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及电针联合马普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电针及电针联合马普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一、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徐伟婷[1](2017)在《电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发病率很高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本论文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观察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并从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神经内分泌、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及海马c-jun、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等角度入手,探讨了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理。临床研究:观察了54例患者,其中电针组28例,百忧解26例。电针组患者头部取百会、印堂穴,肝郁脾虚配阳陵泉、三阴交穴,心脾两虚型配内关、三阴交穴,肝肾阴虚配太溪、三阴交穴。得气后接电针仪,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6周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百忧解口服,每日一次,20mg/次,共服用6周。结果显示: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百忧解相同,但电针对焦虑躯体化症状及中医症状的改善优于百忧解,且副作用明显少于百忧解。实验研究:清洁级SD雄性大鼠,体重200-230g,32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及百忧解组,每组8只。模型组、电针组及百忧解组动物制备慢性应激抑郁模型,模型组令实验动物自然恢复,不给予任何治疗;电针组在造模同时取百会、三阴交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日一次,共21天;百忧解组在造模同时同时采用百忧解灌胃治疗,治疗剂为1.67mg/kg,每日一次,共21天。研究结果如下:1.造模后的大鼠在规定时间内的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少,体重增加减慢。而电针治疗可明显增加实验动物的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减少大鼠鼠尾悬挂实验大鼠不动时间,表明电针可以显着改善大鼠的抑郁状态。2.模型组大鼠血浆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升高。电针可以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浆CORT和ACTH水平,使之趋于正常。3.模型组大鼠海马c-ju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图象分析表明BDNF阳性细胞光密度降低。电针治疗后c-jun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阳性细胞光密度增加。慢性应激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c-fos阳性细胞光密度也增加。电针治疗后,大鼠海马神经元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c-fos阳性细胞光密度也显着降低。文献研究(一)国内外研究进展1.祖国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1.1抑郁症的定义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疾病。抑,有抑制,压抑,按压的含义。郁,有忧愁,忧伤,愁闷,沉闷的含义。抑郁是病人抑制自己内心忧愁苦闷体验,使其不向外表露出来的意思。祖国医学多以郁证或郁病为名。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以"五郁"立论,为后世治"郁"学术思想开创先河。1.2抑郁症的病因病机抑郁症除了心境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过低等精神症状外,还包括许多躯体不适如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性欲减低、头痛、头晕、口渴、咽喉不适、胸闷、心慌、胃痛、腹胀、大便不调等。中医学虽无抑郁病名,但有关抑郁症状、病因及病机的论述却散在于许多古代医籍中,内容极为丰富。祖国医学中百合病、脏躁、梅核气、郁症等病描述的症状与抑郁症有很多相似之处,临床常用治疗上述疾病的方药治疗抑郁症。抑郁症的治疗应以中医五脏藏五神,主五志的理论为指导,根据脏腑辨证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方药进行治疗。(二)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1.抑郁症的定义抑郁症(Deperssion)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指心境显着而持久的低落,至少为期二周以上,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疾病。此病常有反复发作倾向,缓解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1]。此病非意志力能克服,若未经治疗,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2.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曾患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抑郁症,15%的重度抑郁者可因自杀而导致死亡。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抑郁症列为21世纪发展中国家致残的首要因素。3.抑郁症的病因病机抑郁症的病因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然而,各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多,这些研究似乎能解释部份抑郁症的原因,但仍然有其局限性。现在一般认为抑郁症是由遗传倾向和早年不幸的生活事件如儿童虐待或照顾缺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无疑导致了中枢神经系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这些相互作用导致系统,CRF和NE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和外周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种神经生物学变化持续到成年,导致应激反应系统功能亢进,从而对成人的各种形式的应激敏感,这种应激反应系统的功能亢进被假定为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的易感性的基础。如果反复或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具有遗传倾向的个体就有可能出现抑郁症或焦虑症。另外,从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学、免疫学角度也能解释一部份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4.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动物模型可以将临床治疗学与基础研究联系起来。一方面,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为精神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手段,对于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寻找和筛选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种方法可以用作抑郁动物模型的制备。这些模型可分为以下几类:应激模型,神经生化机能改变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孤养和分养动物模型等。