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兴盛及其兴盛的原因

宋词的兴盛及其兴盛的原因

一、宋词的昌盛气象及其繁荣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祝文蕊[1](2021)在《两宋都市词的地理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梦泽[2](2021)在《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研究》文中指出宋代市井文化诗歌在宋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类诗歌主要展现了宋代市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俗。本文通过对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内容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宋代市井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在宋代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诗人在市井文化诗歌中展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市井文化的含义,论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现状及其论题的价值与意义。市井文化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属于市民阶层的文化,它植根于城市,依托于市民,包含市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信仰习俗、审美价值等多方面内容。基于此,以《全宋诗》为对象,搜集反映市井文化诗歌,这些诗歌是我们了解宋代市民生活的重要参考。第一章主要论述宋代市井文化诗歌创作背景。宋代市井文化的繁盛是市井文化诗歌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宋代城市建设与发展为市井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客观环境和物质载体;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市井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动力;市民是发展市井文化的主体,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市井文化发展的前提。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宋代市井文化的发展,并推动了宋代市井文化诗歌创作的兴盛。第二章主要论述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内容。在宋诗中有大量涉及市井文化的诗歌,有的展示节日民俗活动,有的描写市井百工与商业活动,还有的反映市民的日常生活。市井文化诗歌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描写,展现了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宋代市民生活。第三章主要论述通过市井文化诗歌反射出来的宋代诗人对市井文化的情感态度。宋代诗人的情感和观念会在诗歌中展现出来,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对待市井文化的态度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他们既欣赏市井文化带来的繁荣景象,又抵触因市井文化产生的浮躁气息。诗人对商业的态度,对市民阶层的认识,对市井民俗的认识,都通过诗歌展现出来,这些观念也值得人们去思考。第四章主要论述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艺术特色。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给我们描摹出生动多样的市井形象,商人、百工和市民形象的塑造,丰富了宋代诗歌的表现内容。大量使用口语、俗语,尤其是市井中的俗词俗语、市井方言、民歌的运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趣味性和节奏感,读来更加亲近自然。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场面描写,增强了诗歌的叙事性和真实感。第五章探讨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价值。以市井文化为题材的诗歌在宋诗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同类题材的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宋代市井文化诗歌反映的民俗、市井生活也是我们了解宋代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民俗价值。

赵凯莉[3](2021)在《“盛唐气象”研究》文中提出盛唐是唐朝经济、政治发展的高峰期,文学艺术也在这个时期形成高潮。特殊的历史时期赋予这个时代文学艺术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被后人概括为“盛唐气象”。本文对“盛唐气象”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盛唐气象”的理论渊源和研究现状,分析有关“盛唐气象”研究的得与失。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盛唐气象”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出的朝气蓬勃的青春美,主要分析了诗歌、书法和乐舞。初唐诗歌逐渐冲破六朝诗歌的束缚,初步展现了新时代的朝气,到了盛唐众多诗人的创作汇聚成了蓬勃的高歌,这是青春的礼赞。书法经历了从初唐时期的婵娟婉媚转向盛唐草书龙飞凤舞,这是青春的恣意挥洒。盛唐同样是一个乐舞的高潮,乐舞充满欢乐、自由,这是青春的欢快心音。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盛唐气象”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出的恢宏浩大的气势美,诗歌常常充满壮阔的奇景和澎湃的激情,这是气势的壮丽之美,盛唐时期石窟的塑像高大、典雅,这是气势的雄伟之美,乐舞中的大曲更是跌宕而壮观,这是气势的热烈之美。

