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军为本,谋求军地共赢

坚持以军为本,谋求军地共赢

一、坚持以武为本 谋求军地双赢(论文文献综述)

韩燕芳[1](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Y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队作为国之重“器”,始终是确保国家在时代洪流中安全稳定的“压舱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队在不断前进迭新中也形成我国基数庞大的退役士兵群体,做好转退安置工作,关乎军心民心稳定和国防建设,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优待退役士兵相关要求的重点。现阶段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主要依靠政府扶持自主就业,政府通过提供教育培训、组织招聘会等形式帮助退役士兵解决就业问题,由于各地区具体情况各异,导致落实成效也参差不齐,因此,社会研究普遍集中在强化政策实效等领域,对退役士兵在重入社会和再就业中引导和支持的效用以及实务性研究仍没有得到太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国外和国内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历史沿革以及社会工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用,探究了国内社会工作相关领域发展的现实困境。结合笔者的实习经历,依托Y县2018年度退役士兵群体,对该群体就业基本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并通过对待业群体的深入调研,对难就业群体的成因进行了概括,分别是:性格因素影响就业、不正确的就业理念影响就业、盲目求职影响就业。最终通过分析比对访谈资料,挑选了3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作为本文实务阶段服务对象,以研究个案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实务操作。本文实务研究工作围绕Y县2018年度退役士兵待业群体展开,运用个案方法开展介入活动,对性格内向型、理念偏差型和盲目择业型三类待业退役士兵的开展个案介入实务,以优势视角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家庭互动机制的构建、案主增能、社会支持等角度开展服务,注重引导案主在服务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困境,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操作,笔者探究了个案社会工作在退役士兵就业引导上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得出了实务过程中,要综合考量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困境成因,通过家庭沟通、心理干预、增能赋权以及拓宽社会支持网络等方式个性化制定服务方案的结论。本文在最后分析了笔者在实务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加强社会工作在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作用发挥的几种可能,以期望给政府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社会工作提供一些意见参考。

许建坡[2](2020)在《新时代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 ——以J部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择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作为研究对象,以J部队为例,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对本单位管理的看法”、“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意见”、“对军事训练的态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打算”五个方面,先后与J部队150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军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要求、人员本身特点和管理做法与成效,对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笔者通过综合分析,运用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相关理论,提出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对策。本文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指出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加强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就管理相关科学发展及军队管理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文献研究和阐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理论,主要界定了专业技术军官的定义、职责和职业特点,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职业的特殊性和职业特点,对管理、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和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内涵进行了辨析和明确,提出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中以五个主要管理要素构成的基本框架,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最后简要叙述了本文研究中使用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以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五个要素为主线,论述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要求、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的特点,并以J部队为例,总结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做法及成效。第四部分,从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五个要素梳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利用相关理论对问题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五部分,针对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经过综合分析,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第六部分,即结语,总结全文,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刘喆[3](2019)在《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中美国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如何将有限的国家资源在国防部门与民用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政策问题。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虽然已被广泛研究,但研究结论尚无法形成明确共识,而且现有文献大多将国家采取的国防战略考虑为外生给定的因素,忽略了在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国防支出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同影响这一事实。本文的主题是研究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中美国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期望通过中美之间的比较研究,考察国防战略因素在国防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找出中国国防支出政策以及国防工业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提高国防支出的效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供理论和实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中美国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内容有:(1)对国防支出概念的界定与分类。本文强调了国防战略的三大决定因素,即国家利益、国家大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综合国力。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的国防战略进行了分类,即全球威慑型、积极防御型、联盟型和中立型。(2)梳理了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国防战略的调整与演变,总结出中美两国国防战略中不变的指导思想(全球威慑与积极防御),以及在各自不同的国防战略思想指导下建设与运用国防力量的不同方式。(3)将国防战略量化到实证模型当中,检验和比较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中美两国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美国总国防支出在长期和短期都对经济增长有显着的积极影响,但美国海外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着为负;国防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4)在立足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前提下,提出了加强中国国防支出经济增长效能的可行性政策建议:一是保持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与增速,实现国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优化国防支出结构,提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深化国防经济经营主体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国防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国防支出规模需求方程为基础,推导出了国防规模需求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探讨了不同国防战略对国防支出规模和结构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进一步又分析了不同规模与结构的国防支出通过不同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安全效应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同的影响。第二,将国防战略因素纳入到实证模型中,对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中美两国国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在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中美两国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的确不同。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修正后的巴罗模型(Barro Model)为基础,利用协整的自回归分布滞后边界测试(auto-regressive distributive lag,ARDL)来确定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利用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分析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效应。对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效应的同时考察使得本文的研究结论更准确、更有意义。

王亚平[4](2018)在《加强新时代国防动员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完善国防动员体系"的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着眼服务国家总体安全战略、保障战区战略方向安全需求,适应遂行支援保障作战、抢险救灾、维权维稳任务需要,把准新时代国防动员担负的职能任务定位,理清新时代国防动员面临的主要矛盾问题,提出新时代国防动员建设的基本思路。