结论:电针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电针可通过降低降低血浆血浆CORT和ACTH水平、提高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及调节海马c-jun及c-fos蛋白表达等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提示电针治疗抑郁症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起作用的。本课题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总结归纳了抑郁症的中医病名溯源、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机制认识以及传统治疗方法和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的概况。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观察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并从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神经内分泌、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及海马c-jun、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等角度入手,探讨了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理。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百忧解相同,但电针对焦虑躯体化症状及中医症状的改善优于百忧解,且副作用明显少于百忧解。因此,电针治疗抑郁症更适合于躯体主诉多、焦虑症状明显、年老体弱或体质敏感不能耐受药物副反应的患者。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可通过降低降低血浆血浆CORT和ACTH水平、提高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及调节海马c-jun及c-fos蛋白表达等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提示电针治疗抑郁症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起作用的。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概况的回顾与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辨证施治、专方专药、针灸等诸多方法,其研究已有较大进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但在诊断和疗效标准、证型规范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一般的临床经验总结或诊疗观察上,因此提出以下相应的研究设想。1.需尽快使诊断规范化,疗效标准统一化。中医药治疗本病,无论是采用辩证分型或专病专方及针灸治疗,均有较好疗效,许多资料都设立了对照组,证明了其疗效优于西药或与西药相比无明显差异。因为研究方法的不规范,诊断和疗效评判标准的差异,以致影响了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影响了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总体水平的评估,因此就需要尽快使诊断规范化,疗效评判标准统一化,在临床研究方面须设计周密,使辨证和用药及针灸处方更客观。2.加强病因病机研究综观古代和现代的有关文献,无论是从西医还是中医学角度,有关本病病因病机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以致目前临床上仍缺乏足够的可供参考的客观评价指标。我们应当采用现代思维方法及研究手段,多从中医角度来探索其致病因素。3.积极开展药理药比研究目前临床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靠西药,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依赖性,有的其至还很严重,反而使病人加重抑郁、焦虑状态。我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待开发,努力研制开发对治疗该病有确切疗效的中药新药,有可能成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突破口。而要从中药中寻找和开发新药,就要运用所建立的"证"的动物模型,进行中药药理药化的实验研究,同时结合临床研究,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筛选出临床疗效显着、有应用前景的中药,进一步开发成为新药。因此如何有效地改革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使本病的治疗朝规范化、简单比方面迈进,已成为当务之急。4.加强综合治疗及其获效机制研究因为本病难愈,所以应用一种疗法或单方单药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奏效,或仅仅收到短暂效果,如能采取综合治疗,就可体现明显的优势。针药并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临床实践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且在临床上已证明其疗效确切。因此,针灸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针刺疗法已是医疗竞争中必须拥有的技术力量,其增效互补作用,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针刺原理的研究,对针灸治疗作用机制作深层次的阐明,以揭示其奥秘,为全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杨丹[2](2013)在《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及针刺足三里干预抑郁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五脏藏神是中医学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本研究从基础理论分析、临床文献研究、动物实验的角度对脾胃与神志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脾胃与五脏整体的关系以及脾胃对于神志活动的调节作用,分析调理脾胃改善神志异常的机理,对探讨脾胃与神志活动之间的作用机制及丰富五脏藏神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研究调理脾胃防治神志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方法:梳理脾胃为五脏整体之中心的理论基础,探讨脾胃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对神志活动产生的影响。以当今社会的高发神志异常抑郁症为例,搜集常用医学数据库中的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文献,统计选取经脉以及穴位的数据并且加以分析。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角度以CREB为指标,探索足三里穴、神门穴对抑郁症大鼠的发病影响与否及其作用机理。动物实验方法以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运用电针手少阴心经穴(神门)、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通过与西药组盐酸氟西汀对照,运用开野行为测定法检测大鼠行为学指标,运用HE常规染色观察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列与细胞形态变化及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中CREB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3区CREB的表达。结果:五行之中以土为尊,脾因属土而位重。古人崇尚中正之位,因人体脾胃居中,表现而出的现象为化生水谷精微以供养全身,即具有“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功能而受尊崇。人体全身之气升降出入须臾离不开脾胃的转枢,脾胃实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轴。生理上,脾胃具有滋养五脏、助五脏调和之功。