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村干部也要执行“命令”

对村干部也要执行“命令”

一、对村干部也应实施“订单”(论文文献综述)

杜爱华[1](2021)在《山东省梁山县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梁山县馆驿镇是梁山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农业乡镇,其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不强,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馆驿镇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着组织建设存在短板、产业兴旺亟待融合策略、生态宜居尚需综合施策、文化遗存亟须绽放魅力、干部素质仍需引导提升等问题;梁山县馆驿镇亟需通过夯实双基强支撑、加强统筹强引领、完善体系强治理、典型引路强辐射等路径进行尝试与探索,从而为山东省梁山县的其他典型农业乡镇提供样板与借鉴。

刘德[2](2021)在《农民合作社分类绩效评价及发展路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

陈玉琴[3](2021)在《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脱贫攻坚的延续和更高层次的升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密切的衔接关系。本研究以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山区达川区、恩阳区、高原藏区理塘县、大小凉山彝区普格县为研究单元,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基于贫困与反贫困、农村发展、空间贫困以及区域发展等理论,从微观视角构建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测度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水平各指标权重,然后利用综合水平指数模型得出各贫困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综合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各调研贫困村的耦合协调度,提出两大战略的耦合衔接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脱贫攻坚成效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落实状况以及“两不愁三保障”指标对脱贫攻坚成效水平影响较大,而权益保障和帮扶满意度指标对脱贫攻坚成效影响则相对较小。在乡村振兴水平方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对乡村振兴水平影响较大,而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则相对较小。(2)四川集中连片特困部分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已实现初步协调,但存在空间差异,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做好统筹衔接。通过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三个区域已实现初步协调,衔接已有一定基础,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秦巴山区的贫困村属于初级衔接和勉强衔接,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的贫困村则属于衔接濒临失调和衔接轻度失调。由于这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存在差异,导致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要因地制宜做好统筹衔接。(3)通过研究构建了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机制——主体共融机制、内容共通机制以及不同区域层面的重心发展机制。为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可以从多元行为主体出发,构建主体共融机制;从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向产业兴旺衔接,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扶贫政策向生态宜居相衔接,教育扶贫、职业技能培训向乡风文明相衔接,干部领导+村民参与向治理有效相衔接,各项民生扶贫工程向生活富裕相衔接这五大方面构建内容互通机制;从不同区域层面构建区域重心发展机制,促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机衔接。

白正府[4](2020)在《贵州边远山区农村幼儿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贵州边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仍然有很大空间,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贵州省出台了非常多的相关文件,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解决策略,但由于学前教育发展推进速度过快,许多政策和对策推出的时间过短,需要进一步细化责任与义务,如贵州内部经济发达县区与经济欠发达县区承担比例是否应该统一,新出现的代课教师薪资报酬如何解决等。本研究挑选了9个地州农村幼儿园进行调研,梳理了园长、教师、家长、村干部等人的意见,引进了新结构经济学、财政分担、资产专用性等理论,提出了以班级为拨款单位、灵活的分担比例确定公式、改革教师管理体制等解决办法,对完善边远山区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一定意义。

耿春宇[5](2020)在《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度关系的研究 ——基于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产业融合是新时代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政策,是引领农村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消费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来说意义重大,是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突破。但农村农民众多,农民教育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提升与否将会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增强其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丰富农民眼界,更好地指导农村产业融合实践,促进农村产业融合进程。本文首先从已有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理论入手,明晰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并从实证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人力资本出发,论述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机理,提出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假设。其次,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出发,主要论述其政策制定、产值结构、资金支持,发现河北省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阅读文献与结合实际,提出创新性的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逐条对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进行选取和分析,分别论述指标含义、选取意义;同时运用熵值法计算出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农村产业融合度。然后,从农户人力资本水平出发,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论述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度的关系,并验证假说成立。此外,根据建立的理论假说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2005年-2017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农村产业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农户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分析,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户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认知;第二,加大教育,提高农户人力资本水平;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第四,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各市均衡发展;第五,增加健康投资,提升农民身体素质。

许汉泽,徐明强[6](2020)在《“任务型乡贤”与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之中,地方政府面临着治理任务加重与治理主体缺失的双重难题,H县打造了以"任务型乡贤"为主体的"321治理模式",吸纳农村党员、人大代表以及中心户长多元主体参与到国家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并采用精细化、网格化、任务化以及平台化的运作机制与技术治理策略,实现了对于农村精英的整合与再造。不同于传统乡贤与新乡贤,"任务型乡贤"的运作是一种半正式化的吸纳性治理模式,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之中不仅有助于上级治理任务的完成,而且还从某种程度上激活了乡村社会中的村民自治,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这种将先进治理方法技术与传统治理经验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促进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结合,有助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

