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漱溟的宗教观

论梁漱溟的宗教观

一、试论梁漱溟之宗教观(论文文献综述)

朱鸿亮[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许诗怡[2](2020)在《早期中国信仰研究反思 ——以“玉教”理论为中心》文中指出基于汉学界早期中国研究的特点与焦点,本文以梳理中外学界对甲骨文之前的早期信仰研究概观为背景,重点分析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新近理论——“玉教”的提出过程以及其内涵与价值;探讨“玉教”理论为何以及如何作用于寻找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信仰之根;进而反思中国文学人类学派构建中国版文化理论体系的诉求及其实践过程。本文共设三章。第一章重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概况,指出因为重于三代历史谱系的争论,有关甲骨文之前的早期信仰问题、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特点的观念动力问题在国内外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均被讨论不多,在比较文学的传统领域更鲜有涉及。由此,本文探讨“玉教”提出的学术依据与现实背景,解释其问题意识的针对性与思想意义。第二章共有三节:第一节基于上章内容,总结早期中国文化研究的两个焦点问题:(1)中华文明特质与连续性;(2)青铜时代与玉器时代。本文认为,“玉教”理论正是对这两个焦点的有力回应和补充。第二节详细梳理叶舒宪的学术思想演进脉络,重点探讨他为何提出“玉教”。在跨文化比较和自识之路上,他一直聚焦“神话”而步步深入,希望打破带有局限性的任何既定认知框架。从理论到文本,从文本到器物,从器物再到理论,最后落实在“玉教”,他诉诸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全新的人文阐释视角和一整套理论体系。第三节对“玉教”内涵进行深入辨析,注重搜集和整合历经数年的、共计十五次的玉帛之路调研情况。本文认为,“玉帛之路”调研旨在探究史前不同地域的中华玉文化如何从多元分布逐渐走向华夏一体。针对学界对“玉教”关注不足或有一些偏见的现状,第三章进一步分析“玉教”理论何以成立的问题。笔者总结出神圣信仰、权力垄断、祭祀仪式等讨论维度,结合涂尔干的宗教理论思想分析,即从宗教的基本形式——信仰与仪式,宗教的意义——权力与道德性,来说明早期中国对玉文化的崇拜也可以称之为“玉教”。学界虽然已有众多研究叶舒宪学术思想的文章和硕士博士论文,但是,对他近十年来最为重视的“玉教”理论却关注不够,即使有涉及也以访谈和引用观点为主。本文是首篇全面分析“玉教”理论的文章。通过这项研究,笔者希望呈现出“玉教”理论的全貌,尤其重点剖析对物的崇拜何以成为“教”?对文明起源期的研究何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话语?笔者希望这项研究有助于全面分析中国文学人类学在早期中国研究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开拓之处;展现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群体如何将文学的学科逻辑推进到与中华文明探源问题深层勾连的模式,拓展出文明起源研究的神话学范式,从而反思文学人类学在构建兼具世界性和本土性的理论话语中的经验,检讨其革新与不足。