赵越[4](2020)在《南朝乐府都市书写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乐府文学和都市文学都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而南朝都市乐府恰恰是乐府文学和都市文学的交集。这样一来,南朝都市乐府的研究就显得有价值了。南朝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南朝都市之兴盛,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南朝都市乐府诗的大量产生。本文以南朝都市乐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界定、统计的基础上,探讨了它的创作动因、类型特征和写作手法,进而指出它对唐代都市诗的影响。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南朝都市乐府诗概况及创作动因”,对南朝都市乐府诗进行界定,划定了南朝都市乐府诗的范围,依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在篇目、数量上做出详细统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都市的发展、都市题材由赋入诗、体物之风盛行和乐府诗的娱乐性四方面探究了南朝都市乐府诗的创作动因。第二章“南朝都市乐府诗的类型特征”,按写作内容将南朝都市乐府诗分为两类——描写北方历史都市者和描述南方新兴都市者。描写北方历史都市者,多通过想象和历史文献记载勾勒了长安、洛阳等雄宏壮阔的北方历史都市,其创作主体多为南朝文人,且多使用汉魏晋乐府古题;而描述南方新兴都市者,多根据现实都市生活书写了建康、江陵等清新秀丽的南方新兴都市,集中于清商曲辞中,有民间制作,也有文人拟作。第三章“南朝都市乐府诗的写作手法”,从乐府旧题、新体诗和南朝流行音乐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北方历史都市题材的南朝都市乐府多用乐府旧题,使用“拟篇”或“赋题”的写作手法,“拟篇”更重视对古辞的模仿,而“赋题”在创作上更为自由。南朝文人都市乐府吸收了新体诗的用韵、用典和对仗,并形成了独特的都市风格。南朝乐府是浸润在都市流行音乐之中的,故而不管是民间还是文人都市乐府都和南朝流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四章“南朝都市乐府诗对唐代都市诗的影响”,通过对比二者在题材、意象和写作方法上的异同,指出:唐代都市诗继承并拓展了南朝都市乐府诗中的都市题材,但在内容上更为丰富,思想上更为深刻;南朝都市乐府诗中的地理意象和人文意象在唐代都市诗中进一步固化和升华;南朝都市乐府诗中的典型性表现手法也在唐代都市诗中得到提升。总之,在中国古代都市发展史上,南朝都市乐府诗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南朝都乐府诗的研究对于乐府文学研究和都市文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徐国芬[5](2019)在《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及其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既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乐的国度。诗歌与音乐是两种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二者的融合促进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音乐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无论是诗经、楚辞、汉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等都代表着不同时期典型的音乐文学,在这些作品中涉及到大量的乐器,也有不少专门去写诗人看歌舞表演或听器乐演奏的审美感受的诗歌……这些方面都可以被称为古诗文音乐文化的范畴。总之,关于音乐文化的研究着作虽层出不穷,但对于课本中涉及到的古诗文音乐文化研究却略有不足,尤其是系统性研究那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相关篇目的研究,也仅是以单篇研究为主,显得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但是,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笔者经过仔细统计后发现,在中学古诗文中所体现到的音乐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同时,笔者通过对2013—2018年全国部分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古诗文音乐文化的试题进行仔细统计后发现,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将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参照,对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做出进一步研究,以期对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进行更加系统和完整的认识,对中学古诗文教学提供些许的借鉴和参考。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首先是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做出客观地认识,笔者认为主要有这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音乐文化,了解社会发展;二是有助于教师丰富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教学;其次是对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本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简要阐述。第一章,中学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及考查分析。首先是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体现出发,对初、高中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目前中学古诗文教学有一个大致掌握;其次是对2013至2018年全国部分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音乐文化的试题进行认真统计,寻找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离合关系;最后根据以上调查和统计来了解及分析当前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成因。第二章,涉及乐器的古诗文教学。首先是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对古诗文中涉及到的乐器篇目进行分类统计,将中学古诗文中涉及到的乐器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别;其次是分析中学古诗文中涉及乐器教学的意义。笔者认为对古诗文中的乐器进行讲解,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现象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古诗文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第三章,不同音乐文学的教学。首先是按各个时期的不同音乐文学分类统计及阐述。