郭晓明[5](2018)在《缅北民地武问题影响下的中缅边境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民族问题一直是世界上最为敏感和复杂的政治问题之一,不仅对当事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也对周边邻国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缅甸民族矛盾的产生有其深远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是缅甸独立以来历届政府最为关注和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已成为缅甸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统一之路上的重大挑战。由于缅甸与中国地缘联系紧密,缅甸北部的民族冲突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构成多种不利因素,使边境地区面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多种威胁,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西南方位的建设进程产生了制约,影响到中缅在世界格局中的发展利益。因此,面临复杂的边境地区情况,针对缅北民地武问题维护中缅边境安全,探讨边境安全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都显得十分迫切且意义重大。对于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问题影响下的边境安全管理研究,本文从四方面进行探讨:一是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织的由来与现况;二是民地武问题对中缅边境带来的影响;三是分析民地武问题持续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的原因;四是针对民地武问题研究如何加强中缅边境的安全管控。通过这四个方面,分析中缅边境管理现状,透视中国西南方向国家安全,提出巩固中缅关系大局、强化边境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中缅边境面临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探讨如何加强中缅边境安全管理,如何规避缅北“民地武”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尝试综合运用新颖的边疆治理与边境管理的思路,处置中缅边境区域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以边疆安全学的新理论为支撑,在超越传统边境安全管理模式的思路指引下,提出维护边界安全的对策,思考保护边民安全的措施,探究提高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认同安全的新途径。在应对民地武问题带来的管理困境方面,从边界安全(国家主权,领土安全,边界冲突消解,过境交往正常等)、边民安全(边民生存需要,边民脱贫需求,边民发展安全环境等)、认同安全(共同价值观、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等)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并给出对策及建议:一是加强边界安全。主要包括依靠政治、军事、外交等传统手段维护边界基本安全,制定贴近中缅边境实际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更为完善的边境管理机构,做好对缅北民地武的管控,加强网络安防和“数字边防”能力的建设;二是加强边民安全。重在根除贫困,发展经济,提升边民幸福指数;三是加强认同安全。以维护边疆民族团结为根本,不断影响并塑造民地武组织,加强中缅人文民间交流,培育和引导NGO参与缅北地区建设。希望论文中的对策建议能为国家边疆治理带来一些助益,能够在实现中缅边境安全管理目标的进程中贡献微薄之力——边疆各族人民拥有良好的心态资源和较高的幸福指数,民族团结平等,邻国睦邻友好,国家繁荣昌盛。

