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和平进程十年回顾

中东和平进程十年回顾

一、中东和平进程10年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柯研[1](2021)在《冷战后波兰对俄罗斯和解外交研究》文中指出和平历来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也是国际政治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和平并不具有先验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总是会打破人们宁静的生活。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欧洲确立,但是战争依旧未能退出历史舞台,在此后的数百年里战争频频发生,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先后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战争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构建一个和平的环境,交战国双方缔结和平条约是两国在战争结束后的一项必要的法律工作,但这仅仅是一个法律层次的和平状态,而建构一个稳定的和平环境需要交战国双方实现全方位的和解。和解必然是和平的,而和平未必可以实现和解。在国际关系中,国家间实现和平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和平的标志便是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或者缔结和平条约,但是战争中给双方留下的历史记忆是不能凭借条约而抹去的,因此国家间在实现和平之后,也未必会实现和解。国家间和解的实现至少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这段过程的时间受多重因素组成的场域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和解外交的理论过于简单化,大多数成果只是在强调和解的应然性,而缺乏对和解路径中多层建构问题的研究,同时缺乏对于失败案例的分析。本文选取冷战后波兰对俄罗斯和解外交为研究样本,在第一章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层次分析法搭建全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国家间的互动与层次间互动出发,对国家间和解提出分层建构理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和解外交的研究中,只有了解积怨的由来才能更好的指导和解进程的发展。在本文的第二章将从波俄之间四百余年的历史出发,清晰展现波俄之间历史恩怨的由来,以及冷战之后波兰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变化情况,以事实证明波俄之间和解外交的失败。从历史去看,我们只能承认恩怨的存在,但立足当下才能真正的促进和解。在第三章中本文将立足于冷战之后的波兰对俄外交,从体系、单元及个体三个层次出发,使用层次分析方法,并结合法德和解进行比较,分析波兰对俄和解失败的原因,之后在第四章作出与第三章相对应的建议。在国际政治研究中,任何研究都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作为中国研究者在满足以上两点的同时还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本文立足于回归历史、纵观国际与为中国外交提供借鉴三个坐标围度。从波俄历史出发,丰富和解外交的研究样本、建构和解外交分析理论的同时,希望通过对波兰与俄罗斯的和解外交的研究,总结出两国和解外交失败的教训,为中日两国的关系改善提供参考。

马程[2](2020)在《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伙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国际形势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从全球性大国向世界大国迈进。在国际体系转型和中国崛起并行的情况下,作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战略构成的中国伙伴关系如何通过构建中国与国际体系及其主要成员间互动,促进中国实现从实力提升向地位提升的转变。在研究思路上,本文沿着构建国际体系互动框架—阐释中国伙伴关系思想内涵—在单元互动中研究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逻辑—在系统互动中分析中国伙伴关系的行为作用—加强中国伙伴关系管理的路径展开。首先,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中国伙伴关系搭建行为分析框架,将国家行为体、伙伴关系和权力流动作为国际体系互动框架的主要构成。认为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以目的行为、交往行为、规范行为和自我表达行为存在于国际体系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生活世界等社会空间中。与此同时,权力要素产生、流动并运行于国际体系互动框架中,权力是交往行为、目的行为的媒介,是目的行为意图获得的资源,是规范行为的对象,是自我表达行为的内容。其次,梳理中国伙伴关系交往进程。归纳二战后国际社会中的伙伴关系实践和文本分析冷战期间中国对伙伴关系的认知转变,并从中国伙伴关系初期探索、深化实践和全面展开三个阶段对冷战后中国伙伴关系实践进行总结,分别说明各阶段中国伙伴关系的建设情况、阶段特征和主要成果。再次,总结中国伙伴关系的内涵价值。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外交思想实践以及国际关系思想中探寻中国伙伴关系的思想来源;运用交往行为理论,在国际体系互动框架中思考中国伙伴关系的行为内涵、权力内涵和战略内涵。认为中国伙伴关系是延续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及深化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的智慧结晶;中国伙伴关系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长远目标的合作关系,因共同利益而汇聚,以共同目标为指引;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成,中国伙伴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系纽带,同其他外交战略共同服务于中国外交目标;中国伙伴关系在行为上包括宣示定位、国际合作、国家情感和国际机制;权力要素流动于伙伴关系互动行为中而产生和积累权力资源、转换和运用权力、获得和施加国际影响力。复次,在单元层面分析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逻辑。通过归纳中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往来内容、横向搭建中国伙伴关系网络和纵向深化中国伙伴关系的层次,构建伙伴关系的运行框架;提炼在中国伙伴关系中流动的权力要素来阐释中国伙伴关系如何促进中国积累权力资源和提升影响力,以中国伙伴关系交往中的合作要素解释中国如何在伙伴关系网络中协调与伙伴间的利益,以弹性稳固总结中国伙伴关系面对竞争与冲突始终致力于维系伙伴关系框架的努力。认为经济和安全是中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建设领域;中国在全球层面以中国为核心向外扩散构建非均质辐散式复合型伙伴关系网络,服务于中国外交布局;中国在区域层面发展机制性和区域性伙伴关系,推进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中国与不同层次的伙伴开展不同内容的合作,逐层达到支持中国获得权力合法性,积累权力资源和运用、施加权力的作用,并沿着信任—合作—协作的路径建立并深化伙伴关系;在伙伴关系往来中,中国不断与伙伴国积累信任和共识,促进中国伙伴关系从共同利益向共同目标的进发,提升中国国家实力和影响力。在利益和竞争的协调上,中国在宽领域深层次的伙伴合作中与伙伴国协调利益,在反复非零和博弈中建立互信;中国亦与非伙伴国积极开展双边合作和多边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合作,以共同利益的羁绊管控分歧;对于中国与伙伴国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协调,以有序的竞争稳固伙伴关系。然后,在系统层面探究中国伙伴关系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行为作用。在国际体系朝着去中心性网络化方向发展中,国际体系正在呈现多个大国引领的伙伴关系网络交融的局面,中国伙伴关系网络顺应了这一趋势;当前国际体系转型中,中美竞争是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中国伙伴关系的作用在于表达中国和平发展的意图,争取国际资源支撑、管控分歧和深化情感;基于全球治理考察中国获得和施加国际影响力,中国伙伴关系宣示了伙伴精神、强化了治理共识并在伙伴合作中开展治理实践。基于“一带一路”考察中国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中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中国伙伴关系宣示了正确的利益观和“责任共担、大国多担”的供给理念,在伙伴交往中促进理念共识的达成,在伙伴关系实践中丰富合作供给模式并强化供给制度设计。最后,以维护和拓展深化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管理。在中国伙伴关系维护上,基于当前伙伴关系已暴露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中国伙伴关系面临着自我形象和理念传递不到位、国际合作的协调作用仍需细化、伙伴关系共识需进一步汇聚以及伙伴关系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为此要探索设定有效的管理指标来量化评估伙伴关系,从而更为客观地考量伙伴关系发展情况,明确伙伴关系的问题所在,并从合作成效、交往成本、竞争管理、机制化等方面展开维护。在中国伙伴关系拓展上,要从伙伴关系交往内容上深化、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巩固经济优势、发展多元优势,扩大共同利益、汇聚共同目标;在伙伴关系范围上促进更多国际关系进入伙伴关系框架,设置战略支点国家,深化既有伙伴关系层次。

