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牙慢性根尖周炎再植187例临床观察

后牙慢性根尖周炎再植187例临床观察

一、187例后牙慢性尖周炎再植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1](2021)在《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窦道在口腔临床检查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伴发症状,通常是由根尖周组织、牙周组织、骨膜或骨组织中的化脓性炎症引起,破溃于口腔黏膜或穿透皮肤而形成的孔道,是脓液和感染的引流通道,被认为是慢性感染的表现之一[1]。窦道存在时,很少伴有疼痛,疼痛多存在于窦道形成之前的早期阶段。此外,窦道也可以是手术切口不能愈合而遗留所致。窦道可以存在于多种口腔疾病中,例如急慢性根尖周脓肿、牙周或牙龈脓肿、智齿冠周炎、种植体周围炎、外伤牙、咬合创伤牙、根管治疗牙、冠修复后有破损牙、牙源性囊肿如根尖周囊肿等、非牙源性囊肿以及颌骨疾病如骨髓炎、肿瘤、坏死等[2]。只有正确判断出窦道的根本来源,才能对症治疗。窦道有口内和口外之分,其中位于口腔外皮肤上的排脓孔称为皮瘘[3]。皮瘘多位于下巴、面颊部、下颌下区域以及鼻窦等位置,皮瘘所在位置与口腔特殊解剖位置有关。但是临床上皮瘘患者最先就诊于皮肤科,医师往往会忽略对口腔内牙齿的的检查,造成误诊延诊[1]。位于口腔内部牙龈上的窦道又称为龈窦[3],最为常见,也是临床中常说的窦道。窦道的开口位置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患牙与肌肉附着的位置、炎症发展过程中皮质骨穿孔的位置、细菌毒力、患者抵抗力强弱等[4]。窦道口在牙龈黏膜上的位置可以提示一些疾病。根管治疗牙及根尖周围炎症导致的窦道多位于根尖1/3处;咬合创伤牙及牙根纵裂牙窦道口多位于近龈缘处;而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其窦道口位于根中部的牙龈上,这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不能完全依赖。炎症有时会沿着软硬组织迁延到别处,形成异位窦道[4],为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临床上多见窦道口位于唇颊侧黏膜,少数位于舌腭侧,这可能与双侧皮质骨的厚度、密度不同有关[5]。此外,一般来说,一个患病区多为单个窦道口排脓,偶尔有双个或多个窦道口,或者口内与口外窦道口并存,与患病区解剖位置、细菌毒性强弱等有关系[2]。窦道型口腔疾病的治疗,首先应确定疾病源头。通过对患牙各个方面的检查确认来源。临床上某些顽固或经久不愈窦道型疾病造成邻近软硬组织的破坏,此时根尖X线片不能确定病变范围、大小等[6]。此时需要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病变区辅助检查,从三维方向上分析病变的大小、范围、骨吸收程度等[7]。在临床诊疗中,善用各种辅助手段对疾病进行分析。本文我们收集了4例牙龈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病例,通过对其的分析诊断,寻找根本病因,联合使用非手术与手术方法,彻底去除病因,使窦道愈合,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希望为口腔窦道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钟天骄[2](2019)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咬合垂直距离及下颌骨三维形态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形态,咬合垂直距离和胎平面的关系,有利于辅助临床正确测定咬合垂直距离并辅助个性化全口义齿制作。本研究利用CBCT三维重建影像测量下颌骨矢状向及冠状向形态特征,并依据测得参数构建回归方程预测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的咬合垂直距离及胎平面倾斜度。[方法]锥形束CT扫描73例颅颌面基本对称的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的颅颌骨形态。纳入标准:牙列完整;成人或颅颌面生长发育已结束;颅颌面基本对称。排除标准:颌面部明显欠对称;存在正畸,正颌,唇腭裂治疗史;伴有严重口腔疾病。CBCT摄片获得的Dicom格式影像数据通过Mimics21.0构建三维重建影像并确定39个硬组织标志点及2个软组织标志点。通过测量标志点间所构成的线距及角度获得下颌骨在矢状向及冠状向的形态参数,每组数据由2名不同研究者测量2次取平均值。运用SPSS软件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的下颌骨形态参数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其异同。存在差异的下颌骨形态参数则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构建参数间的相关性。最后以下颌平面角,咬合垂直距离,骀平面倾斜度等直接与咬合重建及正畸治疗相关的下颌骨形态参数为作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方程。[结果]1.在本研究73例成人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在矢状向变异方面,高角组中的∠FH-MP,∠FH-GOP,∠ANS-LXI-Pm,∠ANS-RXI-Pm,ANS-Gn,Sn-Mes显着高于均角组与低角组(P<0.001);高角组的H5(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处下颌骨高度)同样大于低角组(P<0.05),但与均角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高角组的代表下颌骨中前段下颌骨高度的H4,H3,H1大于低角组(P<0.01),但与均角组无统计学差异;高低均角三组在下颌骨中后段即下颌第一恒磨牙处下颌骨高度(H6)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冠状向变异方面,高角组中ANB,∠GoL-Gn-GoR大于低角组,同时SNB,Go-Gn,∠CRL-Gn-CRR,∠L4U-Gn-R4U,∠L3U-Gn-3UD小于低角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ANS-LXI-Pm,∠ANS-RXI-Pm与∠FH-MP,∠FH-GOP,ANS-Gn,Sn-Mes,H5,H4,H3,H1存在强正相关关系(P∠0.001);咬合垂直距离与下颌骨中后段H6之间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关系P<0.05)。同时功能性抬平面倾斜度∠FH-GOP与∠FH-MP,∠ANS-LXI-Pm,∠ANS-RXI-Pm,ANS-PM,Sn-Mes存在强正相关关系(P<0.001);与H5,H4,H3,H1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关系;与H6无统计学相关性。3.本研究中双侧下面部高度角的回归方程为:∠ANS-LXI-Pm=9.326+0.597ANS-Gn+0.187∠FH-MP-0.286H3;∠ANS-RXI-Pm=9.046+0.615ANS-Gn+0.173∠FH-MP-0.309H3。功能性颌平面倾斜度回归方程为:∠FH-GOP=4.928+0.770∠MP-FH-0.311∠ANS-XI-Pm.[结论]1.本研究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下颌骨形态存在差异,其差异更多的体现在矢状向。高角型人群拥有更大的咬合垂直距离,前面部高度及更陡峭的功能性胎平面倾斜度。临床在评估咬合垂直距离及(牙合)平面倾斜度时应将垂直骨面型的差异纳入考量。2.本研究中高角型人群在下颌骨中后段(下颌角至下颌第一磨牙处)其下颌体高度小于均角型人群及低角型人群,在下颌骨中段下颌体高度逐渐持平(下颌第一磨牙处至下颌第一前磨牙处),在下颌骨中前段及前牙段(下颌第一前磨牙处至颏部正中联合),高角型人群下颌体高度大于均角及低角型人群。高角型人群从后至前下颌骨高度呈现顶角位于下颌角,底边位于颏部的三角形发育趋势,而低角型人群从后至前的下颌骨高度近似矩形。3.本研究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在下颌骨冠状向形态上变异较小。低角型人群下颌骨下缘长度大于均角型人群及高角型人群。三维颅颌骨形态测量上,角度表示法可能比线距表示法存在一定优势,这种优势一则体现在测量的精确度上,二则是利用了形态学思想减免了种族,性别,发育状况带来的颌骨大小不同产生的误差。

