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IT产业结构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我国IT产业结构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一、技术创新与我国IT产业结构升级(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1](2020)在《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必然的选择。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逐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创新立国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在我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说在各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意识到了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模式: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时代,开始重视基础研究,实行“科学技术立国”政策,并调整了产学官研究开发体制,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正是由于技术创新的机遇、环境、支撑体系和创新主体这几个要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其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在这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支撑下,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就实现了对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的赶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表现出了对应用技术的过度重视,而忽略了基础研究。因此,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的产品主要是依靠生产的规模优势和严格的质量把控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不是靠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在这一点上,二战后的日本是落后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事实上,这也造成了后来日本技术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随着科技竞争格局以及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已经不能依靠过去的技术创新模式来拉动经济增长,这造成了日本经济长期的发展停滞。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与过去相比得到了大幅提升。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上升,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科技水平与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相比在各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重视技术创新组织方式的合理运用、充分重视技术创新模式的合理选用、充分重视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些都是日本技术创新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经验教训,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园区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和组织方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姜晓笛[2](2020)在《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空间与演化视角》文中认为产业集群理论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国家获得竞争优势,区域形成增长极,组织增强创新能力的诠释,也是内部演进、外部协同共同作用的体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是各国学者以及各级决策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产业集群问题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质,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均从自身的角度,运用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探索产业集群的问题。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与延伸,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研究中不能解释文化、制度以及政府引导所带来的“超额利润”,而空间经济学能为产业集群研究提供溢出效应分析框架,演化经济学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思想,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弥补主流经济学派的不足。因此论文结合空间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探究影响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要素。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为了更好地透析京津冀产业集群,论文首先对京津冀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视角分析,其中包含集群的集聚程度,集群演进的生命周期,集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探索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此外,为了更进一步实证探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机制,论文梳理了国内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关键要素提炼和分析框架构造。在实证研究中,论文首先探究了影响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外部因素,其中包括多种外部溢出效应以及区域共存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影响。与集群外在环境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集群所在的区域因素决定集群的吸收能力以及要素流动速度。论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潜变量,探索京津冀视域下影响创新能力的区域因素。通过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的方法,论文验证了对外开放程度、制度环境的嵌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中介作用,同时,论文验证创新能力可以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基于空间与演化经济学视角,结合影响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内外部因素,论文探索了多元主体参与创新作为京津冀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的适用性。首先,通过构建产业—研究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总结影响产业与研究机构的均衡点的因素,论文发现政府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推动博弈均衡点向产学研协同方向移动。此外,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论文探究了多元主体创新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结合京津冀的情况探究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京津冀地区传统制造业集群存在自组织发展和区域协同的滞后性,基于本土化的改良式转型、发展关联性产业、实现产业融合以及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是主要的路径选择,同时激活创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必要途径,渐进式创新是实现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要出路。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更多地参与全球化分工实现产业升级,因此,优化制度环境,鼓励自主创新,促进集群内多元主体参与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选择,同时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产业政策、促进风险资本等方式推进可以提升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位置、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开放式创新”,为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推力。

