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西北有高楼》及三种拟译

古诗《西北有高楼》及三种拟译

一、古诗“西北有高楼”及三首拟作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郭昕[1](2021)在《魏晋诗歌“别离”主题的文学书写》文中研究说明

林雪儿[2](2021)在《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元嘉三大家”是指刘宋元嘉时期的颜延之、谢灵运和鲍照,他们自发地在诗歌中运用时序感模式。时序感模式是一种诗歌结撰技术,也是一种审美经验模式,即它是一种较稳定的表达策略,是一种较一致的主观认知,它的审美意义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诗歌艺术方面的。诗歌中的时间意识最早在《诗经》中出现,在汉末文人五言徒诗处形成以“感物缘情”为审美经验、有稳定的表达技巧的时序感模式。太康时期,“感时生情”成为时序感模式的审美经验核心。元嘉三大家将时序感模式继承下来,并主要在哲学与世俗两个范畴对其内容进行扩充,使其审美经验更加丰富,并将其发展成纯熟的诗歌结撰技术。而三人各自的文化认知与处时态度也在他们表达时间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元嘉三大家的时序感模式在内容上包括哲学时间、世俗时间、审美时间三类,分析其诗歌的哲学问题、人事遭际、美学意义,能梳理出时序与志、情、理等主题的联系。刘宋时期,“缘情说”的内涵发生变化,“物”的限制减少,“感物”不是必须的传情途径,时序感模式直接成为主题表现的工具。元嘉三大家以诗的时间作为内核,以时空溶合、今昔对比、虚实相生等结构手段,多角度描写、夸饰、比兴、象征等手法,排比、反问、对举等句式,巧用叠词、联绵词、副词、动词等炼字技巧表现这种诗性的时间。如果从时序感模式的角度切入元嘉诗运转关的论题,考察元嘉三大家诗歌创作的复古与创新,那么时序感模式就有了更丰富的美学意义。复古主要指再度恢复了诗歌缘情言志的功能,具体而言是牢牢抓住感时生情的抒情内核、时与情的联系更加灵活。而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在美学上最大的两处新变是情感浓度的提高以及对物色的关注。前者体现在生死别离与韶华易逝两大主题在诗歌中频繁出现,甚至在表达上多直抒胸臆、直接议论与诘问时序。而对物色的关注则出于化解时序压迫的需求,其主要特点是时序中的节物成为了主要的表现对象,甚至为了更好地表现物与情的关系,丰富了比兴的表现技巧。第一章叙时序感模式发展前史,手绘先秦至刘宋诗歌时序感模式发展史作为背景板。以时序感模式的诞生标志《古诗十九首》为界,分先秦两汉诗歌的时间意识与魏晋诗歌的时序感模式两部分,考虑到元嘉三大家的复古取向,重点落在建安、太康时期。再在元嘉文学的背景中考察三大家复古出新的诗学实践与时序感模式的联系。第二至四章根据时序感模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哲学向度、历史向度、抒情美学向度分别展现三大家中以理、情为取尚的各类诗歌的审美经验架构,从“浓情”与“物色”两个角度突出元嘉三大家时序感模式在美学上的新变,既对三大家诗歌创作中的复与变均有所关涉,又显现时序感模式在诗史中的演变状况及在中古后期的形态。

庄筱玲[3](2021)在《抒情场景的重构与抒情角色的重塑——论陆机《拟古诗》对“古诗”的改造》文中指出陆机《拟古诗》对"古诗"的拟作并非亦步亦趋地学习属文或只是修辞上的踵事增华,而是有其改造"古诗"之"抒情表现"的深刻用心。陆机拟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动作姿态的刻意强调和有步骤的铺写,对"古诗"固有抒情场景重新构设,拉开抒情距离,将抒情从以"人物感知"为中心转向以"情境营造"为中心;通过对抒情角色的重塑,将"古诗"类型化的人物转化为文人自我呈现的媒介,开启对"古诗"的托喻式解读。陆机拟诗正是在与"古诗"的文本对话中凸显了魏晋时代五言诗抒情范式的转化。

陈立[4](2020)在《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见于谭宗浚诗集《荔村草堂诗钞》中,共48首,是谭宗浚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和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的补充。本文结合谭宗浚诗集《荔村草堂诗钞》和文集《希古堂集》中的内容,细致解读谭宗浚此组论诗绝句,探究谭宗浚的生平后结合其论诗绝句中的内容,发现了其朴学考订下的务实儒学思想,经世致用的刑名法学观念和济世困局中迷惑的西学应对,进而确定其作为清代典型知识分子的代表意义。本文通过对谭宗浚论诗绝句的深入剖析,发现其论诗绝句的系统性、重视民族性和地域性、选诗查漏补缺、尤重诗人群体的诗歌史观。同时,也指出了谭宗浚作为清晚期并不杰出的学者,他在对一些诗人、诗论的解读上的局限性,并发现这种局限性也可见于当时其他学者身上。继而,本文结合谭宗浚在诗集《荔村草堂诗钞》中的诗歌创作和他担任学官时的举措,总结出谭宗浚对传统诗学观的坚守,对儒家诗教观的新变,对“朴学”影响下清代论诗诗创作方法的接受和历史观与文学观的承接。这些都是谭宗浚在当时学风影响下的产物。本文最后总结出,谭宗浚是晚清时期绝大部分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因此对其论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的分析与批判可以管窥清代传统文人群体在历史和学术环境中的典型思想和态度。

杨萍[5](2020)在《《古诗十九首》异文研究》文中指出《古诗十九首》被钟嵘誉为“一字千金”,这组诗以其清新、刚健、质朴的风格和缠绵悱恻、哀而不伤的艺术特点,铿锵有力地在诗歌史上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凭借字字珠玑的语言形式,被历代中外学者研究、赞赏。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组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异文。而这些异文的存在显然使“一字千金”的评价显得暧昧可疑。因此,研究这组诗歌的异文显得极为必要。学界对于这组诗歌产生时间的争论,无论何种说法都脱不出中国古籍传播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钞本时代”,这个问题尤为复杂。所谓《古诗十九首》的“异文”研究,正是将目光放置于这一特殊的文本传播时间段,充分考虑到在“钞本时代”这一大环境下,文本的创作、传播、写定有极强烈的多样性与不稳定性下的文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的文字变化,读者可以探求这组诗歌的生成方式、传播路径。同时也能根据对异文的对比研究,体会不同文字带给诗歌的文学欣赏效果,进而探究异文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本文共分为四章五部分,绪论部分先论述了选题的研究意义,即将《古诗十九首》置于钞本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以异文为线索,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的创作、传播、写定,进而阐述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以及由异文生发的文学欣赏效果和异文背后的文化意蕴。接着分析《古诗十九首》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本文所据校本和凡例做了简单说明。