吴世超[3](2018)在《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牙列缺损修复治疗和自体牙移植技术的发展,对于保留上颌第三磨牙(Maxillary Third Molar,MTM)的意义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就使得医生对MTM的根管系统、形态解剖的研究至为重要。因此,通过锥形束X线断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技术充分地了解MTM牙根、根管形态的对称性及其增龄性变化,测量MTM周围的牙槽骨骨壁厚度,评估MTM上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位置关系,并统计分析拔牙时颊腭侧骨壁的厚度、高度、长度,分析MTM拔除时的骨阻力情况,同时定量化研究MTM颊腭侧可提供的用于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的松质骨骨块大小问题,以便为临床上治疗第三磨牙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2015年至今就诊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口腔医院拍摄口腔CBCT的患者,具体纳入标准如下:(1)就诊患者的个人资料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2)牙冠、牙根发育完整,根尖孔发育成熟;(3)CBCT图像清晰可辨,由同一部机器拍摄,由放射科专业医师拍摄,扫描参数统一。排除标准:(1)年龄<16岁的患者;(2)患者因先天缺失或拔牙史导致MTM缺失;(3)患者MTM未发育完成。将纳入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五组:第一组:16-23岁,第二组:24-35岁,第三组:36-45岁,第四组:46-55岁,第五组:56岁以上。按CBCT提供的出生日期每组随机选择60颗MTM,共300颗MTM,186例患者,其中男性75人,女性111人。利用KAWA卡瓦盛邦的CBCT扫描机,测量每颗MTM的牙根数,根管数,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及其颊腭侧骨板的高度和厚度,并统计上颌第二、第三磨牙龋齿、牙周炎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MTM具有较复杂的根管系统,发现其中有117颗(39%)牙齿为单根,183颗(61%)牙齿为多根牙,在多根牙中有双根牙42颗(13%)、三根牙139颗(46.33%)、四根牙2颗(0.66%)、五根牙1颗(0.33%)。在单根MTM中单根管84颗(28%),双根管25颗(8.33%),三根管8颗(2.67%)在多根MTM中双根管39颗(13%),三根管118颗(39.33%),只有33颗MTM检测出有MB2的根管(占比11%),五根管1颗(0.33%)。2、本研究利用CBCT测量MTM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结果显示,男性MTM中有60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8%;15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12%;另有50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0%。女性MTM中有88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50.5%;17名女性患者的23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13.1%;64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36.6%。A-C值≤1mm的区间的MTM共有男性60颗,女性88颗,共14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49.33%;1<A-C≤2mm的区间共有男性15颗,女性23颗,共3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12.67%;A-C>2mm的区间共由男性50颗,女性64颗,共114颗,占所有MTM总数的38%。3.MT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在第一组有54颗(28.13%);在第二组有47颗(24.48%);在第三组有40颗(20.83%),第四组35颗(18.23%),第五组16颗(8.33%)。MT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8.1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8.33%。MT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在第一组有2颗(2.82%);在第二组有7颗(9.86%),在第三组有13颗(18.83%)在第四组有17颗(23.94%);在第五组有32颗(45.07%)。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MT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在第一组有4颗(10.81%);在第二组有6颗(16.22%);在第三组有7颗(18.92%);在第四组有8颗(21.62%);在第五组有12颗(32.43%)。MT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当MS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第一组有49颗(29.52%);第二组有45颗(27.11%);第三组有35颗(21.08%);第四组有27颗(16.27%);第五组有10颗(6.02%)。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9.5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6.02%,随着年龄的增加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牙齿数目构成比在逐渐减少。当MS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第一组有10颗(9.43%);第二组有13颗(12.26%);第三组有19颗(17.92%);第四组有31颗(29.25%);第五组有33颗(31.14%)。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9.4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31.14%,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当MS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第一组有0颗;第二组有2颗(14.29%);第三组有4颗(27.57%);第四组有2颗(14.29%);第五组有6颗(44.86%)。MS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高年龄组最高44.86%,在低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为0。MSM的牙齿状况为缺失时,第三组有2颗(16.67%);第五组有10颗(83.33%),其余三组无MSM缺失。