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着名边疆诗人王志桓

唐代着名边疆诗人王志桓

一、盛唐时期着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论文文献综述)

宋豪飞[1](2021)在《文献“旗亭画壁”的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文中提出古代文学教学中,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常常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材料。介绍王之涣等盛唐边塞诗人时,教师可以引用"旗亭画壁"这则文献补充于教学,但有必要讲授以下内容:交代文献来源及着者生平;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文学史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拓展教学,对关联的文化常识予以讲解等。文献教学法意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

田海霞[2](2021)在《高适诗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文中认为高适作为盛唐的代表诗人之一,尤以边塞诗名着称。其中对高适诗歌的研究热潮集中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传统的诗歌艺术研究而言,已经具有趋于饱和的特点。但是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基于高适足迹的跨度性特点与诗歌的地域性特点,发现高适诗歌的创作内容并不仅限于边塞诗歌,其中还包括寓居河洛的田园生活,漫游燕赵之地的怀古创作,长安的送别类诗题创作以及蜀中的记怀类诗题的创作等都有含有明显地域性痕迹。这种痕迹首先体现在诗人对不同地域的物候要素以及风俗要素的选择上,宋中的愁苦多雨与群贤遗迹的吟诵,蓟北的寒风裹瑟与游侠少年的风物特点,河西的沙漠气候与羌笛烟柳的胡人文化,蜀道的峯叠翠微与人日寄赠之情。其中还突出了多个空间场景的转换,包括骄奢权贵的温柔乡与迥困士子的夜露灵台的空间场景转换,静谧隐逸闺阁之景与征夫塞外战地的空间场景转换,今昔衰败凋零之景与往昔群贤汇聚的空间场景转换。空间场景的转换正是诗人情感矛盾的转换,而这些场景要素为诗人的诗歌表达提供了表现形式。文章总体的思路呈现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对高适诗歌的地理要素及行政区域进行了统计和界定;第二章是从对宏观的空间区域分析诗人的足迹及成长空间;第三章从微观的空间场景及其要素的选择上来分析高适的诗歌特点,三个章节层层递进,以望最终能够理解高适对“盛唐诗歌”的贡献。