病理上,脾胃一病可以直接导致五脏失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导致五脏整体气机逆乱;经脉气血运行失调亦可致周身气机不畅,五脏难安,整体配合不协调从而影响神志活动。脾胃调节五脏整体影响神志活动的机理,不论是脾胃配合失宜、脾胃主持五脏整体气机失调,还是脾胃对气血津液代谢、脾经胃经的影响等,病机关键均离不开气血、阴阳。临床文献研究的结果反映,治疗抑郁症选取阳经的频率远远高于阴经,说明抑郁症在病性上属于阴病,亦表明抑郁症不是单独一脏一腑之病。提示诊治抑郁症时应把握其气血逆乱的本质,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以调理气血、转枢气机为治病关键,注意“首调阳经,五脏重脾”的治疗思路。电针足三里组、神门组抑郁症大鼠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增加明显。盐酸氟西汀组、电针足三里穴组、电针神门穴组在糖水消耗实验上与模型组比较,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电针足三里组、电针神门组两组之间并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在体重的变化上,发现电针足三里穴与神门穴组抑郁大鼠的体重较其他组相对减轻。HE常规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练紊乱。电针神门穴组、电针足三里穴组、盐酸氟西汀组海马CA3区神经元变性明显减少,胞体排列较整齐,细胞层次较清晰,结构较清楚。但电针神门穴组、电针足三里穴组与盐酸氟西汀组比较细胞情况稍好,两者并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海马CA3区CREB的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其他实验组,电针神门组明显高于足三里组;Western Blot(?)去测定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REB的表达,模型组海马CREB的表达量最低,电针足三里组高于神门组。在海马CA3区电针神门穴增强CREB表达能力强于电针足三里穴,而从整个海马组织CREB的表达来看,电针足三里穴的调节作用优于电针神门穴。结论:1.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为五脏整体主神,脾胃是五脏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整体主神的关键。2.脾胃影响五脏整体调节神志活动的机理离不开气血、阴阳。3.抑郁症属于神志异常疾病,在病性上属于阴病,亦表明抑郁症不是单独一脏一腑之病。提示抑郁症的病机实质为阴阳失衡、气血逆乱,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以调理气血、转枢气机为治病关键,注意“首调阳经,五脏重脾”的治疗思路。4.电针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均可改善抑郁症大鼠病理状态,具有防治抑郁症的作用。提示以《内经》“五脏藏神理论”与“心主神明”理论为依据,指导治疗神志异常疗效确切。5.电针足三里穴、神门穴调节抑郁症发病的机理与海马CREB含量增加有关,推测CREB含量增加,保护神经的作用加强。其中电针足三里穴对整个海马组织CREB含量增加的影响强于电针神门穴。考虑其原因可能是针刺足阳明胃经,直接调节中焦脾胃,产生调畅气机、运化气血的作用。这一调控神志活动的过程发生机制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有关,其中脑肠轴有极大的可能性参与了这一系列的反应。

李清亚,王晓慧,程俊[3](2010)在《针刺治疗抑郁症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远征[4](2010)在《针药结合抗抑郁临床研究及临床文献方法学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思维迟缓、情感低落、兴趣下降为主,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上针灸治疗抑郁症应用广泛,但疗效和安全性尚缺乏足够的高级别证据予以支持。本研究基于循证医学原则,按照规范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目的1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不同临床方案与公认阳性药物盐酸帕罗西汀为对照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确认针灸治疗抑郁症不同方案在临床具体实践中的确切效果;2确认不同方案对抑郁症状的改善程度并探究不同针刺方案对抑郁症患者靶症状群的改善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案抗抑郁的疗效作用特点及优势;3确认不同治疗方案抗抑郁的起效时间差异;4探讨抑郁症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试图全面评价不同方案对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结局。5分析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文献的研究类型和随机对照临床文献的方法学特征,思考循证医学方法学应用于中医药针灸疗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方法1临床研究将2008年6月-2009年9月包头市第六医院精神科门诊和住院病人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72例受试者,按照知情同意原则,对72例受试者中心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23例,手针组32例,药物组17例,应用HAMD量表、SDS量表在治疗0、1、2、4、6周时对患者进行评定,应用SERS量表在治疗0、2、4、6周时对患者进行评定,应用CGI量表、WHOQOL-BREF量表在治疗开始时和治疗结束时对患者进行评定,并在治疗结束后4周时应用HAMD量表对患者进行随访评定,对主要疗效指标采用ITT和PP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针刺不同方案抗抑郁的临床效果和对抑郁症状的改善程度。2方法学评价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1979年至2009年所有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入选文献逐篇进行分析,首先对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研究性质进行分类,分为随机对照试验、对照试验、病例系列研究和专家经验体会。其次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文献按照循证医学所规定的方法学特征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临床研究1.1 ITT、PP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试验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4.55%、87.23%,药物组的显效率为47.06%、50%,两组的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2 ITT、PP分析结果显示两组HAMD评分在治疗1、2、4、6周时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各时段HAMD评分均显着低于药物组。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1.3 ITT分析结果显示电针组、手针组和药物组三组疗效构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据显示电针组和手针组的显效率高于药物组显效率。PP分析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疗效构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三组HAMD评分在治疗1、2、4、6周后,三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手针组在治疗后各时间段的HAMD评分均显着性低于药物组HAMD评分。电针组和手针组相比在治疗后各时间段对抑郁症状的改善程度并没有显着性差异。三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1.5电针组,手针组和药物组三组在治疗后1,2,4,6周时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评分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在治疗后各时间段对HAMD阻滞因子和体重因子的改善程度没有显着性差异。