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60拖拉机使用说明(一)

M160拖拉机使用说明(一)

一、M160型拖拉机使用说明资料(1)(论文文献综述)

王奇[1](2019)在《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及条带耕整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行以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少耕种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然而,地表过量的秸秆残留严重影响整地和播种作业,不利于作物生长,致使相关装备工作效率低,难以保证作业质量。条带耕作通过在秸秆覆盖地表创建清洁的苗床,将秸秆残留移至两个条带之间用以保护土壤,是有效解决秸秆覆盖难题的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条带耕作继承了传统耕作地温提升较快的优点,及免耕模式保护土壤、节能环保等特点,具备了传统耕作的安全性和免耕种植的绿色可持续性农业优势。条带耕整地作业是条带耕作模式的基础环节,需要配套相关作业机具用以代替传统耕作设备。然而,目前我国对条带耕作技术的研究较少,且缺少适合的条带耕整地作业机具。本文以条带耕作技术为依据,结合东北黑土区实际生产条件,采用机械结构设计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手段,开展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及条带耕整机研究,力图解决国内条带耕作技术缺少配套耕整地作业机具的难题。该文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和手段,研究关键部件作业质量影响规律,开展圆盘犁刀配置优化、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设计和耕深稳定性控制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最终进行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集成及自动控制条带耕整机试制。本文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装备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圆盘犁刀运动分析及其对作业质量的影响研究探究了圆盘犁刀滚切机理,建立了犁刀滚切过程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圆盘犁刀作业阻力的因素及其规律和滑移滚动条件下对犁刀切割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完成圆盘犁刀配置优化,设计搭建了田间犁刀作业性能动态测试试验台,以圆盘犁刀类型、有无秸秆覆盖和工作速度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全因子试验,测定沟槽轮廓、秸秆扰动率、犁刀工作阻力和滑移率。试验结果表明:犁刀类型和前进速度显着影响所有考核指标,秸秆残留显着影响工作阻力和滑移率;平面犁刀具有最小的沟槽轮廓、残留物扰动变化率、切割阻力和最大的滑移率;在被测的波纹犁刀中,随波纹数量的增加切割阻力、犁沟宽度、沟槽面积逐渐降低,滑移率和残留物扰动率逐渐升高。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考虑被动式条带耕整机作业条件及技术要求,配置优化了条带耕整机的圆盘犁刀,优选18W波纹犁刀用于切断作业行内秸秆残留物,优选13W波纹圆盘犁刀用于进行松碎土壤作业。(2)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设计及其对清秸质量影响研究结合机械结构设计和自动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幅宽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分析了该装置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设计星齿凹盘式条带清秸装置,对秸秆在清秸盘表面的运动过程和作业幅宽构造进行理论分析,探究影响清秸装置清秸质量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及其取值范围,运用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清秸性能虚拟试验研究,考察各因素对清秸质量的影响规律,并获得最优参数组合方案。虚拟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参数:清秸盘回转半径为152.5 mm、曲率半径为160 mm、圆盘曲面投影长度为50.9 mm,最优工作参数:清秸盘间距为90 mm、安装偏角为30°、安装倾角15°。基于星齿凹盘式条带清秸装置,运用S型拉压力传感器和电动直线推杆协同作用,设计了幅宽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田间作业幅宽-工作阻力标定试验,建立了二者间的回归数学模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幅宽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的条带清秸率为92.3%、秸秆横向抛掷距离为40.2 mm,幅宽自动控制系统使苗幅宽稳定性提高9.8%,清理的条带满足玉米种植作业的农艺和技术要求。(3)耕深稳定性控制系统设计及单体力学模型建立结合理论分析和机械结构设计,确定了整机为平行四连杆结构和单铰接结构协同作用的条带耕整单体仿形方案,设计了平行四连杆结构单体仿形机构、单铰接结构仿形松土装置和单铰接结构仿形V型碎土装置,并确定了各仿形机构主要结构参数;运用自动控制技术,以空气弹簧作为平行四连杆仿形机构的下压力加载部件,设计了耕深稳定性气动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维持空气弹簧内气压,为条带耕整单体提供稳定的下压力,提高机具耕深稳定性;建立了由空气弹簧施加下压力的条带耕整单体的力学模型,分析得知气动监控系统利于实现机具轻量化配置、提高机具的耕深适用性。(4)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集成及自动控制条带耕整机设计与试验综合应用前期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集成研制了适用于东北玉米主产区的条带耕整机,完成了样机的试制。田间应用作业性能和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条带耕整机通过切秸-清秸-松土-碎土的顺次作业工序,完成在秸秆覆盖地的条带清秸和耕整作业,气动耕深控制系统和幅宽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提高机具作业稳定性,作业后形成优质的种植条带,满足玉米种植农艺和技术要求。该机的作业速度适用范围为612 km/h,耕深适用范围为612 cm,幅宽适用范围为1824 cm,研究结果为机具的后续优化改进提供数据参考。