4 MTM腭侧骨壁高度其次为近中阻生组(7.49±3.01mm)、正位组(6.49±2.00mm)、颊侧倾斜组(6.46±2.58mm);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度高于颊侧倾斜和正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颊侧倾斜组的腭侧骨壁高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MTM颊侧骨壁高度依次为正位组(6.15±2.46mm)、颊侧倾斜(6.03±1.84mm)组、近中阻生(5.34±2.39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位组、颊侧倾斜组、和近中倾斜组每组内的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后结果为,正位颊、腭侧骨壁高度相当,P=0.509,二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腭侧骨壁明显高于颊侧骨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于颊侧骨壁,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三磨牙根中1/2腭侧骨壁的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2.21±1.17mm),正位组(1.99±1.22mm)、颊侧倾斜组(1.88±1.25mm),三者之间P=1.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M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最厚的为颊侧倾斜组(2.48±0.94mm);其次为正位组(2.09±1.18mm)、近中阻生组(1.74±1.31mm);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正位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近中阻生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近中阻生组两者之间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大于腭侧根中1/2的骨壁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TM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依次为颊侧倾斜组(4.11±1.62mm)、正位(3.42±1.83mm)、近中阻生(2.81±2.39mm),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正位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近中阻生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而正位组与近中阻生组的颊侧骨壁厚度二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MTM根尖处腭侧骨壁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3.86±2.55mm)、正位组(3.38±1.68mm)、颊侧倾斜组(2.93±1.67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颊侧倾斜组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大于腭侧骨壁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近中阻生组根尖处颊腭侧骨壁的厚度相近,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颊侧测量可以制取量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80±1.91mm),中间值为(2.18±1.13mm),高为(5.78±2.20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6.17 mm3-170.65mm3之间。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腭侧测量可以制取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24±1.89mm),中间值为(1.98±1.24mm),高为(6.64±2.39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3.71mm3-174.64 mm3)之间。结论1.MTM的牙根数与根管数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根牙中以单根管为主,双根牙则多为双根管,三根牙中主要为三根管,其他为辅。同时,该部分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MB2的检出率逐渐降低。2.对186位患者的300颗MTM按性别分组后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MTM距离上颌窦的距离与性别无关。在拔除MTM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观察分析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拔牙时避免使用向上的力量,减少牙齿拔除的时候导致上颌窦穿孔的发生。3.MTM状况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SM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缺失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MTM的龋坏率明显增高,患有牙周炎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MSM的研究结果与MTM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应尽量利用CBCT定期地检查MTM和MSM的牙体、牙周情况,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4.MTM在正位时,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相当,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正位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没有明显的差距,所以要依据每个牙的情况决定拔除时的脱位方向。MTM在颊侧倾斜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即颊侧倾斜位MTM的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由于牙冠偏向颊侧,牙根就会偏向腭侧,在根中1/2、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明显大于腭侧骨壁厚度,因此在扩大牙槽窝,增隙的过程中应注意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可以考虑颊侧脱位,增隙的过程考虑颊侧根中1/2处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MTM在近中阻生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统计学分析的结果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在根中1/2及根尖处颊腭侧骨板厚度相当,没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近中阻生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小于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颊侧阻力小于腭侧阻力,在去除局部阻生的骨阻力后,可以考虑颊侧脱位。5.利用CBCT可以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的宽度、高度、长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关系进行评估,以提供合适的松质骨骨块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避免开辟第二术区进行供骨,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创伤,为前牙美学区种植植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植骨方式。

