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变成“锁链”

别让“爱”变成“锁链”

一、莫让“所恋”成“锁链”(论文文献综述)

丁建雄[1](2020)在《庄子媒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庄子媒介思想是庄子传播思想研究的一部分。在庄子视域下,媒介是“心”的延伸。“心”是无形的,区别于有形的物质实体,侧重于精神世界,包含了道德、精神、情感、思想、信念等要素于其中。庄子尤为重视“心”——好似麦克卢汉重视的“中枢神经系统”——因为“心”才是真正的自己,其次是身体,而其他的一切外物则是“心”的附属以及身体的延伸,即媒介。可以说,在庄子那会儿就已有“万物皆媒”的观念了。媒介还包含了一部分无形之物,判别标准是看其是否“可易”,不可易者不是媒介,例如“道”、思想精髓、真情等不是媒介。如古语所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鹅毛是媒介,但情谊不是媒介。媒介之判断需举一反三。媒介并不是中性的,有冷媒介与暖媒介之分,这不在于媒介的使用者,而是在于媒介本身性质的冷暖。冷媒介危害“心”、冰冻“心”,会使人的情感和道德大大减少,最终异化成“机心”——机器般的心,人会变了像麻木不仁的资本家那样,甚至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暖媒介暖心,有温情在其中,不至于让人变得残酷无情。当然,冷暖媒介是相对而言的,通常冷媒介会转变成暖媒介,因为没有最冷的冷媒介,只有更冷的冷媒介。因而,使用媒介前要警惕媒介,特别是新媒介,避免媒介伤真性。这是最基本的,之后才能谈媒介使用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将媒介“无用”化,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其功利价值,因为“无用乃大用”,会有你意想不到之妙效;第二种,是超越媒介之有待,立于无待之境,这时你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能像庄子那样无待于媒介,逍遥游世。第三种,融“道”于媒介之中,这样能将自身及媒介无限升华,无限接近于媒介运用的最高境界,这是再高的技术都不能企及的。庄子有许多媒介寓言,有的媒介有有形实体,有的是无形的。这些媒介如文字、书籍、弓箭、刀剑、渔具、鞭子、画画、火把、葫芦、竹竿、舟、车、锁、萧等,还有法律、朋友圈儿、“鬼”等等。这些媒介寓言皆贯穿着庄子的媒介核心思想在其中。庄子虽然是先秦诸子之一,生活在古代,但其媒介思想对当今被各种高端媒介所包围着的人们很有启发意义,需用心体会。

陈晋[2](2017)在《当代中国人情消费异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推崇礼尚往来的人情社会,人情消费在我国往往具有极其特殊又更为复杂的意义和内涵。时至今日,以“人情”为标签的消费模式仍然是人们日常支出中的重要一环,人情消费俨然已经成为促进人际交往、维系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有人因而乐此不疲,有人为此叫苦不迭......无可否认,适度与理性的人情消费可以加深彼此间的联系,承载并内化为人与人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可,构建一种互惠、和谐的社会关系,起到拉近人情、润滑关系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文化原因、社会原因以及人们自身心理原因等因素的变化,人情消费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异化之势,如人情消费的性质发生偏离,工具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人情消费向年轻群体的蔓延,以及打着人情消费的幌子,滋生出权利寻租与政治腐败的温床等,人情消费正在陷入“消费日盛”,“人情日衰”的悖论,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因而,研究我国当代人情消费的异化问题,现已成为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理论课题。本文在梳理、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以马克思异化理论为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当代人情消费的异化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第一章从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点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二章重点阐述人情消费异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者的异化理论,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石。第三章从人情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行阐述,结合三个典型案例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人情消费异化带来的各种危害,最后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让异化的人情消费回归到合理的轨道上来,回归到理性、互惠的消费初衷,从而使人情消费真正实现增进人情、维系感情的作用,真正扮演社会关系润滑剂的角色,为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扭转并消除社会不正之风献计献策。