谢贵平[6](2015)在《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认同”的概念与内涵,一是行为体“自者”与“他者”对彼此的或共有的文化、观念、规范与制度等的认可与赞同与否;二是指行为体“自者”与“他者”关系(朋友、敌人、竞争者与亲属等)的确定,既有认同的一面,也有识异的一面。认同的底基是身份认同,由身份认同可衍生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等不同类型与属性的认同。认同具有“关系性”、“实践性”、“建构性”、“复合性”特征。认同的变量是行为体成员对现实境遇中的“生存感”、“归属感”与“安全感”的判定,并以此确定自身的价值归属与价值归趋。行为体成员的生存感、归属感与安全感对不同种类与属性的认同均产生重要影响。安全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安全性”,即客观是否存在威胁;二是“安全感”,即主观上是否存在恐惧;三是“安全化”,即主体间是否存在冲突。“安全感”又包括物质利益诉求的“生存感”、文化心理诉求的“归属感”与荣辱历史记忆的“历史感”。由此可见,认同与安全关系密切,互为影响。首先,安全是一种认同建构,安全的内涵包含三个维度:“客观上没有威胁、主观上没有恐惧、主体间没有冲突”。安全还是一种主体间安全,即使没有客观的威胁与主观的恐惧,主体间的不当互动亦会直接建构出一种新的不安全状态。其次,安全是一种关系,是不同层次的行为体间“自者”与“他者”之间单向的、双向的或多向的对安全内容的“认知”、“判断”、“界定”、“接受”及其“回应”与“商谈”的关系,这种关系交织复合、复杂多样,其中与安全密切相关的不同层次的行为体主要有次国家、国家与超国家。再次,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不同行为体间通过语言和行动建构起“自者”与“他者”间复合的安全关系,建构着安全的互动与共享。最后,安全与“认同危机”密切相关。认同不仅是安全的一个核心要素,往往也是促成危机转型升级与非常态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变量。“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同行为体既是安全威胁的应对者,也可能是安全威胁的制造者。不同层次的“自者”与“他者”认同一方面可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多元共存、和谐共生与共享安全;另一方面,“自者”与“他者”间的认同若发生冲突或产生危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势必会带来安全威胁。认同是安全的核心变量,不同行为体间的“正向认同”有利于维护安全,并能够使得已经发生的危机得以良性转化;反之“负向认同”对安全维护产生消极影响,并能使已经产生的危机继续恶化。中国边疆安全直接威胁与间接威胁并存,显在威胁与潜在威胁共生;按动因、领域、影响范围、威胁程度、威胁源起等不同标准来分,尽管有诸多类型,但多呈现一些共性特征: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新安全”威胁不断凸显,不同领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错叠合,安全威胁呈现跨场域性特征,安全威胁表现形式多样性,威胁主体多重性及责任主体清晰性和模糊性并存,诱发因素的交互性、危害过程的联动性、危害影响的多向性,对人(类)的安全、国际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使得边疆安全治理无论是国内治理还是跨国治理都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与认同及共识难题。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关涉边疆不同行为体间的认同冲突与认同危机是边疆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边疆安全的根本是认同安全,边疆安全治理的核心就是以认同解决异质冲突问题。新时期,在边疆安全治理过程中,只有在对边疆安全威胁的特征与分类、威胁的样式与层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对安全化的行为体、指涉对象、实现路径、行动方案、价值向度的路径选择进行多元探索,确立“和合主义”、“和谐共生”、“优态共存”、“非暴力”原则、“精神共同体”等价值指向,以兼顾人的安全与国家利益为价值支点,继承和拓展传统安全化理论,确立边疆安全治理“选择性”安全化新范式,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层次、治理方式、治理路径、治理内容与治理的阶段性历史任务等方面达成基本的认同,加强认同能力建设,才能有效维护边疆安全。边疆安全治理,在国内层面,需要推行“维稳”、“维权”与“维心”三维一体化模式,着力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生产生活方式,营造公平公正、民主与自由的制度环境,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打造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秩序和谐美好、经济建设生机勃勃,生存生活环境优化和美的平安边疆。以“维心”为本,赢取民心,以“维权”为策,改善民生,以“维稳”为基,融合民族;用“维心”来统领“维权”与“维稳”,用“维权”来促进“维心”与“维稳”,用“维稳”来保障“维心”与“维权”,促进不同行为体间的认同和合与认同整合,使各族人民重建归属感、确立公正感、保障安全感,调动他们和合共建与保卫边疆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国际层面,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乃至相关国家弘扬“和合主义”思想,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增信释疑与和平共处,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共有观念的良性认同建构,建立多种沟通与交流机制,参与制定并遵守兼顾多方共同利益的国际规范,同时要加强威慑认同力量建设,促进跨国的认同建构与合作共治,才能和合共建与共享边疆安全,从而最终才能编织“和美边疆”的安全之网。

梁英[7](2014)在《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来统领党的建设发展全局,掀起了党建科学化的研究热潮。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是党建科学化的重要领域,是党建科学化理论体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心得与经验总结层面,缺乏对农村基层党建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脉落的梳理,也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新时期,农村人口流动加剧,农民职业分化加快,农民观念中的经济价值日益凸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党建科学化进程,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这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文章由绪论和正文六章构成。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着重阐述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给予适当的说明。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是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它强调科学理论是其行动指南;民主集中制是组织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是根基;基层党组织既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同时也是先进的部队。这些思想对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始建立,并在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上进行了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整党整风运动,建立健全了组织体系,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新调整设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主体是农村党员、农民群众、上级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评价遵循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评价标准是“四个有利于”,即:是否改善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普遍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四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生动实践。以广西四个典型案例为考察对象,即:平乐县委“两地双管”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临桂新区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的“活力工程”、富川县委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事联解工作法”和凭祥市委基层党建新模式“党旗耀边关,创新赢发展”。通过阐述四个案例的背景、实施内容和过程,分析特色、价值和意义,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实践经验。第五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广西五县710名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问卷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举措;对控制办公经费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还不够。另外,调查还从个体、家庭、地区层面探索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因素。第六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最根本的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以科学的方法去推进,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文章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相关文本,为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关照。对广西五县农村的710名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对广西农村的四个典型案例开展个案研究,以便总结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实践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

张志刚[8](2013)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努力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部署。作为预备役部队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的质量层次。把握方向,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十八大报告指出,抓好思想理论