韩云[3](2020)在《钱穆宗教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生着述宏富、学贯东西,堪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文学者。“钱穆热”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而兴起,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对钱穆学术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其宗教观的系统性研究比较罕见。本文以钱穆的着作为主要依托,在对其中有关宗教的内容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梳理,并在旁参其他学者观点论证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钱穆宗教观的五大特征及其内在逻辑,对钱穆晚年最后彻悟的天人合一观亦作了进一步阐发。本文框架由导论、结语、主体部分四章即六大板块构成。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起、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以时间为序概述了钱穆的生平事略,包括家风祖训、师门传承、学界行谊、新亚书院的筹建、耕耘的过程等,重点介绍了钱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其品性、情操、学养的影响,良师益友如钱伯圭、吕思勉、华紫翔等对其治学路径、方向、风格、宗旨的影响,与着名学者汤用彤、冯友兰、熊十力之间的切磋交流,对中西教育理念的领悟与实践,对宗教现象的感性认知、切身体验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影响钱穆宗教观之形成、特征、逻辑的直接或间接因素。第二章主要是辑录一手材料后,按照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中国的道教、民间宗教信仰的区隔,对钱穆论诸教之观点展开的述评。其中禅宗、慧能、法门是其论佛教的关键词,佛教与理学的关系则是其关注点,对道教尤其是新道教的选择性评述凸显了其一贯固有的本位、立场、蕲向,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乃至于佛教皆被钱穆视为西方宗教,这三大宗教的教主、教徒则被分别比附于中国的孔子、读书人,而在佛道教人物之钩稽、学术史意义上教理之争的着墨中则可见其特有的史心、史识。第三章是以萌发于近世、影响至今的几个有关宗教学术的争议,即宗教有无论、宗教替代说、宗教性以及宗教、哲学、科学之间的关系为主题,分别就相关概念、提出的背景、民国学者的回应、未来前瞻等作了界定、辨析、论证或阐发,钱穆对此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其宗教观在对这些命题的评判中亦得到了浓缩而集中的展示。本章与第二章形式上是并列的关系,内容上则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即一者关系具体的宗教、一者关系宗教理论,共同构成了本文的中心。第四章是对前三章的涵化(糅合、提炼),提出了钱穆宗教观的五大特征,即以天人合一为最高蕲向、以儒教(儒家、儒学)为本位,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融合、认识论与实践论上的知行合一以及史地结合分析的路径,并尝试探索了钱穆对宗教之具体与体系的认知逻辑即以心为其宗教观基本观念之内核,以精神不朽沟通神圣与世俗两极端,以知行合一的践履不断契合天人合一境界的思路历程。结语部分则是联系当下世界尤其是西方面临的困境,对天人合一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宗主地位、心教等堪为钱穆宗教观或文化观中之灵魂与核心的要点作了进一步发挥,总结归纳了本文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并提出了吁请与展望。本文从钱穆卷帙浩繁的着述中凝练出近世以来宗教学术界争议、影响比较大的命题对其宗教观进行了集中的揭示,并将其论宗教的具体内容按照派别不同分置在诸教之中,构筑了由具体而抽象,具体与抽象结合统一的框架层次。同时亦借鉴了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寓理于事、寓事于人,在行文中尽量避免受西方学术范式影响而形成的就理论谈理论、就事论事、空对空的弊病,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故致力于从钱穆的生平事略中发掘出影响其宗教观的因素。联系实际,对钱穆宗教观中蕴藏的学术观点、倾向、宗旨等作了一定的引申与阐发。

张成双[4](2019)在《梁漱溟宗教观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梁漱溟是一位在实践中追求智慧的哲学家,他终生在探索和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生命的意义问题;二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即中华民族的未来问题。在不懈的探索中,他出入佛儒两家,对中西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宗教问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梁漱溟以佛教释宗教和以道德代宗教的解决方案从正反两面呈现了他的宗教观。在个人终极问题的选择上梁漱溟认同佛教的立场,提出宗教勖慰说,认为宗教是超绝和勖勉的结合体,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梁漱溟认为宗教有永恒存在的真必要,因为“人生无常”和“老、病、死”的问题将永恒存在。在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上梁漱溟选择了儒家,提出了以道德代宗教的解决方案,即以儒家的伦理名分和礼乐揖让代替宗教来组织社会。梁漱溟既肯定佛教的价值也肯定儒家价值,认为儒佛二者是相通的,在终极关怀意义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儒佛兼具是梁漱溟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他一生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以出世者的悲悯心入世救世,可谓是以佛家精神立身,以儒家精神济世,不愧是中国当代文化思想上的楷模。本文第一章介绍梁漱溟的生平和父亲梁济的影响,以及梁漱溟早年思想的困惑,旨在了解其宗教观形成的基础和宗教对梁漱溟生命的重要影响;第二章介绍梁漱溟对宗教的认识,提出宗教勖慰说,并肯定宗教存在的必要性,阐述宗教与道德二者的关系;第三章从佛学的角度来阐述梁漱溟在人生问题上对宗教的看法,并阐明佛教在当世不应提倡;第四章从儒学角度提出以道德代宗教的观点,肯定这是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第五章通过比较得出佛儒相通,在终极关怀意义上二者具有一致性;结语部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状况,分析梁漱溟道德代宗教思想对国人重塑精神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指导意义。