张硕[2](2018)在《基于滑模变结构的重型拖拉机犁耕作业滑转率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重型拖拉机是北方大田作物田间生产作业中最重要的动力机械。由于田间作业环境相对比较复杂,且作业负载波动较大,重型拖拉机在作业过程中极易产生过大的驱动轮滑转,既降低了作业效率也破坏了土壤环境。重型拖拉机犁耕作业时的驱动轮滑转是拖拉机、悬挂机构和土壤的复杂耦合作用形成的,目前国内针对滑转率自动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面向大田作物的犁耕作业工况,以重型拖拉机电液悬挂作业机组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重型拖拉机犁耕作业滑转率控制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查阅了大量文献与调研了国内外产品应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重型拖拉机电液悬挂控制系统和滑转率控制方法的发展动态、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分别从滑转率测量与识别方法、系统建模、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法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基于电液悬挂系统的重型拖拉机滑转率控制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制定了研究方案技术路线。(2)以重型拖拉机电液悬挂作业机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拖拉机作业机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完成了悬挂机构、车轮和拖拉机机体的受力分析,建立了力平衡和力矩平衡方程;在对液压系统进行数学建模的基础上,基于电液悬挂系统定值消扰控制的特点,面向田间犁耕作业工况,建立了适用于滑转率控制的重型拖拉机电液悬挂作业机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为后续精准的滑转率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3)从保证重型拖拉机作业机组牵引效率和考虑农艺要求的角度出发,基于重型拖拉机驱动轮牵引特性,分析了面向全工况下不同犁耕作业模式的滑转率控制需求,提出了以滑转率为主要控制目标、兼顾耕深均匀性的滑转率综合控制策略。针对基于电液悬挂的重型拖拉机犁耕作业滑转率控制系统的强非线性特征,采用指数趋近律设计了基于滑模变结构的滑转率非线性控制算法,并基于Matlab/Simulink进行了离线仿真分析。(4)针对重型拖拉机电液悬挂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完成了控制器硬件开发和软件系统设计,搭建了基于dSPACE的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测试了所开发控制器的性能;在不同的输入扰动和不同控制目标下,通过滑模变结构控制和模糊PID控制的对比试验,验证了滑模变结构非线性控制方法的优越性和鲁棒性。(5)针对田间实际作业工况和拖拉机作业机组的运动特性,根据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重型拖拉机滑转率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搭建了田间试验平台,建立了重型拖拉机犁耕作业滑转率自动控制系统,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滑转率综合控制策略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的有效性。通过本文研究,考虑了重型拖拉机作业机组田间犁耕作业的强非线性特征,在实现精准滑转控制的同时,兼顾了耕深均匀性的农艺要求,研究成果对重型拖拉机犁耕作业质量提升和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

王留步[3](2018)在《小型纯电动田间转运车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化石能源逐渐匮乏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动农业机械由于其能量来源多样化、结构相对简化、低噪声、无污染等特点而逐渐发展起来。本文选题基于重庆市科委的“小型轻便田间转运机械产品开发”项目和某企业的“纯电动转运平台自适应变速电驱动系统”项目,设计了一款适用于丘陵山区果园运输的小型纯电动履带式田间转运车(简称“田间转运车”)。按照设计方案,这款田间转运车是纯电动型运输车辆。纯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主要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传动系统等部件。与传统柴、汽油车相比,纯电动方案在续航里程上具有劣势,这个问题一方面与动力电池组的容量、驱动电机的性能等相关,另一方面与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设计是否合理也密切相关。本文针对田间转运车驱动系统开展参数匹配设计及优化研究。论文在分析丘陵山区果园运输机械发展现状、电动农业机械研究进展、电动车辆驱动系统参数匹配优化研究方法和现状等的基础上,确定了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根据项目任务要求,结合对市场现有果园运输机械的考察情况,综合考虑用户的需求,以及相关配套作业工具的尺寸规格,完成了对田间转运车的基础参数和结构布局设计;在此基础上对田间转运车进行了整车动力学分析和性能评价指标的定义;在动力学分析中针对履带式行走机构进行了整车运行效率分析。然后,根据基础参数和定义的性能指标初步完成了对驱动系统参数的理论匹配,以及电机、电池的选型和传动系统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运用Cruise软件搭建了整车仿真建模,并进行了样车试制和试验测试,对比仿真与样车实测结果,可以看出样车各项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偏差较小,最高速度偏差在0.41.5%之间,功率偏差在7.99.2%之间。分析得出3点结论:1)使用Flange模块和Function模块结合轮胎模块模拟履带式行走机构的方案可行;2)所建立的整车模型可信;3)初步匹配方案满足设计指标的要求。同时,为了使得所建模型更准确更具有实际意义,利用样车测试结果,进一步修正了模型。最后,针对田间转运车在使用过程中,载重量和道路情况变化较大的实际,为了获得更好的整车动力和经济性能,同时降低载重量变化对整车输出性能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田口鲁棒优化设计方法优化了驱动系统的部分参数,根据田口正交试验的结果预测最优参数组合,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初步匹配方案的结果,最高车速下降6.5%,在三种载荷状态下的百公里能耗分别比原方案下降了5.63%、5.86%、6.05%;在总体性能目标均值方面,比原方案提高了3.30%;在输出SN比方面,更是比原方案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比初步匹配方案的结果,说明了优化方案是有效的、可行的。

白皓[4](2016)在《公路改扩建技术标准及指标应用研究 ——以通辽至鲁北公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公路的交通量增长迅速,随着累计交通量和累计轴载数量的增加,道路的使用性能逐渐下降,导致了许多现有公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需要通过公路改扩建来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本文以通辽至鲁北段公路改扩建工程为背景,从一级公路改扩建高速公路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改扩建时机的确定、道路现状评价与改善建议、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表现在:查阅公路改扩建相关的文献,形成国内外公路改扩建现状综述,结合通辽至鲁北段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实时进展,分析公路改扩建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利用“四阶段法”对特征年交通量进行预测,计算并比较分析各预测特征年在有无改扩建两种情况下的服务水平,为道路改扩建时机的确定提供依据;调查通辽至鲁北段的道路状况,并对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现有道路存在的交通问题及安全隐患,并提出改善措施;阐述道路改扩建期间交通组织原则,结合通辽至鲁北段道路改扩建的实际情况提出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