高旭敏[3](2020)在《21世纪以来的中俄反恐合作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开始,恐怖活动就是用来表现人类冲突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随着全球暴力恐怖袭击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9·11”事件发生之后,“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浪潮迅速席卷全球,同时“恐怖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二者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对于其周边地区和整个国际社会而言都有重要的意义。2019年6月5日,中俄两国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在这一新的定位基础上,中俄将开展更为密切和广泛的合作,其中打击恐怖主义是中俄的重要合作领域之一,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对于中俄反恐合作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1世纪以来的中俄反恐合作进行全面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恐怖主义在国际范围内大幅度扩散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暴恐手段也日益现代化,这些都使得恐怖活动的后果变得更加严重,因而打击恐怖主义成为了包括中俄在内的各国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中俄双边关系的全面发展,政治互信程度稳步提升,经贸合作广泛开展为中俄反恐合作提供了坚定的基础。国内外的因素共同促使中俄就反恐开展合作,这样的合作对中俄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经济发展与合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国际范围内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目前中俄反恐合作在制度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双方签订了反恐相关协定,并根据协定成立反恐工作组来就恐怖主义相关事宜进行探讨。中俄还积极参与双边或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反恐军事演习,这些都促进了中俄反恐合作能力的提升。但是总体而言,双方在反恐合作领域、合作方式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中俄应当通过加强双边情报交流、推动科技在反恐领域的应用,加大对联合国、上合组织等国际机构相关成员国的反恐帮助力度等方式,最终推动国际社会反恐统一战线的建立来更好地应对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和挑战。

李宁[4](2020)在《共生效应视角下我国国际援助政策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对外促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对内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同时,我国则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外交领域应充分重视国际援助工作,贯彻落实好中央统一部署、推动对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国际援助作为一种重要的外交战略工具,自二战以后开始兴起。随着第三世界民族主义的觉醒和冷战期间美苏争霸的战略需要,国际援助成为各国重要的外交政策手段。在此背景下,国际援助不断发展,与之相应的学术研究也不断丰富。国际援助是国际关系的重要构成,折射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态和未来趋势,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一直关注这一领域,其中尤以发展经济学对国际援助现象的解读最多。发展经济学从受援国发展需求角度出发,研究国际援助如何有效地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国际援助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我国当前国际援助的指导思想相契合。在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国际援助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因此我国的国际援助政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援助政策的效果评估体现国际援助政策的价值取向,作为国际援助工作的指引,将国际援助政策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以直接衡量生产要素的经济性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为主要评价依据,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注重局部短期的要素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第二层级,以衡量不同制度、发展模式的要素合成的综合效应为主要评价依据,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制度和发展模式的中长期效果作为取向;第三层级,以不同国情下趋同价值观的综合视角的权衡和决策为主要评价依据,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趋同的价值取向进行整体战略方向布局。“新时代”要求我国的国际援助工作实现综合的长期效果,为防止片面和短视,当前我国国际援助政策的效果评估必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考量。借鉴生物学领域的共生效应理论,将生物之间共存发展的互动生态关系,引申到国家之间合作共赢的互动国际关系,有助于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意蕴,有助于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共生视角下的国际援助政策效果评估,可以使国际援助的利益动因和发展机制得到凸显与认定,可以使资源利用价值在共生关系中得到全新的拼合与扩展,可以全面衡量国际援助的综合成果,从而为我国国际援助的政策效果评估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本研究首先梳理国际援助的主要理论思想,揭示思想演进对国际援助政策效果的深刻影响,提出共生效应在评估援助政策效果方面的理论价值;然后比对总结国内外国际援助实践的政策效果,说明不同价值观视角是国际援助政策的根本动因,也是国际援助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进而以共生效应视角,展示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的双向互动利益效果,开展我国国际援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研究;最后给出了共生效应视角下我国国际援助的体系建设方案,及其在国际援助政策效果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提出:在援助双方具备共生效应条件的情况下的效果最佳,故应以共生效应作为国际援助政策效果的评估视角,选择恰当的共生层级,运用量化的评价。在受援国获得实际利益的同时,援助国通过对受援国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上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可以取得相对长期可预测的战略效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期外交理念即是共生效应理论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国际援助有别于其他援助国独具特色的价值观视角和政策取向。本文的创新在于:一是在共生效应的视角下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援助主导思想理论逻辑分析框架,完成了援助的思想理论层次与实践类型的对应;二是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梳理、历史经验比对和面板模型分析等三合一的综合研究方法,理论推导和量化分析相互衬托,从而证明研究结论的合理性;三是提出符合共生效应条件的援助更加有效的政策效果评估结论,并在共生关系基础上构建了国际援助的治理体系和政策效果评估体系框架,为国际援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研究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研究原则,从国际援助的历史出发,结合中国发展援助的历史与现实,通过与西方主要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国际援助领域的中国理念和路径,进而探究中国国际援助的新优势,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苏艳萍[5](2020)在《论缅甸民主化改革的动因及前景》文中认为缅甸是二战后军人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家,2010年缅甸举行了自1990年以来的第一次多党民主选举,大选的成功意味着缅甸顺利实现了由军政府向民选政府的过渡,也是缅甸开始走向民主化改革的关键。