陈宇龙[5](2019)在《梁漱溟“由佛入儒”的哲学意蕴》文中研究指明梁漱溟的学术定位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谓其儒家者有之,谓其亦佛亦儒者有之,谓其先佛后儒者有之,谓其弃佛归儒者亦有之。种种判断,皆有所本,然有一共同处,那就是“着相而求”,囿于表面现象,未能深入儒佛本质。特别是对于佛家的见解还停留在小乘教的见地,以是否结婚成家、是否佛语佛形为判准,殊失佛家深旨。本文以梁漱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佛入儒”的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从史学和佛学、儒学相结合的纬度,以事实为依据,以儒佛义理为准绳,系统阐述梁漱溟“由佛入儒”的本质是大乘菩萨道的一以贯之,从未改变,弥久弥坚。谓之“儒表佛里”、“儒行佛心”则可,谓之“由儒入佛”、“弃佛归儒”、“先佛后儒”、“亦佛亦儒”均不可。本文据以判断的根本义理在于,大乘实教尤其是一乘佛学,本来就不以出不出家为判准,而只以是否得佛家宗旨为根据。佛学宗旨在精神,不在言语,不在形式。梁漱溟先生的学行完全符合大乘乃至一乘佛学的标准,谓其结婚成家就是“由佛入儒”,惑于表象而忽其实质耳。本文主要贡献,就是系统梳理学界有关梁漱溟学行定位的研究成果,结合史学与佛学(特别是大乘佛学)深刻阐述梁漱溟的佛家本质,还其学术身份的本来面目。其次,本文还结合当前国际国内世道人心之现状,阐述了研究梁漱溟“由佛入儒”问题的思想史意义和它对于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参考价值。

王杰[6](2016)在《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梁漱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位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的一生孜孜不倦,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他始终都是一个有思想,并且本着自己思想意志行动的人。梁漱溟一生的研究涉及教育、哲学、宗教、医学等多种领域,并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梁漱溟对人生至理的追寻,其中不乏生命教育思想,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研究的方方面面。例如《人心与人生》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着作,凝聚了梁漱溟对于人心与人生的看法和思索,它的价值还在于融入了梁漱溟对于生命的体悟,是在他人生最艰难时刻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信念。梁漱溟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数次的大起大落,人生也是几经波折,但他始终自强不息,为社会大众奔波忙碌,孜孜不倦,多领域取得杰出成果,并形成了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趋于模糊,人们的价值观产生混乱,自杀率节节攀升,各种吸毒、斗殴、谋杀事件几乎每天见诸于报端,人们的生命健康发展及其对于生命价值观的认识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学习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人生命意识淡薄、人生价值颠覆、社会责任淡漠、生计能力薄弱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一、生命之旅:梁漱溟的人生经历。通过对梁漱溟早年自学探索人生价值、中年投身乡村建设、晚年自强不息着书立说的研究,介绍梁漱溟的整个人生经历,对于其生命教育思想形成的缘由进行阐述。二、生命之思:梁漱溟思想的发展演变。从梁漱溟功利主义思想、佛家出世主义思想到儒家入世主义思想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来介绍梁漱溟一生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他对生命认识的发展脉络。三、生命教育之涵: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从人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合理的人生态度、全生活教育三个方面来系统介绍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四、生命教育之源: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成因分析。从梁漱溟生命教育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家庭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观及国外哲学思想影响四个方面分析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五、生命教育之悟:梁漱溟生命教育引发的思考。简单地分析了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引发的思考及其对当代的意义与价值。