范景霞[7](2019)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村级经济迅猛发展,大量涉农资金的财政投入和使用,各类村级矛盾也日益凸显。村干部是否将资金运用到实处,也成为我国农村老百姓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对村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迎合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建立良好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和完善村级财政体系、建设清廉的村级基层组织、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有必要审计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完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本文在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1]。结合当前农村经济活动的特点和村“两委”成员容易产生的共同问题,以完成村干部任职时期的经济指标为核心目标,通过国家财政经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民生改善和实施生态保护的措施与成效,以规范村干部行为、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目前我国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任然存在很多不足,从审计理论的发展需要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来看,还没有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当前我国村级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所建立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村级财务管理责任、经济事件决策责任、民生改善水平责任、生态保护执行责任和个人廉洁从政责任等方面的责任指标,并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设定,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统计学分析方法,明确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确定了各指标权重,进一步建立村级财务管理、经济决策、生活改善水平、生态保护实施、廉洁从政等多个责任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分析B镇独特的代表性及审计工作的需要,针对该镇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践应用,提出了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建议。

覃扬庆[8](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文中认为新型城镇化的进行加大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但是从当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无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针对这个问题,文章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代背景要求,在阐述当前新型职业农品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怎样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旨在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

王小娟[9](2018)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为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本研究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活动。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德尔菲法、案例研究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以及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较好实践效果的典型案例分以下几个内容展开研究: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研究;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与绩效评估体系研究;3)江、浙、沪部分农村地区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应用效果实证研究;4)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及模式类型研究;5)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措施与法律保障制度研究等。通过对江、浙、沪3省市45个乡镇,95个行政村的村干部和760名村民的访谈和调查所获取的访谈记录脚本、录音、照片与视频以及数据资料整理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构成要素是由协同服务的主体要素和协同服务的创新要素两大部分组成。协同服务的主体要素包括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文化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机构等多元主体元素在内的协同配合。协同服务的创新要素主要有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形式、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条件保障等。2、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类型主要分为:主体协同配合型、创新体制与机制型、创新组织建设型、创新工作方法型、创新活动形式型、创新活动内容型、创新条件保障型。所调查的乡镇、行政村为农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通过这些协同创新模式的实践活动,在完善体育组织建设、健身活动场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场地器材使用率,群众的满意度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实效性。3、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比较切合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本文的评价研究具有成效,论证了通过有效的协同创新实践活动,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具有较强的实效性。4、依据本论文调查结果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中,乡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强,公共体育服务实效也好,两项总得分之和排在前15名中的乡镇数占所调查乡镇数的比例,江苏、浙江、上海分别为11.8%、36.4%、83.3%。三省市协同创新能力与公共体育服务实效总体评价依次为:上海、浙江、江苏。5、通过对典型乡镇和行政村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情况的定性评价分析,佐证了定量评价分析的结果并基本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对服务效果的影响较大。乡镇和行政村在为农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中,协同创新能力较强,就能取得较好的服务实效。反之,协同创新能力较弱,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效果也相对较弱。6、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仍然存在不足和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提高服务主体协同合作能力;加大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创新力度;创新农村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创新工作能力;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不断创新理念和思路等对策与措施,切实有效地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实效。7、加强农村体育法律制度的建设,制定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才能保障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实际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有专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指导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同时需要逐步建立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层次丰富、内容翔实的农村体育工作的法律规范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方化[10](2018)在《内源式发展视角下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贫困主要在农村,农村的贫困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反贫困政策并贯彻落实,在反贫困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的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截至2017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人,并且呈现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返贫率高等特点,由此也构成了对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严峻挑战。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贫困人口是否能如期脱贫、稳定脱贫。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反贫困实践证明了外源式的扶贫之路无法真正彻底地完成反贫困的任务,因为反贫困不是单纯的给钱、给物、给政策,治标还得治本,“拨穷根”归根结底要靠贫困人口自己。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不同场合强调扶贫要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只有走内源式发展道路,找准适合农村不同贫困地区和人口自身特点的脱贫路子,激发和培育贫困人口反贫困的内在动力、活力和能力,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论文主要包含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并对国内外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进行综述。第一章梳理提炼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包括贫困与反贫困的基本理论,内源式发展理论。第二章构建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理论,包括人力资本是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根本动力;文化、生态、政策是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环境;外源因素是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依托;组织建设是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最终目标。第三章通过比较分析新中国不同时期农村反贫困理论和政策的演进,进而提出内源式发展反贫困势在必行。第四章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必要性与制约因素。第五章通过介绍国外一些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经验以及我国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典型案例,从而给我国农村内源式发展反贫困以借鉴与启示。第六章提出我国农村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路径:加强农村贫困人口素质建设,鼓励不同群体参与农村反贫困,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以及完善农村内源发展反贫困的机制。