本文先对何为“缅甸民主化改革”做了概念上的清晰定义,然后回顾缅甸在民主化改革上所做出的努力,并根据已取得的成绩得出改革的特点。接着进一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解释缅甸为何会在21世纪初开启民主化改革。本文认为外部因素是缅甸进入21世纪初开启民主化改革进程的大背景,但并不能自发地影响缅甸政经改革的进程,在缅甸民主化改革事件上不起决定性作用。外部因素对缅军政府开启民主化改革的影响应该辩证看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外部因素中,国际格局的变化带来了国际大环境的改变,所以说缅甸民主化改革是时代的产物。内部因素则决定了缅甸民主化改革进程的基本趋势和方向,与改革进程环环相扣。内部因素中缅军政府主动开启改革是民主化改革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内部因素发育成熟才是缅甸推行民主化改革的关键。总体而言,缅甸民主化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之发展,是由军政府主动开启的一场自上而下、有计划、有策略的改革转型运动,也是多方拉力、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展望缅甸民主化改革的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考验缅甸政府的决心和智慧。今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两国关系进入新时代,中缅双方已形成命运共同体。不论缅甸哪一个政党在2020年大选中获胜,中方都会坚定支持缅甸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70外交年课题组,杨洁勉[6](2019)在《中国外交70年专家谈(之三)——全球治理、军事外交、中东欧合作、中等国家关系》文中认为自2019年1月以来,为了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外交进行深入研究,课题组牵头组织了十场专题研讨会,邀请百位学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本刊选编部分专家观点,连续刊发专家谈。本期主要选编全球治理、军事外交、中东欧合作及中等国家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为全球治理积极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坚定维护全球治理体系,积极支持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军事外交已经成为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公共外交等并驾齐驱,共同为中国国家利益护航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对于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有关专家一方面探讨了中东欧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与"16+1合作"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合作的特殊性与创新性,以及"当务之急"与应对之策。对于中国与以色列、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的双边关系,也从历史经验总结、前瞻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突出强调了全方位发展这些双边关系的重要性。

李旭爽[7](2019)在《为何而战: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新中国对外战争的必要性与正义性探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提高,一些国家基于“国强必霸”的西方历史逻辑,担忧强大后的中国将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但事实上,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讲究求同存异,认为国家实力的增长并不伴随着对周边国家的威胁和侵扰。中西对外战争的不同起因源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战略文化,不同的思考起点得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客观地厘清和研究新中国对外战争的原因、阐述清楚其战略文化,对于增信释疑、破除“国强必霸”的西方舆论十分必要。根据相应的内政、外交背景,新中国对外战争可大致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三阶段。第一阶段的斗争目标集中于消解美国强权对新生政权的安全威胁;第二阶段的斗争目标集中于在接壤国家发起的边界冲突中维护自身领土和主权,但本质是反对美苏两大霸权主义的背后挑衅;第三阶段的目标集中于在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中通过与美国建交,共同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全球扩张愈发明显的苏联霸权。三阶段的斗争原因相互联系,同时各有侧重。但统而论之,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内核,那就是对中华传统文明中以防御、慎战、义战为主轴的战略文化的继承,以及对近代以来新兴的领土、主权、民族国家等价值观念的融合。通过对三个阶段的典型战例进行分析和国际对比后,本文认为,在战略传统的潜移默化之下,新中国对外战争都以防御为目的,且规模、烈度都是有限的:战前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在穷尽所有和平可能之后,才被动参战;战中尽量缩短战线和时长,不断试图促成谈判;战后立即撤军,不留驻一兵一卒,从未依靠战争的优势结果通过不平等条约对另一方进行盘剥和欺侮。上述事实皆可证明,中国绝非为土地扩张或侵略他国赚取利益而战。新中国的对外战争,保卫了国家的独立与安全,震慑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了地区与世界的和平,又进而为国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必要且正义的。

段涛[8](2019)在《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5年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逐步成为普遍接受的国际理念。其中,“战略对接”的表述也逐步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普遍认同的重要途径。但学术界还没有关于“对接”的理论阐释和概念化建构。无论是权力核心的现实主义、制度崇拜的自由主义还是观念认同的建构主义,均专注于对国际社会以及国家间行为关系的阐释与解释,却忽视了国家间互动和国际关系“应然”的发展目标之共识,以及实现该共识和目标的原则与方法。对于当代全球化危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不应停留在理论分析工具层面,更应从目标和路径方面,提供能形成共识和实现共赢的解决方案。本论文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主权管辖权涉及区域合作领域,国家相互间通过主动磨合和主动调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形成互利和稳定状态的一种“高阶”合作。从阶段过程方面,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可划分为战略评估与决策、战略实施与反馈、战略互动与调适等不同的三个阶段,以及主动型、联动型和关联型等三类战略对接阶段的不同类别。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动力因素,要在考量保障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以国家间利益合作并创造增量为主要目标,兼顾国家文化交流与规则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和可持续战略对接动力体系。在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机理模型方面,分类分析硬资源和软资源不同对接机理,进而归纳战略对接高和低的两层次模型,提出竞争、中性、合作与共生四类基本关系,总结出战略对接中利益合作竞争的实质就是资源整合,核心是通过对接与合作,克服国际秩序无政府状态导致的“零和博弈”趋势,克服国际市场资源配置失灵的影响,并由资源整合产生战略对接的增量收益,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合作形式的“高阶性”、合作行为的主动性、合作原则的共商共建共享、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对接过程的磨合调适性、对接实质的利益创造和分配性等方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建构。本论文初步提出了“战略对接”理论分析框架体系,但理论支撑度、逻辑严密性、考量覆盖面以及运用操作性等方面均有待完善:形成国际关系“对接”理论的渊源支撑;论证“战略对接”理论单列发展可行性;基于“战略对接”理论体系,提出新型国际规范、机制、制度和体系等国际关系协调新工具。

