和外因的相辅相成,进而实现非政府组织的自我约束及制度规范,有效化解“信任危机”对非政府组织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

郝同民[6](2014)在《基于公众预期的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很快,2013年慈善事业取得新成就,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国社会捐助总量预计接近1000亿元。但是由于我国政府通过登记管理部门对慈善组织进行登记注册,通过业务主管单位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督管理,致使慈善组织面临进入门槛高、对政府依赖性强、管理效率低等困境。有些慈善组织存在管理不严、资金运作不当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红十字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宋庆龄基金会”等慈善组织负面事件的不断出现,使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产生广泛质疑,并导致慈善组织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财务信息公开不透明、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慈善组织陷入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慈善事业的不断壮大,我国现有关于慈善组织的法律法规表现出种种不足,法律法规滞后、外部监管不到位,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致使慈善组织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表现出诸多缺陷。财务信息公开作为社会公众了解慈善组织运作管理过程的主要途径,目前却很难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最终让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逐渐失去信心。本文在充分借鉴以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简要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预期理论为基础,结合目前慈善领域发生的典型负面事件对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从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财务信息需求的视角设计问卷,根据对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获取相关资料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在分析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披露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借鉴国外慈善组织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完善我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建议,以促进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赵俊男[7](2013)在《中国慈善事业治理研究 ——慈善组织、政府、企业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改进》文中研究说明在市场主导的契约性利益分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利益分配分别存在着失灵和失效的情况下,慈善组织主导的志愿性利益分配被人们寄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从供给层面而言,这种利益分配方式,是利用市场机制产生的利他主义志愿精神和剩余产品,以组织化的形式来实现物品向特定群体转移,这不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完全是财富的自愿转移,是实现社会资源“帕累托最优”的有效方式。慈善的利益分配行为,标志着作为人的一种权利的普及,这种通过志愿捐赠来谋求特定弱势群体利益的行为,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中国现代慈善事业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从有到无,从无再到有的反差式变迁。若以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正式成立为起点,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复兴之路已经跨越了三十个年头。经历了20世纪后20年的酝酿,在新世纪之后,中国慈善事业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快速成长并不意味着成熟,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系列的慈善丑闻不断把中国慈善事业推向风口浪尖。一时间风声鹤唳,中国慈善事业在飞跃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三十年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受到了诸多的口诛笔伐。与此同时,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应该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的争议与分歧也日渐凸显。本文正是从笔者的研究兴趣及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慈善事业治理主体慈善组织、政府和企业的角色与行为,明晰三方主体在慈善事业治理中的责任,厘清它们在慈善事业治理中的权界,进而提出行为改革的建议和构建网络治理模式的构想,以期为中国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尽绵薄之力。本文研究立足于两个维度:一是慈善事业治理模式的构建,即在充分认知三方主体角色和行为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革建议;二是慈善事业治理理念的构建,即探讨在三方主体之间合作型信任关系的培养,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和政府行政权力过度干预的化解。具体来说,论文共设六章:第一章为导论,着重对选题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的意义、方法,论文的基本框架、创新点和不足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等内容进行说明。第二章是对慈善事业治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分析的研究。第三、四、五章分别从慈善组织、政府、企业三方主体进行研究,但研究的侧重点略有不同。第三章在阐述了慈善组织的概念及类型,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慈善组织的“合法性”获得途径,即道德建设和能力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四章是研究政府这一主体,在第一节梳理了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与政府关系,第二节中对中国慈善事业政府主导角色模式的主要表现及此模式下政府行为的越位与缺位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第三节对政府制度安排的重塑给出了建议。第五章是对企业进行分析探讨。首先给出了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接下来对影响企业慈善角色与慈善行为的因素、各类企业慈善角色与行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一阐释;最后展望了企业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视野。第六章是结论,主要从两个方面总结全文,一是慈善事业网络治理模式的构建,二是慈善事业网络治理模式的工具选择。可以说,只有慈善组织、政府、企业这三方主体明确责任,厘清权界,积极行动,构建起合作治理的网络,慈善组织才可能具有独立的意识和品格,既不依附于政府也不屈服于市场;企业才可能更好的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捐赠者才可能根据自身的判断力、兴趣偏好自由选择慈善机构不再被动捐赠。