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丁基膦的合成与表征

三正丁基膦的合成与表征

一、三正丁基膦的合成和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孙孝斌,苗志伟[1](2021)在《三丁基膦催化N-苄基马来酰亚胺三分子串联环化反应——介绍一个有机化学综合实验》文中提出介绍一个有机化学综合实验,实验以N-苄基马来酰亚胺为反应物,在三丁基膦催化下发生自身三分子串联环化反应生成N-苄基马来酰亚胺三聚体,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有机化学综合实验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巩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赵萌[2](2021)在《铜催化末端炔烃与硅硼试剂的多样化反应》文中研究指明有机硅化合物是合成化学领域中一类重要的合成子,因碳-硅键独特的反应活性,使其在药物化学、材料化学以及有机合成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比于其他有机金属试剂,有机硅化合物不易变质、便于操作,是合成复杂化合物的理想砌块。因此,开发简单且高效的方法合成有机硅化合物颇为重要。本论文,我们利用炔烃为原料,用廉价的铜催化剂催化硅硼试剂形成新的碳-硅键,发展了一系列制备有机硅化合物的方法。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过渡金属催化炔烃的硅基化多官能团化反应的综述,第二至第四部分研究了铜催化末端炔烃与硅硼试剂的多样化反应。以下对本论文进行简单的介绍:1.铜催化炔烃硅硼化反应:研究了配体调控铜催化炔烃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硅硼化反应。在非质子溶剂中,利用铜催化硅硼试剂对炔烃进行顺式加成,合成一系列多取代烯烃。通过微调反应条件中的铜催化剂、膦配体的种类实现了区域选择性可控的硅硼化反应。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选择性以及较高的产率,为合成硅基和硼基双取代的烯烃提供了一种经济且实用的方法。我们还利用模板产物合成了两种立体选择性的多取代共轭烯炔片段。除此之外,在噻吩-2-甲酸铜/三环己基膦的催化体系下,首次实现了铜催化1,6-二炔和1,7-二炔的硅硼化/环化反应,用于构建1,2-二亚烷基环烷烃。2.铜催化末端炔烃制备偕二硼烯基硅烷化合物:研究了醋酸亚铜/三环戊基膦催化体系催化硅硼试剂与末端炔烃的1,1,2-三官能团化反应,以中等至良好的收率,制备了一系列偕二硼烯基硅烷衍生物。该产物是一类潜在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抑制剂。这些产物可通过进一步衍生化制备立体专一的四取代烯烃化合物。3.铜催化2,2’-二乙炔联苯硅基-质子化/环化串联反应:研究了铜催化2,2’-二乙炔基联苯衍生物与硅硼试剂的化学选择性硅基-质子化/环化串联反应。在不同的铜催化体系下,高化学选择性地制备了相应的1-硅基菲并环丁烯衍生物、硅基取代环外二烯衍生物以及9,10-双硅甲基菲衍生物。该方法可在温和的条件下,一步构建含硅的复杂分子。同时,1-硅基菲并环丁烯以及硅基取代环外二烯的衍生化结果表明它们是合成复杂结构化合物的高效试剂。

冯春玉[3](2021)在《基于亚胺-胺配体的锆铪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烯烃聚合的研究》文中提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是一种高性能通用塑料,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能和应用。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生产新型高性能LLDPE仍然是一个紧要的任务。本文做了两方面的工作:(1)通过α-二亚胺配体与MMe4(M=Hf或Zr)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有莰烯基大骨架的锆铪配合物,[2,6-(R1)2-4-R2-C6H2-N-C(camphyl)=C(camphyl)-N-2,6-(R1)2-4-R2-C6H2]MMe2(THF)(1-Zr:R1=Me,R2=H,M=Zr;2-Zr:R1=Me,R2=Me,M=Zr;1-Hf:R1=Me,R2=H,M=Hf;2-Hf:R1=Me,R2=Me,M=Hf),含有大环刚性骨架。所有锆和铪的金属配合物都通过1H和13C核磁共振谱进行了表征,并且配合物1-Zr和1-Hf的分子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确认。结构分析的结果表明,α-二亚胺配体在反应中被选择性地还原成烯二酰胺形式,并与金属生成1,3-二氮-2-金属环戊烯环。在[Ph3C][B(C6F5)4]助催化剂存在下,锆配合物1-Zr和2-Zr对乙烯/1-辛烯共聚表现出中等活性(388 kg(PE)mol-1(M)h-1),所制备共聚物具有超高分子量(>600×104 g·mol-1),但是1-辛烯插入率较低。然而,Hf配合物1-Hf和2-Hf在相同条件下几乎无活性。这一结果表明对于该类型催化剂金属中心对催化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为了合成用于共聚单体α-烯烃,设计合成了一类双膦亚胺配体syn-L和anti-L,及其双金属镍配合物syn-Ni2和anti-Ni2。X-ray单晶衍射证实syn-Ni2中两个镍原子处于相对接近的位置,其距离为(6.433(5)?),而在anti-Ni2中由于蒽骨架的刚性两个镍原子中心相距更远。用于对照实验,同样合成了单金属配合物[Ni Br2(C14H9-N=CH-C6H4-2-PPh2)](Ni1)。以Al Et Cl2做助催化剂条件下,顺式双金属镍配合物syn-Ni2表现出非常高的乙烯二聚活性(>90%)(高达9.10×106 g·mol-1(Ni)·h-1),分别比anti-Ni2和单金属Ni1高约1.5倍和3.3倍,且双金属syn-Ni2和anti-Ni2对2-丁烯的选择性高于单金属催化剂Ni1。用电化学法研究了双金属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并与单金属配合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双金属结构中两个金属中心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因而有利于1-丁烯的异构化。