伊力达尔·伊力亚斯[5](2015)在《前桥悬架对拖拉机振动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小汽车、客车和载货汽车相比,拖拉机长时间行驶在田间和路况较差的农村土路上,且减振装置简陋,其振动尤为剧烈。拖拉机的剧烈振动不仅会对驾驶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会造成零部件的疲劳破坏,严重影响拖拉机的使用寿命。此外,拖拉机过大的振动还会加剧农田土壤的压实,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如何有效地减小拖拉机的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以及减小拖拉机振动对农田的损坏是科研人员和拖拉机制造企业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考虑到制造成本,国产拖拉机基本没有装备前桥悬架系统,相关的研究也鲜有报道。为搞清安装前桥悬架对拖拉机振动特性的影响,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本文以江苏常发集团CF700型拖拉机为研究对象,用实车试验的方法对拖拉机前后桥振动加速度、机身振动加速度、座椅安装处振动加速度和前后轮动载荷等振动特性参数进行了检测,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时域和频域的分析,确定出拖拉机的垂向振动和俯仰振动的固有频率,并绘制出了机身、前后桥和座椅安装处的振动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对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土路和江苏农业机械鉴定测试中心100m标准测试跑道进行了路面不平度测量,分析计算了路面功率谱密度,得出江浦农场土路和100m标准测试跑道的路面状况相近,等级为国标D级路面。2.建立了无悬架拖拉机二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理论计算模型,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无悬架拖拉机振动系统解耦后固有频率的理论计算公式和机身振动加速度、座椅振动加速度、前后轮动载荷等振动特性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理论计算并与实车测试的数据进行比对,显示拖拉机实车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的最小误差率为3.09%,最大误差率在12%,表明实车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的误差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说明理论计算数据能较好的反映拖拉机真实的振动特性,证明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无悬架拖拉机在湿软水田土壤行驶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发现当拖拉机在农村未覆盖土路行驶工况(国标D级路面)下行驶的振动特性与拖拉机在湿软水田土壤中行驶的不同,当拖拉机在湿软水田土壤中行驶时,其垂向振动相对前、后轮的位移传递率分别下降31.4%和23.5%,俯仰振动分别下降29.5%和24.6%;机身垂向振动加速度和机身俯仰振动角加速度平均降低33%和32.6%;前、后轮动载荷平均降低34%和31.2%;座椅安装处垂向振动加速度平均降低32.9%。这个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水旱田两用拖拉机减振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的依据。3.建立了前桥悬架拖拉机三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理论计算模型,推导出了前桥悬架拖拉机振动特性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对前桥悬架刚度和阻尼系数进行了优化匹配,研究发现安装了前桥悬架的拖拉机当采用优化后的前桥悬架刚度和阻尼系数时,其机身垂向振动加速度和俯仰振动角加速度与无前桥悬架时相比分别平均下降24.03%和42.46%;座椅安装处垂向振动加速度平均下降29.77%;前轮动载荷平均下降21.72%。分析结果证明拖拉机安装前桥悬架后,其垂向振动加速度和俯仰振动加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特别是拖拉机的俯仰振动加速度降低尤为显着,改善了拖拉机的乘坐舒适性。前轮动载荷的大幅下降使导向轮的离地概率大大降低,使拖拉机的行驶安全性提高。研究结果对拖拉机减振系统的设计和前桥悬架系统的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建立了前桥悬架加座椅悬架拖拉机四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前桥悬架加座椅悬架拖拉机四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及机身、座椅和前后桥相对于路面激励的幅频特性,发现前桥悬架加座椅悬架拖拉机四自由度振动系统的机身垂向振动和俯仰振动固有频率与前桥悬架拖拉机三自由度振动系统相比变化十分微小,最大变化率为2.7%,说明安装座椅悬架后对拖拉机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改变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并推导出了前桥悬架加座椅悬架拖拉机四自由度振动系统机身振动加速度、座椅振动加速度、前后轮动载荷和座椅悬架动挠度等振动特性指标的理论计算公式。研究发现1)与前桥悬架拖拉机三自由度振动系统相比,安装了前桥悬架加座椅悬架的拖拉机在座椅俯仰振动加速度方面变化微弱,表明安装座椅悬架对座椅俯仰振动加速度没有影响;2)与前桥悬架拖拉机三自由度振动系统相比,安装了前桥悬架加座椅悬架的拖拉机在座椅垂向振动加速度方面变化非常明显,平均下降61.1%,大大提高了拖拉机的驾驶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