王丽君[3](2021)在《鲍照谢灵运诗歌清代接受研究》文中认为鲍照是六朝时期着名诗人,后世诗论家对其诗多有阐述。至清代,诗论家对鲍照诗的阐释较前代更为系统、全面。清代诗论家对鲍照诗的接受涉及创作风格,诗歌内容,艺术技巧等多方面,涵盖范围广,微观接受与宏观接受并存,相关论述主要见于清代诗话与清代古诗选本中。清代诗话中,诗论家对鲍照诗的接受以宏观视角为主,以诗学嬗变为纲,细化了鲍照诗与前代文学的关系、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等问题,具有较高的诗学价值。叶燮关注鲍照诗与建安诗的关系,王士禛对钟嵘“鲍照出于二张”这一观点大加批驳,刘熙载认为陈琳诗创作对鲍照有一定影响,均意在分析前人创作对鲍照诗的影响,这些观点同时又与清代诗学背景,诗论家的诗学观念密切相关。王士禛从鲍照诗对后世文学影响的角度观照鲍照诗,认识到鲍照诗对盛唐边塞诗派与五言古诗的影响,与诗歌题材变化和诗法观念联系紧密。清代古诗选本对鲍照诗的接受则从微观视角展开,立足鲍照诗本体,分析其诗歌风格、创造内容、艺术技巧等问题,同时注重鲍照与其他六朝诗人的对比研究。陈祚明、王夫之均从风格入手分析鲍照诗创作的得与失。就艺术技巧而言,陈祚明关注鲍照诗起句托兴的特色,张玉谷重点分析鲍诗结句撰写灵活的特点,二人从细部入手,具体到鲍照诗中某句的特色,丰富了鲍照诗艺术技巧接受。关于鲍诗与六朝诗人的比较研究,古诗选本也是从微观视角展开,陈祚明与沈德潜分析鲍照山水诗对谢灵运山水诗的承变,同时关注鲍照与庾信诗风的差异及原因,对杜甫“清新”“俊逸”之说进行诠释。清诸家文集从更加广阔的文化视角,对鲍照诗进行多角度阐释,拓宽了鲍照诗歌清代接受的维度。本文系统分析清代诗话、古诗选本、诸家文集对鲍照诗的接受,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分析艺术、风格、流变、文学地位等具体问题,对鲍照诗清代接受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虞越溪[4](2021)在《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所研究的唐代西陲边塞诗,特指创作于唐代西陲地区或由当地本土人士创作的描绘风光景物、征战闺怨、政治世情等的诗歌。在考证梳理出土文献中符合本文定义的边塞诗歌的基础上,将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描摹诗歌创作和诗集编纂的时代背景,勾勒边塞诗人的创作历程。尝试突破以中原文化和传世文献为中心的研究禁锢,构建新的研究框架,开拓唐代边塞诗研究新的空间。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总论,后五章以地域为专题进行研究。第一章,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总论。罗列梳理敦煌文献、吐鲁番文献中的西陲边塞诗作,以及能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相互印证的出土文献和墓志碑刻。考察分析敦煌汉简、五凉时期、南北朝至隋的西陲边塞诗,探究其与中原诗歌创作的异同以及对后世边塞诗发展的影响。总结归纳唐代西陲边塞诗所拥有的总体特征。第二章,唐代河西边塞诗之酒泉与凉州诗。勾勒敦煌文献中酒泉边塞诗所展现出的河西局势与唐归交往,分析悬泉置遗址与酒泉边塞诗的关系。在综合考察传世与敦煌文献所载凉州边塞诗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时期凉州边塞诗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活动为中心,将唐诗和碑文对于哥舒翰的表现相互印证,探索哥舒翰在盛唐诗坛上的作用。第三章,唐代敦煌边塞诗之陷蕃诗。在逐一梳理统计敦煌文献所载陷蕃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敦煌僧官的陷蕃诗作,揭示此期僧官宗教活动和政治生活的世俗化与功利化倾向。探讨Дx.3871+P.2555敦煌写卷所载陷蕃组诗的作者构成和创作年代,对以往学者一些不合史实的假说提出质疑,并尝试勾勒该写卷的编纂形态和成集背景。第四章,唐代敦煌边塞诗之归义军诗。以悟真出使长安的酬答诗作、《沙洲敦煌二十咏》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僧人诗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转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唐朝和归义军的交往、中原赴边人士的境遇,以及曹氏归义军时期僧诗的世俗化发展进程和原因。第五章,唐代西州边塞诗。通过对吐鲁番出土唐前期诗歌写卷的研究,探讨西州地区所呈现出的诗歌南朝化风尚以及这种风尚的形成原因。梳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记载的途经交河的交通要道,并与岑参创作的纪行诗和送别诗相印证。分析敦煌文献中的交河诗歌,考察晚唐时期的西州政治局势。第六章,唐代安西边塞诗。通过分析骆宾王从军西域所作诗歌,结合史籍与出土文献,勾勒其行军路线及与疏勒、碎叶的关系;指出前辈学者根据元稹、白居易《缚戎人》诗推断龟兹陷蕃时间的谬误,通过对出土文献和相关碑文的分析判断龟兹从未陷蕃,最终被回鹘控制;考察《谒金门·开于阗》的创作时间以及此期于阗与归义军的交往;分析敦煌文献所载与焉耆有关的诗歌,探究陷蕃后焉耆王室的生活境况与晚唐高昌回鹘管辖下的焉耆形势。