臧家豹[9](2018)在《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转型研究 ——从“阿拉伯之春”到欧洲难民危机》文中提出欧盟作为国际政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地理位置上的紧邻中东使得欧盟对中东地区有着多种不同的需求。经济贸易层面,中东国家是欧盟重要的贸易出口市场。能源上,中东是欧盟的主要能源供应地区之一,欧盟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大都来自中东。移民问题上,欧盟有赖于和中东国家的合作限制非法移民涌入欧洲。此外,因为欧盟的“规范性力量”的角色定位,使得其认为欧式民主价值观有着天然的优势。在现实需求和内在动力的驱动下,欧盟开始在中东推行其民主化政策。然而,不同于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欧盟依托巴塞罗那进程、欧洲睦邻政策以及地中海联盟中的相关政策条款并借助经济援助和政治对话以及民主援助的手段在中东地区推行自己的民主化政策,进而输出欧洲的民主价值观。但是“阿拉伯之春”和欧洲难民危机的突然爆发使得欧盟措手不及,慌乱之中欧盟在积极回应的同时对其欧洲睦邻政策和地中海联盟进行了两次调整。两次调整的重点各不相同,“阿拉伯之春”运动中欧盟将中东动荡看成是其推进中东民主转型的机会,并提出了“深度民主”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欧盟加大了对中东动荡国家经济援助的支持力度。就欧盟的援助影响来看,本文通过自由之家和世界银行中的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发现中东动荡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欧盟的此次政策调整对中东国家民主转型的影响并不明显。欧洲难民危机爆发以后,欧盟再次对其睦邻政策与地中海联盟进行调整,与之前不同,欧盟此次政策的调整更加突出了对移民的治理,以此来应对欧洲难民危机。可以说,难民危机后,欧盟的政策调整更注重现实利益。将维护中东局势稳定作为其政策的落脚点。并且放弃了之前的“深度民主”的要求和“更多改革获取更多援助的”的原则。当然,这次政策的调整对缓解欧洲难民危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对中东国家的民主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纵观欧盟在两次危机中的中东政策的调整,欧盟虽然及时回应并主动调整,但是其政策依然缺乏前瞻性。虽然欧盟推动中东民主化的目标没有改变,但是其变得更加务实。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之间、欧盟和美国之间的分歧也日益突出。未来,在中东地区民主化转型的问题上,欧盟需要在继续奉行多边主义的基础上要有更明确的中东民主化战略。此外,欧盟应该更加注重中东地区民众对民主的真正需求以及寻求与美国之间深化合作。

蒋静飞[10](2018)在《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文中提出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是推动中阿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个多边合作机制的创立,标志着中阿关系步入机制化建设的新阶段,也为我们研究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阿合作论坛”的设立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着眼于中阿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球化日益凸现的新时期极具战略意义。论坛成立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在运行过程中,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紧贴不同时期中阿双方的不同需求,为中阿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框架。可以说,“中阿合作论坛”是服务于中阿关系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对于中阿务实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21世纪以来,中阿友好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本论文以“中阿合作论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前中阿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论坛成立的背景和过程、论坛主要相关文件、论坛机制及相关活动、中阿合作模式与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全景式考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对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做全面、综合的研究与评估,以期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本论文由绪论、正论五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选题意义,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的创新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回顾了“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和创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是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传统友谊的历史积淀,是对21世纪初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的积极应对,是中阿相互多样化利益诉求的现实选择。成立“中阿合作论坛”的设想最早源于阿方,但得到中方积极回应,同意“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中阿合作论坛’”。最后在阿方草案基础上,各自拟订了文件草案。在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筹备下,“中阿合作论坛”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成立。第二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在1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规化、机制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部长级会议为引领机制,以高官委员会为执行机制,以中阿企业家大会、专题经贸研讨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互办文化节、中阿新闻合作论坛、高教与科研研讨会、环境保护合作等十余个定期或不定期的合作机制为协同机制的框架。本章对这些机制进行分类,分析论坛的主要会议文件、介绍论坛机制的相关活动,并对论坛的机制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其特点及局限,同时阐述外界对其评价。第三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迅速发展。自论坛成立以来,推动中阿关系经历了三次飞跃:2004年论坛成立之际,首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中阿“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2010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宣布中阿关系升级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一带一路”构想正式纳入中阿合作的议题,中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构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本章对论坛成立后中阿关系的三个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第四章主要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类型进行研究并阐明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本章把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分为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机制这三大类,并列举典型案例对这三类合作机制进行分析,通过与中国对阿合作机制的对比,分析各自特点,揭示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第五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中阿合作论坛”的建设要深化战略、突出创新、务求实效,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时代主题,提升合作效能。

二、中东和平进程10年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东和平进程1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后波兰对俄罗斯和解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拟解决的问题、假设及相关概念
        (四)论文的不足与创新
        (五)论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历史和解的分层建构
    第一节 国家间和解是一个被建构的过程