接下来第一章分析了“钞本时代”下文献的生成、传播、写定的复杂性,以及解读文献(含《古诗十九首》)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对异文进行定义,对异文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展开分析。第二章则将《古诗十九首》的异文尽可能的收集分类,分为“义同的异文”、“义近的异文”、“形近的异文”、“词序颠倒的异文”及“其他”五类,并简单对所举异文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异文注释进行研究,分析逯钦立对《古诗十九首》异文注释的形式、特点和不足,接着讨论一类特殊的异文注释——自我异文,即在《李善注文选》中,不在同一章节的正文和注释中出现,却在其他章节的注文中出现的异文。通过整理《李善注文选》中的有关《十九首》的自我异文,分析这种注释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研究价值。第四章主要分析异文与文学欣赏、文化意蕴的关系,第一部分首先解析了异文于诗歌鉴赏之作用,接着讨论异文与物象探寻的关系,最后归纳与异文相关的“程式句”。第二部分探究异文与文化意蕴的关系,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两方面展开,研究异文反映出的时代文化意蕴。

朱玉兰[6](2020)在《曹植乐府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s the "hero of jian an",cao zh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jian an period 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he study of cao zhi and his works has never been cut off.Cao zhi’s works are rich in categories and high in quantity and quality,while his yuefu poems take a large proportion in his poems and have high achievements,which cannot be ignored.The most frequent and thorough research on cao zhi’s yuefu poems is the literatization of his yuefu,that is,the innovation of his yuefu poems.However,his literary achievement was not achieved overnight,but based on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Therefore,this paper takes cao zhi’s yuefu poe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akes the simul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work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as the focus,and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of cao zhi’s yuefu poetry,namely its characteristics.This thesis takes cao zhi’s yuefu poetry as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object,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which mainly describes cao zhi’s life experience,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cao zhi’s works.First of all,the introduction of cao zhi’s life stor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 why his yuefu poems were created almost in the later period.Secondly,a summary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cao zhi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various aspects of cao zhi’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o determine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is yuefu poems,focusing on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existing yuefu poems of cao zhi and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cao zhi’s creation of yuefu poems.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themes and contents of cao zhi’s yuefu poems,and divides them into four categories: banquet poems,female poems,fairy poems and epic poems.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acceptance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to 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respectively from the acceptance of 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the acceptance of cao cao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literati of the same period,and then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simulated acceptance of cao zhi’s yuefu poems.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use of allusions,the conversion of vulgarities into elegance,and the musicality,which is conducive to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is yuefu poems.