焦灵聪[4](2020)在《硫—迈克尔加成引发串联反应合成2—烯基—2—环戊烯酮衍生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来构建碳键、碳-杂原子键是一种经典、高效的方法。硫-迈克尔加成(Sulfa-Micheal addition,SMA)是构建碳-硫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环状化合物是一大类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构建环状化合物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利用迈克尔加成是构建环状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硫-迈克尔加成引发的串联反应构建环状化合物有多种类型,目前已有大量的报道。氰醇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合成的结构单元,具有氰醇结构的底物在环状化合物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合成方法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利用氰醇及其衍生物构建环状化合物的报道并不多见。以氰醇类化合物为底物实现对环状化合物的构建,是我们课题组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具有烯基环戊烯酮结构的化合物在天然产物中较为广泛地存在,且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因而对含有这类结构的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也是有机化学家们的目标之一。然而,遗憾的是,现有的合成方法合成环戊烯酮依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设计了一种从迈克尔加成引发,继而发生分子内羟醛缩合环化,利用串联反应合成具有烯基环戊烯酮结构化合物的方法。本文研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发展了一种硫-迈克尔加成-羟醛缩合环化的串联反应。一锅法合成了具有烯基环戊烯酮结构的化合物。该方法使用了有机小分子催化,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率较高。2.我们发展了一种以Lewis碱催化的氰基引发迈克尔加成反应。该方法原子利用率100%。接着使用氰基迁移的产物在有机小分子催化下合成了具有烯基环戊烯酮结构的化合物。

李静[5](2020)在《铑催化2H-吲唑的氰化反应研究》文中认为2H-吲唑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杂环,它们在天然产物、药物及生物活性化合物中广泛存在。同时含氰基的芳香类化合物也是一类用途广泛的天然产物,在制药、染料、农用化学品及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螯合辅助策略实现2H-吲唑的一锅法氰化反应。该反应以2-芳基-2H-吲唑为反应底物,以N-氰基-N-苯基对甲苯磺酰胺(NCTS)为氰基源,以二氯(五甲基环戊二烯基)合铑(III)二聚体为催化剂,六氟锑酸银为添加剂,乙酸钾为碱,1,2-二氯乙烷为溶剂,在空气条件下,实现2-芳基-2H-吲唑的氰化反应。此外还结合机理验证实验和相关文献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2-苯基-2H-吲唑和NCTS为模板反应物,通过条件筛选得到该反应的最优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对2H-吲唑进行底物拓展,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条件对带有各种取代基的2H-吲唑都能以良好的产率得到目标氰化产物,最高产率能达到94%。氰化的2-芳基-2H-吲唑可转化为相应的胺、酰胺和酯。之后为了探究反应机理,进行了H/D交换实验、动力学同位素(KIE)实验及分子间竞争实验,推测出可能的反应机理循环。

钟磊[6](2020)在《N-杂环卡宾与过渡金属催化的硼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Suzuki反应开始,过渡金属催化下硼酸及其衍生物参与的交叉偶联反应已成为最重要、最广泛应用的硼化方法。芳基硼酸及其衍生物在材料科学、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等领域表现活跃。制备芳基硼酸的传统方法依赖于芳基锂或格氏试剂与三烷基硼酸盐的反应,条件苛刻,官能团兼容性较差。而过渡金属催化的硼化反应因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单一、官能团耐受性好,受到化学工作者的青睐。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综述了卡宾配体的发展过程和合成方法,以及金属催化下的芳基硼酸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2.室温下N-杂环卡宾与铑催化下2-苯基吡啶2’-位硼化反应研究。合成了六个N-杂环卡宾配体,并进一步与过渡金属组成催化体系。利用N-杂环卡宾与过渡金属Rh组成的催化体系,在室温下成功实现了2-苯基吡啶的2’-位硼化反应,生成2-[2-(4,4,5,5-四甲基-2,3,1-二氧杂硼杂环戊烷)]苯基吡啶。该反应官能团兼容性较好,配体合成简单,原料易得,条件温和且能进行进一步转化。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数据得到确认。3.N-杂环卡宾与过渡金属催化的吲哚硼化反应研究。探究了吲哚及Boc-吲哚的硼化反应。实验研究表明,该反应既能生成硼化产物,也能生成还原产物,甚至会生成两种单取代硼化产物,且混合产物无法分离。我们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全面地分析,找到了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方案和后续的研究思路,为后续研究者排除了一种反应途径。

张雷[7](2020)在《厚壳层Ⅱ-Ⅵ族半导体量子点光电性质的研究》文中提出凭借其优越的光学性质,胶体半导体纳米材料在显示、荧光标记和微腔激光器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厚的无机宽禁带壳层(约11个单层)能够有效钝化纳米颗粒表面的缺陷态,使其具有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良好的光稳定性。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厚壳层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光学增益特性、多激子动力学和电场调控光学性质,探索了其在微腔激光器上的应用。此外,为了深入分析壳层厚度对不同量子受限体系低维纳米材料光学性质的影响,我们还对核/壳结构二维纳米片的光增益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我们采用激光相干烧蚀技术制备了厚壳层CdSe/CdS核/壳量子点分布式反馈激光器,通过单光子和双光子激发均实现了高性能的单模激光发射,激光阈值分别为0.028 m J cm-2和1.03 m J cm-2。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相干烧蚀是一种可以直接在量子点薄膜表面制备分布式反馈激光器件的高效方法。我们制备了一个系列壳层厚度可控的纯纤锌矿相CdSe/CdS核/壳量子点,并利用超辐射理论分析了CdSe/CdS量子点中复杂的多激子动力学过程,得到了泵浦强度与量子点中平均激子数之间的关系。