姜彦臣[3](2017)在《《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文中提出《妇女杂志》(1915—1931)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久、覆盖面最广的女性期刊,发行17年间,影响深远,是近现代中国女性文化的典型代表。当代学界对其有诸多研究,但对杂志中丰富的女性文学批评却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首次全面整理《妇女杂志》中45位女性作者所作的51篇文学批评作品,采用细读方式,分析其具体内容与理论特征,进而深入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特征与发展路径。论文共分六章。第一、二章概述《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作品与作者。共整理发现51篇女性所作文学批评,以1920年为界,分为文言和白话两个阶段,据其内容特征大致可分为诗话类作品、研究性作品和随笔类作品三类。写作这些批评作品的共计45位女性作者,大都未见有生平考述。研究发现,这些女性大都在新式学堂或家族私塾中接受过教育,其中有女学教师、女学校长、社会活动家、革命者;她们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名流也多有往来。在地域上,以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的作者为多。第三章主要对女性诗话类作品进行了考察。在《妇女杂志》连载的《小南强室笔记》《镜台螺屑》《瓶笙花影录》《瑶台玉韵》4部女性诗话中,或侧重“论诗及事”,或侧重“论诗及辞”;采用以意逆志、本事批评、比较批评等方式,对明清时期的106位女性诗人及其诗作进行了点评。被女性诗话评论的女诗人集中于江南一带,多为闺秀作家,诗话的女性作者推重德才兼具的女诗人,对“清”“情”、怨而不怒、风格自然的诗歌赞誉有加。第四章主要分析具有研究性质的批评作品,包括6篇文言作品和11篇白话作品。研究发现,这些批评,涉及对女性与文学关系的多角度探究,女性作者们对铭文、歌谣表示出特别的兴趣,她们或综论中国诗文发展流变过程,或比较文言作品与白话文,或倡言白话作为新文体的社会功用。还有的文章对顾太清、朱淑真、赛维宜夫人等女性作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女性作者多采用社会批评视角,体现出人本主义文学观,也可从中看到她们女性主义文学观念的萌芽。第五章探讨随笔类批评作品。随笔类批评共计29篇,主要为序文、读后感以及其他性质的随笔。在这些批评作品中,有对女性文学创作动机的描述(包括记录个体经验、坎坷生平诱发创作、有合适的创作机缘几个方面)、对作品独具视角的评论;对文学阅读问题的多方面探讨(包括对阅读功用、阅读倾向、阅读要求的讨论几个方面),还有对文章写作方法的讨论(包括阐述游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指导写作教育的进行、阐释写作需要实践与理论的储备)等。体现了女性批评作者日渐开放的视野与视角独特的批评特征。第六章总结《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特征与研究价值。批评语体由文言向白话,批评形式与对象由单一到丰富,批评话语由传统到现代是《妇女杂志》女性文学批评呈现出的总体特征。这批女性批评作者及作品,对于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而言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这些女性文学批评真实记录和保存了当时女性的创作状态、文学阅读等情形,极具史料价值。《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作品真实反映了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成长历程。女性作者们对女性诗作的品评、对女性与文学关系的强调、将女性文学与追求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结合起来的批评思路,均体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女性文学批评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梁斌[4](2016)在《奥登的思想历程及其诗歌创作研究》文中提出威斯坦·休·奥登是20世纪英美诗坛上的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一般认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其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第一阶段主要为心理学思想,第二阶段主要为左倾政治思想,第三阶段主要为基督教思想。本文采取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心理分析等批评方法深入分析奥登不同时期思想的主要内容、产生根源、转变缘由,以及三种主要思想之间的矛盾、联系、承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大量的文本分析,对奥登思想在作品中的具体显现和对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详尽的探讨。本文主要分为五章。前面两章探讨奥登的多种思想及其关系,后面三章阐述奥登三种思想和诗歌创作的联系。具体而言,第一章论述奥登三种主要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转变过程。他的心理学思想受到弗洛伊德、格罗代克、霍默·莱恩、莱亚德、荣格等心理学家的影响,形成了带有诊断性质的艺术观,将诗歌艺术作为观察人性的工具和治愈人心的药方。