陈祥岩[9](2013)在《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借助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对优秀运动员的生活史进行追溯式考察,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实证研究的个案分析。研究者通过走进优秀运动员的生活,倾听优秀运动员的声音,解析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在聆听讲述和梳理他们人生轨迹的过程中,笔者似亲历了一次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变迁和体育发展,他们每个人生轨迹的转变,都引发着笔者深刻的思考,尤其是他们在体育道路上的经历和转折点上,更是折射出中国体育发展变迁的痕迹。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分析,作为一个社会环境中的人,优秀运动员生命轨迹的形成受所处的历史时空、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生命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交互建构;作为一个举国体制培养下的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生命轨迹特征。本文所要力图回答的问题是: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的图景及其特殊生命历程的形成机制。即从宏观的社会视角,纵览优秀运动员的整体生命历程;从微观的体育视域,呈现不同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历程的样态;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特有的生命历程轨迹进行分析,寻找优秀运动员与普通人的生命历程的异质性轨迹特征;通过异质性特征反观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优秀运动员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对竞技体育发展带来有意义的启示。从历时性角度呈现社会环境影响、重要他人建构、生命事件影响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重构四个不同类型的生命历程,解析个案,分析形成机理;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受其所经历的社会重大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社会制度和相互联系的生命等因素的构建,个体主观能动性与上述因素之间的不同互动关系形成了优秀运动员差异化的生命历程图景。从共时性的视角,在生命历程理论“轨迹”、“转变”与“延续”的框架中对优秀运动员群体的“公共生命历程阶段”(进入专业队、专业运动队生涯、退役、就业)中转变的发生机制及轨迹延续的状态进行分析,探究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轨。以生命历程的四个分析范式为维度探寻优秀运动员生命轨迹的致因,分析发现竞技体育制度、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环境、地域环境、社会重大事件、家人、教练员和队友、个体生命事件等因素对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具有构建和影响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重构作用。通过对优秀运动员运动轨迹的分析,归纳出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特征:优秀运动员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开始的早期性、专业与职业发展的高度同一性、就学顺序异于常态、体制性的文化教育困境、学生与运动员角色内冲突、运动生涯期间社会化的“孤岛期”、二次就业的必然性等特征。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需求并非常规的文化教育,主要是能力教育,应树立运动员“需求式”能力教育的文化教育理念;根据优秀运动员的需求,从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四个模块提供优秀运动员需要的教育;针对运动员学习时间少、零散、不规律的特点,采取学分制管理和多样化的授课形式,积极开发隐性课程。本着破解“孤岛期”社会化过程存在的问题为原则,提出促进“孤岛期”正常社会化、创造优秀运动员“孤岛期”后的就业环境、打开“孤岛期”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的优秀运动员培养对策。

郭沅鑫[10](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二、坚持以武为本 谋求军地双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以武为本 谋求军地双赢(论文提纲范文)

(1)个案工作介入Y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退役士兵
        2.1.2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
    2.2 理论基础
        2.2.1 优势视角之
        2.2.2 家庭系统理论
        2.2.3 社会支持
3 Y县退役士兵就业现状分析及对象筛查
    3.1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3.1.1 Y县退役士兵基本情况
        3.1.2 研究样本选择和调查问卷设计
    3.2 Y县退役士兵就业现状和就业途径情况
    3.3 退役士兵就业中影响因素分析
        3.3.1 “学历至上”和“低学历”的矛盾
        3.3.2 能力短板影响就业
        3.3.3 教学培训和个体需求的矛盾
        3.3.4 政策落实难以精准到位
4 Y县退役士兵待业情况分析和实务样本筛选
    4.1 待业群体基本情况分析
        4.1.1 待业类型
        4.1.2 对社会支持服务的需求情况
    4.2 待业群体的需求分析
        4.2.1 重入社会再就业的需求
        4.2.2 接受社会工作支持服务的需求
    4.3 个案介入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4.4 访谈对象难就业原因及个案介入对象筛选析
        4.4.1 性格因素影响就业
        4.4.2 不正确的就业理念影响就业
        4.4.3 盲目求职影响就业
        4.4.4 筛选样本汇总
5 个案工作介入退役士兵就业问题实务
    5.1 案例一:性格内向型
        5.1.1 案主背景
        5.1.2 初次接触建立介入关系
        5.1.3 问题评估与计划制定
        5.1.4 社工介入服务
        5.1.5 评估与结案
    5.2 个案二:理念偏差型
        5.2.1 案主背景
        5.2.2 初次接触建立介入关系
        5.2.3 问题评估与计划制定
        5.2.4 社工介入服务
        5.2.5 评估与结案
    5.3 个案三:盲目择业型
        5.3.1 案主背景
        5.3.2 初次接触建立介入关系
        5.3.3 问题评估与计划制定
        5.3.4 社工介入服务
        5.3.5 评估与结案
6 个案工作介入服务的反思和建议
    6.1 总结和反思
        6.1.1 经验总结
        6.1.2 不足之处
    6.2 个案工作引导退役士兵就业问题的建议
        6.2.1 加强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社会工作的队伍建设
        6.2.2 创新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社会工作的岗位建设
        6.2.3 推动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社会工作的项目购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部分访谈资料
    退役士兵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访谈提纲