主要是借鉴朱谦之先生《中国音乐文学史》的分类方法,把每一个时期典型的音乐文学,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进行分类阐述;其次是笔者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教学思路,比如:开展古诗文音乐文化微课程讲座、对古诗文音乐文化进行分类研究与专题学习、开展古诗文演唱活动、营造校园古诗文吟诵氛围、开展古诗文音乐文化知识竞赛……但总的来说,这些教学方法仅是作为教学辅助,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教学是:教师首先要把所教授的内容从横向及纵向真正做到了解、掌握并深入研究以后,才能熟练的贯穿及运用于课堂教学。第四章,描写音乐类的古诗文教学。在众多诗作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去写诗人看歌舞表演或听器乐演奏的审美感受,这些作品被称之为“音乐诗”。尤其以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等作品为代表。这些描写音乐类的古诗文教学应与其它作品有所区别,本章将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白居易《琵琶行》以及李贺《李凭箜篌引》为例,进行教学个案分析。首先以白居易《琵琶行》作为教师教学案例分析,其次是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作为学生研读案例分析。

杜浩[6](2017)在《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五千年的漫长发展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唐代堪称是我国最为繁盛的朝代之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随着频繁的对外交流,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亦极为开放,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人们的思想愈加开放,加之统治者积极吸收周边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优秀、先进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促使唐代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文学成就可谓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在这繁荣发展的文学背后,酒作为我国历史中独特的文化元素,其内涵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不断丰富,并在唐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似乎处处都在弥漫散发着幽幽的酒香,酒文化以其别具一格的内涵在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古至今,无论是文人骚客、英雄豪杰,还是天子诸侯、民间百姓,似乎都与酒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我国历史中诸多历史故事都离不开“酒”的存在,古有夏桀商纣的酒池肉林、纵酒亡国之训,三国时期有曹操的对酒当歌,慨叹人生几何、刘备的煮酒论英雄、关羽的温酒斩华雄,唐朝时期的饮酒之风更为盛行,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杨贵妃醉酒的娇媚百态、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宋朝时期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等。酒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摆脱了单一的、仅以物质之状态存在的方式,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凝结了历史的精华和人类的智慧与精神创造,升华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符号。在相互的渗透和融合中,酒文化的内涵在文学的承载下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得以进一步地传承和发扬,广为后世流传;而文学在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文人的创作文风愈加多样化,情感更加丰沛,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千古佳作。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的唐代文学,酒文化在这一时期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酒文化在唐代文学的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在对酒文化和唐代文学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的传播主体和受众进行分析,探讨其与酒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其次,以此为基础,对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的传播内容,如酒具酒器、酒令酒俗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全面研究酒文化在这些内容上的传播和影响;第三,对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的传播路径进行探讨,进一步对酒文化内涵的传播途径进行整体的把握和了解;第四,对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特征进行总结和概述,对形成此特征的原因给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后,对酒文化的传播效果进行阐述,探讨其在唐代文学传播下的深远影响。本文对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研究,从酒的文化内涵出发,结合文学创作心理学的理论,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酒文化对唐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的传播主体和受众研究、内容及其路径的研究和传播效果的研究,有利于对酒文化有更为崭新的视角和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