当量子点中的平均激子数达到~6之前,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然而,较高的激子态密度会导致多激子的非辐射损耗增加,因此量子点中的平均激子数随着泵浦强度的进一步增加而逐渐趋于饱和。实验结果表明,放大自发辐射测量结果与理论拟合结果相符合,为解释量子受限体系中复杂的快速多激子动力学机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纯纤锌矿相CdSe/CdS核/壳量子点群体的量子限制斯塔克(stark)效应。在电场作用下,厚壳层CdSe/CdS量子点(11个CdS单层)的荧光和吸收峰分别红移~2.3 nm和~2.1 nm。通过单个量子点的时间相关荧光强度曲线分析了量子点壳层厚度相关的荧光闪烁行为与量子点群体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中等壳层量子点中大量的表面缺陷态和超厚壳层量子点中应力释放诱导的内部激子捕获态等引起的带电态,将会在量子点周围产生随机局域电场,因而导致中等壳层和超厚壳层量子点的电场调控光学特性不如厚壳层CdSe/CdS量子点明显。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厚壳层CdSe/CdS量子点在电场下的多激子特性,并对多激子态中的单激子动态弛豫过程进行分析。在以上三维受限厚壳层量子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壳层厚度对二维半导体纳米片光学性质的影响。采用高温热注入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壳层厚度的CdSe/CdS核/壳纳米片。高温下生长的高质量CdS壳层能够有效地钝化纳米片表面的缺陷态,极大地提高了纳米片的荧光量子产率和紫外光照稳定性。因此,壳厚为6个CdS单层的厚壳层CdSe/CdS纳米片展现出超低的放大自发辐射阈值(~4.4μJ cm-2)、超长的增益寿命(>800 ps)和巨大的增益带宽(>140 nm),表明激子俄歇复合得到了有效抑制,从而展现出优异的光增益特性。最后,我们将厚壳层纳米片作为增益介质成功制备出垂直腔面发射微腔激光器,实现了超低阈值(~1.1μJ cm-2)的空间定向单模激光发射。

钱远美[8](2019)在《离子类型与手性对聚离子液体抗菌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耐药菌的出现及细菌耐药性的逐渐增加,细菌感染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如何获得高效低毒、不产生耐药性的抗菌材料或抗生素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抗菌材料已经被广泛报道,其抗菌机理主要是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与细菌电负性细胞膜结合,同时疏水烷基链插入磷脂双分子层中,引起细胞膜破裂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聚离子液体是将离子液体单元引入到聚合物结构中,获得兼具离子液体和聚合物性质的一类材料。聚离子液体具有结构可设计性,通过改变离子液体基团种类可实现对聚合物分子量、玻璃化转变温度、亲疏水平衡、电荷密度以及反离子的可控调节,获得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聚离子液体,其在抗菌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聚离子液体的结构,包括阳离子的种类、抗菌基团的构型以及化学键接类型对聚合物抗菌活性影响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鉴于此,本文通过改变离子液体的结构(阳离子的种类、抗菌基团的构型以及化学键接类型)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离子液体单体、均聚物和聚离子液体膜,从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两个层面,系统研究离子液体结构与抗菌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1)离子液体阳离子结构对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阳离子结构(咪唑盐、哌啶盐、季铵盐及季鳞盐)的阴离子型离子液体单体及相应均聚物,将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系统研究离子液体的阳离子结构对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阳离子结构对离子液体小分子和均聚物抗菌性的影响均遵循如下规律:季鳞盐>咪唑盐>哌啶盐>季铵盐。此外,研究发现所合成的阴离子型聚离子液体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在医疗卫生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基于氨基酸抗菌聚离子液体膜的制备及其在皮肤感染中的应用。将不同手性的色氨酸、脯氨酸基团分别通过共价键和离子键连接到聚离子液体膜上获得一系列聚离子液体膜,系统研究分子手性及化学键接类型对聚离子液体膜抗菌性能的影响。同时,在体外抗菌和体外生物相容性测试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 PIL膜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创面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D型离子液体和聚离子液体膜的抗菌性优于L型,离子键合的聚离子液体膜抗菌性优于共价键合的膜材料。同时,所合成的聚离子液体膜能加速MRSA感染伤口的愈合,减缓局部组织炎症,降低细菌对重要器官(肝脏和脾脏)的影响,有望作为安全高效的新型抗菌敷料。

唐庆[9](2019)在《氧化响应性聚合物囊泡的合成及其抗肿瘤联合疗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癌症已成为21世纪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据统计,2018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1810万例,死亡960万例。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由于其在体内的非特异性,常常导致严重的副作用,而手术切除不仅有适应症而且同样能带来严重的身体负担。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展对其进行新型的、有效的且安全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它需要O2、光敏剂和特定波长的光,并能在激光照射下使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通过氧化损伤破坏靶细胞器的结构或使其功能失调,导致靶细胞凋亡和坏死。酞菁锌(ZnPc)是应用广泛的第二代光敏剂之一,具有较高的光动力转化效率和较强的细胞杀伤能力。