(2)新时代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 ——以J部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专业技术军官
        1.1.2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
        1.1.3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
    1.2 相关理论
        1.2.1 双因素理论
        1.2.2 特性因素理论
        1.2.3 胜任特征理论
        1.2.4 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1.2.5 压力认知激活理论
        1.2.6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第二章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现状
    2.1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要求
        2.1.1 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1.2 营造和谐向上的组织氛围
        2.1.3 打造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
        2.1.4 形成规范的军人基本养成
        2.1.5 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2.2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的特点
        2.2.1 学历层次高、民主意识强,但思想不够统一
        2.2.2 需求层次高、实践能力强,但心理不够坚韧
        2.2.3 入职起点高、学习能力强,但基础不够牢固
        2.2.4 文化素养高、创新能力强,但养成不够规范
        2.2.5 价值追求高、成才愿望强,但目标不够聚焦
    2.3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做法及成效
        2.3.1 理论灌输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形成了一致的价值取向
        2.3.2 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组织氛围
        2.3.3 需求牵引与分类培养相结合,打造了过硬的人才队伍
        2.3.4 科学管理与从严管理相结合,达到了军人的基本要求
        2.3.5 岗位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设计了基本的成才路径
第三章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存在问题
        3.1.1 思想教育难以入心入脑
        3.1.2 团队凝聚力战斗力不强
        3.1.3 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断层
        3.1.4 纪律意识和军人养成弱
        3.1.5 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3.2 原因分析
        3.2.1 在思想政治上重灌输、轻引导
        3.2.2 在激励机制上重经验、轻科学
        3.2.3 在人才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
        3.2.4 在军人素质上重技术、轻作风
        3.2.5 在职业规划上重当下、轻发展
第四章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对策
    4.1 与时俱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4.1.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4.1.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4.1.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4.2 以人为本提升凝聚力向心力
        4.2.1 充分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4.2.2 努力营造良好组织氛围
        4.2.3 着力提升领导管理素养
    4.3 知人善用打造过硬技术团队
        4.3.1 突出人才培养,挖掘最大潜能
        4.3.2 突出人才使用,优化队伍结构
        4.3.3 突出团队协作,推动科研创新
    4.4 狠抓养成培育优良战斗作风
        4.4.1 端正思想认识
        4.4.2 形成集体效应
        4.4.3 加强督导纠治
    4.5 科学设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5.1 拓宽岗位成才的路径
        4.5.2 细化职业生涯的设计
        4.5.3 削减人才流失的诱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中美国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二、国防战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三、对国内外已有文献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国防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防战略的概念与分类
        一、国防战略概念界定
        二、国防战略的分类
    第二节 国防战略影响国防支出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国防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一、国防支出通过需求效应影响经济增长
        二、国防支出通过供给效应影响经济增长
        三、国防支出通过安全效应影响经济增长
第三章 中美国防战略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美国防战略历史演进
        一、二战以来美国国防战略的调整与演变
        二、二战以来中国国防战略的调整与演变
        三、中美国防战略的差异比较:全球威慑与积极防御
    第二节 中美国防战略差异的现实表现
        一、军兵种结构差异比较
        二、国内外基地布局差异比较
        三、军事同盟安排差异比较
        四、军事科技发展思路差异比较
第四章 中美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状况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美国防支出状况比较分析
        一、中美国防支出的规模状况比较分析
        二、中美国防支出的结构状况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中美经济增长状况比较分析
        一、中美GDP增长状况比较分析
        二、中美GDP构成及变化比较分析
第五章 不同国防战略下中美国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检验
    第一节 实证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构建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ADRL边界协整检验
        三、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动态效应估计
        四、稳定性检验
        五、实证结果检验说明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美国总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着的积极影响
        二、美国海外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消极影响
        三、中国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第二节 提高国防支出经济增长效能的对策
        一、提高国防支出经济增长效能的基本原则
        二、提高国防支出经济增长效能的政策措施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加强新时代国防动员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国防动员担负的职能任务
    (一) 支援保障武装力量作战行动的应战动员。
    (二) 处置突发事件、遂行维权维稳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应急动员。
    (三) 按规划推进国防动员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动员。
二、新时代国防动员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职责界定不够清晰, 任务需求不够明确, 地方党政领导推动国防动员建设缺少具体抓手。
    (二) 机构设置不够规范, 人员编配到位率不高, 导致领导力弱化, 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 整体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 省域动员任务不明确, 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 制约了建设质量效益。
    (四) 工作机制不健全, 协调运行不顺畅, 推动建设难度大, 任务落实效率低。
    (五) 动员潜力指标体系庞杂, 数据信息系统功能单一、技术落后, 不能满足精准、快速、高效动员的需要。
    (六) 法律法规过于笼统, 上下衔接不紧, 整体修订滞后, 与时代发展脱节, 与依法动员背离。
三、新时代国防动员的建设思路
    (一) 坚持党管国防动员,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防动员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
    (二) 综合考虑省域动员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动员潜力资源优势, 规范组织机构设置。
    (三) 着眼战略方向安全需求、区域地理位置优势、支前保障任务特点, 分类统筹规划布局。
    (四) 充分发挥国防动员系统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 以军民融合推动国防动员建设。
    (五) 以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为抓手, 推动新的国防动员体制高效运行、任务有效落实。
    (六) 借力智慧城市建设, 构建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智慧动员系统。
    (七) 适应全面依法治国、依法从严治军要求, 强化法治思维, 依法推进国防动员建设。

