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人生观

两种人生观

一、看待生活的两种眼光(论文文献综述)

邓嘉祺[1](2021)在《想象青春的另一种可能——《送你一朵小红花》的空间书写与意义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导演韩延的新作《送你一朵小红花》别具匠心地建构了三重叙事空间,书写了主人公别样的青春故事。电影回归家庭的温暖属性,以"非日常化"的方式重构家庭空间;还建构社会空间,通过现实生活表达人文关怀、聚焦精神成长;更一改"怀旧"叙述,在虚拟空间中表达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的价值取向。这部电影三重空间的建构不仅给观众以温暖与希望,更在青春影片严重同质化的背景下,为这类影片的未来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张敬雅[2](2020)在《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美学研究》文中认为宋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在于庞大的作家群体和恢弘的作品数量。加之唐宋前后相继出现的两次古文运动,使得“记”体散文至宋而勃兴,宋代的记体散文在数量上呈现出前朝所没有的恢弘景象,在题材上也更加丰富多样。同时游记,作为一种贴近生活的文学样式,至宋迈入高峰。本文拟通过对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进行进一步的考察,试图从美学视角和文化视角把握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的整体特征。本文对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的美学研究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首先,以时间为顺序对宋前游记散文的生发及流变进行梳理,并对宋前文人的山水意识进行分析,以求彰显出宋前游记散文对宋代游记散文的启迪与影响。其次,从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的内容题材角度入手,将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分为游踪性的舆地游记、观赏性的景观游记和实用性的礼佛游记,三者从草堂寺的文化内蕴和风景外延角度全面再现了草堂寺的地理格局、自然风貌和深刻内蕴。再次,根据草堂寺游记散文的外部结构和内部技法,由表及里的分析了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规范纯熟的文法结构美、澄澈洗练的语言行文美及严谨深刻的实证思辨美,分析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的美学特征。最后,从美学内蕴角度和文化内蕴角度分析了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所蕴含的作者心态的变化,认为在儒释道思想背景下,作品呈现出从“闲适享乐”到“关注政事”再到“回归心灵”的心态转变。

丁雨晨[3](2020)在《故乡叙事的建构 ——莫言、墨白小说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作家福克纳以故乡为依托创作出一系列有关故乡的小说,创立了独属于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文学上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受到世界文坛的瞩目和学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亦不少这样以故乡作为精神依托和文学创作资源来建构自己文学世界的作家,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孙犁的河北白洋淀、汪曾祺的高邮小城、莫言的山东高密东北乡,还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行创作的河南作家墨白的“颍河镇”系列等。其中莫言在自己的笔耕不辍下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系,受到世界作家的认可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墨白同样借助家乡河南新站镇在文学地理上建构出“颍河镇”系列受到文坛的瞩目。二人由于童年屈辱性经历的相仿与相似的成名之路,在踏上文学之路后通过摸索成功地将自身独特的个性生命体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生命经验,二人笔下的故乡不仅是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一隅,更象征着全中国乃至世界的乡土民间现状。通过莫言墨白二人故乡写作内容和审美风格以及叙述手法的比较,进而探究二人是如何在前辈故乡叙述者的基础上建构出富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精神家园,二人又是如何将这份个性体验进行提炼升华,上升为人类普遍性的共通生命体验,从而打通地域文化的限制,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发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形而上哲学追问。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其价值所在,同时阐明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如何。正文分共分四章进行展开:第一章介绍莫言、墨白二人相似的童年成长经历和殊途同归的作家之路。这两段经历普遍都带有屈辱性的创痛经历,同时伴随着饥饿、劳累、政治风波影响的生命体验。进而解释这些童年的深刻经历又是如何影响着二人在之后创作时,共同对权威叙述抱有怀疑态度,因此不约而同选择了具有解构性质的新历史主义与先锋主义写作倾向;第二章具体比较分析“高密东北乡”与“河南颍河镇”的美学内容,具体从民间、神秘、性与身体、权力、苦难、弃乡恋乡几个关键词进行结构展开论述。二人将自身独特独特生命体验上身为具有普遍性共同生存经验,因此在下笔成文时与前人如沈从文精神相通,共同选择了这些故乡写作母题来作为建构故乡的关键词,此章具体展开在这些关键词的笼罩下,二人审美风格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美学风貌;第三章比较分析莫言、墨白的先锋叙述技巧,具体从叙述视角、复调、意识流、心理分析、冷暖色彩、语体形式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由于二人对权威的质疑,在故乡写作时并没有因袭中国现代乡土写作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而是别求新声于异邦,将西方作家如福克纳、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的先锋叙述技巧有机地借鉴到自身的故乡叙述中。