安述照[3](2018)在《青岛市IT产业发展困境调查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调查IT企业发展现状,走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借鉴国内IT产业发展成熟的城市经验,找出了青岛市IT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根据青岛本地实际情况发展IT产业的相关策略和建议。即通过政府出台政策法规、优化产业布局、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人才培养、培育龙头企业等具体措施保障青岛市电子信息产业长足发展。

宋华盛,张敏[4](2015)在《中国IT产业省区分布及其决定因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探究中国IT产业区域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理论分析影响IT产业区域分布的决定因素,构建计量模型并利用1999年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和讨论。主要发现有:IT产业相比制造业在中国省区分布更不平衡;经济水平、人力资本、金融环境、创新环境、生活环境是影响中国IT产业分布的重要因素;地区的人才吸引力相比人才制造力对IT产业分布有更重要的影响。

彭伟辉[5](2014)在《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以来,以信息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特别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等为热点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崛起,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战略性产业,也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布局经历了从美国向西欧、日本扩散,再向印度和中国台湾寻发展,进而向中国转移四个阶段。IT产业在中国的转移,实际上又经历了“向东部转移”和“向西部转移”两个阶段。纵观电子信息产业历程,技术的变革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消费市场、发展环境等因素是驱动电子信息产业国际转移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成都市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政策,紧紧抓住IT龙头企业调整全球布局的难得机遇,以其独有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政府服务和城市魅力,吸引了大批国际IT企业巨头入驻,成都IT产业得以迅速崛起,并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整机制造和信息服务等六大产业集群。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成都在产业实力、产品档次、配套协作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尚存不足,产业集群亟需转型升级。本文以钻石理论、产业区理论和全球价值理论等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理论为指导,在分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特殊性的基础上,根据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对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演化升级的目标、模式和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颖[6](2014)在《全球价值链与IT产业的竞争新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化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形成了以纵向分离和协调为重要特征的全球生产网络。传统的分工理论已不能解释一些新的分工现象,比如不具备禀赋优势的地区也能够在国际分工背景下获得收益,这就需要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企业竞争优势。全球价值链理论就是为了适应这样的全球化发展而兴起的新兴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全球价值链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着眼点,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有利地位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从现有的理论来看,全球价值链具有动态性。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不断演变,全球生产网络表现出的竞争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了解了新的竞争模式特点,才能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对策,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从动态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研究产业的竞争模式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从动态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产业竞争模式,首先要对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演变进行研究,明确全球价值链的演变路径,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产业竞争模式。为达到研究目的,本文以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驱动模式和治理模式两个维度来研究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演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驱动模式和治理模式的演变原因,分析演变路径,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模式。最后选择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且在全球生产分工上具有代表性的IT产业,研究IT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演变及其竞争新模式。

秦琪[7](2013)在《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重庆IT产业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一大现象,也是备受政策制定者青睐的一种战略。一些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能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正向效力。IT产业是重庆“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加大IT产业发展力度,是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旨在找出对重庆IT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显着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首先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回顾。目的在于通过明确产业集群定义,总结产业集群特征,分析传统和现代产业集群主要理论流派以及产业集群类型、发展模式、识别方法、测度指标,为下文总结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打下基础,进而总结出IT产业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典型IT产业集群,找出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关村以及东莞IT产业集群之间异同,以期为重庆IT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接下来对重庆IT产业集群进行回归分析,明确显着影响重庆IT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对重庆IT产业进行概况描述后,结合IT产业影响因素,根据重庆个体特征选取具体指标调查数据。