他的政治思想根源于1930年代动荡的时局,他选择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关注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论等对他影响深远,他了解到资产阶级背后的丑陋,对共产主义拯救世界寄予期待。他的基督教思想根源于其教会家庭,他幼年时一直遵从母亲的宗教引导,直到青少年时期接触了大量科学理论,他开始对宗教产生怀疑,宣称放弃原有的信仰。不过当1930年代末他开始研究克尔恺郭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理论之后,他逐步理解了基督教的真正含义,重新参加礼拜,并承认自己对基督教信仰的回归。第二章研究奥登三种思想的重要特点——交融性与持续性。交融性体现在虽然三种思想截然不同,但依然存在着交叉与融合。奥登对于世界的整体看法由基督教转向心理学分析再转向左倾政治最后又回归基督教,这是一个继承与累积的过程,它们都建立在奥登救民救世的基本初衷之上。持续性则表现为尽管三种思想阶段分明,但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持续一生的影响。心理学赋予了奥登治愈人心的使命感和心理分析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教会奥登客观、历史、辩证的思考方式,而基督教则给予奥登对爱的关注与对人的关怀,这三方面融入到奥登的创作思想之中,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都有体现。第三章分析奥登的心理学思想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具体从病态人格、死亡阴影、自我困境、以及爱的治愈等方面探讨了心理学思想在内涵方面对奥登诗歌创作的影响,同时指出心理学思想在形式上也影响了奥登的诗歌创作,并分别从寓言式写作和诗歌的风格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章讨论奥登的左倾政治思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阐述他是如何通过作品表明他的左翼立场,表达他对资产阶级的批评和对无产阶级斗争的鼓动,同时他还常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并试图通过诗歌去呼吁人们反抗不公与暴政,进行社会变革。本章还从“鹰的视域”及言语风格两方面分析了奥登左倾政治思想对其诗歌创作在形式上的影响。第五章论述基督教思想在奥登诗歌创作中的表现。通过对他晚年诗歌的研读,可以发现他的基督教信仰是虔诚的,但也是理性的。虔诚表现在他通过大量颂祷式写作和宗教式隐喻来表达对上帝之光的信赖与推崇,而理性则表现在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宗教观念,他对宗教的颂扬也更多在于其能够实现他“爱邻如己”的救世信条。通过上述讨论,本文得出的结论为,奥登的三种思想彼此之间存在着交集和联系,并且对奥登都有终其一生的深刻影响。心理学思想对于奥登的诗歌创作产生最大的影响在于诊断性的艺术观,认为可以借助诗歌艺术来治愈人病态的心灵;而左倾政治思想的影响在于让奥登持续地对现实社会保持关注,并学会以客观、辩证、理性的角度来看待社会问题,提出社会改革;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在于让奥登坚信“爱邻如己”是与生俱来的使命,只有沐浴在上帝的光环之下,才能获得灵魂的栖息之所,获得平和的精神乐土,从而在荒芜的世界中坚强而安定地生存。

李莉[5](2006)在《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时期乡族小说》文中研究说明以“农民”、“农村”为描写重心,以“土地、乡村、故园”为精神血缘的“乡土小说”跟随中国现当代文学生存了近一个世纪。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工业毫不留情地袭击着农村的每个角落,现代观念对农民实施着规模空前的洗脑政策,“农民”概念彻底改写,乡村历史被不断刷新……。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乡土小说”原有的内涵再也无法囊括这些新变化、新事象,有必要对它进行修正并赋予新的命名,“乡族小说”概念由此诞生。修正“乡土小说”概念,打破了原有概念的阈限,扩大了其研究空间,解决了文学界对系列“乡土”小说簇概念使用混乱的问题,使所有关于农民、农业、农村(乡村)和故土的小说都能纳入到同一范畴考察研究。用“乡族小说”指称所有根源于“乡土”的小说,将其作为一个体系加以探讨,填补了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同时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思维,为文学创作实践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乡族小说作为一个小说体系,它以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视野,以审美性作为逻辑框架,探讨了现代化如何影响乡族小说的创作,以及乡族小说是如何以镜像的方式艺术地反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论文首先研究了现代语境中乡族小说的演进轨迹及其多元形态。传统小说的三要素被膨化,叙述视阈从乡村扩展到城市,扩大了文学的乡土边界;故事时间从当下现实延伸到历史,催生了一大批乡族历史小说;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地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从平面单一向立体多元转化。传统乡族小说遗留的“传统”在新时期乡族小说中也有扬有弃:理性批判精神不断衰变而反思精神逐渐确立;人道主义精神继续传承且有光大之势;宏大叙事逐步消隐,史诗风格仍然流行;“乡土”色彩渐渐淡化;文化韵味依旧浓烈。