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天疱疮一例

增生性天疱疮一例

一、增殖性天疱疮1例(论文文献综述)

林乃余,王梦蕾,刘清秀,曾抗[1](2018)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天疱疮是一种可累及全身皮肤、黏膜的有潜在致死性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传统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疗效肯定且不断改进,但存在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大、价格高昂等缺点,仍有其局限性。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天疱疮突破了传统治疗的局限,使根治天疱疮成为可能,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的应用实例表明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可行并且有效,而对移植相关的免疫学机制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宋青蔓[2](2017)在《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及国内外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累及皮肤和粘膜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常伴发恶性或良性肿瘤,多数肿瘤起源于淋巴系统,可累及多个内脏。1990国外首先报告本病,认为PNP是一种独立性疾病。80%的PNP患者伴发的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及Castleman病等。国内由朱学骏教授于1999年首次报告本病,并做了系列研究。至今国内报道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有200余例,以伴发Castleman病为主,而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比较罕见。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发病率较低,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多以化疗为主,部分病例可采用手术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预后较差。本文旨在探讨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和免疫学检查特征及诊治过程,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诊治的1例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输入“副肿瘤性天疱疮”、“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关键词,对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归纳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2.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双侧P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例资料:(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6岁,农民;(2)临床表现:眼结膜充血,口腔及会阴黏膜糜烂,自觉疼痛,躯干及四肢大面积红斑,中度发热,体温最高达38.5℃;(3)影像学检查:CT示腹膜后软组织占位,考虑淋巴结,建议穿刺活检;肠系膜区、双侧髂血管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盆腔积液;左肺下叶慢性炎症。(4)皮肤病理:(躯干)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内水疱样结构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近基底层可见胶样小体,真皮浅层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并见色素失禁。病变呈界面皮炎,考虑多形红斑。(5)直接免疫荧光:IgG和C3在棘细胞间网状沉积。(6)腹膜后淋巴结穿刺活检及基因重排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低级别滤泡型淋巴瘤,弥漫型)。(7)明确诊断为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8)治疗:明确诊断后转入肿瘤科给予CHO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泼尼松片)方案化疗,耐受性可。2.系统性文献分析结果:从1990年至2016年共检索出国内外相关文献700余篇,其中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仅有37例,现对37例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如下。2.1一般情况: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年龄在2177岁,其中4049岁和6079岁是发病的两个高峰期,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4.9±16.3)岁,其中男13例,女24例,男:女≈1:1.8。2.2发病率:国内外发病率差异较大,37例患者主要分布在亚洲(62%)和欧洲(24%)等国家,尤其是日本(11例)、北京(3例)、中国香港(2例)、山东(2例)、湖南(1例)、湖北(1例)、台湾(1例)等地区。2.3临床表现:37例患者中,36例(97%)出现口腔黏膜损害,32例(87%)出现多形性皮疹,19例(51%)出现唇部糜烂、结痂,18例(49%)出现眼结膜炎,掌跖红斑、角化10例(27%),生殖器黏膜糜烂8例(22%)。2.4 37例患者中,合并肺部损害者14例,其中为确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者5例,5例均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率100%;合并感染者5例,死亡5例,死亡率100%。2.5 37例患者中15例被明确误诊,主要被误诊为多形红斑3例(20%)、Steven-Jhon综合征3例(20%),增殖性天疱疮2例(13%),其余分别被误诊为寻常性天疱疮、扁平苔藓、白塞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扁平苔藓样类天疱疮、水疱性湿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2.6治疗上以化疗为主,可联合利妥昔单抗、血浆置换、静滴免疫球蛋白等综合治疗;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患者组与单纯化疗患者组比较,前者的自然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6)。结论1.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2.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在我国比较少见,皮损多样化,易误诊。持续、严重、广泛的黏膜损害是诊断PNP的重要线索。3.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者死亡率极高。4.利妥昔单抗治疗伴本病疗效明显,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焦阳[3](2017)在《36例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致命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可以在患者的皮肤和(或)粘膜上观察到松弛性水疱或大疱。在未系统性使用激素治疗天疱疮以前,部分天疱疮患者会因水电解质紊乱及严重感染危及生命,而患者大多死于全身衰竭。在应用激素治疗天疱疮以后,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但重症者死亡率仍然较高,其死因通常是长期应用激素引起的诸类并发症,人们开始尝试其他的治疗手段去控制天疱疮的病情,例如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而近年来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也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天疱疮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皮肤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现通过对我院36例住院天疱疮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以求总结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思考如何能更好的控制天疱疮患者的病情,改善其愈后。方法:收集大连市皮肤病医院2011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36例天疱疮住院患者,对性别、年龄、首发部位、基础疾病、感染、粘膜受累情况、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免疫病理、住院天数、治疗情况及疗效等列表登记,进行总结并分析。结果:本组资料共36例,男17名,占47.22%,女19名,占52.78%。平均发病年龄58.53±11.40年,平均住院日9.20±1.0954天。轻度患者5例,占13.89%,中度患者26例,占72.2%,重度患者5例,占13.89%。12例(33.33%)患者粘膜受累。15例天疱疮患者合并其他系统疾病(41.67%)。13例(36.11%)患者出现感染,其中皮肤感染最常见(9例,25.00%)。治疗方案以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要手段,且轻、中、重度患者起始糖皮质激素量和最大糖皮质激素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粘膜受累与粘膜未受累的起始糖皮质激素量和最大糖皮质激素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也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对重症、疗效欠佳或激素禁忌者应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结论:1.天疱疮好发于中老年人。2.天疱疮并发症以感染多见,尤其是皮肤感染及口腔真菌感染。3糖皮质激素是天疱疮的主要治疗手段,病情轻重以及粘膜损害是影响糖皮质激素用量的重要因素。

