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顺辉先生的求学观

论张顺辉先生的求学观

一、论张舜徽先生的治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万志祎[1](2021)在《《张舜徽壮议轩日记》研究述评》文中指出《张舜徽壮议轩日记》自2010年11月由国家图书馆影印出版,距今已有10年。《壮议轩日记》记载了先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学术交往情况,家国情怀以及特定时期背景下对社会的思考。其内涵广博,不仅可以作为先生个人编年史、日常生活史、学术史、文化史的重要参考史料,同时也是历史文献学科体制建构的重要记录。目前学界对《日记》的研究屈指可数,梳理近十年相关研究,从先生的读书方法与治学思想;学术师承与湖湘情怀;居湘入陇任教期间学术交往与学术成就;经世致用学术追求与具体实践;清人文集考述与清代学术思想;艺术观与书法实践等几个方面,了解研究进展与不足,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以期发掘《日记》最大的价值。

倪晓明[2](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张三夕[3](2021)在《坚守中国传统学术表达方式的现代意义——从张舜徽校雠学着述看“以中释中”之学术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考察张舜徽先生丰富的学术着作,可发现张先生1949年以前完成的着作,几乎全部采用传统学术表达方式,其学术领域主要为"校雠学"。"校雠学"是地道的中国传统学术,它是张先生博大学问的起点并贯穿张先生治学一生。1949年以前,张先生刊印了两部校雠学着作《广校雠略》与《积石丛稿》。张先生治校雠学的历史功绩是重新定义校雠学并弘扬校雠学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上的学术史功能。1949年以后,张先生在校雠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汉书艺文志通释》和《清人文集别录》。两书可见张先生如何寓学术史于校雠学之中以及如何通过校雠学来总结学术史,其独特价值在于能充分展现学术史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让学术史细节饱满,别开生面,从而证明传统学术表达方式仍然具有强大的学术生命力。张先生坚守传统学术表达方式的现代意义在于,提供了宝贵的"以中释中"之学术经验,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学术研究成果的形成方式,反思当下学术体制弊端,从中国百余年来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的高度来对张舜徽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方法论的概括和提升。

王玉峰[4](2019)在《张舜徽先生《壮议轩日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舜徽先生是当代着名的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一生勤勉治学,着述宏富。《壮议轩日记》是张舜徽先生早年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原始记录,目前仅存残编,内容涉及其读书治学、教书育人、生活交友等诸多方面,具有记录范围广泛、取材征引繁复、发论直抒胸臆等特点。将《壮议轩日记》按照“读书与发论”、“辑书、校书与着书”、“大学授课”、“答问与演讲”、“信札与交友”、“自省与定计”等多个专题进行分类研究,可以总结出张舜徽先生早年的治学思想,主要包括“经世致用,要读有用之书”、“取博去杂,力却门户之见”和“勤勉治学,当为一生志业”等,这对于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张舜徽先生学术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赵丰年[5](2018)在《从《学林脞录》看张舜徽的治史理论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舜徽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历史文献学理论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主旨,促成了历史文献学学科的确立。《学林脞录》一书是张先生在其耄耋之年整理多年治史为学过程中留下的笔记所成,包含了先生求学感悟和治史之道。本文通过探究《学林脞录》中张先生对各种事物的观点及感悟,来看张先生在这些观点中体现出来的史学思想,并从中总结出张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方法。