        一、国家间和解是一个过程
        二、和解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新的观念建构
    第二节 国家间和解的多层建构
        一、国家行为产生因素的层次性
        二、国家间和解是一个多层建构场域的过程
        三、和解程度与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波兰对俄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和解进程的特点
    第一节 波兰对俄“世仇”的产生
        一、瓜分波兰
        二、复国后被再次瓜分及卡廷惨案
        三、苏联控制下的波兰
    第二节 波兰第三共和国对俄罗斯政策发展
        一、1989-2000 波兰对俄外交政策
        二、2001-2014 波兰对俄外交政策
        三、乌克兰危机(2014)后波兰对俄外交政策
    第三节 波兰对俄罗斯和解进程中的三个特点
第三章 波兰对俄罗斯和解外交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体系层面原因及其分析
        一、波俄国家权力的不对称性
        二、波俄缺乏国际机制的正向推动
        三、结构矛盾下的波俄和解失败
    第二节 单元(国家)层面原因及其分析
        一、波兰历史教育中的排俄倾向
        二、波兰执政党执行政策中的反俄倾向
    第三节 个体层面原因及其分析
        一、波俄两国政治精英之间的不相容
        二、波兰社会中非理性民族主义的蔓延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波兰对俄罗斯和解的建构路径
    第一节 体系层面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建构自身地缘政治优势
        二、借助“一带一路”增强积极互动
        三、避免成为美俄竞争的前沿阵地
    第二节 单元(国家)层面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以学术交流带动历史教育的变革
        二、调节波兰国内社会矛盾
    第三节 个体层面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波兰领导人需要和解的魄力与公心
        二、加强媒体对波兰民众情绪的疏导
    第四节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学术着作类
        (一)中文学术专着
        (二)译着
        (三)英文学术专着
        (四)中文研究报告
        (五)英文研究报告
    二、学术论文类
        (一)中文学术论文
        (二)英文学术论文
        (三)中文学术论文集
    三、官方文件类
        (一)中国官方文件
        (二)波兰官方文件
    四、新闻类
        (一)中国媒体
        (二)波兰媒体
        (三)美国媒体
    五、互联网类
        (一)中文资料
        (二)英文资料
        (三)俄文资料
附录 A 图3-2的部分原数据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波兰主要政党及其意识形态
附录 F 波兰第三共和国历任总统及其所属政党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已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与参与指导的科研项目
致谢

(2)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伙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伙伴关系研究
        二、国内伙伴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安排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交往行为理论
        一、理论选择的反思
        二、交往行为理论内容
        三、对交往行为的认识和借鉴
    第二节 权力合法性与权力的流动
        一、大国权力与合法性
        二、权力的流动与运行
    第三节 国际社会中的交往行为与互动框架
        一、国际关系领域对交往行为理论的应用
        二、构建国际体系互动框架
第二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二战后国际体系中的伙伴关系实践
    第二节 冷战时期中国对伙伴关系的认知转变
        一、1953—1973:批判否定阶段
        二、1973—1981:反思接受阶段
        三、1981—1992:实践准备阶段
    第三节 1993年以来中国伙伴关系建设
        一、1993—2002:初期探索时期
        二、2003—2012:深化实践时期
        三、2013—至今:全面展开时期
第三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二、当代中国外交思想
        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内涵
        一、伙伴关系之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效性
        二、伙伴关系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行为内涵
        一、宣示定位
        二、国际合作
        三、国家情感
        四、国际机制
    第四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权力内涵
        一、产生和积累权力资源
        二、转换和运用权力
        三、获得和施加国际影响力
第四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单元互动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框架
        一、内容上的中国伙伴关系
        二、网络状的中国伙伴关系
        三、层次化的中国伙伴关系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逻辑
        一、中国伙伴关系中的权力积累
        二、中国伙伴关系中的合作协调
        三、中国伙伴关系中的弹性稳固
第五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系统互动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国际体系转型
        一、当前国际关系格局
        二、当前国际体系转型与转型危机
        三、大国伙伴关系网络与国际体系融合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中美竞争
        一、中美竞争态势
        二、中美竞争原因
        三、中国伙伴关系在中美竞争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全球治理
        一、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体系困境
        二、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作为
        三、中国伙伴关系中的治理实践
    第四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
        一、“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二、“一带一路”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三、“一带一路”与中国伙伴关系的互动
第六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管理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维护
        一、中国伙伴关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伙伴关系的量化评估
        三、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维护的建议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拓展
        一、中国伙伴关系的内容拓展
        二、中国伙伴关系的范围拓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21世纪以来的中俄反恐合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难点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介绍
    第一节 恐怖主义相关概念界定
        一、恐怖主义的定义
        二、恐怖主义的类型
    第二节 反恐怖主义原则及其基本措施
        一、反恐怖主义原则
        二、反恐怖主义的基本措施
第二章 中俄反恐合作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联合反恐的保障
        一、中俄政治互信程度稳步提升
        二、中俄经贸合作全面展开
    第二节 恐怖活动新态势是联合反恐的国际背景
        一、恐怖主义思想与活动在国际社会的蔓延
        二、恐怖袭击目标更广泛危害更大
第三章 中俄反恐合作动因分析
    第一节 中国国内面临的恐怖威胁及其危害
        一、我国境内恐怖组织整体状况