二、对村干部也应实施“订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村干部也应实施“订单”(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梁山县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梁山县馆驿镇乡村振兴现状
    1.1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
    1.2 科学规划布局,推进产业发展
    1.3 改善人居环境,塑造文化认同
    1.4 改善民生保障,充实人才队伍
2 梁山县馆驿镇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建设依旧存在短板
    2.2 产业兴旺亟待融合策略
    2.3 生态宜居尚需综合施策
    2.4 文化遗存亟须绽放魅力
    2.5 干部素质仍需引导提升
3 梁山县馆驿镇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3.1 夯实双基强支撑
    3.2 加强统筹强引领
    3.3 完善体系强治理
    3.4 典型引路强辐射

(3)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可能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反贫困理论
        2.1.2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农村发展理论
        2.1.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理论
        2.1.4 空间贫困理论
        2.1.5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脱贫攻坚与可持续脱贫
        2.2.2 乡村振兴
        2.2.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3 研究区选取与概况
    3.1 研究区选择原则
        3.1.1 地理位置独特性
        3.1.2 致贫原因复杂性
        3.1.3 脱贫成效借鉴性
    3.2 研究区概况
        3.2.1 地理区位
        3.2.2 自然环境状况
        3.2.3 社会经济状况
        3.2.4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概况
4 数据处理与指标构建
    4.1 数据来源和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问卷设计
        4.1.3 调研方法及问卷回收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脱贫攻坚指标的选取
        4.2.3 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选取
        4.2.4 权重的测算
5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测度
    5.1 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水平
        5.1.1 脱贫攻坚成效指数
        5.1.2 乡村振兴水平指数
    5.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分析
        5.2.1 耦合度分析
        5.2.2 耦合协调度分析
    5.3 本章小结
        5.3.1 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水平测度结果
        5.3.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度结果
        5.3.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结果
6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构建
    6.1 主体共融机制
        6.1.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6.1.2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发挥多元行为主体作用
    6.2 内容共通机制
        6.2.1 推动产业扶贫、生态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
        6.2.2 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生态建设等扶贫政策与生态宜居衔接
        6.2.3 强化教育扶贫、职业技能培训与乡风文明衔接
        6.2.4 推进干部领导、村民参与与治理有效衔接
        6.2.5 聚力各项民生扶贫工程与生活富裕衔接
    6.3 不同区域的重心发展机制
        6.3.1 秦巴山区以产业为主导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
        6.3.2 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以生态为基础、以人才为动力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贫困户调查问卷
    附录2:村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3:产业业主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4)贵州边远山区农村幼儿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 边远山区农村
        2. 学前教育
        3. 经费保障机制
        4. 边远农村学前教育经费
    (二)边远山区农村幼儿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理论基础
        1. 边远山区农村幼儿园教育属性
        2. 比较优势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3. 人力资本理论
        4. 教育成本分担
三、边远地区家庭学前教育投入的现状
    (一)边远农村调查问卷概况
        1. 幼儿园信息
        2. 幼儿园等级认定情况
        3. 每年新建幼儿园情况
    (二)幼儿园家庭情况
        1. 调研幼儿的民族状况
        2. 父母的文化程度
        3. 边远农村幼儿父母从事职业
        4. 家庭经济收入情况
    (三)幼儿基本情况及收费情况
        1. 边远农村在园幼儿性别状况
        2. 幼儿园的收费情况
        3. 学生接受学前教育的间接成本
    (四)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情况
    (五)对村干部访谈的情况
四、贵州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一)贵州边远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背景
        1. 山地地理环境限制了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与规模
        2. 贵州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贵州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1. 距离较远儿童入学仍然困难
        2. 资源供给不均衡
        3. 当前部分普惠性幼儿园质量不高
        4.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5. 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需再改进
        6. 小学附属的幼儿园教育内容偏离学前教育
五、贵州边远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设计
    (一)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拨款公式
        1. 建立以班级为基础的教育成本公式
        2. 建立县区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公式
    (二)完善政府、家庭和社会学前教育经费分担机制
        1. 政府应该力争承担55%以上的学前教育经费
        2. 家庭应该承担不低于35%的学前教育经费
        3. 社会承担学前教育投资不应该超过10%的水平
    (三)建立政府间教育经费合理分担机制
        1. 学前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间的分担原则
        2. 经济较发达地区应以县区为主
        3. 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承担体制
        4. 经济最不发达地区由中央统筹省级为主