陈伊颖[7](2020)在《冯惟讷《选》诗研究》文中提出《选》诗研究是《选》学分体研究中的一种,指的是将诗歌从《文选》中单独抽出来进行的研究。冯惟讷《选》诗研究与明中叶复古运动紧密关联,其成果主要体现在《选诗约注》和《古诗纪》这两部着作上。《选诗约注》是系统整合《选》诗文献的专着。选篇以保存《选》诗原貌为标准,避免任意删改篇目。注释在李善注、五臣注和刘履注之间取长补短,保留相异观点,删去附会繁复,于精简三注方面有首创之功。汇评被分为四个层次,注重将诗作与时代特征、诗人诗风相结合。冯氏以其独特的诠诗方法,为读者提供了迅速掌握多元信息的《选》诗版本,推动《选》诗的教育和普及。《古诗纪》虽非研究《选》诗的专着,但正集包含《选》诗,别集更是从历代典籍中辑录了许多《选》诗相关评点。这些汇评与《选诗约注》相比有所突破:一、资料来源范围扩大;二、在引评基础上有所辨析;三、赏评视角更为立体;四、考证类评语增多。体现了冯氏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持续完善的过程。从整体来看,冯惟讷《选》诗研究是复古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也是《选》学由重义理到重文学评点的过渡,在《选》学发展史及诗学发展史上皆有重要意义。其价值表现在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整理和融汇,加强诗史的建构与诗体的辨析,提供一种重新释读《选》诗的方法和视角;同时,汇编唐前诗歌总集,辑录考证性评语,传达崇尚自然与真情的诗学观念,对当时复古运动的偏狭之处进行反思与修补。然其研究创见性有所不足,存在断章取义、未溯其源、体例不一等问题。不过瑕不掩瑜,在明人《选》学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特色。

张群[8](2019)在《论模拟的创作机制与影响 ——以汉魏六朝的模拟创作为中心》文中认为模拟创作是文人对艺术化生命状态的追求,它以种种形式与姿态构筑文人内心世界,融入日常生活与人生曼妙情思,求心灵之自由。汉魏六朝作家深谙模拟的创作机制,在模拟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与艺术趣味,重视在形似基础上对神韵的表现和挖掘,尤其注重时代所赋予的崇尚悲怨和优美的审美情怀。模拟的类别多样,在模拟过程中,作家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合适的模拟对象。模拟对象的选择取决于作家审美观与情感需求,也受政治环境、权威话语、社会思潮流派、文化心理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因素影响,即因人而异,亦因势而改、因时而变,作家在拟中学、在学中评,遣怀寄兴、以拟会友、标立门户。第二阶段是作家与模拟对象的沟通。作家通过阅读介入对话,实现审美视域融合与自我转化,以跟随、改良或背离态度应对模拟对象。第三阶段是模拟者的具体创作。作家对情与辞的安排关乎为文造情与为情造文两类创作理念,又涉及到作家情感的真与伪、有用与无用的取向问题。模拟的三个阶段不是独立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拟作的诞生标志着模拟过程结束,模拟创作完成后,它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作家方面,模拟具备学习属文、较量才华、审美品藻、遣兴娱情、同情共感与托古言志等意义;在文体方面,汉魏六朝时期的模拟加速了赋体与诗体的转型,促进作家对文体源流、特征与分类的认识,提高作家文体研究意识的自觉性;在文风方面,作家以模拟的方式进行变革,实现对新变、复古及古今融合文风的建设。可以说,模拟者的影响焦虑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他们在“述”经典的同时又超越前人,突出自我,参与到当时的文学史建构。总而言之,模拟就是为了创新,为了主体性的建构,为了人的发展。在当下,研究者可以对模拟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求同存异,深化对其认识和理解。

陈瑶[9](2019)在《《文选》所选陆机作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陆机作为“太康之英”,不仅在西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于后世亦影响颇大。在堪称“文章之衡鉴,着作之渊薮”(1)的总集《昭明文选》中,陆机作品共入选诗五十二首、赋两篇、文七篇,且赋“论文”、文“连珠”二类中仅有陆机一人的作品入选,这种现象在《文选》所有作家中都可称瞩目。这些被选入《文选》的陆机诗文,或是其经典佳作,或是符合编选者的审美标准。考察陆机被选入《文选》的作品,对于分析陆机的创作特点、探究萧统的文学偏好及细化《文选》的选录标准都有积极意义。本文从陆机的家学家风、生平经历、人格特征、所生活时代的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文选》中所选陆机诗、赋、文的题材类型、思想内容等作整体而细致的研究,并与未选入《文选》的陆机作品对比,探究《文选》的选录标准。同时结合《文选》在唐代的地位,考察陆机作品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进一步挖掘陆机作品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本文绪论中简述了陆机的生平、作品的版本与流传及《文选》选录陆机作品概况。正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分类论述《文选》所选陆机诗歌。《文选》选诗24类,其中8类收录了陆机诗,且整部总集中收录陆机诗歌数量最多,可见萧统对陆机诗的青睐。