尽管以上描述或多或少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希望能通过慈善事业治理三方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改进,让慈善事业在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培养公民社会精神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韩丽欣[8](2014)在《我国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历史曲折,以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慈善事业经历了探索期、复兴期、飞跃期,三十年的发展使慈善组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慈善组织在第四个十年,并没有理所当然地进入成熟期,2011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前后几年发生的慈善丑闻暴露了诸多问题,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进入了“整顿期”。慈善丑闻频繁触动大众神经的根本原因在于慈善组织发展的规范化困境,现有的主要慈善法律只有《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和法律位阶较低的社会组织三大条例,专门的慈善法至今还未出台,慈善组织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需要法治化的治理方式予以解决。慈善组织的治理是指通过组织章程,法律法规,第三方监督、评估和社会监督等手段,落实慈善组织机构的职权与职责,分配和慈善组织相关的权力、权利、义务和责任,实现对慈善组织的规制。慈善组织治理的法治化是指规制慈善组织的手段是法律,把慈善组织的治理纳入到法律的框架中,实现规则之治。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慈善组织的专门立法,慈善组织没有官方的界定,语义较为混乱。借助西方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和慈善组织的研究,并吸收国内的研究成果和一些地方立法成果,可以把慈善组织界定为以慈善为目的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应该具有基于慈善目的的公益性、非营利性、民间性或非政府性以及显着程度的自愿性等几个特征。我国的慈善组织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官办、半官半民、民间慈善组织的类型划分体现了我国慈善组织不彻底的民间性。慈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类型划分为我们研究慈善组织的治理提供了科学的分类路径,类型划分为慈善组织治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慈善组织的治理要处理好自治和法治的关系,要把二者很好地衔接和结合起来,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人道主义原则、保障人权的原则、人性尊严和人格尊严的原则、公开透明原则以及参与原则。慈善组织的治理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是依据慈善组织章程的治理,慈善组织基于章程而成立,围绕章程规定的内容进行活动。慈善组织基于章程的自治在效用上是有限的,如章程规定的内容可能不合理,治理主体的职权和职责不能实现,章程被违反没有强制的处罚权,只有消极处罚权等限度,因此需要借助外部的法律手段,在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内部治理的法治化。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主体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内部治理主体结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治理主体的权力制约机制不完善以及某些内部机构行政化色彩浓厚等。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财务制度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慈善组织资金收入支出基本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不严格,内部审计和监事制度不成熟等。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法治化的思路是“人”和“物”即主体制度和财务制度的法治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类型划分确立内部治理主体组织机构的设置和相应的权力制约机制,去除慈善组织的行政化色彩,厘清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主体的职权与职责的关系,实现内部治理主体制度的法治化,另一方面是把内部治理的财务制度纳入到法律的框架中,实现内部治理财务制度的法治化。慈善组织的外部治理包括政府的监管,独立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社会公众和媒体网络的监督等手段。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外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监管的错位与缺位,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的无效与缺失,社会大众和媒体网络监督缺乏理性和长效性等。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的核心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国家通过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的安排和具体的运行实现对慈善组织的治理。在外部治理的过程中,要明确权力、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关系,其核心是权力的限制、权利的保护、义务的履行以及责任的实现,厘清和慈善组织相关的权力、权利、义务和责任,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慈善组织外部治理法治化的进路。我国慈善组织治理的法治化应是从理念到原则,从内部到外部,从制度到运行的全方位的法治化。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慈善组织治理的法律体系。我国现有的慈善相关法位阶较低,原则性规定较多,缺乏可操作性和救济措施,这是以后慈善立法要克服的问题。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权利保障制度。慈善法律关系中的监督权、知情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都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督制度,包括政府常规的年度检查监督制度,政府审计监督制度,政府税收监督制度,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制度和社会大众、媒体网络的监督制度等。最后,要建立和完善法律责任制度。通过法律责任的法律救济是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的核心问题,也是论文希望取得的创新性成果的重点。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需要法律责任的救济手段,否则再完备的制度设计也可能无法实现。我们应该通过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的救济途径实现慈善组织治理的法治化。

杨文娟,黄闽汀[9](2010)在《《丽江孤儿》创作手记》文中研究指明可能是我们孤陋寡闻吧,刚刚决定做孤儿这个选题时,胡曼莉这个名字让我们感到十分陌生。在网上搜了一下才发现,几年前网上曾有过关于她的大量报道。只不过这些报道负面多于正面,是个典型的争议人物。而拍摄一个存在争议的人物,对于纪录片来说,是要担风险的。没多久,我们就接触到了这位曾经的"中国母亲"。坦白讲,那时候我们是对她有些反感的。最起码也是抱着一种怀疑的眼光向她了解位于丽江的这所孤儿学校。她很

