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外商投资项目清单

资源县外商投资项目清单

一、资源县对外招商项目一览表(论文文献综述)

桑子俞[1](2020)在《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沿黄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升级产业结构、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本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和“黄土高原风景道”,2017年山西省旅发大会提出山西要打造黄河旅游板块,可见黄河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加之山西黄河旅游资源的优势,及旅游产业广泛关联性、生态性和永续性等特性,使得黄河旅游成为了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但有关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转型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还是一项空白,甚至有关黄河旅游资源升级利用、旅游扶贫、产业融合、资源整合的优秀研究也是凤毛麟角。本文以山西黄河旅游板块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相关案例和立足研究区区位条件及产业状况等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研究、统计分析、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最近邻指数等方法,从黄河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了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开发现状,并探究构建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带动地区经济转型的路径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山西黄河旅游资源地域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种类丰富,共有3个大类――黄河水体、黄河主题和黄河旅游板块开发的协同旅游资源,21个亚类,总计189种;山西黄河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广泛但又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形成了2个集聚中心――临县、万荣和3个集聚片区――偏关-河曲、临县-柳林、运城沿黄四市(河津、万荣、永济和芮城);(2)山西黄河旅游产品开发存在旅游资源利用和景区开发不充分、点强线弱、产品单一、旅游服务较差、体制机制不畅、合作困难和产业融合难度大等突出问题;(3)山西黄河旅游的重点客源市场有晋陕豫冀四省以及京津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等;深秋、冬季和初春时节是黄河旅游淡季,周末和法定节假日来访游客数量较多;黄河旅游消费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他们的旅游经验较多,在旅游活动中注重深入接触黄河文化,同时游客群体在收入上存在较大分化;游客多是通过“自助”方式多方查询获得的完整的黄河旅游信息。(4)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助力地区经济转型的路径包括:黄河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形象和旅游线路提炼;旅游公共服务体建设;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黄河旅游品牌建设;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1)山西黄河旅游形象可以凝练为“中国根·黄河魂”,忻州黄河旅游片区旅游形象可提炼为“长城—黄河—古堡”,吕梁-临汾片区旅游形象可提炼为“瀑布曲峡、黄土风情”,运城片区旅游形象可提炼为“古中国,黄河情”,依托黄河旅游资源及产品还可架构优化出9条黄河旅游线路;2)黄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公共交通、公共信息、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和公共救助五方面内容;3)黄河旅游适宜加强与文化产业、休闲康养产业、商务与会展业、低空航空业、工业和煤炭产业、特色农业、体育与户外运动产业以及手工业的融合;4)黄河旅游品牌建设应以“中国根·黄河魂”为品牌形象,借助新媒体进行直达消费者的宣传,应根据旅游者特点选择营销渠道和注意旅游产品价格灵活化,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及加快核心景区提质升级;5)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首先要补齐重点旅游服务项目短板,其次是构建全域联动的旅游目的地,以及梳理核心城镇间的等级和协作关系,最后是重视人才和培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杨化冰[2](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提出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张建霞[3](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体系的发展是从形成到成熟层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传统城镇体系为“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提出继续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对于农村现代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做出重要战略部署。传统的城镇体系由于其发展历史局限性,对小城镇和广大乡村区域的重视不够,存在城乡二元发展问题,区域内城镇发展不平衡。本文从城镇发展新时代背景出发研究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的规划策略,不仅有利于完善县域层面城镇体系演化研究和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还可以为县域城镇和乡村发展提供区域性的借鉴指导作用。本文以合阳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策略的研究,试图体现新时代背景下合阳县不同地区的农村特征和城乡关系,对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的发展策略作出回应,注重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体现人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理论方面,着重分析了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的因素,并解析了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在实证研究中,采用重要发展条件阐释法,分析合阳县城镇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发展基础概况及面临挑战,采用城市首位度、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分形模型等分析方法,解析合阳县城镇体系结构现状,分析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的特征和问题。并对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中各城镇潜力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阳县的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和特色产业村。在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中突出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的发展策略,对不同等级规模和职能的城镇进行分类指导,制定县城发展区划,促进合阳县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小城镇的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将“三生”空间的发展融合到城镇体系的建设中,不断优化合阳县城镇体系的发展规划策略。

罗皓川[4](2019)在《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省眉山市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也探索出了一些发展模式。目前,国内没有直接针对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眉山市发展模式对比分析方面的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有必要进行对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通过研究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眉山市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客观上有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推进乡村区域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结合调研资料与乡村旅游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动态,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定义,有助于明确界定其概念。其次,综合运用实地考察法和访谈等方法,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和体验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在前期把握眉山市乡村旅游基本情况的前提下,选取眉山市各区县近两年较具代表性的景点,以座谈、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调研。接着总结了眉山市的总体情况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归纳了眉山市各区县典型的五种发展模式,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然后再对不同乡村旅游模式间的异同,如参与主体、模式特点、融资来源、优劣势、模式适用条件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总结,进而提出了优化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在当下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为西部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思路。