侍光浩[5](2021)在《初盛唐边塞乐府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石光明[6](2020)在《一曲出塞盛唐秋》文中提出曾在宁夏沙湖领略塞上秋色,在兰州黄河边膜拜左公柳,抚摸过几片秋风,但当我在唐诗里读到盛唐之秋,还是情难自抑。一千多年前的雄美瑰丽、磅礴大气,依然飘散不去。说中华历史,必言"雄汉盛唐",盛唐之为"盛",蕴涵着丰满、飘逸、浑厚和雄壮。在睥睨万世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眼里,也是"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略输"、一个"稍逊",就为盛唐之盛作了别致的注解,充满了历史辩证的智慧。

胡可先[7](2020)在《《凉州词》:丝路重镇的文化符号》文中指出《凉州词》,产生发源于凉州。唐代凉州又为武威郡,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由长安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这里音乐乐曲兴盛,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有"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之语,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凉州词》就是其音乐文化的标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七《近代曲辞》所载:"近代曲者,亦杂曲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凉州》,《乐苑》曰:‘《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马志超[8](2020)在《河陇文化与唐诗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陇,即河西、陇右的统称。河陇文化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融合多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具有边塞、游牧、农耕和西域特色。关陇李氏的家族渊源、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复杂交错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区域促使唐代河陇地区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唐代河陇诗歌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在唐代仕进制度的影响下,唐人游边入幕之风盛行,河陇一带就成了一条重要的唐诗之路。唐代共存1200余首河陇诗歌,形成了非陇籍诗人与祖籍为河陇的诗人两大创作群体。其中,非陇籍诗人包括入幕从军文士、漫游边塞文人、边地军将和官员大吏。祖籍为河陇的诗人主要就其陇西祖籍或陇西郡望而言。唐代河陇诗歌中所体现的河陇文化意象主要分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大类。其中,自然意象包括陇山、燕支山、陇水、青海等山川意象,鹦鹉、天马、苜蓿、葡萄等风物意象;人文意象包括阳关、玉关、凉州、轮台等关隘重镇,隗嚣宫、凉州曲等胜迹风俗,李广、卫霍、张骞、班超等人物典迹。这些意象蕴含着的慷慨豪迈气势和悲戚哀怨情思在诗歌中得到充分体现,且都带有浓厚的河陇文化色彩。