这种技巧的选择体现的是对权威历史叙述的解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怀疑,以及来自底层民间知识分子的独特思考。同时也为中国故乡乡土文学开辟出另一条有别于现实主义写作的可行之路,为中国先锋派的延续做出了切实地有益尝试;第四章论述二人故乡叙述的影响与局限,具体从新历史主义和先锋小说的承继与开拓、民族传统的回归与精神家园的启迪、重塑历史的矫枉过正与先锋叙事的晦涩难懂、故乡资源的消耗与叙事重复的危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莫言、墨白二人将故乡叙述与先锋、新历史写作糅合在一起。向前,莫言开拓了早期先锋派和新历史写作的经验,向后,墨白将二者进一步发展,为先锋与新历史写作的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同时二人立足故乡的写作模式呼唤了民族传统和民族自信的回归,为后来的作家建构自身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迪范式。但同时二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新历史主义规避主流叙述而走向另一极端的陷阱中,二人的先锋叙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因晦涩难懂、不受拘束被批评家所诟病。最后论述莫言、墨白的故乡写作之路还能支撑二人走多远,当离开了故乡这一根基,二人如何超脱出故乡的束缚找寻新的可能之路?结语部分对上文的论述部分进行总结、归纳、升华,同时打通中西、古今故乡写作的壁垒,借用前人故乡叙述者的有益经验来探寻莫言、墨白未来写作之路的方向所在,同时也为未来以故乡作为精神家园的作家提供一些创作姿态上的启迪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最终希望在西方文学凭借经济、政治影响力等主导世界文学的几百年后,中国作家如何凭借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以及世界文化的丰富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开创属于本民族本国家的中国当代特色文学,从而摆脱西方魔咒的束缚,进而成为世界文学潮流的引导者。这不仅需要中国作家、批评家,更需要中国普通大众读者的共同努力。

韦杰[4](2020)在《无尽的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研究》文中指出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被誉为美国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以失败者为主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其小说的显着特点。耶茨式的失败者形象具有特定的现实内涵,他们是美国20世纪中期的普通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经受着自我和他者的双重价值否定,长期经受挫败感的折磨。本文以耶茨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为切入点,以耶茨已出版的所有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学心理学、叙事学和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对耶茨笔下的失败者形象进行分类,综合考量人物的年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受挫时的心理防御机制,将耶茨的失败者形象分为问题少年、孤独恋人和失意文艺者三类。耶茨笔下的问题少年在童年时往往经历父母离异的家庭悲剧,他们居住的场所常常变动,在周遭环境的压力下他们显得压抑且具有进攻性;小说中寻觅爱情的成年人,往往在两性关系中感到孤独,因此通过出轨或离婚逃离伴侣;失意文艺者形象企图用艺术向庸常生活发起“革命”,但他们总是不得志。因此,耶茨笔下的三类失败者分别象征三个维度的失败,即成长失败、爱情失败和精神失败。叙述者在成长失败的叙述中表现出成人回忆童年的视角,通过追忆式的视角呈现人物的成长经历;追求爱情的失败也是他笔下人物逃不掉的宿命,人物对于情人的“逃离”行为模式是小说情节的重要驱动力;对于艺术的探索则是人物在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找出路,但此类人物并非拥有真正的艺术才华,这样的求索在小说叙事中失败了,他们也因此陷入精神失败的泥潭。耶茨式的失败者形象脱胎于耶茨自身的经历,这使其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通过小说叙事审视自己的童年、家庭、感情经历和写作行为本身,在反映上个世纪中期普通美国人焦虑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以期达到自我和解;耶茨在小说中以家庭为切入点,展现人物个人价值认同的焦虑和男性气质的焦虑;在美国新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中,耶茨走在同时代人的前列,他选取非英雄人物进行考察,其失败者形象覆盖了各个年龄段,他们以艺术为灯塔试图引导自己走出人生困境,虽然不停地挫败但仍继续在“革命之路”前行,展现了耶茨对于特定时代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揭露和深切关怀。

张捷诚[5](2020)在《关于昆曲保护、传承与自救的一点浅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昆曲是中国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戏曲种类之一。昆曲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或多或少都陷入过危机之中。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昆曲所面临的困境和昆曲人为昆曲的传承所做出的努力,来呈现昆曲作为文化遗产所承担的传承重任。保护昆曲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昆曲单一门类,而且还包括对整个艺术门类的保护,产生保护的意识,从而确立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与生命智慧的觉醒,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李回[6](2020)在《另一种观看 ——论陈志勇的图画语言》文中提出陈志勇是着名的澳大利亚图画书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叙事形式的创新和主题的复杂性着称,对儿童图画书的惯例形成了挑战。