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的人格价值观

王伟的人格价值观

一、王维的人格价值观(论文文献综述)

赵雨[1](2021)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 ——以五年级上册为例》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科教学与德育的结合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越来越深入。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语文教科书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需要教师能够重视并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科书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文进行梳理和数据统计后,分析其分布特点,并对插图、课后题、语文园地等德育资源进行举例和分析,然后选取两课进行教学实践并反思,最后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提出建议。为了更好地探究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本研究以五年级上册为例,并且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相关理论概述,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进行概念界定,讨论了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为教科书中德育资源的统计框架提供了依据。第三部分是针对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科书德育资源的统计分析,确定德育资源的统计框架,将单元导语、选文、插图、课后题与拓展资料、口语交际与习作、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等可以实现德育内容的文字与图片材料视为教科书中的德育资源,对选文的数量进行数据统计,对其他分布广泛且不易测量的其他德育资源进行举例分析,得出德育资源分布特点与原因。第四部分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沈阳S小学实习过程中,进行数次语文课堂授课,选取两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和《古诗词三首》之一《山居秋暝》作为部编本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的代表课例并分析了各环节设计意图。第五部分是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的反思,通过反思,总结出开发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科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资源开发给出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对本论文中德育资源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未来的研究展望。

李琪[2](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自身状况,采取理性态度,发扬务实精神去创造中华民族的未来。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党和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文件。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具有“文以载道”的特点,语文教科书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要求教科书编写需融入中华传统文化。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语文教科书统一使用部编版,总主编温儒敏也指出,这次教科书编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本研究以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基于教科书比较分析并结合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进行整体反思,得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本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主要论述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功能,同时梳理不同学者提出的传统文化分类,确定本研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依据。第二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比较。主要采用频数统计、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选文、练习、习作和插图模块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合理或可优化之处。第三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比较。主要采用内容分析、频数统计等方法,从显性和隐性传统文化两部分着手比较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具体为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历史文化、节日礼俗、艺术成就和科学技术等显性传统文化内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合理或可优化之处。第四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主要通过教科书比较分析并结合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得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部编版和人教版的实际体会,比较反思后,本研究认为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有难度也有过渡,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且细致,更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悟。由于部编版教科书刚刚投入使用,有部分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疑问。第五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基于对两版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关调查结果,笔者从教师和学生层面提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从教师层面看,应加深认识与理解,挖掘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巧用传统文化元素插图并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适当拓展经典传统文化内容并注重传统文化整合。