(5)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度关系的研究 ——基于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
        1.2.2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
        1.2.3 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
        1.2.4 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关系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作为要素投入,增强农民素质
        2.2.2 以“干中学”为中介,提高生产效率
        2.2.3 与技术相结合,促进产品升级
第3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发展现状
        3.1.1 政策环境利好
        3.1.2 产业结构优化
        3.1.3 资金支持增加
    3.2 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3.2.1 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认知存在偏差
        3.2.2 农村人才缺失
        3.2.3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3.2.4 各市发展不均衡
第4章 农村产业融合度的测算
    4.1 数据来源
    4.2 计算方法与变量选取
        4.2.1 指标获取原则
        4.2.2 评价方法的选取
        4.2.3 熵值法
        4.2.4 相关指标选取
    4.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测度
        4.3.1 计算结果
        4.3.2 综合分析
第5章 变量选取与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定
    5.2 变量说明
    5.3 数据处理与统计描述
        5.3.1 数据处理
        5.3.2 统计描述
        5.3.3 研究方法
    5.4 实证分析
        5.4.1 模型选择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加强宣传,增强农户认知
        6.2.2 增大教育力度,提高农户人力资本水平
        6.2.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综合平台
        6.2.4 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各市均衡发展
        6.2.5 增加健康投资,提升农民身体素质
    6.3 局限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任务型乡贤”与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精英与乡村治理
二、田野概括与案例介绍
三、乡村振兴治理主体的供给与再造
    1.“任务型乡贤”产生背景:从“软任务”向“硬任务”转型
    2.“任务型乡贤”的组织、构成与来源
    3.精准选派与“联帮机制”
    4.指标化、数量化的考核方式
四、“任务型乡贤”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1.网格化与精细化的管理机制
    2.任务化的目标责任机制
    3.平台化的运作模式及其影响
五、吸纳性治理的新策略:比较视野
六、“任务型乡贤”与治理有效

(7)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文献综述
    2.2 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
    2.3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
第3章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3.1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村级治理的作用
    3.2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问题分析
    3.3 构建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第4章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4.2 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4.3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设定
第5章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实践应用——以B镇相关村为为例
    5.1 B镇相关村的概述
    5.2 B镇相关村问题现状
    5.3 B镇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B镇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运用
    5.5 对策与建议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的要求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传统思想理念落后
    2.2 农民培训资源和平台缺乏
    2.3 农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2.4 农民培训模式和形式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优化对策
    3.1 在企业领导的支持下打造农民培育支持体系
    3.2 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拓展农民培育内容体系
    3.3 借助农村资源建设多元化农民培育途径体系
4 结语