本文从叙事语言的角度对其整体创作进行重视,认为图画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在于它发挥了自身的媒介特长,更指向图画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要素将陈志勇创作的各个层面联结起来。作为一种叙事符号,图画语言也像文字语言一样可以从手法、意义、话语等角度得到分析。首先,考察陈志勇在自身范围内形成的图画语言特点,它们揭示出陈志勇在创作意识和作品表现层面上对图画的独特运用。他认为图画和文字携带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代表了人们观看现实的不同眼光。通过拼贴、塑造超现实形象、制造极端比例等手法,图画得以传递自身内含的视角。接着,将图画语言还原至作品中加以探讨,指出它对于陈志勇创作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指向图画与作品表现的对象之间的适切。以《绯红树》《蝉》《抵岸》为例,分析其各自的图文叙述如何显现了主体因不同原因而遭受的失语状态。其中,文字克制了叙述功能,图画则以超现实的隐喻制造了多义性,并将读者置于与主人公相似的主体状态。最后,进一步将作品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发现它们在形象、主题、背景等方面与澳大利亚儿童文学、成人文学传统的相关性,指出陈志勇的独创性来自由图文叙述制造的复杂、多变的视角,其中也许蕴含着他更为成熟的后殖民眼光。由此,陈志勇创作上的统一性得以显现,它们在不同层面上提供了“观看”的启示。

陈容[7](2020)在《《北京女子图鉴》“二我差”叙事技巧研究》文中提出“二我差”是指叙事者在讲述自己过往经历时使用“昔我”与“此我”的身份,用以表现二者在语言、意识、经验、判断方面的差别。本文从“二我差”概念入手,以叙事学为背景,对《北京女子图鉴》的“二我差”叙事技巧在影视文本的视觉表达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从运用“二我差”叙事技巧的原因入手,发现《北京女子图鉴》存在推拒式“二我差”、收缩式“二我差”、伪饰式“二我差”、自然式“二我差”这四种表现类型。并通过慢镜头、特别拍摄镜头等镜头语言的运用,色温色调色彩的对比表达,人物“此我”的内心独白,影视音乐的延伸与渲染,叙事场景的搭建与选择,实施“二我差”的叙事技巧,使“二我差”在增加戏剧冲突,塑造立体人物,突出人物性格,强调情感偏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北京女子图鉴》中建构出的女性形象加以总结与反思,通过“迷茫”与“独立”两种形象的对比,回应消费主义时代女性的情感及价值困惑。“二我差”在《北京女子图鉴》中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多元、人物精神向度更加丰富饱满,增强了影视文本最终的精神价值、自我认同等主题表达效果,为影视文本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新型叙事模式。

朱福芳[8](2020)在《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文中研究表明关于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般印象是十九世纪末期英国一位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海上惊险小说《金银岛》的作者,而不会想到他同时也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斯蒂文森的创作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探索文学创作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一直为其所钟爱。在44年的短暂生命中,斯蒂文森共创作了12部小说、4部短篇故事集、4部诗集、5部旅行文集、6部杂集和2部非小说集,其内容涉及冒险、航海、海盗、阴谋、道德、人格、儿童、旅行等多种主题。斯蒂文森作为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劳绩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他的作品进行探讨,可以挖掘斯蒂文森的文学价值以及正确认识他对英国文学和对后世的影响。本文乃纳入英国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语境下斯蒂文森文学思想与创作文本的专题研究。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品读与诠释。以斯蒂文森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在继承发展早期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主张及其特征。斯蒂文森的文学创作可谓忠实地实践其文学理论,他认为浪漫的文学要讲好故事,文学创作要重视想象的作用,并提出小说之于成人就是“游戏”等观点。通过对斯蒂文森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其新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体现于“新”和“奇”两个方面。本乎此,以他的创作尤其小说作品为基础,着重从“游戏”和“冒险”两个审美维度来分析其创作的新与奇,挖掘存乎其中的文学张力与阅读魅力,达到对该文学个案的解读,是论文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梳理、分析斯蒂文森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对英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之于“新浪漫主义”的建构意义。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论述了新浪漫主义概念、内涵的界定与释义;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该部分首先重点辨析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异同,并着重探讨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此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对斯蒂文森与浪漫主义的研究情况,从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再次是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诞生和创作特征。