从学生层面看,应注重诵读感知传统文化韵味,注重积累,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在当下仍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引起教科书编写者和使用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促进教科书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王肖南[3](2021)在《“远”之绘画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远”并非指某种客观的空间距离,而是指向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种平淡、冲融、空灵的境界,代表了生命的超越与诗意栖居。“远”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和审美旨趣,蕴含着中国哲学特有的宇宙精神和生命意识。“远”的哲学渊源关涉的是心灵超越的问题,即心如何超越到宇宙的层面,达到天地之境界。在“远”的影响下,自然山水的有限形质被赋予了无限灵妙的意趣。中国古人对“远”的追求不仅源于对无尽时空的探索,更源于对自由逍遥境界的渴望。“远”在本质上是追求“道”的境界,是超越时空的。绘画之“远”表现为超越物象、超越时空、超越有限,追求空灵冲淡的神妙意境,追求意在言外的无穷韵味。“远”把人的视线、思想和心灵引向了景物背后的空灵静寂的境界,使被凡俗尘嚣污浊了的心灵得到净化。中国绘画中“远”的美学思想源自于中国哲学。“远”是以道家庄子哲学为根基,玄、禅、儒共同积淀而产生的美学结晶。庄子的“远游”思想拉开了绘画之“远”的序幕,庄子的“虚静之心”是审美产生的前提,“虚静之心”即是艺术之主体。只有这样的“虚静之心”才能达于“无待之游”,实现精神上的无上自由,进入物我两忘的逍遥境界。“远”为“游”之空间,此空间是超越时空的心灵空间。魏晋时期,玄学是中国古代士人关于世界的本体性的追求与思考,“玄远”伴随着山水画的产生。从“言意之辩”到“言外之意”;从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到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达到了游心方外的精神境界;在人的觉醒与隐逸思想的影响下,玄学拉开了“玄对山水”的序幕,古人开始了山水怡情与山水审美,并开启了“山水以形媚道”的传统。中唐以来,绘画中的“心源”说,“妙悟”说,“境界”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禅宗即心即佛的心性观、顿悟思想以及色空观都为“远”注入了超拔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生命体悟。禅宗思想让“远”返归本心,迈向了“意中之远”;在妙悟中实现当下超越;禅宗即色是空的思想是绘画中空灵境界的根源,为“远”之意境的创造提供了哲学支撑。儒家对“远”的影响是“任重道远”理想人格的塑造,从孔孟的山水比德的生命情怀、中庸“鸢飞鱼跃”的生命格调最后到宋代理学家浑然与物同体的大生命境界,都彰显着万物一体与世大同的思想。“远”的哲学思想关涉的是心灵超越的问题,即心如何超越到宇宙的层面,达到天地之境界。换言之,“远”是要在“天人合一”中落实。文人从世俗生活的沉沦中提升而来的自由的生命精神,以“文”区别于“画工”或单纯为官的“士夫”,体现为胸中之“意气”,“远意之思”即“远”在“意”方面的思想。“远”在宋代真正成为山水画的审美追求和价值旨趣,尤其以郭熙的“三远”和苏轼的“萧散简远”等思想为代表。“远”在“意”方面的思想是由文人倡导的。文人之“意气”融汇了庄子萧散逍遥之气,禅家空无不滞之气与儒家万物一体的浩然之气,体现了天地之意与超越世俗的情趣;文人阶层以“文”区别于画工,彰显着以文载道、博学多才的特性,进而融通了诗书画,表现为诗画一律与援书入画。正因为文人的这些特性,回归“天趣”的“远”是文人阶层的追求。当文人阶层“文以载道”的理想在政治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时候,便产生了文人之“隐”来保全自由精神之生命。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到白居易的“中隐”,再到郭熙的“林泉之心”,文人之“隐”由“身隐”落实到“心隐”,并催生了“逸气”,又由人之“逸气”转化为绘画中的“逸品”。文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下的大生命境界,以时统空,生生不已。“远”的艺术呈现源于文人的这些隐逸思想与宇宙意识,文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内化为文人之意趣。“远之意趣”在宋代表现为以苏轼为首的文人集团对绘画中“意外之意”的关注,“意外之意”才能形成“远”。在诗论中,司空图的“味外之旨”“咸酸之外”可以看作宋代画论“意外之意”的先导。绘画中经由张彦远的“自然”主张以来,苏轼、郭熙等在绘画中开始追求“意外之意”,旨在超越物象,回归天趣。欧阳修以“萧条淡泊”形容“趣远之心”是复归本心之后的宇宙之心、天地之意,是“远”之立意的根本;米芾拈出“平淡天真”形容董、巨绘画,彰显“远”之境界,更代表了对“远”之风格的某些期许;苏轼的“萧散简远”是用来形容书法的,但其思想同样适合绘画领域,散去一切束缚和秩序,表达了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心灵诉求。从宗炳与王微的“形与灵”与荆浩的“真景”论,到宋代郭熙提出“三远”思想,“远”的意义超越构图本身,代表的是山水画的意境。在文人画后期的发展中,“平远”以“平淡冲融”的特点胜出,成为文人山水画最为普遍的构图方式。韩拙“三远”、黄公望“三远”多从“平远”处论说。“远之意趣”是“远之为境”的根源,远之意境表现为虚实相生、冲淡空灵。“远”之“思”代表了画家与观者的想象空间。观者通过想象进入一个融宇宙、古今、人生于一体的诗意栖居地,让人返归本心,净化生命,体味超越自我的天地宇宙之大美,此即观者的想象空间。“远”之意境是在天人合一中即自身即宇宙,在复归本心中实现了对物象的超越,是个体生命会归宇宙生命时个体之意与天地之意的契合。“远”的图式及阐释立足作品本身,“远”的图式既是风格史又是类型史。本文选取“远”的四种典型图式,即“高远”“深远”“平远”“阔远”。本文将“高远”图式基本分为两种:“直立巨嶂式”“龙脉叠架式”;“深远”分为三种:“迂回穿插式”“倾斜散布式”“深远偏胜式”;“平远”分为两种:“平展开合式”“平远小景式”;“阔远”分为三种:“一角半边式”“一河两岸式”“千里江山式”。远之图式经历了“高远”向“平远”的转变,“阔远”亦是在“平远”的基础上论说。“平远”平视远望、虚白旷阔的视觉特征能更好地表现“远”之意境,画面留白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无画处皆妙境”之虚实相生。笔墨是“物象”的载体,尚意的书法线条促成可披麻皴的广泛运用与物象造型的概括性,能很好地表现创作者的意趣,淡墨的运用是“远”之造境的重要手段。“远”的观照通过“静观”“游观”“妙悟”的方式达到对山水画平淡冲融意境的把握,再而返归本心达到摆脱世俗的自由之境。画家的创作是“远”之意境的前提,观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是“远”之意境的深化。意境需要依靠画家与观者共同完成。“远”的观照通过“静观”“游观”“妙悟”等观照方式达到对山水画平淡冲融意境的把握,再而返归本心达到摆脱世俗的自由之境。山水画之远,借空间结构之一虚一实,一明一暗把意境表达出来,此意境是画家生命境界的呈现,画之物象不是象征,而是画家所造之境,表达了画家当下的生命体验。“心”与“物象”是浑融一体的。观的世界,是诗化的世界。“静观”是观赏山水画的前提,在审美观照中以宁静的心灵去映照活泼泼的生命情调,超越一切功利和欲念,虚廓心灵,空诸一切,涤荡情怀,心无挂碍;“游观”实现了空间之远向时间之远的转化,是对精神家园的回归,观画家之“意趣”,体验无限之时空,从而思接千载,神与物游;最后,妙悟本心,当下顿悟,达到对时空的超越,内化为绝对的生命体验,由他之心归于吾之心。由幻境入门,最后达到本真之境。“远”之绘画思想的当代意义立足创作者与欣赏者两个维度去阐发。在当代,“远”之意境并不是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而是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远”的观念深深影响着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当代画家依旧秉承着“三远”构图法,并以“远”造境,表达超越时空之意趣。对于欣赏者而言,“远”之哲思奠定了“淡远”的审美标准,“远”之精神开拓了“高远”的人生境界,“远”之审美意趣为当代欣赏山水画注入了“闲远”的审美理想。“远”体现了艺术的时空一体,这是一种生命时空观,人之性灵可安顿其中。不管时代怎么变,对“远”的追求是生命的超越与诗意栖居。