司张浩[7](2014)在《梁漱溟宗教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教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思想、风俗习惯,甚至经济、政治都有一定的影响。近代以来,宗教问题因种种原因受到人们重视,在社会上引发激烈的讨论。不少名家都牵涉其中,如章太炎、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等等,而且,他们无一例外地关注到佛教和佛法,有的认为佛法可以应世,但需经改造,有的认为佛法不可应当时之世,仅从理论的角度或者文化的角度对其考量。种种不同思想,都是在近代传统转型时期,对思想发展方向、国家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梁漱溟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着作等身,对中国、印度、西洋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期文化说”理论,此学说在近代中国曾引起巨大波澜。他极力为孔家做宣传,被认定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而他却自认归宗佛家。他对宗教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对他的宗教思想进行探究。他对“宗教”进行界说,认其是“超绝”和“勖勉”的结合体,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深刻影响,不可等闲视之。他从人类情感最深处的问题着眼,认为宗教有存在的必要,其“真必要”就在于人类总要遇到的“老、病、死”和“人生无常”的问题。宗教与当时盛行的科学,是同根并生的,其根在于人类“心思向外用”。而对于道德,宗教引生道德,但真道德却不允许宗教的左右,故最近世真道德会取代宗教。然而,人类物质层面发展到一定阶段,精神方面的需求就成为唯一的且极其紧迫的需求,届时,“老、病、死”和“人生无常”的问题将会成为人类遇到的唯一问题,只有宗教的出世法,方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宗教于未来世界必定大昌,道德之真会转入宗教之真。世界现存各宗教中,佛教得到梁漱溟特别的青睐。佛学思想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重要位置,其中唯识学思想对他的影响尤甚。他对唯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无我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论述。对梁漱溟宗教思想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并且,对他与当时代其他人的宗教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也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当时思想界的整体状况。本文以梁漱溟宗教思想为主线,兼论当时其他人对此问题的讨论,在明了梁漱溟宗教思想的同时,以期对整个思想界的状况得一管窥。本文第一章简单介绍梁漱溟的生平与事迹,旨在对他的一生有一简略的了解,并阐明他与佛教的渊源。第二章详尽地阐明梁漱溟的宗教观。其中,第一节阐述他对宗教的认识和评价,兼言当时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期全面把握时人对宗教问题的讨论;第二节阐述他对佛教及佛法的态度,全面了解他对佛教的看法。第三章以他对唯识学的研究为主体,第一节探讨他对唯识学的认识和评价,第二节具体从认识论、本体论和无我论三个角度,阐明他对唯识学的改造。从而,阐明他对佛教义理的理解与改造。第四章对他的宗教思想作一整体地评析,说明宗教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宗教思想的核心,并通过与章太炎宗教思想的对比,更全面地把握当时人对宗教问题的不同看法,说明这是近代中国传统转型时期的现象。结语部分是本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些思考。