姚君芳[10](2010)在《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财务监督。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在蓬勃发展的背后,存在严重的管理和财务问题,组织的非营利性质不断被异化,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非营利组织的规范化运营,如何加强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监督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监督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监督法规不完善、政府组织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社会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监督动力不足、“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又导致内部监督形同虚设,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相应的机制,满足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非营利组织财务进行监督的要求。本文在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进行现实考量的基础上,试图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制度背景的财务监督机制,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公益产权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及监督经济学理论作为研究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机制的理论基础,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机制的建立进行深入的研究,按照监督关系从财务监督的主体、客体、制度安排等方面建立财务监督机制的框架,包括非营利组织财务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机制。通过国家行政主体监督权限的设置、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的制度安排、内外部审计监督的强化、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加强对组织人力资源的激励等运行手段,为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二、“中国母亲”胡曼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母亲”胡曼莉(论文提纲范文)

(1)NGO贪腐何以发生?——基于十二个典型案例的比较验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梳理与研究思路
    (一)文献梳理与归纳
        1.外部防控层
        (1)政府监管
        (2)第三方评估
        (3)媒体与公众监督
        (4)企业监督
        2.“内部廉能”层
        (1)廉洁自律建设
        (2)公益能力建设
        3.“制度规束”层
        (1)制度健全度
        (2)制度执行力
    (二) 研究述评与思路
三、实证检验
    (一)案例分析
        1.案例选取
        2.案例核心要素提取
        3.案例深描
    (二)调研访谈
    (三)检验结果
四、结论与展望

(2)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社会组织的全球崛起
        1.1.2 社会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困境
        1.1.3 现代性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取向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3 对本论文的启示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现代性: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框架
    2.1 现代性:当代中国的核心命题
        2.1.1 “现代化”与“现代性”
        2.1.2 后现代主义的迷思
        2.1.3 社会秩序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命题
    2.2 社会秩序:社会组织发展的现代价值定位
        2.2.1 “社会秩序”发展定位的思想基础
        2.2.2 “社会秩序”发展定位的现实依据
        2.2.3 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秩序的关联性
    2.3 角色认同:社会组织发展的公共精神底蕴
        2.3.1 对社会组织角色认同的层次
        2.3.2 角色认同与社会组织的公共性
        2.3.3 公共性、角色认同与社会组织的成长
    2.4 集体行动:社会组织角色功能发挥的现代逻辑
        2.4.1 集体行动逻辑
        2.4.2 社会组织的集体行动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代性关照
    3.1 现代性下的社会组织:范畴与类型
        3.1.1 国外类似组织的称谓及涵义
        3.1.2 “社会组织”称谓及其特点
        3.1.3 社会组织的类型划分
    3.2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组织发展特征
        3.2.1 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脉络
        3.2.2 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特征
        3.2.3 社会组织发展瓶颈及其表现
    3.3 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现代性因素
        3.3.1 国家因素的影响
        3.3.2 媒体因素的影响
        3.3.3 公众因素的影响
        3.3.4 社会组织因素的影响
        3.3.5 国际因素的影响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代价值取向
    4.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下的社会秩序
        4.1.1 民主政治的秩序要求
        4.1.2 和谐社会的秩序要件
        4.1.3 市场经济的秩序条件
        4.1.4 社会安全对社会秩序的挑战
    4.2 现代理性的社会秩序
        4.2.1 理性、社会理性与理性社会
        4.2.2 社会组织是社会理性的产物
        4.2.3 社会组织嵌入在理性社会之中
    4.3 现代公共生活的社会组织基础
        4.3.1 公共生活的现代属性
        4.3.2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生活的现代性维度
        4.3.3 网络社会组织的公共生活功能
    4.4 小结:一种新社会秩序结构的形成与出现
第5章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组织的认同困境
    5.1 社会组织的角色认同现状
        5.1.1 社会组织的公信力调查
        5.1.2 社会组织的公众评论
    5.2 社会组织在角色认同中的双重作用
        5.2.1 促进作用
        5.2.2 消解作用
    5.3 社会组织的角色认同困境
        5.3.1 社会组织的问题
        5.3.2 体制结构的问题
        5.3.3 关系文化的问题
        5.3.4 社会环境的问题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集体行动中的非现代性逻辑
    6.1 非法化生存
        6.1.1 非法化生存的状况
        6.1.2 非法化生存的缘由
    6.2 非制度化生存
        6.2.1 非制度化生存的样态
        6.2.2 非制度化生存的成因
    6.3 诉求方式的极端化
        6.3.1 诉求的增长
        6.3.2 诉求的极端化表达
    6.4 参与方式的非民主性
        6.4.1 参与的民主旨向
        6.4.2 与民主相悖的参与
    6.5 行动过程中的依附性
        6.5.1 行动的制度场域
        6.5.2 依附性的行动策略
第7章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代路径与实现
    7.1 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
        7.1.1 发展路径的三种模式
        7.1.2 发展路径的现实选择
    7.2 社会组织发展的保障机制
        7.2.1 互嵌机制
        7.2.2 支持机制
        7.2.3 约束机制
        7.2.4 文化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网站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研究 ——以人民网和新浪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理由与意义
        一、选题理由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理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
