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的胖子越来越多

拉丁美洲的胖子越来越多

一、拉美小胖子越来越多(论文文献综述)

刘程悦[1](2021)在《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比于以媒介视角去定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远不如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出发,即把握传播者的活动,更能深刻理解这个时代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大众传播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进入到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并行的时代,其中群体传播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对其他传播形态产生影响。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明显的特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无处不在的虚拟空间,颠覆了大众媒体仅向少数精英群体分配社会资源的模式,被社会化媒体赋权的受众可以进行双向、多向互动传播,个人通过群体传播的社会网络集聚了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资本;大众传播为受众提供的拟态环境,因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对象的主体性媒介实践而逐步瓦解,受众有了定义情境的自主意识,他们在公共事务的表达中更加活跃,以网民和链接关系为根本要素的网络传播结构形成;技术演进实现了普通个体情感、认知的社会化表达,这成为传播新环境、信息生产新方式中的突出现象。论文关注的国家形象塑造的问题,本质上是探讨在群体传播新的时代环境下,以何种方式面向受众讲述中国故事,才能达到塑造正面形象的传播效果。这里需要关涉到新时代环境下政治传播语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家与民众间的关系由自上而下的告知性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复杂传播过程,公众借由互联网形成群体意识、权利意识更强的集体;传播方式从严肃、宣告式的硬性传播为主,转向多种传播方式并行发展的软性传播为主;情感要素在政治传播致效中的提振作用日益显现,基于“共情”为原动力构建认同成为关键。国家形象是对内的本国公众和对外的国际公众对一国在整体上和具体的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上的定位、认知与评价,是政治传播命题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面临“传不开、叫不响”的尴尬处境,急需寻求恰当有效的话语方式,强化信任,并将这种正面信任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稳定的情感。萌文化是当代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的代表之一,自日本传入后,经过多年的本土化发展,在群体传播时代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当前,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游戏、表情包、短视频等更适应群体传播时代的媒介话语方式日渐兴盛,以萌力量为支撑的萌化传播,作为契合新时代的重要传播策略,通过可爱、娱乐的外壳包裹意义深远的内核,表现出去中心化、更接地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将国家形象寓于萌文化消费体验的愉悦感中,满足传播对象渴望互动、表达情感的欲望,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新兴话语方式,更利于调动情感、形成认知互动,进而上升到更为稳固的集体性认同,为突破现有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呆板、不接地气等困境提供新思路。但由于萌文化本身存在过度美化与遮蔽社会现实等问题,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对公共传播环境造成污染。论文立足于网络群体传播时代政治传播语境转变的大背景下,官方话语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力量,如何借助萌化传播的独特优势,适应个人主体意识激活、情感互动凸显的传播环境,完成网络社会化转向,突破现有国家形象塑造的瓶颈,建构与国内、国外民众的有效对话,提振传播效果。具体操作上,论文通过寻找近五年来国家形象塑造中应用萌文化的典型案例,对其传播的合理性与传播效果进行考察,得出萌文化在群体传播时代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适应消费文化、跨越阶层限制、消解社会压力、丰富传播方式、强化情感认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内含萌元素的萌化传播,能够轻而易举地在众声喧哗的群体传播时代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内嵌于任何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新媒介技术中,将国家形象理念蕴含在便于个人化的符码体系中,在高度共享的圈层化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形成一种以情感为连结的有效传播过程,从而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正面国家形象。但同时作为一个不稳定的传播方式,需要从媒介可供性方面挖掘萌化传播的可能性,规避其消解官方权威性、过度萌化万物、遮蔽现实的问题,运用萌文化自身带有的情绪感染力,建立起与民众同频共振的沟通语境;从建构认同的角度衡量萌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并进行正向引导,从而让萌化传播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文化标识。

解金鹏[2](2020)在《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与挑战同在。人们唯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方能实现转危为机、化危为安。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1),这告诫人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国面临着许多不可预料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全体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常怀对党、国家、人民和世界的高度责任感,防微杜渐、防范未然,绝不犯战略性系统性颠覆性错误,不断提升风险识别管控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本选题研究主要涉及习近平忧患意识及其时代意义、生成逻辑、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蕴、培育践行等章节,它系统回答了习近平忧患意识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来的、有什么内容、怎么样和怎么办等理论问题:其一,习近平忧患意识可以从外延定位、内涵结构和理论场域等层面来界定。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党执政地位稳固、民族振兴发展和世界和平大同,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提出的关于防范和应对党、人民、国家、民族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系列观点、论断和思想。其二,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如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等;二是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如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大局、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巩固社会稳定大势等;三是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如有助于刺激生产发展、达到生活富裕、实现生态良好等;四是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如有助于国际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全球绿色清洁、美丽生态等。其三,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有着四重逻辑。一是关于民族历史、我国近代历史、党的历史的历史逻辑;二是关涉世界共同挑战、国家内部风险、党执政考验、人民生活问题等的实践逻辑;三是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理论思想战略等的理论逻辑;四是关涉习近平优良家风熏陶、艰苦知青岁月锤炼、丰富从政经历磨砺、大量文史阅读积累的个人逻辑。其四,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有着四个维度。一是忧党,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党的建设被削弱、党的领导被弱化等;二是忧国,忧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文化自信、政治民主、社会稳定、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等;三是忧民,忧脱贫攻坚、青年成长、国民健康、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就业质量等;四是忧世,忧和平与发展、开放与包容、人类命运等。其五,习近平忧患意识具有多重的马克思主义意蕴。一是具有现代与未来兼顾、吸收外来立足实际结合、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的科学性;二是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统一、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统一的辩证性;三是具有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以党、国家、人民发展为整体,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的整体性;四是具有以问题为导向、以防范为引领、以实干为根本等的实践性;五是具有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主体地位、践行群众路线等的人民性。其六,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可以从四个层次展开剖析。一是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激发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二是注重忧患理论: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等;三是提升忧患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情绪疏导能力、忧患兢慎能力;四是打造忧患机制:挑战应对机制、风险抵御机制、阻力克服机制、矛盾解决机制。