梁常诚[8](2014)在《梁漱溟人性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关于梁漱溟的人性理论研究。梁漱溟借直觉、理智和理性概念建构的人性理论,是他表述其人生态度及文化态度的载体。对于人性之看法可以说是梁漱溟一整个思想的基点,它串联起梁漱溟的前后期思想,连接着他的儒学观与宗教观,同时也是其生命哲学与文化哲学的依据。梁漱溟在生命的实践中一步步地回溯到这一点上,先是看到最切身的民族存续问题,然后到生命困顿中的翻转,继而是从小我到大我的突破,到最后把住生命的态度。这一整个过程既是梁漱溟实现其自我生命的过程,又是其实现社会文化生命的过程。这期间他出入中西文化殿堂,借西方学术,引圣人之言,扶危倾之价值大厦;投身社会事务,参与政治,亲历改革,求民族之前途。一生种种努力,皆指向圣贤人格。梁漱溟毕生思虑者二,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两问题加之于身,必求两者之联通解决。在此境遇下,乃一步步向前探求,一步步往根处回溯。如此,其关于人性之看法渐有,态度渐明,最后成其人性之论。本文之所作,一欲弄清这人性理论的前后发展脉络;二是要伸张其价值。故分全文结构为四:第一探讨梁漱溟人性理论思想之起处、根源,借由梁漱溟之生平及事功析论之;第二论述梁漱溟人性理论之发展及形成,由梁漱溟已出版之着作及思想中剥离出;第三试论梁漱溟人性理论之合理性所在,求证于中国之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第四论梁漱溟之人性理论于他整个思想中之地位作用,由他的宗教观、道德观以及儒学态度见之。第一部分虽说是求梁漱溟人性理论之根源,但因从他的生平事功中剖析,加上对人类心理这一认知在梁漱溟思想中的根源性。第一部分之所作,事实上也可以说是梁漱溟思想的起源研究,非止于其人性思想。第二部分说梁漱溟人性理论之形成,其关键在辨析梁漱溟理智、理性概念的使用及梁漱溟借由理性概念所表达的人类文化方向并最终归诸于中国文化的努力。梁漱溟毕生努力的目标明确,那就是个人生命之安顿及民族生命之安顿,由此有他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的建构。其建构的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可以说是一道以贯之的,而所凭藉的,即是他所努力阐述及表达的人类心理观。第三部分则是求取该人性理论合理性地尝试。通过代入传统文化里的生命概念,给该理论以形而上的依撑。再尝试以西方之科学态度旁证,力求梁漱溟人性思想之合理畅通。其后加入“试论善之必要”一节,以表明梁漱溟之人性态度。第四部分述梁漱溟之道德观、宗教观以及儒学重建上的努力,是为其人性思想的应用说明。梁漱溟于民族文化上的努力,皆在此体现。讲明道德之为物,宗教之为物,重塑儒学之正统,表明儒学之价值。这在中国文化困顿之际,都是一副担当姿态,使人景仰。全篇论文的写作立于一个基调之上,那就是挖掘梁漱溟此人性思想在他一整个思想中的作用及地位。是以其人性理论穿透其一整个思想的一次尝试,是以此人性之论为方法,去认知,去解析,去论证梁漱溟思想的一次尝试。

蒋海怒[9](2013)在《现代中国宗教观的语际书写——评《隐匿的佛教徒:梁漱溟宗教哲学研究》》文中指出三十年前,艾恺(Guy Alitto)曾讶然于梁漱溟声名的广为人知与学术研究的寂寥无闻,更为奇怪的是,这种反差在今天仍没有较大改善。除了两本纪念文集、为数不多的单篇论文,以及几本有质量的专着外,汉语学界的梁漱溟思想研究显得波澜不惊,其中缘由堪可回味。这种情况的出现或缘于梁漱溟本人是游走于政治、社会与学术之间的"思考者"和"实干家",曾多次宣称自己"本来无学问,只是有思想",其学术撰述并非来

王志捷[10](2012)在《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梁漱溟宗教观辨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学界关于梁漱溟思想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以道德代宗教"来概括他的宗教观。然而,从梁漱溟的思想历程来看,其宗教观远非如此简单。出世情怀与入世精神,始终是他内心世界矛盾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从现实着眼,他创立新儒学,旨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求文化出路,"以道德代宗教"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路径;在内心世界,他却一生钟情于佛学,并认为在人类文化的最高阶段将是佛家圆满出世法的复兴。对此,需要结合他的整个文化理论及其人文关切作全面的理解。