刘妞[4](2016)在《天疱疮的皮肤病理学》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由表皮细胞松解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粘膜水疱、大疱,疱壁易破,严重病例水疱破裂后可形成广泛的糜烂面,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细菌感染、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可引起患者死亡。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死亡率高,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其显着下降。目前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来自于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而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用量,获得更好的预后。天疱疮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尽管直接免疫荧光抗体阳性是诊断天疱疮的金标准,但组织病理的改变,可指导临床分型,以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研究天疱疮组织病理特征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天疱疮组织病理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出现棘层松解改变,进而导致裂隙、水疱,既往研究多报道毛囊可出现棘层松解改变,而关于汗腺、汗管、皮脂腺是否亦出现此现象,国内外未见报道。目的描述天疱疮患者的组织病理特征,重点分析皮肤附属器是否出现棘层松解改变,为诊断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01月01日2015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天疱疮住院患者123例。根据患者住院信息找出相应的病理切片。由2名对皮肤病理具有丰富诊断经验的皮肤科医生查看所有切片2次。记录每个切片的裂隙水平(对于寻常型,分为3种情况,真皮乳头上裂隙、基底上裂隙,基层上数层棘层细胞上裂隙);疱液内容物;表皮其他改变;真皮炎症细胞浸润的范围、类型;真皮其他改变;切片中是否有毛囊、皮脂腺、汗腺及导管,若有,是否可见棘层松解性改变及其他改变。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姓名,性别,就诊年龄,病史,皮损部位,粘膜受累及部位,个人史,家族史,糖皮质激素最大应用剂量,激素首次减量时间,病情缓解时激素剂量,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及用量,免疫荧光类型,天疱疮类型。统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23例天疱疮患者中,性别:男55人(44.7%),女68人(55.3%),男:女之比为1:1.24;就诊年龄:范围18岁-87岁,平均年龄±标准差为53.05±14.14岁;病程:7天-12年,平均病程±标准差为10.69±19.60月;发病年龄:范围18岁-87岁,平均年龄±标准差为52.33±14.14岁。2.皮损累及范围:123例患者,仅皮肤受累45例(34.15%),皮肤粘膜受累72例(60.98%),仅粘膜受累6人(4.87%)。总体来说,粘膜受累及的共78人(63.41%),其中累及口腔的有71人,占总人数为57.72%,占粘膜累及人数91.03%。皮肤累及较多的部位有:头面部、躯干、四肢。个人史:糖尿病6人(5人为2型糖尿病,1人为1型糖尿病)、高血压20人、脑血管病8人、慢性乙型肝炎2人、银屑病1人、结节性甲状腺肿1人、甲亢1人、慢性浅表性胃炎3人、肠激热综合征1人、慢性荨麻疹1人。家族史:1例家族中皆有糖尿病,1例家族中皆有高血压,余未有其他家族性病史。3.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如下:(1)糖皮质激素:住院患者123人,使用糖皮质激素激素为120人(97.56%)。因患者原因导致住院时间短,未能明确记录激素用量情况而去除病例3例。对117例应用糖皮质激素(均以泼尼松为剂量单位)患者进行分析:最大的应用剂量范围为37.5mg-150mg,平均最大剂量±标准差为78.34±22.39mg,第一次激素减量时间范围为4-35天,平均时间±标准差13.60±6.44天,病情缓解时激素剂量为30-80mg,平均剂量为50.03±12.48mg。(2)123例患者使用辅助药物如下:(1)免疫抑制剂共54人(43.90%),具体如下:环磷酰胺针40人(占总人数及免疫抑制剂者分别为35.52%和74.07%)、硫唑嘌呤片6人(4.88%和11.11%)、霉酚酸酯1人(0.81%和1.85%)、环孢素胶囊1人(0.81%和1.85%)、甲氨蝶呤针1人(0.81%和1.85%)、雷公藤多苷胶囊8人(6.50%和14.81%);(2)抗炎制剂:沙利度胺片4人(占总人数3.25%)、羟氯喹片3人(2.44%)。