电针组和手针组对认知障碍因子的改善程度在治疗4周时显着优于药物组,其余各时间段,三组HAMD认知障碍因子评分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手针组对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体重因子、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睡眠障碍因子在治疗后各时间段的改善程度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1.6三组SDS评分在治疗后1周,2周时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4周,6周后,电针组和手针组SDS评分显着低于药物组。而电针组和手针组SDS评分在各时间段组间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1.7电针组和手针组治疗6周后病情严重程度(SI),疗效总评(GI)和疗效指数(EI)均显着低于药物组。电针组和手针组上述指标两组之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1.8电针组和手针组治疗6周后总的生存质量主观感受、总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显着好于药物组,但电针组和手针组两组之间上述领域评分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方面,治疗结束后三组之间比较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1.9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4%,12.5%,23.5%,相互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手针组在治疗后各时间段SERS评分均显着低于药物组,电针组和手针组两组各时间段SERS评分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方法学评价在纳入的146篇临床研究文献中,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为86篇,占所有文献的58.9%;采用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文献为18篇,占所有文献的12.3%;病例系列研究型临床文献31篇,占所有文献的21.2%;专家经验体会型文献11篇,占所有文献的7.6%。在纳入的86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中,有12篇描述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只有9篇提及了盲法,有4篇使用了安慰剂作为对照组,有20篇文献记录了脱落病例的处理,但没有1篇文献使用ITT分析作为结局指标的统计方法。结论1临床研究1.1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纯盐酸帕罗西汀抗抑郁的疗效。但电针和手针两种干预方式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没有显着性差异;1.2与单用盐酸帕罗西汀相比,针药结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1.3针刺可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等躯体症状。1.4针药结合对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因子、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的起效时间早于单用盐酸帕罗西汀;1.5针刺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机能和心理状态;1.6针刺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抑郁症患者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2方法学评价目前针灸治疗抑郁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献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对方法学要素没有充分理解,存在着滥用、误用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西医体系的差异导致循证医学方法学运用中医针灸疗效评价存在着局限性,建议应根据中医临床诊治特点建立适合评价中医针灸疗效的循证医学方法。

黄艳,徐兰凤[5](2010)在《针药治疗抑郁症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从单纯西药、针药结合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对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参考文献17篇。

王文,王亚军[6](2010)在《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显示针灸结合抗抑郁药可以发挥抗抑郁药对某些病理变化有针对性强,又体现针灸整体调整作用的特点,较单一使用抑郁药或针灸治疗,针药结合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的互补优势,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洪永波[7](2009)在《电针联合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抑郁症患者分为电针加麦普替林组(联合治疗组)和麦普替林组(对照组)各30例,均治疗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疗效,以Asberg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D、SDS、SAS分数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HAMD减分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SD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愈显率为82.8%,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较单独应用麦普替林疗效好。

王欣君[8](2009)在《针药结合抗抑郁快速起效的中枢5-HT受体机制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SSRIS抗抑郁药起效较慢,因此对抑郁症的病程和预后转归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延迟起效会增加病人的致残或意外发生的危险性,而且抗抑郁药的副反应也会因起效慢而加重病情和降低依从性。因此,快速起效的抗抑郁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症状、减轻病人及其家属的痛苦,而且也会减少功能损害和降低自杀的危险性,同时,快速起效对抑郁症的社会经济负担减轻亦具重要意义。来自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起效快(与SSRIS相比较而言),是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效应规律和特点之一,探索其中的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阐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探讨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特点,有利于寻找更加安全有效快捷的抗抑郁治疗措施。【方法】①将9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50例(针药组)和SSRI类抗抑郁药组42例(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自制中医辨证分型症状评分量表评定疗效。②制作慢性应激模型抑郁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药物组(氟西汀)、电针组、针药组,治疗7天时进行大鼠Open-Field法行为学评价、糖水消耗实验和real-time RT PCR法测定中缝核、海马、额叶皮质的5-TH1A受体mRNA、5-TH2A受体mRNA表达。【结果】①针药组与对照组比较,HAMD积分在第1、2、4周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比SSRI类抗抑郁药起效快,疗效好。