闻天硕[3](2020)在《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天津市X社工机构的个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小康时期,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社会也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经济的繁荣,还有一些社会问题浮出水面。校园欺凌就作为世界性难题一直备受各国关注,据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1]现在的小学生、初、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时期,面对网络科技的发展,过早接触网络世界的他们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带给他们新鲜知识的同时也会附杂一些另其强制性接收的负面信息,如一些色情、暴力方面的内容。“校园欺凌”问题作为全世界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截止到当今仍未有一套规范的解决方案,各国也在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一步步摸索。本文主要研究两大部分,一是我国现当下校园欺凌的问题,二是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问题的方法和思考,并逐渐牵引出对受害者以及施暴者的探讨。本文紧紧围绕“个案工作介入校园欺凌事件”的这个主题,通过笔者在实习阶段遇到的案主小F为例,利用学校所学知识与自身实践,运用到了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如认知行为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以往到现在的各种学者的调查言论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问卷与访谈来开展个案工作。最后通过设置评估量表对个案进行整体评估直至结案。笔者在与本文案主的接触过程当中,通过向青少年发放问卷,对初中,高中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同时笔者也通过本篇论文对现当下已然成为社会问题的“校园欺凌”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重点对现当下青少年的家庭、自身,学校方面等进行分析;对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角色转换问题进行了讨论;对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如何更好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思考。笔者希望从自身学习与实践中归纳出一些有助于预防解决校园欺凌事件的方法。从专业社工的角度入手,对案主充分融入同理心以便更好的感同身受,将社工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张文华[4](2019)在《苏联核计划中的核保密城市研究(1945~1953)》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自1945年8月20日国防委员会出台第9887сс/оп号密令《国防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立专门委员会,到1953年6月26日专门委员会被撤销,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成立,这八年左右的时间核保密城市在苏联核计划中所做的工作及其贡献。正文共包括绪论、六章正文和结论。在绪论中,对“核保密城市”这一名词的概念,以及本文研究的时段加以说明,分析了有关核保密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剖析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六章正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3、4章,主要梳理了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划分了核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所应承担的历史任务,以及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所进行的工程建设、实验研发和工业生产活动,归纳总结了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历史性特征。并对苏联解体之后,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第1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建立的背景,早期核工程的选址和地理分布,以及核工程的建设情况。核保密城市的选址综合考虑地缘政治、自然资源、工业基础、技术人才等种种因素散布在伏尔加河地区、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其中核科研机构一般都是在原有工厂或实验室基础上改建或扩建;除了813综合厂,其余的核裂变材料生产厂以及核武器批量生产厂几乎都是在原始森林中从零开始建设。早期核工程的建设动用了囚犯、工程兵、自由雇佣工人、特殊移民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劳动力资源。第2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与早期核裂变材料的生产。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尽快实现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苏联引入了竞争机制,“两种材料,多种方法”同步进行。核保密城市同时生产钚-239和铀-235两种类型的核裂变材料,其中生产钚-239有铀-石墨反应堆和铀-重水反应堆两套方案,生产铀-235有气体扩散法、电磁法和离心法三种方法。最终是817综合厂借助A铀-石墨反应堆为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钚弹РДС-1提供了钚装料,813综合厂和814厂合作为苏联的第二颗原子弹、第一颗铀弹РДС-2提供了铀装料。第3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与早期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和试爆工作。第11设计院是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单位,它的部门结构包括理论研究室、科学研究部、科学设计部、试验厂,形成了一个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科学研究中心,在原子弹的总设计师Ю.Б.哈里顿的领导下完成了РДС-1和РДС-2的结构设计任务以及试爆工作。其中,РДС-2是毫无争议的苏联国产化设计,而РДС-1的则被认为是美国小胖子原子弹的复制品。面对这种分歧,笔者分析了РДС-1在结构设计、使用的精密测量仪器设备方面的创新,指出苏联核计划在实施之初就越过了简单的复制和模仿阶段,直接进入了技术创新阶段。第4章主要介绍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后核保密城市的后续发展情况。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后,苏联核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了研发新式核武器和热核武器,以及批量生产核武器。为此,在核裂变材料的生产方面,817综合厂和813综合厂扩建,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原来的814厂改组为418厂,负责生产核聚变材料;西伯利亚地区新建816综合厂、815综合厂和电化综合厂,扩大核裂变材料的生产。在核武器的研发方面,第11设计院规模不断扩大,并新建了第1011研究院;它们研制出了更新型、更先进的核武器,在19491953年间第11设计院设计出了核武器РДС-2、РДС-3、РДС-4、РДС-5,热核武器РДС-6、РДС-37,其中第1011研究院协助РДС-6的改良工作,即协助第11设计院进行РДС-37的结构设计。在核武器的批量生产方面,新建了551厂、933厂和1134厂。整体来看,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8月至1949年8月是起步阶段、1949年9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完善阶段、50年代下半叶至80年代末是成熟阶段。起步阶段核工业发展的整体特征有:采取赶超型和动员型的经济发展方针、实验研发与工业生产同步进行、特殊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苏联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与国外核技术情报相结合、高度保密等。完善和成熟阶段核工业发展的表现是:核武器的数量激增、核试验的次数增加、核工业发展投资持续增多。苏联解体之后,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联邦国家保留了核保密城市,但国防军事订货却大幅度减少,核保密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在新的历史时期,核保密城市通过采取军转民、股份制改造、国家扶持和国际合作等措施逐渐摆脱发展困境,重新焕发活力。第二部分是第5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成就斐然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即处于特殊管理机构的组织领导之下,享有很多特权和优惠政策,可以满足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本章梳理了苏联核保密城市特殊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的确立及其演变历程,归纳概括了其管理模式的整体特征,客观评价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核保密城市在19451953年间直接隶属于第一管理总局,1953年之后隶属于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19451953年核工业部门中央管理机构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年8月20日第9887cc/оп号密令颁布至1949年8月29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是苏联政府全面领导核计划的阶段,专门委员会全权负责一切工作,第一管理总局直接领导所有的核企事业单位。第二阶段自1949年8月29日至1953年6月26日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成立,这是曲折发展阶段,由于原子弹的成功试爆,专门委员会的权威空前提升;但这一阶段核工业生产不再具有实验性,无需拥有跨部门行政力和超强动员力的管理机构的领导,再加上政府高层的权力斗争,专门委员会历经垂死挣扎终被撤销,第一管理总局被并入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核工业部门演变成普通的国家部委。在地方上,核保密城市不受直属地方政权的管辖,19451953年间其行政管理权掌握在核工厂和科研机构的行政领导手中,建筑单位政治处、核工厂或科研机构的政治处协助开展工作;1954年之后通过选举产生了核保密城市的权力机构市苏维埃,其执行机构是执行委员会。通过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为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制度保障。核保密城市特殊的管理机构通过采取的特殊措施,以及享有的优惠政策,满足了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对建筑工人、生产工人、服务人员和安全警卫人员等各种类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对土地、资金、仪器设备、衣食住行、医疗卫生等各种类型物力资源的需求,针对核工厂、核产品和核科学家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条例和措施,对核工程建设和核工业生产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为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在特殊管理机构组织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集体领导与个人独裁相结合、跨部门协作、党和政府双重领导、计划管理与人为操纵相结合等特点。这一特殊管理机构的优点是节省经费、节约时间、保护核物理领域的科学家免受迫害,同时也容易出现决策失误、部门间利益冲突和权力过度集中等缺陷。但苏联核计划的成功证明了这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只是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或行业的利益,因此不可能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或行业推广。第三部分是第6章,归纳概括了核保密城市发展的整体特征,并对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的得失进行客观评价。在苏联核计划实施、核工业发展过程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核保密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利益团体,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如下共同特点:第一,在居民的社会构成方面,表现出以生产人员为主,年龄结构年轻化,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出身以工人、农民和公职人员为主,民族构成以斯拉夫族为主等特点;第二,在城市的功能方面,功能单一,从事单一类型的军事生产;第三,在城市管理方面,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人事任命、财政拨款、行政管理权和警察机关都独立于地方。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短短的几年间苏联建成了核武器综合体;第二,在较短的时间内聚合了一大批科技精英,汇聚了一批高度专业的生产人员;第三,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核工厂和科研机构为这些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促进这些地处偏僻、人烟稀少的小村镇发展成为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福利待遇好、物质生活优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范城市;第四,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第五,保障了苏联在与美国的核军备竞赛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核工业部门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其他行业乃至社会其他领域“争夺”了大批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很多资源也都被挪用在了核工业发展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核工业发展初期损害了数万人的身体健康;第三,造成了一定的社会生态后果,严重破坏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可见,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既有得也有失,那么如何客观评价其发展的得失,是得不偿失,还是失有所得呢?一方面,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苏联实现拥有核武器,打破美国核垄断的既定目标;另一方面,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苏联以延缓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数万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为代价。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并不是以损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实施核计划的唯一国家,与美国横向比较来看,美国在实施曼哈顿计划的过程中军事和政治目标也高于道德和生态要求。