二、试论梁漱溟之宗教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梁漱溟之宗教观(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2)早期中国信仰研究反思 ——以“玉教”理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玉教”提出背景:早期中国信仰研究概观
    第一节 国外研究概况反思
        一、对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研究的反思
        二、对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概况的反思
    第二节 国内研究概况反思
        一、信仰之根的断裂:古史辨派的理念奠基
        二、中华文明探源与早期文化研究
第二章 “玉教”理论提出过程与内涵辨析
    第一节 “玉教”理论起点:早期信仰研究的焦点
        一、焦点之一:中华文明特质与连续性问题
        二、焦点之二:青铜时代与玉器时代
    第二节 “玉教”的提出:从神话—原型到文明探源
        一、将神话—原型理论用于中国本土文化
        二、从本土阐释到跨文化比较
        三、在跨文化视野中聚焦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第三节 “玉教”内涵辨析
        一、基于汉字特征和中国典籍而提炼
        二、从文献到无文字溯源
        三、多元如何一体:开启玉帛之路
第三章 对“玉教”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 玉器崇拜可以构成宗教吗?
        一、“宗教”的限度与使用
        二、回归早期中国信仰经验
    第二节 作为信仰的玉教:以涂尔干的思想为分析视角
        一、涂尔干的宗教学思想
        二、“玉教”理论的合理性
    第三节 “玉教”理论的宏旨:打破轴心突破说对中国文化的遮蔽
    第四节 “玉教”理论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报纸
附录
    表一:叶舒宪有关“玉教”的论文
    表二:叶舒宪有关“玉教”的专着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钱穆宗教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钱穆生平事略
    第一节 家世简介
        一、钱氏溯源
        二、祖训家风
    第二节 师门传承
        一、少遇名师
        二、及门弟子
    第三节 学界行谊
        一、北平时期
        二、执教西南
        三、滞留退居
    第四节 新亚岁月
        一、筹备初衷
        二、艰难耕耘
        三、功成身退
    第五节 轶闻异事
        一、道听途说
        二、切己体验
第二章 钱穆论诸教
    第一节 论佛教
        一、辨析禅宗与理学的关系
        二、评述禅宗思想与法门
        三、教理之争的学术史意义
        四、对佛教人物的钩稽
    第二节 论道教
        一、新道教
        二、道家与道教
        三、道教与自由
    第三节 论民间信仰
        一、民间信仰之界定
        二、魂魄论
        三、鬼神论
    第四节 论其它教派
        一、论基督教
        二、论伊斯兰教
第三章 钱穆对几个宗教问题的回应
    第一节 宗教有无论
        一、提出背景
        二、宗教概念
        三、争论与回应
    第二节 宗教替代说
        一、问题的提出
        二、民国学者的主张
        三、钱穆本人的观点
    第三节 关于宗教性
        一、宗教与宗教性
        二、儒(教、家、学)的宗教性
        三、钱穆的相关表述
    第四节 宗教、哲学、科学
        一、词源语义
        二、三者关系
        三、未来前瞻
第四章 钱穆宗教观特征与内在逻辑
    第一节 钱穆宗教观特征
        一、以天人合一为最高蕲向
        二、以儒(教、家、学)为本位
        三、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
        四、知行合一的认识与实践论
        五、史地结合分析的路径
    第二节 钱穆宗教观的内在逻辑
        一、钱穆对宗教的具体认知逻辑
        二、钱穆宗教观体系内含的认知逻辑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梁漱溟宗教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早年生命之求索
    第一节 家世及父亲的影响
    第二节 替释迦孔子说个明白
第二章 对宗教的认识
    第一节 宗教勖慰说
    第二节 宗教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节 宗教与道德
第三章 以佛教释宗教
    第一节 无我为大—持佛家精神
    第二节 反对佛教为现世所用
第四章 以道德代宗教
    第一节 中国缺乏宗教
    第二节 周孔教化非宗教
    第三节 以道德代宗教—走中国道路
第五章 儒佛之终极会通
    第一节 儒佛其实是相通的
    第二节 以佛立身以儒济世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梁漱溟“由佛入儒”的哲学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综述献
        一、梁漱溟儒佛关系研究综述
        二、梁漱溟的宗教观和佛学思想研究综述
        三、梁漱溟新儒学中佛学思想的影响作用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梁漱溟“由佛入儒”的思想转变历程
    第一节 出世前奏:功利主义之“去苦就乐”
    第二节 折入佛家:出世主义之“人生唯苦”
    第三节 人生的安顿:儒家文化之“孔子真乐”
        一、出世的动摇——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二、入世的选择——以儒者的面貌经世
第二章 “儒表佛里”的人生
    第一节 世间的佛教修行
    第二节 以佛家阐释儒学
    第三节 “由佛入儒”的实质:“儒表佛里”
第三章 梁漱溟“由佛入儒”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由佛入儒”之必要
        一、入世的必要性:慈悲济世
        二、入世的可行性:儒家最合时宜
    第二节 “儒表佛里”之可能
        一、佛法的包容性
        二、世出世间不二
        三、儒佛不同却相通
第四章 梁漱溟“由佛入儒”的思想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第一节 梁漱溟“由佛入儒”的思想史意义
        一、梁漱溟的学行定位
        二、在儒佛会通思想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梁漱溟“由佛入儒”的当代启示
        一、慈悲的现代价值
        二、以“存异求通”为原则应对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6)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2.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生命教育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六)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一、生命之旅:梁漱溟的人生经历
    (一)早年上下求索,归宗儒家
    (二)中年投身社会,大搞乡村建设
    (三)晚年奋斗不止,着书立说
二、生命之思:梁漱溟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思想萌芽:类似功利主义的思想
    (二)思想转向:佛家出世的思想
    (三)思想成熟:儒家入世主义的思想
        1.儒家思想的成型
        2.中年思想的发展
        3.晚年思想的坚定
三、生命教育之涵: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人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
    (二)合理的人生态度
    (三)全生活教育
四、生命教育之源: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成因分析
    (一)时代文化背景
    (二)家庭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
    (三)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观
    (四)国外哲学思想影响
五、生命教育之悟:梁漱溟生命教育引发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论文类
致谢