但酞菁锌的水不溶性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其包载到氧化敏感性的纳米载体中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其中,聚硫化丙烯(PPS)是一种氧化敏感性材料,它的疏水硫化物部分能在氧化环境下发生相变,形成亲水的亚砜和砜,导致材料突然发生疏水-亲水转变,原有材料结构失效并迅速分解。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由近红外光介导的氧化响应性的纳米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PDT和化疗的联合作用。该体系由两亲性聚合物聚硫化丙烯-b-聚(乙二醇)(PPS20-b-PEG12)组成,在水溶液中,该聚合物自组装成双层膜结构的聚合物囊泡,形成亲水性空腔和疏水性双层膜。通过Omini粒度仪和冷冻透射电镜显示出该聚合物囊泡的粒径为130 nm,且双层膜结构清晰可见。该空白囊泡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包载了光敏剂ZnPc和抗癌药物DOX·HCl的囊泡PZD能被光敏剂产生的单线态氧氧化,使PPS片段由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从而将包载的药物释放,实现光动力治疗和化疗的联合。实验结果表明,施用PZD的实验组细胞存活率降低至10%,显着低于化疗组的30%和光动力组的28%,体现出更好的细胞毒性。此外,可以观察到囊泡通过EPR效应汇集在肿瘤处,并且除了肝脏之外,几乎不进入到其他主要器官中。这种共载囊泡显示出优异的肿瘤生长抑制能力,14天后,肿瘤被抑制了超过70%,而单一的化疗组合光动力组则轻度减缓了肿瘤的生长速度。本课题设计的氧化响应性的纳米囊泡具有作为癌症联合治疗的多功能平台的潜力,并且通过包封传统的光敏剂和化学治疗药物在体内和体外都显示出优于单一疗法的抗肿瘤效果,从而为增强癌症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手段。

胡天科[10](2019)在《无毒级哑光TDI三聚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TDI三聚体固化剂因其优异的性能而运用于双组份聚氨酯涂料,虽然市场上种类繁多,但国内的产品普遍存在各类问题,大多性能优良产品来自国外,价格昂贵。因此本文旨在研发一款性能较好的无毒级哑光TDI三聚体,针对催化剂、改性剂、合成配方与工艺以及配漆性能作了研究,具体的工作如下:首先用最简单的合成配方探究了不同的催化剂的种类、用量及反应温度下对应的催化活性,发现DMP-30催化速率最平稳,TDBA前5个小时催化活性最好后期反应活性较弱,且DMP-30在80℃条件下添加0.45 wt%的量,TDBA在70℃条件下添加0.30 wt%的量时,产物平均分子量和游离TDI单体含量更低;探究了不同改性醇对产物容忍度的影响,发现正十二醇按照NCO与OH摩尔比为18投入反应改性时,TDI三聚体容忍度最高。然后对合成配方进行了优化,采用DMP-30与TDBA复配催化剂,控制反应前五小时70℃后升温至80℃,待NCO含量降至12%再加入十二醇改性,并利用正交实验找到DMP-30添加0.23 wt%与TDBA添加0.17 wt%复配且第一阶段反应5 h时,产品有最佳指标。以最佳工艺方案制备的产物其指标为NCO值8.07%,固含量51.25%、容忍度2.56、粘度1260 cp、游离TDI单体含量0.40%,符合无毒哑光TDI三聚体的要求。将自合成TDI三聚体与同类型产品拜耳L1351、三井D268进行了应用性能对比,发现基础物化指标基本一致且都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对比研究了这三款不同TDI三聚体不同用量时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发现它们都能显着提高漆膜性能并且每个指标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在干燥速度与硬度上达到了同一水平,但柔韧性与光泽度上稍有不足。而且当TDI三聚体加入量30%时,自合成TDI三聚体与L1351、D268所制漆膜性能相当。另外也对比研究了自合成产品与外加消光粉对涂膜性能的影响,发现其消光性能略好于外加消光粉的漆膜实现自消光,除了漆膜手感上有待改善外,在柔韧性和清晰度上优势明显,综合性能表现良好。

二、三正丁基膦的合成和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正丁基膦的合成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丁基膦催化N-苄基马来酰亚胺三分子串联环化反应——介绍一个有机化学综合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内容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步骤
4 结果与讨论
    4.1 N-苄基马来酰亚胺三聚体的结构表征
    4.2 N-苄基马来酰亚胺三聚体单晶培养和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解析
5 实验教学实施建议
6 结语

(2)铜催化末端炔烃与硅硼试剂的多样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过渡金属催化炔烃的硅基化多官能团化反应研究
    1.1 引言
    1.2 过渡金属催化炔烃的硅硼化反应研究
        1.2.1 钯催化炔烃的硅硼化反应
        1.2.2 铂催化炔烃的硅硼化反应
        1.2.3 金催化炔烃的硅硼化反应
        1.2.4 锌催化炔烃的硅硼化反应
    1.3 过渡金属催化炔烃的硅基-质子化反应研究
        1.3.1 铜催化炔烃的硅基-质子化反应
        1.3.2 钴催化炔烃的硅基-质子化反应
    1.4 过渡金属催化炔烃的硅基化/串联反应研究
        1.4.1 过渡金属催炔烃的硅基化/环化反应
        1.4.2 过渡金属催化炔烃的硅基化/串联反应研究
        1.4.3 双过渡金属催化炔烃的硅基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铜催化炔烃的硅硼化反应
    2.1 引言: 铜催化硅硼试剂的活化及产物的应用
        2.1.1 铜催化硅硼试剂活化构建碳-硅键
        2.1.2 有机硅、有机硼化合物的应用
    2.2 课题设计
    2.3 反应尝试和条件优化
        2.3.1 炔烃1,2-硅硼化反应的条件筛选
        2.3.2 炔烃2,1-硅硼化反应的条件筛选
    2.4 底物兼容性探究
        2.4.1 炔烃1,2-硅硼化反应的底物兼容性考察
        2.4.2 末端炔烃2,1-硅硼化反应的底物兼容性考察
    2.5 反应机理讨论
        2.5.1 机理探究及可能的反应机理
        2.5.2 配体对区域选择性的影响
    2.6 反应衍生化研究
    2.7 本章小结
    2.8 实验部分
        2.8.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8.2 炔烃硅硼化反应的实验方法
        2.8.3 产物衍生化实验方法
    2.9 化合物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3章 铜催化末端炔烃制备偕二硼烯基硅烷化合物
