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承志《藏山阁档案》的编传考证

钱承志《藏山阁档案》的编传考证

一、钱澄之《藏山阁存稿》编集流传考述(论文文献综述)

陶有浩[1](2014)在《钱澄之易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钱澄之易学思想,较之同时代的其他易学思想,在整个易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关于他的易学思想的研究还相当缺乏,远未到达应有的规模和水平。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钱澄之易学思想的论着,本文有如下特色:第一,揭示钱澄之易学研究的动机与其易学思想的渊源。作者认为,明遗民之立场与情怀,是钱澄之研究易学的主要的学术动机;也就是说,钱澄之希望通过易学研究,以论证明遗民们在面临生与死、出世与入世等人生难题时,所做选择的正当性。钱澄之之所以在早期将明遗民之存在视为明朝统治延续的标志、在后期又将明遗民定位为弘道的主体,都是因为他确立了这一学术动机。作为明遗民,钱澄之在人生后期,为着作的刊刻而与清朝官员往来,并参与清廷的修史活动,都可以由这一动机得到合理解释。作者认为,钱澄之易学思想形成的基础除了遗民学术氛围之外,还有其自身的学术渊源:家世易学的成果和治《易》倾向为塑就其自身易学特色提供了条件;黄道周、何楷、觉浪道盛等贤师的指导,开阔了其学术视野,为他较为妥善地处理易学、诗学、庄学和屈学之间关系提供了思考的视角;方氏易学的长期浸润为其精确理解《周易》之道提供了启发;程朱的易学立场为钱澄之裁剪古代浩瀚的易学材料提供了标准,也影响了他对易学主旨的诠释。第二,全面地梳理了钱澄之着述中的易学思想。作者认为,易学思想在钱澄之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主导的地位,因而他的着述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治《易》心得:《田间易学》集中而系统地展示了其易学思想;《田间诗学》和《庄屈合诂》则对《田间易学》起到了完善的作用,补充了他关于易学、诗学、庄学和屈学之关系的认识;而《田间文集》、《田间诗集》、《藏山阁集》和《所知录》则是钱澄之易学思想在相应领域的别样化表达,其中的内容既有与前三种着述相重复的地方,也有增新的部分。第三,系统地分析了钱澄之易学思想的内容与体系。作者的分析旨在说明:(1)钱澄之以为圣人创制《易》的目的是为了阐明天地之理。而圣人采用诸如象、辞、数、图等手段和方式,都是为了使人们便于知晓天地之理而后以之立身,所以治《易》应以求《易》理为旨归。钱澄之认为,“《易》理”和“义理”是不相同的,前者涵括天地之理;后者则偏重于人事。《易》是伏羲在仰观俯察后模拟天地物象而画出的,它最初的形式就是由阴阳爻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后“圣人则图”和“揲蓍求卦”,伏羲又根据《图》、《书》中的七、八、九、六之数而定蓍草演算中的阴阳老少,实现了与卦画中四象的一致。再后来,文王、周公、孔子为了《易》理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分别作了卦辞、爻辞和“十翼”。(2)在论“易象”方面,针对王弼认为爻位中的初、上两爻无“当位”与“不当位”的说法,钱澄之提出了商榷:判断一爻是否当位不能一概以阴阳爻是否居阴阳之位来论之;而应依据具体的场域,从理、时、位、阴阳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评判。同时,针对来知德用“错综”之说来解六十四卦之间关系的做法,钱澄之明确指出来氏失误在于将“反卦”错当成了“综卦”。基于这一反驳,钱澄之主张当以“反卦”和“错卦”来理解六十四卦的卦序。他的批评和近代易学家杭辛斋对来知德的评价高度一致。至于“卦变”,钱澄之强调其正确的原则是不能执一端而为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的卦变之法。他认为卦变是在两个方向上实现的:即一卦之爻上下互换而成新卦和两卦之爻互换而成新卦。程颐坚持第二个方向(两卦之爻互换而成新卦)而朱熹坚持第一个方向(一卦之爻上下互换而成新卦),因而二人解卦都有缺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钱澄之关于“易象”有一特别的认识,即他不是从传统意义上楷定易象范围,而是将一切用于发明《易》理的手段都看成是“象”,这样他所谓“象”,不但包括卦象、爻象,而且包括“卦爻辞”。(3)在论“易数”方面,钱澄之抛弃神秘化的解说,认为“大衍之数”的确定是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而不是什么其它的原因,揭去了罩在其身上的神秘外衣,表现了唯物论的些许倾向。在对“揲蓍求卦”过程中“过揲法”和“挂仂法”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一一梳理之后,钱澄之对朱熹依据所得卦爻来判断吉凶的说法提出了批评,认为朱熹说得太绝对,其所言皆有例外。他坚持本卦、之卦相比较,应该以最后所变之爻为主来进行判断。钱澄之还认为,决定吉凶的因素除了求得的卦爻之外,还需要考虑所占之事的性质和占问之人的品德素养状况以及事物发展的细微苗头这些因素。(4)钱澄之认为“易图”对于阐发《易》理的积极作用不大,因此他对“易图”持消极的态度。他把自己早年创制的“易图”大都删除了,只留下了《阴阳二气如环图》,用以直观地说明阴阳二气的关系。《田间易学》中还收有其它三十一幅“易图”,都是取自他人,钱澄之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与评价,未作深入的研究。(5)在探讨易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钱澄之形成了自己的易学哲学。他以阴阳之理为《易》理的本质,将阴阳二气对立的原因归结为它们性质上的迥异;把二气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一面定位在三个层次上,即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互相转化、阴阳相交等。钱澄之坚持扶阳抑阴的立场,重视阴阳相统一,强调以阳化阴,而不主张阴阳决裂或者以阳攻阴。