张彦培[9](2020)在《初中边塞诗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边塞诗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诗歌题材之一,其产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其中独特的意象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使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经久不衰。现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多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人文情感和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把握边塞诗的独特性并发挥边塞诗的教学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关注到这些,造成边塞诗教学中出现审美能力欠缺和教学模式化、功利化问题。纵观前人对初中边塞诗教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对边塞诗教学的单篇研究,且没有关于边塞诗教学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边塞诗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边塞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边塞诗教学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第一章概述初中边塞诗的选录与教学价值。首先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边塞诗的选录情况,其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及边塞诗的内涵,分析边塞诗在审美体验、人文情感和审美情趣方面的教学价值。第二章分析边塞诗的教学现状与问题成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和课堂观察总结出当前边塞诗教学中存在的审美能力欠缺、教学模式化和功利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进行成因探析,教师方面主要由于自身诗学理论素养欠缺、教学中忽视审美能力培养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方面主要由于将考试作为学习目标和缺乏学习兴趣。第三章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初中边塞诗的教学策略。从教师自身和备课、授课环节入手,首先教师自身要提升诗学理论素养并关注边塞诗的独特性;其次在边塞诗的备课过程中要深刻把握边塞诗的丰富内涵;再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生动呈现边塞诗的意境和情感;最后,还应对边塞诗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为了使教学策略具体可行,在论述中结合了相关教学实例进行分析,以期望能够为初中边塞诗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张莉蕊[10](2020)在《梁代边塞乐府诗及其创作心态研究》文中提出“边塞”一词包含着政治军事、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等各方面的内容,它是一个复杂丰富的意义系统。边塞乐府带有一定的音乐性,梁代边塞乐府有“横吹曲”“相和歌辞”“琴曲歌辞”“清商曲辞”“杂曲歌辞”“鼓吹曲”六种。梁代文人在作边塞乐府诗时,既有模拟古乐府诗题之作,又有新题创作,这些诗题的本事大多与战争、离别有关,诗人在写边塞乐府的时候,往往运用“赋题法”,根据诗题的题面意进行创作。梁代边塞乐府诗的创作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萧氏皇族子弟,第二类是家族文人,第三类是寒门士子。这三类创作主体分别处在三个社会阶层,经历不同,心态亦有不同。萧氏虽然贵为皇室子弟,肩负国家重任,但是由于梁人偏安江南,重文轻武,萧氏子弟在安逸的环境里渐渐丧失了进取心,北伐之心日益淡薄,这种情绪在边塞乐府中可以明显感觉出来。家族文学士子多是围绕在萧氏父子身边的宫体诗人,因各个家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因而他们在边塞诗中的思想心态亦各有不同,沈约的边塞乐府呈现出对功名的渴望,徐陵边塞乐府呈现出离别愁绪以及故国之思,庾信边塞乐府呈现出黍离之悲、亡国之恨、思乡之情,刘氏家族普遍呈现出报国杀敌之情。寒门士子的代表是吴均,吴均出身寒门,经历过仕途浮沉,其边塞乐府诗中呈现出渴望杀敌立功的热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也有对梁武帝的感激和抱怨。梁代边塞乐府诗受宫体诗影响,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相似之处。梁代边塞乐府诗人重视艺术手法的创新,相对于以往的同题边塞诗,梁代边塞乐府呈现出题材的女性化、形式的格律化、意象的虚拟化倾向,这最主要是由于梁人求“新变”的艺术心态。在女性描写这方面,梁代诗人也受到了佛教女性描摹的影响。另外,梁人生活在动乱的时代,担忧自身命运,这种心理碰上印度女神崇拜,呼唤起原始的女性崇拜意识,他们渴望在女性身上寻找心灵的寄托和救赎。梁代是审美自觉的时代,他们通过追寻文学之美来实现心灵的慰藉。在探索文学之美的过程中,他们探索出了许多写作技巧,为后世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经验。但同时,他们对女性的描写和对形式的追求,从更深处去思考,这其实反映着当时男性气息和文人责任意识的变弱。

二、盛唐时期着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盛唐时期着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论文提纲范文)

(1)文献“旗亭画壁”的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交代文献出处及着者生平概况
    1.1《集异记》作品介绍
    1.2 着者生平概况
2 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传授文学史知识
    2.1 介绍唐代文言小说——唐传奇
    2.2 介绍诗人生平与事实考辨
        2.2.1 王之涣
        2.2.2 王昌龄
        2.2.3 高适
    2.3 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盛唐诗风
3 注重知识的拓展教学,讲解相关联的文化常识
    3.1 什么是梨园
    3.2 唐诗可以歌唱
4“文献教学法”意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