黄弘毅[5](2018)在《县域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以崇阳县为例》文中提出在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业也包括在内。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正成为旅游业新的热点和亮点。在我国,“县”这一特殊的行政区划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相对于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县域旅游业与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而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注定与传统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不尽相同。最近几年,旅游业也在转型发展,越来越注重信息化,并且也认识到旅游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应积极整合两个行业,即旅游电子商务和县域旅游业,优点就是促进了县域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推进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已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理解旅游电子商务,本文以崇阳县的旅游电子商务为例展开探究,其基于县域的旅游业及电子商务,发现该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并不完善,并对其指出了一些合理化规划及办法。所以,本文先是基于国内和国外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的探究结论,再通过对崇阳县进行案例研究,了解崇阳县当地旅游电子发展的现状,对崇阳县旅游电子商务进行问题分析,总结出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全域旅游规划,缺乏完整的品牌营销和宣传,电商应用深度有待提高等,并最终提出适用于崇阳县当地县情的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措施,如重新对崇阳县全域旅游进行规划,对当地旅游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推广,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促进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等。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以及小城镇化的进程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崇阳县为例,对当地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对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作用。

王永厅[6](2018)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治理问题研究 ——以Y县贫困治理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最大的暴力”,对于很多学者和专家来说,研究贫困主要是基于学术兴趣和济世情怀。而作为一名来自西南喀斯特深度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贫困更像“瘟疫”一样肆虐着我和我周围的人,贫困不是冰冷的、毫无生气的各项经济指标,而是饥饿、病痛、无奈、忍受、眼泪、死亡。以“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治理问题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与其说是研究一个现实问题,不如说是回顾一种人生经历以及为这种人生寻找出路,因此在论文论述中,总是伴随一种期盼、展望和朴素的激情。无论是全中国的贫困问题,还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贫困问题都是中华民族前行道路上的“暗礁”。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为分析视角,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暗礁”、破除“暗礁”时的政治智慧、政治勇气和时代担当。为了完成该任务,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从国际国内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开始,到最后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终结贫困结束,内容和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回顾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已有的贫困概念和定义已经不能完全解释我们面临的贫困状况;已有的关于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缺乏综合性的研究视角;已有的关于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视野不够开放。多数学者在研究中,主要以一种相对悲观或者悲悯的态度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如何追赶中东部地区,如何实现贫富差距的缩小等问题。很少有研究是从引领和超越的角度出发,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胸怀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如何为全国创造和供给一种健康、生态、绿色的美好的生活方式。第二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的梳理,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回答和解决中国的贫困治理问题,革命和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两个阶段,革命即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从制度上终结贫困的根源;发展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条件。第三章,从喀斯特地质作用的角度梳理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自然资源概况,并以国土总面积与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总面积相近的中东部连片地区河南、安徽、湖北、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六省区为参照对象,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围绕收入情况、温饱水平、住房情况、预期寿命、文化程度和交通出行等方面进行对比,全面展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贫困程度和贫困深度;由于西南喀斯特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加之特殊地质地貌特点,在全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成为全国后发地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处于边缘化状态,从而加剧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贫富差距。第四章,在案例分析中,论文依据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将Y县的贫困治理实践分为五个阶段,并分别梳理了每个阶段Y县的贫困治理取得的成效以及基本特色。2013年来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理论指导下,Y县的贫困治理成效较为显着,在农业方面,基本摆脱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全县喀斯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无论在理论创新方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已经成为全国先进典型,成为全国其它地区参观学习的典范;在教育方面,Y县从90年代的文盲大县,到现在正冲刺全国教育百强县;在交通方面,Y的交通已经从生产型交通和资源型交通转向当下的民生交通、旅游交通、舒适交通;在经济发展方面,Y县正从煤炭经济向旅游经济、绿色经济过度;在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方面,Y县预计将提前完成国家制定的“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任务。第五章,依据Y县贫困治理经验,笔者认为,破解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要走一条“不同于东部地区,有别于西部地区”的崛起之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也不能再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资源型工业化之路,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和工业后发优势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工业化、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中国的贫困治理也将由当前的主要以终结绝对贫困的阶段迈向更加长期的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在绝对贫困治理阶段,贫困治理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的温饱问题和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问题,而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后,人的食物需求、住房需求、教育需求和医疗需求已经有了基本保障,贫困治理的主要内容也将由怎么样让人活下来变为怎么样让人活得更好以及如何过上美好生活的问题。