SDS积分在治疗前后无差异,但减分率有差异(P<0.05)。针药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SQI量表分值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针药组与对照组相比,PSQI量表分值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针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五项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在睡眠障碍一项上无差异(P>0.05)。从中医辨证分型症状评分来看,在治疗2周时,肝郁脾虚组与心脾两虚组疗效相当,脾肾阳虚组疗效较差(P<0.01);治疗4周后三组证型积分无差异,但肝郁脾虚组减分率低于其它2组(P<0.05)。②对于抑郁模型大鼠,治疗7天时各组行为学评分、体重和糖水消耗量比较,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针药组的行为学评分、体重和糖水消耗量均低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针药组的垂直分、体重未出现差异(P>0.05)。但在水平分和糖水消耗量上,电针组、针药组高于模型组、药物组(P<0.05),电针组和针药组相当(P>0.05),药物组与模型组相当(P>0.05)。治疗7天后,额叶皮质5-HT1A受体mRNA和5-HT2A受体mRNA的表达各组间并无差异。海马5-TH2A受体mRNA表达下降,而5-TH1A受体mRNA表达上升。对于5-HT2A受体mRNA,电针组和针药组在中缝核、海马都有显着提高,而药物组在中缝核没有变化,在海马虽有提高但又低于电针组和针药组。电针组和针药组比较,电针组在中缝核和海马5-HT2A受体mRNA表达显着高于针药组。【结论】①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单用SSRI类抗抑郁药,且起效速度快,以对HAMD抑郁量表的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改善明显为特点;②针药结合可以提高抑郁症及其引起的睡眠障碍的疗效,在改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五项上均有优势;③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各个证型的疗效不同,肝郁脾虚组与心脾两虚组疗效相当,脾肾阳虚组疗效相对次之;④HAMD抑郁量表和中医辨证分型症状评分表来评价临床疗效时评分出现差异,故而具有中医辨证思维特点的量表以及疗效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⑤在动物实验中,针药结合抗抑郁也表现出快速起效,以改善水平穿越活动和嗜糖水性为特点,且电针组和针药组起效相当;⑥电针和针药结合抗抑郁的快速起效作用可能是通过升高海马5-HT2A受体水平,降低5-HT1A受体水平,同时避免了激发中缝核的负反馈机制而起作用的。⑦考虑到电针和针药结合抗抑郁的快速起效作用相当,而药物并未起效,所以认为电针在快速起效中起了主要作用。

王艳杰,王升旭,汪崇琦,郭佳铨,陈俊琦,黄泳[9](2008)在《针灸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循证医学研究概况》文中提出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抑郁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文章通过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较为全面地了解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质量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从中选出研究符合标准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进行再次的分析总结,再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为今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依据。

焦爽[10](2008)在《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脑神经细胞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抑郁症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日益明显。学者通过对其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单胺递质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可塑性受损学说和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学说等。根据2001年WHO的报告,抑郁症造成的伤残位居各类疾病之首,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为全球疾病总负担第四,估计到2020年将升至第二位。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约3000万,由此导致的总经济负担达622亿人民币。《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1年)》强调,抑郁症是未来十年重点控制的疾病。因此,寻找对抑郁症有效的治疗方法、阐明其作用机制,是摆在医学工作者面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临床实践表明,针灸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而且具有无副作用、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其疗效产生的机制有待深入阐明。本研究通过观察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明确其抗抑郁效应与改善抑郁状态认知功能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脑结构及海马形态结构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旨在明确电针治疗抑郁症的部分机理。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氟西丁组,每组12只。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结合孤养的方法造模。电针组于造模同时行电针干预,选取“百会”、“印堂”穴,频率2 Hz,电流强度为0.6 mA ,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针刺21d。氟西丁组将氟西丁按3.3mg/kg用量,用蒸馏水配成混悬液,以1ml/100g灌胃给药,共21天。于实验第1、7、10、14、18、21d共6次测量大鼠体重,并于实验第1、10、21天共3次进行开野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实验第21天,行为学观察结束后,将各组大鼠腹腔注射20%乌拉坦0.7ml /100g进行麻醉,采用Siemens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磁共振扫描结束后,取海马组织,每组10只采用HE染色处理,每组2只采用电镜超薄切片染色处理。结果1体重前两次检测中,各组大鼠体重未显示差异。第3次检测时,正常组比其它各组大鼠体重高,与模型组和氟西丁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 < 0.01),与电针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 < 0.05)。第4次检测,正常组与其余三组的体重相比皆高,具极显着差异(P < 0.01),其余组间无差异。第5次检测,正常组与其余三组具极显着差异(P < 0.01);同时,电针组体重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 < 0.05),其余组间无差异。第6次检测,正常组与其余三组具极显着差异(P < 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氟西丁组相比具显着差异(P < 0.05),模型组、氟西丁组之间无差异。2开野实验2.1水平运动第10天时:模型组、氟西丁组与正常组比较水平运动次数下降,有极显着性差异(P < 0.01),电针组与正常组比较水平运动次数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模型组相比水平运动次数高,显示出电针与氟西丁有提高模型大鼠活动性的趋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的差异。