在讨论阴阳二气的本体意义时,在坚持“气本论”的前提下,钱澄之借鉴了朱熹关于理气合作生物的论证逻辑。他细分了二气的功能和地位,认为阴气负责事物外形的塑就,阳气则提供万物之所以能成的根据。在钱澄之眼中,太极、理、道都和阴阳二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或是对阴阳二气某一发展阶段的描述,或借阴阳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或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规律,或直接成为阴阳二气的代称。因具体的情境不同而有相应的关系类型。但总的来看,在钱澄之的理论中,它们对阴阳二气都不象在程朱理论中那样,具备决定的地位。“阴阳二气”理论在钱澄之易学哲学里又成为其人性论的根据。他指出,人是禀气而生的,在应然状态下无有不善。出现不善的原因有二:一是禀受了未达到和谐状态的阴阳二气;二是禀气后未能继续保持阴阳之间不断运动变化的特性,使得二气或滞于阴,或滞于阳。要恢复人应有之善性就要修养道德:其前提是理解道德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上努力,即实现“存诚”和“闲邪”;再将内心自修与行为守礼相结合、主体努力与外在引导相结合。(6)《易》核心概念是“变”。钱澄之对“变”的分析,相当系统。他从“变”的可能性趋向、“变”的结果和“变”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变动”、“变化”和“变通”三个的含义和相互关系。钱澄之虽然和其他学者一样,认为“变”是由“穷”所引起的,但是“穷”在他这里不但是必要条件,而且还是唯一条件,他强调只有“穷”才可以行变。这是钱澄之总结历史上以及明朝由轻率变法而导致的严重结果之后得出的经验教训。为了能把“变”之道应用于人事,钱澄之指出,要重视事物发展初期的细微征兆,因其时而动;分清楚哪些可变,哪些不可变;在行变的过程中,把握好尺度,实现求“中”的目的。第四,准确地归纳了钱澄之易学的主要特征。作者认为,会通是钱澄之易学的主要特征。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首先,他把以史证《易》、以老庄解《易》和用自然科学解《易》等三种具体的治《易》方法统一于易《理》纲目之下。和杨万里、李光相比,钱澄之分“史”为史事、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等;分“《易》”为卦爻辞、卦爻象、《易》之专用术语和《易》理等,其以史证《易》分类较细。他还将大量的明朝历史信息应用到了解《易》之中,这在同时代学者中是不多见的。在以老庄解《易》方面,钱澄之用《老》少而《庄》多;对于老庄材料的使用基本局限于微观的层次,以解释字词为主,对易学与老庄最本质的联系——阴阳观,阐发很少;其水平未能超越魏晋的水平。钱澄之以自然科学知识解《易》集中在三个方面,阐释易图、阐发易理和解爻象。其所运用的自然科学知识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天文学领域的。其次,知识架构方面,钱澄之以“感”打通了诗学和易学;以“因”、“时”诠释了《易》、《庄》的相合;以性情感抒为视角分析了屈原《楚辞》对《诗经》的承接发挥;用至情至性和因时而处“潜”、“亢”论述了庄、屈无二。这样,钱澄之就构建了自己的学术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除了以上的学术理由之外,最基本的还是为解决由钱澄之的遗民身份所面临的生死、出处难题所决定的。钱澄之以《易》之道来持身自守,以《庄》之道来安顿虽处困境而仍高傲的心灵;以《屈》之精神归于已逝的友朋并自励;以《诗经》之“感”来发抒无所用世的情志。再次,钱澄之易学会通特色的第三个明显表现,就是在治《易》范式上兼顾了象数之学和义理之学。他借鉴了朱熹的相关认识,以之为基础进行发挥,坚信象数和义理都是诠释《易》理的路径,亦是用《易》的路径。在用《易》方面,象数易和义理易分别指向卜筮和教化。卜筮和教化的分别反倒说明只有象数、易理兼顾,才能更好地知《易》和用《易》,因为人之所以要知《易》和用《易》,不仅是为了得到命运的启示,也是为了得到当下生活之正当性的引导。可见,钱澄之易学,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他之前及同时代之易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冯晓睿[2](2013)在《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文中指出钱澄之(169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安徽桐城人。钱氏一生着述宏富,先作诗文,后作经书,亦颇精史学、易学。《田间诗学》是钱澄之晚年的《诗经》学着作,七易其稿而成。此书征引广博、释义精微,集中代表了钱澄之的《诗经》学成就。目前,虽有对《田间诗学》的研究,但尚不成体系。本文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本文侧重于《田间诗学》一书的文献学研究,同时将其与同时代的着作进行比较,以期凸显文献学价值和学术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介绍本文的写作缘起,综述《田间诗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第一章,概述钱澄之的生平情况,介绍钱澄之的着作情况,简述《田间诗学》一书的体例和版本情况。第二章,从宏观角度,首先论述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和学风的转变,其次重点论述钱澄之的《诗经》学思想。从钱氏的《诗》乐观、《诗序》观和其对历代《诗经》学着作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从文献学角度,对《田间诗学》的文字、训诂、校勘、考证等文献整理方法的运用进行分析。第四章,从比较的角度,首先对明末清初的《诗经》学进行整理分类,然后以王夫之《诗经稗疏》、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与《田间诗学》进行比较,凸显《田间诗学》的特色。结论,总结全文,论述《田间诗学》一书的学术价值。