用法及用量:环磷酰胺针静脉冲击治疗400mg或600mg/周,应用次数为1-6次,大部分为3-4次;硫唑嘌呤片100-200mg/天口服;霉酚酸酯1.0g/天口服;环孢素胶囊100-200mg/天口服,沙利度胺片50mg-100mg/天口服,甲氨蝶呤针10mg/周肌注,羟氯喹片0.2-0.4g/天口服,雷公藤60mg/天口服。因所收集样本天疱疮患者均为成人,以上所用剂量均为成人剂量。4.123例天疱疮患者,寻常型91例(71.54%),增殖型3例(4.88%)、落叶型23例(6.50%),红斑型3例(14.63%),iga型3例(2.44%)。直接免疫荧光表现如下:igg阳性/弱阳性12例,c3阳性/弱阳性10例,igg和c3均阳性/弱阳性98例,iga、igg和c3均阳性2例,iga、c3阳性1例,均为棘细胞间网状沉积。5.天疱疮组织病理特征如下:裂隙水平改变:寻常型可见裂隙发生于真皮乳头上、基底细胞层上、基底上多层棘层松解细胞上,落叶型或红斑型可见颗粒层水疱、裂隙,部分不能看见其角质层和颗粒层,也未见明显水疱,但可见散在棘层松解细胞;水疱内容物:棘层松解细胞(单个或成堆,几乎全部可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多或少量纤维素,以上单一或混合出现;表皮其他改变:常见有基底层上细胞空泡变性,此改变仅出现于pv,还可见海绵状水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一或混合性外渗,角化不全、角化不良,痂皮形成,少见有棘层肥厚,角层下脓疱;真皮炎症细胞范围及类型:大部分为浅层围管性,少见为弥漫性,细胞类型常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一或混合浸润,少数还可见浆细胞;真皮其他改变:色素失禁常见,还可见血管扩张。6.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汗腺、汗管)改变:123例患者,出现棘层松解改变结果如下:毛囊35例,同时周围伴炎症细胞浸润10例;皮脂腺10例,同时伴周围炎症细胞浸润3例;汗管10例,周围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汗腺0例,周围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皮肤附属器结构正常患者,仅可见毛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2例。7.利用Spss22.0卡方检验,PV裂隙水平在三个部位出现有统计学意义,三种情况两两比较,结果均为P=0.000;毛囊出现棘层松解时更易伴发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1.寻常型天疱疮裂隙可出现于基底层上、真皮乳头上及基底上多层棘层细胞上,其中以基底层上为最常见。2.落叶型或红斑型天疱疮裂隙出现于颗粒层,部分颗粒层脱失,但可见散在棘层松解细胞;表皮内水疱常可见棘层松解细胞;表皮常有基底层上细胞间空泡变性,且只出现于寻常型天疱疮中,余可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一或混合浸润,还可见海绵状水肿;真皮浅层围管性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一或混合浸润。3.在皮肤附属器方面,不仅毛囊可出现棘层松解现象,皮脂腺及汗管也可出现,且毛囊出现棘层松解的情况下更易伴发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刘景业,尹莉,尹志强,鲁严,骆丹[5](2015)在《54例天疱疮初次住院患者临床回顾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总结54例初次住院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2009年8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初次住院治疗的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治疗方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54例住院患者以寻常型天疱疮及红斑型天疱疮为主,临床可见皮肤水疱和(或)黏膜水疱性损害,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内水疱,收治的54例患者中53例均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多联合免疫抑制剂(主要为甲氨蝶呤或环磷酰胺),49例经治疗后痊愈或显效,总有效率90.74%,寻常型天疱疮和红斑型天疱疮在最大糖皮质激素使用量、最大激素量维持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副肿瘤性天疱疮的预后较差,低白蛋白血症和感染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天疱疮的首选,视病情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增加疗效,积极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和防治感染有利于病情缓解。