回归方程中引进改进后的区位商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得出专利授权量、恩格尔系数和对外贸易是重庆IT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分别从创新、社会文化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对重庆IT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从政府、产业集群和企业角度分别提出创新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从重庆IT产业各细分行业角度给出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唐琳洁[8](2013)在《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IT产业在产值和增速上,以及对就业、贸易等的贡献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构成了我国经济总量的很大比重,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IT产业切入全球价值链时,大部分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然而,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发达国家不断地对我国的IT产业升级实施挤压和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俘获式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而同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地相互竞争,从而又形成了一种均衡式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视角,我国IT产业既有实现产业升级,特别是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困难,同时又具有实现产业升级的优势条件。因此,一条可循环的IT产业升级路径是可实现的。企业通过融入多条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提升自身的企业实力和学习能力,实现突破性创新;一旦IT产业中的多个企业实现了突破性创新,可以促使非线性的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出现国内产业中的龙头企业;非线性升级促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价值链的更快构建;快速构建国家价值链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IT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已有地位,也有助于以更高端的形式切入新的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二维驱动理论把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分为了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两种,结合产业发展特征和技术势力与市场势力的观点,我国IT产业升级同样有方向可寻。对于生产者驱动的IT产业来说,技术势力显着,产业升级应该以设计研发优先;而对于采购者驱动的IT产业,市场势力见长,应该以品牌和渠道的建立和优化为先。对于IT产业升级的难题、路径、方向,本文选取联想与PC产业作案例分析,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剖析联想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联想作为IT产业中PC领域的龙头企业是怎么样运用和开发市场能力与技术能力来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提升,进而促进IT产业升级;并通过分析PC产业失败的原因,对IT产业升级做出了警示。继而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IT产业升级给出了对策建议,并在总结我国IT产业升级的同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兰海[9](2012)在《东莞IT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危机之后,在国外订单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许多出口导向型的产业集群开始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在珠三角,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从新产业区理论的角度分析东莞IT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现象,从企业间网络化、柔性生产、企业间学习的经常性等最能体现新产业区特征的方面对东莞IT产业区进行研究,从新产业区理论角度出发对东莞IT产业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陈雪松[10](2012)在《印度IT产业国际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印度分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实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相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印度的发展模式也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中国尽管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发达国家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代价才能达到的目标,但发展模式仍是按照传统路线进行的;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则突破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直接跳过重工业化的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和服务业,尤其是服务业,同样达到了促进本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目的。不仅如此,印度的经济发展还富有时代气息,它的发展与时下迅速发展的全球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大的跨国公司为了能有效地在创新和产品开发上集中精力,纷纷将产品生产和产品维修等处于产业链低端项目,通过外包方式转交给发展中国家来完成。印度IT产业正是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迅速成长起来,并有效地促进了印度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以产业国际化理论为基点,分别从印度IT产业生产国际化、印度IT产业人才国际化、印度IT产业竞争格局国际化、印度IT产业管理国际化四个方面,分析印度IT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印度IT产业国际化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印度政府、印度IT行业协会组织和IT企业综合运用政府因素、经济文化因素不断进行创新,并依托于国际IT市场来实现的。现今中国正面临着向知识经济型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印度IT行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我国IT业国际化进程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本文最后在对印度IT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总结的基础之上借鉴印度IT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IT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由于本文涉及到国外IT产业发展,在写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到印度进行实地调研,不仅使得收集印度企业方面的资料受到一定影响,也使得对印度IT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实证研究显得有些不足。特别是由于作者数理基础较薄弱,对印度IT产业国际化的指标评价和模式设计也缺乏定量分析,这使论文存在一定的遗憾。这也是作者今后应努力完善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技术创新与我国IT产业结构升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创新与我国IT产业结构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实证研究法
    1.4. 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演化概述与回顾
    2.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2.1.2. 技术创新的分类
        2.1.3.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演变
    2.2.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
        2.2.1. 熊彼特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2.2.2. 熊彼特后技术创新学派相关理论的演进