王莉莎[5](2018)在《博特罗绘画艺术中的戏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符号学以及图像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观察法、文献法。旨在研究博特罗的绘画艺术作品的戏仿手法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文章围绕戏仿,对博特罗的“经典再现”系列作品提出三个层次的问题:(1)博特罗的绘画作品是否属于“戏仿”;(2)博特罗是怎样对经典作品进行戏仿的(即如何戏仿);(3)博特罗运用戏仿的方法最终想要表达什么(即戏仿反讽了什么)。通过文献的搜集,选择其中关于“经典再现”系列作为主题,以图像研究作为基本手段,以符号修辞学作为分析方法,对应上述三个问题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博特罗作品中对象的“胖”的分析并具有自带的搞笑成分,和外形夸大、内部结构浓缩后两者形成的对比效果,以及艺术界的大师对博特罗的评价,证明了博特罗的“经典再现”系列作品运用的是戏仿的表现手法;(2)博特罗通过借鉴经典作品,将其中的某些元素放置到自己的作品中,借鉴被殖民时期被带来的欧洲文化(艺术),同时又对对象进行了本土文化思想(艺术)的改造,形成了与其它戏仿作品不同的效果,即属于博特罗本人的“借形不借意”的独特性;(3)介于拉美的社会动荡和不安,博特罗运用的戏仿所要表达和反讽的内容是社会中存在的消极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在现当代艺术中对博特罗运用戏仿这一方法创作艺术作品的借鉴意义,和发展多元化艺术的经验意义。