此部分内容首先探讨新浪漫主义的兴起。研究作家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即文学创作和它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也与19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联。阐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与现实主义同生共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形式。探究新浪漫主义既具有早期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有所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早期浪漫主义进行继承与发展。其次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主要分析新浪漫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之异同。新浪漫主义大胆、有意地把“幻想”当作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这些幻想往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历险,其创作追求“新”与“奇”。具体来说大抵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精神追求上,自由、民主、正义的社会理想淡化,很少或不再抒发对政治的狂热,而更加渴求于未知世界的冒险。在生存意识上,不再热衷于塑造精神高大上的孤身奋战的自我主义英雄,而是刻画具有积极进取意识的强者。从审美特征上看,主观的、激情的、理想的、哀婉的意识逐渐消褪,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被冷峻但特异的写实风格所代替。此外,作家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也不再是单纯地描绘或着意突出诗情的田园风光,更多则是对异域风情的痴迷或刻意表达。第二章梳理斯蒂文森的生平与创作,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首先概述作家生平事略与写作生涯,究索他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继而观照他的文艺思想与小说观。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坛带有所谓“世纪末”色彩。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以离奇的故事、悬念的情节、多彩的异域风情吸引大批读者。斯蒂文森的文艺观,既是兹观念系统的艺术实践,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创作产品的某种注脚,体现着其文学追求与审美标准。文学观与文学创作水乳交融,灌注了作家对文学、人生、社会等各方面的思考,浸润着生命感悟、价值理想以及独具个性的真知灼见。他执念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因此作家必须会讲故事;小说创作就像布局游艺并深入游戏之中,让人愉悦;作家应充分释放智力,极端重视想象的作用。以自己的创作为基石,作家试图建立起一种适合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新观念。斯氏文艺观,具有实实在在的、独成体系的理论价值:既包括对小说本质的思考,也包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他的创作实践着他的文艺观,体现在一系列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品之中;而集中表现于不遗余力地突出“新”与“奇”的特点。第三、四章为作品论。在斯蒂文森文艺观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品,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小说(兼顾散文与诗歌)作为证例,重点究析“游戏”与“冒险”两个审美特征,具体选择四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和一部诗集进行解读与论析。第三章探讨斯蒂文森创作中的“游戏”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斯蒂文森认为人与世界和解的最佳方式在于应该像孩子一样游戏,在游戏中建立亲和关系。他设计了一个个游戏,置小说人物于荒岛、高地、旷野等可以刺激人丰富想象力的地理空间,与能够和当前拉开一定距离的历史时间的立体之维里尽情嬉戏。此章选择《诱拐》和《黑箭》两部长篇小说作例释,透析斯蒂文森在苏格兰、英格兰之历史时空故事语境中的“游戏”运作。作家把读者拉进游戏世界,在虚构与真实、严肃与娱乐、历史与现实中感受新浪漫主义释放出的艺术魅力。第四章探讨“冒险”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观念。斯蒂文森似乎是驾轻就熟地把冒险故事以传统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并把遥远的异域、奇异的人物、荒凉的孤岛、浩渺的海洋融进故事机理,展示出新浪漫主义的脱凡之美。人物不断地冒险、探奇、寻觅,把冒险作为一门艺术,一个理想目标。参与者或者获得一笔财富,或者窥见一个理想王国,或者进行一次道德救赎之旅。像所有的艺术追求一样,冒险即便没有达到终极目标,其乐趣也往往以充分展示的方式获得最大化,换言之,冒险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此章以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和散文、诗歌作例释,揭示斯蒂文森创作的这一新浪漫主义重要特征。第五章论析斯蒂文森的价值意义和启示影响。斯蒂文森用新浪漫主义小说征服了英国民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位深具内涵极有价值的伟大作家,所以其作品长期流传不衰,并且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蒂文森拓展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赋予浪漫主义以新的内容和蓬勃的生命力。