黄渊基[7](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贫困和反贫困。贫困现象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不断和贫困作斗争,不断丰裕自身物质生活、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看到,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扶贫开发成绩斐然,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对反贫困作用很大,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成果,并为旅游扶贫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世界反贫困的时空背景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首先,通过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建模实证分析,论证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其次,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部分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解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类型及其创新,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及其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既丰富旅游学和反贫困理论研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扶贫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从整体上看,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旅游设施建设不力,产品业态创新不够,资金筹措来源不广,宣传营销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人力资源能力不足,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贫困人口识别不准,脱贫帮扶措施不实,精准管理工作不细,扶贫腐败监管不易,贫困人口参与不畅,贫困人口受益不多等;旅游扶贫模式分类有多种角度,如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角度、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角度、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角度、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角度、旅游者需求角度等,未来应整合各类模式进行综合创新和系统应用;旅游扶贫的机制主要涉及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合作机制等,未来应进一步对各类机制进行优化整合和系统创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旅游扶贫战略规划、强化旅游扶贫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业态产品、丰富旅游扶贫融资方式、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建设、实施精准旅游扶贫方略、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完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突出旅游扶贫政治保障。

程瑶[8](2017)在《桂林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红军长征经过桂北,在龙胜县、兴安县、资源县、灌阳县以及全州县都留下了许多高价值的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的存在为桂林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不过桂林的红色旅游却一直不温不火。事实上,桂林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够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添砖加瓦,而且可以帮助桂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创造经济效益,所以探寻桂林红色旅游不断向前发展的方式非常有必要。为此,笔者选取龙胜县、兴安县、资源县、灌阳县、全州县作为调研地点,以当地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开发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红色遗址(遗迹)的详细了解,探索桂林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揭示桂林红色旅游的发展困境,并结合桂林实际情况,提出桂林的红色旅游应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相关的研究动态,论文的框架,以及论文中所需的重点概念。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桂林红色旅游的发展背景以及意义,分别从国家、广西、桂林的层面论述桂林的红色旅游发展处在一个相对优越的发展环境之中,明确桂林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第三章主要阐述桂林红色旅游发展的资源禀赋。首先,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桂林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情况;然后,分析桂林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紧接着详细的分析了桂林发展红色旅游的硬件基础,从吃、住、行等方面证明桂林红色旅游发展的硬件基础在不断完善,能够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来助力。第四章主要是从现阶段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桂林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在第五章中,笔者从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现实动因以及实践经验四方面论证将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桂林的可行性,尤其是在实践经验部分,笔者分层次、分产业列举了红色旅游界将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例,希望桂林能够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而发展自身的红色旅游。第六章,笔者选择龙胜县白面瑶寨为主要的调研点,探究其将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历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功,希望能对桂北五县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具体措施带来帮助。最后,笔者根据桂林的实际情况,从宏观与微观方面提出了将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建议与对策。其中,龙胜县、兴安县、灌阳县、资源县与全州县分别采取红色旅游+少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现代休闲农业、生态文明、宗教文化的方式,力图能够帮助桂林红色旅游实现健康、快速甚至品牌化打造的目标。

罗薇[9](2016)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荔浦县提出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如何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园区快速建设,成为了当前荔浦县城镇化发展急需关注的问题。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构和提炼出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显得至关重要。文章紧扣“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将“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融入到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中,实现研究视角的创新。在界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园区内涵和特征的同时,提出了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工业园区空间重构的“五化”目标导向(用地集约化、技术信息化、产城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环境生态化)。分析了“五化”目标导向下园区空间组织、空间组织方式、空间布局优化、空间功能融合、空间开发时序等内容,运用PEST分析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出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现状问题,基于园区现状问题和“五化”目标导向,探讨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运用上述理论方法分析探讨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空间缺失、资源空间压缩、产城空间分离、空间扩张无序、产业空间重叠等。针对这些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五个方面的优化策略,注重技术信息化主导的产业空间逐层转型与更新、重组与迁移的分时序土地集约开发模式、集聚与扩散理论下产业的选择与集群发展、环境生态化的园区空间融合优化、协同理念下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均衡发展的协同作用,实现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对县域工业园区低碳可持续发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实现研究视角的创新。一是将“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融入到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中。二是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五化”目标导向的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