甘白露[6](2017)在《遥望雪山的舞者 ——内地藏族舞者李小勇(夏荣顿珠)的心路历程》文中提出现今舞蹈人群体十分庞大,舞蹈学习者、舞蹈表演者、舞蹈教育者、舞蹈理论工作者等等不计其数。自舞蹈学科创建以来,人们对于舞蹈语言、舞蹈形态、舞蹈形式、舞蹈种类的划分、舞蹈美学等等的关注是近年来的大趋势。但艺术是人的艺术,舞蹈是人的舞蹈,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从伢伢学语到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他所包含出的生命机能、精神世界、文化含义和历史记忆等等都影响其艺术的发生和舞蹈的呈现,舞蹈是由一个一个如此鲜活个体而形成,舞蹈艺术也因这一个一个鲜活的个体而发生,因此对舞蹈人的考察和记录并反观舞蹈的原动力、形成和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内地藏族舞者夏荣顿珠,他是一位康巴藏族人,自12岁进入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学习,完成学业后进入广州南方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的工作,后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首届编导专业本科班深造,毕业后来到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担任舞蹈教师至今。本文以舞蹈人进入舞蹈圈至今三十多年的舞蹈人的经历,一个自中国舞蹈自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深化后到现在21世纪的发展图景中的一个小小圆点,通过对这小小圆点的研究,以小见大,窥探出舞蹈发展图景的一部分。同时,舞者是由独立生命个体和社会环境相互建构而成,舞者的日常思维和神圣性相互交织,舞蹈作为中介和载体,使其日常思维和神圣性同时在日常生活和舞蹈艺术中体现。本文将通过对汉地藏族舞者夏荣顿珠进行田野调查,用舞蹈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口述史作为重要研究参考文本,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舞蹈形态、生存模式、社会观念等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客观的阐释夏荣顿珠的舞蹈学习、表演,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来探讨日常性与神圣性等相关问题。

姚煜[7](2016)在《智利中学生汉语学习行为研究及对策 ——以GABRIELA MISTRAL中学为分析个案》文中研究表明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通过语言学习行为表现出来。本文将Gabriela Mistral中学的学生汉语学习行为作为分析个案,通过先问卷调查再观察访谈的方法,分析了该校选修汉语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监护人受教育的水平等等因素的特点,主要探讨了其对课堂秩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如何改进智利中学汉语教学的对策。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界定了学习行为的定义,对相关研究做了综述。第二章将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描述了智利中学汉语教学概况和GM中学的地理环境及其汉语教学现状。第四章是对问卷和观察访谈的设计做出陈述,并分析调查出来的数据结果。第五章从学校和政府两个大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第六章总结出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学生不明确的学习动机、年级差异对学习态度的影响、学习行为频次图表以及扰乱课堂秩序的消极学习行为排行榜等等,并列举出研究的不足。

张登科[8](2014)在《东盟方式的运作困境》文中研究表明冷战后,经济危机、跨国移民等地区性问题开始质疑“东盟方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要求修改不干涉内政原则,强化东盟机制建设,形成一套有效的跨国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其地区管理者的作用。那么,东盟会调整“东盟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变化的需要吗?本文试图从东盟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组织建设过程中探寻“东盟方式”的困境。冷战后,东盟组织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在组织结构方面,完善决策机制满足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吸收印支三国和缅甸实现大东盟梦想。在组织目标方面,借鉴欧洲共同体发展经验,成立自由贸易区,加紧东盟共同体建设。然而,扩大后的东盟成员国对国家主权的依然高度敏感,国家利益优先于地区利益。东盟共同体建设并没有深化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推进东盟制度化建设,其目的是共同协商处理地区问题。因此,东盟组织的完善并没改变东盟松散联盟的性质,决定了“东盟方式”存在的必要。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东盟宪章》赋予了东盟法律人格,保障了东盟实体地位,确立了《东盟宪章》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普遍约束力。首脑会议的机制化以及东盟秘书处行政权力的扩大强化了东盟的机制化建设,突破了东盟对非正式安排的偏好,“加强互动”概念的出台和应用软化了不干涉内政原则。他们或多或少都修正了传统的“东盟方式”,而东盟互动的持续加强必然导致“东盟方式”不断变化。