        2.2.3. 制度创新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2.3. 基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2.3.1. 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的稳定经济增长理论
        2.3.2. 作为外生因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3.3. 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因素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日本技术创新的发展演进与政策框架
    3.1. 日本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
        3.1.1. 引进技术为主的发展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
        3.1.2. 改良技术发展阶段(20 世纪60 年代)
        3.1.3. 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阶段(20 世纪70-90 年代中期)
        3.1.4. 自主技术主导的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至今)
    3.2. 日本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分析
        3.2.1. 技术创新模式
        3.2.2. 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
        3.2.3.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要素系统分析
    3.3. 日本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框架
        3.3.1.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研发
        3.3.2. 以国家为主导促进大型技术革新和革命性技术创新
        3.3.3. 以自主创新为导向建立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的更为先进的工业创新体系
第4章 技术创新与日本经济的赶超发展
    4.1.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竞争动态分析
        4.1.1. 技术领先国和技术追赶国的动态竞争分析
        4.1.2. 技术创新与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
        4.1.3. 技术创新引致宏观经济长波的四个阶段
        4.1.4. 技术创新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4.2.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济赶超路径
        4.2.1. 技术引进与倾斜生产方式相结合确保经济恢复的技术需求
        4.2.2.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确保战后日本经济高速的技术升级需要
        4.2.3. 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相结合确保稳定增长的技术与产业升级需要
第5章 技术创新与日本经济的停滞发展
    5.1. 日本“泡沫经济”到“失去的十年”
        5.1.1. 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改变
        5.1.2. 泡沫经济的崩溃与“失去的十年”
    5.2. 日本经济的停滞与日本技术创新的局限性
        5.2.1. 日本技术创新的局限性
        5.2.2. 技术创新的劣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第6章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
    6.1. 技术创新与日本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6.1.1. 日本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
        6.1.2. 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散点图
        6.1.3. 日本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6.2.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
        6.2.1. 索罗余值法
        6.2.2. 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第7章 日本技术创新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对中国的启示
    7.1.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验
        7.1.1. 充分重视技术创新组织方式的合理运用
        7.1.2. 充分重视技术创新模式的合理选用
        7.1.3. 充分重视体制创新
        7.1.4.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7.1.5. 企业是日本技术创新的主体
    7.2. 中国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中国科技发展及技术创新回顾
        7.2.2. 中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日本技术创新对中国的启示
        7.3.1. 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7.3.2. 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7.3.3. 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园区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
        7.3.4. 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和组织方式
        7.3.5.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才培养
        7.3.6.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2)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空间与演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群理论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2.1.1 产业集群理论的起源与概念界定
        2.1.2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2.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理论与研究综述
        2.2.1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式
        2.2.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综述
    2.3 创新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
        2.3.1 创新理论的发展
        2.3.2 创新系统理论学说
        2.3.3 创新的不同维度及分类
第3章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动态演进规律及转型升级分析框架
    3.1 京津冀产业集群动态演进测算
        3.1.1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测量
        3.1.2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3.1.3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3.1.4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规模经济效应
    3.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提炼
        3.2.1 研究视角与方法
        3.2.2 慕尼黑:政府高校联合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3.2.3 特拉维夫:政府加速要素流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2.4 长三角:空间知识溢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3.2.5 济南:政府嵌入产学研协同引导产业集群升级
        3.2.6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总结
    3.3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分析框架
第4章 影响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外部因素研究
    4.1 知识溢出理论综述与京津冀地区外部知识溢出测量
