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圣地的绿色守护者

天骄圣地的绿色守护者

一、天骄圣地的绿色卫士(论文文献综述)

潘力维[1](2021)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舞剧是我国民族舞剧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却很少被理论界所重视,对其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单一舞剧作品的形态分析与文化特征表达方面,是对现象的揭示或对创作生态的分析,而缺乏创作审美上的理论解释与归纳。本论文在对史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同时,注重的是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既要从社会因素、文化要素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环境,也要以人民为中心,探讨人民个体与民族整体、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纵观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题材内容上往往集中在民间传说、抗争外敌与现实命运三个方面。分别展现着对各族人民共有品质的讴歌、中华民族在共御外敌过程中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共同理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逐步牢铸。在创作初期,少数民族舞剧往往通过各族人民共创、共建新中国的“一体化”叙事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对于国家的认同与归属。近年来,少数民族舞剧开始突破以往图解政策的刻板叙事与对少数民族风情的猎奇式解读,开启了现实关怀、真情实感的共同体叙事。在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过程中,实现从节律性民族舞蹈向旋律性舞剧语言的转换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将主干动作转化为舞剧的主题动机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舞蹈语言的改造应当把握相应的“度”,以促进其表意能力的进一步加强。而在形态上,近年来各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热情越发高涨,除了以蒙古族、彝族为代表的既具现实性、又受市场欢迎的舞剧创作,多个民族也在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助推中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国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形态多样化特征更加鲜明,从而拓展了我国民族舞剧的风格多样化。少数民族舞剧从创生伊始就对传播中华民族形象、建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在当下复杂深刻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舞剧需要更为尊重文化共性、通过更为符合舞剧本质的“共同体叙事”,以自觉自信的创作态度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

付慧[2](2020)在《库布其·一枚功勋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文静[3](2020)在《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侯一凡[4](2020)在《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油画艺术多元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油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今内蒙古自治区为行政区域划分的中国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草原生态、人文景观构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长久以来围绕“草原”母题展开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间断过,其拥有持久的地域魅力且具有可探索的文化深度。以草原题材展开的油画创作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其相较于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起步稍晚,但在国内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较早的发展起来,并且拥有相对扎实的根基。从兴起到繁荣发展的70年中,内蒙古的草原题材油画拥有一支执着的创作队伍,以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全国美术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经的辉煌成就书写了内蒙古美术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其发展阶段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后期影响值得研究。对探索时期的梳理以及辉煌时期的总结,有利于未来民族美术的积极发展。目前就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可探索的空间,笔者尝试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进一步思考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与当代前卫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题材美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位差,使内蒙古的油画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草原生态环境发生的改变,那些对曾经抒情性传统的延续也使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走入瓶颈期。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亟待发现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对与转变,从而寻求民族艺术的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节点,结合主流艺术发展脉络对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进行整体研究。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的视野,结合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借助其方法对地域特点进行考证,借助民族学、文化学的视角对人文背景进行分析,借助美学、图像学的方法对艺术本体进行解读,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针对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展开多纬度的探讨,以期为地域美术研究打开新的思路。