    3.1 引言: 烯基偕二硼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3.2 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3.3 底物兼容性探究
    3.4 反应机理推测
    3.5 本章小结
    3.6 实验部分
        3.6.1 铜催化末端炔烃制备偕二硼烯基硅烷的实验方法
    3.7 化合物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4章 铜催化2,2'-二乙炔联苯硅基-质子化/环化串联反应
    4.1 引言: 铜催化硅基化诱导的多米诺反应
    4.2 反应尝试与条件优化
        4.2.1 1-硅基菲并环丁烯的合成: 条件优化
        4.2.2 硅基取代环外二烯产物的合成: 条件优化
        4.2.3 9,10-双硅甲基菲的合成: 条件优化
    4.3 底物兼容性探究
        4.3.1 1-硅基菲并环丁烯的合成: 底物拓展
        4.3.2 硅基取代环外二烯产物的合成: 底物拓展
        4.3.3 9,10-双硅甲基菲的合成: 底物拓展
    4.4 反应机理推断
    4.5 反应衍生化研究
    4.6 本章小结
    4.7 实验部分
        4.7.1 二乙炔基联苯的合成方法
        4.7.2 铜催化二乙炔基联苯硅基-质子化/环化串联反应的实验步骤
        4.7.3 产物衍生化实验方法
    4.8 化合物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文总结
附录
    附录A: 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基于亚胺-胺配体的锆铪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烯烃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Ziegler-Natta催化剂
    1.3 茂金属催化剂
    1.4 非茂金属催化剂
        1.4.1 含N型金属催化剂
        1.4.2 含O型非茂金属催化剂
        1.4.3 其他类配体非茂金属催化剂
    1.5 后过渡金属类催化剂
    1.6 论文选题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亚胺-胺-锆、铪催化剂
    2.1 引言
    2.2 合成与表征
        2.2.1 实验仪器原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2.2.2 [2,6-(R~1)_2-4-R~2-C_6H_2-N-C(camphyl)=C(camphyl)-N-2,6-(R~1)_2-4-R~2-C_6H_2]MMe_2(THF)金属(Ⅳ)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 金属(Ⅳ)配合物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氮磷型镍催化剂
    3.1 引言
    3.2 合成与表征
        3.2.1 实验仪器原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3.2.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3.3 N、P型镍催化剂在乙烯齐聚反应中的应用
        3.3.1 助催化剂性质对乙烯齐聚反应的影响
        3.3.2 反应参数对催化行为的影响
        3.3.3 络合物成核性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硫—迈克尔加成引发串联反应合成2—烯基—2—环戊烯酮衍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迈克尔加成串联反应简介
    1.2 氰醇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应用简介
        1.2.1 氰基参与的环状化合物合成方法
        1.2.2 氰基保留的环状化合物合成方法
    1.3 烯基环戊烯酮类化合物
        1.3.1 烯基环戊烯酮类化合物简介
        1.3.2 烯基环戊烯酮的合成方法
    1.4 本文选题及设计思路
第二章 硫-迈克尔加成引发一锅法合成2-烯基-2-环戊烯酮类化合物
    2.1 引言
    2.2 分步条件优化
        2.2.1 硫-迈克尔加成引发分子内酰基迁移反应条件优化
        2.2.2 有机碱催化环化反应条件优化
    2.3 一锅法条件优化
    2.4 底物扩展
    2.5 反应机理的探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氰基引发迈克尔加成的串联反应合成烯基环戊烯酮类化合物的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氰基加成引发分子内酰基迁移反应条件优化
    3.3 路易斯碱催化合成2-乙烯基-2-环戊烯酮类化合物
    3.4 反应机理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通则
    4.2 烯丙基取代O-(α, β-不饱和酰基)保护氰醇的合成及表征
        4.2.1 合成烯丙基取代O-(α, β-不饱和酰基)保护氰醇操作步骤
        4.2.2 烯丙基取代O-(α, β-不饱和酰基)保护氰醇表征
    4.3 硫-迈克尔加成引发串联反应合成2-乙烯基-2-环戊烯酮类化合物
        4.3.1 操作步骤
        4.3.2 相关化合物表征
    4.4 氰基引发迈克尔加成串联反应合成2-乙烯-2-环戊烯酮类化合物
        4.4.1 操作步骤
        4.4.2 相关化合物表征
    4.5 代表性化合物图谱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铑催化2H-吲唑的氰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芳香腈类化合物的应用
    1.2 合成芳香腈类化合物的氰化反应研究
        1.2.1 Rosenmund-von Braun及 Sandmeyer反应
        1.2.2 官能团转化的氰基化反应
        1.2.3 卤代芳烃的亲电及亲核氰化反应
        1.2.4 过渡金属催化的芳香羧酸及芳基硼化物的氰化反应
        1.2.5 过渡金属催化的芳烃C-H键氰化反应
    1.3 关于吲唑的官能团化反应研究
    1.4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第二章 铑(Ⅲ)催化的2H-吲唑的氰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条件筛选
        2.2.1 对溶剂的筛选
        2.2.2 对碱的种类的筛选
        2.2.3 对碱的量的筛选
        2.2.4 对催化剂的种类及量的筛选