邱亚[6](2017)在《张舜徽一九五〇年代的学术研究》文中提出张舜徽在新中国建立前完成并刊行的论着有《积石丛稿》与《广校雠略》,建国前写定、建国后刊行的论着有《旧学辑存》,这三部论着的内容博涉经史子集四部,说明他早年即具备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早年还讲求经世致用,《张舜徽壮议轩日记》便集中体现了他的经世思想。综合这三部论着与日记,可知他早就制定了一生的治学计划,其学术思想在建国前已经初步成熟。一九五O年代是中国史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张舜徽在建国前就开始接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九五O年代,他更加全面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唯物史观,完成了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最终迅速地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撰写出了一大批有分量的论着,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清代学术史研究方面,《顾亭林学记》全面探讨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堪称顾炎武学术思想研究的经典之作:《清代扬州学记》深入分析了王懋竑、王念孙、汪中、焦循、阮元等扬州学者的学术思想,是清代扬州学派研究的奠基之作。顾炎武治学,走的是博通的路子;扬州学派的治学态度和所取得的成绩,也有“圆通广大”的气象,这两部学记,既是在论述清代学术史,也是在表章通人之学。《清人文集别录》虽完成于1961年,其主体部分则是在一九五O年代撰写的,因此可以将其视为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的学术研究成果。该书仿效西汉学者刘向《别录》的体例,以叙录的形式,论述了六百家清人文集的得失利弊,它不是一般的提要,而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清代学术史。在传统史学研究方面,张舜徽第一次明确地将刘知几的《史通》、郑樵的《通志总序》、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称作“史学三书”。其《史学三书平议》一书,以平正公允的态度,对“三书”作了大量考明疏舛、表章识解的工作,为后人进一步探讨刘知几、郑樵、章学诚三人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历史文献学研究方面,《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是张舜徽在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讲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时所编写的讲稿。该书认为“史”字的本义是指文字,主张扩大史学的范围。书中将经史子集四部之书与甲骨文字、金石刻辞等地下材料都视作史籍,对它们作了详略不同的介绍。该书还突破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传统的分类方式,从史籍的实质内容出发,对史籍作了全新的分类。它不仅一部教材,更是一部成家的着述。《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也是张舜徽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成果,该书对我国古代史籍的校读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文科学生了解古籍的最佳参考书。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面,张舜徽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实践者。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一书,先从生产方面写起,以次涉及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考证和宣传了劳动人民祖先集体创造的伟大成就,以此证明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是历史的主人,它既是一部杰出的科技史着作,又是一部为古代劳动人民树碑立传的重要作品;《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成书于1957年,是张舜徽的一部未刊稿。该书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是张舜徽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系统尝试之作。这两部着作都是张舜徽学习与接受唯物史观之后,创造性地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自己的史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他的学术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标志,对其后来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的学术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九五○年代,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了全国性的影响。他一九五○年代的学术论着,在总体上呈现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淹贯博通,而不限于一曲”、“勇于创新,而不凿空立论”、“学术经世,教育报国”等四大特征,充分显示了一代国学大师的治学风范。他一九五○年代的学术研究,不仅在其学术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人读书治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刘全吉[7](2015)在《试评张舜徽与《中国文献学》》文中提出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总结和继承了中国学术史上整理研究文献的积极成果,并有所取舍,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独特的文献学观。张舜徽先生对中国文献学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文献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彭琴[8](2015)在《《张舜微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考述》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现代着名的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1911-1992)学兼四部,着述宏富,于清人学术研究甚多,影响甚大。《张舜徽壮议轩日记》(1942.9-1947.1)主要记载其平日读书、治学、教学以及学术交游之事,其中阅读引论的清人文集多达65种,是考察张舜徽青年时期治学情况尤其是其研究清人学术思想的宝贵材料。当前学界对于张舜徽先生的主要学术着作都有初步的评介和研究,但对于《张舜徽壮议轩日记》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张舜徽先生从1942年9月至1947年1月之间阅读引论的65种清人文集进行穷尽式的爬梳整理,将其中三百余条引文与今日所见同名文集比勘校对,对其引论的内容、作用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全面展现了张舜徽先生青年时期阅读清人文集之勤之精,追求博通、严谨平正、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及其于苦境中坚持不懈读书治学的惊人毅力,为日后研究清人学术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和深厚的学人修养。另外,通过《张舜徽壮议轩日记》与张舜徽先生后来出版的《清人文集别录》、《清儒学记》、《清代扬州学记》三部研究清人学术的专着进行对读,可知张舜徽先生最终形成的清人学术思想及相关专着直接来源于青年时期勤读清人文集所形成的观点。其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治学当以经世致用为归旨,尤其推崇曾国藩等兼备武略以宏儒效的湖湘学者;二是治学当博采众说,择其善者而从之,主张博通之学,服膺阮元,推崇翁方纲、姚鼐、章学诚乾嘉三大通儒,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及清代朴学殿军孙诒让之学;三是为学当为本原之学,当摒弃汉宋门户之见,消融程朱陆王之争;四是学者当作有用之文,当不屑以纯粹文人自居。