        4.1.1 空间溢出效应理论综述与分类
        4.1.2 京津冀知识溢出的测算
    4.2 京津冀外部知识溢出对区域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京津冀地区集群共存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影响
    4.4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外部困境
第5章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区域因素研究
    5.1 影响集群转型升级的区域因素总结
    5.2 产业集群区域因素的衡量
    5.3 京津冀产业集群转型区域因素验证
第6章 京津冀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6.1 产学研协同创新动态化博弈
    6.2 多元主体创新模式对高技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影响
第7章 推动京津冀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7.1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7.1.1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战略
        7.1.2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举措
    7.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
        7.2.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战略
        7.2.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对策
    7.3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7.3.1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对策
        7.3.2 加强创新孵化器建设对策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分析总结与结论
    8.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活动
致谢

(3)青岛市IT产业发展困境调查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IT产业现状概述
2 青岛IT产业概况
3 青岛市IT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信息化产业发展机制有待改进
    3.2 青岛市的信息化产业项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设计
    3.3 青岛缺乏IT龙头企业
    3.4 IT人才缺乏
    3.5 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来源因素
4 深圳IT产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5 促进青岛市IT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对策
    5.1 青岛市政府为应对IT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5.2 政府、社会与企业共同促进IT产业发展
        5.2.1 不断推动研发资源的聚集
        5.2.2 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产学研合作
        5.2.3 从产业链角度出发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5.2.4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 建立完善人才结构化
        5.2.5 加强对外技术合作, 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
        5.2.6 培育一批IT龙头企业
        5.2.7 以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为机遇, 加快传统制造业向高端的IT产业转型

(5)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理论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集群演化理论
    一、 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二、 产业集群的特征
    三、 产业集群演化升级
        (一) 钻石理论与产业集群升级
        (二) 新产业区理论与产业集群升级
        (三)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产业集群升级
第三章 信息产业集群演化升级机制
    一、 信息产业集群概念综述
        (一) 信息产业的定义
        (二) 信息产业的特征
        (三) 信息产业集群概念及特征
    二、 信息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一) 利润驱动
        (二) 技术创新和创新网络
        (三) 创业精神
        (四) 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
        (五) 社会资本与信任机制
        (六) 路径依赖
    三、 信息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一) 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
        (二) 关键环节并向高端攀升
        (三) 实施模块化和协同化网络发展
第四章 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 发展历程回顾
        (一) 奠定和夯实基础期:以电子元器件、电子装备生产为重点
        (二) 培育和延伸产业链期:以芯片、通信设备和软件生产为重点
        (三) 制造与研发融合发展期:以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为重点
    二、 发展现状
        (一) 产业规模
        (二) 园区建设
        (三) 产业集群
        (四) 产业布局
    三、 主要特征
        (一) 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
        (二) 轻薄短小产品比重大
        (三) 集成电路产业链条日益完整
        (四) 笔记本电脑集聚规模国内领先
        (五) 软件产业初步占据国内制高点
        (六) 产业布局合理且集聚度较高
第五章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 发展优势
        (一) 市场空间优势
        (二) 综合成本优势
        (三) 产业承载优势
        (四) 环境创新优势
    二、 发展机遇
        (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二) 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
        (三) 国内产业转移及布局优化
        (四) 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优化
    三、 面临挑战
        (一) 产业链条亟需高端化
        (二) 产业配套亟需完善
        (三) 通关物流亟需改善
        (四) 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提升
        (五) 信息产业亟需转型
        (六) 整体服务水平亟需提高
第六章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演化与升级
    一、 产业集群演化与升级目标
        (一) 制造环节加速迈向高端化
        (二) 软件业品牌影响力国际化
        (三) 信息服务业深度融合化
        (四) 发展方式绿色低碳化
        (五) 空间布局拓展优化
    二、 产业集群演化升级模式
        (一) 招引外部企业与培育本土企业结合
        (二) 注重龙头带动与优化产业生态结合
        (三) 扩大产业规模与提升产业水平结合
        (四) 巩固提升原区域与拓展布局新区域结合
        (五) 改善硬条件与优化软环境结合
    三、 产业集群演化升级路径
        (一) 制造业加速迈向高端化的路径
        (二) 软件业品牌影响力国际化的路径
        (三) 信息服务业深度融合化的路径
        (四) 发展方式绿色低碳化的路径
        (五) 空间布局拓展优化的路径
第七章 政策建议
    一、 推动 IT 企业不断做强做优
    二、 支持 IT 配套企业快速发展
    三、 强化 IT 企业生产能源保障
    四、 完善 IT 企业生活配套条件
    五、 促进 IT 领域产学研合作
    六、 壮大 IT 产业高端人才队伍
    七、 优化 IT 产业发展环境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个人简历

(6)全球价值链与IT产业的竞争新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 主要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理论