李彦娜[3](2012)在《钱澄之诗学思想研究 ——以《田间诗学》为例》文中认为明末遗民诗人钱澄之,诗文尤负盛名,本文把他的诗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田间诗学》的解析,追溯钱澄之诗学思想的来源,再结合其诗歌创作,看其诗学理论的运用。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第一部分是以诗补史,诗史互证。本章通过对明末清初当时社会政治现状和学术思潮走向的背景介绍,解读《田间诗学》中依《序》定旨、考证史传的以史解诗的手法,以及这种诗学思想在诗歌中的继承。第二部分是亦汉亦宋,不拘一格。解读《田间诗学》中汉宋兼采的特点,结合诗歌创作看他的运用。第三部分是性情论诗,风雅为宗。介绍明末清初时期的“性情”论及钱澄之的“性情观”,分析《田间诗学》中的以性情解诗,以及这种“性情观”在诗歌中的体现。

林红[4](2010)在《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 ——以王夫之、孙承泽为参照视野》文中研究说明《田间诗学》是钱澄之笺注、研究《诗经》的一部着作。本文详细地论述《田间诗学》的写作背景、注释体例和注释方法,进而概括钱澄之的诗学理论。并且通过与孙承泽、王夫之等遗民的《诗经》研究着作做比较,总结钱澄之《诗经》研究的成就和特色。本文还试图探讨钱澄之《田间诗学》在明清《诗经》学史中的地位和对遗民《诗经》学的意义。文章末尾附录完整的钱澄之年谱和家族世系传承表。