        二、中国最主要的恐怖威胁——“东突”组织威胁
        三、“东突”组织对中国的危害
    第二节 俄罗斯面临的恐怖威胁和危害
        一、俄罗斯国内恐怖组织整体状况
        二、俄罗斯国内主要恐怖威胁——车臣非法武装的威胁
        三、车臣非法武装对俄罗斯的危害
    第三节 中亚地区“三股势力”对中俄两国的恐怖威胁
        一、“三股势力”的内涵
        二、中亚地区“三股势力”对中国的危害
        三、中亚地区“三股势力”对俄罗斯的危害
    第四节 西方国家对中俄反恐政策的干涉
第四章 中俄反恐合作现状
    第一节 建立双边反恐合作机制
    第二节 召开中俄反恐工作会议
    第三节 开展中俄双边反恐演习
    第四节 上合组织框架下的中俄反恐合作
第五章 中俄反恐合作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及提升途径
    第一节 中俄反恐合作的意义
    第二节 中俄反恐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提升中俄反恐合作水平的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4)共生效应视角下我国国际援助政策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路径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四、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内容及创新点
        一、本文的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内容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国际援助的主导思想演进及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时期经济学思想对国际援助政策的导向作用
        一、推动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变革的早期时代(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二、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变革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
        三、注重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时期(20世纪80年代)
        四、强调制度要素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时期(20世纪90年代)
        五、更注重人力资源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时期(21世纪至今)
        六、其他援助思想理论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对国际援助的导向作用影响
        一、以资金援助为主促进战后复兴,将工业化程度等同于经济发展
        二、以技术援助为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发展
        三、从政府干预为主转向自由市场原则,加大培训与技术援助力度
        四、强调制度条件弥补市场不足,附加体制改革要求的“后华盛顿共识”思潮
    第三节 不同发展模式对国际援助效果的影响
        一、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封闭发展模式
        二、出口导向型的开放发展模式
    第四节 共生效应理论对国际援助主体的利益机制解读
        一、传统的国际援助分析理论的不足
        二、共生效应视角下的国际援助理论探讨
第三章 世界主要援助国的国际援助发展经验和政策效果评析
    第一节 美国国际援助评析
        一、美国国际援助的发展历程
        二、美国国际援助的基本情况
        三、美国国际援助的效果评析
    第二节 日本国际援助评析
        一、日本国际援助的发展历程
        二、日本国际援助的基本情况
        三、日本国际援助的效果评析
    第三节 苏联国际援助评析
        一、苏联国际援助的基本情况
        二、苏联国际援助的主要动因
        三、苏联国际援助的效果评析
    第四节 我国的国际援助评析
        一、我国国际援助的基本情况
        二、我国国际援助的总体特点
        三、我国国际援助的效果评析
第四章 共生效应视角下我国国际援助实践的政策效果评估
    第一节 共生视角下我国国际援助实践的双向综合效果评价
        一、援助对受援国的综合效果影响
        二、援助对我国的综合效果影响
    第二节 共生视角下不同时期我国国际援助政策效果的定性评价
        一、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需要,反帝反修国际主义
        二、服务于对外经济合作需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三、服务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需要,共同繁荣互利共赢
    第三节 共生视角下我国国际援助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
        一、援助依赖度与受援国经济规模的特点
        二、援助与进出口的关系以及对援助有效性的影响
第五章 我国国际援助的体系建设与综合效果
    第一节 我国国际援助的治理体系与评价体系建设
        一、我国国际援助的治理体系建设
        二、我国国际援助的评价体系建设
    第二节 我国国际援助的综合效果评析
        一、国际援助推动思想文化交流
        二、国际援助助力宏观经济发展
        三、国际援助促进企业“走出去”
第六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与建议
        一、研究展望
        二、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论缅甸民主化改革的动因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文献述评
    1.3 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思路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概念解释
        1.5.1 民主与民主化
        1.5.2 威权政体
        1.5.3 民主政体
        1.5.4 缅甸民主化改革
第2章 缅甸民主化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2.1 2010 年前后缅甸民主化改革的内容
        2.1.1 2003 年到2010 年缅甸改革探索
        2.1.2 2010 年以来的缅甸民主化改革内容
    2.2 缅甸民主化改革的特点
        2.2.1 军方主导政治转型,具有自我保护性
        2.2.2 军方背景的巩发党以文人形式上台执政
        2.2.3 改革决心比较坚定
        2.2.4 改革是军方与反对派妥协的产物
第3章 外部因素与缅甸改革
    3.1 国际格局变化与缅甸改革
        3.1.1 冷战格局下的缅甸
        3.1.2 冷战后单级格局下的缅甸
    3.2 冷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缅外交政策与缅甸改革
        3.2.1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缅“孤立、制裁”政策
        3.2.2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缅外交政策调整
    3.3 东盟的敦促与施压
        3.3.1 东盟接纳支持缅甸改革
        3.3.2 东盟施压缅甸
    3.4 中东“茉莉花革命”的影响
        3.4.1 “茉莉花革命”引发“阿拉伯之春”
        3.4.2 丹瑞从“阿拉伯之春”醒悟
    3.5 中国因素的影响
        3.5.1 缅甸担忧中国,在中西方找平衡
        3.5.2 中国对缅甸国内和平进程的积极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部因素与缅甸改革
    4.1 军政府主动性与缅甸改革的开启
        4.1.1 民众生计问题越发挑战政权合法性
        4.1.2 缅军政府主动改善美缅关系
    4.2 党派之争转向党派妥协合作
        4.2.1 军方与民盟多年斗争转合作
        4.2.2 党派反复斗争的特点
    4.3 民族矛盾与武装冲突影响国家主权完整
        4.3.1 民族矛盾历史积累深厚
        4.3.2 武装冲突影响国家统一
    4.4 缅甸各政治领导人与改革
        4.4.1 丹瑞——改革设计者与掌舵者
        4.4.2 吴登盛——改革推动者与执行者
        4.4.3 昂山素季——改革追求者与坚韧者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缅甸民主化改革的前景及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5.1 民主巩固
        5.1.1 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
        5.1.2 缅甸式的民主巩固
    5.2 缅甸改革的前景
        5.2.1 民选政府与军方关系处理
        5.2.2 经济民生的可持续发展
        5.2.3 民族宗教矛盾与冲突解决
        5.2.4 民主化改革的挑战
    5.3 改革前景与中缅关系