刘琴华[9](2013)在《《说文解字约注》校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舜徽是我国一代国学大师,一生自强不息,以学术为生命,勤奋努力,博通四部,着作等身。《说文解字约注》是张舜徽在文革后完成的研究整理说文学的着作,三十卷,逾200万字,是《说文》研究史的又一力作。本文简单介绍了张舜徽及其学术贡献,全面考察《约注》的校勘内容,通过分类、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的论述,总结归纳了张舜徽校勘《说文》的方法、成就与不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整体介绍了张舜徽的生平、学术成就;简要介绍了《约注》的着述内容、特点以及它的地位。第二部分通过分类总结得出张舜徽校勘《说文》的具体工作内容。第三部分在《约注》校勘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约注》的校勘方法:本校法、他校法、对校法、理校法。第四部分则是窥探张舜徽校勘《说文》的成就与不足。“考镜流源,辨章学术”是《约注》校勘的理论成就。保守的治学、没有充分利用最近出土的古文字材料、滥用双声之理是张舜徽校勘《说文》的不足。

陈东辉[10](2012)在《关于古文献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倡》文中研究表明古文献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应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二十多年来,古文献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到目前为止,古文献学尚未具备一个较为完整的,同时又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学科体系。古文献学的学科理论建设,较其它传统学科更为迫切,任务也更重,亟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二、论张舜徽先生的治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张舜徽先生的治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1)《张舜徽壮议轩日记》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读书方法与治学思想
二、学术师承与湖湘情怀
三、居湘、入陇之学术活动与成就
四、经世致用学术追求与具体实践
五、清人文集考述与清代学术思想
六、艺术观与书法实践
七、总结与展望

(2)《论衡》会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一、关于“文体意识”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二、博通与越文化
        三、博通与书肆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坚守中国传统学术表达方式的现代意义——从张舜徽校雠学着述看“以中释中”之学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学术表达方式与张舜徽先生学术着作概述
二、张舜徽校雠学思想的源起与《广校雠略》的表达方式
三、张舜徽的“簿录之学”与中国学术史的别开生面
四、张舜徽先生坚守传统学术表达方式的现代意义

(4)张舜徽先生《壮议轩日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研究思路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章 张舜徽先生及其《壮议轩日记》
    一、张舜徽先生的学术生涯
    二、《壮议轩日记》的内容与特点
第二章 《壮议轩日记》文本研究(上)
    一、读书与发论专题
    二、辑书、校书与着书专题
    三、大学授课专题
第三章 《壮议轩日记》文本研究(下)
    一、答问与演讲专题
    二、信札与交友专题
    三、自省与定计专题
第四章 从《壮议轩日记》看张舜徽先生的治学思想
    一、经世致用,要读有用之书
    二、取博去杂,力却门户之见
    三、勤勉治学,当为一生志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从《学林脞录》看张舜徽的治史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辨章学术, 博学广识
3 去伪存真, 考镜源流
4 以愚自处, 严谨治史
5 史在生活, 师从万物

(6)张舜徽一九五〇年代的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张舜徽建国前的教学与科研
    第一节 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
        一、经世目标的确立
        二、内容丰富的经世思想
        三、经世思想的具体实践
    第二节 初入学林的研究成果
        一、建国前刊行的《广校雠略》与《积石丛稿》
        二、建国前完成、建国后刊行的《旧学辑存》
第二章 一九五○年代张舜徽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一九五○年代中国史学界的基本状况
        一、重大史学理论问题的讨论
        二、各类史籍的编撰
        三、古籍的整理与资料的编纂
    第二节 一九五○年代张舜徽的思想变化
        一、学习与接受马克思主义
        二、反思建国前的经历与思想
        三、确定未来的工作方向
第三章 博大精深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第一节 表章清学的两部“学记”
        一、改良“学记”体例
        二、分析清代学术的渊源
        三、赞扬顾炎武、扬州诸儒的治学精神与态度
        四、总结顾炎武、扬州诸儒的治学方法与成就
        五、辨明后世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误解
    第二节 总结清学的“清人文集别录”
        一、《清人文集别录》的撰着缘起与过程
        二、《清人文集别录》的主要内容
        三、《清人文集别录》的特色与价值
第四章 平正通达的“史学三书”研究
    第一节 《史学三书平议》的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
        一、考明《史通》的疏舛,赞扬刘知几的识解
        二、纠正《通志总序》的疏失,表章郑樵的史识
        三、辨明《文史通义》的疏漏,赞赏章学诚的卓识
    第二节 张舜徽对刘知几、郑樵、章学诚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吸收刘知几、郑樵的史学理论
        二、发展郑樵、章学诚的校雠学理论
        三、借鉴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
第五章 发凡起例的历史文献学研究
    第一节 论述中国历史要籍
        一、扩大史学范围
        二、阐明史书体例
    第二节 提炼古籍校读方法
        一、校书要以读书为目的
        二、读书要以远大自期
第六章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第一节 运用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解析中国社会
        一、探讨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
        二、剖析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
    第二节 采用阶级观点分析中国历史
        一、以阶级观点解析古文字、探索古代史实
        二、以阶级观点分析中国古代社会
    第三节 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全面总结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成就
        二、揭示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发明的规律
        三、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综论
    一、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
    二、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学术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试评张舜徽与《中国文献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舜徽的生平和治学观
    1. 张舜徽的生平
    2. 张舜徽的治学观
二、张舜徽文献学成就
三、《中国文献学》的理论构建及特征
    1.《中国文献学》理论构建
    2.《中国文献学》的理论特征
        (1) 关于文献的理论特征
        (2) 关于目录学的理论特征
        (3) 关于校勘学的理论特征