杨年丰[5](2010)在《钱澄之文学研究》文中认为钱澄之(1612-1693),江南桐城人,明末诸生。他先是为避党祸,后又因参与起兵抗清失败,辗转流徙于浙、闽、粤、桂等地,崎岖山岭,备尝艰辛。南明桂王永历朝败亡后,顺治八年(1651),钱澄之回到故里。此后,他过着隐居田园和在南京、苏州等地同故交新知交游的生活。钱澄之生平着述,总量在230多万字。归里以后,他先后完成了《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和《庄屈合诂》的着述,又在友人的帮助下,辑集归里后的诗歌为《田间诗集》,还自己整理了诗文作品《田间文集》、《藏山阁集》。在徐乾学等人的资助下,于康熙二十八到二十九年(1689-1690)在苏州完成大部分着作的刊刻(《藏山阁集》与《所知录》因为涉及到南明史事而没有刊刻)。钱澄之是一位醇醇儒者,他从小接受祖、父的教育,儒家思想是他一生思想的主流。在明亡以后,由于家国的剧变而遭遇坎坷、颠沛失所,他在逃亡途中比较多地接触了僧人,一度削发为僧,归里后还对《庄子·内篇》有深入的研究。所以在中年归里以后,佛、道二教的出世和顺时的思想,对他思想的变化和归里后生活态度的转变都起了比较大的作用。钱澄之对经学有很深的造诣,他对自己所着的《田间易学》和《田间诗学》也颇自负:“平生怀抱,毫发未申,惟少有着述,妄谓足传。四十年心血,尽于《诗》《易》两书,颇发先儒所未发。”(《与余诠庐》)而准确地把握了《易》中“变”的思想,使他能把儒家的思想和佛教、庄子的思想相融通。这种融通的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归里后的作品《田间诗集》和《田间文集》中。在明末、尤其是清初,钱澄之以诗文着称,韩菼说他“诗歌古文满天下。”(《田间先生八十寿序》)如他的诗歌,作于明末(包括南明时期)的《藏山阁集》和作于清朝的《田间诗集》体现了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思想,也鲜明地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点。他的文,体裁多样,政论、史论、游记比较突出,理论上继承韩愈“文以载道”的传统,语言雅洁,不发空论。对钱澄之的研究,此前有一些研究成果,但都与其明末清初辈行甚高的遗民身份不相称,本论文即以《钱澄之文学研究》为题,拟对其诗、文、及诗歌理论成就进行相对整体的把握。论文共分为六个部份。绪论:先对钱澄之研究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做一个相对全面的回顾,理清研究思路。第一章:钱澄之及其时代。明清易代让许多明朝士人陷于沉痛,而清朝的“异族”统治更在清朝统治之初激起强烈的反抗。本章将钱澄之个人的行迹纳入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中,考察他在政治、文化等的历史更迭中生活及思想的变化。第二章:明末和南明抗争时期的诗集——《藏山阁诗存》论:诗史精神。钱澄之历经颠沛困顿、危疑震撼,遂将所见所闻一一托之于诗,忧时事、悲丧乱、吊忠义、悯生民,题材多样,沉痛真挚,可谓“以诗存史”。这种“诗史”的观念既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易代之际士人经世观念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第三章:归里后的诗集——《田间诗集》论:沉郁深粹。《田间诗集》中,乐府体诗继承了“诗史”的纪实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初社会的真实情况;田园性质的诗歌体现了他归里后的闲适心态;还有一部分诗歌写不甘失败、怀念故国的心情,体现了沉郁、深粹的特点。第四章:《田间文集》论。钱澄之的文秉承“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不发空言,有人评价为“无色”之文。他的政论、史论文往往多新颖之见,亭台游记性的散文则多体现简洁而寓含哲理的特点。第五章:钱澄之诗歌理论及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钱澄之是明末复古派的代表诗人,其诗歌理论核心是儒家“性情论”,他所持的“性情论”不同于明末公安派、竟陵派等的“性情”之说。钱澄之经历明清两朝,复杂的经历使他的诗歌理论在明末和清初又有所不同,诗歌理论具体体现在两个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中,又使他的诗歌风格有三种不同的转变。结语:在上述各专题的基础上,对钱澄之一生的气节、学问进行综合考评,并给予充分肯定。笔者以为,钱澄之作为一位遗民诗人,不仅以气节高峻赢得人们的尊敬,也以学问的广博和精深受到后人的景仰。

杨年丰[6](2009)在《钱澄之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钱澄之是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博学多才,一生着述宏富,诗文尤负重名。其诗文集因涉及时讳,自乾隆中叶后屡遭禁毁,《藏山阁集》更因"以诗存史"的现实性而仅以抄本流传,对其人及诗文的研究相对较少,可分为其当世的前研究阶段、光绪末至民国中期的近现代阶段和建国后的当代阶段。

陈欣[7](2009)在《钱澄之《屈诂》研究》文中指出《屈诂》(又名《楚辞屈诂》,或曰《屈子诂》,与《庄子内七诂》合为一书,题为《庄屈合诂》)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诗人钱澄之晚年完成的楚辞学着作,是一部值得注意的清初楚辞注本。近几十年来,一直被文学史所忽视的钱澄之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对其诗文的研究渐趋丰富,但对其思想和学术着作的研究近乎空白。因此,本文以《屈诂》为研究课题,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精读文本、比较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之展开研究,以期从各个方面尽可能客观、系统、完整地全面阐释《屈诂》一书。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重在对钱澄之及《屈诂》的研究现状作一全面回顾。第一章“《屈诂》产生的时代及作者”,介绍《屈诂》一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以及桐城一地的文化氛围,梳理了钱澄之的家世和生平,辨明其文人、学人、遗民三位一体的身份,最后探讨了钱澄之的学术思想。第二章“《屈诂》评析”首先介绍《屈诂》的成书、版本及编撰体例,然后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屈诂》对屈赋文本的解读上的特色及成就,包括对各篇诗旨、章旨的分析,对各篇篇章结构的探析以及对屈赋中诗人的情志及内心世界的把握;评价分析《离骚总诂》一文,包括对《离骚》思想内容的系统梳理,对屈原的遭际、政治理想的品评以及对《离骚》中香草体系的认识三方面内容;最后指出《屈诂》的不足之处。第三章“钱澄之的楚辞观与方法论”探讨钱澄之的庄骚融通思想、“以屈继诗”的根本宗旨以及“不敢强事穿凿以曲求其悲愤”的根本方法。