魏巧云[6](2014)在《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使用秸秆的情况在不断减少,秸秆资源大量被浪费在田间村头,甚至出现了被大量焚烧的局面。生物质发电能大规模地利用秸秆资源,产业化程度较高,是目前利用秸秆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国家通过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来推动了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生物质发电企业燃料收集困难,燃料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影响生物质发电的一大瓶颈。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是燃料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分析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发电秸秆的物流成本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构成,并对各环节及其物流成本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各功能环节的成本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因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数据研究了不同打包方式下秸秆机械收获成本、不同收集模式下的运输成本,以及不同储存方式下的储存成本等内容。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秸秆物流成本受几个主要关键因子的影响;(2)在秸秆机械化收获过程中,虽然大打包系统的机械拥有与运作成本高于小打包系统,但秸秆收获总成本大捆形式比小捆形式更具有优势;(3)简单型和复杂型收集模式下秸秆的运输费用计算方法不同,资源岛到电厂(岛外)运输要考虑秸秆压缩处理,压缩后再运输可提高运输车辆的装载量,可明显降低运输成本,但是并不一定能有效降低总的物流成本,运量一定时,50公里是选择是否压缩的一个临界运距。(4)结合农村道路可达性差、道路等级不一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秸秆储存点选址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5)电厂使用的生物质燃料种类数和燃料的储存方式对总物流成本的影响:采用投资小而简陋的储存方式可以减少供应链中储存和处理环节的成本,从而带来整个生物质物流成本的大大节约,而且这种节约远远超过了由于使用简易的储存方案而导致的材料损失和处理成本的增加;(6)简易的储存方案由于易引起秸秆热值降低和存在健康和火灾方面的风险,对于燃料紧缺的区域要慎重;(7)使用简陋的储存方案时,应尽可能使用价格较低廉的生物质燃料;而多种类生物质途径可以减少所需的储存空间,适用于储存空间有限储存损失较少的昂贵的储存方式。本研究首次构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关键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找出了关键影响因子,丰富了生物质发电燃料成本分析的理论基础;将秸秆收获成本纳入到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中,并对各项成本组成进行了详细估算,为实际中秸秆收购价格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综合考虑收集模式和运输服务方式两个因素进行秸秆运输成本分析,从而使对运输成本的优化分析能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储存形式和储存多种类秸秆进行了储存成本优化分析,为储存设施的建设和储存成本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通过秸秆供应链功能环节物流成本的研究,为建立合理的秸秆供应链物流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解决我国生物质发电过程中存在的燃料成本过高、燃料供需矛盾等问题,有利于生物质能企业更好地优化和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研究结论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生物质发电产业的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参考。

张睿[7](2012)在《智能型变量施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精准农业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以智能型变量施肥机为研究对象,针对我国分散型农户生产变量施肥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及优化,研究开发了多养分智能变量施肥系统,同时就基于作物长势变量施肥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开发了基于作物长势变量施肥系统,并对变量施肥效应进行了试验分析,针对大面积生产作业下使用变量施肥抛撒机关键机构及系统进行了研究及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中小规模分散农户生产用自动和半自动变量施肥机系统控制技术进行了改进优化。针对长期单一施用一种肥料,在讨论CAN总线技术基础上,在拖拉机自带液压系统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处方图的多养分变量施肥系统,并设计了整体式阀控液压系统,形成了由GPS系统、机载作业控制终端、变量施肥模块、测速模块等构成的分布式控制多养分变量施肥机。2、针对基于作物长势变量施肥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基于作物长势在线测定变量施肥系统,给出了处方图生成具体步骤及数据处理方法,实现了化学肥料根据作物长势变量投入。运用NFOA施肥模型计算施肥量,结合我国实际生产条件,进行了变量施肥试验,通过对比传统根据土壤养分及目标产量方法进行的变量施肥方式:两年试验在产量均提高的情况下,基于作物长势进行变量施肥产量更趋于均衡,试验田内产量变异由12.79%减小到8.16%,亩均节约尿素肥料施用量1.55kg;在变量施肥与传统均匀施肥小区试验对比中,相比传统平均施肥(225kg/hm2),结果显示亩均提高产量3kg,同时可节约尿素施用量2.5kg,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3、设计开发了肥料颗粒摩擦系数自动测试装置,解决了肥料摩擦系数传统测试繁琐,测试过程人为因素影响大等因素导致精度不高问题,并对常用的三种肥料进行了摩擦系数测试试验,验证了测试装置性能。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肥料颗粒在撒肥盘上及脱离圆盘的运动和受力,建立了肥料颗粒在脱离撒肥圆盘到抛撒到地面两个阶段的运动方程。4、针对变量施肥抛撒机设计了可以自动调节肥门开度的装置,以及一种可调式落肥机构,实现了能够调节落肥口大小,同时可调节肥料落入撒肥盘位置。设计了一种带有分肥翼拨肥叶片的撒肥机构,从而使进入拨肥叶片的一部分肥料经分肥翼斜向上抛出,拨肥叶片安装范围±30°,分肥翼轮廓为圆弧曲线,曲线方程为x2+(y-178)2=1782,肥料脱离圆盘斜向上抛射角为20°,相比槽型叶片进一步提高了肥料抛撒均匀性。同时为解决作业过程中,液压系统受拖拉机换挡及加速影响撒肥幅宽稳定的问题,设计增加了撒肥幅宽控制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机器的智能型。5、通过变量施肥抛撒机相关试验,结果表明:(1)排肥量与肥门开度大小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落肥装置可使排肥链条排出的肥料等分两路落入肥盘,试验结果变异系数均在10%内;(2)撒肥盘转速试验,结果显示撒肥盘转速与PWM占空比之间存在较好的多项式相关关系,判定系数R2为0.997,系统控制精度可在±10rpm/min;(3)抛撒均匀性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装有分肥翼的拨肥叶片能够进一步提高肥料的抛撒均匀性,通过抛撒搭接,有效抛撒幅宽内变异系数为14.77%,可以较好的满足实际生产要求,相比传统3.6m幅宽变量施肥机生产率可提高4倍以上。