第一章 网站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概述
    第一节 我国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的历史脉络
        一、民国时期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
        三、改革开放至今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
    第二节 网站与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的关系
        一、网站在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中的角色
        二、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的影响
第二章 网站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内容分析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类目制定
        一、样本选择
        二、类目制定
    第二节 新闻的反应情况分析
        一、新闻时效性:新浪网领先于人民网,在信息发布上占得先机
        二、首条新闻报道方式:新浪网以事件报道为主,人民网事件报道与评论并行
    第三节 新闻选择分析
        一、报道数量:新浪网远超出人民网
        二、新闻来源与消息来源分析
        三、报道体裁:以消息和评论为主
    第四节 报道倾向性分析
        一、报道标题:人民网较新浪网更为客观
        二、报道文本:两网站均以严肃的批评反思为主
    小结
第三章 网站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形式分析
    第一节 报道组合形式
        一、简单图文组合是主要报道形式
        二、视频新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第二节 专题报道形式
        一、版面设计:人民网和新浪网各有千秋
        二、栏目策划:人民网和新浪网各有不足
    第三节 超链接形式
        一、网站在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中不重视超链接的使用
        二、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中超链接的空间局限
第四章 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的互动传播及影响
    第一节 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的互动传播
        一、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的互动生成
        二、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的互动传播
    第二节 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互动传播的影响
第五章 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第一节 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资源整合性与利用度不够
        二、把关能力不足,舆论监督呈现狂欢化
        三、信息来源单一,互动性开发不足
    第二节 网站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的改进策略
        一、充分利用网站优势,有效整合新闻资源
        二、强化“把关人”意识,规范舆论引导与监督
        三、声音多源,双向交流,加强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与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
        2、 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研究
        3、 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制度研究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点
一、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及其发展历程
    (一)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定位
        1、 政治功能
        2、 经济功能
        3、 社会功能
        4、 文化功能
    (二) 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划分
    (三)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1、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背景
        2、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阶段
二、 “中国特色”非政府组织及其公共责任与监管制度
    (一) 非政府组织的“中国特色”
        1、 以政府为依托,所处制度环境特殊
        2、 以专业化为走向,各地发展不均衡
        3、 以非营利为宗旨,重塑组织公信力
    (二) 非政府组织的公共责任与监管制度
        1、 公共责任担当
        2、 监管制度设计
        3、 公共责任与监管制度的关联性分析
三、 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与监管制度的问题探究——以慈善机构为例
    (一) 慈善机构个案剖析
        1、 公共责任弱化:“中国母亲”胡曼莉
        2、 监管制度缺位:“尚德诈捐门”
    (二) 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组织运作透明度低
        2、 组织信息汇集能力弱
        3、 组织内部文化不健全
        4、 组织人事管理不当
        5、 成员综合素质不高
    (三) 非政府组织监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组织内部监管制度缺失
        2、 政府机构监管制度不完善
        3、 公众舆论监管体制不成熟
        4、 捐赠者监管不到位
四、 完善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担当与监管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 国外落实公共责任与全面监管的经验启示
    (二) 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实现路径
        1、 加强组织运作透明度
        2、 重塑组织人事管理体制
        3、 提升组织信息汇集能力
        4、 健全组织内部文化
        5、 提高成员综合素质
    (三) 我国非政府组织监管制度的优化措施
        1、 落实组织内部监管职责
        2、 完善政府机构监管制度
        3、 构建公众舆论监管体制
        4、 发挥捐赠者监管作用
五、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公众预期的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创新点
2.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慈善与慈善组织
        2.1.2 财务信息
        2.1.3 信息披露
        2.1.4 社会公众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预期理论
3.我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现状的调查
    3.1 基于公众预期的我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
    3.2 慈善组织负面事件分析
        3.2.1 近十年慈善组织主要负面事件
        3.2.2 慈善组织典型负面事件分析
    3.3 基于公众预期的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要素结构
        3.3.1 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
        3.3.2 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
        3.3.3 财务信息披露的渠道