成卓[4](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传统哲学、传统文学、史学文化、传统艺术和精神理念等内容的集中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要求,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特殊意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选篇内容极具特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典范价值。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教学情况的分析,实地调研得出当前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困境,以期对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反思,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第一章揭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功能与意义。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程出发阐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课程目标;从小方向出发揭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育人意义出发阐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育人价值。第二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特色进行系统研究。从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系统入手,明确中学传统文化选文的物质文化教育内容,总结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精神特质,为初中语文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提供内容依据。第三章研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整理有限、教师育人方式创新不足、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有待提升的结论。第四章在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从落实路径出发,立足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层面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资源进行补充,再从教师层面提出可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策略。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实际调查提出相关育人策略。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中学的不断落实与完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去了解、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孙佩蓉[5](2021)在《儒家思想视域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育理念,重视以精神、情感为导向,在选文内容上,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选取。选入大量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古诗文汇集了中华民族传世的主流价值与思想精华。不仅以美的语言形式得以传承,更在于美的文化内涵。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注重“人”的价值,突出人与人、人与山川自然、人与社会国家的理念,可归纳为个人关于“爱国”“社会”“修养”等方面的思想涵养。“统编版”古诗文选文的理念与儒家思想关于个人“修身”以立世,“齐家”以化人,“治国”“平天下”以利苍生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基于此尝试将儒家思想与选文理念统筹整合,从二者共同点探寻选文深层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教材选文解读、学生品德修养、教学方法提供明确的方向。从而更好的利用教材,传承中华文化。本文基于上述理念,以儒家思想为视角,运用图表统计的方式,从朝代、作者、主题等角度,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进行分类整理,易于掌握时代、体裁下的作者思想情感,找出选文的隐性价值,为后文解读做铺垫。并结合选文理念与儒家思想的共同点,将选文分为博学广才、君子修养的“修身”精神;以和为贵、诗礼传家的“家庭齐家”思想;兼济天下、投身报国的“国家”观念三类,依据选文隐性价值提供的内容和线索,在分类中解读,充分挖掘古诗文选文的思想内涵。儒家思想与教材选文内容,在个人意识到家庭意识,逐步上升到民族、国家的大爱情怀方面,观点一致,这正是时代价值,与当代教育价值的体现。教材选文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统编版教材是儒家思想的载体,二者互为依托,不可剥离。唯有利用好教材,将选文优势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践行语文教育“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因而从选文上述优点中,结合选文使用现状具体分析,提出相关使用策略。

钟小燕[6](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水田园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类经典题材,因其独特深厚的教学价值而备受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青睐。它不仅可以肩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也拥有美学、情感、道德等教学意义。而今新课标重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新出版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也着重凸显出山水田园诗的地位,但由于古诗词教学处于趋同化,较少凸显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魅力。