本章每节先简述该诗类及其收诗情况,并结合陆机生平经历、家学家风、人格心态等对该诗类下所选陆机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进行分析,并与陆机未入选的同类诗歌进行比较,总结入选诗歌的共同特征与独特之处。第二章探讨《文选》所选陆机诗歌特色。陆机诗歌主要表现为“繁”与“清”两个特点,其中“繁”又分“文情之繁”与“文辞之繁”。陆诗之情繁与其破国亡家、身仕敌国、在混乱的西晋政坛中如履薄冰的身世经历有极大关系。复杂的人生孕育了多层次的情感,各种感情融合交织,愈演愈烈。陆诗的“文辞之繁”体现在其诗中赋法的运用、对语言华丽藻饰与字句雕琢的追求以及行文中常有的诗意反复现象,这与西晋文坛风气、陆机性格习惯等有关。陆机诗歌之“清”较少为人重视,但其大量诗歌中都强调“清”的运用。部分诗歌,尤其是乐府诗体现出明显的清俊特色,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论“繁”还是“清”,都是陆机重视诗歌写作技巧、思力安排的结果。第三章与第四章分述《文选》所选陆机赋与文。《文选》收录的陆机文、赋不如诗歌数量众多,但都是其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就赋而言,《文选》于“哀伤”“论文”两类分别收录陆机《叹逝赋》与《文赋》。《叹逝赋》是陆机抒情小赋中的代表作品,充满感伤情怀与迁逝之悲,在思想内涵与深度上远超其他未入选的抒情小赋;《文赋》作为《文选》赋“论文”一类唯一收录的文章,不仅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身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就文而言,《文选》在表、序、颂、论、连珠、吊文六类中都选入了陆机作品,这些文章或情真意切、或辞采华丽、或情理交融,在遵循该文体特点的基础上鲜明地体现了陆机个人的创作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五章由《文选》所选陆机作品探析《文选》选录标准。《文选》中收录的陆机作品虽文体有异、情志不同,但总体看来,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即大多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情怀,思想内容上具有雅正倾向,且追求辞采华美。这与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录标准基本一致。但萧统在基本的标准之外,又选入了一些极具陆机创作特色的作品,显示了萧统对陆机的了解与推崇。另外,在《文选》之前,《文心雕龙》和《诗品》中亦有对陆机及其作品的评价,将三者对陆作的评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三人对陆机作品中体现出的雕琢字句、追求精工华美、注重音声的特点都持褒扬态度,这与当时的文学风尚有较大关系;但出于各人文学观念的不同,三人对陆机作品的批评则体现在不同方面。由此可进一步深化对陆机作品艺术特点及《文选》选录标准的认识。第六章探讨陆机作品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文选》在唐代学术、文学、科考等方面皆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因而唐代文人创作中常见《文选》的影子。作为入选诗歌最多的作家,陆机不可避免地受到《文选》流行的影响。唐人或借鉴陆机文辞,或慨叹陆机身世,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文。一些着作如《乐府古题要解》《文镜秘府论》《诗式》等亦有对陆机诗文的品评。同时,统计唐人借鉴、模拟较多的陆机作品,并与《文选》所收录的陆机作品对比可以发现,二者中有大量作品重合。唐代各期文学思想几多变化,与陆机的文学观念、创作特点并不完全一致,故陆机在各期的接受情况不同,但得益于《文选》在唐代的地位,陆机作品在整个唐代都有传播与影响并基本处于受推崇的状态。可见《文选》的选录对陆机作品在唐代的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总之,本文将陆机作品研究与《文选》相结合,分别从《文选》所选陆机的诗、赋、文入手,对其题材类型与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由此探究萧统文学观念及《文选》选录标准,并考察陆机作品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本文旨在通过对《文选》中陆机作品的细致分析与研究,并结合西晋的时代特征及文人创作心理,尽力再现陆机创作真貌,探究陆机与《文选》的关系,并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下重新探讨陆机作品的价值与地位。

孔庆蓉[10](2019)在《汉代诗歌研究史论(汉-清)》文中认为在中国诗歌史上,汉代诗歌的产生具有特殊意义。关于汉代诗歌的研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程。从汉代起,每一个时代都有对汉代诗歌的整理、考辨、集释,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这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历来对汉代诗歌的考察,依据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趣味,或分门别类地对汉诗进行专题研究,或对汉诗的时代背景、结构内容、名物称谓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辨伪考证。随着对汉代诗歌研究的不断深入,渐渐积累起比较全面、完整、细致入微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对汉代诗歌研究史进行考镜源流的历史追索,作一番动态、定向的考察,凸显历代研究面貌,辨明研究流变的历史轨迹和承递关系。