闫赵玉[7](2017)在《唐宋涉筝词研究》文中指出热情开放的唐代,与内敛沉思的宋代,不仅孕育了光彩炫目的诗词篇章,其他各项艺术也得到极大发展。其中筝作为汉民族传统弦乐器,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在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中风靡一时。本文首先梳理了唐前筝之源流及形制,以及唐宋时期筝的发展情况。其次本文引入了秦声的概念,并分析其内涵及源流,探讨了作为秦声代表性乐器之筝,与汉魏诗歌,齐梁文学,唐代筝诗之关联性,以及宋代秦声及筝乐的雅俗观。本文整理并考述了唐宋涉筝词中的筝曲,从筝乐与词调,唐宋涉筝词中的筝曲,筝与宋词演唱三个方面来探讨筝乐与作为音乐文体的词之联系。最后,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唐宋词对筝及筝乐之描写,唐宋词对筝的描写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筝所具有的典型的女性化特色及其情爱之象征意义。辛派词人对“东山筝”的意象化,使得自产生之初便带有慷慨激昂本色的筝焕发出英雄强音。南宋遗民词人的心境投射于筝,为其注入时代命运的哀音。总之,细揽唐宋涉筝词,有助于丰富古代音乐史及音乐美学史的宝库,对筝史的建设与当代筝乐的发展亦大有裨益。

张弛[8](2016)在《论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村上哲见先生的《宋词研究》被誉为“日本词学史的金字塔”,在日本词学界有着重要地位。书中以唐五代、北宋、南宋三个历史时期为研究范围,每一时期结合词史论及词人论,构建起唐五代两宋时期的词史脉络。本文拟通过对《宋词研究》观点的整理,总结村上先生对唐五代两宋词的论证逻辑及关注点,同时对比其他学者的观点,试图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不同的着眼点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从而客观地评价村上先生《宋词研究》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通过四个章节对其词学思想进行探讨与分析。第一章中,本文剖析了村上先生有关词学通论的观点,书中一方面以古典文献中“词”字含义的变迁确定“词”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又根据诗词贯通的理念,由诗的角度反观词的发展,从而得出了结论:词直至宋代才被普遍认为是有别于诗的存在。另外,《南宋篇》提出的“现实派”与“典雅派”的划分,减少了历来以“豪放”、“婉约”为划分标准所带来的弊端;第二章中,本文选取了村上先生着力较多的四位词人,也就是温庭筠、柳永、周邦彦以及姜夔的研究为例进行个案分析,构建起本书的词史研究脉络。村上先生从飞卿诗词联系晚唐背景,认为温飞卿以天才般的敏锐开创了词作中纯粹的抒情模式,成为宋词脉络的端绪。北宋时期的柳永大量创作不同词牌,根据音律对句式多有改动,并导入慢词,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但由于遭受士大夫阶层的排挤与谴责,其晚年忧郁心绪却无法向外发泄,只能郁积心中。周邦彦沿袭柳永晚年羁旅词中“情感不外露”的特点继续发展,其词呈现出“沉郁顿挫”的浑厚境界,村上先生将之视为词最为完善的状态,而南宋时期的姜夔以周邦彦词为基础,开启创作新局面,从柳永连接周邦彦,至南宋的姜吴二家这一脉络正是村上先生认为的宋词发展的枢纽,其观点新颖且考据扎实;随后于第三章中,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宋词研究》一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村上先生时刻关注诗词联系且重视不同词人间的承袭关系。而《宋词研究》一书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村上先生偏重于对词作抒情形式的探讨,关注几位词人在艺术形式上如何承袭,从而忽视了词作的思想内容,这一点在《南宋篇》尤为明显。而将周邦彦为代表的词作视为宋词整体,似乎己经成为村上哲见等日本学者的普遍持有的词学观念,而日本文化心理中的独特性,则是形成中日学者唐宋词研究差异的主要缘由。

任杰[9](2016)在《婉约派的兴衰发展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而婉约派是与豪放派比肩而立的一个流派,在宋词、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婉约,即婉转含蓄之意,词本为合乐而歌,愉悦宾客、表达兴致,内容多为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婉约派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繁荣于北宋,派生于南宋,衰落于元初。但到明清时,其还有中兴之状。

赵帝[10](2015)在《宋词中的梅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花作为我国传统花卉,以其特有的疏瘦峭硬的外形、素雅的花色及清幽的花香备受文人喜爱。“梅花”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已然成为普遍存在的经典形象,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梅花文化,即梅文化。梅文化发端于先秦,初起于六朝,之后渐渐走进了文人的视野,而在宋代达到了它的发展高潮期,经宋人的吟咏歌颂,梅花已逐渐由单纯的审美价值而转向为人格精神的代表。宋词梅文化是宋代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有专门的研究论述,故本文将主要以宋词为载体,对梅文化在宋词中的表现及状况加以考察研究,从而可看出梅文化在宋词中的浓郁氛围及在宋词中所体现出的新特点。本文立足宋词作品,结合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对梅文化在宋词中的表现、内涵、特点及发展原因几个方面展丁F论述。第一部分总括梅文化在宋词中的表现,宋词梅文化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力于宋梅词的繁荣,宋代梅词作品数量在宋咏物词中占首位,不仅数量多、参与创作的词人多,表现形式也异彩纷呈,且梅词的创作贯穿整个宋词发展史,并表现出总体上升趋势。第二部分论述宋词中梅花意象存在的普遍性,不仅仅局限于梅词之内,宋词中的许多作品都能看到梅花的影子,如景物中用以烘染氛围、借典故抒发情怀,或是经由词人想象而虚化入词。第三部分讨论宋词中梅花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一方面是传统情爱的抒发向着心灵深处挖掘,另一方面,面对民族危亡的现实衍生出的两种不同思想倾向,即社会危亡下的家国之悲,高蹈尘世外的隐逸情怀。第四部分探讨梅文化在宋词中呈现的特点,如宋词中梅花形象的惯用搭配,梅花品种多样化使宋词咏梅篇章有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宋词中梅花的多元文化内涵,与宋诗梅文化不同的表现倾向,这些都是梅文化在宋词中所呈现的新形式。第五部分则分析宋词中梅文化繁盛的原因,梅文化在宋代的兴盛是多方面共同促成的结果,不仅关乎文学创作的良好氛围,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本章将从五个方面全方位透析,即社会上:经济政治转型、园艺发展;艺术上:宋代音乐、绘画等艺术发展的推动;生活上:宋代生活中的梅花情结及梅花题材的泛演;心态上:宋代文人的普遍趋雅、比德倾向及梅花审美情趣;创作上:复杂多样的创作群体及宋初林逋的个人影响。纵观宋词梅文化在宋代的发展,宋词词体的完善、发展推动了宋词梅文化的前进,同时宋词梅文化更是丰富了宋词的表现样式及情感内蕴。梅花成了一种独具精神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宋词梅文化已然成为宋代梅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宋词的昌盛气象及其繁荣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词的昌盛气象及其繁荣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2)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市井文化的内涵及本文研究对象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宋代市井文化的繁盛