宋海祯,陈华全,黄莺[6](2014)在《副肿瘤性天疱疮误诊为增殖型天疱疮1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报告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男性患者,22岁。因"口腔反复出现水疱、溃疡伴疼痛半年,起赘生物半月余"就诊。专科检查:口腔内见多处绿豆至蚕豆大小的淡红色糜烂面;口腔内右下唇部见数个突出于黏膜表面的赘生物,基底暗红,顶部色白,质软。下嘴唇可见糜烂结痂。方法胸部增强CT检查示:左侧腋窝多个大小不等卵圆形肿块,考虑系神经类肿瘤可能。外科手术切除一5cm×4cm×3cm大质软完整包块,组织病理检查示:成熟的淋巴细胞增生,间质纤维及血管增生,部分小血管透明变性,不排除巨大淋巴结增殖症。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副肿瘤性天疱疮。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好转。结果因本病例皮损发于口腔,早期结合病理检查,仅诊断为增殖型天疱疮。后患者病情反复,再次行体格检查后切除腋下肿块,组织病理切片明确诊断,临床治愈。结论反复体格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值得临床借鉴。

王红梅,乔树芳[7](2013)在《增殖性化脓性口炎》文中研究说明增殖性化脓性口炎(PD-PSV)是一种少见的累及皮肤黏膜的脓疱性和增生性疾病,与炎性肠炎相伴发,因而PD-PSV临床报道少,极其容易误诊。本文检索数十年间所报道的34例PD-PSV患者,从历史沿革、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综述。

万远芳,刁庆春[8](2009)在《天疱疮43例临床资料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天疱疮各型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3例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71%的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出现口腔、外阴黏膜损害,14.29%红斑型天疱疮患者出现口腔溃疡,1例增殖性天疱疮患者表现为近3年口腔黏膜破溃。直接免疫荧光确诊阳性72.72%。糖皮质激素治疗为首选,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好。结论直接免疫荧光为诊断天疱疮的常用方法,天疱疮的分型是影响激素用量的重要因素,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目前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