高源[9](2014)在《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文中研究指明委婉语系委婉现象与语言结合的特殊产物。它从原始社会一直绵延至今,与一个国家的民族、社会、文化特征存在紧密联系,并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常是说话人无意识的心理反映。归根结底,语言的委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内心的恐惧,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常用柔和、文雅、悦耳的话语取代那些禁忌、难听、失礼的说法。西班牙语委婉语的种类极其丰富,大致可分为禁忌性委婉语、交际性委婉语和职能性委婉语。根据具体内容,禁忌委婉现象又分为宗教神秘委婉语、死亡疾病委婉语、性指涉委婉语、排泄委婉语;交际委婉现象可细分为称谓委婉语、尊重委婉语、情绪委婉语;职能委婉现象可细化为政治委婉语、经济委婉语、军事委婉语、专业技术委婉语等。西语委婉语的构造手段千变万化、不胜枚举,有语音变异、语义转换、语法转变、修辞方法等常见的语言方式,还有外来语、儿语、缩略语、行话等其他语言手段,更有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副语言手段。不管委婉手法怎样幻化,万变不离其宗的构成原理在于分散听话者的注意力,暂时终止或延长语言信息的接收过程。西语婉辞的种类丰富、构造复杂,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信息,在各类作品中层出不穷,已成为我国西班牙语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西汉翻译中,如果在委婉语等局部细节上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译文的整体质量。因此,在翻译领域内对委婉语进行深入地探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旨在全面解析西班牙语的委婉现象,有针对性的对其采取翻译策略,使该语言元素在译文中更加贴切,更加通顺易懂。哪些翻译技巧最适合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汉译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问题。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目前,在译学界没有什么理论能够解决一切难题,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理论都有其片面性。笔者认为,融合东西方译论、吸纳各派之所长、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多元翻译观乃是翻译研究的正确路径。在多元思想的指导下,本文作者将常见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按其本质特征归纳为语言翻译、文艺翻译和文化翻译。首先,语言是翻译行为得以实现的基础,用语言学派的技巧解决特定的翻译问题毋庸置疑。对于双语中能够对应和互换的委婉语现象,译者可以通过“等值”和“等效”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对等。其次,翻译是二度创作,译文饱含着译者的智慧,将文学派的翻译思想运用于翻译实践合情合理。对于源语委婉语在译语中造成的各种空缺,译者可发挥文学派反复强调的主观创造性进行弥补。最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译者面对的不仅是两种文字,更是两种文化。以文化学派的方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元素行之有效。译者不妨采取文化派的主要策略“归化法”、“异化法”和“注释法”,在保持译出语文化的纯正性和保证译入语的可读性之间建立平衡。此外,上述译法并非割裂的,彼此之间具有重合性和互补性,在实践中译者应加以综合利用,才能取得最佳译文。译者是原着和译着之间的桥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理应把原文委婉语负载的语言信息和艺术美感如实地、流畅地输入译文。在文中,笔者引用了大量西班牙语委婉语和汉语委婉语的实例,结合了描述法、图表法、实证法等多种说明方法,以多部译着为案例,分析如何根据其种类和构成应用多元翻译方法。本文首次将多元理论引入西汉/汉西翻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专业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我们希望本研究能为西班牙语委婉语的翻译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为西汉翻译实践者和学习者在相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帮助;我们还希望以西语委婉语的汉译为例建立一种多元翻译模式,并将其推广至谚语、俗语、俚语、密语、双关语等语言现象的翻译,这对西汉互译的实践与教学都有一定裨益。总之,翻译是一项传承文明的伟大事业,值得人们以严肃的态度继承和发展。我们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在这个意义上,多元翻译观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思想,代表了新世纪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相信多元观一定会为西汉翻译开辟崭新的视野,将为西汉互译的研究、实践与教学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蔻蔻梁[10](2013)在《旅行又不是斗地主》文中认为如今,出门旅游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旅游的人就像网游的人那样,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隐形社会。在这个旅游社会里,你是土鳖就是土鳖,是大神就是大神。虽然没人往你脑袋上贴标签,但是芸芸众生的舆论力量啊,你除了埋头苦旅之外,还能怎么办呢。只是,现在饭桌上讲旅游多少都带有一种"斗地主"的心态,人人都要出张大牌把对方压下去,方显得自己大杀四方,在旅游社会等级又高一层。

二、拉美小胖子越来越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美小胖子越来越多(论文提纲范文)