(5)缅北民地武问题影响下的中缅边境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织
        (二) 关于民地武问题给边境区域带来的影响
        (三) 关于中缅边境安全管理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法
        (二) 文献研究法
第一章 缅甸民地武组织的基本概况
    一、缅甸民族问题的由来与激化
    二、缅共与缅北少数民族武装组织的产生
    三、缅北民地武组织的演变过程及基本现状
第二章 民地武问题对中缅边境安全的影响
    一、对传统安全与“硬边疆”的影响
        (一) 缅甸国内军事行动的影响
        (二) 美日等西方世界国家介入干预的影响
        (三) 中缅边境长期处于单边管理对边界安全造成影响
    二、对于非传统安全与“软边疆”的影响
        (一) 各类组织在缅北地区活动频繁,影响了边境地区政治稳定
        (二) 缅北武装割据严重,影响中缅经济合作深入发展
        (三) 缅北民地武组织从事非法活动,严重影响边境社会安全
        (四) 民地武在政治上对中国借重利用,影响了中缅睦邻友好大局
        (五) 民地武组织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严重影响边疆民族团结
第三章 缅甸民地武问题持续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的原因
    一、边界安全受到影响的原因
        (一) 处理中缅边界问题时留下的边境管理困难
        (二) 国际因素导致民地武问题持续存在
    二、边民安全受到影响的原因
        (一) 动荡的缅甸政局不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二) 落后的经济使民族矛盾难以解决
    三、认同安全受到影响的原因
        (一) 缅北地区民地武与民众迫切争取民族区域自治的愿望是统一的
        (二) 缅政府加强对已接受改编的民地武组织的强硬控制产生了不良示范
        (三) 各民地武组织达成共识,组成多边联合阵线
第四章 针对缅北民地武问题加强边境安全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关于加强中缅边界安全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 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传统手段维护中缅边界安全
        (二) 制定更贴近实际的边境管理措施,建立更完善的边境管理机构
        (三) 应对民地武的对策建议
        (四) 推进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加强“数字边防”建设
    二、关于加强中缅边民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一) 深化中缅边境地区的经贸往来
        (二) 深化中缅边境地区经济建设,改善两国边民的生活水平
    三、确保中缅边境两国边民的认同安全
        (一) 加强对民地武组织的影响塑造
        (二) 加强人文民间交流
        (三) 培育和引导NGOs参与缅北地区建设
        (四) 始终维护边疆民族团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综述
        1.2.2 国内有关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综述
        1.2.3 对国内外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研究的评价
    1.3 国内外有关边疆认同安全研究综述
        1.3.1 国外关于边疆认同安全研究
        1.3.2 国内有关边疆认同安全研究综述
        1.3.3 对国内外有关边疆认同安全研究的综合评价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1.7 基本概念的界定
        1.7.1 “边疆”概念的界定
        1.7.2 “安全治理”概念的界定
        1.7.3 “认同危机”与“认同安全”概念的界定
        1.7.4 “认同能力建设”概念的界定
2 认同与安全理论
    2.1 “认同”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2.1.1 “认同”的概念
        2.1.2 “认同”的内涵
        2.1.3 “认同”的特征
    2.2 认同的安全属性
        2.2.1 安全是一种主体间的认同建构
        2.2.2 安全与“认同危机”密切相关
    2.3 “认同”与安全的关系
3 认同安全的建构与维护:边疆安全治理的根本
    3.1 中国边疆主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3.2 中国边疆安全威胁的识别与评估
    3.3 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的“双重困境”
        3.3.1 边疆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境
        3.3.2 边疆安全治理的认同困境
    3.4 认同安全的建构和维护:边疆安全治理的根本
4 认同与安全:国内外安全治理的考察及其思考
    4.1 “认同”缺失:传统安全维护模式的困境
    4.2 “认同”与合作:国际安全维护方略的积极思想
    4.3 认同危机:国际安全治理的失败教训
    4.4 认同整合:国际安全治理的成功经验
    4.5 和合认同:中国古代边疆安全治理方略
5 “认同”建构与“选择性”安全化:边疆安全治理新范式
    5.1 “选择性”安全化:“安全化”理论的新拓展
        5.1.1 “安全化”:安全议题的“社会建构”及其不足
        5.1.2 “选择性”安全化——“选择性”再建构的“有效性”考量
    5.2 “选择性”安全化的价值取向
    5.3 “选择性”安全化的路径选择
    5.4 “选择性”安全化的价值支点
        5.4.1 “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的不同争论及其思考
        5.4.2 中国边疆安全治理的价值支点
    5.5 “选择性”安全化的认同基础
6 认同能力建设:边疆安全治理新方略
    6.1 树立“认同安全”建构和维护新理念,探究认同能力建设新方略
    6.2 认同整合:边疆安全治理的国内维度
    6.3 认同建构:边疆安全治理的跨国维度
7 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案例研究
    7.1 身份认同的错位与交融:边疆安全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7.1.1 边疆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与边疆安全关系
        7.1.2 身份认同的错位及其对边疆安全的影响
        7.1.3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错位的驱动因素
        7.1.4 促进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交融、维护边疆安全方略
    7.2 认同危机与“东突”问题治理
        7.2.1 “东突”势力制造认同危机
        7.2.2 “东突”势力制造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
        7.2.3 “东突”势力国际化运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思考
        7.2.4 “东突”问题及一部分维吾尔族认同危机形成的驱动因素
        7.2.5 认同能力建设与“东突”问题治理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
        8.1.1 主要结论
        8.1.2 研究不足
    8.2 研究展望: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到“边疆安全学”
参考文献
    专着
    论文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述评
        (二)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述评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科学、科学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
        (二)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内涵
        (三) 农村基层范围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1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理论是基层党组织的行动指南
        (一) 科学理论是成就无产阶级事业的精神之源
        (二) 用科学理论引领基层党组织发展
        (三) 注重科学理论在基层的宣传和教育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
        (一) 基层党组织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
        (二) 基层党组织是集中统一、纪律严明的整体
        (三)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三、民主集中制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制度
        (一) 民主集中制的提出
        (二) 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三)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四、党的基层组织是先进的部队
        (一) 阶级基础的先进性
        (二) 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三) 纲领目标的先进性