他的所有叙事作品不仅富有充满浪漫色彩的壮丽景色和奇风异俗,包括原野森林、荒山峭壁、洋滩海浪、盗群习约、切口黑话之类,也很多迷信传说、贪欲恶习、双重人格等等。这些作品尽管不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但无不洋溢着清新、奇特,自然、突兀,亲切、惊悚的浪漫格调,具有毋庸置疑的审美价值与启发借鉴意义。他开辟的新浪漫主义传统,被稍后的知名作家赖德·哈格德所继承。斯蒂文森还直接启发了19世纪后期名噪一时的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烫烙着《化身博士》的深刻印痕;还有赫伯特·威尔斯的幻想小说《隐身人》、约瑟夫·康拉德的《秘密分享者》等作品,灵感显然也都来自《化身博士》。此外,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斯蒂文森文学传统的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卜林(也包括康拉德)于多个层面上步斯氏后尘,尤其是冒险小说的创作,而其中显而易见的殖民扩张色彩亦与之不无关系。及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勃兴,其实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文学创新包含一些现代主义元素,这些因子就不同程度地为现代派作家所吸收,尤其涉及关于人格、精神、异化、道德、存在与生存等问题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一个源泉,这方面《化身博士》比较典型,同时还包含着对冒险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都是超越国界而广及世界文学范畴的。最后第六部分是结语,乃是对全文的收束与总结。着重思考历史上的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与斯蒂文森在当下高科技信息霸权时代,图文斑斓、碎片阅读、娱乐至上语境下的命运或前途。斯蒂文森倒似乎更像一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遗留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范典,经过变异仿佛演化而为一个不乏自觉意识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丰富和拓展了文学表现的能量和空间,它既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特有景观,更是一个世纪之后世界文学的一条风景线。试看《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以来的几十年,充满冒险传奇的小说、卡通、影视、游戏等等,除去其中用以吸引眼球的魔幻因素,受众似乎能够隐约发现斯蒂文森的思维逻辑与格局。也许,作家与新浪漫主义文学遗产的活力依旧,像所有文学史上那些曾经焕发异彩的文学遗产一样,仍在不断地给予作家以灵感。

张雯晶[9](2020)在《骆宾基小说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骆宾基是一位独具个性的作家。他在时代与心灵的遇合中,以细腻、质朴的笔触书写了时代的风云变幻,表现出对人情世故以及个体生命的关注。他的小说取材普通,主题鲜活,灵活的叙事技巧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审美空间。骆宾基的小说在日本学界有较高的评价,但国内关于骆宾基小说的学术研究却很薄弱,骆宾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并不高。本文试图对骆宾基小说的内涵特征进行概括、总结,找到骆宾基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艺术特征。结合相关叙事学理论探究骆宾基的叙事策略,发掘骆宾基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最终探讨骆宾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一些优秀的小说没能够引起研究者注意的原因,对骆宾基小说的文学史地位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绪论部分意在梳理骆宾基的创作概况以及学界关于骆宾基小说的研究状况,以期发现骆宾基小说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白之处。第一章,骆宾基小说的内涵特征,分为三节。第一节,对时代大主题的追随与超越。骆宾基的小说虽自觉追随时代大主题,但作家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人情世故的关注,使小说内涵丰富,许多内容超越了时代大主题。第二节,对下层人物生命状态的关注,分为两点。一,骆宾基通过赞扬下层人物的生命强力,批判城市文明对于下层人物生命力的摧残;二,骆宾基通过书写下层人物的庸碌生活,呈现出他们虚无的精神状态,探索下层人物生命存在的意义。第三节,对家族史的深入反思。《姜步畏家史》是自传体家族史小说的典范,也是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色彩的历史画卷。小说将自传与家族史书写相结合,表现出对时代生活、地域风貌以及个体生命的关注。第二章,独特的叙事艺术,分为三节。第一节,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骆宾基根据不同的叙事需要,以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的双重视角以及灵活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表现对时代生活以及个体生命的关注。第二节,精妙别致的叙事结构,骆宾基通过搭建“散文化”结构、逆时序闪回结构、嵌套式结构等叙事结构,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和艺术魅力。第三节,别具特色的民俗叙事,骆宾基通过民俗塑造人物,构建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展现民俗的叙事魅力,表现出作家对民俗的深入理解和对民间文化的认同。第三章,骆宾基小说的文学史地位问题反思,分为三节。第一节,骆宾基小说创作与现代文学传统,论述骆宾基小说创作与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发现骆宾基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二节,骆宾基小说在日本的研究与启发,在整体把握日本学界对骆宾基小说研究的基础上,探究骆宾基小说在日本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思考这种域外研究现象对我们探讨骆宾文学史地位问题的启示。第三节,骆宾基小说创作与文学史书写机制,探究骆宾基小说创作局限以及文学史书写机制对骆宾基文学史地位的影响。