(1)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国国家形象
        (二)萌文化
        (三)萌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
    四、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国家形象塑造与萌化传播
    第一节 国家形象概述
        一、国家形象
        二、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实践的历史沿革
        三、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向积极多元发展
        四、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国家形象萌化传播的历史考察
        一、萌文化的源起与嬗变
        二、萌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第三节 国家形象萌化传播的强化
        一、群体传播时代莅临带来的改变
        二、群体传播调适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萌化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考察
    第一节 国家领导人形象萌化传播
        一、萌化传播现状
        二、领导人形象萌化利于塑造“多元立体”的互动叙事
    第二节 官方媒体萌化传播
        一、官方媒体微信公众号萌化传播现状考察
        二、官方媒体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
    第三节 公共外交萌化传播
        一、“熊猫外交”的发展史:动物符号到国家形象“代言人”
        二、“熊猫外交”上升为国家符号源于主客观双重作用
        三、“熊猫外交”利于塑造“友好包容”的大国形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成因解析
    第一节 新的社会土壤:注意力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催生消费文化兴起
        二、受众地位上升,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三、萌文化叫好又叫座,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第二节 新的技术环境:互联网形成的网状传播
        一、民意集结的公共领域形成
        二、泛媒介概念的流行激活萌文化内生动力
    第三节 新的传播模式:基于个人认知的情感强化
        一、情感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进路
        二、萌文化是情感强化的有力推手
    第四节 新的认知连结:圈层化互动的高度认同
        一、群体聚集的动力机制改变带来政治参与逻辑的改变
        二、群体传播语境的圈层互动为萌文化破圈提供可能
        三、破圈萌文化促使集体性认同达成与国家软实力增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萌化传播的可能风险与路径调适
    第一节 萌化传播的可能风险
        一、解构他者——过度萌化万物
        二、解构自身——消解官方权威性
    第二节 化解可能风险的现实路径
        一、建构新理念:基于“新”媒介的思考
        二、落实新举措:建构认同视阈下的传播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国人民政府网(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二:人民日报(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三:新华社(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四:央视新闻(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六:中国人民政府网(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七:人民日报(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八:新华社(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九:央视新闻(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十:中国之声(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依据和研究思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 研究现状和评价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范畴界定及其时代意义
    2.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范畴界定
        2.1.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外延定位
        2.1.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内涵结构
        2.1.3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理论场域
    2.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
        2.2.1 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2.2.2 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
        2.2.3 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2.4 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
第三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
    3.1 历史逻辑
        3.1.1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沉淀
        3.1.2 中国近代170多年的历史教训
        3.1.3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
    3.2 实践逻辑
        3.2.1 世界发展面临的风险
        3.2.2 党执政面临的考验
        3.2.3 民族复兴面临的挑战
        3.2.4 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
        3.2.5 人民生活面临的困难
    3.3 理论逻辑
        3.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3.2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3.3 党的理论、思想和战略
        3.3.4 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经验智慧
    3.4 个人逻辑
        3.4.1 优良革命家风熏陶
        3.4.2 艰苦知青岁月锤炼
        3.4.3 丰富从政经历磨砺
        3.4.4 大量文史阅读积累
第四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
    4.1 忧党
        4.1.1 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
        4.1.2 忧党的建设被削弱
        4.1.3 忧党的领导被弱化
    4.2 忧国
        4.2.1 生态环境保护之忧
        4.2.2 经济转型之忧
        4.2.3 文化自信之忧
        4.2.4 政治民主之忧
        4.2.5 社会稳定之忧
        4.2.6 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之忧
    4.3 忧民
        4.3.1 脱贫攻坚之忧
        4.3.2 青年成长之忧
        4.3.3 国民健康之忧
        4.3.4 社会保障之忧
        4.3.5 教育公平之忧
        4.3.6 就业质量之忧
    4.4 忧世
        4.4.1 和平与发展之忧
        4.4.2 开放与包容之忧
        4.4.3 人类命运之忧
第五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5.1 科学性
        5.1.1 现代与未来兼顾
        5.1.2 吸收外来与立足实际结合
        5.1.3 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
    5.2 辩证性
        5.2.1 继承性与发展性辩证统一
        5.2.2 绿色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统一
        5.2.3 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辩证统一
    5.3 整体性
        5.3.1 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
        5.3.2 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为整体
        5.3.3 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
    5.4 实践性
        5.4.1 以问题为导向
        5.4.2 以防范为引领
        5.4.3 以实干为根本
    5.5 人民性
        5.5.1 坚持人民立场
        5.5.2 保持血肉联系
        5.5.3 尊重主体地位
第六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
    6.1 增强忧患意识
        6.1.1 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
        6.1.2 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
        6.1.3 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
        6.1.4 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
        6.1.5 激发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6.2 注重忧患理论
        6.2.1 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
        6.2.2 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6.2.3 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
    6.3 提升忧患能力
        6.3.1 提升自我反省能力
        6.3.2 提升情绪疏导能力
        6.3.3 提升忧患兢慎能力
    6.4 打造忧患机制
        6.4.1 打造挑战应对机制
        6.4.2 打造风险抵御机制
        6.4.3 打造阻力克服机制
        6.4.4 打造矛盾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天津市X社工机构的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校园欺凌
        2.1.2 青少年
        2.1.3 系统脱敏法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行为理论
        2.2.2 生态系统理论
第3章 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现状
    3.1 当下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描述
        3.1.1 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危害
        3.1.2 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4章 个案工作介入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实务探索
    4.1 案主的选取、背景资料及首次会谈
        4.1.1 案主的选取
        4.1.2 案主的基本背景资料
        4.1.3 与案主的首次会谈及评估
    4.2 接案并制定目标
        4.2.1 采集案主周边信息并分析
    4.3 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介入
        4.3.1 案主问题的探索与详述
        4.3.2 案主问题预估排序
        4.3.3 实际介入
    4.4 评估
        4.4.1 过程评估
        4.4.2 成效评估
        4.4.3 技巧评估
        4.4.4 生态系统评估
    4.5 结案
第5章 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社工介入思考
    5.1 改进个案工作介入校园欺凌中的方式方法
        5.1.1 运用系统脱敏法化解案主的焦虑,恐慌等问题
        5.1.2 注重避免受害者向施暴者转化
    5.2 强化青少年校园欺凌中施暴者与受害者的社会鉴别预警
        5.2.1 施暴者的动机浅析
        5.2.2 受害者的内心潜在意识探讨
    5.3 建设社会—个人—家庭—社工—学校的五位一体全方位协同机制
        5.3.1 社会层面
        5.3.2 个人层面
        5.3.3 家庭层面
        5.3.4 社工层面
        5.3.5 学校层面
    5.4 积极借鉴国外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经验
        5.4.1 分清责任主体,保护弱势群体
        5.4.2 摆脱陈腐观念,树立文化自信
        5.4.3 制定专项教育立法,建立校园防控长效机制,提高治理针对性
结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校园欺凌调查问卷
致谢