傅书剑[10](2016)在《城乡一体化视阈下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基于莆田市仙游县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本组成单位,是构成我国区域经济的关键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城市经济的摇篮、市场经济的温床、县域社会的脊梁”,成为治国之本、安邦之要。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特别是在近年来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后,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速,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格局下,研究福建省的县域经济及其竞争力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虽然目前学界对县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已非常多,但对于如何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发展福建县域经济、提升其竞争力这一课题尚属于处女地。因此,本文以国内外县域经济竞争力相关理论为基础,借助理论论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并以莆田市仙游县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借而对整个福建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与竞争力状况进行系统性地研究,解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为福建省今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供建议对策,以促进未来福建省县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资源县对外招商项目一览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源县对外招商项目一览表(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黄河旅游研究
        1.2.2 流域旅游开发研究
        1.2.3 旅游升级开发与推动经济转型研究
        1.2.4 综述
    1.3 相关案例
        1.3.1 案例分析
        1.3.2 对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的启示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研究区概况及转型需求
    3.1 地理区位条件
        3.1.1 研究区范围
        3.1.2 自然环境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经济与交通区位条件
    3.2 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与转型需求
        3.2.1 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3.2.2 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
        3.2.3 地区产业转型需求
4 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开发现状
    4.1 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
        4.1.1 研究区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
        4.1.2 黄河旅游资源
        4.1.3 黄河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
    4.2 黄河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黄河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4.2.2 黄河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黄河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4.3.1 黄河旅游重点市场分析
        4.3.2 旅游需求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节律性特点
        4.3.3 黄河旅游消费者特征
5 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助力地区经济转型
    5.1 黄河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形象和旅游线路提炼
        5.1.1 山西黄河旅游功能分区及黄河旅游形象提炼
        5.1.2 山西黄河旅游线路架构优化
    5.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3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5.3.1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地区效应
        5.3.2 融合产业和融合路径选择
    5.4 黄河旅游品牌建设
        5.4.1 树立“中国根·黄河魂”旅游品牌形象
        5.4.2 品牌营销
        5.4.3 核心景区提质升级
    5.5 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
        5.5.1 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地区效应
        5.5.2 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路径
    5.6 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模式凝练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3)新时代背景下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背景
        1.1.2 新时代背景下城镇体系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2.1 城镇体系相关概念
        2.1.1 城镇体系内涵
        2.1.2 城镇体系相关概念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三生”空间优化组合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进展
        2.3.2 国内城镇体系研究进展
        2.3.3 国内城镇体系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2.4 实践经验借鉴
        2.4.1 国外城镇体系
        2.4.2 国内城镇体系
    2.5 发展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3.1 发展历史演变
        3.1.1 早期城镇发展时期
        3.1.2 城镇体系孕育时期
        3.1.3 城镇体系形成时期
    3.2 基础概况及分析
        3.2.1 基础概况
        3.2.2 基础现状分析
        3.2.3 优势及挑战
    3.3 县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分析
        3.3.1 城镇职能结构现状
        3.3.2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存在问题
    3.4 县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析
        3.4.1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3.4.2 城镇等级规模分形及首位度分析
        3.4.3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存在问题
    3.5 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3.5.1 城镇空间布局现状
        3.5.2 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性分形和引力模型分析
        3.5.3 城镇体系空间构现状存在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发展目标
    4.1 动力因子选取
    4.2 动力因子
        4.2.1 人口要素
        4.2.2 土地要素
        4.2.3 产业要素
        4.2.4 设施网络
        4.2.5 科学技术
        4.2.6 发展理念
    4.3 动力机制
        4.3.1 主要动力
        4.3.2 基础动力
        4.3.3 间接动力
        4.3.4 潜在动力
    4.4 目标构建
        4.4.1 职能结构目标
        4.4.2 等级规模结构目标
        4.4.3 空间结构目标
    4.5 本章小结
5 新时代背景下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策略
    5.1 城镇职能结构
        5.1.1 确定城镇职能范围,分类分等级进行发展引导
        5.1.2 注重产城融合,形成城镇发展动力
        5.1.3 发展特色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1.4 确定各层级公共服务设施职能,构建网络化公共服务设施
    5.2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5.2.1 合理规划城镇等级结构,从规划层面引导城镇发展