(2)高适诗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综述及其研究方法
        (一)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情况
        (二)对高适诗歌的研究
第一章 高适诗歌产生的地理空间
    第一节 高适诗歌文本的时空地理要素统计
    第二节 高适行迹区域的行政属县分布
第二章 高适诗歌创作的地理空间要素
    第一节 寓居河洛的田园生活
        一、湿润多雨与怅闷之感
        二、河洛空间的地理要素
    第二节 漫游燕赵的边地生活
        一、寒风裹瑟的高昂气度
        二、燕赵之游侠边俗及民风
    第三节 河西幕府仕宦的通途
        一、孤清旷远的环境与风沙地貌
        二、河西羌笛烟柳与胡人文化
    第四节 蜀道葱郁与群喜之感
        一、叠峰翠微的蜀道地貌
        二、寄情人日的蜀中风俗
第三章 文本地理空间场景性的转变
    第一节 骄奢权贵的温柔乡场景与士子穷困潦倒的场景
        一、达官权贵之奢与困窘才士之贫
        二、将领歌舞帐下欢与战士军前半死生
    第二节 静谧隐逸的虚景与征夫塞外的实景
        一、红襦秀厢与战地尘哀的场景
        二、隐逸山林与边地静谧的场景
    第三节 今朝凋零衰败与往昔群贤汇聚的场景
第四章 高适诗歌创作的文学地理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高适与盛唐诗坛
        一、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作用
        二、同时代其他诗人地理物象的选择差异
    第二节 高适诗歌对地域文学的影响
        一、高适诗歌与人文景观的内涵
        二、高适与边塞文学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鲍照谢灵运诗歌清代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清代鲍照诗歌接受的基本态势
    1.1 鲍照在清代的文学地位
        1.1.1 清代诗话对鲍照文学地位的认识
        1.1.2 清代古诗选本对鲍照文学地位的认识
    1.2 清代对鲍照诗贡献、特征的认识
        1.2.1 鲍照诗对七言诗的贡献
        1.2.2 鲍照诗追新尚奇的审美特征
第2章 清代诗话对鲍照诗歌的接受
    2.1 诗歌发展论视野下的鲍照诗歌接受
        2.1.1 《原诗》论鲍照诗
        2.1.2 《带经堂诗话》论鲍照诗
    2.2 诗法取径视野下的鲍照诗歌接受
        2.2.1 《带经堂诗话》论鲍诗句法
        2.2.2 《昭昧詹言》论鲍诗面目
    2.3 诗人流别视野下的鲍照接受
        2.3.1 《带经堂诗话》批驳钟嵘观点
        2.3.2 《诗概》对鲍照诗源流的认识
第3章 清代古诗选本对鲍照诗歌的接受
    3.1 风格批评视野下的鲍照诗歌接受
        3.1.1 《采菽堂古诗选》论鲍诗风格
        3.1.2 《古诗评选》论鲍诗风格
    3.2 鲍照诗歌艺术技巧接受
        3.2.1 《采菽堂古诗选》论鲍诗起句
        3.2.2《古诗赏析》论鲍诗结句
    3.3 比较视野下的鲍照诗歌接受
        3.3.1 鲍照山水诗对谢灵运山水诗的承变
        3.3.2 鲍照、庾信风格比较
第4章 清代诸家诗文集对鲍照诗歌的接受
    4.1 清代文人诗词对鲍照诗的接受
        4.1.1 清诗创作对鲍照诗的接受
        4.1.2 清词创作对鲍照诗的接受
    4.2 清代文字学着作与笔记类着作对鲍照诗的接受
        4.2.1 文字学着作对鲍照诗的接受
        4.2.2 笔记类着作对鲍照诗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唐代西陲”与“边塞诗”的概念界定
    二、考古发现相关唐代边塞诗的研究现状
    三、考古发现与唐代边塞诗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空间开拓
第一章 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总论