    第一节 宋代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推动
    第三节 市民阶层的崛起
第二章 宋诗中展现的市井文化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市井民俗
    第二节 市井百工与商业活动
    第三节 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
第三章 宋代市井文化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第一节 不满俗世,追求出世
    第二节 对商业认同与鄙弃的矛盾态度
    第三节 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
第四章 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市井形象的生动摹写
    第二节 语言上的雅俗共存
    第三节 场面描写灵活生动
第五章 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价值
    第一节 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 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的史料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盛唐气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确立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盛唐气象”的生成及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先秦至清:“盛唐气象”理论的渊源
        一、“气象”与诗歌
        二、“气象”与盛唐
    第二节 近代至今:“盛唐气象”的理论提出与发展
        一、近代至20 世纪80 年代:“盛唐气象”理论的提出
        二、20 世纪8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盛唐气象”研究的繁荣
        三、21 世纪至今:关注点的转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朝气蓬勃的青春美
    第一节 诗歌:青春自由的心音
        一、过渡:青春少年的歌唱
        二、高潮:自由蓬勃的高歌
    第二节 书法:纸上飞旋的舞蹈
        一、婵娟春媚的初唐书法
        二、龙飞凤舞的盛唐书法
    第三节 乐舞:人间欢快的心音
        一、刚健有力的健舞
        二、千娇百媚的软舞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恢弘浩大的气势美
    第一节 诗歌:壮丽而豪放
        一、山河风光的壮美
        二、诗人的万丈豪情
    第二节 雕塑:弘壮与典雅
        一、雕像的气势之美
        二、不同时期雕塑比较
    第三节 大曲:跌宕与热烈
        一、声势浩大的《秦王破阵乐》
        二、热烈壮观的《霓裳羽衣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南朝乐府都市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现状概述
第一章 南朝都市乐府诗概况及创作动因
    1.1 南朝都市乐府诗概况
        1.1.1 南朝都市乐府诗的概念界定
        1.1.2 南朝都市乐府诗范围
    1.2 南朝都市乐府诗创作动因
        1.2.1 南朝都市乐府诗创作的外部条件
        1.2.2 南朝都市乐府诗创作的内在原因
        1.2.3 南朝都市乐府诗的表达载体
第二章 南朝都市乐府诗的类型特征
    2.1 北方历史都市题材
        2.1.1 专写北方历史都市
        2.1.2 涉及北方历史都市
    2.2 南方新兴都市题材
        2.2.1 专写南方新兴都市
        2.2.2 涉及南方新兴都市
第三章 南朝都市乐府诗的写作手法
    3.1 同题共作之下的拟篇和赋题
        3.1.1 拟篇法的运用
        3.1.2 赋题法的运用
    3.2 新体诗影响下南朝都市乐府的用韵、用典和对仗
    3.3 音乐影响下的南朝都市乐府诗创作
第四章 南朝都市乐府诗对唐代都市诗的影响
    4.1 都市题材的开拓
        4.1.1 都市风光题材
        4.1.2 街道景观题材
        4.1.3 市民生活题材
    4.2 都市意象的积淀
        4.2.1 都市地理意象
        4.2.2 都市人文意象
    4.3 写作手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及考查分析
    第一节 中学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的特点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体现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三、学生接受方式和学习兴趣
    第二节 中考及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音乐文化试题统计分析
    第三节 目前中学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对古诗文中的音乐相关内容关注不够
        二、教学内容以考试为主,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三、缺乏古诗文音乐文化学习氛围
第二章 涉及乐器的古诗文教学
    第一节 按中学古诗文中涉及到的乐器分类统计
        一、打击乐器
        二、吹管乐器
        三、弹弦乐器
        四、拉弦乐器
    第二节 中学古诗文中涉及乐器的教学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现象的理解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古诗文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第三章 不同音乐文学的教学
    第一节 按各个时期的不同音乐文学分类统计
        一、诗经、楚辞、乐府
        二、唐诗
        三、宋词
        四、元曲
    第二节 不同音乐文学的教学
        一、“我喜欢,我学习”——开展古诗文音乐文化微课程讲座..