        (一) 理论的形成
        (二) 二元驱动理论
        (三) 经济租
        (四) 治理理论
        (五) 产业升级模式
        (六) 与价值链相关其他概念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一) 国外综述
        (二) 国内综述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的演变及产业竞争新模式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的演变
        (一) 演变趋势
        (二) 演变的原因分析
        (三) 驱动模式演变路径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演变
        (一) 演变趋势
        (二) 演变的原因分析
        (三) 治理模式演变路径
    第三节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竞争新模式
        (一) 技术创新仍居主要地位
        (二) 市场开拓相关环节受到重视
        (三) 战略联盟成为新的竞争组织形式
        (四) 跨国并购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IT产业演变及其竞争模式分析
    第一节 IT产业及其全球化特征
        (一) IT产业界定
        (二) IT产业的全球化特征
    第二节 全球IT产业的发展简述
        (一) 全球IT产业的支出
        (二) 全球IT产业的产销
        (三) 全球IT产业集群
    第三节 全球IT产业价值链的演变分析
        (一) IT产业价值链驱动模式的演变
        (二) IT产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演变
        (三) 当前IT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与全球价值分布
    第四节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IT产业竞争新模式分析
        (一) 技术创新仍然是利润制高点
        (二) 市场开拓环节竞争逐步成为竞争核心
        (三) 战略联盟竞合关系加强
        (四) 跨国并购持续为竞争手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重庆IT产业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回顾
    2.1 产业集群概念和特征
        2.1.1 产业集群概念
        2.1.2 产业集群特征
    2.2 产业集群主要理论流派
        2.2.1 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2.2.2 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2.3 产业集群类型和发展模式
        2.3.1 产业集群类型
        2.3.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2.4 产业集群测度指标
        2.4.1 产业集群识别方法
        2.4.2 产业集群测度指标
    2.5 形成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2.5.1 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2.5.2 IT 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 IT 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3.1 国外典型 IT 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3.1.1 美国硅谷 IT 产业集群
        3.1.2 印度班加罗尔 IT 产业集群
    3.2 国内典型 IT 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3.2.1 中关村 IT 产业集群
        3.2.2 东莞 IT 产业集群
    3.3 国内外 IT 产业集群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重庆 IT 产业集群化发展因素分析
    4.1 重庆 IT 产业现状
    4.2 重庆 IT 产业影响因素选择
    4.3 重庆 IT 产业回归分析
        4.3.1 模型选择
        4.3.2 变量选取
        4.3.3 数据说明
        4.3.4 回归分析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重庆 IT 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建议
    5.1 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5.1.1 政府创新措施
        5.1.2 集群创新措施
        5.1.3 企业创新措施
    5.2 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
    5.3 完善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建设
        5.3.1 完善社会文化和制度措施
        5.3.2 完善集群文化和制度措施
        5.3.3 完善企业文化和制度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原因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理论回顾
        2.1.1 全球价值链
        2.1.2 产业升级
        2.1.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
    2.2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
        2.2.1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思路
        2.2.2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的企业能力与学习创新
        2.2.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的路径与方向
    2.3 研究主题的提出
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产业升级:一个理论框架
    3.1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产业升级困难分析
        3.1.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比较——来自俘获式全球价值链治理的控制
        3.1.2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比较——来自均衡式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竞争
    3.2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3.2.1 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并重
        3.2.2 共现线性升级与非线性升级
        3.2.3 融入多条全球价值链
    3.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产业升级方向分析
        3.3.1 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的观点
        3.3.2 技术势力与市场势力的观点
4.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
    4.1 我国IT产业升级的现实条件
        4.1.1 政策支持
        4.1.2 人力资源
        4.1.3 价值创造
        4.1.4 市场环境
    4.2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难题
    4.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路径和升级方向
        4.3.1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路径:一种基于突破性创新的可循环模式
        4.3.2 我国IT产业升级方向对可循环升级路径实施的重要性
        4.3.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方向
        4.3.4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的未来
    4.4 小结
5.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的案例分析:联想与PC产业
    5.1 联想现状:PC——PC+
    5.2 联想的业绩表现
    5.3 联想和我国IT产业升级的内在联系
    5.4 联想的发展历程:可循环产业升级路径的实现
    5.5 我国PC产业升级失败的原因
    5.6 联想并购IBMPC对于我国IT产业升级方向选取的全球价值链解读
    5.7 启示
6. 结束语
    6.1 对策建议
        6.1.1 宏观层面
        6.1.2 中观层面
        6.1.3 微观层面