(4)苏联核计划中的核保密城市研究(1945~1953)(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和时间界定
        1.概念界定
        2.时间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1.研究方法
        2.写作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核保密城市的建立
    1.1 核保密城市建立的必要性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核保密城市的选址及其地理分布
    1.3 早期核工程的建设
        1.3.1 钚工厂的建设
        1.3.2 铀工厂的建设
        1.3.3 核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1.4 早期核工程建设动用的劳动力资源
        1.4.1 囚犯
        1.4.2 工程兵
        1.4.3 特殊移民和自由雇佣工人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核保密城市与早期核裂变材料的生产
    2.1 核原料铀的勘探和加工
        2.1.1 铀矿的勘探
        2.1.2 铀矿的加工
    2.2 早期核裂变材料的实验研发
        2.2.1 钚-239 的实验研发
        2.2.2 铀-235 的实验研发
    2.3 早期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
        2.3.1 钚-239工业生产的形成:石墨反应堆与重水反应堆的比较
        2.3.2 铀-235工业生产的形成:气体扩散法和电磁法的结合
    2.4 政府为实现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提供的保障工作
        2.4.1 财力和物力资源方面
        2.4.2 人才配套方面
        2.4.3 公共基础设施方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保密城市与早期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和试爆工作
    3.1 第11设计院与早期原子弹的结构设计
        3.1.1 第11 设计院早期承担的设计任务
        3.1.2 “理论—实验—设计—生产”四位一体
        3.1.3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是否是美国原子弹的复制品
    3.2 第11设计院与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
    3.3 政府为第11设计院提供的保障工作
        3.3.1 财力和物力资源方面
        3.3.2 人才配套方面
        3.3.3 公共基础设施方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后核保密城市的后续发展
    4.1 核裂变材料生产厂
        4.1.1 原有核裂变材料生产厂
        4.1.2 新建核裂变材料生产厂
    4.2 核武器科学研究中心
        4.2.1 第11设计院的壮大
        4.2.2 新建第1011研究院
    4.3 核武器批量生产厂
        4.3.1 第11设计院新建551厂
        4.3.2 新建933厂
        4.3.3 新建1134厂
    4.4 核工业发展的阶段及其阶段性特征
        4.4.1 核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4.4.2 核工业发展的完善和成熟阶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核保密城市特殊的管理机构
    5.1 特殊管理机构的确立及演变
        5.1.1 中央管理机构的确立
        5.1.2 中央管理机构的演变
        5.1.3 地方管理机构的确立及演变
    5.2 特殊管理机构采取的管理举措
        5.2.1 特殊的人才措施
        5.2.2 特殊的物质保障措施
        5.2.3 特殊的安全和保密措施
        5.2.4 特殊的监督措施
    5.3 特殊管理机构的整体特征和优缺点
        5.3.1 核工业管理的整体特征
        5.3.2 核工业管理机构的优缺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核保密城市发展的整体评价
    6.1 核保密城市发展的整体特征
        6.1.1 城市居民的社会构成方面
        6.1.2 城市功能方面
        6.1.3 城市管理方面
    6.2 核保密城市发展之得
        6.2.1 形成了核武器综合体
        6.2.2 凝聚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6.2.3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6.2.4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6.2.5 保障了苏联在与美国的核军备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6.3 核保密城市发展之失
        6.3.1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3.2 损害了人体健康
        6.3.3 破坏了生态环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苏联核计划:文献资料》目录(摘录)
    附录二 苏联核工业管理机构演变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5)博特罗绘画艺术中的戏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费尔南多·博特罗绘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
        (一)博特罗“经典再现”系列绘画作品
        (二)戏仿
        (三)反讽
第一章 博特罗运用戏仿元素的方法解读
    一、博特罗绘画的戏仿成分——“胖”
        (一)博特罗绘画的“几何”之胖
        (二)博特罗绘画的“线条”之胖
        (三)博特罗绘画的“体积”之胖
    二、博特罗的“胖”与其它大师描绘“胖子”的不同涵义
第二章 博特罗绘画运用戏仿的过程分析
    一、博特罗戏仿作品的“戏”与“仿”的图像分析
        (一)梵高的《我的卧室》与博特罗的《我的卧室》之比对
        (二)安格尔的《利维埃小姐像》与博特罗的《利维埃小姐像》之比对
        (三)博特罗“经典再现”系列作品中“仿”的解读
        (四)博特罗“经典再现”系列作品中“戏”的解读
    二、其他艺术家或领域的戏仿创作
    三、“戏仿”映射在博特罗身上“借形不借意”的独特性
第三章 博特罗绘画艺术中的戏仿意义
    一、博特罗绘画戏仿背后的反讽意义
    二、对现当代艺术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博特罗生平简介
附录2 :博特罗的经典再现系列作品及名称
附录3 :博特罗在各地的重要展览详单
附录4 :引用图片资料的相关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遥望雪山的舞者 ——内地藏族舞者李小勇(夏荣顿珠)的心路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舞蹈人类学研究中的舞蹈人:研究对象定位
    第三节 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
        一、舞蹈人类学
        二、符号互动理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三、蒂姆斯·赖斯(Timothy Rice)的理论
        四、关于诠释社会科学
    第四节 本文的表述方式
    第五节 有关中国舞蹈人的历史记载及研究文献回顾
        一、有关舞蹈人类学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历史文献中的舞蹈人记录
        三、现代中国关于舞蹈人的材料
第二章 日常性、神圣性与舞蹈
    第一节 何谓日常性
    第二节 何谓神圣性
    第三节 日常性、神圣性与舞蹈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舞蹈艺术的日常性
        二、舞蹈艺术的神圣性
        三、日常性、神圣性与舞蹈的关系
第三章 李小勇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李小勇的简介
        一、李小勇的基本概况
        二、李小勇的家庭状况
    第二节 李小勇(夏荣顿珠):一位内地藏族舞者的心路历程
        一、未成年时期(1974——1992年)
        (一) 因“武”学“舞”
        (二) 从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86级中专班说起
        二、成年时期(1992-1999)
        (一) 选择过后的迷惘——记在广州南方歌舞团的那两年
        (二) 藏族青年的现代舞之路
        (三) 与湖北结缘
    第三节 李小勇年谱
    小结
第四章 舞蹈:生存手段和生命形式相互交织
    第一节 生存之舞
        一、作为舞蹈演员的李小勇
        二、作为舞蹈编导的李小勇
        三、作为舞蹈教师的李小勇
    第二节 生命之舞
        一、摇滚之舞——夏荣顿珠的“崔健”情结
        二、诉说之舞——夏荣顿珠的诗歌灵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7)智利中学生汉语学习行为研究及对策 ——以GABRIELA MISTRAL中学为分析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学习行为定义的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中国学生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1.3.2 外国学生汉语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第2章 理论依据
    2.1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理论
        2.1.1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2.1.2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2.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智利中学汉语教育情况
    3.1 智利中学汉语教育概况
    3.2 智利纳塔雷斯港市GM中学汉语教学现状
        3.2.1 学习环境情况
        3.2.2 汉语课程设置情况
        3.2.3 汉语教师配备及其生活环境情况
        3.2.4 学生汉语学习情况
第4章 调查与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的目的和设计
        4.1.2 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
        4.1.3 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
        4.1.4 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
        4.1.5 学生监护人受教育水平分析
    4.2 观察访谈
        4.2.1 观察与访谈的个体选择及设计
        4.2.2 对学生A观察与访谈的分析
        4.2.3 与学生A家长Alejandra的访谈
        4.2.4 对学生B观察与访谈的分析
        4.2.5 与学生B家长Gloria的访谈
        4.2.6 与校长Luis的访谈
第5章 对策
    5.1 学校
        5.1.1 教学方面
        5.1.2 管理方面
    5.2 政府方面
        5.2.1 智利教育部
        5.2.2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5.2.3 中国驻智利大使馆文化处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汉语学习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B: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C:访谈提纲