        2.2.5 对银盐种类及温度的筛选
        2.2.6 对N-氰基-N-苯基对甲苯磺酰胺的量的筛选
    2.3 底物拓展
        2.3.1 对芳基带有取代基的2-芳基-2H-吲唑的底物拓展
        2.3.2 对吲唑环带有取代基的2-芳基-2H-吲唑的底物拓展
    2.4 2H-吲唑氰化反应的机理探究
        2.4.1 H/D交换实验
        2.4.2 KIE实验
        2.4.3 分子间竞争实验
    2.5 2H-吲唑氰化产物的衍生化反应研究
    2.6 2H-吲唑氰化产物 2a 的单晶结构
    2.7 实验部分
        2.7.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7.2 实验步骤
第三章 产物结构表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反应产物的核磁谱图
附录二 缩略语
个人简历
致谢

(6)N-杂环卡宾与过渡金属催化的硼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卡宾的发展概述
    1.2 卡宾配体的合成
        1.2.1 碳前体关环合成卡宾配体
        1.2.1.1 原甲酸三烷基酯(HC(OR)_3)作为碳前体单元
        1.2.1.2 使用亲电化合物作为前体单元
        1.2.1.3 使用S=CCl2作为前体单元
        1.2.2 背键关环合成卡宾配体
        1.2.2.1 氨基缩合反应
        1.2.2.2 N,N-二取代的甲脒环化反应
        1.2.2.3 亚胺的季铵化环化反应
        1.2.2.4 N,P-二取代磷杂甲脒化合物环化反应
        1.2.2.5 硫代甲酰胺的环化反应
        1.2.3 氨基部分关环合成卡宾配体
        1.2.3.1 通过杂环转化合成卡宾配体
        1.2.3.2 通过与肼衍生物缩合合成卡宾配体
    1.3 卡宾配体合成方法小结
    1.4 金属催化下芳基硼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研究进展
        1.4.1 芳基硼酸类化合物研究意义
        1.4.2 金属催化的硼基化方法
        1.4.2.1 钯催化下氯代芳烃的硼基化方法
        1.4.2.2 镍催化的硼基化方法
        1.4.2.3 铜催化的硼基化方法
        1.4.2.4 锌催化的硼基化方法
        1.4.2.5 其他过渡金属催化的硼基化方法
        1.4.2.6 卡宾配体参与的硼化反应
    1.5 金属催化下芳基硼酸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小结
    1.6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室温下N-杂环卡宾与铑催化的2-苯基吡啶2'-位硼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典型实验
        2.2.3.1 中间体2-苯基吡啶衍生物1a-1y的制备
        2.2.3.2 底物拓展
        2.2.3.3 2a的克级反应及其转化产物的制备
        2.2.3.4 配体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探索
        2.3.2 2a的克级反应及其转化
        2.3.3 反应机理讨论
        2.3.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N-杂环卡宾与过渡金属催化下吲哚的硼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典型实验
        3.2.3.1 产物合成
        3.2.3.2 产率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探索
    3.4 实验小结
结论与展望
化合物结构表征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厚壳层Ⅱ-Ⅵ族半导体量子点光电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概念
        1.1.1 半导体量子点
        1.1.2 半导体纳米片
    1.2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1.2.1 量子尺寸效应
        1.2.2 表面效应
        1.2.3 库伦阻塞效应
    1.3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3.1 半导体量子点的制备
        1.3.2 厚壳层核/壳结构量子点及其制备
        1.3.3 半导体纳米片的制备
        1.3.4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应用
    1.4 半导体量子点的光增益性质
        1.4.1 俄歇复合对半导体量子点光增益特性的影响
        1.4.2 厚壳层CdSe/CdS核/壳量子点对俄歇复合的抑制
        1.4.3 纯相厚壳层CdSe/CdS核/壳量子点的光增益特性
        1.4.4 半导体量子点的多激子复合动力学过程
    1.5 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
        1.5.1 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简介
        1.5.2 半导体量子点电场响应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厚壳层CdSe/CdS核/壳量子点基于分布式反馈结构的单模激光发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厚壳层CdSe/CdS核/壳量子点的制备
        2.2.2 量子点光栅结构的制备
        2.2.3 厚壳层CdSe/CdS核/壳量子点的表征
        2.2.4 量子点光栅结构的表征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厚壳层量子点的微观结构和基本光学性质
        2.3.2 厚壳层量子点的光增益性能研究
        2.3.3 厚壳层量子点光栅结构的光学性质研究
        2.3.4 厚壳层量子点基于分布式反馈结构的激光发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相厚壳层CdSe/CdS量子点的多激子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纯纤锌矿相CdSe/CdS核/壳量子点的制备
        3.2.2 纯纤锌矿相CdSe/CdS核/壳量子点的表征
        3.2.3 超辐射函数和多激子衰减曲线拟合函数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纯相量子点的微观结构和基本光学性质