阎恺祺[10](2020)在《空间理论视域下文本的空间分析研究 ——以博尔赫斯作品为例》文中指出空间理论作为重要的当代理论给予文学一种全新的思考与解读方式——文本多义性、多样性、体验性和反思性的分析方式。它将文学文本作为综合的空间图示,通过沉入文学的世界体验和反思文学的建构与思想。本文通过对空间理论的梳理,寻找适合进行文学分析的理论原则,并通过文学文本的解读实践总结对文本诸要素的具体空间分析方法。博尔赫斯的文学充满着丰富的隐喻和思想价值,本文以博尔赫斯为例对他文学作品中描绘出的空间的多样性和分析的开放性展开挖掘。从博尔赫斯的小说和诗歌中体验博尔赫斯描绘的空间,发掘文学文本空间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多义性、体验性和反思性。本文首先对空间理论和空间概念的沿革进行分析梳理,提出空间理论观念以向内、向外和综合为逻辑对分类空间理论为——主观、客观和主客观综合的空间理论,并提出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中文本空间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和综合研究。更广义的空间理论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以多样综合性、多义性、体验性和反思性分析和批评现实,文学文本的空间分析也应该同样遵循这些原则。接着本文对博尔赫斯小说和诗歌文本中描述的空间展开分析。最后以博尔赫斯文学中的空间分析为例,提出文本空间分析的一种可行方法。论文将文学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空间,通过对分析文本的主体空间、语言空间、意境空间和思想空间,把握和认识文本空间的多种形态和内涵。在分析中,文学空间的构建与体验使文学的解读向多样性敞开,使文学分析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与思考反思。最终使得文学以诗意地栖居来接近人的真实存在。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的分类与方法研究、博尔赫斯小说多层次空间的分析、博尔赫斯诗歌中文学空间表现以及总结文学作品各要素空间分析的方法。第一部分总结空间理论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再向对实践论的演变,对空间理论进行主观空间、客观空间和综合空间的分类,并对空间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原则进行探索。论述对文学空间的内外部和综合研究并确立文学空间的多样性、多义性、体验性和反思性的分析原则。第二部分主要为对博尔赫斯小说的空间研究。以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人物、意象、语言、文本本身和综合空间的分析为主题,通过文本研究博尔赫斯多种多样的文学空间书写与他对主体空间、话语空间、文本空间的深刻思考。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博尔赫斯的诗歌中的空间书写,分析博尔赫斯诗歌中对情感空间、生活空间、虚构空间和感受与思考空间的书写。通过深入还原体验文本中的空间,感受博尔赫斯诗歌中复杂的意象排列与意境营造,感受博尔赫斯诗歌中复杂的情感、生活、虚构世界和存在思考。第四部分通过全文的文学分析实践,讲述文学文本空间分析的多样性、多义性、体验性和反思性分析原则,总结文本的主体分析、场所和意境分析、语言空间建构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文本空间分析的思路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看待生活的两种眼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看待生活的两种眼光(论文提纲范文)

(1)想象青春的另一种可能——《送你一朵小红花》的空间书写与意义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庭空间:改善家庭生态,回归温暖亲情
二、社会空间:直击现实社会,聚焦精神成长
三、虚拟空间:摆脱“怀旧”滤镜,勇敢展望未来
四、结语

(2)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的界定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2.宋前游记散文概况
    2.1 远古秦汉之“神游入人境”
    2.2 魏晋新生之“山水游历”
    2.3 成熟于唐之“诗性游记”
3.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的分类
    3.1 游踪性的舆地游记
    3.2 观赏性的景观游记
    3.3 实用性的礼佛游记
4.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的美学特征
    4.1 规范纯熟的文法结构美
        4.1.1 清晰的游踪结构
        4.1.2 标准化的结构范式
    4.2 澄澈洗练的语言行文美
        4.2.1 晓畅凝练的写景语言
        4.2.2 多样化的表达技巧
    4.3 严谨深刻的实证思辨美
        4.3.1 尚哲思
        4.3.2 重考证
5.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的美学内蕴
    5.1 纵情山水的闲适之乐
    5.2 新儒学视域下的理趣之思
        5.2.1 经世之理趣
        5.2.2 人生之体悟
    5.3 禅道融合的本真之美
        5.3.1 林泉之心
        5.3.2 不修之修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故乡叙事的建构 ——莫言、墨白小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墨白的研究
        对于莫言的研究
第一章 相似的成长之路
    一、底层苦难的生活经历
    二、殊途同归的作家之路
第二章 “高密东北乡”与“颍河镇”
    一、民间底层立场的坚守
    二、神秘奇幻的故土
    三、身体与性的叙事书写
    四、对权力压制下的苦难历史反思
    五、恋乡之情与弃乡之心
第三章 叙事风格的先锋探索
    一、多变的叙事视角转换
    二、意识流穿插与心理时间
    三、冷暖穿插的色彩表达
    四、语体实验与形式探索
第四章 故乡叙事的影响与局限
    一、新历史主义和先锋小说的承继与开拓
    二、民族传统的回归与精神家园的启迪
    三、重塑历史的矫枉过正与先锋形式的晦涩难懂