张瑞杰[8](2008)在《钱澄之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明末清初遗民诗人钱澄之为研究对象,他历经明清易代之变,隐逸不仕,甘于贫寒,秉持操守,是清初遗民中的代表人物。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钱澄之放在整个清初的文化视野和文学史中,通过考察其家世生平、思想变化及诗歌创作,对他的文学成就作出尽可能客观、完整、系统的论述,以期重新审视其在清初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全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生平考证。通过对钱澄之家世生平地考辨,剖析其生存方式,并藉以反映清初遗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变迁,同时也为钱澄之思想研究做铺垫。二、思想研究。结合生平深入探讨钱澄之思想转变的三个历程,即由儒到儒释再到儒释道兼容的思想转变,从中见出一代遗民的心路历程。三、诗歌内容。通过对钱澄之反映现实之作的研究,揭示其一贯追求的“诗史”观念;通过对咏怀诗的研究,阐明钱氏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通过对悼念亲友诗作的研究,真实地再现钱澄之个人凄苦的心灵历程;通过对田园诗的研究,揭示钱氏“冲和淡雅”之作的艺术风格,从中勾勒出钱澄之诗风演变的轨迹。四、诗歌理论。其诗歌理论有三,主性情尚真诗、重学问慎苦吟、崇高格求独创。通过对其诗歌理论的深入探究,力图构建钱澄之的诗学思想。五、从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探讨钱澄之对桐城诗派的影响,以及桐城后世对其的景仰之情,重新评价钱澄之历史地位。

赵春燕[9](2006)在《钱澄之《田间诗集》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钱澄之诗歌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从总体上讲,目前的研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整体观照、研究视域畸轻畸重等,尤其是对其《田间诗集》的个案研究近乎空白。因此,本文以《田间诗集》为研究课题,以期从各个方面对钱澄之后期诗歌予以整体把握。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重在对钱诗研究现状做一全面回顾;第一章“生平及文学思想”先梳理、辨明钱澄之生卒年的诸种说法,再指出“客隐”更能准确概括钱澄之后期的生活状态,最后探讨了钱澄之的文学思想。第二章“《田间诗集》之生活画卷”按所写内容将诗集进行分类概说,其中“辛酸团圆篇”、“交游唱和篇”是前人较少关注的,另外就朱则杰先生对田园诗的特点及意义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第三章“《田间诗集》之心灵图景”主要从诗歌意象和诗人性格等方面加以分析,重点挖掘诗集所反映的心态,以期体会作为遗民诗人的钱澄之悲苦复杂的心境。第四章“《田间诗集》之艺术特色”从平淡中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维的意象世界两方面论述《田间诗集》的艺术特征。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田间诗集》不仅是明清之交的一部优秀诗集,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且是遗民心态的形象材料,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总之,它在清初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理应受到清诗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汤华泉[10](2005)在《钱澄之《藏山阁集》集外诗零拾》文中认为钱澄之生前将自己在明崇祯年间和南明行朝所作诗文单编一集,名《藏山阁存稿》,以抄本留存。光绪三十四年汪德渊等以萧穆家藏《存稿》抄本并钱澄之晚年尺牍都于一编,名《藏山阁集》,排印行世。*《藏山阁集》收诗一千零五十余首,数量颇巨,见出钱澄之早年的创作实绩,但这一创作时段也有少量作品未收进本集,笔者在整理本集时发现有为本集未收、失收的作品共十七题十九首,还有一首长诗异文过半,沧海遗珠,很有辑录的必要。这里所辑作品其出处是:一、《过江诗略》。这是崇祯十六年钱澄之和乡友吴德操在南京编刻的桐城社友诗选,收钱澄之作品一百三十余首,绝大多数已收入《藏山阁》,有十四题十六首未收,此书今有原刻孤本藏上海图书馆。二、