        3.3.2 纯相量子点的荧光衰减曲线拟合结果分析
        3.3.3 纯相厚壳层量子点的放大自发辐射特性
        3.3.4 纯相厚壳层量子点的回音壁模式激光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纯相CdSe/CdS核/壳量子点的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量子点斯塔克效应器件的制备
        4.2.2 量子点斯塔克效应器件的表征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纯相量子点的电场调控光学性质
        4.3.2 纯相量子点的单点荧光强度曲线
        4.3.3 纯相厚壳层量子点的电场调控荧光弛豫特性
        4.3.4 纯相厚壳层量子点的电场调控放大自发辐射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低阈值单模CdSe/CdS核/壳纳米片激光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CdSe/CdS核/壳纳米片的制备
        5.2.2 纳米片激光器的制备
        5.2.3 CdSe/CdS核/壳纳米片的表征
        5.2.4 纳米片激光器的表征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纳米片的微观结构和基本光学性质
        5.3.2 纳米片的放大自发辐射特性
        5.3.3 纳米片的光增益动力学研究
        5.3.4 纳米片激光器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离子类型与手性对聚离子液体抗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菌材料的简介
        1.2.1 抗菌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2.2 抗菌材料的分类
        1.2.3 无机抗菌材料
        1.2.4 有机抗菌材料
        1.2.5 天然抗菌材料
        1.2.6 高分子抗菌材料
    1.3 抗菌性能的影响因素
        1.3.1 电荷密度
        1.3.2 烷基链长度和位置
        1.3.3 反离子
        1.3.4 分子量
        1.3.5 链段序列分布
    1.4 离子液体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1.4.1 离子液体和聚离子液体的定义
        1.4.2 基于离子液体和聚离子液体的抗菌材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离子液体阳离子对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3 表征方法
        2.3.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3.2 抗菌性能测试
        2.3.3 分子动力学模拟(MDS)
        2.3.4 细菌形态变化测试
        2.3.5 溶血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阴离子型离子液体和聚离子液体的抗菌性能
        2.4.2 分子动力学模拟(MDS)
        2.4.3 阴离子型化合物生物相容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氨基酸抗菌聚离子液体膜的制备及其在皮肤感染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3 表征方法
        3.3.1 离子液体单体和聚合物膜的结构表征
        3.3.2 离子液体单体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试
        3.3.3 聚离子液体膜材料抗菌性能的测试
        3.3.4 细菌形态的变化
        3.3.5 聚合物膜细胞毒性测试
        3.3.6 聚离子液体膜的溶血测试
        3.3.7 小鼠伤口感染模型的建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离子液体单体和聚离子液体膜的结构分析
        3.4.2 离子液体单体的抗菌性能
        3.4.3 聚离子液体膜的抗菌性能
        3.4.4 聚离子液体膜的生物相容性
        3.4.5 小鼠创面愈合情况
        3.4.6 小鼠伤口的病理分析
        3.4.7 小鼠脏器及体重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氧化响应性聚合物囊泡的合成及其抗肿瘤联合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癌症的光动力疗法
        1.2.1 光化学反应
        1.2.2 光的穿透深度
        1.2.3 光敏剂
        1.2.4 光动力治疗的作用机制
        1.2.5 光动力治疗-化疗的联合治疗
    1.3 用于递药系统的聚合物囊泡
        1.3.1 囊泡的制备
        1.3.2 囊泡的靶向
        1.3.3 囊泡的药物包载及释放
    1.4 课题设计
2 PPS20-b-PEG12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PPS20-b-PEG12聚合物的合成
        2.2.3 聚合物核磁共振氢谱测定
        2.2.4 聚合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
        2.2.5 聚合物分子量(GPC)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路线分析
        2.3.2 核磁谱图和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2.3.3 聚合物分子量(GPC)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PPS20-b-PEG12聚合物囊泡的制备与氧化响应性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囊泡的制备
        3.2.3 囊泡粒径的测定
        3.2.4 囊泡形貌的表征
        3.2.5 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3.2.6 氧化响应性测试
        3.2.7 1% H_2O_2刺激条件下载药囊泡的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3.3 实验结果讨论
        3.3.1 囊泡粒径的测定
        3.3.2 囊泡形貌的表征