刘明,胡欣,李元林,李伦华[4](2000)在《187例后牙慢性尖周炎再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燕[5](2010)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的三维模型建立及牙根受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建立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及牙根表面曲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特定载荷情况下,通过对根管大小和牙根表面曲度的变化分析牙根受力分布情况及根折相关因素,并模拟口腔的咀嚼运动,动态载荷下观察牙根的受力和分布,为能更好的预防临床根折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1颗正畸拔除的牙体完整、无龋坏的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管),经测量外形尺寸符合王惠芸所报道的中国人牙的标准范围内。采用CT扫描,经Mimics等相关软件处理转入三维有限元Ansys软件中,重组上颌第二前磨牙形成三维有限元基本模型。在基本模型上通过改变根管大小和根表面曲度来观察根管大小及根表面曲度对牙根应力分布和根折模式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成人上颌第二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基本模型。2.各实验模型受力后,根管壁厚度减少越多,根管壁的应力大小和分布的改变就越明显。同一模型,最大应力发生在根管上1/3处,且最大应力从腭侧逐渐转移至近远中侧。3.根管表面曲度的变化对根管的最大应力值的区域分布有影响。4.动态载荷下,时间在0.15s至0.30s时,根管壁的受力大小和分布随时间变化明显。结论:1.根管壁应力大小受根管大小变化的影响,尤其在牙根上1/3的应力变化较明显。在临床根管治疗操作中,应以彻底去除根管壁感染物质的同时尽量避免对牙体硬组织的过度切削,根管扩大应不超过原始根管的1/3倍是相对安全的。2.通过根表面曲度的改变,应力值增大主要集中在牙根上1/3。同样的根管直径,随着根表面曲度的增加根折的易感性也随之增加。3.动态载荷情况下,对根管壁的受力和分布的研究是可行的。