        5.3.1 中缅关系进入新时代
        5.3.2 中缅关系友好发展的原因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外交70年专家谈(之三)——全球治理、军事外交、中东欧合作、中等国家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1)
    (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二)中国方案的贡献、面临的挑战和应对
二、中国军事外交70年(3)
    (一)十八大以前的军事外交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军事外交
三、“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和其他多边合作机制的比较(1)
    (一)“16+1合作”的特殊性与创新性
    (二)“16+1合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与应对之策
四、中东欧地缘政治经济与“16+1合作”(1)
    (一)美国重回中东欧并发挥地缘政治作用
    (二)欧盟投资审查政策与欧亚互联互通战略
    (三)应对挑战,不断深化“16+1合作”
五、中等国家关系
    (一)对中国同以色列70年双边关系演进特征的思考(1)
    (二)中国与土耳其关系的历史与现实(1)
    (三)中澳关系的发展及其启示(1)
    (四)70年来中加关系中政治资产的“得”与“失”(1)
    (五)中国与墨西哥关系70年(1)
    (六)中国与巴西关系的过去和今后(2)

(7)为何而战: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新中国对外战争的必要性与正义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中国对外战争概述及传统溯源
    第一节 概述
        一、“联苏抗美”时期的对外战争
        二、“反美反苏”时期的对外战争
        三、“联美抗苏”时期的对外战争
    第二节 纵向比较:新中国对外战争的传统溯源
        一、历史上溯源
        二、理念上溯源
        1、重防御
        2、慎战
        3、以武止戈
    第三节 横向比较:西方国家的战略文化传统
        一、历史上溯源
        二、理念上溯源
        1、重扩张
        2、重力尚武
第二章 新中国对外战争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抗美援朝战争
        一、决策动机
        二、效果评判
    第二节 1962 年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一、决策动机
        二、效果评判
    第三节 1979 年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一、决策动机
        二、效果评判
第三章 新中国对外战争的国际对比
    第一节 埃及发起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原因
        一、决策动机
        二、效果评判
    第二节 中埃外交战略对比
        一、对国家发展轻重缓急的判定不同
        二、对处理与美苏两霸关系的目标不同
第四章 总结与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对外战争的必要性与正义性
    第二节 继往开来——新时代下的“变”与“不变”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8)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与意义
    二、概念辨析
    三、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不足
第一章 战略对接概念辨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战略对接基本内涵
        一、主体是主权国家
        二、客体是国家间的经贸竞争与合作
        三、支撑客体是政治、安全与文化等领域
        四、目标是实现国家发展收益最大化
        五、支撑目标是实现世界发展收益最大化
    第二节 战略对接类型与形式
        一、主要类型
        二、具体形式
    第三节 战略对接基础与条件
        一、合作共赢是重要基础
        二、大国推动是核心关键
        三、早期收获是先期动力
        四、制度机制是保障
    第四节 战略对接相关理论辨析
        一、管理学合作竞争领域中的理论渊源
        二、国际分工中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支撑
        三、全球价值链及生产网络的理论动能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拓展
        五、国际关系学中战略竞合应用
    第五节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反思
        一、现实主义理论反思
        二、自由主义理论反思
        三、建构主义理论反思
        四、安全范式理论反思
    小结:国际新秩序需要竞争中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章 战略对接理论框架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内涵界定
        一、对接属于竞争中合作的“高阶“形式
        二、对接是主动合作的行为
        三、对接贯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四、对接属于开放地区主义
        五、对接是磨合调适的动态过程
        六、对接的动力来自于共同利益的创造和合理分配
    第二节 阶段划分
        一、战略评估与决策
        二、战略实施与反馈
        三、战略互动与调适
    第三节 动力因素
        一、国家安全
        二、国家利益
        三、观念文化
    第四节 机理模型
        一、机理分析
        二、两层次模型
        三、推演模型
第三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历史推演
    第一节 历史渊源及地缘捆绑
        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战略对接历史沿革
        二、中国与东盟战略对接历史沿革
        三、地缘区域战略对接分析
        四、地缘次区域战略对接分析
    第二节 政治互信
        一、1949-1955年初步奠定基础阶段
        二、1955-1965年快速发展阶段
        三、1965-1980年徘徊发展阶段
        四、1980-1997年反弹突破阶段
        五、1997年-今全方位合作新时期
    第三节 安全合作
        一、军事顾虑担忧与合作意愿并存
        二、非传统安全合作具备广泛共同利益
    第四节 经贸与互联互通
        一、经贸投资合作快速增长
        二、对接机制不断加强
        三、互联互通合作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
        四、互联互通对接机制与平台不断完善
    第五节 文化观念
        一、文化温和型
        二、文化多样性
        三、文化约束型
        四、文化自然性
    小结:基于竞争合作发展历史与动力体系
第四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实践分析
    第一节 评估与决策分析
    第二节 实施与反馈分析
        一、国家元首引领
        二、国家外交引导
        三、智库技术推进
        四、市场合作实施
    第三节 互动与调适分析
        一、国家间达成开放包容共识与共建共商共享渠道
        二、构建企业间合法务实共赢合作的市场机制
        三、全领域推进形成全面互动支撑保障体系
        四、联合制定并提升可持续的双多边规则体系
    第四节 外部应对分析
        一、政治和安全领域
        二、经济和贸易领域
        三、区域合作领域
        四、文化等其他领域
第五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趋势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发展趋势
        一、回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应对全球普遍危机与挑战的共同努力
        三、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国家互动模式
        四、顺应人类命运更加紧密相互共生共存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发展挑战
        一、各国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
        二、国家间包容与合作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环节
        四、外部介入与影响
    第三节 政策思考
        一、增强战略意图错位协同,提升对接动力因素契合度
        二、增强信息表达传递效率,提升对接互动信息对称度
        三、共商共创收益增量,培育良性和可持续对接主动力
        四、拓展对接利益结合点,提升内部对接动力
        五、有效应对影响因素,降低对接的外部干扰
        六、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加强对接高层级稳定性