(7)梁漱溟宗教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梁漱溟的生平与事迹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最当注意之事
        一、两度自杀
        二、其父梁济
第二章 梁漱溟的宗教观
    第一节 对宗教的认识与评价
        一、何为宗教
        二、宗教与科学
        三、宗教与道德
        四、宗教存在的“真必要”及其前景
    第二节 对佛教及佛法的态度
        一、对佛教及佛法的定位与评价
        二、现世不当提倡佛教
        三、中国人应持的态度
        四、佛教的前景及梁漱溟的态度
第三章 对佛教义理的理解与改造
    第一节 对唯识学的认识
        一、与唯识学的渊源
        二、唯识学的地位与价值问题
    第二节 对佛学义理的改造
        一、认识论
        二、本体论
        三、无我论
第四章 梁漱溟宗教思想试析
    第一节 宗教思想在梁漱溟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梁漱溟宗教思想的核心——通
    第三节 与章太炎宗教思想之比较
        一、章太炎宗教思想概说
        二、梁漱溟、章太炎宗教思想之异同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梁漱溟人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对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的终极考察:梁漱溟人性理论的萌发
    第一节 对人生问题的思虑
    第二节 对中国问题的考察
    小结
第二章 从“人性”到“儒性”:梁漱溟人性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梁漱溟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的不同
    第二节 论梁漱溟的“理性”概念:一场词义的哲学辨析
    小结
第三章 梁漱溟人性理论的求证:论人类生命的超越性
    第一节 关于宇宙大生命的概念
    第二节 意识与本能相比较孰居重要
    第三节 试论善之必要
    小结
第四章 梁漱溟人性理论的应用(一):儒学的重建
    第一节 将儒家真正精神从形式中的剥离
    第二节 儒家的现代化——生命与理性概念的焕发
第五章 梁漱溟人性理论的应用(二):梁漱溟的宗教观与道德观
    第一节 梁漱溟基于此人性理论上的宗教观——宗教之为宗教
    第二节 梁漱溟基于此人性理论上的道德观——人生的实践乃为道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10)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梁漱溟宗教观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宗教及其历史趋势
二、以道德代宗教:中国的时代需要
三、出世法:人生的归依与文化的未来
四、结语

四、试论梁漱溟之宗教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早期中国信仰研究反思 ——以“玉教”理论为中心[D]. 许诗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3]钱穆宗教观研究[D]. 韩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梁漱溟宗教观探析[D]. 张成双.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梁漱溟“由佛入儒”的哲学意蕴[D]. 陈宇龙.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6]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 王杰. 河南大学, 2016(03)
  • [7]梁漱溟宗教思想研究[D]. 司张浩.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8]梁漱溟人性理论研究[D]. 梁常诚. 浙江财经大学, 2014(02)
  • [9]现代中国宗教观的语际书写——评《隐匿的佛教徒:梁漱溟宗教哲学研究》[J]. 蒋海怒. 汉语佛学评论, 2013(00)
  • [10]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梁漱溟宗教观辨析[J]. 王志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标签:;  ;  ;  ;  ;  

论梁漱溟的宗教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