        5.2.2 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发挥首位城市和重点镇辐射带动作用
        5.2.3 发展小城镇,推动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有序发展
        5.2.4 构建县域公共服务设施等级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5.3 城镇空间结构
        5.3.1 明确县域空间功能分区,制定县域发展区划
        5.3.2 优化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推进空间集聚和城镇化
        5.3.3 优化“三生”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
    5.4 规划管理实施
        5.4.1 规划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构进行整合
        5.4.2 完善城镇建设资金供给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创新
        6.2.2 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4)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旅游
        2.1.3 乡村旅游
        2.1.4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3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眉山市总体情况
    3.2 眉山市旅游的发展概况
    3.3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3.1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3.3.2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3.3.3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成效
        3.3.4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4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
    4.1“政府+协会+农户”模式分析
        4.1.1 基本情况
        4.1.2 模式框架分析
        4.1.3 制度建设
        4.1.4 优劣势分析
        4.1.5 模式适用条件
        4.1.6 启示
    4.2“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分析
        4.2.1 基本情况
        4.2.2 模式框架分析
        4.2.3 制度建设
        4.2.4 优劣势分析
        4.2.5 模式适用条件
        4.2.6 启示
    4.3“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分析
        4.3.1 基本情况
        4.3.2 模式框架分析
        4.3.3 制度建设
        4.3.4 优劣势分析
        4.3.5 模式适用条件
        4.3.6 启示
    4.4“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分析
        4.4.1 基本情况
        4.4.2 模式框架分析
        4.4.3 制度建设
        4.4.4 优劣势分析
        4.4.5 模式适用条件
        4.4.6 启示
    4.5“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分析
        4.5.1 基本情况
        4.5.2 模式框架分析
        4.5.3 制度建设
        4.5.4 优劣势分析
        4.5.5 模式适用条件
        4.5.6 启示
    4.6 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5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发展氛围不浓厚,服务水平待提升
    5.2 配套设施亟待完善,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5.3 地方文化融合度不够,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5.4 要素供给不充分,市场管理不规范
    5.5 过度依赖资本改造,乡村旅游整体层次低
    5.6 生态意识薄弱,整体缺乏宣传
6 优化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培训加快培育,提升服务质量
    6.2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公共品牌
    6.3 促进产业融合打造特色模式,丰富差异化产品促进游客消费
    6.4 政府提供全面支持,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6.5 强化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完善各模式合作社机制
    6.6 增强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宣传创新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5)县域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以崇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理论概述
    2.1 电子商务概述
        2.1.1 电子商务的内涵
        2.1.2 电子商务的功能与特征
        2.1.3 电子商务理论基础
    2.2 旅游电子商务概述
        2.2.1 旅游电子商务的内涵
        2.2.2 旅游电子商务的功能与模式
    2.3 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的内涵与意义
        2.3.1 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的内涵
        2.3.2 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意义
3 县域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 县域旅游业发展模式
        3.1.1 “焦作现象”
        3.1.2 “栾川模式”
        3.1.3 “婺源之路”
    3.2 县域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3.2.1 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3.2.2 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3.3 县域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劣势
        3.3.1 县域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3.3.2 县域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劣势
4 崇阳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4.1 崇阳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4.1.1 自然条件概况
        4.1.2 旅游景点资源概况
        4.1.3 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4.1.4 政策支持状况
        4.1.5 招商引资现状
    4.2 崇阳县旅游电子商务的实施情况
        4.2.1 崇阳县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4.2.2 崇阳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4.2.3 崇阳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5 崇阳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缺乏成型的旅游金融整合体系
        5.1.1 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程度不足
        5.1.2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5.2 全域旅游方面的规划欠缺
        5.2.1 产业链短而不健全,缺乏完整的商业闭环
        5.2.2 景点类型单一,经营过于分散
        5.2.3 酒店行业发展尚未成熟
    5.3 缺乏完整的品牌营销和宣传
        5.3.1 宣传力度不够,游客数量过少
        5.3.2 旅游产品没有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特色农产品
        5.3.3 旅游产品整体知名度不高
    5.4 电商应用深度有待提高
        5.4.1 旅游电商平台上相关资讯欠缺
        5.4.2 缺乏本土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6 崇阳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措施
    6.1 加强崇阳县全域旅游规划
        6.1.1 将旅游业与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特色农业结合
        6.1.2 整合当地旅游资源,整体规划全域旅游
    6.2 对当地旅游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推广
        6.2.1 通过当地旅游局官博、官微进行营销推广
        6.2.2 在大型电商平台上进行营销推广
        6.2.3 在自媒体上进行营销推广
        6.2.4 利用新型现代技术进行营销推广
    6.3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
        6.3.1 对旅游业资金投入进行整体规划
        6.3.2 加强当地旅游产业的融资能力