本文拟突出问题意识,并以此架构全篇,即分五章内容,针对四点聚焦问题展开讨论:(一)第一章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以及第二章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围绕北方草原生态文化圈,在全国艺术形态同时期发展的比较视野下,探讨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如何形成,如何表现,如何发展。(二)第三章在对作品创作内容的分类研究,以及第四章对本体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分析中,通过分析作品生成的艺术特点及横向对比异域民族题材油画创作,探讨研究对象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地域艺术品格,廓清其艺术个性及美学特征。(三)第五章的文化追问中,将草原题材油画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探讨在其生长过程中草原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艺术创作又是怎样丰富和传承草原文化的。根据艺术反映论与决定论,研究双向影响促进下,草原文化与草原题材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中的相互作用。(四)在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前文系统的梳理与学理分析,进一步明晰当代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如何在新的生态文化语境中,适应新变化,化解新矛盾,产生新能量,焕发新生命。

苏米尔[5](2020)在《观物取象:我国蒙古族电影意象审美巡礼》文中提出中国美学自古以来都强调通过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修辞立诚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精神世界。电影创作亦然,银幕物象按照功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营造叙事环境的物件。电影相较于戏剧的假定性,在美学上强调逼真性,因而舞台上物件的虚拟性、写意性在镜头语言中要尽量写实。当然,这种逼真性毕竟是

马秀梅[6](2019)在《屹立在毛乌素沙地的绿色丰碑》文中研究指明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南部,有一个叫做"圣主的院落"的地方,这里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坐落于此而闻名于世,它就是"天骄圣地"伊金霍洛旗。金秋九月,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周围,五六万亩生机昂然的绿色衬托着"天骄陵墓"的庄严。这绿色的营造者就是国营霍洛林场,它有如一座绿色丰碑,昂然屹立在毛乌素沙地上。

庆歌乐[7](2019)在《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族器乐音乐的发展与蒙古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发展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即形成了社会发展——歌曲、歌舞体裁发展——器乐发展的紧密逻辑关系。从人类乐器产生和发展的进程来看,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依次产生并发展进步,呈现出共同规律,蒙古族自不例外,但蒙古族的乐器进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乐器方面来看,蒙古族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乐器,深深镌刻着时代烙印与风格特征。笔者正是在总体认识和把握上述蒙古族乐器演变的前提下,按照历史朝代顺序,重点梳理蒙古族器乐尤其是合奏形式的发展演变线索。全文由绪论、正文(分为上篇与下篇)、结语和附录组成。上篇共分四章:以“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总题目。第一、第二、第三章分别通过史书、游记、文人诗作,诸如《蒙古秘史》《元史·礼乐志》《清会典图》等重要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学成就,回顾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与器乐文化现象,以找寻与蒙古族器乐合奏文化基因上的联系;了解蒙古部落的器乐合奏音乐活动和蒙古汗国时期“汗·斡耳朵”音乐的踪迹;梳理元朝、北元时期“汗·斡耳朵”音乐体制下规模化的元朝宫廷乐队、北元林丹汗宫廷音乐《番部合奏》《笳吹乐章》,对色彩斑斓的乐器种类、乐曲创作以及演奏家等做全面阐述,不乏与人文的、宗教的、民俗信仰的事项相联系;第四章在近现代蒙古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梳理蒙古族宫廷音乐——王府音乐——民间音乐之间器乐文化嬗变的历程。从民国初期蒙古族王府音乐与民间乐队两个社会音乐文化主流,到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背景下蒙汉音乐交流、融合,是近代以来促进蒙古族器乐继续发展的主因;以当代乡村(牧区)、城市为两大音乐文化载体,概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牧区)——城市——舞台——学校的存承空间里民间艺人与专业演奏家的互动、民歌改编与器乐曲创作、器乐演奏形式的新变化以及器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下篇共分四章:以“近现代内蒙古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流派”为总题目。对内蒙古三个地区的蒙古族器乐合奏展开调查与研究,是本文的写作重点,全文的核心,是论文形成最终结论的重要依据和前提。第五、六、七章分别论述当代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在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个典型色彩区的风格流派归属、分布格局特点,结合当代田野考察,整体描述各个部族的社会历史变迁、人文语境,具体分析各地的音乐形态、乐队编制、乐器组合、演奏技法、演奏风格、曲目面貌、演奏传统等;第八章通过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特殊机制以及现代学校教育传承渠道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探讨蒙古族器乐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横向比较找出蒙古族器乐合奏在三个地区的共性与差异,从民歌器乐化、变奏手法以及乐队形态三个方面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本文的论述从上篇的历时性考察到下篇的共时性比较,紧紧围绕乐器——乐队——合奏这条主线。重视蒙古族器乐音乐史料的梳理,关注当代蒙古族器乐合奏的现状;注重蒙古族乐器以及乐队合奏在其当代所属的文化语境中的涵义与定位。