(8)《张舜微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张舜徽及其《壮议轩日记》
    二、张舜徽及其《壮议轩日记》研究现状
        (一) 张舜徽清人学术思想研究现状
        (二)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目的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考
    第一节 《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考(上)
    第二节 《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考(中)
    第三节 《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考(下)
第二章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与《清人文集别录》
    第一节 《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与《清人文集别录》对读(上)
    第二节 《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与《清人文集别录》对读(中)
    第三节 《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与《清人文集别录》对读(下)
第三章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与《清儒学记》
    第一节 从《壮议轩日记》看《清儒学记》成书过程
    第二节 《壮议轩日记》引论清儒与《清儒学记》对读
        一、湖湘情结:唐鉴、贺长龄、曾国藩、阎镇珩
        二、乾嘉三大通儒:翁方纲、姚鼐、章学诚
        三、清代朴学殿军:孙诒让
第四章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与《清代扬州学记》
    第一节 从《壮议轩日记》看《清代扬州学记》成书过程
    第二节 《壮议轩日记》引论清儒与《清代扬州学记》对读
        一、服膺清世诸儒,首推阮元
        二、推崇高邮王氏父子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引用书名索引
    附录二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说文解字约注》校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张舜徽与《说文解字约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缘由、意义,论文研究方法
2 张舜徽对《说文》的校勘工作
    2.1 校勘错字
    2.2 校勘衍文
    2.3 校勘脱文
    2.4 校勘倒文
    2.5 校勘重文
    2.6 校勘小篆的次序
    2.7 校勘六书
    2.8 纠正他人的校勘
    2.9 旁及他书的校勘
3《说文解字约注》的校勘方法
    3.1 对校法
    3.2 本校法
    3.3 他校法
    3.4 理校法
        3.4.1 利用音韵学知识校勘
        3.4.2 理论联系实际,大量运用实物、湘方言
        3.4.3 从古代文化的角度佐证校勘
        3.4.4 运用古文字材料佐证校勘
        3.4.5 重视句读的作用
4 张舜徽校勘《说文》的特色与不足
    4.1 张舜徽校勘《说文》的特色
        4.1.1 广泛的校勘范畴
        4.1.2 “考镜流源,辨章学术”的指导思想
        4.1.2.1 宏观把握《说文》全貌,还原《说文》着作体例
        4.1.2.2 用发展的眼光校订《说文》中的错误
        4.1.2.3 认真分析致伪的原因,提高校勘质量
        4.1.2.4 仔细辨伪引文,慎重征用引文
        4.1.2.5 阐释文字的发展脉络
        4.1.3 谨慎的态度,不轻易改字,强调保持古书原貌
    4.2 《约注》校勘的不足
        4.2.1 相对传统保守的治学观
        4.2.2 泛用双声之理
        4.2.3 没有充分运用古文字材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论张舜徽先生的治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张舜徽壮议轩日记》研究述评[J]. 万志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1(05)
  • [2]《论衡》会通研究[D]. 倪晓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3]坚守中国传统学术表达方式的现代意义——从张舜徽校雠学着述看“以中释中”之学术经验[J]. 张三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张舜徽先生《壮议轩日记》研究[D]. 王玉峰.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从《学林脞录》看张舜徽的治史理论与方法[J]. 赵丰年. 纳税, 2018(08)
  • [6]张舜徽一九五〇年代的学术研究[D]. 邱亚.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7]试评张舜徽与《中国文献学》[J]. 刘全吉.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06)
  • [8]《张舜微壮议轩日记》引清人文集考述[D]. 彭琴.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
  • [9]《说文解字约注》校勘研究[D]. 刘琴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10]关于古文献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倡[J]. 陈东辉. 中文学术前沿, 2012(01)

标签:;  ;  ;  ;  ;  

论张顺辉先生的求学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