二、钱澄之《藏山阁存稿》编集流传考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钱澄之《藏山阁存稿》编集流传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1)钱澄之易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状况评述
    二、 研究主旨和内容安排
第一章 明遗民的学术寄怀与钱澄之易学思想渊源
    第一节 寄人生问题和政治情怀于学术
        一、 生死取舍的依据和价值
        二、 学术着述:存道、弘道方式的最终选择
    第二节 钱澄之易学思想的学术渊源
        一、 家世易学的奠基
        二、 贤师的指导
        三、 方氏易学的浸润和友朋间的质询
        四、 程朱易学的影响
第二章 钱澄之的着述与其易学思想
    第一节 《田间易学》:钱澄之易学思想集中而系统的展现
        一、 《田间易学》的撰写与刊刻
        二、 《田间易学》与钱澄之易学思想
    第二节 《田间诗学》:对钱澄之易学思想的完善与增新之一
        一、 《田间诗学》的内容和体例
        二、 《田间诗学》中的钱澄之易学思想
    第三节 《庄屈合诂》:对钱澄之易学思想的完善与增新之二
        一、 《庄屈合诂》的体例
        二、 《庄屈合诂》中的钱澄之易学思想
    第四节 诗、文与史着:钱澄之易学思想的进一步圆满化与运用
        一、 《田间诗集》与钱澄之易学思想
        二、 《田间文集》与钱澄之易学思想
        三、 《藏山阁集》与钱澄之易学思想
        四、 《所知录》与钱澄之易学思想
第三章 以《易》理为旨归的易学观
    第一节 《易》理:对天地之理的诠释
        一、 《易》理的本质
        二、 《易》理的表现方式
        三、 《易》理的应用之道
    第二节 《易》的产生及文本形成:《易》理表达的逐步齐备化
        一、 圣人模拟天地物象而画八卦
        二、 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和孔子“十翼”
    第三节 易象:《易》理首先和主要的阐发方式
        一、 事物之象和符号之象
        二、 爻象与六十四卦之象
    第四节 易数:《易》理的量化展示与应用
        一、 数与《易》
        二、 大衍之数
        三、 筮法
        四、 用九用六
        五、 变占说
        六、 参两和参伍
        七、 易象与易数的关系
    第五节 易图:要于《易》理无裨,徒取新人耳目
        一、 易图的意义及钱澄之的态度
        二、 画卦与论卦之关系图
        三、 论卦气之图
        四、 筮法与占法图
第四章 钱澄之的易学哲学
    第一节 阴阳二气论
        一、 所谓《易》者,阴阳也
        二、 一在两中
        三、 盖天地人不外乎阴阳
    第二节 人性论
        一、 人性本善
        二、 性与情、心、命的关系
        三、 修养道德以实现善性
    第三节 《易》之“变”论
        一、 变动、变化和变通
        二、 变之因和变的外在表现
        三、 应变之法和行变之道
第五章 会通:钱澄之易学的主要特色
    第一节 治《易》方法的统一
        一、 以史证《易》
        二、 以老庄解《易》
        三、 以自然科学知识解《易》
    第二节 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一、 诗通于《易》
        二、 《庄》本于《易》和以《庄》继《易》
        三、 以《屈》继《诗》
    第三节 解《易》范式的兼顾
        一、 易学象数与义理关系的历史性梳理
        二、 钱澄之的继承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2)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缘起
    二、《田间诗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第一章 钱澄之其人其书
    第一节 钱澄之生平
    第二节 钱澄之的着述
        一、《田间易学》
        二、《庄屈合诂》
        三、《田间诗集》
        四、《田间文集》
        五、《藏山阁集》
        六、《所知录》
    第三节 《田间诗学》的成书及版本流传情况
        一、《田间诗学》的体例
        二、《田间诗学》的版本情况
第二章 钱澄之的《诗经》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及学风转变
        一、时代背景
        二、学风的转变
    第二节 钱澄之的《诗经》学思想
        一、钱澄之的《诗》乐观
        二、钱澄之的《诗序》观
        三、钱澄之对历代《诗》说的态度
第三章 《田间诗学》文献整理方法研究
    第一节 《田间诗学》的文字研究
        一、考订字义
        二、考释通假
        三、考释词语、文法
    第二节 《田间诗学》的训诂研究
        一、训释广泛
        二、征引广博
        三、联系上下文以通文意
    第三节 《田间诗学》的校勘研究
        一、校勘《诗经》传注
        二、校勘他书
    第四节 《田间诗学》的考证探析
        一、对典制礼仪的考证
        二、对天文舆地的考证
        三、对名物的考证
        四、对历史的考证