观照蒙古族器乐音乐的发展与社会转型、人文语境、社会功能、表演形态、音乐形态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深层联系;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结合,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的写作方式为宏观描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主要以历史学、资料学、形态学方法为主,辅以比较音乐学、乐种学、民族音乐学、文化地理学、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1、首次全面论述蒙古族器乐合奏的古代历史、近现代发展嬗变及对其当代内蒙古三个典型地区在曲目形态、乐队形态、风格特色、演奏技法、音乐美学内涵等方面的比较研究;2、对察哈尔器乐曲《阿斯尔》、科尔沁器乐曲《八音》的变奏手法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以上对于蒙古族器乐艺术的研究领域、“后集成时代”少数民族器乐资料库建设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对当今的民族器乐曲创作、理论研究、民族器乐表演实践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苏冠元[8](2019)在《辉煌、裂变与重生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文中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中一种较为特殊存在的电影类型,它以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民族习惯等为表现对象,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影像空间,重塑了主流观众对少数民族的想象,进而成为构建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以致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题材电影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已走过近70年的创作历程。不同时期创作表现的重点有所差异,但都为我国蒙古族形象的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导演借助电影的手段,以视觉表现的手段展现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和草原风貌,揭示出独特民族符号下的民族文化的张扬与反思,塑造独特的蒙古族精神,映射出蒙古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在交流中碰撞、变迁、发展和融合的历程。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蒙古族题材电影这一具有多重审美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跨文化传播内涵和传播效果的文本的研究,结合电影学、社会学、民族学、传播学等理论,在梳理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流变的基础上,探究民族题材电影文本如何塑造民族形象,如何建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如何折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何寻找突围之路等问题。研究主体部分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的梳理。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拍摄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49-1966年的“十七年”时期的民族政策的影像表达、1977-1990年“新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艺术的探索及商业化的尝试、1990-2000年“转折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对民族历史的深刻思考和2000年以后“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民族内部的自我审视。(2)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艺术形象研究。借用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和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的“人物形象分析理论”,从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男性的形象、女性的形象和马的形象这三类艺术形象的塑造入手,分析蒙古族题材电影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的独特魅力。(3)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基本题材和美学特征研究。对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类型进行划分,常规电影就是常规的剧情片,接近主流电影,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俱佳;浪漫主义的传说、神话、历史片,具有史诗性的影片,历史和传说相结合;先锋性的哲理片。通过对蒙古族题材电影基本样式分类,找到蒙古族题材电影潜隐的类型化特征。(4)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身份认同及建构方式研究。对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身份认同及其建构方式展开研究,从“阶级认同”及建构方式、“阶级认同”及建构方式、“文化反思”及建构方式和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构四方面来论述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始终存在,由“十七年”时期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新时期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发展到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5)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困境与突围之路研究。通过研究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对其在新世纪遇到的发展困境作深入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为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寻找突围之路,为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