    6.4 促进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6.4.1 建设本土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6.4.2 推广当地旅游业与互联网结合发展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治理问题研究 ——以Y县贫困治理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时代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贫困概念及贫困线的研究
        二、贫困原因的研究
        三、消除贫困的理论研究
        四、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
        五、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第四节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马克思消灭贫困的理论
        一、工人贫困的原因
        二、消灭贫困的路径构想
        三、消灭贫困的阶段划分
    第二节 1949-2012年间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
        一、毛泽东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思想
        二、邓小平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思想
        三、江泽民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思想
        四、胡锦涛贫困治理思想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思想
        一、消灭绝对贫困
        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章 西南喀斯特地区及其贫困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喀斯特概念的缘起及其分布
        一、喀斯特概念的缘起及内涵
        二、世界及中国喀斯特分布
        三、西南喀斯特分布
        四、本研究中的西南喀斯特地区范围及划分依据
    第二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状况
        一、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资源
        二、20世纪末西南喀斯特地区与中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三、新时代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贫困状况
    第三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贫困成因
        一、常规农业生产存在地质地貌障碍
        二、农民财产遭受频繁的自然灾害侵袭
        三、经济发展遭遇基础设施“瓶颈”
        四、工业发展“输”在“起跑线”
        五、历史上特定阶段国家政策的地区倾斜
第四章 Y县的贫困治理实践
    第一节 Y县县情
        一、Y县的资源特点
        二、Y县的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Y县贫困的特殊性
        一、喀斯特地貌更加陡峭
        二、农民遭受自然灾害的侵扰更加严重
        三、扶贫开发难度更大
        四、地理区位更加偏远和封闭
    第三节 Y县的贫困治理实践及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前Y县的反贫困实践
        二、1978-2012年间Y县的贫困治理
        三、新时代以来Y县的贫困治理
第五章 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治理的路径
    第一节 破解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的制度“红利”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其储备了实力
        二、“共同富裕”为其提供了动力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其创造了能力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其提供了根本保障
    第二节 破解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的产业选择
        一、发展喀斯特特色农业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
        三、发展生态产业
    第三节 破解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的后发优势
        一、西南喀斯特地区发展工业的后发优势
        二、西南喀斯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后发优势
结语
    一、绿色发展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相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的唯一出路
    二、相对贫困的治理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和持续努力
    三、关于终结相对贫困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技术路线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分析
    2.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厘清
    2.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2.3 旅游扶贫的扶贫机理和减贫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
    3.1 引言
    3.2 旅游业发展对居民减贫的影响机理
    3.3 模型构建
    3.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3.5 相关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1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状况
    4.2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率评价——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5.1 引言
    5.2 案例区概况
    5.3 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
    5.4 两阶段DEA评价模型构建
    5.5 DEA实证及生命周期分析
    5.6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探索及经验
    6.1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2 国内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3 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经验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解析
    7.1 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2 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3 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4 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5 旅游者需求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6 本章小结
8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优化
    8.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及其优化
    8.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及其优化
    8.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优化
    8.4 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及其优化
    8.5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及其优化
    8.6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及其优化
    8.7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政策建议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学术成果

(8)桂林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红色旅游的研究概况
        (二) 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概况
        (三) 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概况
        (四) 关于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概况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论文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红色旅游的概念
        (二) 文化产业的概念
        (三) 产业融合的概念
第二章 桂林红色旅游发展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桂林红色旅游的发展背景
        (一) 国家高度重视
        (二) 广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三) 桂林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 历史周年纪念活动提供机遇
        (五) 山水旅游提供客源市场