第四章 钱澄之《田间诗学》比较研究——以王夫之《诗经稗疏》、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为例
    第一节 明末清初《诗经》研究相关着述
    第二节 钱澄之《田间诗学》的特色
        一、考据类——王夫之《诗经稗疏》
        二、文学类——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钱澄之诗学思想研究 ——以《田间诗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以史证诗,以诗存史
    1.1 明清之际的“诗史”观
        1.1.1 “诗史”的渊源
        1.1.2 明清之际“诗史”传承
        1.1.3 钱澄之的“诗史观”
    1.2 《田间诗学》中“以史证诗”思想
    1.3 诗歌中的“以诗存史”
第2章 亦汉亦宋,不拘一格
    2.1 《田间诗学》中之“汉宋兼采”
        2.1.1 论《风》《雅》《颂》
        2.1.2 考据与定旨
    2.2 兼合众长,诗自一家
第3章 性情论诗,风雅为宗
    3.1 《田间诗学》中的“性情观”
        3.1.1 “风雅”总论
        3.1.2 性情论诗
    3.2 以“性情”为诗
        3.2.1 钱澄之“性情观”
        3.2.2 以性情作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 ——以王夫之、孙承泽为参照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钱澄之《田间诗学》的写作背景
    第一节 钱澄之的人生经历
    第二节 明末清初时代背景和学术转型
第二章 钱澄之《田间诗学》的注释体例、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田间诗学》的注释体例
    第二节 《田间诗学》的注释原则和要点
    第三节 《田间诗学》的注释方法
第三章 钱澄之《田间诗学》的诗学理论和风格
    第一节 《田间诗学》的诗学理论
    第二节 《田间诗学》的诗学特点和风格
第四章 钱澄之《田间诗学》的比较研究——以王夫之、孙承泽为比较对象
    第一节 钱澄之与王夫之共同的浓厚遗民色彩
    第二节 王夫之《诗经》学的研究特色
    第三节 孙承泽其人其书——以《诗经朱翼》为中心
    第四节 孙承泽《诗经朱翼》与钱澄之《田间诗学》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钱澄之《田间诗学》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田间诗学》在明清诗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田间诗学》对明遗民学术及明遗民《诗经》学史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钱氏世系表
钱澄之年谱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5)钱澄之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钱澄之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范围及意义
第一章 钱澄之及其时代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社会环境
        一、明代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二、明清之际的江南
    第二节 家世渊源与家学传承及先贤流芳
        一、家世渊源
        二、家学传承及先贤流芳
    第三节 钱澄之传论
        一、少年奇气
        二、青年狂狷
        三、壮年激切
        四、中年深粹
        五、老年辛酸
第二章 明末和南明抗争时期的诗集——《藏山阁诗存》论:“诗史”精神
    第一节 《藏山阁集》概述
    第二节 郑思肖《心史》的发现及其在明末清初的意义
    第三节 《藏山阁诗存》的诗史精神——文直事核,诗传史心
        一、易代之际的“诗史”说
        二、“文直事核”的《所知录》与钱澄之的“诗史”观
        三、《藏山阁诗存》的“诗史”精神
    第四节 《藏山阁诗存》的“汉朝”情结
第三章 归里后的诗集——《田间诗集》论:沉郁深粹
    第一节 《田间诗集》概述
    第二节 生态·形态·心态:遗民生存环境与心境
        一、生存方式:困境与选择
        二、遗民不世袭
    第三节 田园生趣
        一、孤独的归鸟
        二、归园田居
        三、艰难的出世
    第四节 论钱澄之的饮酒诗:曲糵难销亡国恨
        一、伤逝
        二、曲糵难销亡国恨
第四章 钱澄之文研究
    第一节 《田间文集》概述
    第二节 钱澄之文的分类及内容分析
        一、论说文
        二、杂记
        三、书牍
        四、传状、墓志铭(碑记、墓表、祭文、哀辞)
        五、赠序(寿序)、序跋(诗文集序、题跋)
    第三节 钱澄之文的风格特色及艺术成就分析
        一、政论文:文以载道,情道合一
        二、史论文:理明气足,立论新异
        三、亭台记:错落有致,蕴含哲理
        四、尺牍文:曲尽人情
第五章 钱澄之诗学理论及对其诗风的影响
    第一节 以性情论为核心的诗歌理论
        一、性情论与“诗可以怨”
        二、读书穷理与诗之中锋
        三、诗穷而后工与本色真诗
    第二节 钱澄之诗歌理论对其诗风形成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钱澄之诗文辑佚
附录二:钱澄之年谱简编
后记