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汉代诗歌进行了分类描述,具体阐述了乐府产生的机制和演唱、表演及其相关情况。《史记》和《汉书》是这一时期记载汉代诗歌相关情况的两部史书,其中对汉诗片段式的理论评述开启了汉代诗歌研究的酝酿阶段。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汉鼓吹曲进行改造并将其雅化为纪颂功德的朝廷音乐。随着宫廷雅乐和俗乐双向互动交流过程的不断深化,汉代所侧重的雅乐传统被颠覆了。《宋书·乐志》将汉乐府相和曲、杂曲,纳入了官修乐志的范畴,并且首次记录了《汉铙歌十八曲》和《陌上桑》,其开创之功不可没。南朝时期,正式拉开了汉诗研究的序幕,刘勰、钟嵘对汉代诗歌的品评,语言虽然稍嫌简略,但已涉及五言诗的起源、诗歌风格及作品真伪问题。《文选》和《玉台新咏》对汉代诗歌的整理和收录作出了贡献。第三章,隋唐时期的复古思潮,开启了对六朝文风的批判。陈子昂将批判的锋芒直指齐梁,鲜明地表示了自己推崇风雅和汉魏古诗的态度。面对南朝以来古题乐府诗歌创作的娱情化潮流,以吴兢为代表的乐府学家对古题作出了正本清源的梳理,为古题乐府创作开辟了理论上的支撑点。李白更加重视乐府古题的规定性,通过创作实践表达了自己对古题题义的深刻体认。汉代诗歌在这一时期有赖于《文选》而得以广泛传播。皎然将汉代诗歌纳入审美批评视野,表明此时期对汉代诗歌的研究开始深化和细化。唐代的类书对汉代诗歌按性质归类,虽然和南朝不尽相同,但对苏、李诗的态度和《文选》《诗品》的观点是一致的。第四章,宋代严羽确立了汉魏诗歌在其诗学体系中的“第一义”地位。郑樵的《通志·乐略》将汉魏以来至唐代的音乐典籍进行梳理,试图力挽崔豹、吴兢以“义”解诗之弊。左克明对汉乐府独特的解题方式成为乐府研究的重要转折。诗话在宋元时期就已成为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主要形式,严羽、刘克庄、杨载等人均在诗话着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汉代诗歌的理解和看法。第五章,明代对汉代诗歌进行全面的选、编、注、考、点、评、论等多种形态的研究,其卷帙之繁富,体系之完整,理论之精确,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体现了多样化的诗学批评模式。明前后七子以“古体宗汉魏”为创作纲领,将汉代诗歌推到仅次于《诗经》的亚经典地位。第六章,清代的汉诗研究在历代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和更全面的展开。清代是“经学复盛时代”,儒家诗学的传统政教精神复兴,学者们在汉代诗歌研究中多继承汉儒比兴解诗的传统,探求诗外之旨,在汉代诗歌研究中形成了注重史科、耽于考据的研究特色。研究方法的更新最为显着的是打破传统的评点方法,将时文的创作与批评方法运用到对汉诗的评点诠释中。

二、古诗“西北有高楼”及三首拟作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诗“西北有高楼”及三首拟作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2)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时序感模式发展前史
    第一节 先秦两汉诗歌的时序意识
    第二节 建安诗歌言志主题与时序表现
    第三节 感物缘情经验下诗歌的时序感模式
    第四节 玄言诗对崇情的反思
    第五节 元嘉三大家对诗歌时序感模式的自发关注
第二章 谈时论理: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中的哲学内容
    第一节 元嘉时期的玄学与佛学
    第二节 开阔的宇宙视野
    第三节 颜诗时序中的王权正统思想
    第四节 谢、鲍诗歌中的感时生理
第三章 由时入世: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中的世俗内容
    第一节 元嘉时期诗歌题序记时的发展
    第二节 以时序为叙事标尺
    第三节 时序内容功利化
    第四节 集结与孤立:自我回忆显现生命态度
第四章 感时生情: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的美学意义
    第一节 “感物缘情”的发展
    第二节 物色论与时序描写
    第三节 时序与比兴
结论
附录
    一 颜延之诗歌时序表达一览表
    二 谢灵运诗歌时序表达一览表
    三 鲍照诗歌时序表达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3)抒情场景的重构与抒情角色的重塑——论陆机《拟古诗》对“古诗”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场景构设与叙写的客观化
二、抒情角色的重塑与托喻化的解读
三、“文本对话”与抒情范式的转化
四、结语

(4)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谭宗浚的生平及其研究现状
    二、论诗诗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谭宗浚生平及学术思想
    第一节 谭宗浚生平及主要着述略考
    第二节 朴学考订下的务实儒学思想
    第三节 经世致用的刑名法学观念
    第四节 济世困局中迷惑凌乱的西学应对
    小结
第二章 谭宗浚论诗绝句的诗歌史观
    第一节 谭宗浚诗歌史观的系统性
    第二节 谭宗浚重视诗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第三节 谭宗浚选诗立足于慎重补缺,保存精华
    第四节 谭宗浚论诗尤重诗论和诗人群体
    小结