演进中的新时期乡族小说呈现四种形态:一是生存型乡族小说,主要颂扬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精神,其风格悲凉沉郁。二是情感型乡族小说,表达乡村社会人的各种纯美情感,以此对抗现代社会情感商品化,富有理想主义色彩。三是变革型乡族小说,主要反映社会变革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地位、精神风貌的变化。它紧贴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四是文化型乡族小说,对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胁迫下的沉浮命运做了生动描绘。其次是研究新时期乡族小说的人物谱系。现代化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农民担当这场变革的主角,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道德伦理观也在现代化的阵痛中发生裂变。裂变的结果是三类农民的产生:最能体现农民奋斗精神的是乡村“能人”。他们个性鲜明,头脑精明,进取心强,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军人物,其言

王永豪[6](2006)在《无言的逍遥 ——论庄子文化诗学思想对生存层面及语言层面的思考》文中认为文章题目暗含三层意思,其一暗指《庄子》思想的理想境界是实现人生的自由逍遥;其二意谓这种逍遥的实现是通过超越生存、语言两个层面而获得;其三隐含庄子文化诗学思想在其实现逍遥过程中有着从生存论向语言论的转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其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关注。“逍遥游”是精神的自由自在,是对人性的一种高举。我们通过梳理历代庄学研究者对“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从整体上考量庄子思想中“逍遥游”内涵,再对《逍遥游》进行细读,从而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为由低至高的三个层面,即:“无己”逍遥、“无功”逍遥与“无名”逍遥。“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一根红线,庄子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来建构其文化诗学思想大厦的。“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大多庄学研究者仅仅笼统地把“逍遥游”理解为“自由自在”,而忽视“逍遥游”境界具有层面上的差别和达到“逍遥游”的前提条件。我们通过梳理前人对庄子“小大之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小大之辨”是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前提。并且考察中国先秦典籍中“大”这一范畴的不同内涵,指出庄子文化诗学思想中的“大”与先秦其他各家不同,超越了伦理层面的道德意义而更具有审美层面的内涵,与处于西方文明源头的朗加纳斯的崇高范畴具有汇通意义。位于人类文明早期的朗加纳斯和庄子在各自文化的源头确立了崇高在社会及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一次提升,是对人超越现实要求的肯定。庄子文化诗学思想对生存层面的关注是在对“人性”和“世界”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在继承老子、反对儒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因此,我们研究庄子对生存层面的关注重点探讨庄子对人性的思考。庄子人性观是庄子思想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物我相融、放德而行的自然人性观,研究这种人性观对现代社会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庄子思想中物我齐一观点是对人性的庇护,使人的心灵在乱世能够保持一种纯朴自然状态。我们以拉康欲望理论汇通庄子物我齐一思想,以期管窥庄子物我齐一思想的无意识心理内涵。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深切了解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儒家“克己”思想和庄子“无己”思想的区别在于儒家强调人向社会整体的皈依,庄子则追求人向自然整体的融合。只有用“无己”的方法达到人与世界的物我齐一,通过人向自然整体的回归才能更好地维护人的淳朴本性。庄子对世人生存层面的关怀与庄子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多事之秋,如楚狂接舆所言:“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人间世》)庄子认为,天下大乱是由于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

吴甘霖[7](2003)在《莫让“所恋”成“锁链”》文中研究说明

二、莫让“所恋”成“锁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让“所恋”成“锁链”(论文提纲范文)

(1)庄子媒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庄子媒介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三、关于庄子传播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四、本文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庄子媒介思想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万物皆媒:媒介是心的延伸