因此,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山水田园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整理归纳与分析特质,再结合当下中学山水田园诗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总结,指出山水田园诗教学的优化路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第一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山水田园诗选编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从体裁、语体、文体风格三方面探究其文体特征,挖掘其语文教学价值;第二章以山水田园诗教学问卷调查情况的结果为依据展开分析,寻求其现存不足之处,剖析问题归因;基于上述现存问题及原因,第三章力求从多元的角度提出山水田园诗教学的优化策略,希望能为山水田园诗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魏紫荆[7](2021)在《高中隐逸文学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马丽妍[8](2021)在《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者过多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这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如有些学生存在漠视生命、抗挫折抗压能力差、长期受负面情绪的困扰、自杀倾向、不懂得如何经营与周围人的关系、责任意识差、暴力倾向等问题。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其个性品质、情绪情感、思想价值等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重视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基于生命教育应渗透于每门学科之中,发挥每门学科对学生生命教育作用的理念,笔者尝试探究在语文学科的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从学科教学意义上来讲,符合当下新课改提倡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要求。语文核心素养重点强调“人”与“社会”,强调“人”就意味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要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不仅仅只是注重眼前的分数;强调“社会”就意味着要求学生有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能力与责任,实现社会价值。从古诗词的特点来讲,古诗词是古代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仅仅将其视为考试必备的某一知识点是十分肤浅的,古诗词教学的价值还在于彰显其所蕴含的智慧启示。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通过体验古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流露的亲情与友情;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还可以体会到诗人在遇到人生得意与失意时的态度以及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不仅如此,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依据,也是古诗词教学注重学生生命教育所必不可忽视的内容。本篇论文立足于发挥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主要从以下四部分来着手研究。第一章引论部分,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确定论文的研究进度,明确论文研究方向。通过论文查阅发现以往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中与高中学段,鲜有关于小学中高年级的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旨在从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并期望引起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老师对在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第二章是对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进行阐释,主要包括理清生命教育视野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与当下存在的“生命语文”教学观的关系以及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目标设计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并就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进行说明。第三章主要对现阶段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与问题进行说明。第四章从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三方面来论述教学策略,着重分析了古诗词中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包括与自然和谐共生体验生命之乐、与人相处获得情感力量、爱国忧民提升生命价值、文化认同渲染生命底色,其目的是为小学老师解读古诗词中生命教育资源提供依据。

王悦笛[9](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认为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向倩[10](2021)在《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江南地区,它的经济与文化都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经济的昌盛带来文化上的长足进步。上海地区归属于江南,因此它成为士林之渊薮。不论是鼎盛不衰的以诗礼文章传家的世家望族,还是布衣文人的交游唱和,都留下大量的诗文作品集。这些诗文集中的序跋,往往能从侧面表现出文人的诗文风格、家风家学传承、文学价值观、交游结社等情况,对补充上海地区诗文集研究,完善文人群体和家族地域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题目为《清代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它立足于清代中晚期上海地区的文人诗文集,通过整理这些诗文集序跋,进行文本细读与研究,进一步发掘诗文集序跋中所反映的文学价值观念,家族文化、文人交游结社、文集刊刻等方面情况。本论文除了“绪论”、“附录”和“结语”之外,共分五章,从不同的方面去论述清中晚期上海地区的诗文集序跋。绪论主要写了三个方面,首先对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进行地域范围的界定,其次从当时的上海地区整个文学史研究和序跋相关研究两方面入手,着手梳理与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有关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最后论述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以及笔者研究思路。该论文第一章论述了文人群体,并将其分为官宦群体与布衣群体。在中国古代,中国的文人并不是都能通过科举走进政治系统。笔者从文人的社会身份的角度对文人群体进行划分,能更全面的考察出文人们的创作背景。论文的第二章主要是写家族群体,特别是文化家族,序跋中所反映的家族地域文学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清中晚期上海地区科举的兴盛从而为文化世家地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清代上海地区的文化大族大多数鼎盛不衰,他们以诗礼传家,十分重视家学、家风的传承,这些在文化家族所刊刻的诗文集以及其家谱当中都有所表现,除此之外,序跋者的评价也不容忽视,本章列举袁氏家族和顾氏家族,以此来体现序跋中所反映的文化家族的精神风貌。论文的第三章主要考察序跋中反映的文人思想内涵,清代上海地区文学作家们大多强调诗歌要本乎性情,要发言者心之声;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合一;注重诗歌抒情功能的阐发;并且在序跋的写作中,文人在不同的层面上表现出其重视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价值观。论文第四章主要涉及到序跋中的交游结社,清代上海地区文学流派众多,文人间的交往相当频繁,因此文人间唱和交游和诗会结社不断,从文人们的交往中,能深深地体会到当时文人们的诗学观念、精神价值以及审美取向。论文第五章则通过整理分析序跋中的文集刊刻情况,得出更多关于清中晚期诗文集序跋的传播留存情况,以及明清时期文人热衷诗文刊刻以传世不朽的追求。目前学界对于序跋这一文体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充分,本文是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企望对于序跋研究这一领域作出一点点贡献。