        3.3.4 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机制
    3.4 调查问卷的情况说明及统计分析
        3.4.1 调查问卷的情况说明
        3.4.2 问卷的基本信息统计及描述性统计
    3.5 问卷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3.5.1 问卷的信度检验
        3.5.2 问卷的效度检验
4.我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我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4.1.2 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4.1.3 信息披露方式不当
        4.1.4 信息披露监管不到位
    4.2 成因分析
        4.2.1 财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4.2.2 财务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4.2.3 财务信息披露的内部治理不规范
5.国外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经验
        5.1.1 英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经验
        5.1.2 美国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经验
        5.1.3 加拿大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经验
    5.2 国外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启示
6.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6.2.2 建立慈善组织全方位的监管模式
        6.2.3 规范慈善组织内部治理
        6.2.4 引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中国慈善事业治理研究 ——慈善组织、政府、企业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2.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2.2 论文的基本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存在的不足
    1.4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1 关于慈善事业的研究
        1.4.2 关于治理的研究
第2章 慈善事业治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分析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慈善的含义
        2.1.2 慈善事业的概念解析
        2.1.3 治理及慈善事业的治理
    2.2 关于慈善事业治理的主要理论
        2.2.1 治理理论
        2.2.2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2.2.3 NPO 理论
    2.3 中国慈善事业治理的现实分析
        2.3.1 中国慈善事业成长的供给因素
        2.3.2 中国慈善事业成长的需求因素
第3章 慈善组织“合法性”获得与组织建设
    3.1 慈善组织基本概况
        3.1.1 慈善组织的概念及类型
        3.1.2 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现状透视
    3.2 中国慈善组织“合法性”角色分析
        3.2.1 慈善组织“合法性”角色的界定
        3.2.2 中国慈善组织“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3.3 中国慈善组织“合法性”获得之道德途径: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3.3.1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含义与标准
        3.3.2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典型案例及总结
        3.3.3 中国慈善组织提升公信力的机制建设
    3.4 中国慈善组织“合法性”获得之能力途径:慈善组织的市场化改革
        3.4.1 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
        3.4.2 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
        3.4.3 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改革的两大展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主导角色模式转型与制度安排重塑
    4.1 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与政府关系梳理
        4.1.1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限制阶段(1949-1956)
        4.1.2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排斥阶段(1957-1993)
        4.1.3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接纳阶段(1994-2004)
        4.1.4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倡导阶段(2005 年至今)
    4.2 中国慈善事业政府主导角色模式分析
        4.2.1 慈善事业与政府角色模式类型
        4.2.2 中国慈善事业政府主导角色模式的主要表现
        4.2.3 政府主导角色模式下政府行为的越位与缺位
    4.3 政府制度安排重塑: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指导
        4.3.1 改变政府管理慈善组织的核心制度
        4.3.2 健全慈善法律法规
        4.3.3 从控制型监管走向培育服务型监管
        4.3.4 完善对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4.3.5 慈善意识形态供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慈善责任担当与慈善行为革新
    5.1 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
        5.1.1 企业的概念和分类
        5.1.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衍生
    5.2 企业在中国慈善事业中角色与行为现状分析
        5.2.1 企业的慈善角色与慈善行为
        5.2.2 影响企业慈善角色与慈善行为的因素
        5.2.3 各类企业慈善角色与慈善行为现状
        5.2.4 企业慈善角色与慈善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3 企业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视野
        5.3.1 企业基金会的异军突起
        5.3.2 公益营销的迅猛发展
        5.3.3 公益创业的初见端倪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慈善事业网络治理模式的构建
    6.2 慈善事业网络治理模式的工具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我国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慈善组织的概念界定、特征总结和类型划分
    一、 慈善组织的概念界定
        (一) 慈善组织的含义
        (二) 慈善组织与相关概念辨析
    二、 慈善组织的特征总结
        (一) 慈善组织与公益组织等相关组织的关系
        (二) 慈善组织的特征
    三、 慈善组织的类型划分
        (一) 慈善组织的一般类型划分
        (二) 慈善组织的理论类型划分——以马克斯·韦伯类型化研究为视角
第二章 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的基本问题
    一、 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的基本理论
        (一) 治理与管理
        (二) 法治与法治化
        (三) 慈善组织治理的法治化