唐杭瑞,朱庆春,卞悦[6](2007)在《再植术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利用再植成功的牙作为牙列缺失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基牙,改善修复效果。方法对21例牙列缺失的一侧患牙采用再植术保留患牙,牙体预备后作为固定义齿修复一侧基牙进行牙列缺失修复。结果随访3年,其中19例固定义齿行使功能良好,再植术后的基牙无明显牙周病变。有2例出现牙周退缩、松动,咬合不适,其中1例改为可摘局部义齿的基牙得以保留,1例因炎症无明显改善而拔除。结论上述方法可保留部分有炎症、而传统需拔除的天然牙,并用作基牙进行固定义齿修复,提高了咀嚼功能。

郑楝成[7](1981)在《183例(212个)死髓牙再植术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指出 前言死髓牙再植术是在自体牙再植术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对牙再植术作进一步探索的尝试。但是,自体牙再植术至今尚存在不少困难,特别是在避免根吸收问题上一时还难于突破,这就给死髓牙再植术的研究增添了困难,也就是在一个未知数还没有找到之前,又增加了一个未知数,因此情况就复杂多了。对于研究来说,我们选择没有感染过的牙来进行再植,情况就单纯得多。但是从临床来看,在口腔病的疾患中,因(牙禹)病而致死髓牙

211医院五官科[8](1977)在《对根管治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对于慢性根尖周围感染的治疗,近来都趋向于缩短疗程和保守治疗。根管治疗在门诊工作量很大。如何寻求多快好省的方法是口腔科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现把我科十多年来对1,000余例进行根管治疗的体会作一小结。治愈标准是:(1)无自发痛及咬(?)痛。(2)无叩痛。(3)X片示尖周阴影消失或缩小。一、用不锈钢丝作根管充填材料通常用的根管充填材料是根管糊剂加牙胶尖。但对于后牙及下切牙根管过细者,市售的牙胶尖或银尖都较粗,不能严密填至根

王月月[9](2021)在《三种因素对根管桩道预备后根尖封闭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价根管形态、根管充填方法、根管封闭剂三种因素对于根管桩道预备后的根尖封闭性的影响,以对临床诊疗中病例的选择、治疗方法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实验共选取85颗牙根,所有牙根通过拍摄CBCT后分组,其中规则的直根管牙根45颗,椭圆形根管牙根40颗。将纳入的牙根分为9组,放置于0.9%生理盐水中备用。所有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按照相同标准进行测量长度和根管预备。其中实验组A组均为规则的直根管,每组10个样本,具体分组如下,A1:i Root SP+热牙胶,A2:i Root SP+单尖法,A3:Gutta Flow2+热牙胶,A4:Gutta Flow2+单尖法;实验组B组均为椭圆形根管,每组10个样本,具体分组如下,B1:i Root SP+热牙胶,B2:i Root SP+单尖法,B3:Gutta Flow2+热牙胶,B4:Gutta Flow2+单尖法;C组为空白对照组,规则的直根管,不作充填(n=5)。实验组充填结束后,将所有牙根放置于37℃,100%湿度的恒温水浴箱里7天使材料干结,然后行纤维桩桩道预备。所有样本使用染料渗透技术评价根尖微渗漏情况,染料渗透长度在根管显微镜下观察,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每组样本的根管内壁与根管封闭剂间的结合情况。每组根管充填时间和桩道预备时间进行计时。结果:染料渗透长度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如下:A1、A2、A3、A4、B1、B2、B3、B4组分别为(2.97±0.89)、(2.93±1.36)、(0.98±0.68)、(0.99±0.73)、(3.20±1.08)、(3.26±1.17)、(1.10±0.85)、(1.04±0.97)mm,C组渗透根管全长。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为:观察样本为在距离根尖3mm处根管充填材料与根管壁,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使用Gutta Flow2组封闭剂与根管壁的结合较为紧密。三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示:三因素中根管封闭剂对根管桩道预备后的根尖封闭性有显着影响,Gutta Flow2封闭剂略优于i Root SP封闭剂。根管形态、根管充填方法与根管封闭剂三者之间均没有交互作用。根管充填效率比较,A1与A2,A3与A4,B1与B2,B3与B4之间相互比较,结果显示,在根管形态和根管封闭剂相同时,单尖法技术效率显着高于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桩道预备效率比较,A1与A3,A2与A4,B1与B3,B2与B4之间相互比较,结果显示,在根管形态和根管充填方法相同时,使用Gutta Flow2封闭剂时的桩道预备效率显着高于使用i Root SP封闭剂。结论:根管充填并行桩道预备后,根尖微渗漏的大小受根管封闭剂影响,Gutta Flow2略优于i Root SP。根管形态、根管充填方法及根管封闭剂三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单尖法根管充填技术效率比热牙胶充填效率高。Gutta Flow2根管封闭剂在桩道预备时去除效率比i Root SP高。