赵延花[9](2017)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统—封建王朝,元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游牧——农耕二元文化、蒙——汉二元文化碰撞最为剧烈、交融最为深入的时代。元代诗歌作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和纽带,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诗史互证理论,对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诗歌作宏观研究和个案分析,试图梳理诗歌在元代蒙汉文化交融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元代诗歌中关于蒙古族接受汉族文化的诗歌众多,除了已有的研究,可以开拓的空间巨大。论文第一章研究元代诗歌与蒙古族对儒家文化的崇尚。在中原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儒家文化居于核心位置,是维系政统所必需的道统。为了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蒙元统治者逐步将尊孔崇儒演变为元朝的基本国策,元代诗歌演绎了蒙古族崇尚儒家文化的历史进程:诏请汉族儒臣,学习儒家思想,祭祀孔子,建立儒学教育体系,实施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了儒家文化的播迁,加强了汉族文人对蒙古族统治的认同,元代诗歌也表现了蒙古族诗人的儒者情怀。第二章研究元代诗歌与蒙古族对道教文化的青睐。蒙元王朝占领金宋故土的同时,也据有了金宋人民。金宋故地的道教掌教及弟子进入蒙元政权,道教文化获得蒙古族的青睐,直接推动蒙汉文化及文学的交融。元代诗歌既表现了全真、正一等道派受到蒙古族的青睐,同时也表现了蒙古族诗人对道教文化的接受。第三章研究元代诗歌与蒙古族对汉传佛教文化的认同。蒙元政权虽以藏传佛教为国教,但对汉传佛教也优礼有加,耶律楚材作为禅宗居士,是最早将禅宗思想传播到蒙古族上层的诗人,其诗歌中对元初佛道之争的描写,具有重要的意义;刘秉忠是忽必烈重要的谋士,也是禅宗临济宗的僧人,他在描写忽必烈征讨大理的诗歌中,书写了蒙古族对佛禅戒杀思想的接受;元代的诗僧描写了蒙古族对汉文化的重视,蒙古族诗人与诗僧多有交往,也留下诸多涉佛创作。元朝建立之后,文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参加上都巡幸。关于参加上都巡幸的诗人及其创作,自元代开始已有相关研究。论文第四章从蒙汉文学交融的视域出发,将两都巡幸制放在元代实施的“蒙汉二元”制度之下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这类诗歌新的文化内涵。主要论述了元诗对两都巡幸意义的思考、对驿路风情的描写、对巡幸期间元朝皇帝在上都举行的皇家宴会的吟咏等。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民族群体中产生、发展和演变,是规范一个地域生活群体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基本力量。蒙元政权的建立,尤其是两都巡幸制度的实施,蒙古族从历史舞台的幕后走向了前台,草原民俗文化也开始受到诗人的关注。论文第五章通过研究元代诗歌对草原民俗的书写、草原民俗诗内容上的新变以及草原民俗诗中的蒙古语等内容,拓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在近百年的岁月里,蒙古族统治集团通过战争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大江南北,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统一的时期。宋金元文人目睹了蒙元政权通过战争结束分裂,统一大江南北的史实,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丧乱诗。论文第六章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关注由金入元和由南宋入元的众多文人,以他们记录兵连祸结的时代、记录文人充满创伤和矛盾的心灵的丧乱诗为对象,研究这些诗作对家园残破、生灵涂炭的书写,研究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对参战各方的褒贬,对蒙古族统治者接受仁民思想的称颂以及慷慨悲怆的风格。中华多民族形成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诗歌在这部历史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独特的,是政治、经济、军事等交流手段不能比拟的。研究蒙汉诗歌交融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能为研究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学交流提供范式。

张楠[10](2017)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祝颂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蒙古族最为古老的民间口头艺术,祝颂词起源于民间,是蒙古游牧民族最早的口头记述生活的结晶,也成为蒙古族独特文化的一部分,它因其独特的口头传播和即兴创作方式,更好的顺应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填充新的内容,纪实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愿望、意志、要求和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表现特征,所以也就更加突出鲜明的记述了蒙古族的生活,蒙古族祝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从底层人民发起,借助宫廷文化力量繁荣,逐渐成为了蒙古族音乐文化和民间礼仪文化的基础,也代表了蒙古族整个文学艺术的主流文化,因此也被称为“活着的荷马史诗”。本文从民族学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内蒙古鄂尔多斯祝颂研究作为研究个案,对鄂尔多斯祝颂习俗的内在文化含义和变迁及传承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和梳理,进一步考察和分析了当今蒙古族精神文化的巨大变化。因此,作为一名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和内蒙人,弥补这一学术空白,就成为了本课题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想法。希望通过民族学口述民族志的方法,构建起内蒙古祝颂文化的内在架构和传承基本途径。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中主要介绍鄂尔多斯蒙古族祝颂产生的原生环境、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进行阐述,通过对其概念的认定和表现特征等明确祝颂区别于其他民歌的理论依据。在第二、三部分中通过祝颂人的访谈实录,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田野访谈,从其通过对其祝颂内容、类型、传承方式等不同侧面的记录,结合史料,对访谈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及探究。通过对祝颂传统及祝颂传承人的访谈来归纳、整理、分析,最终以口述史民族志的形式来去展现完整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文化及背后的精神文化世界。通过岁以上访谈内容的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阐述了鄂尔多斯祝颂艺术进行类型与特征分析,从人生礼仪、祭台、祭天、祭成陵、祭火等不同的重要时间节点,阐述祝颂的不同形式及文化内涵。在第四部分中通过文化反思——如何能够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久不息是我们现今考虑的重要问题和噬待解决的难题。本章就加强非遗传承的方式、传承人培养方式的建构等内容研究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及传播方式,以求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从祝颂现今的发展传承下手,从祝颂仪式的发展流变、传承困境及传承方式的不断改变等几方面,进行全方位比较研究,以期发现不同历史语境下,新的祝颂传承现象而触发的理论思考和阐释。结语部分,对本项研究做总结分析,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设想。