第三章 谭宗浚诗学观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谭宗浚对传统诗学观的坚守
    第二节 谭宗浚对儒家诗教观的新变
    第三节 “朴学”时风下的“诗下做注”法
    第四节 从历史到诗歌史的学术承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古诗十九首》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
    三、本文所据参考文献及凡例说明
第一章 钞本时代的文献与异文
    第一节 钞本时代的文献解读
        一、钞本时代下的文献生成与传播
        二、钞本时代下的抄写者与文本
        三、钞本时代下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
    第二节 钞本时代的异文
        一、异文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二、异文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的异文类型
    第一节 义同的异文
    第二节 义近的异文
    第三节 形近的异文
    第四节 词序颠倒的异文
    第五节 其他
第三章 《十九首》异文与注释研究
    第一节 逯注异文的形式、特点与不足
        一、逯注异文的形式
        二、逯注异文的特点
        三、逯注异文的不足
    第二节 “自我”异文的形成与研究
        一、《李善文选注》中的“自我”异文
        二、自我异文成因
        三、自我异文价值
第四章 《十九首》异文与文学、文化研究
    第一节 异文与文学欣赏
        一、异文与古诗鉴赏
        二、异文与物象探寻
        三、异文与程式句
    第二节 异文与文化意蕴
        一、异文与物质文化
        二、异文与制度文化
结语
附录 《古诗十九首》异文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6)曹植乐府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曹植生平及作品简介
    1.2 曹植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2章 曹植乐府诗概况及其创作背景
    2.1 曹植乐府诗概况
    2.2 曹植乐府诗创作背景
        2.2.1 时代对乐府的选择
        2.2.2 自身经历对乐府的选择
第3章 曹植乐府诗对前代作品的接受
    3.1 对汉乐府的模拟
        3.1.1 词章模拟
        3.1.2 意境模拟
        3.1.3 题材模拟
        3.1.4 模拟的原因
        3.1.4.1 环境因素
        3.1.4.2 思维惯性
        3.1.4.3 乐府客观局限性
    3.2 受曹操的影响
        3.2.1 篇章结构的影响
        3.2.2 情感抒发的影响
        3.2.3 诗歌风格的影响
        3.2.4 以旧题写新诗
    3.3 其他文人的影响
第4章 曹植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4.1 宴游诗
    4.2 女性题材的诗歌
    4.3 游仙诗
    4.4 咏史诗
第5章 曹植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5.1 典故的大量运用
    5.2 语言化俗为雅
    5.3 声调上的音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7)冯惟讷《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冯惟讷《选》诗研究溯源
    第一节 冯惟讷《选》诗研究的内部动因
        一、游宦经历
        二、家学影响
    第二节 冯惟讷《选》诗研究的文学背景
        一、复古思潮下的《选》学风貌
        二、《选》诗研究发展源流
    第三节 冯惟讷《选》诗研究相关着作
        一、《选诗约注》版本及成书考
        二、《古诗纪》与《选》诗资料收录
    小结
第二章 《选诗约注》的诠诗特色
    第一节 《选诗约注》的编纂标准
        一、选篇原则
        二、取材考量
    第二节 精简与融通的注释方式
        一、三注之间取长补短
        二、诸说相异往往并存
        三、附会繁复予以删改
        四、增补校勘与评释
    第三节 汇集历代评点的四个层次
        一、综观汉魏六朝诗风流变
        二、展示具体时代诗坛特点
        三、突出诗人文学成就
        四、强调《选》诗诗体特征
    小结
第三章 《古诗纪》对《选》诗汇评的新拓展
    第一节 《古诗纪》汇评的资料来源
        一、收录范围的扩大
        二、征引文献的倾向
    第二节 《古诗纪》汇评的整理方法
        一、整体编排由总述入细节
        二、具体条目增考辨性附注
    第三节 《古诗纪》汇评的内容补充
        一、增汇对比类赏评
        二、广收补正类考评
    小结
第四章 冯惟讷《选》诗研究的价值审视
    第一节 冯惟讷《选》诗研究的《选》学价值
        一、由重义理向重文学评点过渡
        二、提供文献编纂与解读《文选》的新范式
    第二节 冯惟讷《选》诗研究的诗学意义
        一、对复古运动的反思和补充
        二、辑零散诗学资料于一编