    第一节 考古发现有关唐代西陲边塞诗
        一、敦煌文献中的唐代西陲边塞诗
        二、吐鲁番文献中的唐代西陲边塞诗
        三、唐代西陲边塞诗相关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唐代西陲边塞诗的诗学渊源
        一、敦煌汉简中的西陲边塞诗
        二、五凉时期的西陲边塞诗
        三、南北朝至隋的西陲边塞诗
    第三节 唐代西陲边塞诗的总体特征
        一、特殊的时代划分
        二、浓郁的佛教色彩
        三、独立的创作轨迹
第二章 唐代河西边塞诗:酒泉与凉州
    第一节 考古发现与酒泉边塞诗
        一、敦煌文献所载唐蕃战争中的酒泉诗
        二、《唐佚名诗集》所载归义军治下的酒泉诗
        三、丝绸之路上的悬泉驿遗址
    第二节 传世与敦煌文献中的凉州边塞诗
        一、凉州边塞诗的开端与奠基
        二、敦煌文献中的高适凉州边塞诗佚作
        三、中晚唐西陲与中原文士所写凉州边塞诗比较
    第三节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与盛唐诗坛
        一、陇右诸役:麦庄、石堡城与九曲
        二、勋业千秋:《哥舒翰纪功碑》释读
        三、良将情怀:哥舒翰与盛唐诗歌
        四、幕府才子:高适与哥舒翰
        五、临危受命:悲壮结局的咏叹
        六、结语
第三章 唐代敦煌边塞诗(上):陷蕃诗
    第一节 敦煌文献中的陷蕃诗作概况
    第二节 敦煌文献中的僧官陷蕃诗研究
        一、敦煌陷蕃文人与僧官赠答诗
        二、敦煌陷蕃僧官的同题诗
        三、敦煌陷蕃僧官的送别诗
    第三节 Дx.3871+P.2555 陷蕃组诗再探
        一、Дx.3871+P.2555 正背面陷蕃组诗的作者及其联系
        二、Дx.3871+P.2555 正面陷蕃组诗的创作年代再探
        三、Дx.3871+P.2555 写卷的编纂形态与成集背景
第四章 唐代敦煌边塞诗(下):归义军诗
    第一节 张氏归义军时期悟真的酬答诗作与宗教交往
        一、《阙题四首》所见张氏政权的三次遣使入京
        二、赠答诗与悟真使团进贡行为的考察
        三、唐张关系影响下的赠答诗创作
        四、悟真使团及其后的唐归宗教交往
    第二节 纪景组诗《沙洲敦煌二十咏》新探
        一、《沙洲敦煌二十咏》创作时代考证
        二、《沙洲敦煌二十咏》政治内涵发微
        三、《沙洲敦煌二十咏》作者境遇探察
        四、《沙洲敦煌二十咏》的渊源与创变
    第三节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僧诗的世俗化倾向
        一、道真诗歌中的世俗生活
        二、俗讲僧诗的世俗化表现
        三、僧人诗歌世俗化的原因
第五章 唐代西州边塞诗
    第一节 唐代前期西州诗歌南朝化风尚
        一、高昌国至唐前期南朝诗歌在西州的流传
        二、吐鲁番出土初盛唐诗歌写卷的南朝化倾向
        三、初盛唐时期西州诗坛南朝化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交河:战争、交通与诗歌的集结地
        一、战争与交通枢纽
        二、马料文卷中交河郡腾过人物与岑参诗考论
        三、《唐佚名诗集》所见晚唐交河景况
第六章 唐代安西边塞诗
    第一节 考古发现与唐诗镜像中的安西四镇
        一、骆宾王诗中的疏勒、碎叶与从军西域路线考
        二、元白《缚戎人》与龟兹陷蕃
        三、敦煌曲子词所见于阗与归义军的交往
    第二节 敦煌出土诗歌所见中晚唐的焉耆
        一、《上焉只王诗》的创作年代
        二、《上焉只王诗》的创作缘由
        三、《焉耆》诗所见晚唐归义军与高昌回鹘的关系
    第三节 安西陷落与唐廷联回抗蕃
        一、西州陷蕃时间考
        二、安西陷落的历史轨迹
        三、唐廷的联回抗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代边塞诗研究综述
作者简历