二、王维的人格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维的人格价值观(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 ——以五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
        2.1.2 德育资源
        2.1.3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
    2.2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2.2.1 提高小学生道德修养的要求
        2.2.2 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的需要
        2.2.3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2.2.4 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2.3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依据
        2.3.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3.2《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2.3.3《中小学生守则》
        2.3.4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参考用书
第3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科书德育资源的统计分析
    3.1 德育资源的数据统计框架
        3.1.1 理想信念教育
        3.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1.4 生态文明教育
        3.1.5 心理健康教育
        3.1.6 科学教育
    3.2 德育资源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3.2.1 单元导语分析
        3.2.2 选文分析
        3.2.3 插图分析
        3.2.4 课后思考题与拓展资料分析
        3.2.5 口语交际与习作分析
        3.2.6 语文园地与快乐读书吧
    3.3 统计结果原因分析
        3.3.1 教育的期待
        3.3.2 文化的历史继承
        3.3.3 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4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的教学实践
    4.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课例
        4.1.1 教材分析
        4.1.2 学情分析
        4.1.3 教学目标分析
        4.1.4 教学重难点分析
        4.1.5 教法和学法分析
        4.1.6 教学过程分析
    4.2《山居秋暝》教学设计课例
        4.2.1 教材分析
        4.2.2 学情分析
        4.2.3 教学目标分析
        4.2.4 教学重难点分析
        4.2.5 教法和学法分析
        4.2.6 教学过程分析
第5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的教学反思与建议
    5.1 部编本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的教学实践反思
        5.1.1《圆明园的毁灭》德育资源开发的教学实践反思
        5.1.2《山居秋暝》德育资源开发的教学实践反思
    5.2 部编本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的建议
        5.2.1 更新观念,增强开发教科书德育资源的意识
        5.2.2 把握课标,教学更加符合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5.2.3 研究学生,站在学生认知高度开发德育资源
        5.2.4 串联德育资源,实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5.2.5 批判继承,德育资源开发须具有时代性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2.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3.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4.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范围广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小学语文教科书
        2.中华传统文化
        3.传承
    (四)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
        3.内容分析法
        4.频数统计法
        5.调查法
    (六)研究思路
    (七)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原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打好中国底色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依据
        1.不同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分类
        2.不同学者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
        3.本研究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
二、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比较
    (一)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三)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1.课后练习
        2.单元练习
    (四)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五)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1.封面插图
        2.单元导语插图
        3.课文插图
三、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比较