    四、故乡资源的消耗与叙事重复的危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无尽的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理查德·耶茨及其失败者形象书写
    第二节 国内外对于理查德·耶茨失败者形象研究述评
第一章 焦虑时代的受挫个体:耶茨失败者的形象类型
    第一节 问题少年形象
    第二节 孤独恋人形象
    第三节 失意文艺者形象
第二章 革命之路的挫败:耶茨失败者的呈现模式
    第一节 成长失败:以追忆重现创伤
    第二节 爱情失败:以欲望逃避孤独
    第三节 精神失败:以文艺麻痹痛苦
第三章 革命之路的启示:耶茨失败者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个人历史的文学再现
    第二节 焦虑时代的多维审视
    第三节 逆境挫败的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关于昆曲保护、传承与自救的一点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护昆曲的重要性
二、昆曲的危机
三、戏曲的改革
四、昆曲的自救

(6)另一种观看 ——论陈志勇的图画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图画语言之特点:提供别种眼光
    (一)观察性绘画:前语言的创作思维
    (二)多元素组合法:现实的变形和重组
        1.超现实场景:用幻想把握现实
        2.拼贴:意义的反思
    (三)空间体验的突显: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图画语言之必要:表现失语式存在
    (一)《绯红树》:情绪性失语
    (二)《蝉》和动物:权力性失语及其自然性还原
    (三)《抵岸》:文化性失语
三、图画语言之功能:制造差异视角
    (一)历史奇幻:仿土着视角与群体视角的分化
    (二)郊区奇幻:真实与虚构的外来视角
        1.作为移民社区的郊区:私人性视角的转换和聚合
        2.作为儿童游戏场所的郊区:双重视角及其创造性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北京女子图鉴》“二我差”叙事技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二我差”叙事技巧研究现状
        二、《北京女子图鉴》研究现状
第一章 《北京女子图鉴》运用“二我差”叙事技巧的原因
    第一节 事后追述的追述性质
    第二节 自然时间和叙述时间的时间差
        一、现在-过去式
        二、过去-过去式
        三、现在-现在式
    第三节 叙述者的特殊“加工”职能
    第四节 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叙述语言分裂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反问、设问句式的运用
第二章 《北京女子图鉴》中“二我差”的表现类型
    第一节 推拒式“二我差”——推进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相吻合
    第二节 收缩式“二我差”——时间跨度较短,“二我”差异较小
    第三节 自然式“二我差”——存粹“二我”,凸显自我
    第四节 伪饰式“二我差”——人为修饰,缩小差异
第三章 《北京女子图鉴》中“二我差”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镜头语言
        一、慢镜头——时空转换的视觉呈现形式
        二、特别拍摄镜头——今我昔我的形象对比建构
    第二节 色彩表达
        一、色温:欲望之红与纯真之白的对比
        二、色调:回忆暖色调与现实冷色调的对比
    第三节 听觉文本
        一、人物内心独白
        二、影视音乐
    第四节 叙事场景
        一、购物场景——消费欲望的逐渐升级
        二、居住场景——多次辗转的内心回归
第四章 《北京女子图鉴》中“二我差”的叙事作用及功能
    第一节 叙事视角差异——增加戏剧冲突,塑造立体人物
    第二节 叙事时间差异——成熟与幼稚的对比,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第三节 叙事语言差异——突出人物性格,强调情感偏向
第五章 “二我差”在《北京女子图鉴》中建构的意义及思考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迷茫与探索
    第二节 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消费主义时代女性的情感及价值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名谓辨析:“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二、“新浪漫主义”概念及内涵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与创作特征
    第一节 “新浪漫主义”的诞生
        一、“新浪漫主义”诞生的时代社会语境
        二、“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
        一、精神追求:未知世界的冒险
        二、生存意识:进取的强者
        三、审美特征:写实的文风
第二章 “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斯蒂文森
    第一节 斯蒂文森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斯蒂文森的文艺观
    第三节 “新”与“奇”:斯蒂文森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
    第四节 语言妩媚——美文作家
第三章 游戏:“艺术即使不娱乐大众,也要自娱自乐”
    第一节 《诱拐》:在苏格兰高地上游戏
        一、现实之力:真实的游戏
        二、想象之美:虚构的游戏
        三、作者与文本的游戏
    第二节 《黑箭》:在历史中游戏
        一、历史的记忆与创伤
        二、历史的调剂与慰藉
        三、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 冒险:“人世荒野中的旅行”
    第一节 《金银岛》:寻宝冒险
        一、独特的冒险叙事
        二、对人性善恶的挖掘
        三、神秘而浪漫的世界
    第二节 《化身博士》:道德冒险
        一、变身:取善还是择恶?
        二、伪装:本质存在还是悲剧宿命?
        三、自杀:忏悔还是逃避?