孔德刚,张帅,杨明东,赵永超,朱振英[8](2008)在《大功率拖拉机播种作业效率与经济性的测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充分发挥进口大功率拖拉机的潜力和提高播种作业效率,文章在实地调查测试大功率拖拉机播种作业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作业过程进行了时间分析、作业效率分析和经济性分析,找出了影响播种作业效率和经济性的原因。目前大功率拖拉机播种作业中存在大马拉小车、拖拉机与播种机性能匹配不当、机组作业管理水平低、辅助作业时间过长、拖拉机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文章对如何发挥进口大功率拖拉机潜力、提高作业效率提出了建议。

谭彧[9](2004)在《拖拉机液压悬挂和加载系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驱动轮滑转率、作业阻力、耕深三参数为控制参数,对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进行综合控制,以保证发动机在最佳工作点上工作,同时使得整个作业机组对外界干扰实现最优适应控制,达到提高作业机组生产率、燃油经济性、减轻驾驶员操作强度、改善作业质量的目的。液压悬挂系统是拖拉机作业机组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液压悬挂系统和液压加载系统的性能进行最优控制理论分析和控制方法的研究,是保证拖拉机作业机组达到最优性能的基础。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液压悬挂系统和液压加载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论文首先对液压悬挂系统的控制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控制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确定了液压悬挂系统的调节方式和控制方法。在论文中,以力调节为例建立了液压悬挂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PID控制方法对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时域和频域仿真结果。同时采用了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对液压悬挂系统进行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分析,通过任意配置极点可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优。同时将模糊控制理论引入到液压悬挂系统中,即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对液压悬挂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确定了模糊控制的准则。利用所开发的单片机测控系统对液压悬挂系统进行力调节、位调节和力位综合调节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比例阀的液压悬挂系统位调节和力调节都具有良好的静动态性能,并且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因此能达到对拖拉机农具控制的静动态品质要求。采用模糊控制后,对液压悬挂系统进行力调节、位调节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是可行的,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对液压悬挂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为拖拉机的产品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也说明所开发的单片机监控系统是可正确的,能够满足液压悬挂系统的要求。 论文对液压加载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MATLAB软件对液压加载进行了时域、频域仿真分析,对系统还进行了校正,使系统的性能满足液压悬挂系统的要求。同样采用了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对液压加载系统进行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分析。利用所开发的单片机测控系统对液压加载系统进行了阶跃响应和频域响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液压加载系统完全能满足液压悬挂系统的要求,并且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说明液压加载系统的设计和控制方法是正确的。

陈福贵[10](2004)在《M160型拖拉机使用说明资料(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编程与校正 1.提醒"保养时间已到"的编程这一编程的目的是,如果预定每隔N小时进行一次定期保养,让电脑自动地在拖拉机工作了N小时和N小时的整数倍时进行提醒。现以设定每隔600h进行一次定期保养为例,说明编程方法如下。 (1)将启动钥匙开关转动到第4档位置,持续3s按下工作小时按扭,直至听到音响报警器发出蜂呜声,且

二、M160型拖拉机使用说明资料(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160型拖拉机使用说明资料(1)(论文提纲范文)