第21天时:模型组、氟西丁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 < 0.01),其余各组间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2.2垂直运动第10天与第21天各组间均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3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3.1潜伏期第1天检测时各组之间无差别,第10天检测时,模型组与正常组、电针组、氟西丁组相比潜伏期显着增加(p< 0.01),正常组、电针组、氟西丁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第21天检测时,模型组、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正常组相比潜伏期均显着增加(p< 0.01),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模型组相比潜伏期下降有极显着性差异(p< 0.01),电针组与氟西丁组之间无显着差异,但显示了氟西丁组减低大鼠潜伏期较优的趋势。3.2总路程第1天检测时各组之间无差别,第10天检测时,模型组与正常组、电针组、氟西丁组相比总路程显着增加(p< 0.01),正常组、电针组、氟西丁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第21天检测时,模型组、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正常组相比总路程均显着增加(p< 0.01),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模型组相比潜伏期下降有极显着性差异(p< 0.01),电针组与氟西丁组之间无显着差异,但显示了氟西丁组减低总路程较优的趋势。3.3平均速度各组平均速度值均未显示出显着性差异。4磁共振检测4.1全脑及海马区容积检测各组大鼠全脑容积无显着性差异;模型组海马区容积与其余3组相比下降,具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组、电针组、氟西丁海马区容积无显着性差异。4.2全脑磁化传递率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丁组在峰高度、峰位置上无统计学差异;氟西丁组比正常组、电针组全脑磁化传递率平均值低,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4.3海马区磁化传递率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丁组海马区磁化传递率峰高度、峰位置、平均值均未显示出显着性差异(p>0.05)。5 HE染色图像分析正常组大鼠海马细胞HE染色图像分析可见细胞排列规则,层次丰富,海马结构清楚。模型组可见海马细胞层次减少,结构不清楚,锥体细胞带和颗粒细胞带紊乱、变稀、中断,较多神经细胞有空泡化和核固缩,部分细胞脱落形成空泡。电针组、氟西丁组大鼠海马细胞可见排列较规则,细胞层次较丰富,部分细胞萎缩,有空泡化和核固缩。采用Image-pro plus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可见:5.1海马CA1区HE染色图像分析模型组、电针组、氟西丁组大鼠海马CA1区阳性细胞面积与积分光密度值均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 < 0.05);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模型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与氟西丁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2海马CA3区HE染色图像分析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阳性细胞面积与积分光密度值均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 < 0.01);电针组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丁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可见改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了电针修复海马CA3区细胞效果较优的趋势。6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电镜检测正常组:神经元形态正常,细胞膜完整,胞质及细胞核均匀,线粒体结构完好,胞质内可见丰富细胞器,如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其结构清晰可见,染色质在核内均匀分布,核仁完整。模型组:可见许多细胞胞膜出现皱褶,细胞体积缩小或近似正常,线粒体絮状化和空泡,细胞核不规则,部分核膜破裂。胞质浓缩,胞体皱缩。部分神经元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细胞膜内陷成泡状改变,胞质内出现较多的空亮区。电针组与氟西丁组:神经元形态较正常,线粒体结构较完整,可见胞质内细胞器如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存在,部分结构欠清晰。可见到异染色质聚集,内浆网轻度扩张,核轻度不规则。结论1不可预知温和慢性应激结合孤养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在大鼠体重、行为、病理学改变等方面模拟人类的抑郁状态,是抑郁症动物研究的适宜模型。但在该应激强度与时间下,该模型全脑及海马容积、磁化传递率部分指标未与正常组产生明显差异,提示该应激强度与应激时间未造成该类指标显着性改变。2电针与氟西丁可对抗慢性应激造成的大鼠体重下降、活动力减弱、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影响。二者的效应显示电针对大鼠体重、活动力改善作用较强,而氟西丁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似有较强的趋势。3氟西丁组全脑磁化传递率平均值较其余三组显着升高;而电针组全脑磁化传递率平均值与正常组、模型组无显着差异,提示电针与氟西丁的抗抑郁机制具有差异。4海马HE染色图像分析可见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CA1区、CA3区造成形态学损害,电针与氟西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鼠海马CA3区的损害,电针效果显示出优于氟西丁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对海马CA1区细胞未显示出显着的改善。再次提示电针与氟西丁的抗抑郁机制具有差异。5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电镜检测显示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CA3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造成损害,包括细胞核、核膜、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的细胞器皆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电针与氟西丁干预后可减轻损害程度。

二、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一.祖国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
        二.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三.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及相关研究概况
        一、抑郁症的定义
        二、抑郁症的流行病学
        三、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四、西药治疗抑郁症的现况及疗效评定
        五、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六、其他动物模型
第二章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第二节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一般病例资料
        三、治疗方法
    第三节 量表评定
        一、于治疗前
        二、于治疗前
        三、疗效标准
    第四节 结果
        一、电针对抑郁患者症状的改善