        七、强化国际规则塑造,构建开放地区主义秩序环境
        八、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向命运共同体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转型研究 ——从“阿拉伯之春”到欧洲难民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欧盟的角色地位及其中东民主化政策
    一、欧盟的角色地位
    二、欧盟与中东关系的历史与现在
    三、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
        (一) 巴塞罗那进程
        (二) 欧洲睦邻政策
        (三) 地中海联盟
第二章 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背景、根源及主要实现路径
    一、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时代背景
    二、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根源探析
        (一) 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内在动力
        (二) 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现实需求
    三、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主要路径选择
        (一) 经济发展援助手段
        (二) 政治对话和民主援助的手段
第三章 “阿拉伯之春”运动中欧盟的中东政策演变与反思
    一、“阿拉伯之春”运动中欧盟的中东政策演变
        (一) “阿拉伯之春”运动源起及欧盟的回应
        (二) “阿拉伯之春”运动中的欧盟的政策演变
        (三) 欧盟的政策演变对中东地区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二、“阿拉伯之春”运动中欧盟的中东政策反思
        (一) 欧盟“规范性力量”的退化?
        (二) 欧盟内部的分歧
        (三) 欧盟与美国中东民主化政策的分歧
第四章 欧洲难民危机影响下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再调整
    一、欧洲难民危机的源起及其影响
        (一)欧洲难民危机的源起
        (二) 欧洲难民危机的影响
    二、欧盟应对难民危机的中东民主化政策再调整
        (一) 难民危机影响下欧盟的回应
        (二) 难民危机影响下欧盟中东政策的再调整
        (三) 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再调整的影响
    三、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展望
        (一) 欧盟促进中东民主化转型的新动向
        (二) 新形势下欧、美推动中东民主化的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与创立
    第一节 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是论坛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相互理解和尊重,维护彼此的核心利益
        二、从单一援助到多样化合作,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第二节 21世纪初复杂的国际形势是论坛建立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对国家间交往方式提出新要求
        二、新世纪中东局势的急剧变化是中阿关系进一步深化的推手
    第三节 中阿双方的多样化需求是论坛建立的现实背景
        一、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需求
        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需求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筹备与创立
    小结
第二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 引领机制:部长级会议
    第二节 执行机制:高官委员会
    第三节 协同机制:其他合作机制
        一、经贸能源类合作机制
        二、人文交流类合作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类合作机制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评估
        一、“中阿合作论坛”的外交类型
        二、历届部长级会议的意义及成绩
        三、“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特点
        四、“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局限性
        五、外界对“中阿合作论坛”的评价
    小结
第三章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中阿新型伙伴关系:2004~2009年
        一、高层交往互动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二、经济关系高速发展、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三、借力论坛框架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四、加强国际事务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第二节 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0~2013年
        一、理性应对中东变局,稳妥推进政治关系
        二、经贸关系逆势增长,合作平台愈加完善
        三、文化交往有序开展,深度广度不断扩大
    第三节 中阿“命运共同体”(2014年~至今)
        一、战略互依逐步提升,政治互信全面加深
        二、“一带一路”当为契机,经济务实合作提质增效
        三、文化交流实力推进,民间参与稳步提升
    小结
第四章 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
        一、阿拉伯—印度合作论坛
        二、阿拉伯—日本经济合作论坛
        三、阿拉伯联盟参与的其他整体合作机制简要介绍
    第二节 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
        一、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
        二、美国—海合会战略合作论坛
    第三节 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模式
    第四节 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机遇
        二、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指导下的“中阿合作论坛”建设
        一、新气象
        二、新期待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览表
附录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层领导交往统计表(2004~2017年)

四、中东和平进程10年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波兰对俄罗斯和解外交研究[D]. 柯研.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伙伴关系研究[D]. 马程. 吉林大学, 2020(06)
  • [3]21世纪以来的中俄反恐合作探析[D]. 高旭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共生效应视角下我国国际援助政策效果评估研究[D]. 李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论缅甸民主化改革的动因及前景[D]. 苏艳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1)
  • [6]中国外交70年专家谈(之三)——全球治理、军事外交、中东欧合作、中等国家关系[J].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70外交年课题组,杨洁勉. 国际展望, 2019(05)
  • [7]为何而战: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新中国对外战争的必要性与正义性探析[D]. 李旭爽. 外交学院, 2019(01)
  • [8]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D]. 段涛. 云南大学, 2019(09)
  • [9]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转型研究 ——从“阿拉伯之春”到欧洲难民危机[D]. 臧家豹. 南京大学, 2018(01)
  • [10]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D]. 蒋静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中东和平进程十年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