(1)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及条带耕整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保护性耕作简介
        1.2.1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
        1.2.2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及现状
        1.2.3 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
    1.3 条带耕作技术及条带耕整作业机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条带耕整机国内外现状
        1.3.2 圆盘犁刀作业性能影响规律国内外现状
        1.3.3 条带清秸装置国内外现状
        1.3.4 耕深稳定性控制研究国内外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圆盘犁刀运动分析及其对作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2.1 圆盘犁刀动力学分析
    2.2 滑移条件下圆盘犁刀运动学分析
        2.2.1 滑移对圆盘犁刀切割速度大小的影响
        2.2.2 滑移对圆盘犁刀滑切角的影响
    2.3 犁刀作业质量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试验研究
        2.3.1 试验地点及条件
        2.3.2 试验材料
        2.3.3 试验方案
        2.3.4 试验指标及测试方法
        2.3.5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设计及其对清秸质量的影响
    3.1 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3.1.1 整体结构
        3.1.2 工作原理
    3.2 星齿凹面盘式条带清秸装置设计与试验
        3.2.1 星齿凹面盘式条带清秸装置结构设计与试验
        3.2.2 工作幅宽影响规律理论分析与试验
    3.3 幅宽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3.3.1 幅宽自动控制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3.3.2 幅宽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3.3.3 作业幅宽-检测对地压力值标定试验
    3.4 幅宽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田间验证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耕深稳定性控制系统设计及单体力学模型建立
    4.1 仿型机构设计
        4.1.1 条带耕整单体仿形机构方案确定
        4.1.2 作业单体仿形机构设计
    4.2 耕深稳定性控制系统设计
        4.2.1 耕深稳定性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4.2.2 系统硬件设计
        4.2.3 系统软件设计
    4.3 条带耕整机单体受力模型建立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集成及条带耕整机设计与试验
    5.1 行间条带耕整机设计原则
    5.2 行间自动控制条带耕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5.2.1 整机结构
        5.2.2 整机工作原理
    5.3 行间自动控制条带耕整机田间适用性试验
        5.3.1 试验材料与条件
        5.3.2 试验方案
        5.3.3 测试方法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滑模变结构的重型拖拉机犁耕作业滑转率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重型拖拉机电液悬挂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拖拉机滑转率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重型拖拉机作业机组的运动学分析
    2.1 重型拖拉机电液悬挂系统
    2.2 拖拉机的运动学分析
    2.3 悬挂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2.4 随机路面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型拖拉机作业机组的动力学建模与特性分析
    3.1 悬挂机构受力分析
    3.2 拖拉机车轮的动力学建模
    3.3 拖拉机的动力学建模
    3.4 拖拉机作业机组动力学模型
    3.5 液压系统数学模型
    3.6 运动特性仿真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型拖拉机犁耕作业滑转率控制方法研究
    4.1 基于拖拉机牵引特性的滑转率综合控制策略
    4.2 基于最优目标的滑转率控制
    4.3 考虑耕深约束的滑转率控制
    4.4 考虑滑转率约束的耕深-滑转率联合控制
    4.5 离线仿真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型拖拉机犁耕作业滑转率控制试验研究
    5.1 硬件在环仿真试验
    5.2 田间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3)小型纯电动田间转运车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丘陵山地果园运输机械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 国外发展现状
        1.1.2 国内发展现状
    1.2 电动农用机械的国内外发展概述
    1.3 电动车辆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与优化问题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1.4 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小结
第3章 田间转运车的动力学分析和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3.1 整车设计简述
        3.1.1 整车基础参数
        3.1.2 整车结构布局及功能实现
    3.2 田间转运车的动力学分析及运行效率分析
        3.2.1 田间转运车的动力学分析
        3.2.2 田间转运车的运行效率分析
    3.3 田间转运车的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3.3.1 动力性能分析
        3.3.2 经济性能分析
        3.3.3 整车性能指标规划
    3.4 田间转运车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目标及任务配置
    3.5 小结
第4章 田间转运车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及选型
    4.1 驱动电机的参数匹配及选型
        4.1.1 驱动电机的参数匹配计算
        4.1.2 驱动电机的选型
    4.2 动力电池的参数匹配及选型
        4.2.1 动力电池的参数匹配计算
        4.2.2 动力电池的选型
    4.3 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与设计
        4.3.1 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说明
        4.3.2 传动系统的参数设计
    4.4 小结
第5章 Cruise软件建模仿真与样车测试分析
    5.1 Cruise软件功能及典型应用简介
        5.1.1 软件功能简介
        5.1.2 Cruise软件的典型应用
    5.2 Cruise软件的建模过程
        5.2.1 Cruise软件建模仿真流程
        5.2.2 模型建立
    5.3 仿真任务设置及仿真结果
        5.3.1 动力性能仿真结果分析
        5.3.2 经济性能仿真结果分析
    5.4 试制样车的试验测试
        5.4.1 试验准备
        5.4.2 动力性能试验测试
        5.4.3 经济性能试验测试
    5.5 实测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田间转运车驱动系统的参数优化及结果分析
    6.1 田口鲁棒优化设计方法
        6.1.1 田口方法简介
        6.1.2 质量损失函数的概念
        6.1.3 SN比分析
        6.1.4 田口方法的优化流程
    6.2 田口方法应用于驱动系统的参数优化
        6.2.1 试验方案设计
        6.2.2 试验安排
        6.2.3 对各参数组合进行仿真计算
        6.2.4 仿真结果的统计分析与最优参数组合的预测
    6.3 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4)公路改扩建技术标准及指标应用研究 ——以通辽至鲁北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改扩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公路改扩建中关键问题分析
        2.1.1 交通量增长及预测
        2.1.2 改扩建时机
        2.1.3 交通安全改善需求
        2.1.4 施工期交通组织
    2.2 改扩建建设形式论证分析
        2.2.1 与新建高速公路复线的比较
        2.2.2 各种改扩建方式的比较