陈乐乐[10](2021)在《三维打印牙模型在磨牙自体牙移植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基于CBCT影像采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的个性化牙模型在磨牙自体牙移植术中的作用及术后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28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14例,术中采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的牙模型辅助自体牙移植手术,对照组患者14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牙移植手术。收集并分析患者基本信息、术中供牙离体时间、牙槽窝预备时间、供牙试植次数及移植牙根表面到牙槽窝骨壁距离,术后6个月、12个月移植牙存留率和成功率,采用VAS量表测评患者自体牙移植术前焦虑状况、术后疼痛状况、以及术后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男3人,女11人,平均年龄(25.71±4.97)岁,供牙牙根平均数量1.79±0.43,对照组患者,男4人,女10人,平均年龄(26.64±4.11)岁供牙牙根平均数量1.57±0.51,两组间年龄、性别、供牙牙根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供牙口外时间为(2.40±2.21)min,对照组术中供牙口外时间为(17.77±5.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观察组牙槽窝预备时间为(15.01±3.75)min,对照组牙槽窝预备时间为(19.29±5.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供牙试植次数为(2.71±1.27)次,对照组供牙试植次数为(6.43±3.1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测量移植牙根表面到牙槽窝骨壁距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12个月移植牙存留率均为100%,对照组随访6个月、12个月移植牙存留率分别为100%、9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组成功率85.71%,对照组成功率为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术前焦虑程度较低,术后24h疼痛程度较低,移植牙咀嚼功能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周疼痛程度、移植牙自我维护方便程度、美观满意度、认为移植牙为自身一部分的程度以及费用满意程度这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磨牙自体牙移植手术时,应用三维打印牙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牙模型于术中可以缩短供牙离体时间、减少供牙试植次数、减少牙槽窝预备时间;同时牙模型有助于术前对患者进行宣教、有利于降低术后疼痛;三维打印牙模型对磨牙自体牙移植术后移植牙长期存留率及成功率的影响尚需更大样本量及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

二、187例后牙慢性尖周炎再植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7例后牙慢性尖周炎再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病例报告 4例窦道的临床病例报告
    2.1 病例一
    2.2 病例二
    2.3 病例三
    2.4 病例四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窦道型根尖周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咬合垂直距离及下颌骨三维形态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下颌骨形态差异及咬合垂直距离测定
    一:垂直骨面型与下颌骨形态及咬合垂直距离
    二:咬合垂直距离的X线测量法
    三:总结
第二章 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咬合垂直距离及下颌骨形态相关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咬合垂直距离及下颌骨形态相关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研究生病案总结报告
    病例一. 瓷贴面修复釉质发育不良前牙区变色牙
    病例二. 牙周手术优化红白美学后的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
    病例三. 下颌闭口式印模制作全口注塑义齿
    病例四. 非综合征型先天性多数牙缺失的活动义齿修复
    病例五. 上下颌可摘局部义齿
    病例六. 26全瓷冠修复
    病例七. 11,21前牙树脂充填修复
    病例八. 21根管再治疗
    病例九. 35楔状缺损露髓
    病例十. 25慢性根尖周炎伴瘘管