    二、桂林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一) 有助于保护和利用红色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二) 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三) 有利于整合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四) 有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 桂林发展红色旅游的资源禀赋
    一、桂林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一) 桂林红色旅游资源类型
        (二) 桂林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
    二、桂林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现状
        (一) 遗址(遗迹)列保率有待提高
        (二) 遗址(遗迹)保护、开发缺乏有效协调
        (三) 个别遗址(遗迹)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厘清挖掘
        (四) 遗址(遗迹)开发缺乏深度
    三、桂林红色旅游发展的硬件基础
        (一) 自己的航空公司
        (二) 桂林进入“动”时代
        (三) 高铁站齐发力
        (四) 立体交通网络,引领“速度生活”
        (五) 遍地开花的酒店、餐馆
第四章 桂林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一、桂林红色旅游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 掀起红色旅游热潮
        (二) 宣传渠道逐渐拓宽
        (三) 不断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
    二、桂林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认识单一
        (二) 开发思路单一
        (三) 主题功能单一
        (四) 游览方式单一
        (五) 融资渠道单一
        (六) 游客覆盖面窄
第五章 桂林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可行性分析
    一、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 分工理论
        (二) 产业集群理论
        (三) 产业组织理论
    二、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现实动因
        (一) 产业边界模糊支撑
        (二) 市场需求扩大是推力
        (三) 技术创新是拉力
        (四) 企业内部因素是压力
    三、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 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黄金时期
        (二) 广西文化产业进入快速积累期
        (三) 桂林文化产业紧跟发展步伐
    四、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实践经验
        (一) 与文化产业核心层融合
        (二) 与文化产业外围层融合
        (三) 与文化产业相关层融合
第六章 桂林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经验—以龙胜县白面瑶寨为例
    一、白面瑶寨概况
        (一) 瑶传统文化聚集地
        (二) 党的民族政策首次提出并成功实践的地方
    二、白面瑶寨红色旅游与民族风情游融合的历程
        (一) 萌芽期(1992—2011)
        (二) 幼稚期(2011—2014)
        (三) 探索期(2014—至今)
    三、白面瑶寨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一) 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构建多角支持体系
        (二) “旅游+文化”,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三) 构建多角度宣传渠道
        (四) 挖掘和培育红色旅游和其他产业新的结合
第七章 桂林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建议
    一、桂林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宏观建议
        (一) 融合发展总体目标
        (二) 融合规划理念与基本原则
    二、桂林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微观对策
        (一) 龙胜县: 红色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旅游
        (二) 兴安县: 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
        (三) 灌阳县: 红色旅游+现代休闲农业
        (四) 资源县: 红色旅游+生态文明产业
        (五) 全州县: 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园区的发展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1.1.2 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主流趋势
        1.1.3 荔浦县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目标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的动态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动态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1.6 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6.1 县域
        1.6.2 工业园区
        1.6.3 新型城镇化
        1.6.4 新型城镇化的工业园区
        1.6.5 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实例剖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协同理论
        2.1.2 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理论
        2.1.3 工业园区空间结构的集聚扩散理论
        2.1.4 工业园区功能布局的分区与混合理论
    2.2 案例剖析
        2.2.1 苏州工业园区样本
        2.2.2 新加坡“纬一”工业园区样本
        2.2.3 北京固安工业园区样本
        2.2.4 案例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目标要求
    3.1 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解读
        3.1.1 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3.1.2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比较
        3.1.3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要求
    3.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园区的内涵与特征
        3.2.1 工业园区的内涵
        3.2.2 工业园区的特征
    3.3 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基本要素
        3.3.1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3.3.2 社会经济条件
        3.3.3 技术条件
    3.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五化目标导向
        3.4.1 技术信息化
        3.4.2 产业集群化
        3.4.3 环境生态化
        3.4.4 用地集约化
        3.4.5 产城一体化
    3.5 “五化”目标导向下的工业园区空间重构
        3.5.1 技术信息化目标下园区空间组织
        3.5.2 产业集群化目标下园区空间布局优化
        3.5.3 用地集约化目标下园区空间开发时序
        3.5.4 环境生态化目标下园区空间功能融合
        3.5.5 产城一体化目标下园区空间组织方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现状与存在问题的探析
    4.1 荔浦县工业园区的宏观环境
        4.1.1 荔浦县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4.1.2 荔浦县自然条件
        4.1.3 荔浦县社会经济状况
    4.2 荔浦县工业园区现状探析以及PEST分析
        4.2.1 荔浦县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4.2.2 荔浦县工业园区规模与产值
        4.2.3 荔浦县工业园区产业分布及产业能源消耗
        4.2.4 荔浦县工业园区企业分布以及规模
        4.2.5 荔浦县工业园区就业人口分布
        4.2.6 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与园区内外基础设施分布
        4.2.7 荔浦县工业园区PEST分析
    4.3 荔浦县工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产业技术落后,技术空间缺失
        4.3.2 产业耗能严重,资源空间压缩
        4.3.3 产业定位雷同,空间布局分散
        4.3.4 土地开发滞后,空间扩张无序
        4.3.5 支撑设施匮乏,产城空间分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1 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下的优化目标
    5.2 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5.2.1 技术信息化驱动
        5.2.2 产业集群推动