        2.2.3 扩建方式选择原则
    2.3 通辽至鲁北公路概况
        2.3.1 主要控制点
        2.3.2 技术标准
        2.3.3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
        2.3.4 城镇布局与改扩建项目的关系
        2.3.5 项目区域铁路、公路与改扩建项目的关系
        2.3.6 现有公路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公路改扩建时机的确定
    3.1 交通量预测
        3.1.1 公路交通调查
        3.1.2 交通小区划分
        3.1.3 调查资料分析
        3.1.4 OD数据的统计计算方法及OD表的形成
        3.1.5 预测思路与方法
        3.1.6 预测结果
    3.2 服务水平计算
        3.2.1 服务水平划分
        3.2.2 参数选择
        3.2.3 公路单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
        3.2.4 公路路段的实际日通行能力
        3.2.5 车道数的计算
        3.2.6 拟建项目交通适应性评价
    3.3 既有一级公路改扩建高速公路时机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公路改扩建主要技术指标评价与检验
    4.1 总体评价
        4.1.1 设计符合性
        4.1.2 运行速度协调性和一致性评价
    4.2 路线
        4.2.1 平面
        4.2.2 纵断面
        4.2.3 横断面
        4.2.4 合成坡度
        4.2.5 超高
    4.3 路基路面
        4.3.1 路侧安全净空区
    4.4 桥梁
        4.4.1 桥梁评价内容
        4.4.2 桥梁引线评价
        4.4.3 原有桥梁、涵洞的结构现状及检测结论
    4.5 路线交叉
        4.5.1 平面交叉安全评价
        4.5.2 分离式立交
    4.6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4.6.1 交通标志评价
        4.6.2 标线
        4.6.3 护栏评价
        4.6.4 防眩设施评价
        4.6.5 服务区和停车区
    4.7 既有公路安全性评价
        4.7.1 交通事故资料收集
        4.7.2 交通安全综合分析结论
        4.7.3 综合安全性评价建议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扩建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5.1 总体指导思想
    5.2 设计原则
    5.3 路网分流方案
        5.3.1 分流点的设置
        5.3.2 分流路径方案
        5.3.3 沿线村屯车辆通行
        5.3.4 分项工程实施方案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前桥悬架对拖拉机振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国产拖拉机发展现状
        1.1.2 拖拉机的振动问题突出
        1.1.3 拖拉机振动的危害
    1.2 拖拉机振动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1.2.1 拖拉机振动理论研究的发展
        1.2.2 拖拉机减振技术研究的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悬架拖拉机振动特性理论分析
    2.1 概述
    2.2 拖拉机振动系统参数的获取
    2.3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2.3.1 振动模型的建立
        2.3.2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2.4 齐次方程的求解
    2.5 非齐次方程的求解
    2.6 机身振动加速度
    2.7 座椅安装处加速度
    2.8 前、后轮动载荷
    2.9 湿软水田土壤行驶工况下无悬架拖拉机振动特性研究
        2.9.1 轮胎-湿软水田土壤系统模型的建立
        2.9.2 拖拉机振动模型的建立
        2.9.3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2.9.4 振动特性理论计算模型
        2.9.5 参数的获取
    2.10 计算结果及分析
        2.10.1 幅频特性
        2.10.2 机身振动加速度
        2.10.3 前、后轮动载荷
        2.10.4 座椅安装处振动加速度
    2.11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无悬架拖拉机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路面不平度的测量
        3.2.1 路面谱及其分类
        3.2.2 农村道路路面不平度的测量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4 测试路面不平度的测量
    3.3 试验测试场地
    3.4 振动试验设备和测量系统
        3.4.1 LMS振动测试系统
        3.4.2 加速度传感器及安装位置
        3.4.3 振动测量系统组成
    3.5 试验安排与数据处理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前桥悬架拖拉机振动特性研究
    4.1 概述
    4.2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4.2.1 振动模型的建立
        4.2.2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4.3 拖拉机前桥悬架主要性能参数范围的确定
        4.3.1 前桥悬架静挠度、动挠度和偏频的确定
        4.3.2 前桥悬架刚度范围的确定
        4.3.3 前桥悬架阻尼系数范围的确定
    4.4 无阻尼自由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
    4.5 振动系统齐次方程的求解
        4.5.1 座椅安装处加速度
        4.5.2 前、后轮动载荷
        4.5.3 前桥悬架动挠度
    4.6 前桥悬架刚度和阻尼系数的匹配
    4.7 前桥悬架对拖拉机振动特性的影响
        4.7.1 机身振动加速度
        4.7.2 座椅安装处振动加速度
        4.7.3 前、后轮动载荷
    4.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拖拉机前桥悬架和座椅悬架参数匹配
    5.1 概述
    5.2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5.2.1 振动模型的建立
        5.2.2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5.3 无阻尼自由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
    5.4 拖拉机前桥悬架和座椅悬架参数匹配
        5.4.1 座椅悬架固有频率和动挠度的范围
        5.4.2 座椅悬架刚度范围的确定
        5.4.3 座椅悬架阻尼系数范围的确定
        5.4.4 座椅悬架刚度和阻尼系数的匹配
    5.5 振动系统非齐次方程的求解
        5.5.1 驾驶员座椅加速度均方根值
        5.5.2 前桥悬架和座椅悬架对拖拉机振动特性的影响
        5.5.3 前、后轮动载荷
        5.5.4 悬架动挠度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展望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构成及现状分析
    2.1 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主体及功能环节构成
    2.2 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构成
    2.3 我国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现状分析
    2.4 我国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3.1 物流成本影响因素的初步确定
    3.2 调研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3.3 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3.4 信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发电秸秆收获成本研究
    4.1 秸秆收获量分析
    4.2 农业机械成本的组成与估算
    4.3 不同捆包方式下秸秆收获成本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发电秸秆运输成本研究
    5.1 秸秆运输车辆选型分析
    5.2 简单型收集模式下的运输成本研究
    5.3 复杂型收集模式下的运输成本研究
    5.4 生物质电厂秸秆运输成本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质发电秸秆储存成本研究
    6.1 秸秆储存点选址分析
    6.2 储存成本模型构建
    6.3 不同储存方式下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实证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7)智能型变量施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施肥