        一、庄子视阈下的“心”
        二、媒介是“心”的附属及延伸
        三、媒介验证:可易为媒
    第二节 拒斥冷媒介:防止人心异化的自我保护
        一、冷媒介与暖媒介的概念
        二、冷媒介转暖:标志人心异化升级
    第三节 涵道于物:媒介使用的大成境界
        一、警惕媒介伤真性,一毛不拔不殉物
        二、超越媒介之有待,乘大道而逍遥
        三、将媒介无用化,无用乃大用
        四、涵道于媒:通于一而万事毕
第二章 庄子的具体媒介观点解析(上篇)
    第一节 庄子对“言媒介”的看法
        一、言是意的延伸
        二、言者在意,得意忘言
        三、读无用之书,言无用之言
    第二节 庄子对“朋友圈”的看法
        一、朋友圈是“友情”的延伸
        二、交“无用之交”
        三、惠庄之交,同与天地为友
    第三节 庄子论“鬼”:心之异变
        一、见鬼:鬼由心生
        二、梦魇:梦中梦的延伸
    第四节 庄子治身
        一、躯体是“心”之媒介
        二、大道至简,无为治身
        三、返璞归真,以静养生
    第五节 庄子论钱与权
        一、不丧己于财,守有道之千金
        二、人之贵贱不在权,庄子视权如浮云
第三章 庄子的具体媒介观点解析(下篇)
    第一节 武器媒介:剑与箭的境界
        一、庄子舞剑,意在赵王
        二、绝世高手,不射之射
    第二节 计谋型媒介
        一、投其所好的笼子
        二、免费的午餐
    第三节 钓鱼媒介及其境界
        一、远离纷争,为闲而钓
        二、钓而莫钓,无为而钓
        三、鲲鹏之钓,涵道于钓
        四、庄子钓鱼,穷困潦倒
    第四节 鱼及其媒介环境的异化
        一、捕鱼媒介的异化
        二、鱼所处媒介环境的异化
    第五节 防御大盗的锁
第四章 总结反思与现实启发
    第一节 总结与反思
        一、核心思想部分总结
        二、具体媒介观点总结
        三、本文写作反思
    第二节 现实启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2)当代中国人情消费异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人情消费异化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人情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解析
        2.1.1 人情定义
        2.1.2 人情消费定义
        2.1.3 异化的定义
        2.1.4 人情消费异化的定义
    2.2 人情消费异化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异化理论
        2.2.2 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消费理论
        2.2.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中国人情消费异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3.1 人情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
        3.1.1 性质异化:工具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3.1.2 主体异化:呈现年轻化趋势
        3.1.3 目的异化:以人情消费为名,行变相贿赂之实
    3.2 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
        3.2.1 生产力发展是人情消费出现异化的物质前提
        3.2.2 文化因素是人情消费出现异化的重要诱因
        3.2.3 制度缺失是人情消费出现异化的社会根源
    3.3 小结
第4章 当代中国人情消费异化的危害及扬弃路径
    4.1 人情消费异化的危害
        4.1.1 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4.1.2 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1.3 滋生腐败现象,败坏社会风气
    4.2 人情消费异化的扬弃路径
        4.2.1 加强思想教育,实现人情消费由异化到理性的回归
        4.2.2 重塑乡规民约,发挥官员的带头表率作用
        4.2.3 完善体制机制,净化人情消费的社会土壤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3)《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作品概貌
    1.1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作品篇目
    1.2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语体特征
    1.3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体裁
        1.3.1 1915—1919:文言文阶段批评作品的体裁
        1.3.2 1920—1931:白话文阶段批评作品的体裁