符青梅,万学峰,沈大为[9](2009)在《国内24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国内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检索1999年1月2008年3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共检索到24例PNP,对其临床表现、医技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口腔黏膜损害为PNP最常见临床症状,Castlem an病是我国PNP患者最常见伴发肿瘤,PNP易误诊为扁平苔癣、多形红斑、药疹及大疱性皮肤病,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或治疗原发病为主,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PN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早期诊断、治疗原发肿瘤及预防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治疗PNP的关键。

于洪芝[10](2008)在《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副肿瘤性天疱疮是累及多系统的与肿瘤伴发的一种自身免疫综合征。该病虽然少见,但如果出现弥漫严重的口腔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肤损害,就应该怀疑本病的可能,并做全身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潜在的肿瘤。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肿瘤在其发病中均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二、增殖性天疱疮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殖性天疱疮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的适应证
    1.2 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
    1.3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2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
3 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的机制探讨
    3.1 天疱疮患者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
    3.2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的机制
    3.3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的机制
4 讨论与展望

(2)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及国内外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致谢

(3)36例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
    2 入选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三)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天疱疮的临床特点
    3 组织病理、实验免疫荧光、实验室检查
    4 疗效分析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1 糖皮质激素治疗
    2 免疫抑制剂
    3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
    4 生物制剂
    5 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致谢

(4)天疱疮的皮肤病理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天疱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54例天疱疮初次住院患者临床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合并症
    2.4 入院时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
    2.5 预后
    2.6 寻常型与红斑型天疱疮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2.7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对天疱疮治疗的影响
    2.8 其他影响因素
    2.9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3 讨论

(6)副肿瘤性天疱疮误诊为增殖型天疱疮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病例
    1.1 一般资料
    1.2 体检
    1.3 实验室检查
    1.4 组织病理学检查
    1.5 诊断
    1.6 治疗:
2 讨论
    2.1 副肿瘤性天疱疮 (PNP) 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的棘层松解性疾病, 由Anhalt等[1]在1990年首次报道。
    2.2

(7)增殖性化脓性口炎(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沿革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特点
4 组织病理学特征
5 治疗
6 鉴别诊断

(8)天疱疮43例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治疗及预后
    2.5 并发症
3 讨论

(9)国内24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医技检查
    1.4 组织病理学及皮肤相关免疫检查
    1.5 误诊情况
    1.6 伴发肿瘤的确诊及治疗
2 讨论
    2.1 原发肿瘤情况
    2.2 发病机制
    2.3 临床特点
    2.4 误诊情况
    2.5 诊断
    2.6 鉴别诊断
    2.7 治疗及并发症

(10)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2 组织病理
3 发病机制
4 伴发肿瘤
5 诊断标准[17]
    5.1 皮肤黏膜表现
    5.2 皮肤组织病理学
    5.3 直接免疫荧光
    5.4 伴发肿瘤
6 鉴别诊断[17]
7 治疗及预后

四、增殖性天疱疮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研究进展[J]. 林乃余,王梦蕾,刘清秀,曾抗.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8(04)
  • [2]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及国内外文献分析[D]. 宋青蔓. 郑州大学, 2017(02)
  • [3]36例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D]. 焦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4]天疱疮的皮肤病理学[D]. 刘妞. 郑州大学, 2016(03)
  • [5]54例天疱疮初次住院患者临床回顾分析[J]. 刘景业,尹莉,尹志强,鲁严,骆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6]副肿瘤性天疱疮误诊为增殖型天疱疮1例[J]. 宋海祯,陈华全,黄莺. 当代医学, 2014(25)
  • [7]增殖性化脓性口炎[J]. 王红梅,乔树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06)
  • [8]天疱疮43例临床资料分析[J]. 万远芳,刁庆春.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09)
  • [9]国内24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临床资料分析[J]. 符青梅,万学峰,沈大为. 临床误诊误治, 2009(06)
  • [10]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研究进展[J]. 于洪芝. 医学综述, 2008(08)

标签:;  ;  ;  ;  ;  

增生性天疱疮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