    第三节 冯惟讷《选》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见不足
        二、有失严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论模拟的创作机制与影响 ——以汉魏六朝的模拟创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模拟概论
    第一节 模拟的意蕴界定
    第二节 模拟的基本类别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模拟的创作机制
    第一节 模拟者对模拟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 模拟者与模拟对象的沟通
    第三节 模拟具体创作中的情与辞安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拟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模拟实践对作家的意义
    第二节 模拟对文体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模拟是变革文风的重要手段
    本章小结
余论:中西跨文化视域下的模拟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文选》所选陆机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陆机生平及其作品流传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章 《文选》所选陆机诗歌
    第一节 行旅
    第二节 赠答
        一、与亲友同僚的赠答
        二、与上级的赠答:《答贾长渊》
        三、陆机未入《选》的赠答诗
    第三节 挽歌
    第四节 乐府与杂拟
    第五节 公宴、招隐与杂诗
第二章 《文选》所选陆机诗歌特色
    第一节 陆诗之“繁”
        一、文情之“繁”
        二、文辞之“繁”
    第二节 陆诗之“清”
        一、对“清”字的运用
        二、清俊风格的创造
    小结
第三章 《文选》所选陆机赋
    第一节 哀伤:《叹逝赋》
        一、哀伤赋略论
        二、《叹逝赋》简论
    第二节 论文:《文赋》
第四章 《文选》所选陆机文
    第一节 表:《谢平原内史表》
        一、《谢平原内史表》
        二、其他未入《选》的陆机表文
    第二节 序:《豪士赋序》
        一、“序”体简述
        二、《豪士赋序》
    第三节 颂:《汉高祖功臣颂》
        一、“颂”体简述
        二、《汉高祖功臣颂》
    第四节 论:《辨亡论》、《五等论》
        一、《辨亡论》
        二、《五等论》
    第五节 连珠:《演连珠》
        一、连珠体简述
        二、陆机之演连珠
    第六节 吊文:《吊魏武帝文》
        一、“雄心”与“弱情”的矛盾
        二、情感与理思的结合
第五章 由《文选》所选陆机作品探析《文选》选录标准
    第一节 由《文选》所选陆机作品探析《文选》选录标准
        一、表情达意,抒发情怀
        二、思想内容的雅正
        三、具有形式上的美文特征
    第二节 《诗品》《文心雕龙》与《文选》对陆机作品的评价比较
        一、刘勰《文心雕龙》
        二、钟嵘《诗品》
        三、小结
第六章 陆机作品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文选》与唐代文学
        一、唐代“《文选》学”的发展
        二、《文选》与唐代科举
        三、《文选》与唐人创作
    第二节 陆机在唐代的影响
        一、初唐:传播与接受的高峰期
        二、盛唐:均衡性与再创造
        三、中唐:由学习语典转向运用事典
        四、晚唐:由借鉴辞藻到吟咏史事的全面转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选》选录作品概况
附录二 《文选》收录陆机作品概况
附录三 《世说新语》陆氏相关条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汉代诗歌研究史论(汉-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两汉时期关于汉诗的着录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诗歌创作
        一、有关乐府活动的记录
        二、乐府曲目创制
        三、歌辞记录
        四、乐舞表演
        五、《琴操》——汉代的琴曲歌辞
    第二节 《史记》《汉书》对汉诗的收录
    小结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汉铙歌十八曲》的改造
    第二节 《宋书·乐志》对汉诗研究的贡献
        一、相和歌辞的收录
        二、首次记录《鼓吹铙歌十八曲》
        三、记录汉、魏所传15大曲
        四、《陌上桑》首次见载于《宋书》
        五、对燕乐歌辞的记录
    第三节 南朝时期对汉代诗歌的批评
        一、关于五言诗起源的争论
        二、南朝批评家对汉诗的态度
        三、南朝诗文选集选录汉诗的分歧
    小结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隋代对雅乐的重视
    第二节 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