    五、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根基
        (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 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反对官僚主义
    六、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
        (四) 要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
    一、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立
        (二) 积极发展农民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党组织
        (三) 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
        (四) 加强支部建设,把农村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五) 开展清党整党活动,纯洁农村基层党组织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党整风运动
        (二)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
        (三)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二) 高度重视思想建设
        (三) 围绕“五个好”目标推进组织建设
        (四) 以改善党群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
        (一)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
        (二) 坚持把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三)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第3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一、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是积极应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变化的现实要求
        (二) 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的内容
        (三) 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四) 有助于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二、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主体
        (一) 农村党员
        (二)农民群众
        (三) 上级党组织
        (四) 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
    三、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动态性原则
        (三) 差异性原则
        (四) 实效性原则
    四、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一) 是否有利于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二) 是否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建设
        (三) 是否有利于党在农村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四) 是否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对党的认同
    五、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方式
        (一)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二)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三) 普遍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
第4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生动实践
    一、个案研究的资料收集
    二、“两地双管”:平乐县委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三、“活力工程”:临桂新区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的新举措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四、“民事联解工作法”:富川县基层党组织工作新方法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五、“党旗耀边关,创新赢发展”:凭祥市基层党建新模式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第5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资料收集
        (一) 调查设计与变量描述
        (二) 资料收集
    二、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
        (一)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
        (二)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举措
        (三) 农民党员干部作风良好
        (四) 对控制办公经费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不够
        (五) 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
        (六) 基层党建科学化总体水平良好但思想建设偏弱
    三、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因素
        (一) 文化、职业、政治面貌影响党员思想政治水平
        (二)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组织建设
        (三)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员干部作风
        (四)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
        (五) 文化、政治面貌影响党组织制度建设水平
    四、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启示
        (一) 政治面貌全方位地影响到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
        (二) 职业转化而非地域流动影响着对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
        (三) 文化水平低不利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四) 家庭条件不同对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具有方向性差异
第6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二) 用科学理论指导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路径
    二、以科学制度保障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二) 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深刻反思
        (三) 积极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二)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三) 善于运用系统论的方法
    四、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二) 加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三) 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
        (四) 整合城乡党建资源
        (五)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8)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努力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把握方向, 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自觉践行,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建设
聚焦中心, 扎实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
凝聚力量, 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9)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由
        1.1.1 时代背景
        1.1.2 理论关注
        1.1.3 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
    1.5 研究结构
    1.6 文献回顾
        1.6.1 关于运动员培养的研究
        1.6.2 关于运动员资本的研究
        1.6.3 关于运动员职业生涯的研究