第二章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作者情况
    2.1 女性文学批评作者的生平考察
    2.2 女性作者的生平特征与地域分布
        2.2.1 生平特征
        2.2.2 地域分布
第三章 《妇女杂志》中的女性诗话
    3.1 女性诗话的类型:“论诗及事”和“论诗及辞”
        3.1.1 侧重“论诗及事”:《小南强室笔记》《镜台螺屑》《瓶笙花影录》
        3.1.2 侧重“论诗及辞”:《瑶台玉韵》
    3.2 女性诗话的批评对象:明清女诗人及其诗作
        3.2.1 地域文风对才女的影响
        3.2.2 女诗人特征:才华与德行并重
        3.2.3 女诗人身份:闺秀作家、平民、妓女、尼姑
    3.3 女性诗话的品评倾向
        3.3.1“清”
        3.3.2“情”
        3.3.3 怨而不怒
        3.3.4 自然
    3.4 女性诗话的批评方法
        3.4.1 知人论世
        3.4.2 摘句点评
        3.4.3 本事批评、比较批评
第四章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性作品
    4.1 女性与文学研究
        4.1.1 倡导女性文学的发展方向
        4.1.2 阐述女性与文学的关系
        4.1.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观
    4.2 文体研究
        4.2.1 铭文
        4.2.2 歌谣
        4.2.3 文体观念
    4.3 作家研究
        4.3.1 中国古代女词人研究:朱淑真、顾太清
        4.3.2 外国女作家研究:赛维宜夫人
    4.4 批评视角与文学观念
        4.4.1 社会批评视角
        4.4.2 人本主义文学观念
        4.4.3 女性主义文学观的萌芽
第五章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随笔类作品
    5.1 描述女性创作动机
        5.1.1 自觉记录个体经验
        5.1.2 坎坷生平诱发创作
        5.1.3 女性创作需有机缘
    5.2 视角独特的作品评论
        5.2.1 视角新颖的阅读感想
        5.2.2 女性视角的独特体会
    5.3 探讨文学阅读问题
        5.3.1 文学阅读的功用:有助于精神世界
        5.3.2 文学阅读的倾向:传统文学与新文学
        5.3.3 文学阅读的要求:精英阅读意识
    5.4 文章写作方法讨论
        5.4.1 游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
        5.4.2 如何进行写作教育
        5.4.3 写作需要实践与理论储备
第六章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特征与研究价值
    6.1《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特征
        6.1.1 批评语体:由文言到白话
        6.1.2 批评形式与对象:由单一到丰富
        6.1.3 批评话语:由传统到现代
    6.2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价值
        6.2.1 资料价值
        6.2.2 理论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
    张芳芸 发刊辞三
    华慧纬 论游历有益于文学
    叶雪梅 郑康成诗婢赞并序
    孙景谢 湘痕吟草序
    朱周国真 女学生自修用书之研究(节选)
    张朱翰芬 读书随笔(节选)
    玉俞 髫龄梦影
        自序
    周钟玉 小南强室笔记 (节选)
    陈定文 汪梦仙女史诗稿序
    贝李素筠 教授国文作法之状况(节选)
    程嘉秀 镜台螺屑(节选)
    汤潕筠 读前后赤壁赋书后
    倪徽玙 书季芳树刺血诗后
    殷同薇 论文章之体别
    金蘅 论文章之体别
    金蘅 问古人器物必铭后之好事者或效为之而文质殊尚意者微意所寄会有不同与试申其说
    朱啓华 问古人器物必铭后之好事者或效为之而文质殊尚意者微意所寄会有不同与试申其说
    殷同薇 中国古乐叙略
    林德育 泰西女小说家论略
    杨宾瑜 问诸生诵苏髯翁上梅直讲书有日矣能本日来研诵之所得以说明其段落篇法及主旨欤
    钱瑞媝 问诸生诵苏髯翁上梅直讲书有日矣能本日来研诵之所得以说明其段落篇法及主旨欤
    童秀华 读兰亭集序书后
    易瑜 瓶笙花影录(节选)
    袁明先 游历增文思说
    胡棣华 读兰亭集序书后
    缪程淑仪 新文体之一夕谈
    梁一真 读前号
    杨竹冰 这样的过去了(节选)
    余哲贞 女学生的课外读物(节选)
    音奇 女学生的课外读物
    宋淑贞 期望女文学家的崛起
    王荷卿 歌谣中流露的爱
    邱桂英 希望可以实践(节选)
    逸纹 使精神有所寄托
    濮舜卿 易卜生与史德林堡之妇女观
    素芬 性欲与人生
    潭华仙子 瑶台玉韵(节选)
    辉群 歌德的着作及其爱人
    秋水女史 有备无患(节选)
    寤寐女士 自述读书经过书
    酴釄 我的良伴
    景芳女士 课余的伴侣
    苏雪林 清代女词人顾太清
    白蒲 华尔摩夫人
    王春翠 中国妇女文学谭片
    陈漱琴 朱淑真生查子词辩诬
    杨润馀 赛维宜夫人及其尺牍
    杨润馀 乔治桑之《我的生活史》 (译序)
    白蒲 罗霭伊夫人
    李君毅 从爱伦凯到柯伦泰
    白蒲 葛莱德
附录二