    第三节 唐代的乐府观
    第四节 唐代乐府创作中对汉乐府古题的关注
        一、李白的乐府古题诗——对乐府古题规定性的继承与革新
        二、唐代新乐府——对汉乐府古题的突破
    第五节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一、吴兢对乐府创作“本事”的维护
        二、《乐府古题要解》称“《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
    第六节 皎然《诗式》对汉诗的品评
    第七节 汉诗研究的多样化趋势
        一、对汉诗的注释
        二、唐代类书对汉诗的摘引
    小结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郑樵《通志》中关于汉诗研究的问题
        一、郑樵对乐府创作“声失义起”现象的批判
        二、关于相和歌和清商三调的归属问题
    第二节 宋诗话对汉诗的考辨和品评
        一、对苏、李诗的关注
        二、对杜甫诗承汉乐府的讨论
        三、刘克庄《后村诗话》关于《孔雀东南飞》创作时间的论争
        四、严羽《沧浪诗话》高标汉魏古诗“第一义”
    第三节 《乐府诗集》对研究汉乐府的贡献
        一、乐府分类研究
        二、乐府诗的解题方式
        三、郭茂倩对“鼓吹”曲概念的明确
        四、对《董逃行》和《董逃歌》的态度
    第四节 元代的汉诗研究
        一、吴莱对汉魏遗音的肯定
        二、左克明对乐府本事的勾勒
        三、刘履《选诗补注》对《古诗十九首》的笺注
    小结
第五章 明代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明代复古思潮与汉诗研究概说
    第二节 明代编选汉诗选集概况
        一、明代和汉代诗歌相关的古诗选本
        二、古诗选本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明前期的汉诗研究
        一、“古体宗汉魏”之先声
        二、李东阳古、律之辨
        三、陈沂标举“汉魏古诗”
    第四节 明中期的汉诗研究
        一、前七子“古体宗汉魏”理论纲领的确立
        二、前七子对汉乐府本义辞旨的拟习
        三、后七子对“古体宗汉魏”古诗观的拓展
        四、汉、魏诗之辨
        五、胡应麟对汉诗批评的深化
        六、前后七子对汉代诗歌审美特质的挖掘
    第四节 明后期的汉诗研究
        一、许学夷《诗源辨体》—汉魏之辨的理论总结
        二、竟陵派以“真”“厚”“情”“韵”诠释汉诗
    小结
第六章 清代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清代汉代诗歌研究概说
    第二节 清前期的汉诗研究
        一、清初云间、西泠派对汉诗的态度
        二、王夫之对汉诗“主情”与“求真”的体认
        三、清代选学对汉诗的研究——以《六朝选诗定论》为例
        四、费锡璜《汉诗总说》对汉诗的评点
        五、陈祚明对汉诗的“言情”考量
    第三节 清中期的汉诗研究
        一、沈德潜以“格调”论汉诗
        二、方东树对传统评点方式的突破——以“义法”论汉诗
        三、张玉谷:以“以意逆志”之法解析汉诗
        四、独具特色的汉诗评析——“音注”“诗评”相结合
    第四节 晚清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五节 清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笺注
    第六节 《古谣谚》对汉代谣谚的辑录
    第七节 清代汉诗诗学批评模式的多样化
        一、清代和汉诗相关的古诗选本
        二、清代对汉乐府的笺注阐释
        三、清诗话对汉诗的品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古诗“西北有高楼”及三首拟作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诗歌“别离”主题的文学书写[D]. 郭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研究[D]. 林雪儿. 中山大学, 2021(08)
  • [3]抒情场景的重构与抒情角色的重塑——论陆机《拟古诗》对“古诗”的改造[J]. 庄筱玲.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4]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研究[D]. 陈立.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5]《古诗十九首》异文研究[D]. 杨萍. 暨南大学, 2020(04)
  • [6]曹植乐府诗研究[D]. 朱玉兰. 湘潭大学, 2020(02)
  • [7]冯惟讷《选》诗研究[D]. 陈伊颖. 华侨大学, 2020(01)
  • [8]论模拟的创作机制与影响 ——以汉魏六朝的模拟创作为中心[D]. 张群. 宁波大学, 2019(06)
  • [9]《文选》所选陆机作品研究[D]. 陈瑶.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汉代诗歌研究史论(汉-清)[D]. 孔庆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古诗《西北有高楼》及三种拟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