(9)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思路和步骤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小结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关于协同创新和实效性理论方面的研究
        2.1.1 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研究
        2.1.2 企业的协同创新研究
        2.1.3 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研究
        2.1.4 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
        2.1.5 关于实效性方面的研究
        2.1.6 国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
    2.2 关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研究
        2.2.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2.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2.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
        2.2.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效性研究
        2.2.5 国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2.3 关于协同创新和实效性在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
        2.3.1 协同创新在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
        2.3.2 实效性在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
    2.4 小结
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
    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3.2 协同创新和实效的概念及涵义
        3.2.1 协同创新的一般概念
        3.2.2 协同创新的涵义
        3.2.3 实效的概念及实效性的涵义
    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概念、涵义及特征
        3.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概念
        3.3.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涵义
        3.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特征
        3.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效性定义
    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3.4.1 协同服务的主体要素及其关系
        3.4.2 协同服务的创新要素及其关系
    3.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3.5.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管理体制
        3.5.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3.6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3.6.1 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3.6.2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分值权重分配
    3.7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示意图
    3.8 小结
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实践应用研究
    4.1 访问调查结果
        4.1.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协同创新能力调查结果
        4.1.2 服务实效调查结果
    4.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效果评价分析
        4.2.1 评价结果得分排序分析
        4.2.2 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的统计检验分析
        4.2.3 三项得分位于同档分数段的乡镇分布情况分析
    4.3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
        4.3.1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模式归类
        4.3.2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4 小结
5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措施与法规制度保障研究
    5.1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体育健身意识方面
        5.1.2 体育健身组织方面
        5.1.3 协同创新能力方面
        5.1.4 农村体育人才、资金、健身场地方面
        5.1.5 农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方面
    5.2 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效果的对策与措施
        5.2.1 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2.2 提高服务主体协同合作能力
        5.2.3 加大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创新力度
        5.2.4 创新农村体育社团组织形式
        5.2.5 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5.2.6 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
        5.2.7 不断创新理念和思路
    5.3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法规制度保障研究
        5.3.1 制定保障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专门法规的必要性
        5.3.2 建立保障农村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5.4 小结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乡镇访谈调查提纲
附录二: 行政村访谈调查提纲
附录三: 村民访谈询问内容
附录四: 实证访谈调查基本材料
附录五: 实证访谈调查部分照片
附录六: 作者简历

(10)内源式发展视角下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三、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贫困与反贫困的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与反贫困基本理论
        二、与本研究相关的现代西方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第二节 内源式发展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的内生增长思想
        二、内源式发展战略
第二章 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理论的构建
    第一节 人力资本是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根本动力
        一、人力资本的“资产”属性
        二、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
        三、人力资本的提升
    第二节 文化、生态、政策是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环境
        一、文化环境
        二、生态环境
        三、政策环境
    第三节 外源因素是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依托
        一、外源帮扶
        二、外源因素支撑内生因素成长
    第四节 组织建设是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保障
        一、贫困人口广泛参与
        二、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
    第五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最终目标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
        二、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农村反贫困理论和政策的演进
    第一节 新中国农村反贫困理论的演进
        一、毛泽东的农村反贫困思想理论
        二、邓小平的农村反贫困思想理论
        三、江泽民的农村反贫困思想理论
        四、胡锦涛的农村反贫困思想理论
        五、习近平的农村反贫困思想理论
    第二节 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演进
        一、政府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年)
        二、改革推动式扶贫阶段(1978-1985年)
        三、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四、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3年)
        六、精准扶贫阶段(2014-2020年)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必要性与制约因素
    第一节 我国农村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必要性
        一、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二、传承乡土文化的需要
        三、消除精神贫困的需要
        四、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
    第二节 我国农村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素质总体偏低
        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不足
        三、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足
        四、产业发展滞后
        五、反贫困机制存在深层次问题
第五章 国内外内源式发展反贫困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经验借鉴
        一、美国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经验借鉴
        二、韩国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经验借鉴
        三、孟加拉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经验借鉴
    第二节 我国农村内源式发展反贫困典型案例及启示
        一、叙永县健康扶贫实践与启示
        二、屏山县破解贫困户“等、靠、要”难题的实践与启示
        三、芷江侗族自治县绿色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四、得荣县俄木学村脱贫奔小康的实践与启示
第六章 我国农村内源式发展反贫困的路径
    第一节 加强农村贫困人口素质建设
        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二、加强教育和培训
        三、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第二节 鼓励不同群体参与农村反贫困
        一、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反贫困的参与度
        二、发挥其他组织和群体参与农村扶贫的作用
    第三节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
        一、发展特色产业概述
        二、发展生态农业
        三、发展文化产业
        四、发展乡村旅游业
    第四节 完善农村内源发展反贫困的机制
        一、完善农村内源发展反贫困的自我动力机制
        二、完善农村内源发展反贫困的推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对村干部也应实施“订单”(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梁山县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杜爱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17)
  • [2]农民合作社分类绩效评价及发展路径优化研究[D]. 刘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3]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研究[D]. 陈玉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贵州边远山区农村幼儿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 白正府.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5]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度关系的研究 ——基于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D]. 耿春宇.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6]“任务型乡贤”与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J]. 许汉泽,徐明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范景霞.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1)
  • [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J]. 覃扬庆.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08)
  • [9]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与应用[D]. 王小娟. 浙江大学, 2018(05)
  • [10]内源式发展视角下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D]. 方化.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标签:;  ;  ;  ;  ;  

对村干部也要执行“命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