二、天骄圣地的绿色卫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骄圣地的绿色卫士(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中国舞剧发展史中的少数民族舞剧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舞剧的研究
        三、关于少数民族舞蹈及其创作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创作发展流变
    第一节 少数民族舞剧的初创
        一、少数民族舞剧的革命历史题材之先河
        二、少数民族舞剧的民间风格奠定
    第二节 以民间传说弘扬民族情怀
        一、舞剧语言形态多样化追求下的创作选择
        二、对中华民族共有品质的赞颂讴歌
    第三节 以抗争外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少数民族的反抗史诗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御外敌
    第四节 以现实命运凝聚民族共同体
        一、民族集体记忆的不断深化
        二、为“脱贫攻坚”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
    第一节 独特的民族舞剧语言形态建构的必要性
        一、对“根性”的坚守与科学化传承的道路
        二、少数民族舞剧语言自身的独立与体系化要求
        三、继承发展“优质基因”
    第二节 少数民族舞剧语言建构的操作方法
        一、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新的舞蹈
        二、运用与发展民族传统的表现形式
        三、语言形态的兼收并蓄与多重组合
    第三节 原生舞蹈语言在舞剧表意中的有效性及多意性
        一、有效性——描绘民族风格
        二、多意性——不断发展着的民族精神
        三、少数民族舞蹈表意功能得到极大加强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的多样化发展样态
    第一节 多元化的创作局面全面铺开
        一、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第一方阵”
        二、多个少数民族的舞剧创作开始起步
    第二节 多样化的新型舞剧结构方式
        一、《阿诗玛》:“诗化色块结构”与“立体交响式编舞”
        二、《东归的大雁》:回旋曲式的舞剧结构设计
        三、《妈勒访天边》:舞蹈与意境齐头并进
        四、《草原英雄小姐妹》:当代视角与多重空间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多样化的民族舞剧风格呈现
        一、体现各族人民的文化诉求及共同的文化记忆
        二、“各美其美”与“多元和谐”
        三、民族舞剧风格多样化不断提升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把握
    第一节 少数民族舞剧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一、舞剧创作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二、舞剧演出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第二节 “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文化认同
        一、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
        二、建构主旋律话语
        三、建构对外开放话语
        四、建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话语
结语
附录:中国少数民族舞剧主要作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库布其·一枚功勋章(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第一章传说
    一
    二
    三
第二章地球伤疤
    一
    二
    三
    四
第三章大地遗失的歌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四章死亡之海
    一
    二
    三
第五章逝者的魂
    一
    二
    三
    四
第六章灵魂深处的曙光
    一
    二
    三
    四
第七章穿越死亡之海
    一
    二
    三
    四
第八章奇迹在这里发生
    一
    二
    三
    四
第九章新千年的梦
    一
    二
    三
    四
第十章荒漠到绿洲
    一
    二
    三
    四
第十一章圆梦库布其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十二章莲花·紫蝴蝶
    一
    二
    三
    四
第十三章小草·守护
    一
    二
    三
    四
第十四章生命为爱而燃烧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十五章律动的脉络
    一
    二
    三
第十六章老屋·牵牛花
    一
    二
    三
    四
第十七章诗与思的憩园
    一
    二
    三
    四
第十八章阳光下的新绿
    一
    二
    三
    四
第十九章金色库布其
    一
    二
    三
    四
第二十章一沙一世界
    一
    二
    三
    四
第二十一章胡杨大漠守护神
    一
    二
    三
第二十二章沙柳你的梦在大漠
    一
    二
    三
    四
第二十三章重回朔方
    一
    二
    三
第二十四章为母亲唱支歌
    一
    二
    三
    四
    五
尾声一枚功勋章
    一
    二
    三

(4)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
    第一节 北方草原的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
        一、以草原为主的多样化自然生态
        二、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游牧空间