        二、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人副反应的比较
        三、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比较
        四、电针对抑郁症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
    第六节 讨论
第三章 电针治疗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行为学及神经内分泌调的调节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jun、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节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结语
        一、临床研究
        二、实验研究
    第二节 展望
        一、需尽快使诊断规范化
        二、加强病因病机研究
        三、积极开展药理药比研究
        四、加强综合治疗及其获效机制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及针刺足三里干预抑郁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理论研究
    1. 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为五脏整体主神
        1.1 五脏是一个自组织整体
        1.1.1 以阴阳五行阐释五脏整体协调关系
        1.1.2 以封建官职制度说明五脏整体的自组织性
        1.1.3 以亢害承制阐释五脏整体的调节方式
        1.1.4 以五行互藏学说阐明五脏之间互有彼此
        1.2 神是五脏整体协调基础上的表现
        1.3 五脏分藏神魂魄意志整体主宰神志活动
    2. 脾胃为五脏整体的中心
        2.1 五脏整体之中重脾胃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引导
        2.1.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中、重土
        2.1.1.1 从阴阳之道论古人重象、重中
        2.1.1.2 从五行之理论古人重土、重数“五”
        2.1.2 五行-五脏系统中脾“土”的重要地位
        2.1.2.1 脾为孤脏
        2.1.2.2 脾不独主于时
        2.1.3 脾胃居中为“后天之本”
        2.2 五脏整体协调有赖于脾胃斡旋气机
        2.2.1 脾胃是一身气机升降之枢轴
        2.2.2 以“脾为至阴”论脾转枢阴阳之气
    3. 五脏整体主神的关键是脾胃
        3.1 脾胃功能正常是五脏和的前提条件
        3.1.1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滋养五脏
        3.1.1.1 从“生化”一词及“脾”、“胃”造字含义分析
        3.1.1.2 脾为五脏的根本与胃为水谷之海
        3.1.1.3 血的调节需在五脏共同作用下完成
        3.1.1.4 精气血筑形体使神有所依归
        3.1.2 脾胃为人体枢轴助五脏调和
        3.1.2.1 气化运动的开始及关键在脾胃
        3.1.2.2 脾胃相互配合影响五脏整体
        3.2 脾胃功能异常导致五脏整体配合不协调影响神志活动
        3.2.1 从脏腑探讨脾胃病直接导致五脏气机紊乱
        病案举例
        3.2.2 从经脉阐释脾胃经脉异常致五脏气血不调
        3.2.2.1 脾经、胃经气血失常影响经脉气机
        3.2.2.2 营卫不和影响全身气机
        3.2.2.3 病案举例
        3.2.3 从七情过极、饮食劳倦病因探讨脾胃功能异常致五脏不安
        3.2.3.1 七情过极致中焦脾胃受损
        3.2.3.2 饮食劳倦耗伤脾胃之气
        3.2.3.3 病案举例
        附:所举病案完整原文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分析研究 从针刺治疗抑郁症考察脾胃经脉与神志关系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本研究的纳入标准
        1.1.2 本研究的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2.1 数据库
        1.2.2 检索式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选取穴位情况
        2.2 纳入文献选取穴位所属经脉情况
    3. 讨论
        3.1 论治抑郁症应把握整体
        3.2 抑郁症属阴病
        3.3 论治抑郁症就五脏所归属的经脉之中重脾经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针刺足三里干预抑郁症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电针足三里穴对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行为改变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2.3 行为学测定指标
        2.3.1 开野实验(open-field test)行为观察
        2.3.2 体重监测及糖水消耗实验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实验研究(二) 电针足三里穴对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2.3 实验取材
        2.4 HE染色步骤
        3. 结果
    实验研究(三) 电针足三里穴对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CREB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2.3 实验取材
        2.4 CRE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2.5 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实验研究(四) WESTERN BLOT法测定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CREB表达水平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2.3 实验取材
        2.4 WESTERN BLOT测试实验原理
        2.5 WESTERN BLOT法测定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REB表达水平
        2.6 凝胶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讨论
        1. 实验动物概况
        2. 关于电针组针刺穴位选取足三里穴与神门穴
        3. 关于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4. 关于开野实验行为评分、糖水消耗量及体重的比较
        5. 关于CREB表达结果与海马神经元结构改变的分析
        6. 从实验探讨五脏藏神理论说明的观点——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总结与创新点
    4.1 总结
    4.2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3)针刺治疗抑郁症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治疗抑郁症机制研究
2 针刺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3 小 结

(4)针药结合抗抑郁临床研究及临床文献方法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QOL量表在抑郁症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试验研究
    临床资料
    结果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文献方法学评价及思考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文献评价
    中西医体系的差异
    "循证中医药/针灸"面临的困惑
    中医药/针灸临床文献证据等级确立的思考