(4)奥登的思想历程及其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奥登的多种思想及其转变
    第一节 奥登的心理学思想
        一、弗洛伊德对奥登的影响
        二、其他心理学家对奥登的影响
    第二节 奥登的左倾政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对奥登的影响
        二、诗人奥登对政治的参与
    第三节 奥登的宗教思想
        一、克尔恺郭尔对奥登的影响
        二、奥登的宗教思想轨迹
第二章 奥登思想的交融性与持续性
    第一节 奥登思想的交融性表现
        一、心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
        二、心理学与宗教劝慰
        三、政治与宗教的碰撞与融合
    第二节 奥登思想的持续性表现
        一、心理研究影响奥登一生的创作
        二、持续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
        三、不变的基督教情结
        四、思想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矛盾分析
第三章 心理学思想与奥登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心理学思想影响下的诗歌内涵
        一、病态的人格与艺术性诊断
        二、死亡的阴影
        三、自我的困境
        四、爱的治愈
    第二节 心理学思想影响下的创作形式
        一、寓言式写作
        二、晦涩阴郁的文风
第四章 左倾政治思想对奥登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左翼立场的政治关注
        一、批判资产阶级
        二、挖掘社会问题
        三、呼吁社会变革与斗争
    第二节 政治诗歌的创作形式
        一、鹰的视域
        二、高昂激进的措辞
第五章 基督教思想对奥登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虔诚而理性的基督教信仰
        一、虔诚的信仰
        二、独特理性的宗教观念
        三、爱邻如己的信教原则
    第二节 宗教式的创作形式
        一、宗教式隐喻
        二、颂祷式语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词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时期乡族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概念的断裂与意义的生长
第一章 乡族小说与“现代”语境
    第一节 乡族小说对“现代”与“传统”的阐释
        一、中国农村进入“现代”语境的发生学考察
        二、“现代性”的含义及其对乡族小说的影响
        三、乡族小说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第二节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嬗变轨迹与多元形态
        一、新时期乡族小说的递嬗演进
        二、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发展轨迹
        三、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多元形态
第二章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形象谱系
    第一节 形象谱系之一:乡村宰制者
        一、生存型“能人”
        二、商业型“能人”
        三、政治型“能人”
    第二节 形象谱系之二:乡村女“能人”
        一、叛逆型女“能人”
        二、道德型女“能人”
        三、事业型女“能人”
    第三节 形象谱系之三:乡村贫困群体
        一、“人穷志不穷”型群体
        二、“人穷志也穷”型群体
        三、“志穷人不穷”型群体
    第四节 形象谱系之四:游走的“边缘人”
        一、“边缘人”的兴起与农民形象的改写
        二、忍让型“边缘人”
        三、“自我”认同型“边缘人”
第三章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审美哗变
    第一节 新时期乡族小说审美哗变(之一)
        一、创作路向的转轨与“真实性”的重新阐释
        二、现实主义写作与现代技巧的并置
        三、写作姿态的转变与新形象的塑造
        四、叙事视角的多元与跨文体写作
    第二节 新时期乡族小说审美哗变(之二):悲喜二重奏
        一、肉身之痛与灵魂之美
        二、生存之苦与精神之乐
    第三节 新时期乡族小说审美哗变(之三):话语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一、贾平凹小说中古语的现代神韵
        二、“马桥”方言的文化底蕴
    第四节 审美哗变之隐忧与反思
        一、乡族长篇小说的衰落与写作的凝滞
        二、文学精神的缺失与经典形象的缺席
        三、苦难作为精神救赎
        四、道德作为审美支柱
第四章 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
    第一节 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
        一、“乡土民间文化”的概念
        二、乡土民间文化的两种表现形态