        1.6.4 关于运动员就业的研究
        1.6.5 关于运动员保障的研究
        1.6.6 关于运动员生命历程的研究
2 理论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命历程
        2.1.2 社会化
        2.1.3 人力资本
    2.2 研究对象
        2.2.1 优秀运动员的界定
        2.2.2 选样方式
        2.2.3 样本范围
        2.2.4 个案选择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2.3.2 访谈法
        2.3.3 叙事探究法
    2.4 资料整理和分析
    2.5 研究价值取向
3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个案
    3.1 社会环境造就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工人运动员-教练员-业余运动员
        3.1.1 高干家庭的足球小子
        3.1.2 文革期间应征入伍
        3.1.3 因早恋事件,被开除甲级队
        3.1.4 车旅生活结束,退伍入职业队
        3.1.5 社会需要,8年工人运动员
        3.1.6 足校兴起,10年足校教练员
        3.1.7 买断工龄下岗,加入老年足球队
        3.1.8 A运动员的生命历程解析
    3.2 生命事件影响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车队队长-司机-管理员-看门人-教练员
        3.2.1 跳出农门,入运动队
        3.2.2 运动生涯,成绩突出
        3.2.3 重要事件,要房风波
        3.2.4 被停训了,被退役了
        3.2.5 攻读学位,毕业待业
        3.2.6 要房事件影响,被压制20年
        3.2.7 领导提携,体能教练
        3.2.8 B运动员的生命历程解析
    3.3 重要他人建构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教练员-商人-无业人员
        3.3.1 生于高干革命家庭
        3.3.2 校队是运动生涯起点
        3.3.3 骗取户口本,办理入队手续
        3.3.4 母亲一手遮天,18年单身生活
        3.3.5 跌宕起伏的青年队运动生涯
        3.3.6 遭人陷害,险失入伍机会
        3.3.7 退伍,被迫进入工厂
        3.3.8 弃工从商,生意兴隆
        3.3.9 顺母亲意,生意失败
        3.3.10 C运动员生命历程解析
    3.4 个体能动性重构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器材管理员-体育局领导
        3.4.1 右派之子
        3.4.2 升学无望,入运动队
        3.4.3 善于动脑,不服输
        3.4.4 靠本事吃饭
        3.4.5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3.4.6 D运动员的生命历程解析
    3.5 个案比较
        3.5.1 个案的同质性分析
        3.5.2 个案的异质性分析
4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轨迹
    4.1 进入运动队的驱动力
        4.1.1 兴趣使然
        4.1.2 解决温饱
        4.1.3 寻个出路
        4.1.4 家庭影响
        4.1.5 教练动员
        4.1.6 组织安排
        4.1.7 学校体育是基础
    4.2 专业运动生涯的过程
        4.2.1 加班加点训练不学习
        4.2.2 努力训练且余暇自学
        4.2.3 用心训练兼设计未来
        4.2.4 运动生涯社会化分析
    4.3 退役的原因
        4.3.1 因伤退役
        4.3.2 退役求学
        4.3.3 组织安排
        4.3.4 被退役了
        4.3.5 运动水平没有提升空间
        4.3.6 全运会积分不够了
    4.4 求学的动因
        4.4.1 混个文凭
        4.4.2 为了恋爱
        4.4.3 为了就业
    4.5 就业依赖的资本
        4.5.1 文化资本
        4.5.2 运动资本
        4.5.3 运动资本和文化资本
5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致因
    5.1 时空环境的建构
        5.1.1 社会制度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1.2 竞技体育制度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建构
        5.1.3 经济体制对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影响
        5.1.4 文化环境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1.5 地域环境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1.6 社会重大事件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2 相互联系的生命的影响
        5.2.1 家人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2.2 教练员对优秀运动员的个人发展的影响
        5.2.3 队友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3 生命事件的影响
    5.4 个人能动性的重构
6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特征
    6.1 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开始的早期性
    6.2 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高度同一性
    6.3 就学顺序异于常态
    6.4 体制性的文化教育困境
    6.5 存在学生与运动员的角色内冲突
    6.6 运动生涯期间社会化的孤岛期
    6.7 次就业的必然性
7 从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看优秀运动员的培养
    7.1 概括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研究结果
    7.2 破解“社会化孤岛期”问题的优秀运动员培养策略
    7.3 策略1:促进“孤岛期”正常社会化
        7.3.1 制订“竞地两用”人才培养目标
        7.3.2 变运动员文化教育为“需要式”能力教育
        7.3.2.1 运动员文化教育需求的主诉
        7.3.2.2 提供运动员需要的文化教育内容
        7.3.2.3 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形式
        7.3.3 搭建同龄群体(非运动员)交流平台
    7.4 策略2:创造优秀运动员“孤岛期”后的就业环境
        7.4.1 着力发展群众体育,创造运动员岗位需求
        7.4.2 以“精英”视角挖掘优秀运动员就业岗位
    7.5 策略3:打开“孤岛期”,构建多元化运动员培养模式
        7.5.1 “学校”模式
        7.5.2 “单飞”模式
    7.6 成立“优秀运动员研究和指导中心”
    7.7“以人为本”关注优秀运动员个体发展
8 研究的效度、推论和局限性
    8.1 效度问题
        8.1.1 选样效度
        8.1.2 访谈效度
        8.1.3 资料分析效度
    8.2 推论问题
    8.3 局限性
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拟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坚持以武为本 谋求军地双赢(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案工作介入Y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D]. 韩燕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新时代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 ——以J部队为例[D]. 许建坡. 山西大学, 2020(01)
  • [3]不同国防战略背景下中美国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研究[D]. 刘喆. 湖北大学, 2019(05)
  • [4]加强新时代国防动员建设研究[J]. 王亚平. 国防, 2018(10)
  • [5]缅北民地武问题影响下的中缅边境安全管理研究[D]. 郭晓明. 云南大学, 2018(01)
  • [6]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D]. 谢贵平. 浙江大学, 2015(08)
  • [7]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D]. 梁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5)
  • [8]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努力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J]. 张志刚. 军队党的生活, 2013(01)
  • [9]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D]. 陈祥岩.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5)
  • [10]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标签:;  ;  

坚持以军为本,谋求军地共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