(6)钱澄之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盛名之士, 慷慨好持正论。与乡人处迕, 及其得志, 修报复, 亡命走浙闽, 又自闽入粤, 崎岖绝徼,
2 行, 至民国二十四年 (1935) 前后的近现代时期, 是钱澄之研究的正式开始阶段。研究独具特色却
3 停分期滞。、新时期的新发轫、研究热情持续增长三个

(7)钱澄之《屈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屈诂》产生的时代及作者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潮与桐城的文化氛围
        一 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二 桐城文化氛围与桐城派先驱钱澄之
    第二节 钱澄之的生平与学术思想
        一 钱澄之的家世与生平
        二 文人、学人、遗民三位一体的身份
        三 钱澄之的学术思想
第二章 《屈诂》评析
    第一节 《屈诂》的成书、版本及编撰体例
    第二节 《屈诂》对屈赋文本的解读
        一 对屈赋各篇诗旨、章旨的分析
        二 对屈赋各篇篇章结构的探析
        三 对屈赋中诗人的情志及内心世界的把握
    第三节 《离骚总诂》评析
        一 对《离骚》思想内容的系统梳理
        二 对屈原的遭际、政治理想的品评
        三 对《离骚》中香草体系的认识
    第四节 《屈诂》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 钱澄之的楚辞观与方法论
    第一节 “庄屈无二道”的庄骚融通思想
    第二节 “以屈继诗”
        一 以治诗方法阐释屈赋
        二 从《小雅·车辖》到《离骚》求女
    第三节 “不敢强事穿凿以曲求其悲愤”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举要
附录
    附录一 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二 钱澄之年谱
    附录三 《屈诂》相关研究一览表
    附录四 《屈诂》版本之书影三种

(8)钱澄之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二章 家世生平
    一、家世考
    二、生平研究
第三章 思想研究
    一、前期思想——儒家之志
    二、中期思想——儒佛交融
    三、后期思想——儒释道并存
第四章 诗歌内容
    一、诗史之作
    二、咏怀诗
    三、悼念亲友
    四、田园诗
第五章 诗歌理论
    一、主性情尚真诗
    二、重学问慎苦吟
    三、崇高格求独创
第六章 钱澄之对桐城诗派的影响
    一、诗歌理论的影响
    二、诗歌创作实践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详细摘要

(9)钱澄之《田间诗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生平及文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客隐”说
    第三节 文学思想
第二章 《田间诗集》之生活画卷
    第一节 “此生谁料有还期,哭罢相看梦里疑”——辛酸团圆篇
    第二节 “夙昔慕躬耕,所乐山泽居”——田园情趣篇
    第三节 “数经国变怜俱在,亲见民艰仗一言”——轸念生民篇
    第四节 “努力看山游子兴,偷闲逐伴故人情”——交游唱和篇
第三章 《田间诗集》之心灵图景
    第一节“天时已变江流里,人事常悲夕照中”——悲深恨长
    第二节 “古来饮者多牢骚,胸无磊磈饮不豪”——借酒解郁
    第三节 “莫怪老狂无礼法,半生啸傲在天涯”——孤介疏狂
    第四节 “区区未死心,寄托在笔砚”——立言传世
第四章 《田间诗集》之艺术特色
    第一节 平淡中的多姿多彩——艺术风格综合谈
    第二节 丰富多维的意象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 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着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四、钱澄之《藏山阁存稿》编集流传考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钱澄之易学思想研究[D]. 陶有浩. 苏州大学, 2014(09)
  • [2]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D]. 冯晓睿. 广西大学, 2013(03)
  • [3]钱澄之诗学思想研究 ——以《田间诗学》为例[D]. 李彦娜. 河北大学, 2012(08)
  • [4]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 ——以王夫之、孙承泽为参照视野[D]. 林红. 暨南大学, 2010(10)
  • [5]钱澄之文学研究[D]. 杨年丰. 苏州大学, 2010(10)
  • [6]钱澄之研究综述[J]. 杨年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 [7]钱澄之《屈诂》研究[D]. 陈欣. 贵州大学, 2009(S1)
  • [8]钱澄之诗歌研究[D]. 张瑞杰. 苏州大学, 2008(11)
  • [9]钱澄之《田间诗集》研究[D]. 赵春燕. 安徽师范大学, 2006(01)
  • [10]钱澄之《藏山阁集》集外诗零拾[J]. 汤华泉. 古籍研究, 2005(02)

标签:;  ;  ;  ;  

钱承志《藏山阁档案》的编传考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