    循证针灸临床试验方法学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5)针药治疗抑郁症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治疗抑郁症
2 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
    2.1 针刺治疗实验研究
    2.2 临床研究
3 讨论和展望

(6)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1.1 针灸结合西药
        1.1.1 对一般抑郁症的治疗
        1.1.1.1 三环类药物
        1.1.1.2 四环类药物
        1.1.1.3 SSRIs药物
        1.1.1.4 5-SNRI药物
        1.1.1.5 其它药物
        1.1.2 对其它特殊抑郁症的治疗
    1.2 针灸结合中药
    1.3 穴位注射
2 小结与展望

(7)电针联合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与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脱落与中断标准
    1.4 中医辨证标准
    1.5 一般资料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联合治疗组:
        2.1.2 对照组: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1]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疗效比较: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SDS、SAS评分比较: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berg副反应量表评分比较:
4 讨论

(8)针药结合抗抑郁快速起效的中枢5-HT受体机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一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1 郁的涵义
    2 郁证的中医历史沿革
    3 郁证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4 抑郁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现代研究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抑郁症的治疗目的
    4 抑郁症的治疗原则
    5 抑郁症的长期治疗
    6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7 SSRIs抗抑郁的弊端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治疗抑郁症概况
    1 病因病机
    2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3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一 基于西医评价的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病例标准
    4 排除病例标准
    5 治疗方案
    6 统计学处理
    7 疗效观察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基于中医评价的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同临床研究一中的诊断标准。
    4 治疗方案同临床研究一中的针药组的治疗方案
    5 疗效观察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1 中医辨证分型症状评分量表
实验研究 电针结合氟西汀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脑5-TH1A受体mRNA、5-TH2A受体mRNA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小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针灸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循证医学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筛选
    1.1 诊断标准与疗效评定量表的选用
    1.2 随机对照的使用及随访情况
        1.2.1 RCT研究分析
        1.2.2 随访
2 针灸治疗抑郁症概况
    2.1 穴位
    2.2 刺激手法
        2.2.1 手针
        2.2.2 电针
    2.3 其他疗法的联合
    2.4 治疗安排
        2.4.1 针刺治疗抑郁症
        2.4.2 电针治疗抑郁症
    2.5 治疗规律
        2.5.1 介入时间
        2.5.2 起效时间及HAMD评分情况
        2.5.3 疗效持续时间
        2.5.4 毒副作用
    2.6 临床相关指标观察
        2.6.1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整体良性调节
        2.6.2 影响脑区葡萄糖代谢
        2.6.3 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2.6.4 对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影响

(10)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脑神经细胞结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综述一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
综述二 针灸治疗抑郁症概况
综述三 磁共振成像在抑郁症研究中的进展
实验一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体重、活动性与认知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脑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四、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初探[D]. 徐伟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2]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及针刺足三里干预抑郁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杨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9)
  • [3]针刺治疗抑郁症研究现状[J]. 李清亚,王晓慧,程俊.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23)
  • [4]针药结合抗抑郁临床研究及临床文献方法学评价[D]. 王远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5]针药治疗抑郁症研究概况[J]. 黄艳,徐兰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2)
  • [6]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J]. 王文,王亚军. 中医药学报, 2010(01)
  • [7]电针联合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 洪永波. 北京中医药, 2009(10)
  • [8]针药结合抗抑郁快速起效的中枢5-HT受体机制及临床研究[D]. 王欣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 [9]针灸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循证医学研究概况[J]. 王艳杰,王升旭,汪崇琦,郭佳铨,陈俊琦,黄泳. 时珍国医国药, 2008(12)
  • [10]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脑神经细胞结构影响的研究[D]. 焦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电针及电针联合马普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