    第三节 荒野与花园:精神冒险
        一、心灵的栖居:自然
        二、冒险的诱惑:荒野
        三、行走的力量:乐观
第五章 斯蒂文森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斯蒂文森之于英国文学
    第二节 斯蒂文森之于世界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骆宾基小说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选题的创新点
第一章 骆宾基小说的内涵特征
    第一节 对时代大主题的追随与超越
    第二节 对下层人物生命状态的关注
    第三节 对家族史的深入反思
第二章 骆宾基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灵活多样的叙事视角
    第二节 精妙别致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别具特色的民俗叙事
第三章 骆宾基小说的史学价值与地位问题反思
    第一节 骆宾基小说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第二节 骆宾基小说在日本学界的研究与启发
    第三节 骆宾基小说创作与文学史书写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空间理论视域下文本的空间分析研究 ——以博尔赫斯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0.1.1 空间概念与理论的哲学研究
        0.1.2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空间叙事学与文学作品的空间研究
        0.1.3 国内外对博尔赫斯的研究情况
        0.1.4 城市文学、城市地理空间的相关研究
    0.2 研究意义
1 空间理论分析方法与文学空间
    1.1 空间理论的发展模式与分类
        1.1.1 空间理论的发展模式
        1.1.2 主观的空间
        1.1.3 客观的空间
        1.1.4 主客综合的空间
    1.2 文学——多样性、多义性与体验性的复杂空间
        1.2.1 文学的复杂多样性与解释多义性
        1.2.2 现象学与文学的体验性空间
        1.2.3 存在主义与文学反思性空间
    1.3 文学空间的分类研究
        1.3.1 空间文本内部研究
        1.3.2 空间文本外部研究
        1.3.3 空间文本综合研究
    1.4 博尔赫斯文学书写中的空间
2 博尔赫斯小说——理论起点与空间想象
    2.1 小说的人物空间分析
        2.1.1 自我空间的分裂
        2.1.2 身体空间的书写
        2.1.3 回忆与空间
    2.2 小说的意象空间分析
        2.2.1 时间的迷宫与空间的迷宫
        2.2.2 有限与无限的意象空间
        2.2.3 无限意象的空间描写
    2.3 小说的语言空间与文本空间分析
        2.3.1 符号与表征——语言与世界的对应
        2.3.2 迷宫——博尔赫斯小说的文本空间
    2.4 小说的综合空间分析
        2.4.1 沙制的绳索——不确定基础的新综合性
        2.4.2 芥子纳须弥——《阿莱夫》与“第三空间”
    2.5 博尔赫斯小说文本空间的特点与关系
3 博尔赫斯诗歌——空间、情感与思考
    3.1 物象罗列、独特意象与情感空间
        3.1.1 物象罗列中的情感空间与特殊意象中的思考空间
        3.1.2 诗歌中的独特意象与独特思想内涵
    3.2 城市、场所与生活空间
        3.2.1 诗歌中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空间书写
        3.2.2 街道——城市生活空间的典型
        3.2.3 城郊——生活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交汇
        3.2.4 墓园与战场——死亡与历史空间
    3.3 镜像、失明与自我认知空间、感受空间
        3.3.1 镜子——复制而成的“另一个”空间
        3.3.2 镜子——自我认知空间
        3.3.3 失明诗人笔下的感受空间
    3.4 梦境、互文性书写与虚构空间
        3.4.1 诗歌中的梦境空间书写
        3.4.2 互文性空间描述与诗歌中的文学作品描写
    3.5 诗歌——生活的体验空间与人生的思考空间
4 文学作品空间分析的方法探索
    4.1 文本主体空间分析
    4.2 文本形象和场所空间分析
    4.3 文本的语言空间分析
    4.4 文本空间及思想空间
结语文本的空间分析——文本分析的空间角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看待生活的两种眼光(论文参考文献)

  • [1]想象青春的另一种可能——《送你一朵小红花》的空间书写与意义建构[J]. 邓嘉祺.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2]宋代草堂寺游记散文美学研究[D]. 张敬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故乡叙事的建构 ——莫言、墨白小说比较研究[D]. 丁雨晨. 河南大学, 2020(07)
  • [4]无尽的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研究[D]. 韦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关于昆曲保护、传承与自救的一点浅见[J]. 张捷诚. 剧作家, 2020(03)
  • [6]另一种观看 ——论陈志勇的图画语言[D]. 李回.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北京女子图鉴》“二我差”叙事技巧研究[D]. 陈容.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D]. 朱福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骆宾基小说新论[D]. 张雯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空间理论视域下文本的空间分析研究 ——以博尔赫斯作品为例[D]. 阎恺祺. 辽宁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两种人生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