        二、“我参与,我探究”——对古诗文音乐文化进行分类研究与专题学习
        三、“班班有歌声”——开展古诗文演唱活动
        四、“古诗文吟诵大会”——营造校园古诗文吟诵氛围
        五、“日积月累,活学活用”——开展古诗文音乐文化知识竞赛
第四章 描写音乐类的古诗文教学
    第一节 教师教学案例:以白居易《琵琶行》为例
    第二节 学生研读案例: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2013 年—2018 年全国部分中考语文试卷涉及古诗文音乐文化统计表
附录四:2013 年—2018 年全国部分高考语文试卷涉及古诗文音乐文化统计表
附录五:不同音乐文学分类统计
致谢辞

(6)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酒文化与唐代文学的关系
    1.1 酒文化的内涵
        1.1.1 酒的起源
        1.1.2 酒的发展
        1.1.3 酒的文化特性
        1.1.4 酒文化的内涵与特性
    1.2 唐代文学的界定
    1.3 酒文化及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
        1.3.1 酒文化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助推作用
        1.3.2 唐代及先唐文学对酒文化的丰富和传播
第2章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者与受众研究
    2.1 酒文化的传播者群体
        2.1.1 帝王
        2.1.2 文人阶层
        2.1.3 宗教人士群体
        2.1.4 娼妓群体
    2.2 酒文化的受众群体
        2.2.1 文人受众群体
        2.2.2 歌妓受众群体
        2.2.3 民间百姓受众群体
第3章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内容研究
    3.1 酒的种类文化
    3.2 酒的礼仪文化
    3.3 酒具文化
    3.4 酒令、酒俗文化
        3.4.1 酒令
        3.4.2 饮酒习俗
    3.5 迎客待友和饯行离别的酒文化
    3.6 军旅边塞和豪侠义气的酒文化
    3.7 抒情咏怀、闲饮独酌的酒文化
    3.8 借酒消愁、借酒反抗现实的酒文化
第4章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4.1 非媒体路径
        4.1.1 宫廷宴饮
        4.1.2 文人雅集
        4.1.3 民间集会
        4.1.4 歌妓传唱
    4.2 媒体路径
        4.2.1 作品集传播
        4.2.2 题酒诗联传播
        4.2.3 题壁传播
第5章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特征及其原因
    5.1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特征
        5.1.1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传播具有政治性
        5.1.2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传播具有大众性
        5.1.3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传播具有静态传播收束性
        5.1.4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传播内容极大丰富
    5.2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传播特征形成的原因
        5.2.1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酿酒技术进步
        5.2.2 政治开明社会环境宽松
        5.2.3 国家开放,进出口渠道增多
第6章 唐代文学对酒文化后世传播的影响
    6.1 唐代文学升华了酒文化的精神内涵
    6.2 唐代文学提升了酒文化的传播品味
    6.3 唐代文学拓宽了酒文化的传播范围
    6.4 唐代文学丰富了酒文化的传播渠道
    6.5 唐代文学延长了酒文化的传播时间
结语
参考文献

(7)唐宋涉筝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唐前筝小史
        1.2.1 筝之源流与形制
    1.3 唐宋时期筝的发展概述
        1.3.1 形制与技法
    1.4 相关选题研究成果综述
    1.5 唐宋涉筝词的界定
第二章 筝及秦声传统与文学关系初探
    2.1 秦声之释名及源流
    2.2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汉魏诗歌与筝
    2.3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筝与齐梁文学
    2.4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唐代秦声与筝诗
    2.5 宋代秦声及筝乐雅俗观
第三章 唐宋词与筝关系考述
    3.1 筝乐与词调
    3.2 唐宋涉筝词中的筝曲