    (一)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显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
        1.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言文字内容的比较
        2.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作品内容的比较
        3.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历史文化内容的比较
        4.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节日礼俗内容的比较
        5.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艺术成就内容的比较
        6.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学技术内容的比较
    (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
        1.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家国情怀内容的比较
        2.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社会关爱内容的比较
        3.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格修养内容的比较
四、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
    (一)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有难度也有过渡
        1.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难度提升
        2.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难度上有过渡
    (二)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且细致
        1.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
        2.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编排更细致
    (三)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悟
        1.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2.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的感悟
    (四)部编版中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疑问
五、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
    (一)教师层面
        1.加深认识与理解,挖掘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
        2.巧用传统文化元素插图且与教学有机结合
        3.适当拓展经典传统文化并注重整合
    (二)学生层面
        1.注重诵读感知传统文化韵味
        2.注意积累并形成传统文化初步认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远”之绘画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绘画之“远”的研究综述
    3、本文的研究视角及主要内容
第1章 “远”的哲学思想溯源
    1.1 庄子之远游
        1.1.1 虚静之心
        1.1.2 无待之游
        1.1.3 “远”为“游”之空间
    1.2 玄远
        1.2.1 言外之意
        1.2.2 方外人生
        1.2.3 玄对山水
    1.3 禅宗的空无之境
        1.3.1 “心源”说
        1.3.2 禅之妙悟
        1.3.3 即色是空
    1.4 儒家之万物一体
        1.4.1 浑然与万物同体
        1.4.2 君子的理想人格
        1.4.3 “远”在“天人合一”中安顿生命
第2章 远“意”之思
    2.1 思之主体
        2.1.1 文人阶层
        2.1.2 文人之“隐”
        2.1.3 文人宇宙观
    2.2 远之意趣
        2.2.1 意外之意
        2.2.2 趣远之心
        2.2.3 平淡天真
        2.2.4 萧散简远
    2.3 远之为境
        2.3.1 形者融灵
        2.3.2 境生象外
        2.3.3 空灵冲淡
        2.3.4 思与境偕
第3章 “远”的图式及阐释
    3.1 高远
        3.1.1 直立巨嶂式
        3.1.2 龙脉叠架式
    3.2 深远
        3.2.1 迂回穿插式
        3.2.2 倾斜散布式
        3.2.3 深远偏胜式
    3.3 平远
        3.3.1 平展开合式
        3.3.2 平远小景式
    3.4 阔远
        3.4.1 一角半边式
        3.4.2 一河两岸式
        3.4.3 千里江山式
第4章 “远”的审美观照及妙悟
    4.1 静观
    4.2 游观
    4.3 妙悟
第5章 “远”之绘画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5.1 “远”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5.1.1 “三远”法构图
        5.1.2 以“远”造境
        5.1.3 “远”之超越时空
    5.2 “远”对当代山水画欣赏的影响
        5.2.1 “淡远”的审美标准
        5.2.2 “高远”的人生境界
        5.2.3 “闲远”的审美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功能与意义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
        一、涵养君子人格
        二、提升道德修养
        三、践行知行一体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一、修身正己的德育功能
        二、格物明理的智育功能
        三、怡情养性的美育功能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意义
        一、践行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三、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取向要求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系统
        一、传统文化选文系统
        二、传统文化助读系统
        三、传统文化知识系统
        四、传统文化实践系统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内容
        一、儒家经学与诸子百家
        二、史学论着与古典文学
        三、汉字文化与民俗文化
        四、传统艺术与科技文化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精神特质
        一、万物有情的生命观照
        二、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三、天下大同的民本思想