(3)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上颌第三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
    1.1 资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2 设备及扫描方法
        1.1.3 图像的重建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上颌第三磨根尖与上颌窦底壁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测量方法
        2.1.2 一致性检测
        2.1.3 统计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上颌第三磨牙与上颌第二磨牙的牙齿健康程度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评价MTM的牙齿状况
        3.1.2 评价MSM的牙齿状况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MTM的牙齿状况
        3.2.2 MSM的牙齿状况
    3.3 讨论
    3.4 小结
四、关于MTM周围牙槽骨的CBCT研究
    4.1 资料和方法
        4.1.1 分组定义
        4.1.2 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骨壁的厚度及高度值
        4.1.3 统计处理
    4.2 结果
        4.2.1 分组结果
        4.2.2 MTM周围牙槽骨厚度及高度与MTM位置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五、MTM颊、腭侧骨壁可用移植骨块大小的CBCT研究
    5.1 资料和方法
        5.1.1 研究方法
        5.1.2 统计处理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187例后牙慢性尖周炎再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5)上颌第二前磨牙的三维模型建立及牙根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上颌第二前磨牙的三维模型建立及牙根受力分析
    1.1 英文缩略词表
    1.2 中文摘要
    1.3 英文摘要
    1.4 前言
    1.5 实验一
    1.6 实验二
    1.7 实验三
    1.8 实验四
    1.9 结论
2 参考文献
3 综述
4 已刊文章目录
5 致谢
6 个人简介

(6)再植术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三种因素对根管桩道预备后根尖封闭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样本及材料
    1、实验样本选择
    2、实验材料和设备
实验方法
    1、样本分组
    2、离体牙的根管治疗和桩道预备
    3、染色及纵劈牙根
    4、微渗漏数值测量
    5、电镜观察
    6、数据处理
结果
    1、染料渗透长度比较
    2、电镜结果比较
    3、根管充填效率比较
    4、桩道预备效率比较
讨论
    1、单尖法充填技术的临床应用优势
    2、根管封闭剂材料的进步
    3、根管形态的影响及临床策略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根尖封闭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1、根管冲洗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2、不同的根管充填方法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3、根管封闭剂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4、根管形态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5、桩道预备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6、结语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汇报
    病例一:急性牙髓炎
    病例二:慢性牙髓炎
    病例一、二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病例三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四:牙折断
    病例五:牙折断
    病例六:牙折断
    病例四、五、六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七:慢性根尖周炎
    病例八:慢性根尖周炎
    病例七、八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九:残根
    病例十:慢性牙周炎
    病例九、十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十一:牙列缺损
    病例十二:牙列缺损
    病例十一、十二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十三:继发龋
    病例十四:深龋
    病例十三、十四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十五:粘液囊肿
    病例十六:粘液囊肿
    病例十五、十六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十七:牙列缺损
    病例十七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十八:牙体缺损
    病例十九:慢性牙髓炎
    病例二十:急性牙髓炎
    病例十八、十九、二十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或缩略词表
致谢

(10)三维打印牙模型在磨牙自体牙移植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仪器设备及材料
    2.3 治疗方法
        2.3.1 术前检查及准备
        2.3.2 制作牙模型
        2.3.3 手术过程
    2.4 评价指标
        2.4.1 患者基本信息
        2.4.2 术中评价指标
        2.4.3 术后评价指标
        2.4.4 问卷评价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信息
    3.2 术中指标比较(表2)
    3.3 移植牙根到牙槽骨壁的距离
    3.4 移植牙存留率及成功率
    3.5 问卷调查结果
    3.6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术中各项指标
    4.2 移植牙牙根与牙槽骨壁距离
    4.3 存留率、成功率
    4.4 焦虑、术后疼痛、满意度
    4.5 创新、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自体牙移植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187例后牙慢性尖周炎再植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D]. 刘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咬合垂直距离及下颌骨三维形态相关性分析[D]. 钟天骄. 南京大学, 2019(07)
  • [3]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D]. 吴世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4]187例后牙慢性尖周炎再植的临床观察[J]. 刘明,胡欣,李元林,李伦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0(S1)
  • [5]上颌第二前磨牙的三维模型建立及牙根受力分析[D]. 张燕. 遵义医学院, 2010(04)
  • [6]再植术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作用[J]. 唐杭瑞,朱庆春,卞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08)
  • [7]183例(212个)死髓牙再植术的近期疗效观察[J]. 郑楝成.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81(03)
  • [8]对根管治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211医院五官科. 人民军医, 1977(08)
  • [9]三种因素对根管桩道预备后根尖封闭性影响的研究[D]. 王月月. 青岛大学, 2021
  • [10]三维打印牙模型在磨牙自体牙移植中的临床研究[D]. 陈乐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后牙慢性根尖周炎再植187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