        三、乡土民间文化的存在形态及创造层级
        四、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
    第二节 乡土民间的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一、乡土民间民俗礼仪的情感意味
        二、乡土民间民俗礼仪的社会反思意味
        三、乡土民间民俗礼仪的道德隐喻意味
    第三节 乡土民间的传统艺术:末路中兴
        一、乡土民间的说唱艺术
        二、乡土民间的“杂类”艺术
    第四节 乡土民间的神秘文化:民间信仰的终结
        一、人对“神人”的信仰
        二、人对自然的信仰
        三、人对神鬼的信仰
结语:一个等待批判的概念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无言的逍遥 ——论庄子文化诗学思想对生存层面及语言层面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之可能
    三、研究之意义
第一章 无待“逍遥游”
    一、“逍遥游”内涵
        (一) “逍遥”义辨
        (二) “游”义辨
        (三) “逍遥游”与“游戏说”
    二、“逍遥游”的三个层面
        (一) “小大之辨”: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前提
        (二) 庄子的“大”与朗加纳斯的“崇高”的汇通
        (三) “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四) “神人无功”:“逍遥游”的第二个层面
        (五) “圣人无名”:“逍遥游”的第三个层面
        (六) “至德之世”:“逍遥游”在社会层面的投射
        (七) 庄子的“至德之世”与拉康的“镜像阶段”
        1. 镜像阶段
        2. 镜像与至人、神人和圣人
        3. 镜像与至德之世
第二章 生存层面思考:齐物方可达道
    一、通向逍遥的途径:齐物论
        (一) 对《齐物论》题目的理解
        (二) “齐物”、“齐论”和“齐语言”的内涵
        1. “齐物”的内涵
        2. “齐论”的内涵
        3. “齐语言”的内涵
        (三) “齐物”、“齐论”和“齐语言”的先后之辨
    二、“无己”逍遥的获得:齐物
        (一) “齐物”的第一个层面:齐万物
        (二) “齐物”的第二个层面:齐物我
        1. 放德而行:庄子对自由人性的向往
        2. 吾丧我:自由人性(“德”)的获得
        3. 拉康欲望观视野下的庄子物我关系
        4. 蝴蝶梦: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 齐物的第三个层面:齐生死
    三、“无功”逍遥的获得:齐论
        (一) 庄子对儒家“礼”与“仁”的解构
        1. 庄子的“无己”与儒家的“克己”
        2. 庄子对“礼”的解构
        3. 从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看庄子对儒家之“礼”的解构..
        4. 庄子对“仁”的解构
        (二) 庄子对儒墨“是”、“非”的解构
        1. 庄子对“是”、“非”之二元对立性的解构
        2. “道”的不可分割性和无限循环性
        (三) 儒墨经典文本的建立
        (四) 精神分析视野下儒道主体
        1. “俄底浦斯情结期”之儒道主体
        2. 符号界之儒道主体
第三章 语言层面思考:无言最是逍遥
    一、儒道之“雅言”与“无言”
    二、言说的欲望:欲望是对体制的欲望
    三、“言”与“道”的关系
        (一) 道不可言
        (二) 言不及道
        1. 语言分裂侵害“道”
        2. 语言没有一定的标准
    四、“卮言”:与道往来之言
        (一) 卮言的流变性
        (二) “卮言”是一种无欲望之情的语言
        (三) 能指与所指视野下的言意关系
    五、用心若镜:一种齐语言的状态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莫让“所恋”成“锁链”(论文参考文献)

  • [1]庄子媒介思想研究[D]. 丁建雄.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当代中国人情消费异化问题研究[D]. 陈晋. 山西财经大学, 2017(01)
  • [3]《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D]. 姜彦臣. 济南大学, 2017(03)
  • [4]奥登的思想历程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 梁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5]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时期乡族小说[D]. 李莉.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
  • [6]无言的逍遥 ——论庄子文化诗学思想对生存层面及语言层面的思考[D]. 王永豪.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7]莫让“所恋”成“锁链”[J]. 吴甘霖. 教师博览, 2003(01)

标签:;  ;  ;  ;  ;  

别让“爱”变成“锁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