        四、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
        五、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一、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问题分析
        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有限
        二、传统文化教学育人方式创新不足
        三、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有待提升
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路径及育人策略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路径
        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二、因文明道,文道统一
        三、披文入情,因势利导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整合建议
        一、跨文本开发校本课程
        二、跨学科融合课程资源
        三、跨媒介整合课程资源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一、核心素养为本,挖掘教材底蕴
        二、启智明理为要,创新教学方式
        三、整散分合为纲,联系课外活动
        四、情感熏习为用,激发古典情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儒家思想视域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初中“统编版”古诗文选文儒家思想体现
    第一节 相关概述
        一、儒家主流思想概述
        二、儒家思想古诗文概念
        三、初中“统编版”与儒家思想
    第二节 初中“统编版”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统计
        一、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数量
        二、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朝代
        三、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体裁
        四、儒家思想古诗文单元主题
第二章 初中“统编版”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分类解读
    第一节 儒家“修身正己”精神类选文
        一、博学强识修内精神选文
        二、君子人格修内精神选文
    第二节 儒家“家道”思想类选文
        一、以“和”为本的传家道文化选文
        二、以“教”为主的正家道文化选文
    第三节 儒家“家国同构”观念类选文
        一、经世济民的仁爱胸怀
        二、山川之爱的爱国情怀
        三、以身殉国的报国使命
第三章 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价值分析
    第一节 儒家思想选文现实价值
        一、弘扬民族精神
        二、传承中华文化
        三、坚守爱国传统
    第二节 儒家思想选文教育价值
        一、德育教育价值
        二、美育教育价值
        三、语文素养培育
第四章 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使用现状及策略
    第一节 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使用现状
        一、古诗文选文考核分值情况
        二、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考核内容
    第二节 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使用策略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二、以“文”为据,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第三节 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部编本初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古诗词的重要价值
        二、山水田园诗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
        二、山水田园诗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探析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选编研究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选编情况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选编分析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文体特征
        一、体裁特征
        二、语体特征
        三、文体风格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语文教学价值
        一、审美教育价值
        二、情感教育价值
        三、道德教育价值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现状探究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问卷调查
        一、关于初中生学习山水田园诗的情况问卷调查
        二、关于初中生对山水田园诗教学的反馈情况问卷调查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教学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问题归因
        一、文本解读有偏差
        二、教学方法陈旧且单一
        三、中考风向标的压力
        四、教师语文专业素养不高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节 基于各方因素,确定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
        二、教学内容要立足教材选编
        三、教学内容要抓住文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要紧扣文本特点
        五、教学内容要顺应学情
    第二节 优化方法,激发兴趣入景
        一、别出心裁的创设情境
        二、声情并茂的有效诵读
        三、绘声绘色的多元活动
        四、感染力强的诗意语言
    第三节 总结提升,拓展内涵出景
        一、本源性探讨
        二、对比教学
        三、主题教学
    第四节 读写结合,发散思维创景
        一、把握特色表达,凸显情感哲思展开改写
        二、再现诗歌意境,巧妙布局谋篇展开仿写
        三、汲取经典之处,阐发感想展开独立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初中生学习山水田园诗的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初中生对山水田园诗教学的反馈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五节 理论基础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第一节 理解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需要厘清三对关系