        3.3.3 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3.3.4 氧化响应性测试
        3.3.5 1% H_2O_2刺激条件下载药囊泡的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共载聚合物囊泡的光动力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DOX·HCl和ZnPc共载囊泡的制备
        4.2.3 共载囊泡的粒径与形貌
        4.2.4 共载囊泡的单线态氧产量
        4.2.5 激光辐照下聚合物囊泡的氧化行为
        4.2.6 共载囊泡的药物控释行为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DOX·HCl和ZnPc共载囊泡的制备
        4.3.2 共载囊泡的粒径与形貌
        4.3.3 共载囊泡的单线态氧的检测
        4.3.4 激光辐照下聚合物囊泡的氧化行为
        4.3.5 共载囊泡的药物控释行为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共载聚合物囊泡的细胞摄取和毒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共载囊泡的细胞摄取实验
        5.2.3 共载囊泡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共载囊泡的细胞摄取实验
        5.3.2 共载囊泡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共载聚合物囊泡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6.2.3 囊泡的动物体内分布实验
        6.2.4 共载囊泡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囊泡的动物体内分布实验
        6.3.2 共载囊泡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6.4 实验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无毒级哑光TDI三聚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异氰酸酯的简介
    1.3 异氰酸酯的化学特性
    1.4 异氰酸酯的基本反应
        1.4.1 异氰酸酯与活泼氢化合物反应
        1.4.2 异氰酸酯的自聚反应
        1.4.3 异氰酸酯的封闭反应
    1.5 甲苯二异氰酸酯三聚催化机理及催化剂
        1.5.1 甲苯二异氰酸酯三聚催化剂
        1.5.2 甲苯二异氰酸酯三聚催化机理
    1.6 甲苯二异氰酸酯游离单体的检测及除去方法
        1.6.1 甲苯二异氰酸酯游离单体的检测
        1.6.2 甲苯二异氰酸酯游离单体的除去方法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7.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7.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7.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测试方法
        2.2.4 配漆漆膜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无毒级哑光TDI三聚体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TDI三聚体合成条件探究
        3.2.1 初步合成方案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催化剂种类选择
        3.2.2.2 催化剂投入量
        3.2.2.3 催化剂最佳温度的选择
        3.2.2.4 改性醇类的选择
        3.2.2.5 改性醇类的用量
    3.3 TDI三聚体合成工艺优化
    3.4 TDI三聚体合成工艺确定
    3.5 TDI三聚体合成样品红外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毒级哑光TDI三聚体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自合成及同类型TDI三聚体基本性能对比
        4.3.1.1 储存稳定性的对比
        4.3.1.2 基础物化指标的对比
        4.3.2 TDI三聚体用量对配漆漆膜性能的影响
        4.3.2.1 TDI三聚体用量对漆膜干速的影响
        4.3.2.2 TDI三聚体用量对漆膜柔韧性的影响
        4.3.2.3 TDI三聚体用量对漆膜硬度的影响
        4.3.2.4 TDI三聚体用量对漆膜光泽度的影响
    4.4 自合成哑光TDI三聚体与外加消光粉的配漆性能对比
    4.5 自合成及同类型TDI三聚体所制漆膜的综合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三正丁基膦的合成和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丁基膦催化N-苄基马来酰亚胺三分子串联环化反应——介绍一个有机化学综合实验[J]. 孙孝斌,苗志伟.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18)
  • [2]铜催化末端炔烃与硅硼试剂的多样化反应[D]. 赵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基于亚胺-胺配体的锆铪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烯烃聚合的研究[D]. 冯春玉.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硫—迈克尔加成引发串联反应合成2—烯基—2—环戊烯酮衍生物的研究[D]. 焦灵聪. 吉林大学, 2020(08)
  • [5]铑催化2H-吲唑的氰化反应研究[D]. 李静. 郑州大学, 2020
  • [6]N-杂环卡宾与过渡金属催化的硼化反应研究[D]. 钟磊.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厚壳层Ⅱ-Ⅵ族半导体量子点光电性质的研究[D]. 张雷. 东南大学, 2020
  • [8]离子类型与手性对聚离子液体抗菌性能的影响[D]. 钱远美. 苏州大学, 2019(04)
  • [9]氧化响应性聚合物囊泡的合成及其抗肿瘤联合疗法的研究[D]. 唐庆. 重庆大学, 2019(01)
  • [10]无毒级哑光TDI三聚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胡天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三正丁基膦的合成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