        1.1.2 变量施肥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变量施肥系统方案分析
    2.1 变量施肥系统分析
        2.1.1 施肥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1.2 变量施肥系统控制
        2.1.3 变量施肥控制方案分析
    2.2 半自动变量施肥控制系统
        2.2.1 施肥量模型
        2.2.2 系统控制原理
        2.2.3 PWM脉冲信号输出模块
        2.2.4 运算模块
        2.2.5 液晶模块
    2.3 全自动变量施肥机控制系统
        2.3.1 控制系统结构
        2.3.2 控制系统设计
        2.3.3 传感器及其接口设计
        2.3.4 控制信号输出
        2.3.5 反馈控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养分变量施肥机设计
    3.1 农田作业机械现场总线技术
        3.1.1 CAN总线技术
        3.1.2 CAN总线网络的技术特点
        3.1.3 现场总线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3.1.4 ISO11783协议
    3.2 基于CAN总线多养分变量施肥机设计
        3.2.1 多养分变量施肥机总体设计
        3.2.2 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3.2.3 机载作业控制终端
        3.2.4 施肥控制模块设计
        3.2.5 控制系统滞后校准
    3.3 多养分变量施肥通信流程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作物长势变量施肥关键技术研究
    4.1 Green Seeker概述
    4.2 基于作物长势变量施肥处方图研究
        4.2.1 作物长势信息采样
        4.2.2 数据预处理
        4.2.3 插值分析
        4.2.4 处方图生成流程
        4.2.5 处方图生成关键技术
    4.3 基于作物长势变量施肥试验
        4.3.1 试验设计
        4.3.2 试验布置
        4.3.3 追肥量计算
    4.4 试验区追肥量分析
        4.4.1 数据预处理
        4.4.2 空间分布分析
        4.4.3 结果分析
    4.5 基于作物长势变量施肥机开发
        4.5.1 整机结构及原理
        4.5.2 控制系统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肥料摩擦系数测试装置设计及抛撒运动分析
    5.1 颗粒肥料摩擦系数自动测试装置研究
        5.1.1 装置设计及工作原理
        5.1.2 肥料粒度试验
        5.1.3 肥料摩擦系数试验
    5.2 肥料抛撒过程运动分析
        5.2.1 肥料运动过程分析
        5.2.2 肥料在圆盘中运动分析
        5.2.3 肥料脱离圆盘运动分析
    5.3 颗粒肥料抛撒影响因素分析
        5.3.1 机械结构参数
        5.3.2 肥料特性
        5.3.3 环境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量施肥抛撒机关键技术研究
    6.1 整机结构
    6.2 变量施肥抛撒机GPS系统
        6.2.1 GPS技术
        6.2.2 GPS在变量施肥机上的应用
        6.2.3 Trimble Ag GPS 332接收机功能
        6.2.4 RFM96 Radio Modem功能与设置
    6.3 变量抛撒机关键部件设计
        6.3.1 链条输送式排肥机构
        6.3.2 肥料箱结构
        6.3.3 肥门调节装置
        6.3.4 撒肥机构设计
        6.3.5 可调式落肥口设计
    6.4 液压系统设计
        6.4.1 液压系统元件组成
        6.4.2 液压系统设计
    6.5 撒肥幅宽控制系统研究
        6.5.1 系统设计
        6.5.2 控制系统工作流程
        6.5.3 硬件设计
        6.5.4 软件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变量施肥抛撒机的试验研究
    7.1 肥门开度大小与排肥量试验
        7.1.1 试验目的
        7.1.2 试验设计
        7.1.3 试验结果
    7.2 撒肥盘转速试验
    7.3 撒肥均匀性试验
        7.3.1 试验目的
        7.3.2 试验设计
        7.3.3 试验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大功率拖拉机播种作业效率与经济性的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与测试
    1.1 测试仪器与被测拖拉机
    1.2 测试条件
    1.3 调查与测试方法
2 测试结果
    2.1 播种作业效率的计算方法
    2.2 播种作业时间测试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作业时间分析
        3.1.1 作业时间
        3.1.2 辅助作业时间
        3.1.3 异常停机时间
        3.1.4 各项作业内容的时间比较
    3.2 作业效率分析
    3.3 作业经济性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9)拖拉机液压悬挂和加载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液压技术在拖拉机作业机组中的应用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拖拉机作业机组中的应用
    1.3 国内外关于拖拉机及液压悬挂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拖拉机作业机组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液压悬挂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拖拉机作业机组仿真试验控制系统的组成
    2.2 液压悬挂系统的控制机理
    2.3 液压悬挂系统调节方式比较
    2.4 液压悬挂系统控制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液压悬挂系统的理论分析与仿真
    3.1 液压悬挂系统工作原理
    3.2 液压悬挂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液压悬挂系统的仿真分析
    3.4 液压悬挂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分析
    3.5 液压悬挂系统的非线性分析
第四章 液压加载系统的理论分析与仿真
    4.1 土壤阻力模型的建立
    4.2 液压加载系统工作原理
    4.3 液压加载系统等效负载计算
    4.4 液压加载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5 液压加载系统仿真分析
    4.6 液压加载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分析
第五章 液压悬挂系统的模糊控制
    5.1 模糊控制简介
    5.2 液压悬挂系统模糊控制器的确定
    5.3 液压悬挂系统力调节方式模糊仿真
第六章 液压悬挂和加载监控系统的设计
    6.1 液压悬挂加载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6.2 典型的硬件控制电路设计
    6.3 典型的软件程序设计
第七章 液压悬挂和加载系统试验及结果分析
    7.1 传感器的标定
    7.2 液压悬挂系统试验
    7.3 液压加载系统试验
    7.4 采用模糊控制方法的液压悬挂系统试验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M160型拖拉机使用说明资料(1)(论文参考文献)

  • [1]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及条带耕整机研究[D]. 王奇. 吉林大学, 2019(10)
  • [2]基于滑模变结构的重型拖拉机犁耕作业滑转率控制方法研究[D]. 张硕.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小型纯电动田间转运车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与优化研究[D]. 王留步. 西南大学, 2018(01)
  • [4]公路改扩建技术标准及指标应用研究 ——以通辽至鲁北公路为例[D]. 白皓. 长安大学, 2016(02)
  • [5]前桥悬架对拖拉机振动特性的影响[D]. 伊力达尔·伊力亚斯. 南京农业大学, 2015(12)
  • [6]生物质发电秸秆供应链物流成本研究[D]. 魏巧云.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9)
  • [7]智能型变量施肥关键技术研究[D]. 张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2)
  • [8]大功率拖拉机播种作业效率与经济性的测试分析[J]. 孔德刚,张帅,杨明东,赵永超,朱振英.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4)
  • [9]拖拉机液压悬挂和加载系统性能研究[D]. 谭彧.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M160型拖拉机使用说明资料(4)[J]. 陈福贵. 农业机械, 2004(04)

标签:;  ;  ;  

M160拖拉机使用说明(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