        三、四季轮牧与天人相谐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人文背景与审美心理构建
        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与虔诚的民族信仰
        二、自由、坚韧与包容的民族心理特质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审美心理互渗
    第三节 传统艺术中的视觉审美要素
        一、岩画结构的朴拙概括
        二、青铜造型的力度扩张
        三、鹿石雕刻的线性解构
        四、寺庙壁画的多彩韵致
        五、民间美术的装饰表现
第二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早期形态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体现
        二、主题性创作的普遍关注
        三、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初期探索
        四、内蒙古油画发展根基的奠定
    第二节 新时期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多向度拓展
        一、美术创作的复苏与开放自由的情感表现
        二、现实主义表达中个人风格的自觉追求
        三、精神空间探索——关于“风情”与“超风情”的问题
        四、以妥木斯为代表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当代新兴艺术群体及其探索实践
        二、他文化冲击下探究草原文化取向
        三、风情性的延续与创作发展的瓶颈
第三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类型呈现
    第一节 草原地域生活与民族风情
        一、自然生态图景
        二、游牧生活表现
        三、草原民俗活动
    第二节 历史再现与视觉叙事
        一、浪漫激越的草原文明进程
        二、革命时期的现实主义再现
        三、当代草原建设的多样表达
    第三节 文化追问与象征内涵
        一、史诗传说与文化符号
        二、文化遗迹的厚重积淀
        三、神圣而虔诚的草原仪式
    第四节 精神探索与生命哲学
        一、民族肖像的精神世界窥探
        二、母性的主题及永恒的光辉
        三、鞍马文化的精神象征
        四、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引发的生存反思
第四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本体的审美分析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表现
        一、宏阔的视觉空间构图
        二、意象性造型与写意性笔法
        三、色彩运用的特有张力
        四、粗犷的浮雕肌理塑造
        五、线性表达的内在骨力
        六、平面化与装饰性的语言表现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审美意蕴
        一、质朴与醇厚的鲜活力——民族生活的原生态表达
        二、畅然与高古的穿透力——传统艺术的提炼与升华
        三、造化与心源的转化力——自然物象内化的草原情怀
        四、含蓄与奔放的表现力——诗意的抒情美与劲健的刚性美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藏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二、新疆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三、三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第五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文化追问
    第一节 创作对象、主体与受众视角的草原文化表达
        一、以游牧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彰显
        二、法度自然的生态性文化观照
        三、异度空间天人共生的审美共鸣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交流
        一、油画语言呈现中西方艺术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二、艺术语言的中性调和体现游牧文化的包容性
        三、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身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中草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开掘——民族文化审美资源
        二、传承——保存民族文化的鲜活性
        三、创新——提升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谱系中的文化内涵
结语:问题与出路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附录
    附录1 内蒙古油画大事记(1946-2019)
    附录2 油画家燕杰访谈录
    附录3 油画家王延青访谈录
    附录4 画家王荣访谈录
    附录5 油画家博·阿斯巴根访谈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观物取象:我国蒙古族电影意象审美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象尽意:源于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之象
二、传统意象:苍穹、骏马、苍狼、酒茶、草原
三、时代意象:以城市符号为代表的外部世界

(6)屹立在毛乌素沙地的绿色丰碑(论文提纲范文)

绿色薪火代代相传
治沙造林重现生机
绿富同兴美景如画

(7)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蒙古族悠久的器乐文化传统
        第一节 历史的回溯:北方游牧民族器乐文化
        一、匈奴器乐文化
        二、鲜卑器乐文化
        三、突厥器乐文化
        四、契丹器乐文化
    第二章 蒙古部落、蒙古汗国时期的器乐合奏
        第一节 蒙古部落时期的器乐合奏
        一、蒙古部落的宫廷乐队
        第二节 蒙古汗国时期的器乐合奏
        一、成吉思汗时期的器乐合奏
        二、窝阔台时期时期的器乐合奏
        三、贵由、蒙哥汗时期的器乐合奏
        小结
    第三章 元朝、北元时期的蒙古族器乐合奏
        第一节 元朝时期的蒙古族器乐合奏
        一、宫廷音乐中的乐队与乐器
        二、元代宫廷乐队
        三、元代宫廷乐曲
        小结
        第二节 北元蒙古宫廷乐队
        一、历史背景
        二、宫廷乐队
        小结
    第四章 近现代蒙古社会转型与器乐文化之嬗变
        第一节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蒙古族器乐