    二、 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的原则
        (一) 人道主义
        (二) 保障人权
        (三) 人性尊严和人格尊严
        (四) 公开透明
        (五) 参与原则
    三、 慈善组织的自治与法治
        (一) 慈善组织的自治
        (二) 慈善组织的法治化
        (三) 慈善组织基于法律治理的限度分析
    四、 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一) 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
        (二) 慈善组织的外部治理
第三章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法治化
    一、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法治化的思路
        (一)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主体制度的法治化
        (二)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财务制度的法治化
第四章 我国慈善组织外部治理的法治化
    一、 我国慈善组织外部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监管的错位与缺位
        (二) 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的无效与缺失
        (三) 社会大众和媒体网络监督缺乏理性和长效性
    二、 我国慈善组织外部治理法治化的思路
        (一) 政府和慈善组织行政法律关系的法治化
        (二) 捐赠者和慈善组织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治化
        (三) 受益人和慈善组织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治化
第五章 我国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的制度构建
    一、 建立和完善慈善组织治理法律体系
        (一) 我国现有的慈善法律法规
        (二) 我国现有的关于慈善组织的立法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慈善组织治理法律体系的完善
    二、 建立和完善权利保障制度
        (一) 监督权的保护
        (二) 知情权的保护
        (三) 隐私权的保护
        (四) 名誉权和荣誉权的保护
    三、 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督制度
        (一) 政府常规的年度检查监督制度
        (二) 政府外部审计监督制度
        (三) 政府税收监督制度
        (四) 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制度
        (五) 社会大众和媒体网络的监督制度
    四、 建立和完善法律责任制度
        (一) 行政法律责任
        (二) 刑事法律责任
        (三) 民事法律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非营利组织
        1.3.2 财务监督
        1.3.3 财务监督机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机制理论分析
    2.1 非营利组织相关理论
        2.1.1 公益产权论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财务监督理论依据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外部效应理论
        2.2.3 监督经济学
第3章 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现状及机制构建思路
    3.1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的现实考量
        3.1.1 从“胡曼莉事件”看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监督
        3.1.2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3.2 现行财务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产权特殊性导致事实上的监督主体缺位
        3.2.2 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
        3.2.3 责任治理机制缺失
    3.3 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机制构建思路
        3.3.1 构建目标
        3.3.2 构建原则
        3.3.3 构建要素
        3.3.4 构建基本思路
第4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政府监督机制
    4.1 非营利组织财务政府监督组织机制
        4.1.1 政府组织监督权责分工
        4.1.2 强化政府审计监督
    4.2 非营利组织财务政府监督运行机制
        4.2.1 完善非营利组织登记与监督法规
        4.2.2 建立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监督制度
第5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社会监督机制
    5.1 非营利组织财务社会监督保障机制
        5.1.1 社会监督制度保障
        5.1.2 社会监督信息保障
        5.1.3 社会监督组织保障
    5.2 非营利组织财务社会监督实施机制
        5.2.1 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社会监督
        5.2.2 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监督
    5.3 非营利组织财务社会监督信息反馈机制
第6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6.1 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完善机制
        6.1.1 组织治理结构中多层次的财务监督主体
        6.1.2 组织治理结构问题及对财务监督的影响
        6.1.3 改善组织治理并强化内部监督职能
    6.2 非营利组织内部职能部门日常监督机制
        6.2.1 组建财务监督委员会
        6.2.2 内部审计监督
    6.3 非营利组织财务内部监督激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中国母亲”胡曼莉(论文参考文献)

  • [1]NGO贪腐何以发生?——基于十二个典型案例的比较验证分析[J]. 韩艺,高天,张瑞. 治理研究, 2021(04)
  • [2]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 金家厚.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2)
  • [3]凌锋:只因多看了你一眼[J]. 白筱. 中国慈善家, 2015(04)
  • [4]网站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研究 ——以人民网和新浪网为例[D]. 张碧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5]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与监管制度研究[D]. 贺菲. 延安大学, 2014(02)
  • [6]基于公众预期的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研究[D]. 郝同民. 新疆财经大学, 2014(03)
  • [7]中国慈善事业治理研究 ——慈善组织、政府、企业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改进[D]. 赵俊男. 吉林大学, 2013(08)
  • [8]我国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研究[D]. 韩丽欣. 吉林大学, 2014(03)
  • [9]《丽江孤儿》创作手记[J]. 杨文娟,黄闽汀. 中国电视(纪录), 2010(07)
  • [10]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机制研究[D]. 姚君芳. 湖南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中国妈妈”胡曼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