        5.2.3 环境生态约束
        5.2.4 用地集约控制
        5.2.5 产城一体融合
    5.3 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3.1 技术信息化主导的产业空间逐层转型与更新
        5.3.2 重组与迁移的分时序土地集约开发利用模式
        5.3.3 集聚与扩散理论下产业的选择与集群发展
        5.3.4 环境生态化的园区空间融合优化
        5.3.5 协同理念下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均衡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城乡一体化视阈下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基于莆田市仙游县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情况
        二、国外研究情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县域经济及其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三、县域经济的主要类型
        四、县域经济的代表模式
    第二节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内涵、理论来源及影响因素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来源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与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进程与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相互作用
        一、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联动
        二、有利于统筹城乡就业,解决劳力问题
        三、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调节经济运行
        四、有利于显着提振内需,拉动投资消费
        五、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第三节 发达国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启示
        一、美国“乡村复兴”模式
        二、法国“新城”模式
        三、日本“新农村建设”模式
第三章 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第一节 福建县域经济概况
    第二节 设计思路与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动态性原则
        三、差异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第三节 指标选择与确定
        一、已有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建立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指标构成分析
第四章 城乡一体化下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实证分析——以莆田市仙游县为例
    第一节 仙游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仙游县情简介
        二、仙游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仙游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仙游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
        二、仙游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竞争力
        三、仙游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竞争力
        四、仙游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竞争力
        五、仙游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竞争力
        六、仙游城乡一体化竞争力
    第三节 仙游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
        一、仙游县域经济竞争力优势
        二、仙游县域经济竞争力劣势
        三、仙游县域经济竞争力机遇
        四、仙游县域经济竞争力威胁
    第四节 仙游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思路
        一、突出产业强县,壮大经济规模
        二、突出项目攻坚,强化投资拉动
        三、突出城乡一体,打造美丽仙游
        四、突出深化改革,增强经济活力
        五、突出发展共享,保障改善民生
第五章 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县域经济规模偏小,综合实力总体不强
        一、经济规模体量有限
        二、竞争实力存在差距
        三、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
    第二节 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区域差距较大
        一、县域之间差距大
        二、财政保障不平衡
        三、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一
    第三节 经济结构仍待优化,产业关联带动较弱
        一、传统农业比重较大
        二、产业集群实力较弱
        三、产业转型升级滞后
    第四节 发展要素集聚困难,对外流失比较明显
        一、人才较为缺乏
        二、融资难度较大
        三、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突出
    第五节 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发展环境亟需改善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二、县域发展政策落实不一
        三、县域社会环境亟待优化
第六章 城乡一体化下提升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以培育优势产业为重点,突出福建县域经济特色
        一、推进福建县域产业差异化发展
        二、推进福建县域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推进福建县域产业专业化发展
        四、推进福建县域产业外向化发展
    第二节 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推动福建县域良性发展
        一、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二、加快建设特色城镇
        三、提升各类开发区发展水平
    第三节 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集聚各类发展要素
        一、提升福建县域的金融服务
        二、强化福建县域的人才保障
        三、突出福建县域的科技驱动
    第四节 以建设生态福建为导向,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
        一、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二、加快发展县域循环经济
        三、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第五节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建设服务型县域政府
        一、推进福建县域“扩权强县强镇”改革
        二、改善福建县域投资发展环境
        三、加大财政支持福建县域发展力度
    第六节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维护福建县域和谐稳定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1 仙游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数值一览表
附录2 2014年福建县域GDP排名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资源县对外招商项目一览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研究[D]. 桑子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背景下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张建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4]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罗皓川.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8)
  • [5]县域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以崇阳县为例[D]. 黄弘毅.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治理问题研究 ——以Y县贫困治理实践为例[D]. 王永厅.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8]桂林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程瑶.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
  •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荔浦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D]. 罗薇. 桂林理工大学, 2016(06)
  • [10]城乡一体化视阈下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基于莆田市仙游县的案例分析[D]. 傅书剑.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资源县外商投资项目清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