(7)《凉州词》:丝路重镇的文化符号(论文提纲范文)

一、 音乐中的《凉州曲》
二、 王之涣《凉州词》
三、 王翰《凉州词》
四、 孟浩然《凉州词》
五、 耿《凉州词》
六、 张籍《凉州词》
七、 薛逢《凉州词》

(8)河陇文化与唐诗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唐代河陇诗研究
        (二) 河陇历史地理研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河陇文化概述
    第一节 河陇文化及其形成和历史演变
        一、“河陇”的地理概念
        二、“河陇文化”释义及其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唐代河陇地区的战略地位
        一、政治地位
        二、文化地位
第二章 唐代诗人河陇行迹考
    第一节 唐代非陇籍诗人河陇行迹考述
        一、入幕从军文士河陇行迹考述
        二、漫游边塞文人河陇行迹考述
        三、边地军将、官员大吏河陇行迹考述
    第二节 祖籍为河陇的诗人书陇简考
第三章 唐诗中的河陇文化意象
    第一节 唐诗中的河陇自然意象
        一、山川意象
        二、风物意象
    第二节 唐诗中的河陇人文意象
        一、关隘重镇
        二、胜迹风俗
        三、人物典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9)初中边塞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边塞诗选录与教学价值
    第一节 初中边塞诗的选录情况
        一、边塞诗的界定与文学史地位
        二、初中边塞诗的选录情况
    第二节 初中边塞诗的教学价值
        一、异域诗景,丰富审美体验
        二、边塞诗情,培养人文情感
        三、魅力诗境,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 初中边塞诗教学现状与问题成因
    第一节 初中边塞诗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初中边塞诗教学现状调查
        二、初中边塞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初中边塞诗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第三章 初中边塞诗教学策略
    第一节 全面提升自身的诗学素养
        一、增强诗学理论知识储备
        二、注重边塞诗的独特之处
    第二节 深刻把握边塞诗的丰富内涵
        一、把握边塞诗的历史文化情境
        二、理解边塞诗的情感内涵
    第三节 生动呈现边塞诗的意境情感
        一、分析边塞意象,体会边塞意境
        二、吟咏诵读诗歌,领悟边塞诗情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一、加强师生互动
        二、启发想象
        三、以画入境
        四、信息技术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梁代边塞乐府诗及其创作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边塞”“边塞诗”概念之我见
    1.1 “边塞”之内涵
    1.2 “边塞诗”之界定
第二章 从音乐角度看梁代边塞诗分布
    2.1 横吹曲
    2.2 相和歌辞
    2.3 琴曲歌辞
    2.4 清商曲辞
    2.5 杂曲歌辞
    2.6 鼓吹曲
第三章 梁代三大诗人群边塞诗创作内容
    3.1 萧氏帝王“克复神州”之心志渐弱
        3.1.1 简文帝之边塞乐府
        3.1.2 梁元帝之边塞乐府
    3.2 文臣家族“慕功怀恩”之情怀尤烈
        3.2.1 吴兴沈氏之边塞乐府诗
        3.2.2 东海徐氏之边塞乐府诗
        3.2.3 新野庾氏之边塞乐府诗
        3.2.4 彭城刘氏之边塞乐府诗
    3.3 寒门士子“慷慨不平”之思绪正浓
第四章 梁代边塞乐府诗艺术特征及其艺术心态剖视
    4.1 梁代边塞乐府诗之艺术特征
        4.1.1 题材内容的女性化倾向
        4.1.2 外在形式的整饬化倾向
        4.1.3 地名意象的虚拟化倾向
    4.2 梁代边塞乐府诗人之艺术心态剖视
        4.2.1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创新求变意识
        4.2.2 “女性救赎”的历史原型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盛唐时期着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论文参考文献)

  • [1]文献“旗亭画壁”的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J]. 宋豪飞. 池州学院学报, 2021
  • [2]高适诗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D]. 田海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鲍照谢灵运诗歌清代接受研究[D]. 王丽君. 河北大学, 2021(02)
  • [4]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D]. 虞越溪. 浙江大学, 2021
  • [5]初盛唐边塞乐府诗研究[D]. 侍光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一曲出塞盛唐秋[J]. 石光明. 绿洲, 2020(06)
  • [7]《凉州词》:丝路重镇的文化符号[J]. 胡可先. 古典文学知识, 2020(05)
  • [8]河陇文化与唐诗关系研究[D]. 马志超.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9]初中边塞诗教学研究[D]. 张彦培. 河南大学, 2020(02)
  • [10]梁代边塞乐府诗及其创作心态研究[D]. 张莉蕊.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唐代着名边疆诗人王志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