    6.2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9)东莞IT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产业区理论
    1. “新产业区”的提出与“新产业区”的定义
    2. “新产业区”的特征
        (1) 柔性生产方式。
        (2) 网络密集性。
        (3) 根植性。
二、东莞IT产业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发展过程
    2. 东莞IT产业区特征
    3. 东莞IT产业区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 缺乏核心技术。
        (2) 存在“复制群居链”的现象。
三、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东莞IT产业区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1. 创建自主品牌, 实现从OEM到ODM再到OBM的链条式升级。
    2. 培养根植性, 形成具有根植性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地方产业网络。
    3. 培育集群创新网络, 促进集群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演化。
    4. 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10)印度IT产业国际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产业国际化定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案与结构安排
        一、 研究方案
        二、 结构安排
    第六节 预期目的
第二章 印度 IT 产业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其国内国际背景
    第一节 印度 IT 产业国际化的现状
        一、 印度 IT 产业发展概况
        二、 印度 IT 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软件外包业务
        三、 印度 IT 业在全球 IT 业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四、 印度 IT 产业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高
        五、 印度信息产业不断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第二节 印度 IT 产业国际化的国际环境
        一、 全球 IT 市场需求温和上升
        二、 新兴经济体引领 IT 服务
        三、 商业模式创新凸显,技术应用纵深发展
        四、 IT 企业并购转型加剧,积极拓展业务领域
        五、 发达国家 IT 人才依然匮乏
    第三节 印度 IT 产业国际化的国内环境
        一、 印度政府持续的扶持政策
        二、 相关辅助行业和机构的支持
第三章 印度 IT 产业生产国际化
    第一节 印度 IT 产业生产要素国际化
        一、 努力提高本土人才素质,引进国外人才
        二、 IT 产品研发推动技术创新
        三、 独立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二节 印度 IT 产业生产国际化形式
        一、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二、 以软件园区作为出口生产基地,发挥企业集群优势
        三、 印度 IT 产业产品的国际化
第四章 印度 IT 产业市场国际化
    第一节 印度 IT 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动因
        一、 印度 IT 产业的主要目标是国际市场
        二、 寻找低成本的资源
        三、 发挥 IT 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
    第二节 印度 IT 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
        一、 印度 IT 行业占领美国外包业务市场
        二、 印度 IT 行业以战略联盟为切入点进入欧洲市场
第五章 印度 IT 产业人才国际化
    第一节 印度 IT 产业人才国际化的动因
        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内在要求
        二、 IT 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急切需要
    第二节 印度 IT 产业人才国际化方式
        一、 印度 IT 产业人才流动国际化
        二、 印度 IT 产业人才供给国际化
        三、 印度 IT 产业人才素质国际化
第六章 印度 IT 产业管理国际化
    第一节 印度 IT 产业构建国际质量认证管理体系的原因
        一、 赢得顾客的充分信任
        二、 企业组织结构的内在要求
        三、 政府鼓励 IT 业通过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第二节 印度 IT 产业国际质量认证管理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 建立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
        二、 实施工程化的生产流程管理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印度 IT 产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一、 巧抓机遇并重视产业导向
        二、 充分挖掘国内与海外资本创建现代风险投资机制
        三、 培育软件产业集群
        四、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
        五、 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相互合作的机制
    第二节 印度 IT 产业国际化的教训
        一、 印度 IT 产业市场过于单一
        二、 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
        三、 中小企业的生存日趋困难
    第三节 印度信息产业发展对我国 IT 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 观念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 建立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 IT 产业发展模式
        三、 通过管理创新拓展利润空间
        四、 通过制度创新实现 IT 产业持续发展和变革
    第四节 对我国 IT 行业国际化的建议
        一、 政府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配套性的产业整政策
        二、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三、 树立全球、多元文化意识,把握全球商机
        四、 培养本土 IT 人才与吸引海外 IT 人才并举
        五、 提升企业管理理念
        六、 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互赢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技术创新与我国IT产业结构升级(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 王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2]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空间与演化视角[D]. 姜晓笛. 天津大学, 2020(01)
  • [3]青岛市IT产业发展困境调查及应对策略[J]. 安述照. 管理观察, 2018(15)
  • [4]中国IT产业省区分布及其决定因素[J]. 宋华盛,张敏. 浙江学刊, 2015(02)
  • [5]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研究[D]. 彭伟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4(02)
  • [6]全球价值链与IT产业的竞争新模式分析[D]. 吴颖.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02)
  • [7]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重庆IT产业影响因素分析[D]. 秦琪.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8]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研究[D]. 唐琳洁.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9]东莞IT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视角[J]. 兰海.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 [10]印度IT产业国际化分析[D]. 陈雪松. 云南财经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我国IT产业结构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