        一、生命教育视野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二、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与“生命语文”教学观的关系
        三、生命教育视野下目标设计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第二节 小学阶段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
        一、小学阶段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时期
        二、古诗词为生命教育资源的优势
第三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第二节 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第三节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古诗词实际应用效果差
        二、古诗词中生命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三、教师古诗词教学知识不完善
        四、教师教育观念急需转变
第四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节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认识转向
        一、树立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
        二、把握古诗词中的生命意蕴
    第二节 明确古诗词中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
        一、与自然和谐共生体验生命之乐
        二、与人相处获得情感力量
        三、爱国忧民提升生命价值
        四、文化认同渲染生命底色
    第三节 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知人论世
        二、互文参照
        三、生命体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致谢

(9)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二)园林文学研究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一、辋川别业概况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一、成都浣花草堂
        二、夔州之园
        三、植物与寄兴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本章结语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一、窗竹意象简史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一、“种木”即“种德”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一、苏白之同
        二、苏白之异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本章结语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一、“出墙”的画趣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本章结语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二、学术专着类
    三、论文类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 研究现状及成果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序跋中的文人群体
    第一节 官宦群体
        一 泖东七子之冠——顾夔
        二 风雅之遗——赵秉渊
        三 造境求澹、言情贵真——袁翼
        四 其他
    第二节 布衣群体
        一 中行独复——姚椿
        二 西樵村里的“国士”——邵玘
        三 述不辩,咏无讽——徐廷玑
        四 其他
第二章 序跋中的家族文学
    第一节 宝山袁氏
        一 家族主要成员
        二 家风、家学传承
    第二节 华亭顾氏
        一 家族主要成员
        二 家风、家学传承
        三 华亭顾思照世家——顾作球
    第三节 金山高氏
        一 家族主要成员
        二 家风、家学传承
第三章 序跋中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文人价值观
        一 立德
        二 立言
        三 立功
    第二节 文人的文学观念
        一 务为折中——性情与学问合一
        二 词之中兴——抒情功能的充分发展
        三 理文兼至——义理、考据、辞章三合一
第四章 序跋中的交游结社
    第一节 上海地域内的交游结社
    第二节 全国范围内的交游结社
第五章 序跋中诗文集刊刻情况
结语
    第一节 序跋文的写作风格
        一 奇崛峭拔
        二 淡雅浅近
        三 雄健简练
    第二节 题词的写作风格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王维的人格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 ——以五年级上册为例[D]. 赵雨. 沈阳大学, 2021(09)
  • [2]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D]. 李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远”之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 王肖南. 河北大学, 2021(09)
  • [4]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D]. 成卓.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5]儒家思想视域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研究[D]. 孙佩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部编本初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学研究[D]. 钟小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高中隐逸文学教学研究[D]. 魏紫荆.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研究[D]. 马丽妍.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9]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10]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D]. 向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王伟的人格价值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