    3.3 筝与宋词演唱
        3.3.1 演奏方式与演奏场合
        3.3.2 抚筝作歌与“独重女音”
第四章 唐宋涉筝词的审美探析
    4.1 愿作乐中筝——情爱之象征
    4.2 泪落哀筝曲——辛派词人之英雄悲歌
    4.3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南宋遗民词人之心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唐宋涉筝词一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论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村上哲见对词学通论问题的考察
    第一节 “词”作为文体之源流
        一、“词”义之演变
        二、诗、词之别
    第二节 “现实派”、“典雅派”二分法
第二章 村上哲见论唐宋词人
    第一节 村上哲见论温庭筠词
        一、温李并称
        二、晚唐性格
        三、天才般的敏锐
        四、颓废与无常之美
    第二节 村上哲见论柳永词
        一、“白衣卿相”的声望与悲剧
        二、柳者卿之定位
    第三节 村上哲见论周邦彦词
        一、周邦彦其人
        二、美成词的特色
    第四节 村上哲见论姜夔词
        一、姜白石词之定位
        二、历代对姜白石的评价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宋词研究》的研究特点与不足
    第一节 《宋词研究》的研究特点
        一、关注诗词联系
        二、重视承袭关系
    第二节 《宋词研究》的几点不足
        一、忽视词作思想内容
        二、对南宋代表词人的作品研究不足
结语:由《宋词研究》引发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宋词中的梅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梅文化的发展及其在文学中的渗透
    二. 梅文化研究现状及论文章节主要内容
一 梅文化在宋词中的表现
    (一) 宋代梅词的大量创作
    (二) 宋代梅词表现形式之多样性
    (三) 梅词贯穿宋词发展的始终
二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普遍存在
    (一) 景物中的梅
    (二) 典故中的梅
    (三) 想象中的梅
三 宋词中梅花意境的情感内涵
    (一) 俗世情爱的逐渐深刻化
    (二) 民族危难中的社会责任感
    (三) 高蹈出尘的隐逸情怀
四 梅文化在宋词中呈现的特点
    (一) 表现形式的创新
        1 咏梅联章组词的出现
        2 回文梅词的创作
        3 梅词词序的引用及情感的多样化
    (二) 宋词中梅花形象的惯用搭配
        1. 梅与月
        2. 梅与雪
        3. 岁寒三友
    (三) 梅花意象的民俗文化内涵
    (四) 宋词梅文化与宋诗梅文化的比较
        1. 梅文化对行藏出处的表现
        2. 内容上抒情与言志的不同选择倾向
        3. 直抒胸臆与委婉低回的不同抒情方式
五 宋词梅文化于宋代空前兴盛的表现及原因
    (一) 宋代经济、政治的转型及园艺的发展
    (二) 宋代音乐、绘画等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 宋代生活中的梅花情结及梅花题材的泛演
    (四) 宋代文人的普遍趋雅、比德倾向及梅花审美情趣
    (五) 复杂多样的创作群体及宋初林逋的个人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宋词的昌盛气象及其繁荣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宋都市词的地理空间研究[D]. 祝文蕊. 吉首大学, 2021
  • [2]宋代市井文化诗歌研究[D]. 陈梦泽.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盛唐气象”研究[D]. 赵凯莉.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南朝乐府都市书写研究[D]. 赵越. 山西大学, 2020(01)
  • [5]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及其教学研究[D]. 徐国芬.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6]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研究[D]. 杜浩. 河北大学, 2017(12)
  • [7]唐宋涉筝词研究[D]. 闫赵玉. 西北大学, 2017(02)
  • [8]论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D]. 张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9]婉约派的兴衰发展及其影响[J]. 任杰. 青年文学家, 2016(02)
  • [10]宋词中的梅文化研究[D]. 赵帝.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宋词的兴盛及其兴盛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