        一、清代蒙古王府乐班
        二、蒙古族民间乐队的兴起
        第二节 蒙汉音乐交流与蒙古族器乐的繁荣
        一、蒙汉杂居,音乐文化密切交流
        第三节 当代蒙古族器乐合奏发展嬗变轨迹
        一、新时代蒙古族器乐合奏艺术的嬗变轨迹
        第四节 蒙古族器乐理论研究状况
        一、起步阶段:介绍和描述
        二、准备阶段:编写教材—出版资料—乐种评述—发表专题论文
        三、繁荣阶段:形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非遗保护研究
        小结
下篇 近现代内蒙古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流派
    前言
    第五章 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第一节 历史文化背景
        一、科尔沁蒙古部落——迁徙与整合中发展壮大
        二、科尔沁蒙古部落的器乐艺术——音乐文化交流与整合中繁荣发展
        三、科尔沁草原的移民潮——民族器乐发展的新契机
        第二节 科尔沁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一、科尔沁音乐风格色彩区
        二、东西部科尔沁音乐风格的不同色彩
        第三节 民间器乐合奏——科尔沁器乐文化的基本形式
        一、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的乐队编制
        第四节 科尔沁民间合奏曲目及其风格特色
        一、民歌曲调——民歌套曲连奏
        二、史诗曲调——说书曲牌
        三、民歌曲调发展而成的器乐独奏曲
        四、汉族古曲与民间乐曲
        小结
    第六章 察哈尔——锡林郭勒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第一节 察哈尔:忽必烈的龙兴之地
        一、察哈尔:“上都——大都”,元朝首善之区
        第二节 “察哈尔——锡林郭勒”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一、历史上的察哈尔:蒙古族器乐文化的渊薮
        二、察哈尔——举部西迁的历史记忆
        三、察哈尔音乐文化——流失与重构
        第三节 察哈尔八旗——新宴乐的产生与发展
        一、《阿斯尔》乐曲——察哈尔器乐合奏的奇葩
        第四节 《阿斯尔》乐曲所谓社会功能
        一、《阿斯尔》是察哈尔文化重构的产物
        二、《阿斯尔》音乐与察哈尔蒙古人的礼仪活动
        第五节 《阿斯尔》乐队的编制与乐器
        一、马头琴
        二、四胡
        三、雅托噶
        四、三弦
        五、林比
        六、火不思(改良)
        第六节 《阿斯尔》套曲及其风格特色
        一、《阿斯尔》的曲目名称及其表演程式
        第七节 《阿斯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1949—2018 年)
        一、正蓝旗关于《阿斯尔》的相关活动
        二、镶黄旗乌兰牧骑关于《阿斯尔》的相关活动
        小结
    第七章 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第一节 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成吉思汗陵迁入河套地区
        二、鄂尔多斯——礼乐之邦
        三、鄂尔多斯高原:赤潮澎湃,革命摇篮
        第二节 鄂尔多斯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一、宫廷音乐——祭祀仪式——民俗活动
        二、短调为主——古朴高亢——载歌载舞
        三、坐唱形式——唱奏结合——遍地开花
        第三节 “奈日”(宴会)活动与民间坐唱乐队
        一、坐唱形式的基本特点
        二、乐队编制
        第四节 坐唱演奏曲目及其风格特色
        一、传统演奏的民歌
        二、民歌套曲连奏: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的独特形式
        第五节 鄂尔多斯民间器乐与二人台曲牌
        一、“二人台”曲牌——蒙、汉民族音乐交流的典范
        二、二人台牌子曲的灵活性
        小结
    第八章 新时代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
        一、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
        二、特殊机制的传承与保护
        三、现代学校教育传承渠道
        第二节 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地区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的比较
        一、音乐形态的共性规律
        二、乐队编制、乐器组合、声部关系的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 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一、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二、察哈尔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三、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录
附录 (二)谱例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8)辉煌、裂变与重生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的缘起
    二、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文献的数据分析
    四、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文献解析
    五、国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状况
第一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历史发展流变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对于民族政策的影像表达
    第二节 新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艺术的探索及商业化的尝试
    第三节 转折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对民族历史的深刻思考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民族内部的自我审视
第二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艺术形象解读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马的形象
第三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题材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常规情节剧