(8)东盟方式的运作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东盟与东盟方式
    第一节 东盟总体概述与东盟组织的认识
    第二节 东盟方式与东盟成员国扩大的理解
第二章 “大东盟”发展困境
    第一节 东盟共同体建设的困境
    第二节 东盟地区性问题的影响
第三章 “东盟方式”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从东盟法律文本看东盟方式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从组织架构和决策原则看东盟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 从成员国行为看东盟方式的变化
第四章 东盟方式困境的建构主义解释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框架
    第二节 规范的兴起、扩展与内化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Resumen
缩略符号及说明
第一章 引论
    1.1 先行研究
        1.1.1 西汉/汉西翻译的研究现状
        1.1.2 西汉翻译实践的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多元翻译观
        1.2.2 西班牙语委婉语
    1.3 研究结构
第二章 委婉语现象
    2.1 委婉语的界定
        2.1.1 委婉语的定义
        2.1.2 委婉语的内涵
        2.1.3 委婉语的辨识
    2.2 委婉语的生成
        2.2.1 委婉语的形成原因
        2.2.2 委婉语的认知过程
        2.2.3 委婉语的构成原则
    2.3 委婉语的特征
        2.3.1 民族性
        2.3.2 地域性
        2.3.3 时代性
        2.3.4 社会性
第三章 西班牙语委婉语的种类
    3.1 避讳性委婉语
        3.1.1 关于宗教和神秘力量的委婉语
        3.1.2 关于动物的委婉语
        3.1.3 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3.1.4 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3.1.5 性指涉的委婉语
        3.1.6 排泄现象的委婉语
    3.2 交际性委婉语
        3.2.1 礼貌称谓
        3.2.2 社会尊重
        3.2.3 态度与情感
    3.3 职能性委婉语
        3.3.1 政治领域
        3.3.2 军事领域
        3.3.3 治安领域
        3.3.4 经济领域
        3.3.5 专业技术领域
第四章 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构成
    4.1 副语言手段
        4.1.1 无声委婉语
        4.1.2 超语言特征委婉语
        4.1.3 肢体委婉语
    4.2 语言手段
        4.2.1 语音手段
        4.2.2 语义手段
        4.2.3 语法手段
        4.2.3.1 名词的异变
        4.2.3.2 动词的异变
        4.2.4 句法手段
        4.2.5 修辞手段
        4.2.6 其他语言手段
    4.3 非语言手段
第五章 西班牙语委婉语的语言翻译
    5.1 等值翻译
    5.2 等效翻译
        5.2.1 增译法
        5.2.2 减译法
        5.2.3 转换法
    5.3 对等度
    5.4 假对等
    5.5 语言翻译观的局限性
第六章 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文艺翻译
    6.1 译者主体性
    6.2 文体规范性
        6.2.1 科技文体
        6.2.2 应用文体
        6.2.2.1 广告
        6.2.2.2 公示语
        6.2.3 新闻文体
        6.2.4 文学文体
        6.2.4.1 纪实作品
        6.2.4.2 小说
        6.2.4.3 诗歌
        6.2.5 字幕翻译
    6.3 翻译的变体
    6.4 文艺翻译观的局限性
第七章 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文化翻译
    7.1 归化法
    7.2 异化法
        7.2.1 音译法
        7.2.2 借用法
        7.2.3 阐释法
    7.3 注释
        7.3.1 解释性注释
        7.3.2 评论性注释
    7.4 后现代主义译法
        7.4.1 女性主义译法
        7.4.2 后殖民主义译法
    7.5 同化度
    7.6 文化翻译观的局限性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综述
    8.2 研究价值
    8.3 研究局限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1950-2010年世界西汉及汉西翻译方向的论文
        附录1.1 中国及西班牙语国家西汉及汉西翻译方向硕博士论文
        附录1.2 中国及西班牙语国家西汉及汉西翻译方向期刊论文
        附录1.3 中国及西班牙语国家西汉及汉西翻译方向论文集论文
        附录1.4 中国及西班牙语国家西汉及汉西翻译方向着作
    附录2. 1950-2010年世界西班牙语作品及文件的中译本
        附录2.1 西班牙语作品及文件的中文译着
        附录2.2 西班牙语作品及文件的中文选集
    附录3. 1950-2010年世界关于多元翻译的研究状况
    附录4. 1950-2010年中国关于西班牙语委婉语的论文

四、拉美小胖子越来越多(论文参考文献)

  • [1]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D]. 刘程悦. 湖北民族大学, 2021
  • [2]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D]. 解金鹏.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3]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天津市X社工机构的个案为例[D]. 闻天硕. 新疆大学, 2020(07)
  • [4]苏联核计划中的核保密城市研究(1945~1953)[D]. 张文华. 吉林大学, 2019(10)
  • [5]博特罗绘画艺术中的戏仿研究[D]. 王莉莎.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遥望雪山的舞者 ——内地藏族舞者李小勇(夏荣顿珠)的心路历程[D]. 甘白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7]智利中学生汉语学习行为研究及对策 ——以GABRIELA MISTRAL中学为分析个案[D]. 姚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6(04)
  • [8]东盟方式的运作困境[D]. 张登科. 厦门大学, 2014(08)
  • [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D]. 高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12)
  • [10]旅行又不是斗地主[J]. 蔻蔻梁. 喜剧世界(下半月), 2013(04)

标签:;  ;  ;  ;  

拉丁美洲的胖子越来越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