    第二节 蒙古族传说与史诗题材电影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哲理性电影
第四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身份认同及建构方式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阶级认同”及建构方式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认同”及建构方式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反思”及建构方式
    第四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第五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困境与突围之路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面临的发展困境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的突围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元代蒙汉文化交融概论
    二、元代蒙汉戏曲、散文交融概论
    三、元代蒙汉诗歌交融概论
第一章 元代诗歌与蒙古族对儒家文化的崇尚
    一、“河汾诸老”诗歌与文人出仕新朝的热情
    二、元初诗人对蒙古族接受儒家思想的书写及其正统观的转变
    三、祭祀孔子的诗歌对儒家文化播迁的展现
    四、元代诗歌对蒙古族帝王学习儒家思想的再现
    五、元代诗歌对儒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及科举考试的实施的吟咏
    六、蒙古族诗人的儒者情怀
第二章 元代诗歌与蒙古族对道教文化的青睐
    一、元代诗歌对全真教受到蒙古族器重的描写
    二、元代诗歌对正一教受到蒙古族垂青的表现
    三、元代诗歌对受到蒙古族关注的其它道派的描写
    四、蒙古族诗人对道教文化的接受及书写
第三章 元代诗歌与蒙古族对汉传佛教的认同
    一、耶律楚材对元初佛道之争的书写及影响
    二、临济宗僧人刘秉忠对忽必烈的辅佐及相关创作
    三、元代诗僧对蒙古族帝王重视中原文化的表现
    四、蒙古族诗人与诗僧的交游及涉佛诗歌创作
第四章 元代诗歌对两都巡幸制的书写
    一、元代诗歌对两都巡幸意义及驿路风情的展现
    二、元代诗歌对上都“皇家宴会”的描绘
第五章 元代草原民俗诗创作及特色
    一、元代诗歌对草原蒙古族民俗的书写
    二、元代草原民俗诗内容上的新变
    三、元代草原民俗诗平易写实的创作特色
第六章 元初丧乱诗创作及特色
    一、元初丧乱诗对家园残破、生灵涂炭的描摹
    二、元初丧乱诗对参战各方的褒贬
    三、元初丧乱诗对蒙古族统治者接受仁民思想的称颂
    四、元初丧乱诗慷慨悲怆的风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部分元代诗歌系年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鄂尔多斯蒙古族祝颂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 选题的目的
        (二) 选题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一) 鄂尔多斯祝颂文化产生背景原因
        (二) 鄂尔多斯祝颂本体文化
    三、关于蒙古族祝颂的研究综述
        (一) 祝颂词相关着作
        (二) 蒙古族祝颂类别相关的着作
        (三) 对于文化变迁和传播的研究
        (四) 对已有研究带来的启示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来自远古的集体记忆
    第一节 祝颂词的概念界定及文化特点
    第二节 鄂尔多斯祝颂词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沿革
        一、民族心理原因
        二、历史发展原因
        三、宗教发展原因
        四、地域性文化发展原因
    第三节 鄂尔多斯祝颂词的地位和作用
        一、萨满时期
        二、成吉思汗时期
第二章 蒙古草原神灵的使者
    第一节 永远的守陵人
    第二节 “默默无名”的信仰坚守者
    第三节 “花田喜事”的见证人
    第四节 “火神娘娘”虔诚的三儿子
    第五节 上海庙草原上的“老顽童
第三章 古老神秘的鄂尔多斯祝颂礼俗
    第一节 鄂尔多斯的祭祀文化
        一、玛尼宏神台祭祀
        二、长生天祭祀
        三、火神祭祀
        四、成吉思汗祭祀
    第二节 蒙古族重要场合礼仪活动
        一、人生礼仪
        二、那达慕
第四章 老祖宗的“教训”不能忘
    第一节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第二节 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渐退”的原因
        一、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传承的优势与劣势
        二、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传承遇到的阻力及其原因
        三、对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结语: 我与草原生死相依
参考文献
谢辞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天骄圣地的绿色卫士(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D]. 潘力维.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库布其·一枚功勋章[J]. 付慧. 青年文学家, 2020(31)
  • [3]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D]. 李文静. 湖北大学, 2020
  • [4]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D]. 侯一凡.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观物取象:我国蒙古族电影意象审美巡礼[J]. 苏米尔. 电影评介, 2020(01)
  • [6]屹立在毛乌素沙地的绿色丰碑[J]. 马秀梅. 内蒙古林业, 2019(11)
  • [7]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D]. 庆歌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6)
  • [8]辉煌、裂变与重生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D]. 苏冠元.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D]. 赵延花. 内蒙古大学, 2017(06)
  • [10]鄂尔多斯蒙古族祝颂文化研究[D]. 张楠. 宁夏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天骄圣地的绿色守护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